Skip to content

《花衣魔笛手》 金燕西解读

《花衣魔笛手》| 金燕西解读

关于作者

阿部谨也,日本著名历史学家,被誉为日本“西方社会史”研究第一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史、中世纪欧洲社会史。他的一生著述颇丰,《中世纪星空下》《极简德国史》颇受欢迎。他的研究视角独特,常能以理解之同情深入遥远的历史深处,引发情感共鸣。

关于本书

“花衣魔笛手”的故事在欧洲流传甚广,可谓家喻户晓。

故事发生在德国小镇哈默尔恩。据说这个地方鼠患严重,一天,一个衣着华丽的男子来到这里,说自己可以解决鼠患,村人许诺若解决后就酬以重金。男子便吹起笛子,这个城镇的老鼠都跟着,一个个走到海里淹死了。村人看到老鼠已经死了,就耍赖不给钱。男子无奈地走了。第二年,男子又来,在城外吹起笛子,城镇的小孩便都跟着出来,和他一起走到一座山洞,随后山洞消失,小孩和男子都消失了。

阿部谨也以这个神奇的传说为切入点,如侦探一般,追踪文献与史料,层层推理,步步逼近,揭示传说背后的残酷真相,呈现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不管1284年发生的这件事情究竟是什么,哈默尔恩庶民的悲伤与痛苦都跨越了时空,直抵我们的内心。当接近产生这种悲伤、痛苦的庶民生活时,我们就超越了单纯解密似的兴趣或好奇心,直接触摸到欧洲社会史的一角。 ——阿部谨也

核心内容

本次音频会为你从三个部分解读这本书:第一,“花衣魔笛手”的故事原型及历史真相是什么?第二,孩子们为何失踪?他们去了哪里?从中我们能窥见怎样的欧洲社会生态?第三,为什么说“花衣魔笛手”的传说实际上与大众的恐惧与不幸有关?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金燕西,今天我为你解读的是《花衣魔笛手》,副标题叫做“传说背后的欧洲中世纪”。

我们小时候可能听说过“吹笛人”的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公元1284年,德国的一个市镇哈默尔恩遭遇了严重的鼠患,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个身着各色布料拼接衣物的男子出现了。他自称是捕鼠人,承诺如果大家付他一笔报酬,他就解决当地的鼠患问题。这听起来是个不错的交易,条件很快就谈妥了。众目睽睽之下,男子掏出一把笛子,吹奏了起来,不一会儿,城市里的老鼠全部从房子里跑了出来,男子就这样用笛声将老鼠引诱到河里淹死了。但人们看到鼠患已除,却反悔了,他们拒绝支付报酬,男子生气地离开了。过了些日子,男子又出现了,这次他打扮成了猎人的模样,看上去很恐怖,还戴着奇怪的红色帽子。他在街道上又吹起了笛子,这次不是老鼠,而是市镇上的孩子们全被引诱了出来,围在男子的身边,共有130个。据说,这些孩子跟随在男子的身后,走进了一个山洞中消失不见了。孩子们的父母悲痛欲绝,却再也没找到他们的踪迹。

这个故事收录在格林兄弟的《德国传说》里,是一则流传久远的中世纪传说。在此之前,它演变出多个不同的版本,但它的内核,也就是“吹笛人与130个孩子失踪的传说”,一直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研究者认为,传说与神话、童话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最初是由历史事实发展出来的 。西方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十七世纪末也研究过这则传说,认为它“隐藏了某些真实事件。” 那么,“吹笛人”的传说难道是确有其事?或者说,这则故事隐藏了什么不可告人的历史真相?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便要尝试解开这个谜团。

本书作者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阿部谨也,他被誉为日本“西方社会史”研究第一人,其著作《极简德国史》和《中世纪星空下》在读者中广受好评。这本书源自他的一篇论文,用他的话来说,就像他漫长研究岁月中绽放的一朵小花。1971年5月的一天,他在德国哥廷根市州立档案馆里研究14、15世纪的古文献,不经意间,他看到了“捕鼠人”这个词,一细看,这篇文章居然说的是:哈默尔恩的吹笛人带走的孩子们其实并没有死,而是移民到了别的地方。

阿部先生说当时自己的“后背如有电流经过”,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居然出现在了自己研究的史料中,这是一个怎样惊奇的瞬间。作为一个拥有敏锐感知的历史学家,阿部先生立刻嗅到了其中的不寻常,这个故事似乎与自己研究的议题——中世纪日耳曼东向移民有关。 但这远远不是故事的全部。如果这个假设是真的,那么好好的历史事件,为什么会披上神秘传说的外衣,在民间口口相传,直到今天呢?为什么这则故事似乎渗透出某种黑暗的气息?带着种种疑问和解密般的兴奋感,阿部先生沿着传说的轨迹,一步步地走进了中世纪的社会,带我们去探究吹笛人传说流行的秘密,并揭开了这则恐怖传说照见的欧洲社会底层民众的世界。

我们知道,历史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留下文字记录,所以想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非常困难,而以往的社会史研究大多都是法制史、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延伸。但毕竟,社会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如果要想探讨社会史,仍应该尝试去了解民众的日常生活及其精神世界——阿部先生认为,这才是社会史的本质。

好,接下来,我将分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我们先来看看“花衣魔笛手”的故事原型,以及历史上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第二,孩子们失踪的案件扑朔迷离,他们到底为何失踪?去了哪里?从中我们又能窥见怎样的欧洲社会生态?第三,我们再来看故事中引起悲剧的主人公,从吹笛人到捕鼠人,为什么说“花衣魔笛手”的传说实际上与大众的恐惧与不幸有关?

好,准备好了吗?我们现在就跟随作者阿部先生,回到吹笛人传说诞生的中世纪,探索它背后的历史疑云。

公元1300年左右,哈默尔恩的人们给教堂装上了一扇绘有“吹笛人和失踪小孩”的彩绘玻璃,并附有说明文字,这是有关孩子失踪的最早记录。除此之外,阿部先生还找到了两处可参考的中世纪史料,一处是14世纪末在哈默尔恩的弥撒书《热情》的提名页上,用红字写成的拉丁文韵脚诗,另一处则是吕讷堡手抄本,这份手抄本完成于1430-1450年之间。阿部先生说,吕讷堡手稿记录翔实、笔调冷静,甚至已经隐约有一丝科学精神,显得十分可信。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描述“吹笛人带走小孩”的事件之后,这份手稿的作者还报道了另外一件事,我们先来听听看:

“1347年7月24日,同样在小城哈默尔恩,有一个小孩掉进了排水沟里,他的兄弟三人下去救他,却都窒息而死。人们说,这条排水沟里有龙或者巴西利斯克,就是一种用眼神杀死人的蛇怪。但这些看法不可信,实际上应该是由于排水沟内长时间封闭的空气变质了。”

注意,他说“排水沟内的空气”可能是杀人元凶。这场事故用现代的话来说,大概就是一氧化碳中毒,或者氧气不足造成的死亡。而这种描述在中世纪的记录中很不寻常。阿部先生提醒我们,当时的人普遍缺乏科学意识,用龙或蛇怪来解释非自然死亡是很寻常的一种做法,就算是教养比较高的神职人员也是如此——被各种怪事、奇事吓到心惊胆战的文字记录简直是随处可见。

所以,吕讷堡手稿的作者也带着这份冷静,来描述吹笛人与失踪孩子的事件,他说:“孩子们去了哪里?有没有剩下的?谁都不清楚。孩子们的父母在镇上跑来跑去,寻找孩子,但是什么都没有找到。” 通过这位严谨的记述者,我们知道“孩子失踪”的事件在当时是作为事实流传下来的,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马航失踪事件和百慕大三角之谜,虽然无法解释背后的原因,但人员失踪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好,我们继续来看这三份中世纪史料。虽然它们的来源各不相同,但同时都提到了几个关键的要素,那就是时间、地点和人物。

“1284年6月26日,哈默尔恩的130个孩子在卡尔瓦略山附近失踪”——这就是哈默尔恩儿童集体失踪案可确认的全部线索。值得注意的是,前两份史料都没有提到“吹笛人”,只有在最详尽的吕讷堡手稿中出现了完整的“吹笛人带走孩子”的描述;同样,后来传说中“鼠患”和“捕鼠人”的元素也尚未出现,这一情节我们会在第三部分讲到。

不管怎样,我们的历史探案很高效,现在我们已经确认了构成传说核心的历史事实。但不知你是否和作者一样,感到有些意犹未尽。阿部先生说,这三份史料缺少了一个关键的部分,它们都没有告诉我们,这130个孩子为什么会失踪?由于这些史料的作者也不清楚孩子们到底去了哪儿,这对他们来说,还是个未解之谜。现在,我们就继续探索“吹笛人传说”的谜团——当年这130个孩子失踪的原因。

第一种解释,是“泽德门德之战说”。

泽德门德保卫战发生在1260年,在这场战役中,哈默尔恩的市民军遭遇惨败、伤亡严重,所以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假说将战役和吹笛人传说联系了起来,人们认为故事中失踪的孩子,其实就是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为保卫家园战死的年轻人。阿部先生说,哈默尔恩市为了守护自由付出了巨大牺牲,战役之后的几百年里,哈默尔恩教堂地下圣堂的镇魂弥撒仍在纪念这场不幸。不仅如此,人们还将这场保卫战的图像刻在了市政府外墙的纪念碑上 。

在雕刻的图像中,有一个冲锋陷阵的“喇叭手”,后来,人们就把他当作了传说中吹笛人的原型。

“泽德门德之战”的说法在18、19世纪的两百年间获得了公众的普遍认可,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哈默尔恩市的政府接受了这个设定。市政府将吹笛人传说和保卫战役连结起来,纳入官方说法,让这个故事成为城市荣耀与自由精神的一部分;当人们纪念那些为守卫自己的城市而英勇牺牲的年轻人时,就会想到这个传说。实际上,德国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也是推行和普及这个说法的重要契机。作者认为,18、19世纪正是德国全力投入解放和统一国家的战争时期,民众为祖国浴血奋战,正需要更多的精神支持。因此,吹笛人传说就这样作为保卫故土的英雄和先烈故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然而,这种说法实际上漏洞百出。作者认为,首先泽德门德之战和孩子们失踪的时间相差20多年,这两件事都被记录在册,都是无可辩驳的史实,但二者之间的时间差很难解释。更重要的是,这场战役在所有编年史中的记载都与吹笛人毫无关系,很难得出结论,被吹笛人带走的孩子就是在泽德门德之战中牺牲的年轻人。

这样看来,似乎这个假设并不能成立。不过没关系,我们还有第二种假设,也就是开头提到过的有关日耳曼东扩的“移民说”。

我们先来看历史背景。阿部先生说,大约12、13世纪的时候,欧洲发生了一件大事。有大量人员从荷兰及德国西部移民到德国东部乃至东欧地区。许多农民在“移民代理人”的劝诱下,离开祖先传下来的村庄,前往东部的新土地去建立村镇。

这与我们以往对中世纪的理解可能不太一样。提到中世纪社会,我们的脑海中可能会出现乏味、愚昧的古代农村生活,这种生活几乎是“静止”的。那时的人们在同一个村落出生、结婚、生养孩子,最后葬在祖先身边。我们已经可以想到这种生活循环往复几百年的样子。

但是,先祖一代代传下来的生活方式,有时也会因为外来的刺激而改变:租税上涨、赋役的时间增加、物价升高,这些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具体的个人,给平静的日常生活蒙上一层阴影,不堪重负的农民可能会选择移居他乡,寻找新的生活。

而阿部先生提醒我们,这并不足以解释为何中世纪出现大规模移民,毕竟就算是负担增加了,农民也不太可能立马抛弃祖先留下的土地,将自己和子孙的命运寄托到一无所知的异国他乡。那时候的人们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自己出生、长大的土地上,对于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假如让他们大规模移居,必定需要更强烈的动机,比如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了。

实际上,12、13世纪的欧洲正处于激变的时代。阿部先生说,那时城市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商业的复活,手工业者的兴起,城市的旧统治机制被瓦解,旧的领主被新的市议会制度所取代。当这些影响波及乡村,彻底改变了农民的传统生活,他们就会感到熟悉的世界崩塌、再也没有以往的归属感。他们便接受了来自东方的劝诱,前往传说中“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迦南之地”,重建自己熟悉的家园。事实表明,这些移居的人几乎都用本国的村名来命名新的村子,在环境不同的新土地上重建旧秩序,这就是“日耳曼东扩”背后的心理机制。

阿部先生提到,哈默尔恩的130个孩子失踪事件,正好发生在农民大规模迁徙活动的时期,因此这个解释非常诱人。在这个猜想中,吹笛人就是所谓的“移民代理人”。

1284年6月26日,65对即130名青年男女在移民东部前举行集体婚礼。在中世纪时,人们时常在教会年历的特殊日子举行集体婚礼。婚礼结束后,年轻人在卡尔瓦略附近从父母的视野中消失,踏上移民之旅,前往遥远的地方。

然而作者指出,这个解说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移民的事情在12、13世纪西欧的许多村镇都曾上演,不过是日耳曼人在东扩中的一幕,那为什么只有哈默尔恩市的故事作为传说留存下来,并传播到全世界呢?

一种说法是,移民代理人从一个市镇或村子带走多达130名青壮劳动力的情况极其罕见,而哈默尔恩的人口在14世纪时显著减少,再加上周而复始的鼠疫,哈默尔恩的村庄在15世纪末就已经成为荒村,重新被森林覆盖,而正是这种人去楼空的悲哀感促成了吹笛人传说的形成。作者还说,由于中世纪通信很不方便,民众的地理知识又差,因此留下来的人担忧着远方的孩子,彼此之间反复诉说、传承着悲伤,等到这些父母和亲身经历者都去世后,这个事情就变成了传说。而当地政府在人口锐减的压力下,为了杜绝这样大规模的人口流失,封锁了这一传言,所以在公共档案中没有记录这次移民。而这一行为,反而将移民这件事进一步“传说化”了。

在这个版本的解释中,吹笛人传说的意象是比较积极正面的,作为移民代理人的“吹笛者”带着来自远方的希望,引领着年轻人离开分崩离析的“旧世界”。如果说故事里有什么哀伤的成分的话,也是夹杂着留下来的人对亲人的美好希冀和祝愿的。但在另外一种说法中,故事的结局就没那么美好了,这就是“移民遇难说”。

假说作者从这则传说蕴含着的黑暗色彩,推测出孩子们的命运注定不幸。他从家谱学的角度对该事件进行论证和分析,将吹笛人的身份细化到个人,认为这是一名叫做斯皮格伯格的伯爵,带领130名哈默尔恩的年轻人,前往波美拉尼亚方向寻找土地,却在途中不幸遇难的故事。

无论怎样,解密的过程再进行下去,可能也无法触及真正的答案,但正如阿部先生所说,不断变化的传说在各个时期的各种解释,展现了各个时代庶民的精神世界,最初的事实本身可能并不显眼,但为何这个事情深深刺入人的内心,在各个时代的人心中沉淀下来、成为传说,这才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再从历史事实回到传说本身,故事中的“吹笛人”到底代表着怎样的公众情绪呢?

吹笛人是做什么的?作者说,他们是中世纪时的流浪艺人、流浪乐师,他们从一个地方奔波到另一个地方,在农村举行节日时出现,与人们一起唱歌,给人一时的慰藉,然后便不知去向。在中世纪这样人口流动极少的时代,这些流浪艺人没有土地、居无定所,因此被当时的世俗社会所歧视;同时,他们乐声中的异教文化也让他们受到教会的排斥,后者担心他们会唤醒在庶民中持续存在的异教传统。从各方面来看,这些人注定过着被歧视、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生活。他们不仅是得不到宗教“救赎”的人,在世俗的法律中,他们也受到歧视——伤害流浪艺人的惩罚,不过是允许他们报复伤害自己之人的影子。你看,这是怎样一种压抑、不公的社会制度。

人心都是肉长的。被歧视的流浪艺人不可能对此毫无怨恨,就算是他们没有反抗或报复的意愿,那些歧视流浪乐师的人也不太可能安然处之。作者说,这些人在嘲弄流浪艺人时,其实是在发泄自己对未知生活和事物的恐惧。因而吹笛人就被视为恐惧的对象和转嫁恐惧情绪的人。还记得我们说的,12、13世纪的中世纪是一个激变的时代,城市兴起、贫富差异增加、新的邦国权力形成等等,民众的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而中世纪时大部分人的生活都与贫穷、疾病和死亡相伴,孩子在出生的瞬间就处于生命的危险之中,不幸的夫妇有很多,生20个孩子,可能只有1、2个能活下来 。普通民众的生活压力很大,任何未知的不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自己与家人的毁灭。在这种情况下,流浪乐师和该社会阶层所代表的未知和不确定性击中了大众内心深处的恐惧,所以,每当有解释不清的恶行发生,人们常常会将责任无理由地归咎到流浪艺人身上。这或许就是传说中导致孩子失踪的“吹笛人”身份的由来。

阿部先生说,就像我们现在吓唬小孩说的“小心别让人贩子拐跑了”或者“晚上不睡觉,小心狼外婆来把你吃掉”这样的话,那个时候吹笛人象征的流浪艺人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就是类似于人贩子、狼外婆一样可怕的外来者。

正如我们说到,中世纪底层民众的生活伴随着持续的压抑和恐惧,那么他们展示出来的精神面貌和状态肯定和我们是不太一样的。作者说,为了逃离生活和宗教的压抑,中世纪的人们将希望寄托于传统的民族节日,例如基督教大斋期前的春节。这个源于法兰克人传统三月集会的节日被中世纪的人们称为狂欢节。在大斋期开始强制严格禁欲的前三天,中世纪的人们尽情吃喝、狂欢、舞蹈和游行,这三天变成了整个德国愚蠢行为和胡闹的熔炉。

男人们穿女装,女人们穿着男装跳舞,剩下的人则扮作恶灵、恶魔,甚至有人赤身裸体地跑来跑去。还有人打扮成傻子、修士或是国王,就连神职人员也成了被嘲弄的对象,所有人尽情胡闹、纵情欢乐,从压抑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片刻释放。

实际上,这种传统节日的游行也是对统治者和教会的大型示威运动,展现出普通民众对教会压迫的反抗。但教会也不甘示弱,后来竟然禁止他们跳舞,还将传统的舞蹈游行改成了基督教式的游行 。

然而欧洲人民的原始表达欲是无法被抑制住的,直到今天,欧洲的许多城市都还保留着狂欢节游行的习俗。 

阿部先生认为,正是因为日常的痛苦很深,成年人才在节日的兴奋和喧闹中陷入忘我之境,忘掉了孩子等事情,而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在这种大型疯狂活动中,更容易将自己置身于危险的境地。

因此有人推测,笼罩着吹笛人传说的那种悲剧氛围是源于一场孩子们的意外事故。当地人有在哈默尔恩附近悬崖上点燃夏至篝火的习俗,而这些孩子可能集合成一群,在节日的过度兴奋状态中不幸发生了悲剧,跌落到悬崖下的沼泽里去了。

实际上,距离哈默尔恩市约15公里的地方,确实有这样一处悬崖。悬崖旁边有一片湿洼地,这是属于古日耳曼人举行献祭和异教仪式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又被称为“魔鬼的厨房”。据说这个悬崖大部分被青苔覆盖,常年被雾气环绕,看上去阴森恐怖。在过去,真的有很多人在这里跌落死亡。更离奇的是,哈默尔恩教堂玻璃上的文字中曾提到孩子们消失在“科彭”这个地方,而这处悬崖所属的市镇就叫做科彭贝格 。

阿部先生认为,虽然130个孩子同时沉入沼泽地这件事不太可能,但这个说法已经有真相的味道了。再加上事件发生在举行献祭和异教仪式的地方,吹笛人作为传播异教文化的使者,出现在那里也很正常,所以逐渐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变成了孩子失踪的源头。

更重要的是,作者认为这种说法与“移民说”一类的解释不同,它让人理解了为何吹笛人传说能跨越数百年流传下来。因为,其中有一种穿透时间的悲痛力量。我们知道,那个时代的父母终日活在有可能失去孩子的恐惧中,无论是疾病,还是意外事故,这种阴影持续隐藏在中世纪一代代的父母心中,让他们在吹笛人传说中找到共鸣,并将这种悲痛通过“130名失踪孩子”的故事传承了下来。 “明天,死亡之手或许就触摸到尚在人世的最后一个小女儿”,当这种恐惧袭来,往日的传说不再只是过去的故事而已,而是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就这样,传说一次又一次被痛苦唤起,出现在一代代人的意识中,挥之不去。

在第三部分的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吹笛人传说是如何在流传中披上捕鼠人外衣的。

还记得我们开头讲的,如今流传最广的故事版本吗?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捕鼠人的复仇。实际上,中世纪的欧洲常年受饥荒的折磨,当饥饿袭来,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阿部先生说,从8世纪到14世纪,欧洲都有人吃人的现象,具体我们就不深挖了 。可以确定的是,蝗虫鼠害是造成灾荒和饥不择食的重要原因之一。收获后的粮食囤在谷仓里,可能被数不清的老鼠啃噬殆尽,而哈默尔恩市就是饱受虫鼠灾害荼毒的城市之一 。另外,鼠疫等大规模瘟疫也成了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利剑,发生在14世纪的那场臭名昭著的黑死病,更是夺去了欧洲1/3人口的生命 。因此鼠患对中世纪的人们来说从来都不是新鲜事,而是日常需要面对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地都出现了“捕鼠人”的传说,人们都幻想着有个外来的陌生人能够一劳永逸地帮他们解决鼠患。捕鼠人就是这样的人,但和吹笛人一样,捕鼠人也属于居无定所、四处游历的“贱民”阶层,被视作社会秩序以外的人。因此要将两个角色合二为一,只需要一个契机。

16世纪中期,“捕鼠人复仇”的故事首次在吹笛人的传说中出现了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认为吹笛人传说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底层民众对当时社会的状况感到愤怒或哀伤。同样的,传说的转型也必定需要民众来完成。那么,有没有能够推动这种转型的条件呢?16世纪中期的哈默尔恩市就具备这样的条件:灾难接二连三地袭来,其中包括烧毁160间房屋的大火、夺走1400条人命的鼠疫、洪水、宗教战争等等。经历了这一切、幸存下来的哈默尔恩居民感到身心俱疲。最离奇的一件事是,哈默尔恩的市议会在宗教战争中为了加强市镇防御,拉拢了别处的军队。这支军队却和哈默尔恩市民发生了不小的冲突,居然将整个城市洗劫了一番。可想而知,这些天灾人祸对于哈默尔恩的普通民众来说,是多么难以承受的打击,而且“引狼入室”的这件事让他们感到了市议会的背叛。

大概就在这段时间,“吹笛人和130个孩子失踪传说”在哈默尔恩就变成了咱们开篇听到的那个版本,吹着笛子的捕鼠人清除了鼠患,却被出尔反尔,于是走向复仇的传说。作者说,就如同捕鼠人一样,民众遭到了市政府的背叛,孩子和贫穷的父母被迫成为天灾人祸的牺牲者,这些没有文化的普通民众甚至无法将这些自己经历的悲剧记录在档案中,对于无处排遣怨恨的他们来说,传说于是成了他们抒发和寄托痛苦愤懑的形式,他们代入了自己的遭遇,从而完成了吹笛人与捕鼠人角色的融合。

好,《花衣魔笛手》的精华内容我就为你解读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

吹笛人的传说来源自1284年哈默尔恩130名儿童失踪的史实记载,而有关孩子失踪的原因出现了很多假说,包括“泽德门德之战”“东部移民”“移民遇难”“意外事故”等等说法。故事的主人公无论是吹笛人还是捕鼠人,其精神内核映射出的,都是民众心中深层的恐惧与悲哀。

正如作者所说,当底层民众被迫成为灾害、战乱、贫穷与恶行的牺牲者时,他们没有文化、不识字,无法将愤怒和悲伤记录在官方档案里;但这种情绪和感受必将通过某些方式传达下去,这就是传说的由来。正因为处于痛苦的深渊,所以民众在无意识之中过滤了苦难的真相,以超然的形式将难以排解的情绪浓缩在一则传说中;只要触及到相似的在苦难中彷徨、无助的内心,传说就能永远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再生长、演变,永远地流传下去。传说,其实就是普通人的史诗。

时间有限,书中还有许多精彩内容我来不及与你一一讲述。比如,关于失踪的儿童,民间还出现了“儿童十字军”“跳舞症”“宗教献祭”等种种说法,非常吸引人,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读一读原书。

最后,有关“花衣魔笛手”传说背后的解释,相信你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一种最令人信服呢?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自己的想法。

如今的哈默尔恩成了德国著名的“童话小镇”,街上随处可见老鼠的雕塑和贩卖吹笛人纪念品的商店;每年的6月26日,都会举行盛大的“捕鼠人日”庆典,人们在集市广场上表演《哈默尔恩的捕鼠人》话剧,打扮成吹笛人和老鼠,在欢声笑语中将这则属于人民的古老传说继续传承下去。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花衣魔笛手的传说源自中世纪案件记载:1284年6月26日,哈默尔恩的130个孩子在卡尔瓦略山附近失踪;孩子失踪的原因众说纷纭,延伸出多个假说,包括“泽德门德之战”“东部移民”“移民遇难”“意外事故”“儿童十字军”等说法。

2.  当底层民众被迫成为灾害、战乱、贫穷与恶行的牺牲者时,他们没有文化、不识字,无法将愤怒和悲伤记录在官方档案里,但这种情绪和感受必将通过某些方式传达下去,这就是传说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