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古巴》 刘怡解读
《自由古巴》|刘怡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刘怡。今天我要为你讲的书,书名叫《自由古巴》。这个标题,可是很有玄机。“自由古巴”是一款鸡尾酒的名字。用原产于古巴的朗姆酒,加入可口可乐,再配上柠檬汁和冰块,就可以调制出它来。它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酒精饮料之一,在五湖四海的酒吧都有出售。那“自由古巴”这个名称是什么意思呢?原来,1898年古巴独立之后,美国成为它的实际主宰者。驻扎在古巴的美国大兵,最早发明了用美国可乐搭配古巴朗姆酒的喝法。为了纪念古巴从西班牙统治下获得独立,他们就管这种新饮料叫“自由古巴”。这个名称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不过,我要讲的这本书,重点可不是古巴鸡尾酒,而是这个加勒比海岛国从16世纪到当下的历史。提起今天的古巴,我们马上会想到雪茄烟、蔗糖和旅游业,还有它在卡斯特罗兄弟领导下,与美国长期对抗的历史。但你可能不知道,古巴虽然最初是西班牙殖民地,可是对它的近代史影响最大的国家,恰恰就是美国。正是从美国输入的资本和劳动力,在19世纪让古巴变成了全球第一大产糖国。领导古巴独立运动的政治家,几乎都有旅居美国的经历。古巴的旅游业,则是“一战”时期美国游客涌入的副产品。美国的存在,甚至改变了古巴的人口结构。今天,古巴有超过9%的人口是黑人。他们的祖先,一大半是19世纪被美国商人从非洲贩运到古巴,在甘蔗园工作的黑奴。
照理说,古巴离美国那么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又受到美国的长期影响,那它应该和美国关系很好吧?偏偏并不是。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就取代西班牙,成为古巴独立志士眼中的第一大敌。20世纪50年代,卡斯特罗、切·格瓦拉等人领导的古巴革命,就是这种独立意识长期发展的结果。而且,古巴还不因为自己领土狭小,人口不多,就在和美国的对抗中时刻处于下风。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使古巴的名声传遍了整个世界。即使是在“冷战”结束后,古巴在拉美的左翼政治运动中,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更别提,今天美国还有250多万古巴裔移民。他们在美国的大型选举,尤其是佛罗里达州的地方政治中,作用相当突出。换句话说,古巴能反过来影响美国的政治。
那么问题来了:由美国一手“孵化”的现代古巴,为什么会和美国走向决裂呢?长期遭受美国制裁和封锁的古巴,为什么能保持政权稳定性?还有,古巴自19世纪以来,国际影响力一直比它的领土和人口要大得多,这种特殊状况是怎样出现的?要回答这些问题,我就得郑重推荐这本《自由古巴》了。它的作者艾达·费雷尔,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研究拉丁美洲史超过30年。费雷尔1962年出生于古巴首都哈瓦那,10个月大时随母亲移居纽约。她的许多亲戚一直留在古巴生活,这给她提供了独特的一手信源。费雷尔讲,她写这本书,不光是为了把古巴500年的历史风云梳理清楚。她还想告诉读者,古巴的经历,提供了理解美洲现代史的另一种思路。古巴为19世纪的全球资本主义,提供了稀缺商品和资本增殖的场所,但它自己从中获得的收益却微乎其微。而美国虽然给古巴带来了独立思潮,却反过来阻碍古巴获得真正的自由。因此,拉丁美洲真正追求的,是拿回自己本该拥有的一切。
为了写透这段复杂的恩怨纠葛,费雷尔不仅广泛查阅了和古巴有关的史料。她还用五种“主义”——殖民主义、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把古巴的500年历史变迁系统串联了起来。学习完这本书,你不光能了解古巴这个国家,你还可以从拉美第三世界的角度,重新审视整个世界近现代史,理解其中的是非曲直、恩怨情仇。本书获得的业界评价也非常高。2021年英文原版出版后,立即拿下了《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图书奖,2022年又获颁普利策最佳历史图书奖;《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等报刊都刊发了专题书评。相信它也会让你大有收获。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古巴是怎样被西班牙纳入殖民体系的,它和美国有哪些早期渊源。在第二部分里,我会带你回顾,古巴的独立事业是如何被美国篡夺的,它在政治和经济上,为什么会成为美国的“后院”。最后,我还会带你了解,20世纪中期古巴革命的历程,以及它对古巴命运的影响。
说起古巴进入全球历史的开端,我们得先从1492年,哥伦布船队的抵达讲起。在那之前,加勒比海地区的原住民泰诺人,已经在古巴岛生活了数千年时间。他们过着农业生活,种植棉花和烟草。哥伦布一上岸,就宣布当地属于西班牙王室,把古巴近代史的第一个关键词——殖民主义,带到了那里。不过,我们都知道,西班牙殖民者最初的兴趣,是美洲的金银。而古巴并不出产黄金,它在西班牙的殖民地规划里,也就落到了一个比较靠后的位置。直到1511年,西班牙政府才开始向古巴派驻总督,输入欧洲移民,建立定居点。由于入侵者带来了天花、麻疹、流感等传染病,还实行严苛的征粮政策,古巴的10多万泰诺原住民在40年时间里,就消亡了95%。不过,西班牙人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们不喜欢古巴潮湿的气候,对经营农业又没有耐心,折腾到16世纪中叶依旧收获寥寥。
不过,同样是在16世纪,西班牙航海家发现了一种特殊现象:当帆船从古巴西北方经过时,海水会推着它加速航行,向东驶入大西洋。这就是著名的墨西哥湾暖流。换句话说,从墨西哥、哥伦比亚等殖民地出发,运送金银返回西班牙的商船,如果取道古巴西北方,而不是南面的加勒比海,那它们可以借助暖流的力量,缩短航行时间。另外,当时的加勒比海非常不太平,是著名的加勒比海盗的巢穴。西班牙人为了避免商船被打劫,也需要一个海军基地和贸易中转站,让商船先在那里靠岸,再编成大队,由军舰陪着驶向欧洲。一来二去,荒废几十年的古巴,就成了欧美航线上的重要一环。它的首府哈瓦那,盖起了要塞、教堂、灯塔,到18世纪初已经崛起为美洲第三大城市。
有了港口和它带来的物资、收入,西班牙人终于可以好好规划,怎样开发古巴这片土地了。在16世纪,古巴有两大支柱产业,一是铜矿,二是甘蔗种植。甘蔗苗是从欧洲传到当地的,古巴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宜种植它。在当时的欧洲,用甘蔗加工成的蔗糖是一种稀缺品,价格被炒得非常高。问题是,开矿和种甘蔗,都需要为数众多的劳动力。而古巴的原住民已经濒临消亡,西班牙移民数量又太少,怎么办呢?答案是四个字:非洲黑奴。西班牙人从西非购买奴隶,运到古巴种植甘蔗。等甘蔗成熟以后,再加工成原糖,运往欧洲出售。借助这套流程,古巴就成了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的组成部分。不过,西班牙的殖民地经济,运行效率一向不高。到18世纪中期,整个古巴依然只有不到100家制糖工厂,雇用了4000多名黑奴,产业规模不算大。
转折发生在1762年。这一年,席卷欧洲大陆的七年战争蔓延到了加勒比海。西班牙的头号竞争对手英国,派出一支远征军,占领了古巴首府哈瓦那。这次占领虽然只持续了一年,却给古巴历史带来了一股新潮流——资本主义。英国人发现,西班牙人对蔗糖这种商品的定位,存在偏差。他们的头脑还停留在16世纪,觉得糖是奢侈品,产量不能太高。但事实是,西欧正在迎来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市民阶层对蔗糖的消费需求相当旺盛,亟需扩充产能。而古巴不缺土地,甘蔗的种植面积完全是卡在劳动力上。因此,英国人直接给古巴运来3200名非洲黑奴,他们在短短一年内,就让古巴的蔗糖产量提升了4倍多。虽然西班牙在1763年,就通过对英和约收回了古巴;但英国人带到古巴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却借助一个新国家,进一步发扬光大。那就是1776年独立的美国。
说起来,古巴在北美独立战争中还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西班牙为了报七年战争的一箭之仇,通过古巴向乔治·华盛顿的军队输送了大批军火、贷款。美国央行发行的第一批银币,靠的也是向古巴出口面粉,换回的白银。战争期间,美国和古巴不仅建立了密切的经济往来;古巴本地商人还开始效仿他们的美国同行,向宗主国西班牙要求更广泛的经济、政治权利。1789年,西班牙政府宣布:废除本国商人对古巴奴隶贸易的垄断权,允许外国商船驶入古巴港口,出售运载的黑奴。这项经营权很快就落到了美国商人手里,而它的直接后果,是古巴制糖业的产能“爆炸”。
你可能不知道,就在18、19世纪之交,拉丁美洲的种植园经济迎来了一波震荡。1791年,古巴的邻国法属海地爆发黑奴起义,一路席卷了大半个加勒比海。欧洲殖民者逐渐意识到,继续使用黑奴,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还会形成隐藏的“火药桶”,威胁统治秩序。有鉴于此,英国在1807年率先宣布废止奴隶贸易,改用更先进的精炼技术,让拉美种植园实施转型;法国和西班牙也依次跟进。但美国却没有废止海外奴隶贸易。在古巴的甘蔗园和制糖工厂,美国商人既可以使用最新的机器和工艺,又不用担心劳动力短缺,蔗糖产量自然是一路飙升。据本书作者统计,从1790年到1820年,美国商人累计向古巴输送了27万名黑奴。他们除了为制糖业工作,还进入烟草和咖啡种植园,把这两种经济作物的产量也带了上来。享誉世界的古巴雪茄和古巴咖啡,最初就是由黑奴种植、浇灌、收获的。
到1830年,古巴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食糖出口国。而古巴岛上的黑奴数量,要占到居民总数的一半,其中又有63%是美国商船运来的。虽然黑奴也发动过武装起义,但美国奴隶贩子、有西班牙血统的本地种植园主和殖民政府,结成了一个强大的利益同盟,把起义镇压了下去。当时,许多富裕的美国奴隶商人,自己就在古巴开设种植园,还用甘蔗制糖的副产品酿造朗姆酒。像花旗银行的创始人摩西·泰勒,最初就是靠给古巴制糖业拉贷款起家的。奴隶贩子出身,在古巴拥有大片甘蔗园的美国商人威廉·金,甚至在1852年当上了美国副总统。古巴本地的种植园主呢,发达以后,也会在美国东海岸,尤其是近在咫尺的佛罗里达州置办房产,双方的关系亲密无间。另一方面,19世纪初的美国政府正在发展棉花种植业,需要确保出口航路畅通。他们也希望古巴这个贸易要冲,继续维持现状。正是在这种复杂的算计下,古巴既没有像西属拉美的其他国家,比如阿根廷、墨西哥那样,在19世纪初宣告独立;也没有落入更强大的殖民势力,比如英国之手。它继续留在孱弱的西班牙的海外版图里,隔着不到150公里的窄海,就是野心勃勃的美国。而美国的存在,将会彻底改变随后100多年古巴的发展轨迹。
好,刚刚我们回顾了古巴被纳入西班牙殖民体系的经过,以及古巴制糖业的兴起。随着时间进入19世纪中叶,美国在古巴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突出。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主,甚至开始鼓吹吞并古巴,把它变成一个新的蓄奴州。不过没等他们把这项计划付诸实施,美国自己就在1861年爆发了南北战争。战败的南方政客,有相当一部分带着财产和黑奴,逃到了古巴,在那里逍遥法外。直到1868年,西班牙殖民当局才宣布:禁止向古巴输入新的黑奴。而古巴原有的30多万黑奴和他们的后代,直到1880年才获得人身自由: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偏晚的。
不过,要说美国向古巴输出的全都是消极影响,那也有点偏颇。毕竟,美国国内也有废奴主义者,有进步主义者。他们的声音传到古巴以后,逐渐吸引了一批追随者。1868年,古巴东部的一位种植园主塞斯佩德斯揭竿而起,自称“古巴武装共和国总统”,把“民族主义”这个关键词带到了古巴。塞斯佩德斯问自己的同胞:为什么古巴的蔗糖和烟草畅销全球,普通人却生计艰难?因为西班牙殖民者把大部分收入用来豢养军队和官吏,没有用在本地人身上。从经济增长中获利最多的,也是西班牙人和他们的美国金主。要扭转这种局面,古巴人得建立自己的国家。一切本地居民,不管他是西班牙人的后代,是黑奴的后代,还是多民族混血儿,只要认同新国家,就可以获得平等的地位。
塞斯佩德斯后来被尊称为“古巴民族之父”。他的起义虽然没有成功,却和西班牙军队缠斗了整整22年,让殖民者付出了死伤20万人的代价。更重要的是,塞斯佩德斯第一个提出,用民族主义来整合古巴的不同族群,这启发了另一位独立先驱何塞·马蒂。马蒂是一位诗人和记者,在海外流亡过20多年,地位类似古巴的孙中山。他不仅撰写文章,组建政党,传播独立思想,还第一次公开提出:美国式的种族主义、贫富分化和金权政治,并不是其他美洲国家的唯一出路。古巴人应该有自己的现代国家方案,它可以是既独立,又平等,还充满正义的。而且,马蒂还不是光说不练。1895年,他带着从海外购买的军火返回祖国,发动了古巴独立战争,自己随后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马蒂虽然遇难,独立战争却没有停止。由侨民、小商人和黑奴后代组成的3万多名起义军,面对五倍于己的西班牙军队,发动了灵活的游击战,使对手疲于奔命。西班牙总督韦勒在盛怒之下,实施了残酷的“坚壁清野”行动。他把同情起义军的农村居民驱赶到城郊,关进简陋的集中营,再放火烧掉村庄和甘蔗地,让起义军无处藏身。从1895年到1898年,有17万古巴人因为营养不良和疾病死在集中营里,相当于全岛人口的1/10。这种暴行虽然暂时遏制了起义军的势头,却也毁掉了古巴的经济。而古巴经济的另一端是美国人,他们是无法容忍乱象持续下去的。
因此,在1898年,美国就以“缅因号”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美西战争。在古巴,美国不仅出动正规军和起义军并肩作战;未来的美国总统老罗斯福,还亲率骑兵冲锋陷阵。不过,这种“善意”显然是有条件的,它的核心是另一个关键词——帝国主义。美国人认为,古巴社会的发展程度太低,没有“资格”享受独立和民主。它必须待在美国的势力范围内,由美国人手把手“教”它建国。1898年7月美西两国签订和平条约时,古巴代表甚至无权进场。西班牙人是离开了,美国军队却依然驻扎在古巴的领土上,还遣散了对国家独立功劳最大的本地起义军。
到了1902年,美国为了降低统治成本,宣布允许古巴获得名义上的独立。但在那之前,美国先以国内法的形式通过了《普拉特修正案》,规定:自己可以单方面干涉古巴事务,古巴还要把关塔纳摩海军基地租借给美国。1906年,美国就曾援引《普拉特修正案》,出兵占领古巴三年。而古巴共和国的前三任总统,要么曾经侨居美国,要么拥有美国国籍,对美国的要求只会照单全收。更重要的是,美国人还改变了古巴的土地归属,这彻底重塑了它的经济面貌。
要知道,19世纪后期,欧洲已经出现了甜菜制糖业。甜菜不容易受气候影响,一年可以种植两季,它在市场份额上逐渐超过了甘蔗。而古巴蔗糖的产量虽然不低,但大部分甘蔗园控制在西班牙中小地主手里,生产成本偏高。现在西班牙人走了,美国乘机重新拍卖古巴农村的土地。有60%的农田落到了美国资本手里,15%属于西班牙代理人,本地人只拿到25%。在那之后,古巴的制糖产业变得日益机械化和寡头化。过去的2000多家制糖工厂,现在倒闭了92%,能撑下来的几乎都是财力雄厚的美资企业。像古巴最大的糖业公司查帕拉,它的创始人是一位美国众议员,总部设在华尔街,却在古巴拥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种植园、10000多名员工、300公里铁路和30多所学校,年产蔗糖超过6万吨。1913年出任古巴总统的梅诺卡尔,以前就是查帕拉糖业的总经理。在机械化和规模效应加持下,1925年,古巴蔗糖的年产量突破了500万吨,占全球糖产量的1/5,其中有63%是美资企业生产的。而出口蔗糖的收入,又变成美国商品,卖回了古巴。
我们经常听说这么一句话:“美国把拉丁美洲看成它的‘后院’。”而20世纪上半叶的古巴,就是“后院”这个词的典型写照。1914年“一战”爆发后,美国人前往欧洲度假的航路断绝。作为替代,他们涌向古巴,直接带动了古巴旅游业的井喷式增长。到1937年,每年有18万美国人前往古巴旅游,海明威、爱因斯坦都在其中。哈瓦那街头的高级酒店、电影院、汽车,数量变得越来越多。古巴的人均汽车保有量,甚至超过了美国自己的一些州。1920年美国政府通过禁酒令之后,许多酒吧、赌场和夜总会的老板,干脆把产业挪到了古巴。电影《教父2》中的纽约黑手党,就在古巴拥有庞大的产业。据本书作者估算,20世纪20年代,古巴每年会向美国出口3亿美元的蔗糖,却要进口4亿美元的美国商品。从马桶到汽车,从时装到家电,无一不是美国货。所谓“古巴共和国”,根本就是美国的附庸。
如果说古巴在经济上的“美国化”,好歹还改善了一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孵化出了本地中产阶级;那它在政治上,就纯属作恶了。你有没有发现:在一个像古巴这样产业结构异常单一、财富高度集中的国家,要夺取最高权力并不困难。只要糖业大亨和美国投资人看好,军队愿意支持,美国政府也不反对,那长期执政是不成问题的。因此,“二战”前后的古巴政坛,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凡是宣称要搞改革,要提高最低工资、保护中小企业、少借美国贷款的总统,一定干不完四年任期。反过来,声名狼藉的巴蒂斯塔将军,却因为同时搞定了大企业、军队和美国人,先是正常当了一届总统,接着又在1952年发动军事政变,成为了独裁者。
在巴蒂斯塔统治下,古巴90%的矿山、80%的公共事业、50%的铁路和25%的银行都被美国资本控制。美国黑手党在古巴开设赌场,可以享受10年免税待遇。美商国际电报电话公司,为了感谢巴蒂斯塔帮他们上涨话费,甚至给这位总统送了一台镀金电话机。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古巴的人均GDP虽然在拉美排名前五,但贫困率超过30%,有2/3的家庭没有自来水。著名历史学家施莱辛格不禁感叹说:“这简直是在公开邀请革命上门。”
好,刚刚我们回顾了20世纪上半叶,古巴沦为美国“后院”的经过。接下来,我们来看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提起菲德尔·卡斯特罗,许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大胡子、绿军装、雪茄烟,像个绿林好汉。其实,青年时代的卡斯特罗可是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他毕业于哈瓦那大学法律系,家世优越,还参选过国会议员。古巴革命的核心领导层,大部分都是像他一样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些人明明养尊处优,为什么还要闹革命呢?本书作者认为,革命冲动是社会变化催生的。古巴新崛起的城市中产阶级,看到糖业大亨和美国资本垄断国家财富,腐败横行,倍感愤怒。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惨状,也让他们心生同情。而巴蒂斯塔发动政变,企图使军事独裁永久化,又断绝了选举政治这条路。这样一来,要实施贫富均衡,摆脱外国经济殖民,就必须革命。而革命最初的性质,其实是资产阶级式的。
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卡斯特罗倒是不缺行动力,但他最初的计划确实很草率。1953年7月26日,他带着不到100位追随者,冲进古巴东部的蒙卡达兵营,打算夺取这里作为根据地。结果,政府军轻轻松松就击败了他们。卡斯特罗被判处15年监禁,但他在法庭上的演讲稿《历史将宣判我无罪》,却被传播到全国,使他成了知名人物。坐牢期间,卡斯特罗每天读十几个小时的书,第一次系统学习了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由此也萌生了社会主义的理想。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规划古巴独特的革命路线,希望依靠政治、而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取得胜利。
1955年,志得意满的巴蒂斯塔认为自己的地位已经足够稳固,卡斯特罗这个毛头小伙不构成威胁,就特赦了他。卡斯特罗随后带着弟弟劳尔和新朋友格瓦拉,去了墨西哥,在那里买了一批军火。1956年冬天,他们乘船从墨西哥出发,在古巴东南部的马埃斯特腊山附近登陆,进山当了游击队。但卡斯特罗的这支游击队,最多的时候也只有500人;他们的优势不是兵精粮足,而是布局得当。
首先,卡斯特罗主动联系了美国最大的媒体之一《纽约时报》,让他们派记者到山里采访自己。在采访中,卡斯特罗宣称自己并不敌视美国,他反对的是腐败、贫困和不公。这在美国公众当中引发了广泛的同情,侨居美国的古巴人也开始给游击队捐款。其次,卡斯特罗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他组织古巴的制糖厂、卷烟厂和炼油厂发动罢工,造成经济停摆。巴蒂斯塔政权动用武力镇压,社会秩序一片混乱。这让美国投资人觉得,现在这个政府控制不住局面了,应该换人。最后,卡斯特罗还利用游击队擅长打运动战的特点,在1958年夏天实施了几场伏击。而政府军的伤亡,居然达到了游击队的20倍!1959年元旦,众叛亲离的巴蒂斯塔逃离古巴,革命以戏剧性的方式胜利了。
注意了,古巴革命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获得任何外国支援。革命胜利之初,古巴共产党甚至还没有成立。卡斯特罗完全是根据自己对独立、公平、正义的理解,引导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之路。这种对独立、公平、正义的向往,在拉丁美洲是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的,这才是卡斯特罗的名声迅速传遍整个美洲的内在动力。当然,可以想见,美国糖业大亨和他们背后的美国政府,并不乐见这一切。当卡斯特罗开始实施土地国有化,正式转向社会主义阵营时,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了入侵古巴的“猪湾行动”,后来又多次密谋暗杀卡斯特罗。过去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古巴,为了缓解经济压力,也为了对冲军事风险,决定向苏联求助。这就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诱因。
从1959年革命胜利,到2016年去世,卡斯特罗一直是古巴无可取代的领导人。在他的治理下,古巴的有机农业、医疗产业和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类发展指数在拉美处于较高水平。当然,过于理想化的政策,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后果。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有50多万古巴人选择出走美国,相当于当时7%的人口。这让古巴和美国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21世纪的今天,美国已经不可能像1898年时一样,轻易主宰古巴的命运。这也是古巴革命最重要的遗产。
好了,关于这本《自由古巴》的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古巴最近500年的历史,那应该是:一种产业,一场战争,一次革命。把这三个关键词串联到一起的,则是本书作者费雷尔归纳的五种“主义”——殖民主义、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美国这个形象复杂的邻国。古巴最终走上了属于自己的国家发展道路;这条路或许不是完美的,却坚定厚重。“走自己的路”,也成为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共同的选择。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如果你对这个主题感兴趣,非常建议你去阅读原书。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古巴最近500年的历史,那应该是:一种产业,一场战争,一次革命。把这三个关键词串联到一起的,则是五种“主义”——殖民主义、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美国这个形象复杂的邻国。
2、从1830年到20世纪中叶,古巴一直是全球第一大产糖国和蔗糖出口国。奠定古巴制糖业基础的,除了气候和土壤条件,还有为数众多的黑奴这个劳动力要素。美国正是因为垄断了古巴的黑奴贸易,才逐渐从经济上控制了这个近在咫尺的邻国。
3、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没有获得任何外国援助,也不是依靠政党作为组织力量。卡斯特罗完全是根据自己对独立、公平、正义的理解,引导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之路。这种对独立、公平、正义的向往,在拉丁美洲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