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美国种族简史》 東西堂主解读

《美国种族简史》| 東西堂主解读

关于作者

托马斯·索威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曾获得全美人文学科奖牌、布莱德雷基金奖以及各种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学位。他广泛著书立说,讨论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著名作品有《被掩盖的经济真相》《基础经济学》等。作品风格明显,解读视角独特,文笔浅显易懂普及性强。

关于本书

本书是作者解读美国种族发展史的研究成果,也是理解美国历史的经典作品。书中结合大量的史实、数字以及经济学知识,从独特的种族视角入手,深入浅出描述了不同种族在美国的奋斗史、文化史;从美国的种族发展史线索出发,由远到近剖析了美国人的性格和美国社会,为读者从不同层面了解美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核心内容

立足于种族发展的独特视角,结合大量史实、数字,深入解读美国的种族现状,解读其形成原因和过程,探索影响不同种族经济发展的具体因素,剖析美国种族的总体发展趋势。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给你讲的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美国种族简史》。这是一本讲美国历史的非常特殊的书。之所以说特殊,就在于它和同类的,写美国历史的书比,角度完全不同。以往写到美国历史一般是从15世纪地理大发现起笔,然后欧洲人移民美洲,开展独立战争,建立美国。

这么写没错,但有个问题:我们说移民美洲的欧洲人,只是个笼统的概念。这里既有英国裔的,也有德国裔的,还有爱尔兰、荷兰裔等等。不同的移民,在后来的美国都有不同的表现,是没法仅仅用“欧洲人”这一个词来概括的。并且来美国的也不只是欧洲人,还有亚洲人、非洲人等等。所以想真正了解美国历史的演变,从种族入手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线索。

多种族的国情从美国建国到现在一直存在。在美国,它的重要性和民主制度、性别平等这些是一个当量级的。这本《美国种族简史》虽然只有薄薄的一本,和其他那些大体量的书相比,顶多算个小册子,但就是这本小册子,所承载的分量却是相当重的。它从美国的种族发展史这条线索入手,不仅沿着美国每个种族从远到近的时间线索叙述,也有不同种族间的横向比较。如果你想从种族角度去理解美国人的性格和美国社会,这本书是一定不能错过的。

说起来,《美国种族简史》能够重新引进中国,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现在锤子科技的创始人罗永浩,在十多年前,还在新东方当老师的时候,在旧书堆里翻到了这本书,当时只用10块钱买下了这本书。用罗永浩自己的话说:这10块钱可能是我这辈子花得最值的10块钱了。因为通过这本书,他了解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美国,了解到怎么从种族发展的角度看待美国社会。随后,他把这本书介绍给了要去美国的学生。没想到,很多学生到美国后专门给他写来了感谢信。说由于这本书帮他们提前理清了自己观念上的困惑,所以在和其他族裔相处的时候,更能保持健康宽容的心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在美国的生活质量。

遗憾的是,这本书当年国内只印了5000册就一直没有再版。直到有了罗永浩推荐,国内竟然引发了一阵关于《美国种族简史》的热潮。仅仅网上的一本二手书,就被炒到了300多块钱。鉴于这种情况,罗永浩和国内出版社联系了1993年出版这本书的美国出版机构。虽然原来的译者沈宗美教授已经去世,但他们还是通过协商取得了译文版权的授权,这才让这本《美国种族简史》得以重新引进中国。

那么,这本富有传奇色彩的《美国种族简史》到底讲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分四个部分详细给你讲解。

第一个内容,我们说说美国种族的现状,美国是个多种族社会,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长期共存,构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第二个内容,我们讲讲美国种族状况的起源,早期移民“逼上梁山”的心态和“另起炉灶”的开拓精神,为后来更多种族的迁徙奠定了基础;第三个内容,我们说说推动美国不同种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文资本。第四个内容,我们谈一个美国多种族国情中耐人寻味的现象:种族地位的交替变化。美国历史上很多种族都遭受过不平等的待遇,但总体的发展趋势是种族间的平等共存。

好,我们先来说第一个内容:美国种族的现状。美国是个多种族社会,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长期共存,构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

怎么理解美国的多种族社会呢?书的开篇,作者就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叫做百衲衣。这里的百是个虚数,表示多;衲是缝的意思。说白了,百衲衣就是由很多碎布缝到一起的衣服。这种衣服有个特点,就是你远看它是件完整的衣服,但凑近了仔细看又能发现每块碎布的不同颜色和形状。这就像美国这个国家:它对外是一个整体,放大来看,又能看到各个种族的不同特性。

最典型的,当你想到肯尼迪、艾森豪威尔、卡内基这些人时,通常会认为他们是美国人对不对?但实际上肯尼迪家族是爱尔兰移民的后裔;艾森豪威尔的祖父,是一位德国的传教士;而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是一位出生在匹兹堡贫民窟的苏格兰移民。

所以在美国,国籍和种族是分开来谈的。一个人来自哪里,通常只代表过去。重要的是,所有人要一起面对当下,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存。这就像百衲衣上的每一个布块,都有自己的颜色和形状。但最终,它们要拼接、缝合成一件崭新的衣服。也就是各个种族在摩擦碰撞中,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

比如现在当人们一提起美国文化,就是享乐、开放、实用主义。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早期的美国人可不是这样开放和享乐的。远的不说,仅仅二百年前,美国移民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是英格兰的清教徒。

从这个名字我们就能听出他们的风格来。所谓清教徒的“清”,就是清心寡欲、清静无为的那个清。这是基督教当中的一个流派。他们主张破除教会的权威,以《圣经》为准绳,恢复到原始基督教的样子。简单说,就是要过一种节俭、朴素甚至近乎于禁欲的生活。那么,这种排斥娱乐消遣的风格,后来怎么又演变成现在的享乐文化呢?还是得益于不同种族的推动。在19世纪以前,美国人普遍认为:消遣和放松只能在家庭内部。公开的、有组织的娱乐活动是有伤风化的。如果在星期日开展这些活动,更是大逆不道的。因为清教徒从《圣经》出发,认为星期日是上帝创造世间万物之后休息的一天。这一天,基督徒不应该做任何与敬拜上帝无关的事。

但德裔移民来了以后,完全不管这些清规戒律。他们不仅在自家的花园里消遣,听音乐、喝啤酒。还把野餐、跳舞、打牌、保龄球带到了美国的各个角落。起初,这种文化冲击让很多固守传统的人非常惊慌。作为清教徒,他们最怕上帝怪罪,或者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怕遭天谴”。但几十年过去了,天谴非但没有来,这些人和他们的后代也融入了娱乐的潮流。

转眼到了20世纪,随着电影和各种声光电设备的发明,娱乐的风气愈演愈烈。尤其是犹太移民掌控着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公司、广播公司,也利用自己在商业上的影响力,把娱乐打造成了一整套产业。今天,当人们再谈到美国文化的时候,已经很难和当年那批清教徒的“古板”风格联系到一起了。取而代之的是享受当下,娱乐身心的生活理念。

比如在音乐上,美国的爵士乐就吸收了很多黑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百老汇的歌舞,则有着很多拉丁美洲舞蹈的元素;饮食方面,汉堡和牛肉香肠这两样由德裔移民带来的食物占据了美国的各大快餐店。今天当你到美国的餐厅翻菜单的时候,如果看见意大利馅饼和墨西哥馅饼,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什么异域风情。意大利和墨西哥这两个名字,仅仅表示食材用料和制作工艺,这些都已经是地道的“美国货”,不干意大利和墨西哥两个国家什么事。

好,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内容:美国种族的现状。美国是个多种族社会,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他们长期共存,又构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作者用百衲衣来形容美国多种族的状况。德裔移民、犹太移民以及黑人和拉丁美洲移民的文化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美国社会的面貌,使美国文化从早期清教徒的古板风格,演化到到后来的娱乐文化。这种融合性的美国文化,用我们常说的话,叫做“博采众家之长,又自成一体”。当然这种自成一体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那么,这个过程最开始是怎么发生的呢?

下面我们就看看第二个内容:美国种族状况的起源。早期移民“逼上梁山”的心态和“另起炉灶”的开拓精神,为后来更多种族的迁徙奠定了基础。

你可能听说过美国梦这个词。比如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男主角杰克,就是20世纪初到美国寻梦的众多年轻人之一。什么是美国梦呢?简单说,就是不靠关系和地位,而是靠自己的打拼在市场中取得成功。

前边讲了,早期来到北美的一批人是英格兰清教徒。如果从种族上看,这批清教徒实际上是英国人。为什么放着好好的英国不待,偏要跑到北美来呢?最明显的原因就是:逃避宗教迫害。要知道,那个时候的英国还是相当保守的。教会在老百姓生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清教徒却恰恰提出要打倒教会的权威。这当然是教会不能忍的。于是他们遭到迫害,先是来到荷兰,后来又辗转到了北美。

当年的北美远不如现在的美国。没有工业、没有牧场,连个像样的城镇都没有。来到这不仅要一切从头再来,还要时刻躲避各种危险。但即便这样,他们还是坚定地在这里定居了下来。这就有点像是逼上梁山的意思。既然回不去,那索性就在新大陆另起炉灶了。

于是最早的英格兰清教徒在北美落脚,沿着大西洋建立了一个个城市。比如现在的美国缅因州、佛蒙特州、马萨诸塞州这些地方,当年叫做新英格兰。再比如纽约这个城市的名字,英文叫New York,也就是“新约克”的意思。其中,约克指的也是当年英国的约克郡。这里的“新”字,既有地理上区分的含义,也有制度上重打鼓另开张的味道。

因为欧洲自古是一个等级社会,想要越级升迁,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北美没有传统等级秩序的束缚,反倒是甩下包袱一身轻松。土地就在那摆着,不依赖任何国王和贵族。只要你肯努力就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平等竞争的观念最早在北美扎下了根。一直到后来的美国建国,又把这种观念上升到了政治层面,用制度确定了下来。这也是所谓美国梦最初的雏形。

美国的建立像一面旗帜,为全世界树立了榜样,也召唤着更多种族的移民来这里寻梦。在19世纪中期以前,美国几百年间的移民总数不过500万人,但在这之后短短三十几年间,就增加到了1500万人。他们大多数也和当年的英国移民类似,或多或少有着某种逼上梁山的境遇。比如爱尔兰移民和南部意大利移民,他们大多是佃农。由于经济原因来到了美国;而大量德国人和犹太人,为了躲避战乱和迫害,也先后移民美国。这些后来的移民虽然到的比英国移民晚,但他们同样是靠着一种另起炉灶的开拓精神,把美国的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二个内容:美国种族状况的起源。早期移民“逼上梁山”的心态和“另起炉灶”的开拓精神,为后来更多种族的迁徙奠定了基础。英格兰清教徒遭到宗教上的迫害,从欧洲移民北美。由于摆脱欧洲等级社会的束缚,平等观念在北美扎根。在美国建立以后,这种观念上升到政治层面,用制度确定下来,为后来更多到美国来发展的种族打下了基础。

那么现在基础有了,不同种族后来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我们来看看第三个内容:推动美国不同种族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人文资本。

“人文资本”是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群体的信念、行事作风、价值取向等等。按照经济学原理,人文资本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像金钱这样的有形资本。也就是说,不同种族的不同人文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

我们得到订阅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第一季第128期就讲了这个内容。在这一讲里,薛兆丰教授同样举了这本《美国种族简史》当中的例子。简单说:如果把美国各个种族的平均收入设为一个标准指数100的话,哪个种族的收入最高呢?

你可能想到了,是犹太人。确实,他们的收入指数是172,几乎是美国各种族平均水平的两倍。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在于他们的人文资本。

说起来,犹太民族是个非常古老的民族,但自从公元70年左右,他们就在欧洲流亡。同时期的欧洲已经逐步基督教化。犹太人在这里,成了不信基督教的异教徒,到处遭受迫害。他们不能拥有土地,只能经商,但单纯的经商也是充满风险的。在中世纪,很多贵族甚至国王都向犹太人借钱。当他们不想还债的时候,就把这些犹太债主驱逐甚至杀掉。

所以,在流浪两千年的时间里,犹太人经常聚起大量财富,又转瞬间烟消云散。既然土地不能拥有,财富不能带走,还有什么能让这个民族安身立命呢?这就是知识。在犹太人看来,知识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财富。在移民美国以后,他们经常是白天在街头打工,晚上在简陋的房间里埋头学习。

就这样,人类数千年的文明成果,通过知识这个媒介滋养了犹太人。让他们在眼界和见识上更快一步。比如1880年,在美国的犹太人只有5%左右从事白领工作,而剩下的人不是小贩就是社会底层的工人。而仅仅过了15年,从事白领工作的犹太人就翻了三倍。到了20世纪中期,犹太男性中则有55%是业主或者高级白领,比当时美国其他族裔的平均水平高出了好几倍。

除此以外,美国的几大广播公司、电影公司都受犹太人的控制。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英特尔的创建者格鲁夫、戴尔创始人麦克尔﹒戴尔都是犹太人。甚至在政坛,犹太人也有着呼风唤雨的能力。2008年奥巴马第一次参选,78%的犹太人都投票给了他。在他执政期间,只要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问题上,有对犹太人不利的举措,他的支持率就会下滑。

华人和日本人在经济方面仅次于犹太人,他们的收入指数分别是112和132,也都高于美国的平均水平。早期移民美国的华人和日本人,对求知和自我提高的理念几乎和犹太人是一样的,只是他们参与政治的意愿并不强烈。

第一代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几乎都是劳工身份。他们生活简朴、吃苦耐劳,能从别人认为是微薄的收入中攒下钱来。这些品质曾经一度让华人被视为竞争对手,甚至遭到歧视。比如在1882年美国就曾经出台过带有歧视性的《排华法案》。这个法案直到二战以后,才逐渐被废止。日本人到美国比华人稍微晚点,他们大多数也在铁路、矿山、伐木场等艰苦行业。日本人毫无怨言地接受工资低、工时长的工作,这些也给白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总的看来,犹太人、华人、日本人在美国的人际交往模式,很多都是基于熟人和朋友,或者本种族之间。这构成了一道强大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网络也是他们在美国“人文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以外,这三个种族的家庭观念都很重,除了受到家里长辈的教导,还会受到本地社区的影响。这些社区一方面控制着整个群体的行为,另一方面在社会资源上,也给本种族很大的支持。这也是这三个种族后来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三个内容:推动美国不同种族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人文资本。人文资本是经济学上的概念,指的是除了金钱以外,人的信念、处世方式、价值取向。作者用犹太人、华人和日本人的例子说明了人文资本在种族发展中的作用。这三个种族都倾向于和熟人、朋友以及本种族交往,本地社区和家庭环境都给他们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其中,犹太人的求知欲,都在美国各个种族中非常突出。

在了解种族状况起源和发展的基础上,最后我们看看美国多种族国情中耐人寻味的一个现象:种族地位的交替变化。美国历史上很多种族都遭受过歧视,但总体趋势是种族间平等共存。

我们都知道经典名著《飘》。它在上个世纪30年代被改编成了电影《乱世佳人》,但就在2017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一家老牌电影院,却宣布要将这部电影下架。理由是:涉嫌对非洲裔美国人,也就是黑人的种族歧视。当然,这个宣布只是影院单方面的。毕竟作为一部文艺作品,每个人的判断角度不同。不过,从这个事件也可以看出来:种族间的地位在美国绝对是件大事。

一提到种族地位,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黑人。的确,黑人在历史上确实遭到过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他们的祖先从非洲被抓来作为奴隶,直到奴隶制废除之后的很长时间,才争取到和白人平等的地位。那么白人难道就没遭遇过歧视吗?还真不是。实际上,白人也遭遇过歧视。

比如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国内就到处充斥着反德宣传。这种宣传虽然针对的是大洋彼岸的德国,但这也让在美国的德裔移民受到波及。媒体用“野蛮人”来称呼带有德国血统的美国人。甚至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还直接提出美籍德国移民的忠诚问题。因为他认为这些人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时刻可能做出对美国不利的举动。结果,大量的德文书籍被从图书馆撤掉,德语教育在公立中学被取消,出版商和广告商抵制德文报纸。连结婚仪式上的《婚礼进行曲》都被从节目单上划掉了。因为它的作曲者瓦格纳是德国人。

最终,是这些德裔移民自己用行动捍卫了名誉。很多人改名换姓,去掉了带有德国特征的姓氏;一些带有“德裔”字样的组织,都把这个抬头改成了北美。成千上万德裔移民加入美军,参与对德国作战。比如在开头提到的艾森豪威尔和后来成为美国特级上将的潘兴将军,都是德裔后代。最终,这场风波也随着战争结束,慢慢落下帷幕。

再比如,19世纪的纽约和波士顿,当爱尔兰裔的居民迁来的时候,早一些在这里定居的居民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歧视。在他们眼里,这群爱尔兰人无非是一群酗酒闹事的农民。每当一个街区出现爱尔兰移民,这里的老住户就会迁走;同样的,意大利人、波兰人、俄罗斯人,这些同属于白人的移民也因为到来时间不同、文化上和美国社会的融合度不同,而被组成了一条“歧视链”。往往是老移民歧视新移民、祖籍国经济状况好的,歧视祖籍国经济状况差的。

就拿纽约来说,1840年这个市北郊的建筑物只到今天的14街区,但1850年就延伸到34街,而1860年则到了42街区。仅仅二十年纽约这座城市就扩容了3倍。这是为什么呢?很明显,是那些老住户不愿意和新移民住在一起,都向外搬出去了。所以才让城市的面积越来越来大。当然这其中,固然有移民人口越来越多的因素,但这种早期族裔之间的“歧视和排斥”效应也是不能忽视的。

总的看来,美国不同种族的地位体现出一种阶段性、交替变化性的特征。某一个阶段可能是这个种族被歧视,下一个阶段也可能是另外的种族被歧视。比如犹太人刚刚到达美国的时候就曾经遭到过歧视,在犹太人的地位刚有好转,又是华人和日本人被打压。在20世纪初的加州,就曾经流行过“黄祸临头”的说法,就是黄种人带来灾祸的意思。这让在美国农场工作的华裔和日本裔的雇工无论在工资和晋升方面都被处处刁难。

不过,这种状况通常会随着时间推移和种族间的相互理解而改善。最终,在第二代、第三代移民融入美国文化后慢慢消失。比如刚才说的在两次大战期间受到歧视的美籍德裔移民,他们当时大多数人都只和本族裔的人结婚。到了1969年,只在本族内结婚的人数比例就下降到只有30%左右。今天,几乎没有什么人再固守这样的传统了。如果我们把这种情况,放在一个更广的视野下看:族裔之间的不平等只是一个过渡性现象。从长远看,在美国这种多种族社会,种族间的平等是个大趋势。因为各个种族如何共存是个现实问题。只有种族平等,经济交往和社会协作才能正常进行。

不过,由于人们对种族歧视仍然存在着一定历史记忆,所以在当代美国,很多时候也常常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那就是:过于强调在种族问题上的“政治正确”,而忽略了事实本身。

比如在一些州,白人和黑人在同样的状况下因为警方过度执法而死亡,白人的死亡不会引发什么骚动,按照正常的司法程序来处理就行,但黑人的死亡却十有八九会引发游行。按理说,这本来和种族问题没什么关系,但为了维护所谓的“政治正确”,害怕被人指责“有种族歧视的倾向”,公共机构给白人死者家属的赔偿,也往往会比黑人家属要低。这些实际上都背离了种族平等的初衷。

这就是我们讲的第四个内容:美国种族间地位的交替变化。美国历史上很多种族都遭受过歧视,但总体趋势是种族间平等共存。德裔移民在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因为被怀疑忠诚度问题而受到歧视。更早的爱尔兰人、波兰人、俄罗斯和华人、日本人等都遭到过不同程度的歧视,但这些歧视通常是阶段性交替变化。由于多种族共存是现实问题,种族平等是美国社会的大势所趋。同时,由于人们对种族歧视存在一定历史记忆,在当代美国还常常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也就是过于强调在种族问题上的政治正确。

好,这本书就讲到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期音频的内容。

第一,我们讲到美国种族的现状。美国是个多种族社会,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他们长期共存,又构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作者用了百衲衣这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美国多种族的状况。从娱乐风格到食物、音乐,不同种族的文化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美国社会的面貌。从早期清教徒的古板风格到后来的娱乐文化,德裔移民、犹太移民以及黑人和拉丁美洲移民的文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我们讲到美国种族状况的起源。早期移民“逼上梁山”的心态和“另起炉灶”的开拓精神,为后来更多种族的迁徙奠定了基础。英格兰清教徒,由于遭到宗教上的迫害,从欧洲移民北美。由于摆脱欧洲等级社会的束缚,平等观念在北美扎根。在美国建立以后,把这种观念上升到政治层面,用制度确定下来,为后来美国更多种族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三,我们讲到推动美国不同种族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人文资本。人文资本是经济学上的概念,指的是除了金钱以外,人的信念、处世方式、价值取向。作者用犹太人、华人和日本人的例子说明了人文资本在种族发展中的作用。这三个种族都倾向于和熟人、朋友以及本种族交往,本地社区和家庭环境都给他们提供强大的支持。其中犹太人的求知欲,在美国各个种族中非常突出。

第四,我们说到美国种族地位的交替变化。美国历史上很多种族都遭受过歧视,但总体趋势是种族间平等共存。德裔移民在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因为被怀疑忠诚度问题而受到歧视。更早的爱尔兰人、波兰人、俄罗斯人和华人、日本人等都遭到过不同程度的歧视,但这些歧视通常是阶段性交替变化。由于多种族共存是现实问题,种族平等是美国社会的大势所趋。

好,这本《美国种族简史》就讲到这。作为一本同样谈美国历史的书,从种族入手的视角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是不免带有“西方中心论”的烙印。至少在种族问题上,他选择性地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美国,或者说北美现代文明的建立,是以对原有印第安种族文化的侵袭为代价的。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美洲原住民,同样也是美国重要的种族之一,他们有着和其他种族迥异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在美国建立以后慢慢被边缘化,甚至到今天有濒临灭绝的风险。对于如此重要的问题,作者却很少提及,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托马斯·索威尔本身是一位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写历史的风格在这本《美国种族简史》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比如书里例举了大量数字,以及从“人文资本”来推演种族发展的这类视角,都是非常难得的。不过,由于托马斯·索威尔本人不是专业的历史学者,对各个种族历史素材的梳理,还是缺乏一些系统性。尽管如此,作为一本介绍美国种族发展史的普及型作品,依然不妨碍这是一本经典好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撰稿:東西堂主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