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的诞生》 刘怡解读
《美国总统的诞生》| 刘怡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刘怡。今天我要为你讲的书,是传奇记者白修德的代表作《美国总统的诞生》。光听这个书名,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本政治学教材。其实,它是白修德作为现场观察者,对1960年美国总统大选做出的一次细致还原。在世界新闻史上,这本书创下了好几个“第一”:它是第一部连续40个星期登顶全美畅销书排行榜的纪实作品,是第一届普利策非虚构作品奖获奖图书,也是第一本由美国总统直接加入创作,提供大量素材的大选报道集。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巴伯评价说:“白修德的这部作品,不仅改变了美国新闻业报道大选的方式,还永久性地影响了普通美国人对总统大选的看法。白修德生动的文学笔法和独特的视角,开启了政治报道的一个新纪元。”
说起白修德这位美国记者,我们中国人并不陌生。他的英文名叫西奥多·怀特,是汉学泰斗费正清在哈佛大学的第一位弟子。“白修德”这个中文名,是他在学习汉语之后,自己起的。抗日战争时期,白修德作为《时代周刊》驻华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报道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中共敌后抗战、史迪威反攻缅北等重大事件。他的形象,也出现在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当中。“二战”结束后,白修德转向报道美国政治。1960年总统大选期间,他花费一整年时间,跟随肯尼迪和尼克松两位候选人,记录他们从筹划参选到正面对决的完整过程,最终成果就是这本书。
白修德报道总统大选,和之前的记者有什么不同呢?原来,过去美国的大选报道,主要是一些零散的资讯,谁在哪里发表了一次演讲,谁提出了一项新政策等等。而白修德做过战地记者,他是用报道大型战役的思路,来复盘整场大选的。酝酿参选,相当于制定作战计划。筹款和搜集资讯,是战役的后勤保障。党内初选,等于试探性战斗。投票日当天,则是最终决战。白修德把所有这些环节组合起来,让读者看到:总统大选,不光是开票日当天的热闹,还有之前整整一年的细致铺垫,哪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这就造成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让人欲罢不能。
巧的是,1960年总统大选的两位候选人,个性也很鲜明。肯尼迪出身显贵,举止张扬;尼克松孤僻内向,但坚忍不拔。两个人都是光彩照人的政治家,也都得到了庞大政党机器的加持,民意差距非常小。这两位旗鼓相当的对手,谁能胜出呢?白修德回答这个问题的方式,是近距离观察他俩的日常行为,还原两个人的性格特征,甚至是心理创伤。看完他的描写,你不会觉得“成王败寇”是理所应当的,反而会感慨:尼克松之所以失败,不是他不够好,而是肯尼迪的竞选策略,更适合1960年美国的社会氛围。尼克松是大选的失败者,但他作为政治家的才华,依然可圈可点,值得肯定甚至同情。日后,尼克松能在1968年卷土重来,最终入主白宫,也证实了白修德的先见之明。
不仅如此,白修德还敏锐地捕捉到了美国社会,乃至媒介,在1960年发生的重大变化。1960年总统大选,距离今天已有60多年。但我们熟悉的许多选战环节,比如电视辩论,还有争夺“摇摆州”,都是在1960年出现的。尼克松阵营采取的策略,像飞遍全国巡回演讲,还有猛攻对手的政见缺陷,都是以往成功经验的总结。但它们在1960年却失效了。反过来,肯尼迪能够胜出,恰恰是因为他感知到了新变化,用好了电视这个新媒介,集中力量攻克“摇摆州”和郊区选民。最终,肯尼迪也以极其微弱的优势,成为赢家。学习完这本书,你不光能了解美国总统大选的复杂过程,你还会发现:适应新技术和新变化的能力,始终是成功的保障。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适用。
接下来,我就分两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肯尼迪和尼克松,是怎样在各自的党内初选中胜出的,其中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在第二部分里,我会为你介绍,肯尼迪和尼克松,采取了怎样的选战策略,这些策略的效果又是如何。它们对最终的投票结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如果你是一位关注美国政治的朋友,想必你会知道:总统大选的投票日,是选举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二。在那一天,绝大多数美国选民,会从主要政党的候选人里,挑出自己心仪的一位,投下举足轻重的一票。在1960年11月的投票日,就有6800多万美国选民,做出了他们的抉择。新闻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一天的开票结果。但要是我问你,肯尼迪和尼克松,是怎样从各自的政党中脱颖而出,站到最终决战的舞台上的,就不是所有人都答得上来了。
在这里,我可以告诉你,挑选最终候选人的步骤,叫“党内初选”。整个上半年,每个政党的热门候选人,会在全国的几十个州展开初步竞争。这些州的本党选民,会根据参选者的政治纲领和个人形象,先搞一轮内部投票,决定自己所在的州支持谁。还有一些州的初选,不搞公开投票,是由党内会议直接决定的。初选持续几个月后,谁是领跑者已经比较清晰了。这个时候,两大党就会召开全国大会,根据初选的风向,确定正式提名谁去角逐大选。美国的企业界,也是根据初选结果,来判断该帮助谁筹集经费的。因此,初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11月的决选。
但是,初选需要的政治技巧,又和决选不大相同。首先,初选是在本党内部进行,几位竞争者既是对手,又是同僚。他们要是吵得太凶,直接撕破脸,会影响整个党的形象,给11月的决选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拿捏火候就变得非常重要。另外,在初选中,竞争者面对的不是全国民众,而是某个州的选民。他没有机会做滔滔不绝的长篇演讲,只能用三五分钟,靠小话题、小情绪打动人。这对政治家的表达能力,是很大的挑战。从历史经验看,党内初选最重要的功能,是“立人设”。只有塑造好自己的形象,才能在舆论场里找到目标选民,进而站稳脚跟,求取胜利。
那么,在1960年,美国两大党的初选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先来看民主党。民主党从1952年起,已经连续输掉了两届大选。谁都想当那个扭转颓势的“天选之子”,所以内部竞争异常激烈。第一个正式参选的,是43岁的马萨诸塞州参议员约翰·肯尼迪,他有三大优势。首先,肯尼迪出生在一个名流家庭,资产雄厚。光是凭家族财力,他就租得起私人飞机,也能出钱购买地方电视台的热门时段。这对初选是重大的利好。其次,肯尼迪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东海岸知识分子共同的朋友。这让他早早组建起了一个强大的竞选团队,其中有数据分析专家和公关高手,还有顶尖的集会组织者。这个团队为肯尼迪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最后,肯尼迪还是一位人设相当鲜明的政治家。他是“二战”英雄,又拿过普利策奖,能文能武。在许多美国人心目中,出口成章的肯尼迪,简直是天生的改革家。有了这些优势,肯尼迪早在1959年10月,就启动了自己的初选战役。他希望通过“抢跑”,建立先声夺人的优势。
不过,肯尼迪的优势,并没有大到一骑绝尘。民主党里有四个人在跟他竞争。这当中,求战热情最高的,是明尼苏达州参议员汉弗莱。汉弗莱的背景,和肯尼迪恰好相反,是从平民家庭一步一步打拼上来的。他廉洁务实,充满理想主义情怀,在蓝领工人和农民选民中有很强的号召力。但是,汉弗莱的政治基本盘,局限在美国中西部。出了这片区域,他根本没有知名度。因此,汉弗莱必须集中精力,先打赢一两个州的初选,才能让全党注意到他。另外,政坛老将史蒂文森、参议院多数派领袖林登·约翰逊,以及国防专家塞明顿,也在虎视眈眈。不过,这三个人都有明显的人设缺陷,因此迟迟没有正式参选。他们希望肯尼迪和汉弗莱陷入缠斗,到时自己再后来居上。
这样一来,初选的第一个“战场”,就变得相当重要了。巧合的是,肯尼迪和汉弗莱同时挑中了威斯康星州。这是一个地广人稀,农业人口众多的中北部州,理论上是汉弗莱的“票仓”。站在汉弗莱的角度,要是能拿下威斯康星,他就可以给肯尼迪一个下马威。肯尼迪瞄准威斯康星,则是想打一场攻坚战,直接摧毁汉弗莱的基本盘。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肯尼迪在1960年3月底,把他的核心智囊团队空运到了威斯康星。这些竞选专家,拥有强大的人脉。他们把当地大学生组织起来,去到全部10个选区,了解当地的民生需求,再把这些内容编织进肯尼迪的演讲稿。这让肯尼迪在本地民众眼中,一下就成了一个踏实可靠的托付对象,打消了蓝领选民对他“不接地气”的怀疑。
而汉弗莱的缺点,恰恰是他太“接地气”了。作者白修德全程追踪了汉弗莱在威斯康星州的初选,他发现:汉弗莱虽然见识广博,口才出众,但实在太没有神秘感了。肯尼迪务实的演讲内容,和他的个人光环,恰好构成一种反差魅力。在选民眼中,他既出身高贵,又体贴入微,这是一个极其独特的人设。汉弗莱缺少的,就是这种反差感。他太急于表现自己的亲民本色了,以至于选民虽然亲近他,却不敬畏他。更要命的是,汉弗莱还是一个嘴碎的话痨。他走到哪里,都会喋喋不休地谈论各种琐碎的政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爹味”太足。选民没过多久就开始嫌他烦了。
最终,肯尼迪在4月,以30%的优势拿下了威斯康星州初选。汉弗莱开始慌了,他当即决定,要在西弗吉尼亚州对肯尼迪展开阻击。这个选择,背后的动力是宗教。要知道,美国从建国开始,主流人群信仰的一直是新教。肯尼迪却是一位名声在外的天主教徒,许多人怀疑,要是他上台,会破坏美国的政教分离传统。而西弗吉尼亚是一个新教人口占95%的州,当地还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这两项因素都利好于汉弗莱。媒体普遍认为,他至少有六成的胜算。
那肯尼迪是怎么做的呢?他选择了正面还击。从一开始,肯尼迪就意识到:自己身上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那个宗教背景。与其顾左右而言他,不如公开表态。于是,肯尼迪连续十天,主动谈论自己的宗教背景。他反复强调:接受自己不那么主流的宗教信仰,恰恰可以体现美国文化的包容性。他也绝不会因为信仰天主教,就违背美国的社会传统。这就反过来将了汉弗莱一军:要是汉弗莱继续拿宗教问题说事,那他就成了狭隘的小人,就会丧失体面。
另外,肯尼迪还把他的组织力优势,和雄厚的财力结合了起来。在西弗吉尼亚州,肯尼迪阵营沿用先前的做法,征召了9000位志愿者,派他们去了解选民最关心的话题。与此同时,他们还花费数十万美元,买下了当地电视台黄金时段的节目,连篇累牍地播放肯尼迪回应选民的画面。相反,囊中羞涩的汉弗莱,只买了半个小时的直播时间,还被敌对选民怼得张口结舌。后来的统计显示,肯尼迪阵营在西弗吉尼亚州初选中,总共花了150万美元,这笔钱相当于今天的1200万美元。而汉弗莱的支出,只有肯尼迪的1/65。本来是汉弗莱的顺风局,就这样被戏剧性地逆转了。
5月,肯尼迪在西弗吉尼亚州取得压倒性大胜。心灰意冷的汉弗莱直接宣布退选,他表示:“街角的小卖部,是没有办法跟连锁超市竞争的。”到了这个时候,按兵不动的史蒂文森和约翰逊,终于开始行动了。他俩没有报名参加初选,气势上已经弱了一头。但是,肯尼迪在民主党内部属于新人,资历不深。史蒂文森和约翰逊打算利用这一点,在7月的全国大会上发动攻势,直接游说各个州影响力最大的党团领导人,让他们否决初选结果,把提名票投给自己。
那肯尼迪是怎么回应的呢?他一眼就看出,在两个对手里,约翰逊的威胁小,史蒂文森才是心腹大患。因为约翰逊和退选的汉弗莱一样,属于地方政治人物,在全国层面威望不够高。可史蒂文森就不一样了,他在1952年和1956年,曾经两次代表民主党出战总统大选,非常受爱戴。但是,史蒂文森也有一个软肋:他两次参选总统,都输得非常难看,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他担心自己会被“翻旧账”,因此不敢大张旗鼓地开展游说。肯尼迪就没有这层顾虑,他在大会现场设立了总指挥部,找到立场最摇摆,但掌握票数最多的东北五州的代表,反复拉拢他们。结果,就连史蒂文森的家乡伊利诺伊州,也站到了肯尼迪一边。肯尼迪的胜利,自然波澜不惊了。但他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提名约翰逊当自己的副总统候选人,化敌为友。这是因为,约翰逊在美国南方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的长处,恰好可以补上肯尼迪的短板。这对下一阶段选战,作用非常大。
和民主党初选相比,共和党的初选,精彩程度要稍逊一筹。从一开始起,共和党内部就只存在两个竞争者:一个是在任的副总统尼克松,另一个是纽约州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尼克松的优势,是他比较四平八稳。只要他沿着现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的路,继续往前走,党内主流就愿意支持他。而不那么“主流”的洛克菲勒,只能另辟蹊径。他给自己打造了一个改革家的人设,抛出了一系列标新立异的政纲,结果却犯了众怒。原因很简单:民主党是在野党,肯尼迪只有求新求变,才能翻盘取胜。而共和党是执政党,一向没有大的过失。洛克菲勒要搞改革,等于要否定共和党执政八年的业绩,是对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挑衅。因此,共和党主流派,毫不犹豫地痛击洛克菲勒,逼他退选了。
然而,赢家尼克松,却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也想学肯尼迪,跟洛克菲勒化敌为友,提名对方做自己的副总统候选人。哪知道,心高气傲的洛克菲勒,根本看不上副总统的位子。他告诉尼克松:自己是绝不会当二把手的。但如果尼克松愿意接受自己的14项改革纲领,那自己也会全力支持他。于是,尼克松就和洛克菲勒发表了一份联名宣言。宣言的内容,有不少是和艾森豪威尔总统唱反调的,这在共和党内部引起了一场风波。结果,尼克松的候选人身份,虽然没有受到影响,但他跟艾森豪威尔之间,却产生了微妙的嫌隙。这个不稳定因素,随后深刻影响了大选第二阶段的走向。
刚刚,我们回顾了1960年美国大选的初选阶段。现在,两党候选人已经产生,时间也进入了7月,双方即将迎来正面对决。从各个角度看,这都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肯尼迪富有个人魅力,找准了自己作为挑战者的定位,但是政治经验不足,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尼克松呢,恰好相反,不属于魅力型政治家,但是阅历丰富,实实在在参与过高层政治,个性也很顽强。整个1960年夏天,两个人在民调中的差距从来没有超过5%。谁能率先破局呢?
第一个出手的是尼克松。他雄心勃勃地宣布,自己要搞一场“飞行选战”,要走遍美国的50个州,和选民直接对话。这个决定,可不是拍脑袋啊,背后有一套现实逻辑。作者白修德发现,当时美国的1亿选民,有80%是根据历史惯性投票的。只有20%的人,会保持观望状态,认真比较两位候选人的优劣。要影响这20%的“骑墙派”选民,就得刷存在感,得用现场拉票让他们记住自己。尼克松打的,就是这张牌。为此,他从8月开始,马不停蹄地飞了10万公里,去到188座城市,做了150多场演讲。据白修德估算,到现场围观尼克松的选民,足足有1000万人。在中西部地区,这种拼体力方式的选战策略,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
问题是,尼克松自己,很快就被“飞行选战”累垮了。8月下旬,他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撞伤了膝盖,伤口出现感染,一直没有痊愈。每隔几个星期,他就得停下来治几天病,随后再度披挂上阵。随着疲劳的累积,尼克松演讲的状态越来越差,脾气也越来越暴躁。更要命的是,追踪采访他的记者,也被高强度的飞行折磨惨了。他们和尼克松一样,一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几天都吃不上一顿热饭,写出来的报道自然越来越乏味,对选民也越来越没有吸引力。结果,尼克松虽然成功提高了曝光率,稳住了基本盘,却把冲刺阶段的心气提前耗完了。
那肯尼迪是怎么做的呢?他的策略,叫“重点进攻”。肯尼迪把搭档约翰逊派到南方,死死咬住有24张选举人票的得克萨斯州。他自己则赶到东北部,重点“进攻”郊区选民。这个策略,是肯尼迪的智囊团队,通过分析人口数据制定出来的。他们发现,从1950年开始,美国最大的15座城市,常住人口就不增长了。农村的3000多个县,也有一半出现了人口流失。消失的那些人去哪儿了呢?答案是大都市外围的郊区。从1950年到1960年,有1900多万美国选民,搬到了郊区定居。他们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从事脑力劳动,脾气秉性、政治诉求和他们的父辈截然不同。谁能抓住这批选民,谁就能控制一个新的大“票仓”,建立差异化优势。
听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尼克松不是跑了50个州吗?他的拉票演讲,应该也能吸引一部分郊区选民吧?话是没错。但尼克松的行程铺得太开,他既要跑选举,又要见缝插针地治腿伤,时间太紧,只能把拉票集会放在有机场的大城市。郊区选民未必会专门进城,去参加这种集会,自然也不会被尼克松的演讲打动。而肯尼迪的拉票演讲,有1/3是专门为郊区选民打造的。他不仅会把会场设在小城镇,还做出了精心的时间排序。11月第一个周末,也就是投票日前不到三天,肯尼迪始终待在东北部,对9个州的郊区选民做巡回演讲。这9个州,人口稠密,掌握全国1/4的选举人票,是关键的胜负手。肯尼迪最终拿下了东北九州中的6个,奠定了胜利之基。那个时候,尼克松在干吗呢?说起来很搞笑,他飞到了天寒地冻的阿拉斯加州去演讲。阿拉斯加只有3张选举人票,无足轻重。尼克松跑这趟行程,只是为了兑现自己放出的“一定会跑遍50个州”的承诺。这个贪多求全的策略,最终让他尝到了苦果。
除了选战策略的差异,还有一个“黑天鹅事件”,深刻影响了1960年大选的走向,那就是电视辩论。在1950年,整个美国只有440万台电视机。到了1960年,这个数字变成了4000万台。当时,88%的美国家庭是靠电视来获取资讯的,平均每天要看4到5个小时。美国三大电视网,注意到了这个商机。他们主动提出:拿出19个小时的黄金时段,为肯尼迪和尼克松举办四场公开辩论,对全国实况转播。这在美国总统大选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对尼克松来说,电视辩论本来是一个好机会。前面我们说过,在民主党初选中,肯尼迪用了购买直播时段的策略。这个策略,需要雄厚的财力作为支持,对肯尼迪比较有利。而三大电视网举办的辩论会,是靠卖广告收回成本的,直播时段直接送给了候选人,不用另外花钱,这让尼克松变相占了便宜。而尼克松的辩论能力,虽然比肯尼迪稍逊一筹,但也是经过大风大浪考验的。假如他能用好这个新媒介,让自己的形象深入人心,完全可以夺回主动权。
但是,尼克松却被自己的性格拖累了。白修德注意到,尼克松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他的精神状态,很容易受听众的反应影响。而第一场电视辩论,是9月26日晚间在芝加哥举行的。尼克松在当天上午,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到本地工会演讲的行程,听众的反响很差。他一气之下,把自己在酒店房间关了8个小时,不见任何人,妻子也不在身边。他请的电视顾问,根本没有机会把各种实用技巧教给他。等到尼克松终于阴沉着脸,坐上汽车朝电视台出发时,有伤的膝盖又在车门上撞了一下。这下他的表情更难看了。因为尼克松到得太晚,工作人员来不及给他化妆,就往他脸上打了一层薄薄的粉底。这个无心之举,随后造成了灾难性后果。
单看这场辩论的文字稿,肯尼迪和尼克松可以说吵得有来有回,根本分不出高下。但对坐在演播厅里的白修德来说,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他注意到,在灯光的高温下,尼克松脸上的粉底被汗水冲出了一道道沟壑。他因为腿伤变得消瘦的身形,也格外醒目。和健壮挺拔,斗志昂扬的肯尼迪相比,尼克松就像是一个憔悴萎靡的病人。大家根本不关心他嘴里在说什么,都在议论他的健康状况。更要命的是,当时的电视转播信号,并不是高清的。肯尼迪的媒体顾问发现,演播室的背景是浅灰色的,就让肯尼迪穿了一件深色西服,这样在画面里显得轮廓分明。尼克松却穿了一件浅色上衣,整个人在直播画面里,和背景糊在一起。这就让他的视觉形象,变得更加消极了。
9月26日这一天,一共有7000万美国观众收看了电视辩论。对许多偏远地区的选民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肯尼迪和尼克松,在摄像机镜头前正面交锋。民调显示,经过这场辩论,尼克松的支持率一度下滑到23%,比肯尼迪低了16个点。尽管尼克松吸取了教训,在随后的三场辩论里拿出了更好的表现,但第一印象造成的冲击,终究无法挽回了。白修德感慨地说,媒介变化造成的影响,就有这么大。尼克松不是没有应对媒体的经验,但那些经验,针对的主要是报纸和杂志,而不是电视。他低估了电视转播带来的挑战,也因此吞下了支持率受损的苦果。
除了电视辩论,尼克松的性格,还在另一个方向上伤害了自己。肯尼迪是一个性格开朗,善于博采众长的人。在选战的整个过程中,他不仅广泛听取智囊团和媒体顾问的意见,还乐于敞开心扉,跟几位最亲密的下属讨论自己的决策得失。尼克松就不一样了。从30多岁踏入政坛起,他就是一个严肃内敛、固执己见的人。为了回应政治对手的批评,尼克松还给自己打造了一个“沉默斗士”的人设。这个人设,有些时候能带来红利,但在大选中就不适用了。本来,尼克松是在任副总统,他的优势,是大局观和政治经验。白修德认为,假如尼克松能够扬长避短,先设定一个包罗万象的纲领,回应美国的社会现实,那他的赢面会很大。但是,尼克松却被自己的人设困住了。他觉得,自己的人格魅力实在没法跟肯尼迪抗衡,那就只有回到“沉默斗士”路线,追着肯尼迪的政见瑕疵一路猛打。结果,在选民眼中,尼克松好像压根说不清自己要干吗,只知道跟着肯尼迪的言论亦步亦趋。人设反而伤害了他。
更荒唐的是,由于尼克松太执着于自己的人设,他居然不好意思向艾森豪威尔总统求助。艾森豪威尔呢,本来就对尼克松和洛克菲勒暗通款曲心怀不满,于是真的袖手旁观了两个多月,直到10月初才做了一波助选演讲。民调显示,艾森豪威尔的介入,效果相当不错,只是为时已晚。饶是如此,双方的最终差距,依然在毫厘间。11月8日,肯尼迪最终拿下3422万张普选票,赢得了22个州,303张选举人票。尼克松的战绩则是3410.8万票,拿下26个州,219张选举人票。双方在普选票上的差距,只有11万张。可以说,任何一个微妙的细节,都足以改变这场大选的结果。只是,尼克松在1960年,没有后悔的机会了。
好了,关于这本《美国总统的诞生》的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1960年总统大选,是20世纪美国选举史上差距最小的一次。两位候选人和他们背后的政党机器,都是奇招频出,也都尽了全力。肯尼迪虽然成为赢家,但赢得一点都不保险。如果不是他提前组建了强大的智囊团队,发现并利用了郊区选民和电视媒介带来的机会,尼克松也许会提前八年入主白宫。而1960年大选开创的一系列传统,比如选民代际分析和电视辩论,也从那时起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美国大选的固定篇章。
我们普通人,在阅读白修德这本引人入胜的名著时,除了感慨政治的复杂,也可以获得不少实用的启发。肯尼迪的胜利,是他重视新技术,适应新变化的结果。这种与时俱进、从善如流的心态,永远能使人受益。被自己的人设困住的尼克松,则是经典的反面案例。它时刻提醒我们:不要让偏执和自负,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肯尼迪的胜利,是他重视新技术,适应新变化的结果。这种与时俱进、从善如流的心态,永远能使人受益。
-
被自己的人设困住的尼克松,则是经典的反面案例。它时刻提醒我们:不要让偏执和自负,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