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女王》 裴鹏程解读
《维多利亚女王》| 裴鹏程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茱莉娅•贝尔德,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记者,曾在哈佛大学担任过研究员。为了写好维多利亚女王的传记,她不仅跑遍了大英帝国曾经的土地,而且获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允许,可以不受限制地研究英国皇家档案,其中就包括大量维多利亚女王的日记。
关于本书
本书是维多利亚女王的最新权威传记。书中引用了大量一手史料,详实生动,可读性很强,每翻一页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这套书被《纽约时报》、《时尚先生》杂志、芝加哥公共图书馆评为年度图书。
核心内容
为什么欧洲各国王室都在革命时代被推翻,维多利亚却能受到英国民众欢迎?
在君主权力与影响力不断下降的英国,为什么维多利亚变得世界闻名,而且受人尊重?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裴鹏程。今天我要为你解读一套大部头传记,传记主人公你肯定听说过,她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女性统治者,维多利亚女王。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一个空前的帝国,“大英帝国”。它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人类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帝国。它囊括了地球陆地的四分之一,领土遍及五大洲,从西方到东方连绵不绝,号称“日不落帝国”。而这个大英帝国最辉煌的那几十年,还有一个名称,叫“维多利亚时代”。这里的“维多利亚”,指的正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那么重要,她的传记当然少不了。光2019年下半年,中文出版界就引入两部大部头作品。今天要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就是其中一本。它的作者是一位澳大利亚的作家,茱莉娅•贝尔德。她拿下了悉尼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还在哈佛大学担任过研究员。为了写这本书,她不仅跑遍了大英帝国曾经的土地,而且获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允许,可以不受限制地研究英国皇家档案,其中就包括大量维多利亚女王的日记。所以,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共两大本,700多页。听起来挺厚的,但是它很好读。因为它没有晦涩的说理,每翻一页,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
那我们就先来说个故事。1901年1月22日下午,英国女王居住的奥斯本宫发布了一条消息:“女王正在渐渐死去”,随后女王与世长辞。“英国女王去世了!”这句话听起来就像“太阳再也不会升起”一样沉重。在伦敦,演员们在演戏演到一半时走下舞台。人行道上挤满了身穿黑色素服的人群,他们红着眼睛站在寒风中。因为,除了这位统治了不列颠63年7个月零8天的81岁妇人之外,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其他的君主。在纽约,股票交易所关闭了整整一天。在南非、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印度,以及大英帝国的偏远角落里,人们纷纷停下脚步,开始祈祷。穆斯林“为世界上真正信徒数量最多的国家的君主”祈祷。泰戈尔说,她就像是“全人类伟大的母亲,像我们印度教神话中的力量女神一样受人崇拜。”有人说,维多利亚已经变成了某种原始的母性神灵,穿越了文化与宗教的界限。即使是维多利亚女王过世后一百多年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在世界的许多地方找到有关她的痕迹,比如英国最高勋章“维多利亚勋章”,还有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湾,东非的维多利亚瀑布,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
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力这么巨大,但她的权力实际上非常有限。我们知道,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君主就逐渐失去实权,成为国家的象征。19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更是这样。
一次,维多利亚收到一篇稿件,名为《君主演说》,需要由她大声朗读。虽然叫《君主演说》,但文本表达的并不是女王的观点,而是内阁的观点。女王对一些措辞表示反对,提出最好删除,内阁大臣却满口拒绝。甚至部分大臣还威胁她,如果女王执意删除,他们就提交辞呈。那女王的演讲到底是在为谁说话呢?一位大臣对维多利亚女王说,这是“内阁大臣的演讲”。
既然维多利亚女王并没有什么实权,为什么她会享有那么高的赞誉呢?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本书,走近这位女王。我们试着把维多利亚女王的一生当成一部故事片来看,一组镜头对准那个时代,一组镜头特写女王。
我们知道,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一度崩溃。其实,19世纪的欧洲同样充满动荡。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推翻专制王权、追求自由平等的理念就在欧洲传播。英国虽然在欧洲的西北角,远离大陆,但在革命浪潮下,也无法置身事外。
1848年的一天,维多利亚女王突然收到一条消息,法国国王被迫退位了!巴黎的街头炮火连天,74岁的菲利普国王匆匆忙忙把王位让给9岁的孙子。然后,他和妻子伪造了身份证件,化妆成“威廉·史密斯夫妇”,带着几件衣服和一个行李箱,狼狈逃往英国。
1848年,被称为“欧洲革命之年”。1月意大利的西西里发生革命,紧接着法国在2月也爆发革命,随后,起义浪潮迅速蔓延到波兰、奥地利帝国、德意志地区以及整个欧洲。后来,连南美洲也受到影响。
为什么欧洲各地都出现这么密集的革命呢?
这得说到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给欧洲带来极大的变化,一方面大资本家通过机器生产掌握了大量财富。另一方面,普通人却只能拿着微薄的工资,在拥挤、肮脏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再加上近年来粮食歉收,人们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而无所作为的富人,管理着议会,仍然像吸血鬼一样通过税收榨取工商业劳动者的血汗钱。所以,各地的革命虽然具体原因不太相同,但基本上都是工人和中产阶级联合起来表达不满。他们愤怒地把矛头指向贵族,以及高高在上的国王。
在这个局势最动荡的时刻,维多利亚生下了她的第四个女儿。女儿出生不久后,维多利亚为了生命安全被迫离开伦敦。她在日记里写道:我感觉自己老了20岁,就好像自己再也无法享受任何乐趣了。尽管我知道,人民总体上很忠诚,但一想到我们面临的可能性,我就颤抖不已。
我们知道,英国可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但是英国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革命。在那个“打倒国王”的时代,维多利亚女王的“人民总体上很忠诚”,这是为什么?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把镜头对准英国国内问题最严重的地区,爱尔兰。来看看,维多利亚是如何处理这个最棘手的问题,维护了民众对她的忠诚。当时的爱尔兰还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从三年前开始,这里就酝酿着剧烈的不安。而动荡的根源,是一种不起眼的食品,土豆。
地理大发现之后,土豆从美洲引入欧洲,很快成为爱尔兰地区最主要的食物。爱尔兰人口实现了迅速增长,并在19世纪初突破了800万。但很不幸,1845年,一种土豆病菌在爱尔兰流行。六年后,爱尔兰人口减少了接近四分之一。勉强活着的那些人,也有一半的人要依靠救济才能生存。爱尔兰的土地上酝酿着越来越多的绝望、恐慌和骚乱。
我们知道,爱尔兰和英国后来分家过日子,变成了两个国家。这笔账多多少少要算到这次饥荒的头上。
话说回来,饥荒期间没有土豆,爱尔兰民众为什么不去吃别的粮食呢?
答案是吃不起。英国政府制定了一部《谷物法》,核心内容是对进口的粮食收取重税,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历史学家塞西尔写过一部本书,叫《大饥荒:爱尔兰1845年-1849年》。书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在大批爱尔兰人被饿死期间,爱尔兰出口的牛犊、家畜、咸猪肉和火腿却日益增多。这些食物在武装押运下,从饥荒最严重的爱尔兰各地装船,运往英格兰。贫穷的爱尔兰人眼睁睁看着食物被运走,却因为没有钱购买食物,只能坐以待毙。绝望的爱尔兰人民把维多利亚女王叫作“饥荒女王”。
其实,饥荒不只发生在爱尔兰,英国北方工业城市也在拼了命反对《谷物法》。道理很简单,粮食价格那么高,工业地区的民众就得花更多钱才能填饱肚子。
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把饥荒问题怪罪在维多利亚女王身上,说她坐视不管。但事实上,维多利亚第一时间就从自己的腰包里拿出2000英镑,捐给爱尔兰。这笔钱的购买力,大致相当于今天160000英镑。这是爱尔兰饥荒期间收到的最大一笔款项。
同时,维多利亚女王还发表了两份公开信,呼吁公众给爱尔兰地区捐款。她还提出,要定量配给王室的面包,同意下令进行斋戒,以支持爱尔兰穷人。
当然,这点努力对于爱尔兰饥荒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至关重要的,还是废除《谷物法》。想一下,如果维多利亚女王是古代的专制君主,这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只不过,现在要想废止一部法律,要经过官僚的博弈、政党的辩论和政府的审批。
《谷物法》带来的问题相当明显,难道英国的官僚看不到吗?
并不是看不到,而是因为这涉及很多方面的利益,比如英国农业区的利益,还有旧贵族的利益。贵族手里有很多田产,粮食就是他们的命根子。所以,废除《谷物法》遇到的阻力是相当的大。还有一个更直接的障碍,当时的执政党是托利党,这个党派代表土地贵族的利益。既然这样,废除《谷物法》就更难办了。
这个时候,没有实权的维多利亚有什么办法呢?
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维多利亚虽然没有能力改变议会立法,但她有一项不成文的权力,叫“建议权”,就是给英国首相和他的内阁提供建议,角色有点像“高级顾问”。直到今天,英国女王和首相仍然有定期的闭门会谈。这倒不是给君主保留某种专断的特权,目的其实也是为了决策的正确性。因为,英国首相和他的内阁隔几年就会更换一次,像走马灯一样。但是,国王或女王在位时间可要比首相长多了。就拿今天的伊丽莎白二世来说,她已经在位60多年了,她的政治阅历可不是任何首相能比的。所以,那些良好的经验都可以贡献给政府。
但是,实施建议权,总得有人听你的建议才行,首相的态度就很关键。前面说了,现在的执政党代表旧贵族利益,首相怎么可能会支持废除《谷物法》呢?
但这位首相就是做了一件看起来背离托利党利益的事情,他支持废除《谷物法》。请你记住他的名字:罗伯特·皮尔。
作为托利党出身的首相,皮尔支持废除《谷物法》,这意味着,他的对立面不仅有其他党派,还有本党的反对派。
要想废除这项法律,首相最大的难关是议会辩论。对于四面树敌的首相来说,女王的支持就变得格外重要。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里表达了对首相的支持,“当我想到首相如何为了国家利益牺牲自己的健康、舒适和时间,甚至他自己在党内的关系,换来的却只是他人的辱骂和可耻的忘恩负义,这让人感觉相当怒火中烧。”但是,根据法律,维多利亚不能参与党派政治。怎么办呢?
维多利亚女王大胆地打了一个擦边球,她请自己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到议会支持首相。
在这儿要说一下,这种行为放在当时是很反常的,甚至有点危险。当阿尔伯特亲王代表女王进入议会,静静坐在旁听席,反对者不顾他的亲王身份,立刻质问:“这位亲王难道真的以为他可以用王室的青睐来影响这场辩论吗?这种来自君主的干预显得极为不同寻常,而且十分错误”。
像这样对王室的直接批评是很少见的,已经当了十年女王的维多利亚当然也能预料到。但在这个时候,支持《谷物法》的废除,恐怕是最要紧的事。最终,皮尔首相在辩论中艰难取胜。但这次成功是惨胜,女王的声誉在议会中遭到非议,首相因为提出与党派利益相反的主张,在法案通过后,他就被迫辞职了。托利党也很快分裂,一个新的党派从中诞生,这就是“保守党”。保守党是今天英国国内最大的党派,罗伯特·皮尔正是保守党的重要缔造者。顺便说一下,罗伯特·皮尔还是现代警察制度的创立者,在英语国家中,罗伯特的昵称“罗比”,就可以指代警察。由于罗伯特·皮尔的贡献,在英国,你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他的纪念碑。
我们说回爱尔兰饥荒问题,由于《谷物法》被废除,爱尔兰的饥荒获得了一丝转机。1849年,维多利亚女王又给爱尔兰捐赠了500英镑。同时,她亲自前往爱尔兰看望当地民众。这是一次成功的公关。虽然爱尔兰人对于英格兰人曾经的见死不救耿耿于怀,但他们对维多利亚女王却心怀感激。维多利亚女王一生访问爱尔兰四次,几乎每次都受到热情的欢迎,据说,她第二次抵达爱尔兰的时候,有大约100万人出现在都柏林街头欢迎她。
英国最终躲开了1848年的动荡,君主制在英国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受到更多人拥护。维多利亚女王的功劳,不能被忽视。
在那个时代,大多数工人都生活得很艰辛,维多利亚常常被他们激发起同情心。在女王的日记里,我们可以读到,她会担心寡妇们是否有钱维持生计,为她表演的侏儒们是否受到了良好对待。她会担心孤儿、受伤老兵,和被性侵的受害者。当她看到怀特岛上关押的少年犯“孤独地”在单人囚室里度过好几个月时,她也为他们的悲惨生活感到难过。
你看,君主制本来是贵族政治的结果,现在却被中产阶级拥护。当欧洲许多国家的贵族和王室被推翻的时候,英国君主制却避免了革命,而且收获了声望。这是为什么呢?
一句话说,维多利亚其实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英国君主制从直接权力转变为间接影响力,英国的君主制不仅实现了自保,而且受到赞扬。
这种间接影响力,怎么发挥作用呢?
接下来,我们把镜头对准维多利亚女王。看一下,在那样一个君主权力不断下降的时代,一位女性统治者,是怎么获得尊重和赞誉的。
我们可以把答案简单归纳为两点,“不做什么”和“做点什么”。
看先第一点,“不做什么”。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女王尽可能超脱于两党之上,有点中国古代“垂拱而治”的感觉。
在今天看来,英国女王超脱于一切之上,好像是个很简单而且很划算的事情。不就是什么都不用操心嘛,任何好的事情都是“承蒙女王恩泽”,而任何不好的事情,都是政府和政党的过错。
但在维多利亚时代,这可是个艰难的转型。她的祖父乔治三世公开给托利党撑腰,她的二伯威廉四世继位后,却支持托利党的对手,辉格党。在乔治三世和威廉四世之间担任英国国王的是维多利亚的大伯乔治四世。乔治四世虽然没有偏倚哪个党派,但是他有自己的宠臣。在乔治四世担任摄政王和国王的几十年里,首相这个位置,大部分时间都被一个叫利物浦勋爵的人独占着。
所以,当维多利亚女王继承王位的时候,君主影响政局的惯性自然而然会延续下来。年轻的女王18岁加冕,并没有足够的政治经验。而她的父亲早在她刚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母亲关系又很差。所以,维多利亚只能听取首相的建议。甚至有人说,首相和女王形同父女。当时的首相墨尔本是辉格党人,其反对党托利党人当然很不满,他们就把维多利亚女王叫作“墨尔本夫人”。
但随着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时间的变长,特别经过不同党派的十多任首相,她的政治经验丰富起来。她认识到,在有限君主制度下,君主名誉非常重要,君主应该谨慎发挥自己影响力。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也常常告诉她,身为女王,在公开场合一定要表现出超党派的公正姿态。这是女王受到尊重的重要原因。
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是,1861年,也就是她四十多岁的时候,心爱的丈夫阿尔伯特去世了,女王深陷悲伤十多年。此后,她总是穿着黑色的衣服,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很少像以前一样过问国家的政事。所以,在她后半段君主生涯中,她不再被人称为“辉格党女王”了。无论她多么认可某位首相,多么反对某项政策,她都不会再犯年轻时的错误。在她的日记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句子,“我希望两党之间展开一场公开、公平的辩论,妥善商议当前的问题”。维多利亚女王的超然、友善和严谨,使她获得很好的名声。
她在位期间,英国恰好进入国富民强的鼎盛时代。一位历史学家说,“维多利亚女王之所以身载盛誉,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而是因为她没有做什么”。
在欧洲,其实不乏像维多利亚女王这样“垂拱而治”“不做什么”的君主。那为什么维多利亚女王更具盛名呢?
接下来,我们看维多利亚女王发挥“间接影响力”的第二个方面,她“做了点什么”。
她在1844年10月写给弟弟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人说,没有任何一位君主像我一样受到如此爱戴。而这是因为我们的家庭,以及它所呈现出的优秀榜样。”
女王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承担的象征性权力,我们可能觉得“象征性”没有太大实际价值,但这项权力其实非常重要。女王作为大英帝国的象征,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而维多利亚女王的家庭代表了一种甜蜜、简单的家庭生活,而不是无所事事、挥霍无度的享乐。
对维多利亚来说,为人父母的平淡日常,是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她虽然要签署大量帝国政府送来的文件,但每天她都会去育婴室看望孩子们,并且像任何一位母亲一样骄傲地对别人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可爱。
有关孩子的内容几乎每天都出现在维多利亚的日记里,例如:孩子们在奥斯本宫附近的树林里采摘樱草、紫罗兰和银莲花,寻找复活节彩蛋,在农场里观看牧民清洁绵羊,在马戏团对着小丑哈哈大笑,在她更衣的时候在更衣室里玩耍,在动物园探望野生熊类,以及在花园中挖土豆等。在1852年的结婚纪念日那天,维多利亚充满感激地写道,尽管孩子们“经常是焦虑与麻烦的源头”,但他们也是“一种眷顾与快乐,给生活带来喜悦”。
除了作为一名合格的母亲,维多利亚被人称道的另一个身份,是作为一位出色的妻子。
提到女王的丈夫,我们可能会有一种八卦心理。在19世纪,担任大英帝国女王的丈夫是一种什么体验呢?她的丈夫压力大吗?维多利亚是什么心态?在家里,听女王的,还是听丈夫的?
一位传记作家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阿尔伯特在房间里把门锁上,维多利亚过来之后,用拳头敲了敲门,“开门”。阿尔伯特问:“谁在门外?”维多利亚回答:“英国女王”。一阵沉默,然后女王又敲了敲门,“开门,开门”。阿尔伯特又问:“谁在门外?”维多利亚再次回答:“英国女王”。一阵沉默,然后女王敲敲门,“阿尔伯特,我是你的妻子”。门立马就开了。
维多利亚最让人称道的一点,是她很好地平衡了,在工作中作为帝国的女王,以及在生活中作为阿尔伯特的妻子这个关系。
在19世纪英国的结婚誓词中有一句,“你要顺从你的丈夫”。维多利亚结婚时,神父问她,您是女王,是不是要把“顺从”这个词换掉呢?维多利亚没有犹豫,她坚持要把这个词留在誓词里。对她来说,这并不是要求她对阿尔伯特低声下气,而是提醒她,她不能像对待其他王室成员、内阁、臣民那样支配她的丈夫。
在公开场合,她发誓要给足丈夫面子。但与此同时,她从没有打算放弃过亲自处理公务、撰写信件等沉甸甸的职责。
但只是给足阿尔伯特礼节性的面子还不够,女王想让所有的民众都知道,自己的丈夫原本就非常优秀。于是,维多利亚女王请他参加各种研究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才华,比如皇家农学会、伦敦音乐家协会、英国科学促进会、改善劳动阶级条件协会、万国统计大会会议、全国教育会议,除此以外,还有万国博览会,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世博会”。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英国有一座“水晶宫”,它是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的展馆。这次博览会是大英帝国巅峰时期的象征,也是女王最引以为傲的时刻。
1851年5月1日,维多利亚女王穿着千百颗钻石装饰的丝质长裙、佩戴着嘉德勋章,迎来她和她的国家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日子。在伦敦海德公园,矗立着一座晶莹剔透的巨型建筑。它由2000名工人,在7个月的时间里,用100万片玻璃建成。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为单身汉设计的无扣衬衫、流淌着香水的喷泉、用人的头发制成的花朵、可漂浮折叠式躺椅、风筝拉动的马车、可以变成行李箱的床、真空密封棺材。看完整场展览至少要花20个工作日。
展会有一半的展览空间都给了外国,这让展会获得了浓重的国际性色彩。它展示了全球的团结、帝国的荣耀,以及不列颠的道德优越感。这个伟大的成就,是英国对外展示繁荣的最好平台,也是阿尔伯特能力的最佳证明。
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故事,一直到今天都还被人们津津乐道。他们一起生了9个孩子,42名孙辈子女,血脉遍及欧洲。就拿今天的欧洲王室来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她的丈夫菲利普亲王是他们的后代,还有挪威国王、瑞典国王、丹麦女王、西班牙国王和王后,都流淌着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血液。维多利亚女王因此获得一个响亮的名号,“欧洲祖母”。
维多利亚的故事就为你讲完了,为什么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能掌握那么多细节呢?这是因为维多利亚女王有个习惯,数十年如一日,记日记。据保守估计,维多利亚在位期间,平均每天都要写下2500个单词,到她去世的时候,总计有6000万个单词。这是什么概念呢?几千年来,记录中国古代历史的三千卷《二十四史》,加起来才4000万个汉字。
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女王的日记遭到了一次次的修饰或掩盖。我们无法确定,今天看到的细节有多么准确,但是可以肯定,维多利亚给后世留下了许多遗产:一个世纪、一个帝国、九个子女、四十二个孙辈,还有恢宏朦胧、吸引所有人去一探究竟的秘密。
文稿、讲述:裴鹏程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1.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力这么巨大,但她的权力实际上非常有限,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君主就逐渐失去实权,成为国家的象征。
2.维多利亚最让人称道的一点,是她很好地平衡了,在工作中作为帝国的女王,以及在生活中作为阿尔伯特的妻子这个关系。
3.维多利亚给后世留下了许多遗产:一个世纪、一个帝国、九个子女、四十二个孙辈,还有恢宏朦胧、吸引所有人去一探究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