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何东城解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何东城解读

关于作者

艾伦·约翰·珀西瓦尔·泰勒,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曾任教于曼彻斯特大学与牛津大学。其代表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挑战了学界对二战爆发原因的传统解释。    

关于本书

本书主要着眼于从凡尔赛合约到二战爆发前这一时期的国际政治外交活动,对主导凡尔赛体系的英国、法国领导人的意图和顾虑,战败国德国的战略以及美国、苏联等国参与国际外交活动的目的和手段进行了描述。最终认为二战的爆发并非个人的决定,而是国际体系不稳定的结果。    

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分为三部分:一、希特勒没有蓄意谋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二、《凡尔赛合约》不仅没能让各战胜国满意,而且对德国过于严苛;三、美、苏两国被排除在一战后的世界体系之外。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本书的作者是曾执教于英国牛津大学的历史学者 A.J.P. 泰勒。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30万字,我会用22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分享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的国际政治外交活动以及本书作者泰勒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学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战争爆发原因这一问题更是所有研究西方现代史的学者所绕不开的话题。在众多学术作品中,A.J.P. 泰勒的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却独树一帜,出版没过多久名气就特别大。然而这名气却包含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腔调,有人说这是西方最伟大的史学著作之一,如果要烧掉所有关于二战的书只能留下一本,那么最后的幸运儿一定是泰勒。与此同时,批评者声色俱厉,称泰勒是新纳粹主义,是对传统的离经叛道,如果同样给他们一次机会烧书,第一本就要烧掉它。

出现如此巨大的争议,主要源于泰勒关于二战起源的独到见解,他向传统发起了挑战,为臭名昭著的希特勒“翻案”。过了这么多年,关于泰勒提出的观点的争论依然没有停止,但他凭借丰富的史料与严谨的逻辑依然屹立在史学界,成为众人绕不开的一座里程碑。

想要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的独特之处,就不得不提到关于二战起源研究中的正统观念。长期以来,学界将二战的起因很大程度上归为两点,一是希特勒的熊熊野心,二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实行的对德绥靖政策。学者们一方面着力强调希特勒的“十恶不赦”,认为如果没有这么一位反人道主义的恶魔便不会有二战;另一方面又认为张伯伦等人面对希特勒时的软弱无能以及心存侥幸使得英法各国完全丧失了反抗的主动权。这种观念以约翰·惠勒-贝内特的《慕尼黑——悲剧的序幕》一书为代表,几乎统治了史学界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而泰勒却一股脑全推翻,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没有丝毫预谋,更不是希特勒的长期计划。战争的爆发实际上“是个错误,是双方在外交的慌乱中酿成大错的结果”。希特勒并没有在上台后便着手爆发战争,张伯伦等人的妥协也并非主要原因,实际上一战结束后欧洲各国建立起的凡尔赛体系本身就存在着引发冲突的因素,再加上当时欧洲盛行秘密外交这一不良传统,各国家之间政策制定者信息不流通,各方只能主观揣测他国可能要采取的行为,如此才造成战争的爆发。

泰勒全名为艾伦·约翰·珀西瓦尔·泰勒(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是二十世纪最具争议的一位历史学家。其受到的争议自然主要源于今天要为大家解读的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他从1938年便在牛津大学讲授历史,而正是因为这本书的出现,让不少人对他感到失望,牛津大学也因此在1964年合同到期后拒绝再与泰勒续约。可大师毕竟是大师,一年后他凭借《英国历史 1914年—1945年》一书再次赢得美誉,书中亲切热情的手法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其发行量更比历年所有版次的《牛津英国历史》的发行量总和还要多。尽管泰勒始终没能得到教授这一职称,但他毫无疑问是史学界的一位大师。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的重点内容:第一个重点是,泰勒认为希特勒没有长期谋划蓄意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仅仅是鄙视凡尔赛条约并希望德国再次富强;第二个重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合约》不仅没能让各战胜国满意,而且对德国过于严苛,足以使德国人产生复仇和怨恨之情,却不足以彻底摧毁德国潜在的军事威胁,导致战争的爆发;第三个重点是,以《凡尔赛合约》为核心的凡尔赛体系排除了苏联与美国两大势力,导致本应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缺少了两个支点,体系本身不能维持各方势力的平衡。

希特勒没有长期谋划蓄意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仅仅是鄙视凡尔赛条约并希望德国再次富强。泰勒在本书的开篇便鲜明地指出许多历史学家与历史爱好者太过相信“纽伦堡理论”,即二次大战是希特勒计划的阴谋的结果。这个理论以希特勒疯狂的公开演讲和他的自传《我的奋斗》为依据,主张希特勒是一个有条不紊的体系创造者,他从尚未登上德国的最高权力宝座便开始精心筹划一场世界大战,这场大战将摧毁一切阻碍他的现存的人类文明并使他成为世界的主宰。

然而,泰勒认为希特勒的自白并不能成为一份可靠的证据。《我的奋斗》是希特勒在德国监狱中口述的,那时候他还只是一位纳粹党党员,因为煽动啤酒馆暴乱被抓进监狱。他在监狱里梦想着摧毁法国的欧洲霸权,方法竟然是同英国和意大利结盟。我们都知道,英国是绝不可能答应的。后来,他在苏俄战役期间两面受敌,却大谈占领俄国领土,希望能建立一个异想天开的大帝国。到最后柏林战役,纳粹德国走到了覆灭的边缘,希特勒自杀前发出最后的遗言,要让德国自己把自己毁灭。似乎希特勒的这些言论,并非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更多的是随着环境与战况而改变的主观臆想与口出狂言。正如泰勒所说,希特勒的这些话“不过是随便哪个奥地利咖啡店和德国啤酒馆的谈话中随处可闻的武断教条”。

那么希特勒的这些言论以及做法究竟体现了他的何种特点呢?泰勒认为,希特勒最擅长的是等待,等待反对他的各种势力被他们自身的混乱逐步削弱,最终把胜利拱手送给他。其实,希特勒最擅长的是什么也不做。他成为德国总理的经历便能体现出这一特点。

1932年德国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形势很不稳定。民众对当时执政的资产阶级政党的不满意逐渐加大,德国共产党此时又借助其对资本主义的抨击获得很多中下层民众的支持,他们在议会的议席也逐渐增多,日益壮大。这自然引起了德国保守势力的忧虑,这其中就有曾经担任过任德国总理的帕彭,他希望拉拢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纳粹党组阁,一同阻击共产党的势力。

德国当时的军政大权被总统兴登堡掌握,帕彭与兴登堡私交很好,于是主动去找兴登堡,希望兴登堡能够同意拉拢希特勒,并向兴登堡保证自己能够通过议会控制住希特勒,建立一个由议会支持的政府。兴登堡本对希特勒没有什么好感,但最终还是“请”希特勒来当总理。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政治博弈的过程中,希特勒除了表达自己一贯的反犹立场与强烈的民族主义外,几乎什么也没做。一年多以后,兴登堡去世,权力自然落到了希特勒手上。

随后的一系列外交与军事事件,也都反驳了希特勒蓄意谋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传统观点。在国际裁军会议上,法国对德国的军备指标提出了严格的标准,而英国希望平衡德法以便自己能够掌控欧洲局势,意大利则支持自己的纳粹伙伴,两国均反对法国,希望能给德国理论上军备平等的认可。这本是德国可以利用的大好机会,来获得军备发展的可能,然而希特勒却一气之下立刻宣布退出裁军大会,一周之后又离开了国际联盟。他的这种做法让手下的部长们都十分吃惊。

可誰又能想到,希特勒如此出格的举动,竟然没有产生任何不利于他的后果。那时候,法国的财政状况使得它没有能力对德国进行军事武装干涉,因为军费开销过于庞大。英国此时也无力顾及德国,不仅英国国内民众的舆论反对再次欺压已经很不幸的德国,左派工党更趁机提出了要以英国普遍裁军作为安全保障的提议,搅得政府自顾不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竟然获得了军备发展上的默许。

在今天看来,我们也许会说希特勒很幸运,然而实际上这种幸运却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泰勒认为,一战后的国际制衡体系表面上制裁了德国,而实际上只是加重了德国人心中的仇恨,并且没有能力阻止德国的再次崛起。此后的历次事件都证明了这个观点,让我一一为您介绍。

1937年希特勒主持秘密会议,会议记录被后人称为“霍斯巴赫备忘录”。1938年3月12日纳粹德国与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合并,六个月后德国进一步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1939年9月1日德国为了占领但泽自由市而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打响。这些军事事件的发展似乎正是按照“霍斯巴赫备忘录”中所记载的德意志称霸未来“三步走”战略进行的,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北部的但泽走廊,甚至连顺序都没有变。

传统观念认为,希特勒动用武装力量分明是发动世界大战的前奏。然而,在泰勒看来,很多事实都与这一传统逻辑冲突。在“霍斯巴赫备忘录”希特勒提出了战争威胁,但他同样深信“英国不会参加”,法国也不可能“对德国采取交战行为”,他对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有很大保留。另外,这苏台德地区与但泽自由市在一战结束前本属于德国,是凡尔赛合约从德国手中夺走的。奥地利又是日耳曼人占大多数,本就属于大德意志。因此泰勒认为,希特勒其实对下一步自己要干什么也并不清楚,只是他一旦不知道应当干什么时,便望向那可恶的制约着德国的《凡尔赛条约》,找到一项他现在能摧毁的条款,然后毫无顾忌地撕毁。

也许有人会问,希特勒那时候究竟在想什么?他到底有没有想发动战争?这些问题我们现在肯定无法直接去问希特勒本人。不过德军在占领苏台德地区前,档案记载下来的希特勒的一句话,似乎能够从侧面回答这些问题。当时国际环境很紧张,德国很多将领都认为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很可能会引发全面战争,而战争正是德国现在所不能承担的。面对手下人的担忧,希特勒却出人意料而又十分坚定地回答说:“这未必是需要的”。档案只记录下来这一句话,希特勒究竟还说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至少他的这句话可以告诉我们,德国占领苏台德地区不是为了发动战争。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合约》不仅没能让各战胜国满意,而且对德国过于严苛,足以使德国人产生复仇和怨恨之情,却不足以彻底摧毁德国潜在的军事威胁,导致战争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经酿成这场战争的那个大问题仍就摆在国际事物的中心。这个大问题就是德国。各方争执的都是德国的地位,关于条款的谈判持续进行了五个多月,最终却达成了一个各国都不太情愿达成的协议。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时的场景:在凡尔赛宫开会现场,各国领导人你争我抢,争吵了五个多月。最后每个人头昏脑涨,身心俱疲,虽然嘴里嘟嘟囔囔不太情愿,但实在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只能签下了字。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各国的立场截然不同。我们先来看法国,法德两国历史上是宿敌。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为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500余万军民伤亡,而且西线战场绝大部分在法国,几乎毁掉了所有农业与工业基础。因此法国希望新仇旧怨一起报,在凡尔赛条约谈判中主张对德制定十分严格的条款。给大家简单列举几个,大家就能感受到法国人的怨恨了:法国要求德国对战争中法国的所有损失(包括人员、财产等)进行战争赔偿,要求将德国军力削减至不再对法国构成威胁。此外,法国还要求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建立莱茵非军事区,并由战胜国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同时,还有一些没能实现的更严厉提议,比如法国主张签订封锁德国海岸线的秘密条约,以便法国能控制德国的进出口贸易。因为这些严苛的条件,当时提议的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也得到了“老虎”的绰号。

了解了最急切的法国,我们再看看最温和的美国。美国在一战中通过贸易与军事订单积累了巨额财富,并凭借这个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政府也因此倾向于弱化矛盾,他们希望战后能够安抚德国并保证英法德各国平等的贸易机会。美国在一战期间给各国提供了大量军事、民用物资,均转化为战争债务,如果能保证欧洲市场的稳定,美国便能顺利收回各国在战争期间欠下的债。因此在战争结束前,美国威尔逊总统就提出了十四点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公正地处理殖民地问题时,既要顾及到殖民地人民的利益,也应考虑殖民政府的正当要求,等等。贸易平等这一条很明显更偏向德国,与刚刚法国要求秘密控制德国进出口贸易相比,美国要求各国平等发展的提议显得宽松许多,很明显照顾到了德国的感受,也更容易被德国民众接受。

英国的立场又不一样,前面我们提到过,英国不仅地理上独立于欧洲大陆,英国长期以来在心理上也独立于欧洲大陆,他希望自己作为资本主义老大哥,让欧洲大陆上最容易威胁到英国的德法两国相互掣肘相互制衡,从而达到自己掌控欧洲局势的目的。一方面,一旦法国提出的条件全都得到满足就会成为欧陆的超级强国并破坏欧陆均势,这和英国意图维持一个均衡的欧洲的传统政策相悖。另一方面,德国还是英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过分削弱德国的经济同样会使英国经济受损。因此英国表面上扮演和事佬,走中间路线,似乎总是在告诫法国不要那么心急不要那么狠毒。

在这种背景下,关于战争条款的谈判于1919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镜厅开始,几经周折,最终在6月28日才最终敲定。即便如此,经济赔偿也没能达成一致,后来成立协约国赔偿委员会,最终决定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到1921年,各国都意识到这一赔偿数字远远超过德国的偿还能力,因此将赔偿金额缩减为1320亿马克(约为49.9亿英镑)。

泰勒认为,正是《凡尔赛合约》中的巨额赔款,无时不刻侵害到每一个德国人。德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大面积的失业,赔款虽然不是唯一原因,但却是所有德国人感受最深刻的原因。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因为付出钱财而变得贫穷,对于某个人是真实的东西,对于一个民族也同样。德国正在支付巨额的赔款,所以也会变穷。通过这样简易的类比,战争赔款成了德国贫穷最重要的原因,一个商人因缺少资金而陷入困境,一位教师因政府没钱而工资低廉,甚至一个挨饿的孩子的哭喊都是因为那该死的合约,都是对赔款的抗议,几乎所有的德国人都将自己的不幸归结为赔款,进而将仇恨引发至整个凡尔赛合约。德国人相信“他之所以穿得差,吃不饱,没工作,就是因为但泽是个自由市,就是因为波兰走廊把东普鲁士从帝国隔开,或者就是因为德国没有殖民地。”

在这种情绪下,泰勒又追溯了一战结束时的情况,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德国的复仇情绪。他指出,德国尽管失败,却是不服气的。因为英、法、美虽然在西线上打败了德国,但并不彻底。那时战争尚未结束,美国人刚刚进入战场,准备好了一直打下去直至德国无条件投降。而英、法却受够了这种战争,迫切地希望通过一张停战协议达成各自的目标。最终,德国并没有被英法打败,而是被战争打败。这样就造成了德国人的这样一种心理:德国答应签字,是因为德国军队力量的虚弱,德国人民精疲力竭,协约国封锁的压力,而丝毫不是由于被英法打败,也不会信服合约条款是公正的或是可以容忍的。因此,泰勒认为“没有一个德国人把条约看作是一项公平安排来接受它。所有德国人都打算一有方便机会就立即摆脱至少是合约的某些部分。”这也恰恰印证了上面第一点中希特勒的做法。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凡尔赛合约》的严苛条款引发的全体德国人民的复仇情绪。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以《凡尔赛合约》为核心的凡尔赛体系排除了苏联与美国两大势力,导致本应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缺少了两个支点,体系本身不能维持各方势力的平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的成立是战后凡尔赛体系的标志之一,它建立的初衷是为了维持国际秩序,但这个秩序中因没有美国与苏联的参与,缺少了稳定国际局势的重要力量。因此,当意大利、德国、日本纷纷退出国联时,剩下的52个国家竟然没有任何办法去阻止,只能看着维护一战战后和平的机构全部失效。

这两个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要呢?我们先来说说俄国,俄国的重要性体现在他是法国长期以来的习惯性盟友。从地理上看,法国与俄国天然能从两面夹击德国,因此法国也将俄国看作制约德国的天然伙伴。1891年为对抗德、奥、意三国同盟,法国与俄国虽然存在着诸多分歧,却仍旧走到一起结成法俄同盟,共同钳制德国。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作为欧洲传统大国的地位急剧衰落,不仅在军事行动上没有很大作为,战争期间国内还经历了十月革命,摇身一变成为了苏联,主动退出战争,搞得英国与法国也很狼狈。泰勒认为,意识形态问题,并非欧洲各国排斥苏俄的主要原因。真正没有将俄国拉回欧洲事务中来,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俄国作为一个大国的信誉。换句话来说,欧洲各国认为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俄国不能恢复其强国地位。但是他们忽略掉了苏联在强有力的国家集中权力领导下恢复迅速,成为了能够影响到国际局势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我们现在看来也许很可笑,不过当时各国领导人一致将俄国排除在了以欧洲为核心的世界事务之外,并迅速地将他们完全遗忘了。以往的后果我们从后来的历史便能看到:德国与苏联暗中商定瓜分波兰后,希特勒没有了东边的忧虑,简单而迅速地攻下了法国大部分领土。

比起俄国,美国的重要性更是无法忽视的。战争前期英法德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惨烈战役,当战局陷入停滞时,美国的参与成为了整个战场的转折点。同时,美国也成为唯一的一个决定战局的非欧洲因素。我们也许无法武断的说没有美国就没有一战协约国的胜利,但至少可以承认没有美国就无法如此迅速地结束战争。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有能力决定欧洲事务乃至参与决定世界局势的力量,却在随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中被排除在外。可想而知,缺少了美国与苏联的力量,英法本不具备制约德国的能力。德国拥有天然的农业优势,再加上其深厚的工业基础,再次崛起其实只是时间问题。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非希特勒长期、蓄意谋划的产物,相反,希特勒最擅长的是随心所欲,等对手犯了错误后自己坐享其成。

其次,我们说到了一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合约》,这一合约不仅没能让各战胜国满意,同样还令战败的德国深受其害,从而引发了德国强烈的复仇情绪。

最后,我们说到了引发战争的第三个因素,战后以欧洲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将苏联与美国两大势力排除在外,无法对德进行制约,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

撰稿:何东城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