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科学大师的失误》 田牧歌解读

《科学大师的失误》| 田牧歌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科学大师的失误》。

一听这个书名,相信你和我一样都会感到很新奇,科学大师是指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极高成就的学者,他们往往以自己非凡的成就闻名于世,很少有人关注他们失败的那一面,那这本书为什么要讨论科学大师的失误这个话题呢?

因为科学的失败史不仅内容精彩丰富,而且更具有启示意义。

科学创造意味着首创精神,越是伟大的探索,前方越是没有先例可循,所以即便是大师,在科研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很多失败和挫折。而且,他们失误的故事往往也充满矛盾性和戏剧性,比如即使是功成名就的科学家也会因嫉妒而丧失理智,即使是科学领域最天才的大脑也会在其他领域表现幼稚,即使伟大如爱因斯坦,也曾干过日后不愿提及的“蠢事”。这些失败的故事往往非常精彩,是全面了解科学发展史时不可或缺的视角。

同时,这本书还告诉我们,科学大师们的失败史,对后人的启发性甚至比成功史还更胜一筹。正如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所言:“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 通过回顾科学中的失败史,我们不仅能明白前人因何失败,思考为何失败,还能借此而了解如何避免失败。更进一步地,我们甚至可以从这些失败中总结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失败的客观性与进步的必然性,从而以更宏观的视角和更豁达的胸襟看待自己面临的种种难题。而这,或许就是本书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本书通过介绍几十个科学大师失误的案例,还原了科学史上不为人所关注的一面。因篇幅所限,我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案例,这些案例中科学大师们失误的原因各不相同,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可以避免的又有难以察觉的,通过这些案例,我们能比较全面地了解科学史中的各类失误。

本书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杨建邺老师,他同时是一名科普作家,在物理学史、科学家传记和科普读物方面有多本著作和翻译作品。杨建邺老师的科普作品专业背景扎实,语言平实轻松,非常适合对科学发展史感兴趣的大小读者们阅读。

接下来我就把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来为你介绍书中内容。

第一部分我们先说说,由主观情感造成的科学失误都有哪些?第二部分我们接着聊,由客观局限造成的科学失误又有哪些?最后一部分谈谈,科学大师的失误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首先让我们通过具体事例,看看由主观情感造成的科学失误都有哪些?

是人就会犯错,但错误的原因各不相同,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其中由主观原因造成的失误往往可以避免,因此回顾历史时,这类失误也就显得更加可惜。而所有造成失误的主观原因中,傲慢与偏见是最主要的一类。

傲慢会严重阻碍科学的进步,比如它就曾让约翰·道尔顿犯下错误,致使化学原子理论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停滞不前,这是为什么呢?

道尔顿是英国著名化学家,他的现代化学原子论被誉为化学中最重要的理论。在实验中道尔顿曾发现,同等温度下,混合气体在容器里产生的压强,和其中任一一种气体单独占有整个容器时所产生的压强相同。为了解释这一现象,他提出了化学原子理论,这一理论大胆假设,可以把气体看成由一些微小粒子组成的物质,联想到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原子概念,他选择用“原子”这个词来称呼他心目中的微小粒子。

原子论很好地解释了化学反应中的诸多现象,把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往前推了一大步。不过因为太过超前,原子论起初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支持。就在这时,法国科学家吕萨克发现了气体体积定律,这个定律指出,所有气体参加化学反应时,反应前后的气体体积成简单比例关系,比如1体积的氧气和2体积的氢气,可以反应生成2体积的水蒸气,三种气体的体积比例是1:2:2,比例简单明确。

按理来说,这一发现是支持道尔顿原子论的,因为它意味着化学反应的本质确实是小微粒的相互反应。所以吕萨克觉得,道尔顿一定会赞同自己的发现。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最先站出来反对自己的就是道尔顿。道尔顿觉得,假如氧、氢和水都是由原子构成的,1份氧和2份氢生成2份水,约分一下,也就意味着1个“水原子”是由1个氢原子和半个氧原子组成的,可氧原子怎么能有半个呢?所以道尔顿对吕萨克的发现持坚决反对态度。

后来我们知道,原子之上还有分子,只要引入分子的概念,道尔顿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并不存在什么“半个氧原子”,其实是半个氧气分子,其中正好含有1个氧原子,多完美的解释。但傲慢让道尔顿犯下了大错。其实对于某一理论,不同科学家持不同观点是很正常的,最终大家都得靠事实说话。可道尔顿错就错在,气体体积定律本来就是由实验事实总结出来的,已经得到学界的普遍承认,可道尔顿却连事实都想推翻,就因为他觉得只有自己的理论才是对的,只有自己的实验才是可信的,宁可否定别人的客观证据,也不肯对自己的理论稍加修改。

这种“只有我对,你们都错了”的态度,当然是极其傲慢的,而正是这份傲慢,在学界引发了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论战。在此期间,原本就不受支持的原子论迟迟无法走向完善,科学进步的脚步被大大拖慢,实在可惜。

与傲慢类似,偏见也会对科学进步产生负面影响,美国物理学家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就曾因偏见错过了发现真理的窗口。

德尔布吕克是物理学出身,后来跨界到生物学领域进行遗传方面的研究。1935年,年仅29岁的德尔布吕克发表论文,建立了遗传基因的原子物理模型,提出基因是一种化学分子,并且具有稳定性。他的好友、量子物理学大师薛定谔也正是在这一观点的启示下,写出著名的《生命是什么》一书,开启了生物分子学的新纪元,每天听本书栏目对这本书也有过解读。

德尔布吕克的观点有突破性意义,以前经典遗传学只把基因看成一种抽象概念,从没把它看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化学物质,而在德尔布吕克之后,遗传学研究才走上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道路。

不过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有待解决:既然基因是一种分子,那到底是什么分子呢?当时学界已经发现,基因就位于染色体上,而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所以基因只可能是这两种分子中的一种。因为基因要存储生物的很多遗传信息,所以当时人们就觉得,只有结构更复杂的蛋白质才能堪此重任,相比之下DNA的结构比较简单,似乎没法储存太多信息,所以基因一定是蛋白质而不是DNA。德尔布吕克就是这一观点的坚定拥护者。

但事实恰好相反。德尔布吕克自己做实验时,实验结果已经证明基因就是DNA,但就算事实摆在了面前,他还是坚持认为,基因不可能是DNA,一定是蛋白质。这归根到底是因为,德尔布吕克是物理学家出身,对自己在物理学领域的思维和研究方法过于自信,但同时又缺乏系统的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训练,这种傲慢和无知共同造就了他对DNA的偏见。这种偏见让德尔布吕克只看到DNA的结构没有蛋白质复杂这一点,却没有去深入了解DNA的特性,从而武断地认为DNA不可能是基因,从而错过了发现真理的机会。后来,当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确定基因本质上就是DNA,并与德尔布吕克分享自己的发现时,德尔布吕克还是坚持自己的偏见,再一次与真理失之交臂,可谓相当遗憾。

如果说傲慢和偏见会让人失去客观的判断力,那嫉妒则会让人作出不顾名誉、颠倒黑白的事,有时就连最一流的科学家也难以避免,比如英国化学家汉弗里·戴维的故事就令人唏嘘。

戴维在化学领域的成就非凡,他是历史上发现化学元素数量最多的人,在电化学领域作出过巨大贡献,被誉为无机化学之父,同时他还是煤矿安全灯的发明者,用发明挽救过无数矿工的生命。更令人敬佩的是,戴维还主动放弃为安全灯申请专利,让这项发明更好地造福了煤矿工人。无论是学术造诣还是道德品质,戴维都堪称那个时代的典范。

可即便如此伟大,戴维也曾被嫉妒驱使,无理打压他的学生迈克尔·法拉第。法拉第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明人。他虽然出身贫寒,但极度热爱学习。戴维在法拉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于是让法拉第成为自己的实验助手。在戴维的帮助下,法拉第取得了很多成绩,甚至先于自己的导师发明了电动机的原型。

不过让法拉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他把自己关于电动机的实验成果公之于众后,收获的不是同行们的赞扬,而是嘲讽和鄙视。原来,是导师戴维散布谣言,说法拉第在实验中剽窃了别人的思想。后来,戴维还把法拉第发现氯化合物的功劳据为己有,甚至在皇家学会提名法拉第为会员候选人时也坚决反对。戴维看到自己的学生如此优秀,不仅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喜悦,反而被嫉妒冲昏了头脑,二人之间的矛盾迫使法拉第长期远离电磁学研究。直到病危时,戴维才平息了自己的嫉妒,说出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我最伟大的发现是发现了法拉第。”

我们谈起科学家,总是会联想到他们专心科学的形象,但其实在主观情感的驱使下,就算是著名科学家也时常被冲昏头脑,嫉妒如此,贪婪也是如此。比如两位诺奖得主之间就曾因贪婪发生过一段恩怨,他们分别是195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科恩伯格,以及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缪里斯。

科恩伯格是美国生物学家,他因发明DNA合成技术获得诺贝尔奖;而比他小26岁的缪里斯,则因发明了一种DNA快速扩增技术,简称PCR技术,在24年之后同样获得诺奖。其实他们两人算是同行,本来也无冤无仇,可问题在于,缪里斯供职的塞斯特生物技术公司,因PCR技术获得了丰厚利润,这让同样涉足生物技术领域的美国杜邦公司红了眼,杜邦公司向法院起诉,称塞斯特公司侵权。杜邦公司认为,PCR技术的首创者是另外一位科学家,自己早就获得过相关技术转让,但那位科学家拒绝出庭作证,这让杜邦公司很难堪,于是他们找到了科恩伯格作为自己的证人。

科恩伯格在法庭上宣称,PCR技术根本用不着缪里斯去发明,自己早就有了实施PCR技术的思路和条件,只不过没有亲自动手去做而已。但真实情况是,科恩伯格发明的DNA合成技术着重于DNA的合成,而缪里斯发明的PCR技术则实现了DNA的快速大量复制,PCR技术目前在法医、考古以及我们熟悉的核酸检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可见他们二人的工作成果并不重合,缪里斯才是PCR技术的真正发明者。在法庭上,缪里斯通过有力的论述证明了自己的原创性,打赢了官司,也让科恩伯格无地自容。在这个案例里,显然是贪婪蒙蔽了科恩伯格的双眼,让他抢夺本不属于自己的功劳,最终沦为一桩笑谈,回头来看实属不该。

好,刚才这些都是主观情感造成的失误,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失误的出现则是因为客观局限的影响,在这些案例中,科学家们往往囿于时代束缚、认知枷锁或心理弱点,无意间陷入错误而不自知。那接下来我们就聊聊,由客观局限造成的科学失误又有哪些?

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但时势同时也能毁灭英雄,即使是被称为现代物理学之父的伽利略,也难以逃避时代加在他身上的束缚。1610年,46岁的伽利略已经功成名就,这时他收到了一份邀请,他家乡的佛罗伦萨宫廷邀请他回去,到比萨大学任教。对于这一邀请,伽利略非常心动,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他很想回到佛罗伦萨为家乡增光,同时当地也开出了很好的条件,保证伽利能略自由地进行科学实验。

可他的朋友都劝他,最好不要回去。因为其实伽利略能做出这么多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工作了18年的帕多瓦大学,这所大学位于威尼斯地区,此地宗教约束很小,学术氛围崇尚自由,只有在帕多瓦大学,伽利略才能无所顾忌地从事科研工作。但佛罗伦萨不同,这里向来驯服于教皇的统治,宗教氛围浓厚,伽利略一旦回去,不要说进行科研,连自身的安全都难以保证。

不过最终伽利略还是选择回到佛罗伦萨,正如他的朋友所言,伽利略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智者,但在很多方面又天真得像个小孩。果不其然,后来当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和《圣经》的内容有冲突时,教皇乌尔班八世受人挑唆,震怒之下逼迫伽利略来到罗马,让他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忏悔。伽利略不得不昧着良心,宣誓放弃自己所坚守的理论,并保证成为教皇的密探,举报任何异端邪说和嫌疑分子。这一变故让他晚年无法再自由地进行研究,这既是伽利略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类似的情况还有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同样是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哈伯既成了战争的帮凶,又成了历史的受害者。

哈伯最重要的贡献,是发明了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的方法,这一方法后来被称为哈伯法。氨的用途极为广泛,既可以用来制作氮肥,也可以用来制造炸药,所以哈伯的发明实际意义重大,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可谁也没有想到,一战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哈伯的命运。出于爱国情怀,哈伯接受了当时德国政府派给他的军事科研项目,从事氯气等毒气化学武器的研发,并大获成功。1915年4月,德军在战场上首次使用了哈伯研制的毒气——氯气,从这以后,交战双方开始竞相使用杀伤力更大的毒气,到1918年大战结束时,毒气造成的伤亡人数竟超百万。

哈伯认为,自己研发化学武器是为了更快地结束战争,从而拯救更多人的生命,但在百万条亡魂面前,他的辩解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妻子也因无法忍受他的行为愤而自杀。希特勒上台后大肆迫害犹太人,身为犹太人的哈伯也没能幸免,他本以为自己对德国的忠心可以洗去身上的犹太人色彩,可最后还是落了个逃离祖国的下场。临死前,哈伯追悔不已,如果不是当时德国的政治因素,他本可以备受各国人民的爱戴,但最终在时代和个人错误选择的影响下,他不得不抱憾而终。

时代对人的束缚不仅有社会层面的,也有思想层面的,而思想层面的认知局限往往更加难以打破。众所周知,狭义相对论由爱因斯坦最先提出,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1905年爱因斯坦正式提出狭义相对论的前一年,法国数学家彭加勒已经勾勒出了相对论的轮廓,并提出了“相对性原理”这个名称,他提出人们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力学,在这个力学体系里,惯性会随着速度而增加,光速变为不可逾越的界限……听起来是不是挺耳熟的?没错,这些都是狭义相对论的观点,可见此时的彭加勒有多接近真理。但令人遗憾的是,他没能完成这临门一脚,也没能真正提出相对论,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就在于彭加勒受到了认知局限的束缚。他的观念里还保留着“以太”的概念,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假想存在的一种物质,和水、火、气、土并列为五大基本元素,后来在不同的科学发展阶段,以太又被赋予过不同含义,直到狭义相对论出世,人们才确定以太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并最终抛弃了以太这个概念。不难想象,要是彭加勒的理论中还保留着以太,自然是不可能接近真理的。可惜的是,以太这个思想枷锁实在太重,彭加勒至死也没能看清其本质,可见认知局限对科学研究的影响有多大。

说到这里,有朋友可能会觉得,彭加勒受到认知局限的束缚,是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你看人家爱因斯坦就没犯错。其实并非如此,认知局限的影响是广泛存在的,就算是爱因斯坦也曾因此犯下过错误,这个错误被爱因斯坦看作他一生中干过最大的蠢事。

今天我们知道,宇宙一直在不断膨胀,但在20世纪以前,学界的普遍观点是宇宙是静态的,既不膨胀也不收缩,爱因斯坦也持这种看法。可他在提出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中发现,他推导出的引力方程中只有引力项,如果求解这个方程就会发现,宇宙不是在膨胀就是在收缩,也就是说宇宙是动态的。这就让爱因斯坦犯了难,一面是自己静态宇宙的信念,一面是自己动态宇宙的方程,权衡之下他选择放弃推导出来的真理,转而坚持宇宙静态的固有观点,在方程中额外添加了一个“宇宙常量”,通过这个项的平衡,强行让宇宙保持静态。

可就在爱因斯坦的论文发表后不久,苏联数学家弗里德曼就发现了其中的漏洞,一番论战之后,爱因斯坦不得不承认宇宙项是错误的,并表示不再提及这个“愚蠢的项”。你看,即便伟大如爱因斯坦,也难以避免过往认知对自己的误导。 多说一句,今天又有一些学者认为宇宙常量是存在的,不过这时的宇宙常量,被用来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现象,和爱因斯坦添加宇宙常量的原因已经大不相同,这就属于后话了。

除了上述失误原因以外,还有一类失误更加隐蔽,它源自人内心的心理定势,经常让人在不经意间犯下大错。比如20世纪初的法国科学界,以物理学家布隆德洛为代表的多位著名学者,就曾因心理定势共同造成了N射线的闹剧。

1903年,继科学界先后发现α、β和γ射线之后,布隆德洛宣称自己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全新射线,并将其命名为N射线,以纪念他供职的南锡大学。在此之后,法国掀起了一阵研究N射线的浪潮,各种新的发现层出不穷。可奇怪的是,这些N射线好像只存在于法国,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无论如何都看不到N射线的影子。直到2年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所谓的N射线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可在这2年时间里,法国学者们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这一点呢?

作者认为,这其实与心理定势有密切关系。因为在布隆德洛最早提出N射线时,学界已经熟悉了各种各样的射线,所以对于一种新发现的射线,他们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所以就没有对其进行严格论证。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就叫心理定势,它经常出现在科研过程中。当时的法国学者们其实并没有想弄虚作假,但心理定势的存在,再加上权威大家们的肯定,让整个学界陷入到了错误中而不自知。可见,心理定势会给科研工作带来多大阻碍。

好,我们谈过了主观和客观这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失误,虽然情况各有不同,但都能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归根到底,有反思才有进步,最后一部分我们就谈谈,科学大师的失误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我认为,这些启示可以归为个人认知和科学发展两个层面,先来说说个人认知层面的启示。

正如物理学大师麦克斯韦所言:“科学史不应局限于罗列成功的研究活动,而应该向我们阐明失败的研究过程,并且解释,为什么某些最有才干的人没能找到打开大门的钥匙,而另外一些人的名声又是如何大大强化了他们所陷入的误区。”

没错,任何人都会有失误,就算是本领域的专家也会经常犯错,再加上科学大师们往往盛名在外,名声又总是在不经意间强化他们的失误,所以我们应该在尊重权威的同时,避免盲目迷信权威。迷信权威的后果往往是阻碍认知的进步,比如就算真理几乎已经摆在面前,道尔顿也还是没能抓住真理,而正是他的权威身份,让真理被埋没了半个世纪之久。

既然科学大师们在本领域都会犯错,那就更别说其他领域了。所以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权威在自己的专业之外更容易出现错误,某些方面甚至还不如普通人。如果伽利略稍有政治敏锐感,那他作为一名天文学家,就绝不应该回到宗教氛围浓厚的佛罗伦萨;如果哈伯能看清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军事冲突的本质,那他就不应该去研发恐怖的化学毒气,也不会天真地认为,只要对德国忠心,希特勒就会放他一马。

最后,通过分析科学大师们失误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傲慢、偏见、嫉妒、贪婪等情绪都是认知的杀手,即使是地球上最优秀的大脑也会因此而犯错,更不要说我们每个普通人。因此我们应当引以为戒,时刻记住低调、冷静、谦逊不仅是美德,而且是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科学发展层面,我们也能获得很多启示。

正如我们开头所言,科学进步必然伴随着首创精神,走没有人走过的路,就避免不了磕磕绊绊,失误实在是再正常不过。而且失败是成功之母,正确的思想往往脱胎于错误,所以不管是书中大师们的失误,还是我们每个人在进入未知领域时遇到的挫折,都实属正常,看待时也应该给别人、给自己多一分宽容。

最后,如果仔细分析科研中的故事,我们还能发现,当突破即将到来时,总会有人来完成这临门一脚。彭加勒与相对论擦肩而过,但相对论并没有就此胎死腹中,而是由爱因斯坦最终提出并完善。德尔布吕克已经在实验中证明了基因的本质就是DNA,但历史也没有等待他去醒悟,而是让艾弗里最终完成了这项突破。

这些例子能说明什么呢?每天听本书栏目解读过《外科的诞生》这本书,书里有个重要观点,叫“相邻可能”,大致意思是只有出现了特定的突破,接下来相邻的突破才可能出现,并且迟早会出现,就像小孩学会了走路之后,迟早会学会奔跑一样。20世纪初,学界已经具备了提出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基础,相对论的相邻可能已经出现,也许,即使没有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也终究会登上历史舞台,唯一的区别在于可能会晚上几年。时代造就英雄,只有在时代的基础上,英雄才能推动时代,这是任何人都难逃的历史规律。

好,说到这,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讲得差不多了,简单总结一下。

在历史上,不乏由主观情感造成的科学失误。傲慢让道尔顿死守错误的观点不放,偏见让德尔布吕克发现了真理而不自知,嫉妒让戴维错误地排挤自己的学生,贪婪让科恩伯格为错误站台,最终沦为笑话。除此以外,客观局限也让科学大师们犯下过很多错误。伽利略和哈伯在时代宗教和政治背景的影响下,都遭遇了悲惨的命运,彭加勒和爱因斯坦都曾被认知局限所累,与真理擦肩而过,以布隆德洛为代表的法国科学家们,则受心理定势的影响,陷入到了集体错误中而不自知。

通过分析科学大师们失误的案例,我们能获得很多启示。个人认知层面上,我们应该避免权威崇拜,认识到科学家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外都会犯错,避免傲慢、偏见、固执、嫉妒等情绪左右我们的认知。科学发展层面上,我们应该明白创新与失误是相伴而行的,面对此类失误时应该多一分宽容;同时,相邻可能决定着科技发展的进程,科学大师们固然伟大,但也只是时代的推动者,而非时代的决定者。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这本书的全版电子书,也已经附在文稿末尾。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看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通过分析科学大师们失误的案例,我们能获得很多启示。个人认知层面上,我们应该避免权威崇拜,认识到科学家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外都会犯错,避免傲慢、偏见、固执、嫉妒等情绪左右我们的认知。科学发展层面上,我们应该明白创新与失误是相伴而行的,面对此类失误时应该多一分宽容;同时,相邻可能决定着科技发展的进程,科学大师们固然伟大,但也只是时代的推动者,而非时代的决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