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神皇正统记》 卞恒沁解读

《神皇正统记》| 卞恒沁解读

关于作者

北畠亲房(1293-1354),日本南北朝时期公卿,日本后醍醐天皇的近侍亲信,曾拜在禅僧玄惠门下学习朱子学,终身致力于复兴皇室,终结武士专政。明治41年(1908年),被明治政府追赠正一位品秩。

关于本书

本书是北畠亲房撰写的讲述日本天皇传承谱系的历史著作。当时日本进入南北朝时期,公卿贵族拥立后村上天皇,建立南朝;武士阶层拥立光明天皇,建立北朝。北畠亲房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辨明正统”,指责武士阶层的僭越行为,论证南朝天皇才是正统所在。本书明确提出了日本天皇“万世一系”的理念,并分析了背后的思想支柱,因此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核心内容

本书叙述了日本天皇的传承谱系,明确提出了日本是神国,天皇是神的后裔的理念。为了辨明日本天皇的正统所在,作者分析了天皇“万世一系”地位背后的主要思想支柱:神道教、佛教和程朱理学。同时,结合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我们还可以看出,导致日本天皇“万世一系”的现实政治原因究竟为何。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

今天在我们的邻居日本,发生了一件大事,在位已有30年的平成天皇将举行退位仪式,日本即将迎来一位新的天皇。最近有很多朋友问我关于天皇的问题,我发现有一个词大家经常提到,叫作“万世一系”。意思是说,从上古时代一直到现在,日本天皇都是同一个家族的人。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特别不可思议。因为在中国历史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那么日本天皇究竟为什么这么特殊,能够万世一系呢?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选了一本书,就是今天要给你讲的这本《神皇正统记》。 “神皇”就是神灵和皇帝的结合体,这说的就是日本天皇。二战结束以前,日本天皇一直被看成是神。

这是日本的一本古籍,要想搞明白日本天皇是怎么回事,这本书是绕不过去的。书的作者名叫北畠亲房,他生于1293年,中国当时正处于元朝。北畠亲房生前是日本的一个贵族,他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辨明正统”,就是搞清楚日本天皇的正统究竟在哪边,究竟谁才是货真价实的天皇,谁才是冒牌货。

你可能会觉得好奇,难道当时还有两个天皇不成?你说对了,当时正处于日本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各自拥立了一位天皇,相互对峙。这两位天皇都出自万世一系的皇族,血统上都具有合法性。但天皇只能有一个,到底谁才是正统呢?这本《神皇正统记》回顾了天皇皇位传承的历史,最后认为,南朝的天皇才是正统,北朝那位天皇是冒牌的。有意思的是,虽然南朝最后被北朝消灭了,但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明治天皇又重新追认了南朝天皇的正统地位。

时过境迁,哪个天皇拥有正统,已经不重要了。这本书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明确提出了“万世一系”的概念,并指出了日本天皇万世一系背后的思想支柱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结合这本书的写作背景,还可以看出,日本天皇万世一系的现实原因又到底是什么。接下来我就从思想支柱和现实原因这两个角度,来为你解开日本天皇万世一系之谜。

我们先来看思想支柱这个方面。日本天皇能够万世一系,这背后一定有着强大的思想力量在支撑。就好比欧洲国王喜欢说自己“君权神授”,给自己抹上一点神秘色彩,让自己的统治更稳固。日本天皇万世一系的背后,隐藏着三股力量,分别是神道教、佛教和中国的程朱理学。

今天这本书的一开头,就写了一句至关重要的话:“大日本者神国也,天祖肇开其基,日神统绪绵延(大日本トハ神國也。天祖ハジメテ基ヲヒラキ、日神ナガク統ヲ傳給フ)。”意思是说,日本是神建立的国度,日本天皇是太阳神,也就是天照大神的后裔。请注意,这句话揭示了日本天皇背后的第一股思想力量,也就是神道教信仰。

所谓神道教,是一种典型的多神教,它起源于日本的民间信仰。神道教的核心观念是“万物有灵”,海里面有海神,山上有山神,打雷是因为雷神,下雨是因为雨神。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死后也被奉为神灵。日本甚至有八百万神的说法,一只狐狸、一把刀之类的,也能被当成神供起来。今天你如果去日本旅游,在各地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神社。很多神社里供奉的都是当地的守护神,这就是神道教最具体鲜活的体现。

你大概会说,我们中国也有类似的现象啊,很多地方都有山神、土地公什么的,这是不是跟神道教差不多呢?你说得没错,这两个还真差不多,都是民间的原始信仰。不过,神道教有一个鲜明的特色,那就是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日本皇室的传承密切相关。

在神道教信仰中,有一个最高神,也就是天照大神( あまてらすおおかみ)。天照大神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天照”说的是太阳,天照大神就是太阳女神。为什么是女神呢?这其实是母系氏族时代的缩影。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女娲,也是一位女神。在神道教的神话中,天照大神治理着天界,她派自己的孙子去治理天界。日本天皇的家族,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源的。临别之前,天照大神赐给孙子三件宝贝,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三件神器”。哪三件呢?分别被称作八咫镜、草薙剑和八尺琼勾玉。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一面镜子、一把剑和一块玉。这三件神器后来世代相传,成为日本皇室的信物。

你看,在神道教的信仰中,日本皇室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三件神器则是这种神圣血统的象征。所以,神道教和日本皇室的神圣性是相互绑定的。在今天这本书里,作者北畠亲房就指出,虽然日本分为南北朝,但正统在南朝天皇这里,因为三件神器都在南朝。北朝天皇手上没有神器,那当然是冒牌货。不过请注意,神话毕竟是神话,三件神器也不会真的是神的信物,多半是日本社会早期某个氏族部落领袖打造出来的权力象征,并在上面附着了一层神秘色彩。尽管如此,神道教作为一种信仰,确实为日本天皇的神圣地位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

说完神道教,我们再来看佛教。《神皇正统记》里面还提到,天皇能够万世一系,是因为获得了佛祖的庇佑。天皇和佛教又是怎么扯上关系的呢?

佛教大约是在公元6世纪中期传入日本的,那时候我们的隋朝已经快要建立了。佛教刚刚传入日本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太大波澜。这也很容易理解,神道教本来就是一套开放的多神信仰,佛祖也无非是一尊新的神。在当时的日本,佛被称为“蕃神”,就是外国的神。如果只是这样,那么佛教对日本的影响终归是有限的。但到了后来,佛教却对日本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有几任天皇都主动退位,选择出家为僧。如果你看过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应该记得,大理国的皇帝就有退位出家的习惯。日本天皇一度也跟他们差不多。那么佛教为什么会影响到日本的政治呢?这跟日本的地方豪强有关。

你可能听过豪强这个词,他们说白了就是地方上有钱有势的大地主。在日本的奈良时代,差不多是咱们的盛唐时期,天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限制地方豪强的土地兼并,对豪强的土地征收赋税,甚至直接没收豪强的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这时,地方豪强就想到一条对策。当时国家有这么一项规定,寺院的土地可以不用没收,而且可以不用向国家交税。于是一些豪强就把自己的土地捐给寺院,供养僧人,其实暗中仍然从这些土地上获取收益。为了证明自己信仰的虔诚,这些地方豪强还经常捐钱建造佛寺,举办法事。于是,佛教也就成为日本上流社会的普遍信仰,位于上流社会顶端的天皇,为了安抚豪强,巩固统治,最后也不得不跟着信仰佛教了。

同时,天皇信仰佛教,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佛教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和佛教一起传来的,还有中国的技术和文化。我们知道,日本为了引进古代中国的先进文明,曾经向中国派出大批留学生。比如著名的阿倍仲麻吕,他有个汉名叫“晁衡”,还和李白成了好朋友。其实当时担负起文化交流使命的除了留学生,还有不少僧人。比如高僧空海,他为日本带回了关于中国语言文字的大量资料,一些学者认为,日文的平假名就是空海根据汉字的草书发明出来的。还有一位高僧名叫圆尔辨圆,他在南宋时期来到中国,长期在临安一带学习佛法。后来他把茶树的种子带回了日本,日本的“茶道”就这么起源的。你看,僧人们在当时掌握了核心科技和先进文化,那天皇当然要尊崇佛教,重用僧人。

后来,日本的僧人们为了抬高佛教在日本的地位,还弄出一套理论,叫作“本地垂迹”。“垂迹”是一个佛教名词,意思是佛向世人展现出化身。这套理论认为,神道教里的那些神灵,都是佛在日本展现出的化身。佛的化身是千变万化的,所以神道教的神灵也就千姿百态了。这套理论把神道教纳入了佛教的轨道,还使佛教压过神道教一头。

佛教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天皇为了巩固统治,也不得不利用佛教。日本历史上有一位名叫慈圆的高僧,编造出这么一套说辞,说神道教的天照大神是佛教的大日如来在日本的化身,日本天皇和大日如来是一体的。这样,天皇就获得了佛教的加持。我在前面提到,某些天皇主动选择了退位出家,这可不是因为他们看破红尘,背后其实是一种政治谋略。当时天皇受到贵族和武士的威胁,就主动让位给儿子,避开锋芒。退位以后,他又以佛教领袖的名义,辅佐自己的儿子,其实仍然掌握实权,这时他又被称为“法皇”。比如日本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后白河法皇,就在出家以后,在朝廷上各种势力中间挑拨离间,维护自己的权力。

你看,神道教和佛教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了天皇的神圣形象。这还不够,《神皇正统记》里面还借用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尤其是宋朝以来的程朱理学,这在日语中被称为“朱子学”(しゅしがく)。作者提到这么一段话,三件神器被视为正统的象征,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三种品德:剑代表智慧,玉代表慈悲,镜子代表正直。这段话看上去平平无奇,其实其中暗含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叫作“德治”,就是统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天下归属于有德之人。这种德治论是儒家一贯的观点,在南宋的朱熹那里更是发展到了极致。朱熹认为,君王合法性的根源在于道德,君王拥有道德,才有资格进行统治。《神皇正统记》里指出,日本历史上那些安定的时期,都是因为天皇有德。那些混乱的时期,都是由于天皇无德。现在南朝的天皇有德,北方的天皇无德,所以南方才是正统。你看,这种说法显然是受到了朱熹的影响。

不过,朱熹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到了日本,却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在今天这本书里,这体现得非常明显。在儒家的道德伦理中,“忠”和“孝”是两种最重要的价值。在中国这边,“孝”是更为根本的价值。儒家经典《孝经》里开篇就说“夫孝,德之本也。”意思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我们常说的“百善孝为先”,就是这个意思。至于对君王的“忠”,其实是对孝的延伸。一个人对父母孝顺,对君王自然就忠心。但在《神皇正统记》中,作者却认为,对于天皇的“忠”才是第一位的,“孝”是从属于“忠”的。在作者眼里,所谓的“孝”,最多不过是辞官不做,回家尽孝。而对于天皇的忠,却是要不惜生命去完成的。相对于“孝”,“忠”的层次更高。

所以,《神皇正统记》虽然强调儒家的德治,但它的根本出发点仍然是强调效忠天皇,维护天皇的权力。日本儒学的这种倾向,在另一个故事里有更生动的体现。在17世纪,也就是中国明朝的时候,日本有一位叫山崎闇斋的儒学家,他是朱熹的信徒。有一次在讲学的时候,山崎闇斋问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问题:要是哪天明朝派孔子为大将,孟子为副将,率领军队来攻打我们日本,那我们这些成天学习孔孟之道的人,应该怎么办呢?弟子们都答不上来,山崎闇斋严厉地说,要是真有那么一天,我们都应该披挂上阵,擒拿孔孟,报效国家,才算是不违背孔孟之道啊!你看,山崎闇斋表达的显然不是中国儒学,而是日本化的儒学。这种儒学又是以对君王的“忠”为中心的。

总之,日本天皇万世一系的背后,有三股思想力量在加持:神道教、佛教和程朱理学。这三种思想的最大共识,就是维护天皇的神圣地位。不过,光是这些,还不能解释天皇为什么能够万世一系。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身上,也有类似的思想在加持。比如《史记》里说,汉高祖刘邦的母亲曾经和蛟龙交合,才生下了刘邦,其实就是在说刘邦是蛟龙的后代,根本不是凡人,这和神道教的神话就很相似。再比如,女皇武则天登基的时候,就说自己是弥勒佛的转世,这借助的就是佛教的力量。再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以后,就宣布以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还差点认朱熹做了祖宗,这也是在利用理学为自己服务。那问题就来了,日本天皇身上有的那些思想光环,中国皇帝身上经常也有。那为什么日本天皇能够万世一系,中国却经常是“皇帝轮流做”呢?这是因为日本天皇万世一系的背后除了思想上的加持,还有现实政治的原因。下面我就带你看看,这个现实原因到底是什么?

这个原因可以归结为两句话:一来留着天皇对大家都有利,没必要推翻。二来日本历史上从来没人能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可以取天皇而代之。

为什么说留着天皇对大家都有利呢?在日本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天皇的地位都跟欧洲的教皇差不多。我们知道,教皇是欧洲的宗教领袖。欧洲的那些诸侯们要登基为王,都需要教皇认定,并主持加冕。教皇一般也不参与诸侯们的争霸战争,所以诸侯们谁也不会动推翻教皇的心思。日本天皇也与此类似,他是神道教的领袖,号称是神的后裔,扮演着精神图腾的角色。日本列岛上的各大政治势力,为了获取合法性,都需要借用天皇这个图腾,也就没必要推翻天皇了。

那问题就来了,日本历史上究竟有哪些政治势力呢?这就要回到今天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了。我在开头提到,这本书写于日本的南北朝时期。日本为什么会出现南北朝,还冒出来两个天皇呢?因为南朝和北朝背后存在不同的势力。南朝背后是公卿贵族,这在日本被称为“公家”。北朝背后是武士阶层,这被称为“武家”。

公家和武家为什么会不共戴天呢?这说来话长,我带你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日本天皇其实曾经也和中国皇帝一样,大权在握。在中国唐朝的时候,日本发生了一次改革,叫作“大化改新”,主要内容是学习唐朝的制度,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这种政治体制维持了四百多年,终于出现了危机。当时朝廷上有不少公卿贵族,也就是“公家”。他们在地方上都拥有自己的庄园,实力逐渐膨胀,甚至可以架空天皇。中国的东晋时期也曾出现过“门阀政治”,皇帝要看门阀的脸色,日本当时的情况就和这个差不多。天皇当然不甘心受公家摆布,他决定找一个同盟,一起对付公家。当时公家的手下有一些看家护院的侍卫,这就是所谓的武士阶层。在日语里,武士是用一个汉字来表示的,那就是“侍卫”的“侍”,读作Samurai(さむらい),这是因为武士们本来就是给人当侍卫的。武士的身份一般又是世代相传的,父亲是武士,儿子还是武士,这些世代当武士的家族也就成为所谓的“武家”。

在当时的日本,公家生活奢侈,腐败堕落。武家却长期习武,生机勃勃。天皇觉得武家可以利用,于是就拉拢武家,一起对付公家。前面提到的后白河天皇,他就拉拢了当时的两大武士集团:一支叫源氏武士集团,就是《源氏物语》的那个源氏;另一支叫平氏武士集团。后白河天皇利用这两大集团,沉重打击了以藤原氏为首的公家势力。从此,武士阶层开始崛起。武士的领袖甚至设立了自己的权力机构,这就是所谓的“幕府”。幕府本来指的是将领们讨论军情的营帐,后来成为正式的政府机构。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个幕府叫作“镰仓幕府”,建立者是源赖朝,也就是源氏武士集团的领袖。

不过,公家并不愿意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与武家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到了《神皇正统记》这本书写作的时代,双方进行了一次内战。内战的结果是,公家拥护原来的天皇逃到了奈良,建立了南朝。武家在京都拥立了一个新的天皇,建立了北朝。所以,日本的南北朝其实是公家和武家斗争下的结果。今天这本书的作者北畠亲房就属于公家,他站在公家的立场上,主张南朝才是正统,愤怒地指责武家扰乱朝政。你看,从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日本天皇“万世一系”的现实原因。公家和武家相持不下,双方都需要借用天皇这个招牌,于是天皇家族的地位自然也就长期延续了下来。

日本南北朝时期持续了56年就宣告结束,最后结局是北朝消灭了南朝,南朝天皇被迫将三件神器交给了北朝天皇。这也标志着武家最终赢得了对公家的胜利。当时武家的领袖名叫足利义满,也就是《聪明的一休》里面那个喜欢搞怪的足利将军。他统治下的幕府被称为“室町幕府”,这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二个幕府。

你看,日本并不是没有改朝换代,只是更换的不是天皇,而是幕府将军。不过幕府将军和中国皇帝不同,他们并不能派遣官僚,对全国各地进行直接统治。在幕府统治下,日本只是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各地还存在大大小小的武士家族,扮演着地头蛇的角色。这些家族一般被称为“大名”。大名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经常相互厮杀。最后的胜利者将接受天皇的册封,就任“征夷大将军”职位,开设幕府,进行统治。所以,天皇这时又成了各地大名们利用下的招牌,地位反而更稳固了。谁要是对天皇不敬,那各地大名就会群起而攻之。

比如在15世纪后期,也就是中国明朝的时候,室町幕府走向解体,日本开始进入赫赫有名的战国时代,各地大名们打成一团。一些著名的日本游戏,比如什么《战国无双》,《信长之野望》,《太阁立志传》啊,讲的都是这个时期的故事。某些大名翅膀硬了,就会惦记一件事,叫作“上洛”。这个词要解释一下,当时的日本人经常把天皇所在的京都称为“洛阳”,这也可以理解,日本人仰慕中华文化嘛。所谓“上洛”,就是大名率领军队开进京都,朝拜天皇,宣示自己的霸主地位。你看,获得天皇认可,才能成为霸主,那谁还敢对天皇不敬呢?中国历史上的“春秋五霸”,也要获得周天子的认可,才能成为霸主。日本天皇的地位也和周天子差不多。

那你大概要问了,周朝最后被秦朝给取代了啊,秦始皇成了新的天子,为什么日本历史上就没有出现过秦始皇这样的狠角色呢?这是因为在日本历史上,从来没人能取得秦始皇这样的压倒性优势。制造秦始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很复杂的历史条件。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内部不断集权化,结果就是秦王大权独揽,不用看贵族的脸色。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又把这种秩序推向全国,消灭了大大小小的贵族和地头蛇。秦始皇能够取代周天子,归根到底是因为他取得了这种压倒性的优势。

但是在日本历史上,从来没人能成为秦始皇。请注意,日本历史上其实有人动过取代天皇的心思。比如在公元940年,也就是中国的五代时期,日本有一个叫平将门的人,发动了叛乱。这个人比较猛,他公然自称“新皇”,也就是新的天皇。日本天皇这时就发出号召,让地方豪强们都起来打倒平将门,谁能取得平将门的首级,谁就可以破格成为贵族。结果,平将门就陷入地方豪强的围攻,最后被杀死了。你看,平将门造反失败,归根到底是因为没能摆平地方豪强,没能取得压倒性的力量优势。

我再给你说一个更有名的人,日本战国时代后期出现了一位霸主,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织田信长。这个人狂放不羁,很有魅力。他打败了各路诸侯,成为日本实力最强的大名。当时天皇主动提出,要封他做“征夷大将军”,可织田信长居然拒绝了。一些日本历史学家推测,织田信长这是不肯做天皇的臣子,他恐怕已经动了取代天皇的心思。可是,不久以后,织田信长就在京都的本能寺遭遇了兵变,最后自杀了。兵变的发动者是织田信长的家臣明智光秀。明智光秀为什么要杀死织田信长呢?历史学家又推测,天皇感到了来自织田信长的威胁,就暗中联系明智光秀,让他取代织田信长的地位。后来的历史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明智光秀干掉织田信长以后,马上获得了天皇的认可,官拜征夷大将军。可惜才过了十二天,织田信长的另一位家臣丰臣秀吉就打败了明智光秀。丰臣秀吉短暂地统一了日本,在他死后,日本又一度陷入内战,最后德川家康胜出,建立了江户幕府。德川家康虽然成了日本最有权力的人,但他还是不敢把天皇怎么样,毕竟天皇的神圣地位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当时日本国内还有一些大名,只是表面上臣服于德川家康,暗地里其实各怀鬼胎。比如在日本西南部的九州地区,就有几家大名,和江户幕府貌合神离。260多年后,这些大名成为推翻江户幕府的主力。江户时代结束以后,日本进入了明治维新的时代,建立起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体制。

总之,日本天皇能够万世一系,背后有着很现实的原因:一是日本的各派政治势力都需要借用天皇这面招牌。二是日本历史上从来没人能取得压倒性优势,取天皇而代之。于是天皇家族就作为宗教领袖和精神象征,长期延续了下来。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占领军也意识到,只有保留天皇这个精神图腾,日本才不会发生内乱。在今天的日本,天皇虽然没有实权,但很有存在感。每逢重要节日,天皇都要出来露个脸,与民同乐一番。日本天皇的万世一系看似是历史的奇迹,但我们知道了背后的原因之后,又会发现一切都顺理成章。

好的,今天这本书就为你讲到这里,下面总结一下今天的知识点。

日本天皇能够万世一系,背后既有思想观念上的原因,又有现实政治中的原因。就思想观念来说,日本天皇背后有三股思想力量在加持:神道教、佛教和程朱理学。神道教将天皇塑造为天照大神的后裔,佛教将天皇装扮成大日如来的化身。日本化的程朱理学则强调了天皇的道德优越性,同时树立了忠君爱国的思想。

就现实政治来说,日本历史上一直存在各派政治势力的争斗。先是公卿贵族和武士阶层的争斗,后是武士阶层内部各地大名之间的争斗。任何一方要想取胜,都需要借助天皇这面招牌。同时,任何一方都不能像中国的秦始皇那样,取得压倒性的优势,然后取天皇而代之。所以,天皇家族也就得以万世一系了。

撰稿:卞恒沁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转述:金北平

划重点

1.日本天皇万世一系的背后,有三股思想力量在加持:神道教、佛教和程朱理学。这三种思想的最大共识,就是维护天皇的神圣地位。

2.日本天皇能够万世一系,背后有着很现实的原因:一是日本的各派政治势力都需要借用天皇这面招牌。二是日本历史上从来没人能取得压倒性优势,取天皇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