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的故事》 肖万里解读
《盐的故事》| 肖万里解读
关于作者
马克·科尔兰斯基,美国著名历史题材作家,著有《盐的故事》《鳕鱼往事》等书。其中,《鳕鱼往事》获得了詹姆·比尔德食品写作优秀奖。科尔兰斯基叙述历史的风格独特,喜欢从一些看似简单平凡的题目入手,渐渐地把远远超过读者想象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揭示出来。
关于本书
科尔兰斯基以细小而常见的盐为切入点,大量人物故事如画卷般铺展开来,让一段段生动的历史有了些与众不同的味道。《旧金山纪事报》评论称,“这是一本关于食物的精彩之作,就像世间罕有的盐之花,要好好细味一番。”《纽约时报书评》则表示,“科尔兰斯基发现,大千世界就藏在一粒渺小的盐中……那种引人入胜,那种出乎意料,常常会跃然于字里行间。”
核心内容
盐是调味品,提供我们每日身体所需。盐在世界各地的文化风俗中被赋予了很多意义,对人类历史有着重大影响,比如帝国的崛起、国家财政的运行都离不开盐,它还能引发社会变革、战争,甚至在一场战争中决定成败。总之,我们的历史中,盐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万物之用:盐的故事》。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4万字,我会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核心内容:盐这种最常见的调味品,都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盐又是如何影响了人类的历史。
也许有人要问,盐这种东西太常见太普遍了,有什么可写的呢?好,那看看下面这些:在中国古代,盐在国家政治经济中起什么样的作用?神秘的玛雅文明和盐有什么样的关系?盐如何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印度的圣雄甘地,是怎么以盐为突破口,发起了对英国殖民政府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盐是如何开采、晾晒、运输、贸易的?盐又是如何影响国家税收,如何造成走私犯罪,甚至引发战争的?所以说,看似寻常的盐,有太多故事可讲了。这也就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
这本书的作者马克·科尔兰斯基,他是美国著名历史题材作家。评论界一致认为,马克·科尔兰斯基擅长剑走偏锋,他叙述历史的风格独特,喜欢从一些看似简单、平凡的题目入手,渐渐地把远远超过读者想象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揭示出来。科尔兰斯基是一个万金油选手,他不仅写书,还曾在纽约和新英格兰担任过职业厨师、糕点师,或许是职业缘故,我们的科尔兰斯基先生对美味佳肴和食物史兴趣浓厚。除了这本《盐的故事》,他还写过一本《鳕鱼往事》,跟这本书类似,也是从鳕鱼入手,挖掘这背后的历史故事。这两本书,属于同一个系列“文明的进程”,其他还包括《煤的故事》《可卡因传奇》《六个瓶子里的历史》,我们后面将逐一为你带来。
还是先说回这本《盐的故事》,为了写好这本书,科尔兰斯基走遍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在世界各地的历史当中搜寻盐的影响。我们在这,也围绕着这个主题,按照影响烈度的由低到高,从这三个层面,来讲一下盐的故事,这三个层面分别是:一、盐对人体健康和风俗文化的影响;二、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三、盐对冲突、战争以及战争成败的影响。
首先说第一个层面,盐对人体的影响。
你知道人体内有多少盐吗?作者的答案是,成年男子体内有250克的盐。那这些盐,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呢?这要从盐的成分说起。我们知道,今天的食盐,主要的化学成分是氯化钠,钠和氯化物在人体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钠可以帮助神经运动,调节电荷进出细胞,它还控制我们的味觉、嗅觉和触觉过程,有助于我们的肌肉包括心脏的伸缩。氯化物则主要帮助人体消化,并能帮助血液将二氧化碳从呼吸组织传输到肺部,保持体内的酸碱平衡。当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攻击的时候,氯元素能发挥抗细菌功能。人在运动时,钠会随着汗液的排出而流失,若不及时补充盐分,就会出现抽筋,甚至脱水。所以,食盐在维持渗透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体内水的动向。这就是今天的生物学和化学研究,总结出的盐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盐。
不过在古人眼里,盐还有更神奇的功效。比如说,中国古人认为,盐具有药用,南北朝时期,南梁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就记载了盐具有“清火、凉血、解毒”的作用。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贾宝玉每天早晨起来,有用盐擦牙的习惯。今天,有一些牙膏里专门加了盐。当然这些传统医学上的说法,还是要用现代科学来验证,不能贸然地把盐当药物来用,讲这个也主要是说明,盐在古代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而且不光是中国,盐都被认为具有某些神奇功效,进而还派生出了很多跟盐有关的神秘文化。比如说,在法国和西班牙交界的比利牛斯山地区,当地风俗,两口子结婚要把盐放在左边的口袋里去教堂,这样可以防止男性阳痿。法国的一些地区,只有新郎带盐,另外一些地区,则是新娘带盐。在德国,新娘的鞋子里也要撒盐。本书中还举了好多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论点,证明盐和性之间的隐秘关系,比如奉行独身主义的埃及牧师在饮食中戒盐,因为盐会激起性欲。再比如,在过去的婆罗洲,当地的土著达雅克人,过去有“出草”,就是猎取人头的风俗,部落中的男子出草归来,会被要求戒除性生活和盐。另外,在北美的印第安部落里,也有类似的风俗。当然,还是要附带说明一句啊,上面这些,我们要从文化、风俗的角度来看待,而不要把这当成科学。
盐的故事远不止这些,除了调节人体机能和影响文化习俗,盐在历史上还发挥过更大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第二个层面:盐造就的城市和国家。
在中国古代,盐被看作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古代篆体字中的盐由三部分组成,下面部分代表获取盐的工具,左上半边是一个臣民的“臣”字,右上半边是一个代表盐水的“卤”字。我们从盐这个字就不难发现,国家严格控制着盐业。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大政治家管仲,在他的著作《管子》里率先提出了盐业管理的思想:国家应该把盐管起来,并且把价格定得高一些,这样国家能够低买高卖,增加财政收入。《管子》中盐业管理的结论很简单,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盐具有非凡的力量,来维持国家的基本经济运转。
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采用了《管子》的这种方法,对盐实行价格垄断,获得的收入用于军费开支以及修建长城。再后来,汉朝取代秦朝,结束了对盐的垄断。然而,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因为和匈奴作战,国库见底,他不得不重启了盐垄断政策。公元前44年,汉元帝放开了盐,可只过了三年时间,由于国家要打仗,他又把盐给垄断了。封建王朝统治者对于盐的态度取决于国库的厚薄,他们时而废除时而重建,只要一打仗,老百姓就知道,盐又要被管起来了。
隋唐时期,有100多年对于盐持开放态度,可安史之乱后,国家财政告急,于是盐又成了救火队员,重新扮演给国家挣钱的角色。此后历朝历代,盐再没有得过自由。
罗马帝国的发展也离不开盐。和中国历朝历代不同,罗马政府没有垄断盐,可一旦觉得有必要,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控制盐的价格。在罗马早期的迦太基战争期间,双方一个多世纪前后打了三场战争,罗马主要就是通过操纵盐价来“众筹”军费。当时,罗马城的盐价比较低,但是其他地方则要加价,也就是说,你住得离盐场越远,你买盐的价格就越高。这要放到现在,盐场附近的房子价格应该要高于学区房了。
盐是罗马帝国建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在扩张的领土上广建盐场,在遍布意大利的海岸、沼泽地和盐水泉都建立了盐场。通过征服他国,他们接管了今天法国、德国,乃至英国境内,大量原本属于凯尔特人的盐场,在北非、西西里、西班牙,夺取迦太基人的盐场。此外,他们还在希腊、黑海、古代中东的盐场上画了一个圈,都圈进自己家里来。有了盐就有了钱,也就有了继续扩张疆域的后盾和资本。
这样的例子也发生在西半球。在中美洲,土著人很早就学会了蒸干海水来提炼盐,这个历史跟欧洲几乎一样长,而且他们还会从植物里提取盐,不过这种植物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钾,不同于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古代中美洲最杰出的代表,玛雅文明的崛起,就跟掌握了制盐技术有关,甚至他们的后代,直到20世纪,还能凭借制盐技术,自给自足,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不被打扰。而古代墨西哥最强大的阿兹特克帝国,他们的霸权也建立在对盐的垄断上,根据最早跟他们接触的西班牙人的资料,阿兹特克人向他们的臣属部落征收大量的盐,来作为贡品,再通过支配盐的供给,来维持他们的霸主地位,并打压反抗者,这么看来,盐在中美洲不只是建立了一个国家,甚至可以说支撑了一个“国际体系”。
不光这些大帝国,盐业还造就了一些有名的商业城邦,比如,曾经兴盛了一千多年的威尼斯共和国,他们就是靠盐起家的,这段发家史我们在《海都物语》里讲过。
刚开始威尼斯也生产盐,后来他们发现买卖盐比生产盐更赚钱,为了鼓励商人们往威尼斯送盐,政府还给他们发放盐补贴。威尼斯政府不拥有盐,他们只是盐贸易利润的搬运工。当时的威尼斯盐管理当局富甲一方,威尼斯的市容、雕塑、装饰所需要的钱,全由他们资助。正因为这样,他们甚至可以左右威尼斯政府的决策。威尼斯慢慢建立起了声誉,他们开始和商业国家签订供货协议。后来他们的贸易主业转向香料,但是对盐也没有放弃。在1250年,威尼斯还和其他几个意大利城邦签约供盐协议,条件是他们不得从其他地方购买盐。这也是威尼斯盐买卖的标准模式。除了中国,没有哪个国家像威尼斯那样将其经济建立在盐的基础之上,当然,也没有哪个国家像他们一样建立了如此广泛的盐管理制度。
类似的例子还有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英国的利物浦,这些城市的崛起,也都是得益于出产盐,或是盐业贸易。
既然盐为战争提供经济支持,为了盐开战也就顺理成章了,接下来我们说说第三个层面,盐对历史发展最激烈的影响:盐与战争。
还是先从中国说起,在中国的封建王朝时期,许多起义都与盐有关。尤其是一些私盐贩子,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他们直接参与了农民起义,而那些没有直接参战的私盐贩子,则会给起义军提供经济支持。这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唐代的黄巢了。公元881年1月16日,黄巢在长安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齐。两年之后,他从皇帝宝座上被赶下台,不久在山东泰安附近兵败自杀。这个黄巢,就是私盐贩子出身,他的老家在山东菏泽,三代贩卖私盐。
另一位跟私盐关系密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起家之初的经费,有很多就来自私盐贩子的赞助。而且有意思的是,他的主要对手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人,也都是私盐贩子出身。所以有人就说了,元末农民起义,基本上是一伙私盐贩子在争夺江山。
盐税,是引发战争的又一个关键词,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法国。16世纪,法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对盐实行僵化管理模式,对盐的生产、批发运作和零售全部进行控制,结果在法国南部地区引发了一场起义,4万多农民参与其中,他们武装起来反抗,并且打出了“没有盐税的国王万岁”的标语。法国王室被起义的规模和猛烈程度震惊了,最后不得不低头。
“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他把法国商业和财政大权交给了科尔伯特。科尔伯特是“重商主义”经济学流派的主要倡导者,他制定的盐税政策让其声名狼藉。不仅如此,科尔伯特还严厉打击盐走私犯。在科尔伯特的盐税政策中,客栈老板把房间提供给盐走私犯是违法行为,屡教不改者可被判处死刑。因为抗拒盐税,法国18世纪末每年大约有3000人被判处死刑。
在当时,盐走私犯虽然是违法的,但他们以低于市场价格卖盐,成了受欢迎的英雄,反倒是和盐走私犯互为死敌的盐税官招人恨。盐税官是盐税收集者和强制执行者,他们行为粗鲁,没有法律意识,还经常滥用特权。比如任意截留和盘问、搜查或者逮捕他们认为可疑的人。这些盐税官尤其喜欢对妇女滥用特权,借搜查之名,对女性揩油,不过他们也确实经常能从妇女身上搜出盐袋子。这一幕,有没有让你想起前苏联著名作家伊萨克·巴别尔的短篇小说《盐》?这个故事里有非常相似的场景。
盐走私犯和盐税官之间会发生战争,双方全副武装大战三百回合。有时候,盐税官会被谋杀,作为报复,国王的军队开进发生谋杀的村庄屠戮。18世纪末,每年大约有3000名法国男人、妇女甚至儿童,因为抗拒盐税而被判处死刑。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波旁王朝土崩瓦解。盐不是引爆法国大革命的唯一原因,但关于盐的种种苛刻法律,在当时被民众视为政府不公正行为的一种象征。
盐不光会引发战争,还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在战争中,它的作用有时候还大过枪炮。从拿破仑到林肯,他们都证明了这个道理。
19世纪初,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兰西帝国盛极一时,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帝国版图最大的时候占了半个欧洲。但是,他在后来远征俄国的战争却宣告失败。当拿破仑从俄国撤退时,成千上万的法国士兵不是死于致命的伤病,而是缺盐,不能制造和使用消毒剂消毒。战争中,不仅医疗方面需要盐,士兵的日常食物需要盐,马匹、牲口也需要喂盐才有足够的力气工作。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联邦军之所以能够获得胜利,恰恰就是因为他们让南方邦联军没有了盐。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军队的后勤配给清单中都有盐这一项。1864年,南方军队一个士兵每月可以得到10磅熏肉、26磅粗粮、7磅面粉或硬饼干、3磅大米、1.5磅盐和时令蔬菜。北方军队的供给清单中也包括盐、腌猪肉,偶尔是熏肉及新鲜牛肉或者腌牛肉。但很多时候,南方军队的清单难以兑现,这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事实上,1861年4月12日战争爆发后,只过了4天,林肯就下令封锁了南方港口。这一举措,直接导致南方各种物资紧缺,尤其是盐。
刚开始,南方种植园主们采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做法,派他们的奴隶用水壶装满海水,用蒸煮的方式获取盐,可是随着战争的持续发展,他们这种古老的制盐方法获得的盐已经解决不了问题。战争爆发时,南方的新奥尔良码头上一袋200磅的盐只卖50美分。封锁了一年多之后,1862年的秋天,同样一袋盐你需要给6美元,并且还算捡了个大便宜。到了1863年1月,盐的价格已经上涨到了25美元一袋。北方军队很快就认识到了盐是他们的战略优势。西部战区司令官谢尔曼将军决定放大招,断绝南方的盐供给。“盐是不同寻常的违禁品,因为它可以加工肉类,没有盐,军队就无法生存下去。”他在1862年8月这样写道。战争期间,北方军队重点打击了南方的盐场。只要占领了南方的盐场,他们就把它破坏掉。如果是盐水井,他们就破坏水泵。与之相对的是,南方军队每占领一处盐场,则大肆庆祝一番,然后迅速投入生产。
当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北军司令格兰特将军和南军司令李将军坐下来谈判,李将军说他的军队已经两天没有吃饭了,希望格兰特将军给他们点吃的。随后,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当北方军队的供给出现时,被打败的南方军队中极度饥饿的士兵发出了一片欢呼声,“终于又能吃到带盐的食物了!”
也有些关于盐的斗争,不是这么惨烈,但同样影响深远。比如在20世纪初的印度,英国殖民政府为了垄断盐业利润,禁止印度人自行从海水中提取盐。当时的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就选择以此为突破口,他宣布要到海滩上,捞取一块海盐。甘地只身上路,很快他身后就聚集了无数自发的追随者,最终队伍浩浩荡荡,经过241英里的跋涉,在1930年4月5日,走到了海边上,甘地捞起一把海水在太阳下晒干,粗糙的盐粒留在他手上,这个简单的动作让印度为之震撼,这个事件被称为“海盐行军”。英国人惊恐地发现,甘地可以用这种非暴力的方式对抗他们的法令,英国人慌了,先是把甘地关起来,很快又把他放出来跟他谈判。可以说,海盐行军是甘地非暴力斗争的一个重要事件。
这就是马克·科尔兰斯基给我们带来的《盐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作者为我们讲述了盐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意义,我们一起再来总结一遍。
第一,从生理上说,盐是人体的必需品,世界各地的人,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盐,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国家的先民都认为盐具有神奇的功效,并发展出很多跟盐有关的文化习俗,有些一直延续到今天。
第二,盐在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崛起过程中,会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像威尼斯、萨尔茨堡、利物浦,还有中国、罗马以及中美洲的玛雅、阿兹特克,这些城市、国家或文明的崛起,盐和相关的贸易、税收,都发挥了重要影响。
第三,盐也会引发冲突和战争。比如,中国唐末的起义军领袖黄巢,就是私盐贩子出身,而元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参与者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都跟私盐贸易关系密切,有的甚至自己就卖过私盐,所以有人说,元末农民战争是一场私盐贩子之战。在法国,抗议盐税,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在非暴力的斗争,比如印度独立运动中,甘地发起的海盐行军也是重要的节点事件。此外,盐还会影响一场战争的胜负。比如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撤退时,成千上万的法国士兵因为缺盐死亡。再比如,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联邦军队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切断了南方军队的食盐供给。
最后,科尔兰斯基还发挥了他研究食物史的专长,讲了盐与一些著名美食的关系,比如四川泡菜、帕尔马火腿、腌鱼。总之,我们的历史中,盐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就像《巴尔的摩太阳报》评价的那样,科尔兰斯基带你领略了一条由盐铺成的千年历史之路,这是一趟不可思议的旅程。
撰稿:肖万里 脑图:摩西 转述:怀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