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现代艺术150年》 张鱼歌解读

《现代艺术150年》| 张鱼歌解读

关于作者

威尔·贡培兹,艺术评论家,曾被纽约《创意》杂志评为世界上最有创意的50位思想家之一。贡培兹在泰特美术馆担任媒体主管达七年之久,并在 BBC 的邀请下,担任新成立的艺术频道的第一位主编。他二十多年来笔耕不辍,为《泰晤士报》和《卫报》撰写了很多艺术评论,也是英国众多前沿艺术机构的专业顾问。    

关于本书

本书梳理了从19世纪60年代的印象派,到今天长达150年的艺术发展史,其中涵盖了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了三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了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解答了人们对现代艺术的普遍困惑。那些看上去怪异的艺术形式之所以成为当代重要的艺术作品,在于其背后的艺术理念和艺术主张。    

核心内容

本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梳理了现代艺术150年的发展历程,包括三十多个艺术运动和艺术流派以及上百位代表艺术家。第二部分,解答了人们对现代艺术的普遍疑问,即那些看上去怪异的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现代重要的旷世之作,在于其背后的艺术理念和艺术主张。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说的这本书是《现代艺术150年》,这是一本75万字的大部头艺术专著,我会用大约23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现代艺术中那些名目繁多的派别,比如印象派、后印象派、表现主义,这些都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该如何欣赏和理解一幅现代艺术作品。

本书的作者叫威尔·贡培兹,他是一位英国的艺术评论家,二十多年来笔耕不辍,为《泰晤士报》《卫报》撰写了很多艺术评论。虽然他不是专门研究艺术的学者或者教授,但是他对艺术长期观察,钻研很深,他在英国泰特美术馆担任媒体主管,在 BBC 的邀请下,担任 BBC 艺术频道的第一位主编,在英国艺术批评网站担任总编辑,还给很多艺术机构担任专业顾问。作者写这本书就是希望通过自己多年来的艺术观察和学习,帮助对艺术感兴趣的人梳理西方现代艺术史,提高对现代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认知水平。

出版社找艺术家陈丹青写了个推荐序,他在序里说:这本书不是史论专著,而且陈丹青本人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画家,也是知名的艺术评论家,他说他从没读完过一本艺术史论专著,但是这本书他全部读完。为什么呢?陈丹青说,这本书写得有趣,引人入胜,而且这本书写这100多年的艺术家和作品,不像我们在博物馆或者美术馆看到的介绍文字那么枯燥,不是简单的艺术编年史,作者贡培兹特别了解这些艺术家的各种八卦、故事和纠葛,他讲这些人的故事,把这些挂在墙上的艺术家写活了,你看了以后能像了解梵高那些故事一样了解其他的画家,而且,历史上各种画派、流派,各种主义,你也能理解它们都是怎么来的,理解艺术到底是什么。

这本书讲的现代艺术史,大概从19世纪60年代的印象派开始,一直到今天,一共是150年的艺术发展史。如果你看目录,也可能会被吓跑,全书整整20章都是现代艺术史上的各种艺术运动和各种主义,比如印象派、前印象派、后印象派、原始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一直到后现代主义,等等等等。我们在这里先简要梳理一下现代艺术这150年来的发展历程。因为书里大概提到了30多个艺术运动和流派,而且有的在各个国家的表现也很不同,涉及的艺术家就更多了,有上百位代表的艺术家,所以在这里会有选择性地梳理一下这一百多年来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流派。

接着我们来重点谈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鉴赏和理解一件现代艺术作品?这也是作者在这本书里从开篇就提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艺术价值和艺术鉴赏的问题,同时也是现代人对艺术的困惑。因为现代艺术作品经常让人摸不着头脑,他们颠覆了传统的经典,出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让人看不懂。比如为什么杜尚签名的小便池和安迪·沃霍尔的罐头画可以称为艺术?艺术到底发生了什么?到了今天该如何判断一件艺术品的价值?

先来看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整个现代艺术史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就是一部艺术家的叛逆和革新的历史。现代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现代艺术的产生,是从1860年代的印象派的叛逆开始的。作者认为,在整个艺术史中,印象派画家是最激进、最反叛、最能突破障碍和开创新纪元的一群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在19世纪的法国,学院派把守着艺术殿堂的大门,官僚又保守。他们制定艺术的规则,决定绘画的内容和风格,同时评判艺术家作品的好坏和经济价值。当时,被学院认可的画可以在艺术展上展出,收藏家和艺术经纪人也争相购买,艺术家因此就能建立起自己的事业。相反,不被学院认可的画则无法在艺术沙龙上展出,艺术家也因此断送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当时对绘画、学院派有一套固有的标准,这套标准从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延续下来。“学院期望艺术家们以神话、宗教形象、历史或者古典风俗习惯为基础,用一种把主题理想化的风格来创作他们的作品。”这样的画作我们在博物馆能看到很多,比如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宗教题材的宫廷壁画。学院派判断一件艺术品是好是坏的标准基本上是:色彩是不是精细调和的,主题是不是经典的,线条、技法、人物塑造是不是符合当时理想化的表现,等等。

可以说,这套标准已经沿袭了几百年。到了19世纪,年轻画家对这些陈规感到厌倦,他们希望打破这套规则,他们想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捕捉他们周围真实的现代的世界,这是一个叛逆、大胆的举动。传统艺术描绘的主题,是以宗教或者神话故事、历史典故为主的,很少有表现普通人的主题,但是印象派画家,他们更多的把真实的“人”作为画作的题材,更多的展现“人性”而不是传统艺术更青睐的“神性”,这是现代艺术一项伟大革新。

由于印象派走出画室,开始记录周围的生活和大自然,外界环境千变万化,风景和光线更是稍纵即逝,画家们无法仔细描绘,而是需要迅速记录,所以印象派的画作变得粗糙、模糊,这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印象派画作的主要特点。现代艺术从印象派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的绘画倡导精准,精准的制图术是当时最推崇的,画家把各种颜料调制在一起,非常精准地描绘在画布上,经过许多个小时,甚至许多天、数月、甚至数年的工作,精细地完成一幅画作,完美的、精细的、宏大的画作,这就是当时最推崇的“高贵风格”。相比而言,印象派是时间急迫的、粗加工的、草图一样的,涂抹在画布上的画法,在当时是完全反叛的做法。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首先要提的是爱德华·马奈,他是印象派的奠基人之一,他当时的一幅画《喝苦艾酒的人》画的是生活在底层的巴黎人,马奈把这幅画拿去参展,学院派拒绝了他这幅画。他又递交了另一幅画《草地上的午餐》,虽然主题沿袭了传统画作,但是学院派仍然以技法不恰当等原因拒绝他参展。

相比马奈,印象派还有更激进的代表人物,那就是莫奈和保罗·塞尚,他们不理会学院那套,也不准备去争取学院派的展览,他们要和学院派决裂,办一场自己的展览。他们自己制定新规则:第一,不设评委会;第二,只要交了会费,所有人都能参展;第三,所有艺术家一律平等对待。这和五十年后杜尚在纽约采用的规章非常像。

1874年,他们在一个精明的艺术经纪人保罗·杜兰·鲁埃的协助下,举办了第一届印象派展览,尽管遭遇了很多评论家的攻击,但是印象派最终还是成功了,他们在艺术史上开创了全新的局面,还带来了艺术史上的高峰时期,也就是后印象派,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位代表人物:梵高、高更、乔治·修拉和保罗·塞尚。现代艺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这四位后印象派,又发展出了各种流派和主义,他们在某一个历史时点交织,往后又分化,一直汇聚到后现代主义。

我们刚刚提到的后印象派的四个代表人物,他们在绘画风格上各有千秋,从而发展出了四条主要脉络,分别是:第一个,高更的原始主义;第二个,乔治·修拉的点彩派;第三个,梵高的表现主义;第四个,塞尚的立体主义。大家可以在脑子里延展出四条平行线,在这四条平行线上,分别又有很多艺术家和分支,比如高更的原始主义发展出野兽派,梵高的表现主义演化出抽象表现主义,从塞尚发展出来的立体主义,一直发展到未来主义、构成主义、波普艺术、贫穷艺术以及极简主义。

总而言之,作者认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是一个艺术家不断简化和去除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从具象到抽象,从写实到观念的发展过程。为什么说是一个简化的过程呢?举个例子来看。比如印象派艺术家去掉了更多的视觉信息和细节来捕捉转瞬即逝的光线,比如野兽派更强调情感特质,再比如立体主义,从多重角度观察一个题材,把人物或者事物抽象成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而且,摄影技术的发展也给绘画艺术带来了冲击,当艺术发展到摄影技术的时代,照相机把传统的画家从日复一日的生产复制品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这样他们不能再局限于写实,而是可以去探索新的表现方式,这些新的表现方式可以激发观众过去从来没有被激发的想法和感受。

艺术家变得更加自由,可以更加天马行空的表现艺术,他们不断简化题材,把过去一笔一划描绘一个人的表情、细节的方式,变成抽象的表现一个人的表情,而不需要看清他的脸,或者通过扭曲一个人的面部特征,把他的身体变成几何图形,拼贴起来的方式来表现他的状态。

举个例子,最典型的抽象派的代表人物毕加索,他有一幅著名的画叫《亚维农的少女》,这幅画里有五个女人,这五个女人都被简化成一系列的三角形和菱形,就像从纸上剪下来拼贴在一起的一样。人物的细节被精简到极致: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一对乳房、一条胳膊,身体则由一两道带棱角的线条构成。这就是简化、抽象的趋势。

从二维的平面到立体主义,艺术家想要摆脱绘画写实的传统。而接下来的未来主义,则是立体主义的更进一步。20世纪初,欧洲想要告别上个世纪的疾病和城市肮脏的历史,世纪初的人们当时只有一个诉求:那就是辞旧迎新。当时在思想界和艺术界,人们同时希望挣脱历史的辉煌成就,包括罗马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艺术家们不希望在过去的历史包袱或者成功的阴影下创作,他们希望在现代能有所创新。因此,反叛、突破传统就成为接下来一段时期的艺术运动的主要诉求,比如未来主义和达达主义。

未来主义始于1909年,一个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引发了艺术上的一场未来主义运动。艺术家们想要大步流星地迈进未来,所以任何能勾起未来技术革新幻想的事物和艺术都是受欢迎的。作者在书里说,“未来主义是加速了的立体主义”。首先,未来主义延续了立体主义在技法和构图上的创新,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未来主义的艺术家追求能激起人们真切的情感反应,甚至表达他们激进向前的政治主张。所以这个时期,你可以看到,整个欧洲涌现出各种流派和主义:比如法国的野兽派,德国的桥社和青骑士,俄罗斯的辐射主义以及英国的漩涡主义。

在接下来的1916-1923七年间,出现了艺术的新趋势“达达主义”。“达达”这个词在各个国家有不同的意思,它是一个国际化的词,比如在法语里它的意思是“木马”,在德语里它的意思是“再见”,在罗马尼亚语里,它的意思是“确实是”。所以这场运动被命名为达达主义,强调的就是随性和偶然性的创作机制。他们认为生活是随机的,不可预知的,那么艺术也应该如此。在一定程度上,达达主义这一艺术理念也来自毕加索的拼贴画。

到了1923年,达达主义转化成了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运动持续了20年,从1924年一直到1945年。超现实主义这个词也进入了日常生活,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什么东西是“超现实的”。所以在艺术领域,超现实主义就变成了一个筐,所有神秘的、奇怪的、乖僻的艺术品都可以往里装,比如说,路易斯·布尔乔亚的标志性作品,一只巨型蜘蛛,像纪念碑一样高达十米的一只金属蜘蛛,他取名叫“妈妈”,寓意着她是一位伟大的编织者。还有杰夫·昆斯用花朵做成的巨型小狗,都是代表性的超现实主义作品。超现实主义这个词是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在1917年发明的,大概意思你可以理解为“在现实之外的”,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乍看上去摸不着头脑,很难理解,直到你了解了艺术家背后的理念和复杂的思想。

之后的1950年代到70年代,艺术家们感受到了强烈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对人的刺激和影响,他们用波普主义反映当时的时代,比如安迪·沃霍尔的《可口可乐》和《金宝汤罐头》。从1950年代开始,同时出现了观念主义以及各种各样的令人费解的行为艺术。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如何理解现当代这些看上去怪异的艺术?为什么他们可以被称为艺术,甚至在艺术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艺术发展到今天,艺术作品似乎越来越难看懂了,很多艺术作品不再是传统的讲究技法、讲究色彩的画作,而是一个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让人摸不着头脑。

首先,你要了解一点,相比传统的经典的艺术作品,鉴赏现代艺术作品是个普遍的难题,连大师都觉得困惑。这一点不是因为你是非艺术专业出身才觉得难,对一些艺术界的专业人士来说,也是一个难题。举个例子,英国泰特美术馆帝国的掌门人尼古拉斯·塞罗塔爵士就坦白说自己对此感到困惑。有一次,尼古拉斯·塞罗塔跟作者说,“当我进入艺术家的工作室,第一次见到某件新作品的时候,我会有点‘害怕’,我常常不知道该怎么想,这让我觉得非常可怕”。尼古拉斯·塞罗塔是现代艺术界一个公认的可谓世界级权威的人物,他面对新作品尚且觉得害怕,不知道应该作何评论,我们该怎么办呢?

作者认为是有办法的。最重要的是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评判一件当代艺术作品是好还是坏并不重要,对鉴赏者来说,理解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现以及它背后的故事,它之所以被创造的原因,比较重要。换句话说,不要直接去评判一件现代艺术作品,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然后根据它背后的理念、想法等来判断。

假设你周末去看了一个画展,朋友问你那幅画怎么样啊?这时候,最重要的不是直接回答它好还是不好,你可以试着给朋友讲你了解到的这幅画背后的东西,包括它创作的年代,创作的独特风格以及创作的来龙去脉。你可以描述这幅画给你的感受,你真实的感受,比如你很喜欢,或者你完全不喜欢,又或者你根本无感,不知道这幅画在表达什么。其实,不知道一件艺术品在表达什么,在现代艺术中很常见。很多大师级的、权威人士也会说:我对艺术一无所知,尤其是现代艺术。

比如说,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他画的那组色彩斑斓的玛丽莲·梦露非常有名,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有一个疑问:这就是艺术吗?还有前面提到的“可乐”作品和“罐头”作品,该如何欣赏他的艺术作品?如何理解他的艺术?再比如,抽象派大师马列维奇,他在一块普通的白色幕布上画了一个黑色正方形,结果被称为艺术史上令人震撼的作品。但是,白色画布上的一个黑色方块也是艺术品吗?我们每个人都会画。那为什么他的尝试就受到认可而且价值连城,我们如果画这样的东西就会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呢?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一定程度上,这只在于是谁第一个想到的。这就是艺术的创造性。艺术有三个特性:创造性、真实性和稀有性。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更好地理解现代艺术。就拿安迪·沃霍尔的《金宝汤罐头》来说,这件作品有32个小画布,每个画布是一个独特口味的金宝汤罐头,金宝汤是美国首屈一指的罐头汤生产商,有经典番茄汤、鸡茸蘑菇汤、传统豆子汤等等,一共32个口味,整齐的排列好,一共4排,每排8个口味。

安迪·沃霍尔想表达什么理念呢?原来,安迪·沃霍尔出道的时候是画商业广告画的,他用重复的连排的罐头画来挑战“艺术应该是独创的”这个传统的规矩。1962年,他以这32幅罐头系列画举办了自己的首个波普艺术展,直到今天,这32罐罐头仍在世界现当代美术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有评论家评价他的作品是用商业元素“打破了高雅和通俗的界限”。也就是说,总统可以吃金宝汤罐头,喝可乐,你也可以吃,也可以喝可乐,你吃的喝的跟别人一样,不会因为他是总统就比你吃的罐头好吃,因为在现代商业世界,罐头、可乐都是批量生产的。这就是沃霍尔要表达的理念。这就是他的罐头画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马列维奇的黑色方块背后的理念就更加抽象。他认为,长久以来艺术一直支离破碎地与很多非艺术因素交织混杂在一起,无法获得真正的纯粹造型。他要进行变革,这一变革的第一步,就是在画中寻找一种最朴素的元素,这一元素就是那个黑色的方块。

我们再通过一个艺术史上著名的例子来看这个问题。一百年前,1917年,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买了一件男士用的小便池,把它命名为“泉”,杜尚在上面签了名,把它作为艺术品送去美国的独立艺术家展览去参展,但是被拒绝了。几十年以后,艺术界开始追认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很多人质疑:这是艺术吗?一个小便池,取一个名字,就是艺术品?我们是不是被他愚弄了?杜尚的观点是,能否称为艺术,最重要的是理念,而不是物体本身。而且,能否称为艺术,应该由艺术家说了算,艺术家决定什么是艺术品,什么不是艺术品。这个观点在当时引发了一场革命。

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什么杜尚要这么做?为什么他要强调艺术家对于什么是艺术的决定权?因为在艺术历史上,长期是由学院派机构来决定一个艺术家能否参展,杜尚要挑战这些保守派和保守机构,他提出了新的原则,那就是艺术品应该由艺术家来决定,如果一名艺术家交了参展费用,那他的作品就应该被展出,不需要一个保守机构来决定哪个艺术家可以参展,哪个艺术家不能参展。和我们前面提到的印象派画家的反叛一脉相承。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些机构能够决定他们的命运,反叛的艺术家认为,一个艺术家的事业应该是由他的作品来决定的,不应该由他能否参展来决定,所以杜尚要挑战它。

当时,保守派赢了,杜尚的艺术品被拒绝参展,但是杜尚的理念得到了艺术界的追认,他的那件瓷器小便池就成了一件特殊的艺术品,是一件带有某种理念和态度的艺术品。而且很快,就出现了复制品,全世界总共发现了15件杜尚签名的《泉》的小便池的复制品。

讲到这儿,你是不是可以理解,这些作品为什么可以当作重要的艺术品来对待了?因为这些艺术品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变革的作用,这背后有艺术家对于艺术形式的探索和艺术观念的思考,他们希望不断打破传统,来反映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人的生活。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先简要梳理了现代艺术从1860年代的印象派开始,到今天这150年来的发展历程。这是一部艺术家不断打破传统,追求革新的历史,也是艺术家不断简化和去除的过程,从具象到抽象,从写实到观念的发展过程。

另外,我们重点解答了一个疑问,就是如何理解现当代这些看上去怪异的艺术?为什么他们可以被称为艺术,甚至在艺术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原因很简单,对现代艺术作品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品背后的理念和艺术家对艺术的探索和思考。

撰稿:张鱼歌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