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潜规则》 陈章鱼解读

《潜规则》| 陈章鱼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章鱼。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潜规则》。

这本书非常有名,因为正是这本书,给汉语世界贡献了“潜规则”这个词。只不过,在这本书中,“潜规则”的概念不像我们今天说的那么宽泛,而是一个历史研究的概念。

本书的作者吴思先生,在写这本书之前,做过20多年的媒体人,之后转向历史研究,成为知名的历史学者。

吴思在研究历史时,对古代中国的官吏集团尤其感兴趣。他发现,古代官吏集团掌握着法律,控制了巨额的人力和财力,这个集团的所作所为甚至决定着古代中国社会的命运。在深入研究古代中国官吏集团之后,吴思又发现,这个集团在历史上的形象充满着矛盾。很多古代官吏是读书人出身,非常擅长舞文弄墨和自我吹嘘,他们宣称自己忠君爱民、清正廉明,是仁义道德的典范。可是,真正支配官吏集团行为的,却往往是另一套规矩。

这套规矩,是古代官吏与官吏之间、官吏与皇帝之间经过长期博弈之后形成的,经过许许多多趋利避害的抉择之后形成的。这是一套没有成文,但是很有约束力的规矩。吴思找不到合适的名词,于是专门发明了一个词:“潜规则”。

吴思提出这个名词之后,为观察历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贡献了一个新鲜的视角。

这期音频,咱们就从这个视角,来观察一下古代官吏与官吏之间、官吏与皇帝之间进行过怎样的博弈。

接下来,我会分成两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到底什么是中国古代的“潜规则”?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为了打破“潜规则”,做了哪些尝试,又为什么失败了?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中国古代的“潜规则”?

吴思在书中有个洞察。以往我们会觉得,潜规则嘛,那肯定是两个人,或者两个利益群体,偷偷摸摸达成的协议。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在这双方之间。

但是吴思在解释历史上的潜规则时,特别指出,在潜规则的生成过程中,当事人实际并不是两方,而是三方。除了交易的双方,还要再加上“更高层次的正式制度代表”。

放到历史环境中,这交易的双方,往往就是官吏,而那个“更高层次的正式制度代表”,往往就是皇帝。

所以,“潜规则”这个“潜”,代表的这种规则是隐蔽的,主要就是隐蔽起来不让皇帝看到。

吴思老师在书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刚刚即位,他其实很想治理好这个国家,在召见群臣讨论国事时,他就号召,官员应该像古人所说的一样,做到“文官不爱钱”。

有一个叫韩一良的官员给崇祯皇帝写了一道奏折,奏折的大意是,皇上您光喊口号没有用。好多人的官就是拿钱跑出来的,当官之后肯定还得想着捞钱。而且大家现在做官,处处都要用钱,要打点上司,要招待客人,进京述职也得花钱,朝廷发的薪水又不够,这个钱既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里冒出来,您想要官员们不爱钱,您说办得到吗?拿我自己举例子,我算是不爱钱的,平时也没有什么交际,可是我这两个月拒绝收的红包,就已经有五百两银子了,别人什么情况,您就可以想象了,希望您严加惩处那些做得过分的家伙。

崇祯皇帝读了韩一良的奏折大喜,当着群臣的面夸奖韩一良忠诚耿直,要给他升官。这个时候,吏部尚书发言了。他说,韩一良说的,都是官场的通病,能不能请他说几个具体的案例啊?都有谁贪污,能不能把名字说出来啊?

一问到这,韩一良就顾左右而言他了,就是不敢指名道姓。皇帝让他必须说到具体的人,韩一良说的,全是前朝就已经被检举揭发出来的官员。皇帝再问,他就改口说,自己也全是听说的事情,不知道具体的人。

崇祯皇帝又问,你说你两个月内拒收了五百两银子的红包,这些银子是谁送给你的,总有名字吧?韩一良还是咬紧牙关,坚决不说是谁。崇祯皇帝大怒,不仅没有给韩一良升官,连现在的官都给撤了。

你看,那位吏部尚书,绝对是个老狐狸,他对于官员腐败的了解,很有可能比韩一良了解得还多,但是他不敢告诉皇帝。不仅如此,吏部尚书还使了个坏,让韩一良指名道姓进行检举揭发,就把韩一良推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说出名字,得罪官员;不说名字,得罪皇帝。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猜想,韩一良这个时候一定是反复权衡,最后宁肯得罪皇帝,也不敢得罪官员群体。

崇祯皇帝想要革新吏治,他就成为那个“更高层次的正式制度代表”,而当大多数官员产生一个默契,不希望自己的信息暴露在皇帝那里时,“潜规则”就开始出现了。

刚才咱们说的,是“潜规则”里边的“潜”。“潜规则”还有另一个要素,那就是“规则”。实际上,古代历史中的“潜规则”,不是肆无忌惮的丛林法则,很多时候在官员群体内,甚至是有非常严格的标准的。

比如在抨击清代官场的小说《官场现形记》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情节:在清代官场上,官员家里有喜事,下属们自然要孝敬,什么级别的上司,应该给他多少钱,一任一任的官员渐渐就形成了严格的规矩,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平时去上司的衙门办事,遇到上司的跟班、巡捕、文案、师爷,不同身份的人,应该给他多少红包,也是有严格的规矩,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外边的官员来本地办事,查驿站的委员,查钱粮的委员,查监狱的委员,分别应该给人家多少钱,也是有严格的规矩。

诸如此类的种种开销,都是多了也不行,少了也不行,所以像是县令这样的官员,都得有得力的账房师爷专门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师爷手里往往有一本账,专门记载这些零零碎碎的规矩,如果新来一位县太爷,办理交接时,他就得花几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把这本账买过来。

有一位候补的官员,好不容易得了一个职位,可是他不懂这个规矩,没有给前任账房师爷银子,那位师爷就做了一本假账,上边记载的送礼的数目都是错的。这位官员按照这个假账本上的标准给上司送礼,结果得罪了一圈人,他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一年的时间,这位官员就被免职了。

虽然这段故事写在一部小说中,但是《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伯元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祖父、父亲、伯父都做过官,李伯元从小跟着一位当知府的伯父长大,耳濡目染之间,见识了当时官场的很多陋习,所以他的记录,还是比较可信的。

送礼的这边,有一套复杂的规矩要遵守;收礼的那边,也不能随心所欲。

吴思找到了一位清代官员的回忆录,叫《道咸宦海见闻录》,作者叫张集馨。张集馨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在地方上当过很多年官员,最高的时候做过布政使,那是仅次于总督巡抚的二品大员,他把自己在官场上看到的种种事情,写成了这本《道咸宦海见闻录》。

吴思在这本书中,就找到了这样一则记载,张集馨曾经担任陕西督粮道。这个职位要管理军粮的转运补给,算是个肥差,所以孝敬上司的钱也比较多,在当地有“财神庙”之称。

张集馨在担任陕西督粮道时,孝敬最多的上司,是陕西巡抚。每一季送给巡抚一千三百两,一年就是五千二百两,除此之外,还有“三节两寿”的贺礼,也就是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还有巡抚大人的生日和巡抚太太的生日,都要给巡抚送礼。陕甘总督的官位比陕西巡抚还要大一些,但是要送的礼反而轻一些,一来是因为总督和自己隔了一层,不算直接领导,二来当时陕甘总督的衙门设在兰州,而陕西巡抚和陕西督粮道的衙门则是同在西安。

根据张集馨的记载,有一年陕西遇到了灾荒,这一年连军粮都停止征收了,但是给总督、巡抚的孝敬依然如常,这让张集馨深感困难。

最让吴思震惊的,是当时张集馨的顶头上司,那位陕西巡抚,他叫林则徐。

请注意,吴思在写这一段时,他说自己没有贬低林则徐的意思,林则徐能力和操守,都是当时官场的楷模,他是一个难得的正派廉洁的官员。事实上,张集馨在当时也算是一个好官,他在担任陕西督粮道之前,曾经受到皇帝的接见,皇帝特别赞赏了他的操守。

吴思在这里惊讶的是,像张集馨这样的好官,像林则徐这样伟大的人,都没有办法排斥当时官场上的这些潜规则,这进一步证明了潜规则的适用范围是多么宽广。

我在得到听书解读过另一本书叫《曾国藩的经济课》,这本书细致地分析了曾国藩的经济状况,你会发现,曾国藩作为当时清朝最有影响力和实权的地方官员,他虽然极不情愿,但是也不得不遵循潜规则。

比如,晚年的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因为军功,曾国藩还被封为一等侯、太子太保和大学士,封侯拜相,位极人臣。可是他的吃穿都非常简朴,有史料记录,英国雇佣军统帅戈登与曾国藩会面时,惊讶地发现堂堂总督竟然“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渍”。他的幕僚和曾国藩吃饭,发现菜里既没有鸡也没有鱼,就问他:“有一家店给各个衙门都送火腿,您这里没有吗?”曾国藩说:“以前有人送,我都不收,慢慢就没人送了。现在就是想喝黄酒,也得上街一斤两斤现买回来。”

曾国藩虽然连火腿都不收人家的,但是任总督时却有自己的“小金库”。主要来源是两淮盐运司和上海海关,名义上是上缴的公费。实际上,这就是两个衙门孝敬给曾国藩的贿赂,而曾国藩的这个小金库,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用这些钱去打点其他的官员。所以,当时的曾国藩呈现出一种非常矛盾的形象:他自己的生活,可以说是克己奉公,可是在潜规则的支配下,他也不得不行贿受贿。

到这里,我们就能总结出来,到底什么是中国古代的“潜规则”。古代官吏集团的潜规则,它的缘起关键在“潜规则”的“潜”字,在潜规则的生成过程中,当事人实际并不是两方,而是三方。除了交易的双方,还要再加上“更高层次的正式制度代表”。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当古代官员和官员之间产生默契,不希望自己的信息暴露在皇帝那里时,“潜规则”就开始出现了。

而古代潜规则的固化,关键在后边的“规则”这两个字,古代官吏与官吏之间、官吏与皇帝之间经过长期博弈,形成了一套规矩。这套规矩会将更多官员卷入进来,哪怕是拥有操守、拥有声望也拥有权力的官员,也不得遵循这套规矩。这时,潜规则就变得极其顽固了。

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到下一个问题,就没有人想要改变一下吗?尤其是皇帝,他就心甘情愿被官吏集团这么欺骗吗?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就不能想点办法,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吗?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代为了打破“潜规则”,做了哪些尝试?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吴思在这本书当中,大量引用了明代的案例。你会发现,从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到末代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这个明代的历史,就是一部皇帝和潜规则屡战屡败的历史。

你可能听说过朱元璋对贪官的残酷手段,比如“剥皮实草”,和这个比,砍头都算是比较轻的刑罚了。其实早期的朱元璋并没有这么残暴,他讨过饭,打过仗,从小兵干起最后得了天下,对人情世故了解相当透彻。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希望通过做思想工作解决潜规则的问题。在地方官上任之前,他经常要找他们谈一次话,谈话的内容也不是大道理,而是很实在的利害关系账。

朱元璋会跟官员说:“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工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虽然不满,但是总是有水。可是如果你搜刮民财,闹得民怨沸腾,再高明的密谋也隐瞒不住。这时候,你发配到数千里外做苦役,你贪的那点钱,有可能在你老婆孩子手里,有可能都没有,有可能这些钱都在外人手里,你家破人亡了,钱归别人了,你说这点赃款对你有什么好处呢?”

朱元璋这样的劝告,也算是苦口婆心了,利害分析也很透彻,可是起到的效果却非常有限。等到朱元璋当皇帝当到第十八个年头,他无奈地表示:“我效法古人任命官员,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当官当久了,全都又奸又贪。我严格执法,绝不轻饶,结果,能善始善终干到底的人很少,身死家破的很多。”

朱元璋对贪官的处罚,手法越来越凶狠,可是也没有拦住这样的不正之风。

明万历二十二年,大概是明朝灭亡的五十年前,62岁的孙丕扬出任吏部尚书。孙丕扬是个廉洁清正的人,根据《明史》的记载,这个人很倔强,讲原则,大家都不敢找他走后门。 你也能看出来,朝廷选这么一位刚直的吏部尚书,就是想好好整顿一下当时的官场。

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孙丕扬上任之后,他选择人才的办法,竟然是抽签,在竹签上写上地区和机构,候选人们抽到哪根签,就到哪个地区哪个机构去当官。

这个制度可是让孙丕扬没少挨骂,人的才能有长有短,各有合适的工作;资格有高有下,各有应该的位置,像这样不加辨别,官员们无论资质如何、品行如何,全都凭手气抽签,岂不是太儿戏了?很多知识分子都痛骂孙丕扬,觉得他太糊涂了。

后来崇祯皇帝上台,就废除了这个抽签制度,改为推荐保举,以为这样可以挑出人才。第一批保举出来的人果然不错,但接下来便一塌糊涂了。因为推荐保举就给托关系、走后门提供了机会。

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边,就介绍了一种在吏部走后门当官的规矩,名字叫“飞过海”。简单来说,就是小吏们花钱,买一个升级成官的机会。虽然我们把“官吏”放在一起说,但是官和吏是有区别的。吏是不入流的工作人员,并不是官。明朝的制度,每隔三年就会对小吏们做一次考核,三次考核都合格,就可以去吏部候选当官。但是三次考核至少需要九年时间,就有人动了歪心眼,拿钱买通吏部官员,直接搞来一个三考合格的证明,就能出来做官了。甚至有几个人合伙的情况,大家凑钱给一个人买官,这个人做官后想办法搞钱,其他人坐地分赃。

下边的官吏有种种手段,朝廷上也挺混乱,前边咱们说到,孙丕扬是个正直的人,百官都不敢找他走后门,但是他也有怕的人,他怕宦官找他走后门。宦官虽然名义上没有孙丕扬的官大,但是孙丕扬惹不起他们。因为在明代后期,有皇帝懒得批阅奏折,就自己口述,让宦官代笔,后来慢慢发展成为宦官拥有批阅奏折的权力。某种程度上,宦官掌握了宰相的权力。连孙丕扬这样耿直的人,也不得不忌惮宦官的权力,别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总之,经过崇祯皇帝的倡导,保举的口子越开越大,走后门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是李自成攻破陕西,大明王朝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吏部仍然在选官的过程中大肆收受贿赂。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实在没办法了,他自己恢复了抽签制度。明代的朝廷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崇祯皇帝把祖宗牌位摆在朝廷上,监督大家抽签选官。抽签的官员估计也是非常紧张,因为当时有的地区已经危机四伏,到底自己领到的是肥差还是危险,全凭一下的运气。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头看孙丕扬当时的设计,就知道他并不是一个糊涂人,抽签的制度当然挑不出有才干的人,但是至少公平,可以堵住走后门的路。孙丕扬用一种压力最轻、阻力最小的方式,减少了拉关系走后门的出现,也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了。

所以《明史》在评论孙丕扬的时候,写了这样一段话:孙丕扬创立抽签的制度,虽然不能选出人才,但是制止了营私舞弊。如果不是他,当时的情况说不定更糟。

果然,后来的崇祯皇帝,面对的就是一个更加糟糕的局面,在国破家亡的前一刻,他能想到的办法,只能是重新捡起那个他看不起的抽签制度。

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面对潜规则是如此无力呢?

吴思在书中给出了一个答案,因为在古代中国,皇帝虽然在权力的系统中占据最高层,但是在另一个系统中却拥有巨大的劣势。

让我们回溯一下时间,回到明弘治十七年,这差不多是整个明朝的正中间。这一年,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奉皇帝的命令,去山东曲阜拜祭孔子。这一路上他看到了很多民间疾苦,回到北京后,他给皇帝写了一份汇报。在汇报中,李东阳说道:“尽管我每天接触各种文件,仍然不能了解详细的情况,更何况是高举九重天的陛下。平民百姓的情况,郡县不够了解。郡县的情况,朝廷不够了解。朝廷的情况,皇帝也不够了解。开始于一点宽容和隐瞒,结果就是完全的蒙蔽。”

这么看来,皇帝和现实之间,隔着两层,一层郡县,一层朝廷。实际上,按照吴思老师的统计,皇帝和现实之间至少隔着七道信息关卡:直接接触百姓的衙役、衙门中的小吏、县一级的官员、府一级的官员、省一级的官员、六部的官员、内阁的官员。民间的信息到达皇帝那里的时候,已经是第八站了,要是算上中间经手的小官吏们,实际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这么多层的信息传递,一定会造成信息的失真。

说到这里,我们就知道答案了,在权力大小方面,皇上处于优势。但是在信息方面,古代官吏集团却处于绝对优势。古代的潜规则的核心,就是封锁和扭曲信息,这是古代官吏集团和皇帝对抗的战略武器。

只可惜,根据当时的技术水平,这是一件无解的事情,潜规则也就成了中国古代皇帝和官吏集团对抗中的一个死结。

到这里,这本由吴思老师写的《潜规则》,我就为你解读完了。

我们来总结一下,《潜规则》这本书,是历史学者吴思老师的历史研究笔记。

吴思在深入研究古代中国官吏集团之后,发现这个集团在历史上的形象充满着矛盾。嘴上说自己忠君爱民、清正廉明,可是背地里遵循的,却往往是另一套规矩。这是套没有成文,但是很有约束力的规矩。吴思找不到合适的名词,于是专门发明了一个词:“潜规则”。

古代官吏集团的“潜规则”,一个关键词是“潜”,和我们想象的不同,潜规则的当事人并不是两方,而是三方。除了交易的双方,还要再加上“更高层次的正式制度代表”,放回历史情境中,就是皇帝。古代官员和官员之间产生默契,不希望自己的信息暴露在皇帝那里时,“潜规则”就开始出现。而潜规则的固化,关键在后边的“规则”这两个字,古代官吏与官吏之间、官吏与皇帝之间经过长期博弈,形成了一套规矩。这套规矩会将更多官员卷入进来,哪怕是拥有操守、拥有声望也拥有权力的官员,也不得遵循这套规矩。这时,潜规则就变得极其顽固了。

皇帝面对潜规则,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对抗。可惜,在权力大小方面,皇上处于优势,但是在信息方面,古代官吏集团却处于绝对优势。古代的潜规则的核心,就是封锁和扭曲信息,这是古代官吏集团和皇帝对抗的战略武器。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按钮,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我在文稿末尾还附上了电子书的链接,推荐你去进行拓展阅读。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个音频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中国古代的潜规则,在生成过程中,当事人实际并不是两方,而是三方。除了交易的双方,还要再加上“更高层次的正式制度代表”。

  2. 中国古代潜规则的固化,是因为古代官吏与官吏之间、官吏与皇帝之间经过长期博弈,形成了一套规矩。

  3. 在权力大小方面,皇上处于优势,但是在信息方面,古代官吏集团却处于绝对优势。这是古代官吏集团和皇帝对抗的战略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