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内争与鸦片战争》 曲飞工作室解读
《清朝内争与鸦片战争》| 曲飞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波拉切克是美国汉学三杰之一魏斐德的学生,他最擅长研究清朝后期的中国文人集团。他发现文人集团对晚清政治有隐秘而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本书最独到的见解。
关于本书
本书提出,鸦片战争中清朝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并不是中英军事实力的差距,也不是制度层面的差距,而是因为清朝内部在决策上始终受到两派意见的左右,统治集团从来没能拿出一个统一而科学的应对策略。
核心内容
第一:波拉切克所谓的“强硬派”“保守派”都是谁?各自的人员构成、政治立场都是怎样的?
第二:“强硬派”和“保守派”在鸦片战争中都有怎样的表现,这又如何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清朝的决策。
第三:这种“派系之争”在战后如何影响了中国政治走向,为什么清朝在鸦片战争后没有及时做出变革?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清朝内争与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我们的历史教材把它定义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正因为打输了这场仗,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执行不下去,天朝上国的迷梦也做不下去了,只能被迫打开国门面对世界,这才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阶段。
那么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输?最浅层面的分析是,技不如人,军事上、特别是武器装备上落后人家太多。进一步研究则会看到,清朝在战术、机动能力、信息,乃至这背后的政治制度上全面落后,因此才遭遇了败局。
这些分析固然都很有道理,但如果做一下横向对比就会觉得,理由似乎并不充分,比如,几乎就在鸦片战争同时,英国人在阿富汗也发动了一场战争,结果却差点全军覆没。要说军事差距,阿富汗和英国的差距更大,而要说政治层面,阿富汗当时还是几大部落各自为政,无论中央行政能力、动员能力,还是后勤能力,比清朝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可为什么他们能打赢,而中国却打输了呢?
所以说,单纯的军事实力差距似乎并不足以解释鸦片战争中清朝的失败,这背后应该还潜藏着其他不易发觉的原因。而本书,就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挖掘探寻这个原因。
说到这我想再插入一个题外话:读这本书让我联想到了法国大思想家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那本书里有一章探讨罗马早期的强敌迦太基为什么会败给罗马,孟德斯鸠说,“在迦太基政坛上有两派,一派总是希望战争,而另一派总是希望和平,结果把自己弄得既不能享有和平,又不能很好地进行战争。”
跟孟德斯鸠对迦太基的看法异曲同工,本书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后也存在这个问题:政坛上有两派,强硬派想求战,保守派想求和,并且彼此争执不下,这种不同政治派别的内部斗争,就是本书书名里所谓的“内争”,并且本书认为,这种内争导致了清朝外交与军事决策上的摇摆,影响了鸦片战争,以及这之后的中国政治走向。
本书的作者美国学者波拉切克,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历史学博士,他的导师是“美国汉学三杰” 之一的魏斐德,我们曾经解读过他的代表作《洪业》。波拉切克的博士论文题目叫《十九世纪早期中国的文人团体和文人政治》,就是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他注意到了“文人团体”对晚清政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与鸦片战争的关系。
那么,他这个观点有没有道理呢?下面我们就随着他的思路,一起到书中来探讨印证。我们的解读,还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波拉切克所谓的“强硬派”“保守派”都是谁?各自的人员构成、政治立场都是怎样的?在道光年间最首要的问题“禁烟”上,这两派各有什么主张。
第二部分:在鸦片战争中,“强硬派”和“保守派”都有怎样的表现,这又如何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清朝的决策。
第三部分,在战后,这种“派系之争”又如何影响了中国政治走向,为什么清朝在鸦片战争后没有及时做出变革?并且我们还要分析一下,该怎样看待本书的观点,他说的有道理吗?
好,我们先进入第一部分:看看“强硬派”和“保守派”都是什么样子的。
先说强硬派的人员构成:
在鸦片战争前后,北京活跃着一些文人社团,最有影响力的几个是宣南诗社,春禊(xì)派和顾祠会祭。本书作者认为,这几个会社,就是强硬派的核心班底。我们逐一介绍一下。
宣南诗社的“宣南”,就是指北京宣武门以南,地理范围基本相当于老宣武区,宣南诗社的成员主要都在这一带生活和活动;春禊派这个名字,意思就是春天到水边郊游,典故来源于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这个团体就是一次在京南陶然亭春游聚会之后成立的;顾祠会祭的顾祠,指的是顾炎武的祠堂,在报国寺附近,也属于北京南城,这个团体成立在鸦片战争之后,所以我们不会过多的提到。
听起来这三个团体好像都是文学会社、学术沙龙,但其实它们更主要是文人议论朝政的平台。至于为什么都以“文社”“诗社”的名目出现,其实这个答案要到波拉切克的老师魏斐德的代表作《洪业》里去找,清朝为了强化皇权,避免出现明末东林党那样能影响朝政的政治团体,历来以“防止朋党”的名义,严控官员、文人的交往。因此文人只能以文社、诗社的名义来结社,算是打擦边球了。
再说这三个会社的一些成员,其中有的你一定不陌生。宣南诗社的核心成员是清朝书法四大家之一的翁方纲,诗社13名成员中,一半以上都是他的门生,林则徐在北京任职的时候,也是宣南诗社的成员;春禊派的领袖人物,是后来的禁烟派名臣黄爵滋,成员还包括大诗人龚自珍,以及“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之一的魏源。至于稍晚的顾祠会祭,成员跟前两个社团有部分重合,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先后给道光、咸丰、同治当过老师的“三朝帝师”祁寯(jùn)藻。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这些会社地理位置就很接近,都在北京南城,而人员构成上就更接近,都是:一,汉人;二,知名文化人,大部分都有翰林身份;三,除个别人外,普遍官职不高,缺乏实权;四,都享有声望,因此具备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五,彼此抱团,基本都属于一个共同的朋友圈。
这么多共同或近似的属性,决定了他们在政治见解上,也都很接近,很像是个“在野党”。
而跟他们相对的“保守派”呢?其实并没有这么明显的身份特征,就是当时把持朝政的当权派,以满洲贵族为主,有的还是皇亲国戚,代表人物是道光皇帝信任的大学士穆彰阿(ē),此外也包括一些身居高位的汉人官员。
保守派在政治上一般是消极的,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遇到问题不是拖延、回避就是甩锅,总之都是竭力维持现状,避免担责。其实这很好理解,正因为他们掌握着权力,是既得利益者,所以才会保守,不希望改变现状。
好,这就是强硬派和保守派的大致面貌,强硬派以有名望、官职低的汉人士大夫为主,保守派则是身居高位的既得利益者集团,其中又以满洲亲贵为核心。我们再来说说他们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不同见解。
道光年间,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鸦片。鸦片导致白银外流、人民身体被毒害,这个弊端,是朝野共知,那么该怎么办呢?清朝历任皇帝的态度都很明确,就是:禁烟。雍正乾隆嘉庆都搞过禁烟,在海关封堵运鸦片的外国商船,不让上岸卸货,但由于当时沿海走私猖獗,这个办法根本不管用,所以到了道光时代,鸦片问题已经不能再忽视,道光皇帝决定加大力度禁烟。
但具体该怎么禁?却有不同的主张。
强硬派的主张很简单,就是“严禁”,用雷霆手段,对鸦片该没收就没收,对烟贩子该惩处就惩处,而如果这些举措引来洋人的干预,那就跟他们硬刚。
而保守派呢?在这个重大立场问题上他们是不敢说“不禁”的,但给出的方案却是“弛禁”,松弛的弛,意思就是,鸦片要禁,但要讲策略讲方法。
有这么个主张弛禁的官员,提的意见很有代表性,他叫许乃济,官居太常寺少卿,1836年,他给道光皇帝出了三个主意,第一,咱们干脆允许鸦片贸易合法化,这样呢,可以收税,咱们赚银子;第二,贸易的时候我们用茶叶换鸦片,不用给现钱,白银就不会外流;第三,允许国内老百姓种鸦片,如果我们实现了鸦片自给自足,不依赖进口了,外国鸦片价格就会暴跌,到时候卖鸦片的洋人没利可图,就不会倾销鸦片了。
说实话,这些主张还挺有市场经济头脑的,但问题是鸦片不是一般商品,那是毒品啊!这口子要是一开,必然贻害无穷。比如强硬派就指出,如果我们种国产鸦片,让鸦片成本降下来,那岂不是让更多的人吸毒?春禊派的领袖人物黄爵滋提出,既然鸦片源头堵不住,那不如从终端来抓,严惩吸烟者,初犯强制戒毒,再犯直接砍头。
或许是觉得这个办法太激进,道光帝一时也难下决心,他让身边的高层大臣们讨论,结果支持的还不到1/3。就在这时,高级宗室圈里爆出了丑闻,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庄亲王吸鸦片,东窗事发。道光帝惊怒交加,终于痛下决心,他任命了一位力主严禁的大臣为钦差,南下禁烟,这个人就是林则徐。
接下来的事我们都很熟悉,1839年林则徐到任广州,雷厉风行,虎门销烟。但也由此招来了英国的入侵,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地球另一端的英国伦敦,英国人早就惦记着打开中国的贸易大门,在鸦片问题激化之后,英国议会认真讨论出兵中国的可能性,财政大臣担心战争经费问题,当时的外交大臣、后来的英国首相巴麦尊说:“假如中国来赔偿,怎么样?”于是英国人再无顾忌,战争就爆发了。
林则徐在广州做了战争准备,但他低估了英国海军的机动能力,1840年8月,英国舰队直指大沽口,威胁到了北京。道光派直隶总督琦善去和英国人交涉,琦善本就是主张弛禁鸦片的保守派,作为直隶总督,他的想法是,只要不在他的地盘打仗就行,他对英国人表示,我们马上会派钦差去广州解决你们的事儿,你们回广州等着吧。反过头来他又对道光帝说,英国人已经表示了歉意,会回去的。
就这么一忽悠,让道光又动摇了,觉得是“强硬派”把事情搞砸了,而“保守派”的琦善,善后工作做得好,看来还是保守派更靠得住。于是道光帝把禁烟英雄林则徐革职查办了,让琦善出任钦差,去广州和英国人谈判。琦善这才知道自己忽悠皇帝,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到了广州,面对英国人提出的“割让香港岛”等苛刻条件,他根本没有能力拍板议和,只能如实告诉皇帝:要打仗了,而且咱们打不赢。
道光帝又再次转向“强硬派”路线,准备跟英国人开战,可他在选择将领的问题上,却完全错误,派了宗室贵族奕山为靖逆将军,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率军去广州打仗。这些亲贵和封疆大吏,原本就是保守派,不愿意打仗,更缺乏军事能力,所以他们指挥的战争,打成了一场闹剧。
这个奕山祖上很有名,就是曾经跟雍正争夺过皇位的康熙十四子允禔,当年在西北当过抚远大将军的,可奕山根本没祖上那两下子,他全部的聪明劲儿,都用在了糊弄皇帝上。面对英国的舰队,奕山来个“火烧赤壁”,用木排、民船发起火攻,结果英舰一艘都没烧坏,反而木排、民船都烧光了。可他却向皇帝报捷说,英国战船被我们烧了六艘,死伤不计其数,英国兵的惨叫几里外都听得到。随后,仅仅过了4天,广州沦陷,而且是奕山亲自举了白旗投降,全盘答应英军的停战条件。可就这样,他照样向朝廷报捷,还非常巧妙的文过饰非,把清军败退60里,说成是避免军队在城里滋扰百姓,把英军索要的600万两赎城费,说成是往年欠他们的货款。甚至还在奏折里保举了554位作战有功人员。
而此时,广州民间发起的“三元里抗英运动”,多少给奕山谎报的战功增添了一点点真实性。事情是这样的:1841年5月末,英军登岸,进军广州城,一千英军在三元里一带被上万民众围堵,当天广州下了大雨,英军的火药枪无法射击,又是天黑,道路不熟,英军处处吃亏,在冲突中有一定伤亡。可由于当时奕山已经和英国达成了停战协议,怕这些乡民再惹出事来,于是派广州知府出面把民众遣散了。
客观地说,这很难称得上军事意义上的“大捷”,而且,这种案例是无法复制的,可清朝方面的宣传下,却变成了杀死英军数百人,并且传闻越来越绘声绘色。
当时的信息条件,道光帝在北京也不知道前线虚实,他对奕山的捷报非常振奋,批复要求,务必全歼英军。可他根本不知道,撤离广州的英军并不是铩羽而归,而是沿着中国海岸线继续寻找着攻击目标。
就在三元里抗英神话的两个多月后,1841年8月,厦门陷落,10月,定海、宁波相继陷落。
1842年3月,浙江巡抚上奏道光帝,明确说明我们打不赢,再不停战的话,如果激起民变,可就麻烦了。此时道光帝不得不接受现实,准备接受英国人开出的条件。
道光帝派出的议和大臣耆英,也是保守派人物,他是怎么谈判的呢?历史记载,他根本就没谈,而是派了一个家仆替他和英国人交涉,这个家仆多次面对英国人拍桌子、慷慨陈词,可英国人根本听不懂他说什么,最终和约全盘按照英国人的要求拟定。在签约现场,英国人想再跟耆英确认一下关键条款时,耆英很不耐烦,只想赶快签字了事。一个在场的英国秘书记载:“他焦虑的只是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赶紧离开。”只要英国撤军,一切都好谈。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就这么糊里糊涂地签下了。
好,说到这,我们来总结一下鸦片战争中保守派的表现,以及对战争的影响。
保守派对战争的态度是,只要把英国人哄走了,只要在皇上那儿能交代,一切都好办,具体的办事方法是:能拖就拖,实在拖不了就开始骗,这边骗完洋人,那边再骗皇上。可以说,他们就是以这种“鸵鸟心态”应对战争的。
而更重要的责任人,应该属道光皇帝本人,他经常在强硬和保守两条路线之间切换,缺乏一个坚定连贯的立场,而更尴尬的是,他几乎每一次都踩错步点。
最初,该奋起一搏的时候,他为了息事宁人,撤换了最有能力的强硬派官员林则徐,派保守派琦善去谈判,而这时事情没闹大、尚有转圜余地,可他又撤掉了琦善,重新选择开战。而等到开战了,他选派的又是些既无军事才能,又无作战意志的保守派亲贵,几乎是每次都所用非人。
保守派固然是丑态百出,那强硬派在这段历史中的作用又该如何评说呢?
下面我们就再来看看强硬派的表现,并且重点要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没有促使清朝真正觉醒?这其中强硬派有什么责任?
首先在战争过程中,强硬派在一些关键信息上误导了道光帝的判断。
例如,宣南诗社的成员梁章钜,时任广西巡抚,1841年他调任江苏巡抚,赴任路上听说了三元里抗英的事情,没有核实,就给道光帝上奏说,我们差点全歼英军,又附上了一份三元里民众写给英国人的告示,告示说,你们英国人如果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家花钱,就靠我们老百姓自己就可以“杀尽尔等猪狗”。
本书认为,三元里抗英这一孤立的偶然事件,被“强硬派”塑造成了一个神话,这个神话是要塑造一种“依靠民众的力量,就可以与英军决一死战”的信念。这些都促使清朝决策层做出了误判。
不过强硬派最大的负面影响,还是体现在战后。
强硬派虽然在战后开始认真了解、研究外面的世界,出现了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环志略》等一批介绍西方的著作,但是,他们对战争成败原因得出的结论却似是而非。
我们来看两个最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来自春禊派的魏源。魏源分析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他的结论可以概括为,我们没用对战略战术,应该跟英国人打“全民战争”,打“消耗战”。
他说,别看洋人武器先进,但他们远道而来,必须得边进行贸易边打仗,否则军费粮草接济不上。那么我们就可以坚壁清野,不和洋人做生意,让他们买不到吃的喝的,不但拖垮了敌人,还节省了军费。那敌人要是逼急了,上岸抢粮呢?我们就依靠群众的力量。你看三元里的百姓不是抗英成功了吗?这说明民心可用啊,洋人敢来,咱们就遍地三元里,家家户户齐上阵。
第二种观点,也是来自春禊派成员姚莹,他是大文学家姚鼐的侄孙。姚莹在鸦片战争期间担任台湾兵备道,也就是台湾的军事长官。1841年英军来犯,姚莹率台湾军民五战五捷,还击沉了英国船只两艘,俘虏了英国士兵。
姚莹了解了英国在整个亚洲的殖民部署之后提出,应该利用亚洲被压迫民族对英国霸权的憎恨,来取得抗英胜利。办法呢,我们可以从西藏支援尼泊尔人民的抗英起义,将起义战火烧到印度,从侧翼破坏英国在亚洲的军事战略,英国为了缩短战线,当然就不会打中国的主意了。
这个想法,很有“大战略”的眼光,但仔细想想就明白,完全没有可行性啊。清政府在“主场”都打不过英军,又哪有力量进兵英国人经营已久的印度呢?
看了强硬派中最有头脑、最有见识的两种战略主张,我们可以这样概括:鸦片战争失败后,强硬派知识分子虽然意识到了敌人的优势,但同时仍然觉得,我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还有好些厉害的后招没有使出来,如果用了“全民三元里”模式,或是“亚洲大战略”模式,那么胜负如何,还未可知。
这种认识,再加上战争失败催生的民族情绪,阻碍了知识分子对清朝自身问题的深入反思,没有意识到应该从更深入的层面,学习西方,改革弊政。而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的外交政策由保守派的穆彰阿掌控,他凡是力求避免“惹怒英国人”,为此又打压强硬派官员,还曾经诬陷过林则徐、祁寯藻等强硬派领袖,这就更刺激了强硬派,使他们愤恨保守派的妥协政策,连带着,对外立场变得越来越激进。
1849年,广州发生了商人、士绅集体抗拒英国人进入广州城的事件,并且这一次英国人没有诉诸武力,而是退走了。这让清朝的强硬派知识分子大受鼓舞,更坚定了他们“依靠民众力量跟洋人对抗”的信心。
转过年去,道光皇帝驾崩,19岁的咸丰帝即位,年轻的新皇帝想有所作为,罢黜了穆彰阿,这样被压制已久的强硬派终于迎来转机。
而不久后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席卷江南,为了跟太平军争夺江南文人士绅阶层的支持,清朝中央不得不加大对汉人文官的重用,于是强硬派在朝廷上的意见权重进一步增加,清朝的外交立场,也更偏向强硬。
这种政治氛围下,反思与改革的条件都不具备了,终于又发生了更加惨痛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好,说到这可以总结一下本书的观点:本书作者认为,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内部强硬派与保守派的内部斗争,导致了清朝决策层在战略上的摇摆不定,结果既没能全力应对战争,也没能审时度势,及早止损。并且战后,双方的斗争也使清朝没能充分反思,积极改革。
那么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最后我们不妨再来探讨一下,并且就着这个话题,来谈谈西方学界对鸦片战争认识的演变过程。
要评价本书作者波拉切克的观点,就需要把它放在中西方对鸦片战争研究的历史坐标中看待。
20世纪初,美国人马士最早论述了鸦片战争,他在代表作《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上说,鸦片战争的起因是清朝政府不尊重英国平等外交、自由贸易的主张。这种观点当然是无视中国合法权益的,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却是西方对鸦片战争历史的主流认识。我们把这种论调叫作“霸权论调”。
马士有个学生,是世界知名的中国研究专家,他就是哈佛大学的费正清教授。他对老师的观点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著名的“冲击—回应模式”,意思是说,传统中国稳定性非常强,但由此也就停滞不前、故步自封,遇到了发展瓶颈。鸦片战争是对传统中国的一次冲击,使中国跳出了瓶颈,给中国注入了迈进近代文明的动力。也就是说,鸦片战争虽然不正义,但结果是好的。这种说法曾经作为经典论述,占据学术界主流地位数十年。费正清的观点比马士温和一些,可以叫它“温和论调”。
但显然,“温和论调”也是西方视角的。在中国,从民国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中国本身出发研究这段历史,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分水岭,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国家,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观点是以中国的视角看待问题,我们把它称为“民族国家论调”。
这一百年来的“霸权论调”“温和论调”,还有中国本土视角的“民族国家论调”,组成了对鸦片战争历史研究的脉络。那么,我们在这个脉络下,来看本书作者波拉切克的观点。
波拉切克准确地描述出了鸦片战争前存在于中国政坛的两个派别,论证了这两派的内部斗争,影响了清朝在战前和战争中的决策,尤其导致清朝在战后没有好好反思,错过了吸取教训、促成变革的历史机遇,这是本书有见地的地方。
但他由此推导出:鸦片战争爆发,以及战后清朝没有发生变革,都是因为强硬派的外交思路战胜了“保守”外交, 言下之意是清政府强硬派的责任,这样的结论,就退回到马士的“霸权论调”上去了,仍然是站在西方立场上的,并不公允。
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是败在军事水平落后,也是败在政策摇摆不定,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败在认知水平上,同样,鸦片战争失败,虽然激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义愤,但他们对战争成败的思考,仍然没能触及本质,这仍然主要是认知水平不足的问题。
当时的中国人,无论保守派、强硬派,还是皇帝本人,他们都处在历史的局限性中,谁都不清楚世界格局,不知道中国在世界上已经落后,还在用传统的一套办法解决自己从未见过的难题。如果他们知道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是以中国的市场和原材料为目的进行殖民侵略的话,“强硬派”也没有底气硬扛到底,“保守派”也能明白,苟且偷安是不可能的。
可惜,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这种认知才逐渐建立起来,我们的民族国家意识也逐步确立,中国才会有符合历史潮流和世界文明进程的外交政策。要想符合历史潮流,中国人就必须“开眼看世界”,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这一点才是这段历史给中国当时留下的现实遗产。
撰稿:曲飞工作室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转述:徐惟杰
划重点
-
清朝政坛在鸦片战争前后存在两派:强硬派想求战,保守派想求和,并且彼此争执不下。这种内争导致了清朝外交与军事决策上的摇摆,影响了鸦片战争,以及这之后的中国政治走向。
-
鸦片战争失败更重要的责任人是道光皇帝本人,他经常在强硬和保守两条路线之间切换,缺乏一个坚定连贯的立场,而更尴尬的是,他几乎每一次都踩错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