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Pro版 梁淼解读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Pro版 | 梁淼解读

关于作者

曹昇,历史作家,人称“曹三公子”。15岁进入浙江大学,19岁毕业。研究历史十余年,对历史的认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成名于天涯论坛。

关于本书

本书最初连载于天涯论坛煮酒论史板块,在连载期间,人气始终稳居第一,而后才出版成册。作者通过描述李斯跌宕起伏的仕途,来思考整个秦帝国的发展、强大与没落。这本书被公认为是对李斯描写全面生动的一部历史作品,虽然它并不是一部正史,却在正史的基础上结合一些适当的推理,完整呈现了李斯这个人物,书中对人性的洞察、对历史的看法,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地产大亨潘石屹评价这本书时,说它不但是在讲历史、讲古人的智慧,更是在讲人性。

核心内容

本期将为你解读李斯是如何从一介布衣一步步到达仕途的巅峰,成为秦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男二号”,他所经历的仕途阶段以及他身上所具备的成功特质。以及他后半生的仕途之旅,和他参与的那些对秦国历史走向甚至之后两千多年历史都有着深远影响的大事件。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上)》,这本书大约有30万字,我会用大约52分钟的时间,为您讲述本书的精髓:李斯是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一步步到达仕途的巅峰的?成为秦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男二号,他是如何做到的?李斯在成为秦国外客中的代表人物后,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决策,来影响秦国的历史走向和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的,以及李斯后半生的仕途之路,对于今天的我们又有哪些启示。

对于李斯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是秦王嬴政的心腹大臣,也是秦帝国一统六国之后的首任宰相。可以说,秦王嬴政的成长,秦国的崛起与强大,都与李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秦王嬴政时期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比如焚书坑儒;一些划时代的政策,比如废除分封制度、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等,都对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这其中,李斯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熟悉的可能都是成名之后的李斯,并不知道李斯其实是楚国人,二十几岁的时候还是楚国上蔡县里一个看守粮仓的小文书,但是他却在三十几岁的时候,一跃成为秦王嬴政身边的红人。要知道,流血的仕途,意味着你走的每一步路,都有生命的威胁。那么,李斯这一路是如何拼杀过来,甚至走上人生巅峰的呢?听完这本书,我们不仅仅是了解李斯这个人,更重要的,是从李斯做人做事的方式中,得到一些启发。

我们知道啊,写秦国历史的书籍太多了,但是单独写李斯,或者通过李斯的视角来看整个秦国发展的书籍就很少了。而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却是以正史为基础,对于历史上关于李斯的空白之处,加以合理的推理和佐证,从而给我们真实地再现了李斯一生的经历。至于本书的作者曹昇,又被人称作“曹三公子”,研究历史有十多年了,他本身是个历史迷,19岁就已经从浙江大学毕业了。也正是因为本书而被众多读者认可和知晓。

今天这本书呢,我将分为四个部分为大家进行讲解。而这四个部分连接起来,就是李斯这个人前半生的仕途之路。第一部分讲李斯是楚国人,为何会出现在秦国。在这一部分你会发现,李斯这个人身上的第一个特质,有野心,就是清醒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第二部分呢,就是李斯如何凭借一己之力,成为吕不韦的座上宾。这一部分,我们看到的是李斯的敏锐,永远知道竞争对手在想些什么。第三部分呢,讲的是李斯如何以天下为棋局,为自己铺路。而这一部分,我们会明白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性。最后一部分呢,说的是李斯如何成为秦王的左膀右臂,成为取代吕不韦的客卿代表人物。客卿,就是指非本国人在一个国家担任的高官职位。当然,我们也会看到李斯身上的第四个特质,如何把自己最大的价值发挥出来,为秦王提供助力。

李斯是楚国人,却跑到秦国发展,这是怎么回事呢?正如我们前面说了,李斯二十岁左右还是楚国上蔡县看守粮食的一个小文书,每天的工作就是记记账,算得上是很稳定的工作,放在现代,地位就相当于是县城里的一个小公务员,离家近,工资不多但也能管温饱。按理说,这样的工作没有人会轻易辞职吧?毕竟在那个年代,有个一官半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说实话,李斯当时也是这样想的。就这样得过且过、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吧。

不过,这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开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有一天,李斯去上茅房,看到茅房里的老鼠被自己吓得惊慌逃窜,李斯见到此情此景,感叹茅房里的老鼠吃着污秽不堪的东西,看到人或者狗靠近,吓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而对比自己看守的粮仓里的老鼠呢?吃的是大米,住的是米仓,对老鼠来说算是豪宅了吧,而且根本不用担心人和狗的威胁,还可以在成堆的粮食里嬉戏玩闹。同样是老鼠,为何差别就这么大呢?李斯想了又想,明白了,两个字:环境罢了。李斯由老鼠联想到自己,觉得人和老鼠也是一样的,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根本不大,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自己留在上蔡县这个小地方,一辈子一眼望到头,就是这个样子了,哪怕死了,也就像一阵风飘过,什么都留不下。

李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毅然辞掉了公务员的工作,扔了铁饭碗。甚至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妻子儿女,二十多岁时远走他乡,去兰陵拜了荀子为师。我们知道,荀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依法治天下,而当时的荀子也是早已负有盛名,曾经三次担任当时齐国最高学府的首席讲官。所以,李斯拜他为师,学习帝王之术,也就是治国安民为官之道,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

李斯拜了荀子为师之后,学得很认真,是荀子的得意门生。他学了整整四年。这相当于今天在大学里学了名为帝王之术的专业。学了四年,拿到了毕业证了。李斯觉得学得差不多了,该出去找份工作了。但是,就在临近毕业这几天,李斯改变了主意。因为他偶然遇到了一个人,谁呢?他就是弱冠之年就已经名满天下的韩国公子,也就是韩国国君的儿子——韩非。

李斯不比韩非,一介布衣,四年的时间,身上没剩多少积蓄了,家里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但是,他知道韩非这个人非常有才学,能够和他成为同窗,自己必定会受益匪浅。于是,李斯又学了三年,相当于又读了个研究生。可见,李斯放在眼里的,根本不是什么小官小吏,而是要用更深厚的才学和智慧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七年之后,李斯终于学有所成。七年的时间,足够重新塑造一个人。李斯用七年的时间,收获了一个知己——韩非,剩下的就是满脑子的帝王之术。李斯离开的时候,连老师荀子都关心他的去向,而李斯心中早有决断,去秦国。李斯的眼中天下相争,而秦王有着吞并天下的野心,自己作为一个游说之人,满腹帝王之术,权谋之道,正是显示实力的好时机。此时,李斯的心中,已经有了整个天下的版图。

要知道,当时的七国局势还不明朗,秦国当时的国君还是嬴政的父亲。虽然秦国相较六国比较强,但是还没有强到敢随便吞并哪个国家。当时的六国虽然相比之下有些弱小,但是各国都有各国的实力。所以那个时候,荀子的大多数弟子都更愿意去其他六国,因为人才少,选择多,容易受到重视。但是,李斯选择了秦国,人才多,他不怕,他要的就是在强者中,证明自己是更强者。

和韩非告别的时候,书中李斯说了这样一段话:“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贱的环境之中,却还要抱怨时势、嫌弃功名利禄,标榜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心,所以我就要到秦国去游说秦王了。”

李斯的野心,由此可见一斑。此刻的李斯,心在天下,志在天下。他去秦国,就是为了争一争这天下。李斯孤身一人,踏上了去往咸阳的道路。其实,有时候,当我们回忆一生的时候,往往就是几个决定,关键时刻的几步路,可能就决定了我们一生将会是什么样子。此时的李斯不知道,他这一去,自己这一生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李斯知道的是,自己想要的是在乱世之中不仅仅是安身立命,还要扬名立万。所以,他去了秦国。

其实,有很多人都和李斯一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完全具备有野心这个特质,但是却很少有人像李斯一样,能够坚守自己想要的,想要换个环境,便离开二十多年的故乡。想要学有所成,便苦心学习帝王之术整整七年。想要证明自己,便毅然出发去秦国咸阳发展。所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许并不难,但能够用实践去坚守心中想要的东西,就很不容易了。

到这里,我们就讲完了第一部分内容。就是李斯为何选择了去秦国。因为李斯不仅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是一个能坚守自己所想要的一个人。接下来,我们开始讲第二部分,李斯去了秦国,如何成为了吕不韦的座上宾。而我们也能从中,可以看出李斯这个人的第二个特质:敏锐,他知道竞争对手在想什么。

李斯刚到咸阳时,运气不太好。秦庄襄王去世,年仅14岁的嬴政即位。要知道,在古代,一个帝王去世,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局势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李斯静下心来,看着局势的发展,在心中盘算着自己的去路。这时候,秦国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当属相国吕不韦。大家应该都知道奇货可居的故事,吕不韦是一个商人,而奇货就是此刻去世的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作为已经成功扶植过一代帝王的相国,如今嬴政年幼,尊他为仲父,可想而知此时吕不韦的影响。或者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那就是吕不韦当时养了多少门客呢?三千之众。你想想,什么样的财力和权力,才能养得起这么多白吃白喝的人啊。

有一句话,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此刻的吕不韦,就是所有来秦国的门客共同的目标,李斯也不例外,胸中的野心和当下窘迫的处境让李斯清醒地知道,只有吕不韦,才能扭转自己此刻的命运。而自己的切入点,就是得到吕不韦的赏识,成为他的座上宾,也就是高级门客。所以,这次会面,只能成功,不能有任何差错。他要让吕不韦无法拒绝他,说白了,他要带给吕不韦的,正是吕不韦心中最想要的。这七年的准备,全看今日一面。

见到了吕不韦之后,李斯先是赞扬吕不韦,说天下人都在夸他门客很多,算得上是天下数一数二的贤良之士。吕不韦听了洋洋自得,高兴地说自己一点都不觉得多。没想到,李斯来了个大转折,脸色一变,请求吕不韦把他的三千门客都杀了,不用管什么才学高低,身份贵贱,理由就是这三千门客都想置吕不韦于死地。

别说是吕不韦,就是我们听了也会惊讶。如此狂妄的口气,如此不可理解的做法,理由是什么呢?这个时候,李斯笑了。他解释道:吕相国您本身是韩国人,如今在秦国当相国,您一手扶植起来的先王刚刚去世,而秦王嬴政年幼尚未亲政,尊您为仲父,整个大秦天下,几乎都在您的手上。自古以来,有一个词语,叫主少国疑。意思就是说嬴政还很年幼,即便是吕相国您效忠秦国之心日月可鉴,也免不了人人心中疑虑不安。您吕相国说自己忠心耿耿,可是光我李斯相信有什么用呢?秦王相信吗?天下的百姓相信吗?而偏偏您在这个时候,大开门户,广纳贤士。这不是给自己增加谋反的嫌疑吗?关键是这些食客也不安分,仗着您相国的权势胡作非为,结果咸阳城的老百姓天天怨声载道,也只能都怪到您头上。所以,现在这个非常时期,您将天下之士集于一门,在外人看来,如果不是为了谋反,那又是为了什么?

要知道,这些话在当时没有人敢说,更没有人从天下人的视角,来解读吕不韦的所作所为给人留下的是什么样的印象。但是,李斯如果真是让吕不韦成为一个杀人狂,那自己岂不是自掘坟墓。要知道,此时的李斯,正眼巴巴地渴望成为吕不韦的门客之一呢。他是看清了吕不韦一个门客都不会杀,毕竟,每一个门客都是自己培植的势力,吕不韦没有军权,这些人在危急关头,就是自己手里的底牌。但是李斯说得也很有道理,如何能既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又能让自己的门客继续为自己所用呢?李斯当然知道吕不韦心中所想,于是为吕不韦提供了一个两全之策。

“文章千古事,只字未敢轻”。李斯的策略就是让这些人去编纂书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吕氏春秋》。他又给吕不韦分析了这样做的好处。第一,食客胡作非为,很大程度上就是闲的,感觉不受重用。如今,机会来了,每天有事做,还能在文章中体现自己的才华,自然不会每天出去瞎折腾了,而且,一看文章,也可以判断此人的文采,所以还可以起到筛选人才的作用。 第二,等到书成之日,天下人都会知道,所谓名满天下的四公子,即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这些王室贵胄招贤纳士,那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您吕不韦却是为了天下万代。第三,可以洗脱你图谋不轨的嫌疑,文武大臣都知道你以江山社稷为轻,以立言弘道为重。第四,这本书一旦成功,会让你流芳百世,永垂不朽。试问,有谁听了会不动心呢?

此事之后,李斯正式成为了吕不韦的门客之一,吕不韦尊他为座上卿。李斯打动吕不韦的,不是他满腹的秦国如何吞并六国的国策,而是和吕不韦身家性命有关的利害关系。李斯能够洞悉吕不韦内心的忧虑,知道他想听什么。也难怪作者在书中说,“李斯对吕不韦的研究是如此透彻,以至于他完全有资格在世上任何一所大学里开设吕学讲座,我敢保证,就连吕不韦本人,也会迫不及待地前来听讲,而且一节课也舍不得落下。”

到这里我们说了李斯人生的第二个重大事件,成为吕不韦的座上宾。可以说,李斯正是能够敏锐地洞悉自己的竞争对手在想什么,担忧什么,从而可以先发制人。接下来,我们看第三部分内容,李斯如何以天下为棋局,为自己创造三方对立的局势。而李斯一连串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判断未来的局势,指导当下决策的重要性。

李斯成为吕不韦的门客后发现,每次吕不韦从赵太后,也就是嬴政的母亲那儿回来,总是郁郁寡欢。李斯是个聪明人,自然知道这和宫中的那位赵太后有关,但是奈何此时自己的前途命运都系在吕不韦的手中,吕不韦不说破,李斯自然不能主动开口。而这时候,一个人的出现,让李斯看到了曙光,这个人就是嫪毐。

此时的嫪毐,是吕不韦养着的三千食客中的下士,算是级别比较低的。但是,此人却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就是那方面的能力特别强。寻常人见了不过是取笑两句,或者看看热闹。但是李斯却不一样。他隐约地预感到了些什么,甚至一盘政治大局已经在他心中铺开。这局中,有吕不韦、有嬴政、有赵太后,还有李斯自己,而嫪毐就是这盘局的诱饵。

李斯的这盘棋怎么下呢?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先让吕不韦知道嫪毐的这个本事,那么吕不韦自然知道怎么办。然后,嫪毐可能会进入宫中,被赵太后所宠信。那么也许有一日,嫪毐的权势可以和吕不韦抗衡。再者,那时候嬴政长大,秦国之内,三方势力已成,他李斯便可以再次待价而沽。这就是李斯的初步想法,而李斯想要的,正是这乱局。只有乱局,他才能施展生平所学。

时间慢慢推进着,李斯也不着急。因为,事情正是朝着他预期的那样一步步进展着。嫪毐进宫后得到太后的宠幸,也学着吕不韦开始养食客,培植自己的势力,慢慢开始清洗朝中官员,换上自己的亲信,而吕不韦自然不会坐视不理,这是权力自古以来的法则。吕不韦和嫪毐两个人之间,已经渐渐发展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但是,此时李斯的脑海中依旧有两件事有所疑惑。第一件,就是吕不韦为何不把嫪毐偷偷送入宫中,而是大费周折,通过假装阉割之刑,才送入宫中?他在忌讳什么? 第二件,就是正在势头上的嫪毐和赵太后突然匆匆离开咸阳。他们都在回避的那个人是谁呢?没错,就是秦王嬴政。李斯嗅到了嬴政对于吕不韦和赵太后的影响力,而他们表现出来的忌惮的程度,证明年轻的嬴政已经羽翼渐丰,三足之势已成。

那么李斯是如何选择的呢?按理说,选择吕不韦是仕途攀升最快的捷径,可是在李斯的心中,已预测到即便是此刻权倾朝野的吕不韦,也不过是一时之势。那么。嫪毐呢,按理说是李斯间接推他到了如今的位置,如果李斯选择嫪毐,那无疑会是嫪毐幕后的军师,可是,李斯从未把他放在眼里过,不过是一个一时得志的小人罢了。于是李斯选择了继续等待,而历史也证明了他的预见性。嫪毐最终因谋反罪被嬴政赐死,吕不韦因为争权而被流放。而李斯的等待,变成了最为正确的抉择,那就是秦王嬴政。

第三部分到这里也结束了。李斯凭借自己的政治敏锐,创造了朝中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又在步步为营的环境中,选择了等待。或者也可以说,他放弃了吕不韦和嫪毐这两条捷径,选择了最难的那条路。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四部分内容,李斯选择了秦王之后,又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为秦王助力,从而取代吕不韦,一跃成为秦国政坛外卿的代表人物的。

这一年。李斯三十三岁。他离开了吕不韦的相府。其实当时他的处境也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改善。秦国的官职设置遵循的是“三公九卿”,三公即相国、御史大夫、国尉,其次是九卿。而郎中令就是九卿中的一个官职,而李斯此时是郎中令蔡泽手底下的一个郎官。他不过是从上蔡的一个看管粮食的小吏,变成了看管秦国宫中车马的小官。李斯别说是见秦王嬴政一面,恐怕连嬴政坐在哪辆车里都不知道。幸运的是,李斯在这里认结识了蔡泽极其看重的下属王绾,而李斯人生的转折点,也发生于此。王绾的官职要比李斯大那么一点,是郎中令之下的侍郎。在古代,普通人一生是没有几次机会能见到一国之君的,比今天我们在街边偶遇明星可难多了。所以,这日秦王嬴政刚好在独处,王绾一看机会来了,拉着李斯便去拜见秦王。李斯也很激动,他没想到这么快就能见到秦王,结果到了才知道,王绾只是带他远远地看看,距离嬴政本人,至少有百米开外。

此时的嬴政只有十六岁,李斯百米之外远远地看着这位君王,决定这一生站在他的身边。没有人知道那一天的李斯是怎么度过的,那时的李斯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上天又一次把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对于李斯而言,人这一生,区区几十载,而他不想这样一直到老。他有一个信念,要面见秦王,李斯想做出自己的抉择。这一次不像上一次,上一次他面见吕不韦,没有性命之忧。而这一次,他是擅闯,能够免他一死的是秦王嬴政。

秦王看着李斯,让李斯上前来。李斯做了什么?你不会想到,寒冷的冬天,李斯脱掉了身上的衣服,赤裸着上身,走到秦王身边,来证明自己没有带凶器。这一幕,恐怕秦王嬴政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是怎样一种笃定的决心。

李斯对秦王嬴政说,他眼中的王,是一统六国的王,是王上之王。然后李斯又分析了如今天下的混乱局势,各国纷争不断,统一六国的霸业需要嬴政来完成。而当时的嬴政,还是个毛孩子,坦诚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这些。那时候,嬴政满心所想的是,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握有实权的秦王。但是李斯的话明显在嬴政的心中种下了种子。可以说,在两人第一次会面的时候,李斯让十六岁的嬴政看到了一个更大的天下。

于是,秦王任命李斯为长史。长史虽然不能和三公九卿相比,但也不是个小官。正如作者说的,此时李斯应该是三公之中,国尉下属的官职。而当时的秦国国尉这个官职空缺已久,相当于李斯没有上司,只要对嬴政一个人负责就可以。而到这个位置,李斯花了整整十一年。他用了十一年的时间进入秦王嬴政的视野,并为他所用。那么接下来,李斯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成为秦王嬴政的心腹大臣的呢?

李斯成为长史的这四年,帮嬴政收买和暗杀六国重臣,离间六国。为统一天下的梦想做着打算。四年的蛰伏,李斯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嬴政的忠心。四年之后,嬴政封李斯为客卿。李斯帮着嬴政,做了四件大事。第一件是嫪毐反叛,李斯联合嬴政早做准备,将嫪毐一党全部清除。第二件是用著名的美玉和氏璧,为嬴政打造了一方开国玉玺,象征着新王的诞生。第三件是证实嬴政的皇室血统,甚至找到了嬴政母亲赵太后在赵国的接生之人,为嬴政获得了秦国宗室的支持。第四件是协助嬴政最后一举扳倒吕不韦。扳倒吕不韦之后,李斯取而代之,成为客卿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李斯所做的这四件大事,没有一件不是嬴政心中所想的。

到这里,李斯这个人的仕途之旅就暂告一段落。因为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是《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的上半部分,所以李斯的仕途之旅讲到他37岁。简单总结一下,李斯仕途上的成功有四个理由。第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第二知道竞争对手在思虑什么。第三知道如何做出为未来有利的抉择,第四知道如何提供超出预期的个人价值。这四点,成就了李斯仕途的成功。而这四点,对于我们今日的职场发展,同样有着借鉴意义。所以,这本书,讲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人性。不仅仅是李斯的一生,还是做人做事的智慧。

讲到这里,这本书上半部分的内容就结束了,稍后我会继续为您讲述这本书的下半部分:李斯在正式登上秦国的政治舞台之后,做了哪些重大决策,从而影响了六国的局势,甚至影响了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他又是如何配合秦王,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任呢?甚至,在秦王嬴政去世后,李斯又是如何决定了秦国的命运走向的呢?这些精彩内容我将在下半部分为你接着解读。

你好,欢迎回来。我们继续为你解读《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下)。在上半部分中,我们讲述了李斯是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一跃成为秦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男二号的过程。我们看到,李斯在前半生的仕途生涯中,始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他敏锐的政治嗅觉帮助他选择了当时还是弱冠之年的秦王嬴政,而后以一己之力,辅佐嬴政肃清内乱,自己也在37岁坐上了客卿之位。客卿,也就是非本国人在本国担任的高官职位。在上半部中我们也说到过,李斯其实是楚国人。

本书作为下半部,讲述的正是李斯后半生的仕途之旅。同时,我们也可以再次从李斯的视角出发,去看看秦国是如何一步步吞并六国,实现一统天下的千古伟业的。统一六国之后,又有哪些开天辟地的举措让六国和秦国融为一体,以及如此鼎盛的秦国,为何只维持了两代,就被轻易瓦解。通过下半部分的解读,我们可以找到其中的答案。

本书的作者曹昇就不多说了。如果对历史感兴趣的听众,可以去看看他写的另一本讲述历史的书籍:《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也十分精彩。

我将分为四个部分为大家讲解下半部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李斯面临仕途的最低谷,如何通过一篇《谏逐客令》扭转乾坤。而我们也可以看到李斯身上的第一个特质,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采取行动。第二部分呢,讲述的是李斯如何与嬴政一起,完成一统六国的霸业。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看到李斯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时,如何进行取舍,做出最有利于秦国的选择。那么第三部分呢,为大家讲述的是天下一统之后,李斯如何让六国融为一体,不分你我。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的是李斯的睿智,如何做出利于未来的抉择,而不是着眼于眼前的利益。最后一部分讲述的是始皇驾崩之后,李斯和秦国的没落。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的是李斯的悲剧,但是,我们仍旧可以看到,李斯还是那个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李斯。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一部分。此时是嬴政十年,李斯三十七岁,官居客卿。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韩国有一个水利工程师名叫郑国,他来到秦国拜访了相国吕不韦,建议修建一条长三百多里的水渠,来解决关中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缺水问题。这项工程,耗费的时间长,消耗的财力大,还要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实际效果还不确定,但是当时的相国吕不韦顶住压力,同意了郑国的提议并且交给他全权负责这件事。然而,随着相国吕不韦被驱逐出境,这件事也被查出来,原来郑国建议修建关中水渠,根本就是韩国的阴谋,目的就是削弱秦国的国力民力财力。说白了,就是要拖垮秦国,而这个郑国,和李斯也算是旧相识。因为当年李斯刚到咸阳,正是郑国向吕不韦引荐了李斯,所以,李斯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而且,随着吕不韦被驱逐出境,李斯隐隐觉得郑国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李斯、吕不韦包括现在的郑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是外客。而李斯分明感觉到了秦国本土宗室力量对他们这些外客的排挤。如果郑国间谍的身份坐实,那么秦国宗室势必会拿这件事大作文章。

李斯想到这些,决定立刻去面见秦王。然而,此时秦王驱外客的旨意已经下达。大意就是拿郑国举例子,觉得来秦国的别的外客也和郑国一样居心叵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不论是谁,一律都驱逐出境。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逐客令”。而李斯首当其冲,成为这道政令的牺牲品。李斯一夜之间一无所有,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和忠心付出,到头来换得是被驱逐出境的下场。不过,此时李斯虽然愤怒,但头脑却非常清醒。虽然手中的权力没有了,但此时他却掌握着秦国这么多年的国家机密,包括秦国安插在六国的间谍名单,和秦国收买了哪些六国政要。

李斯知道,一旦嬴政想到这一层,自己一定性命不保,嬴政绝不会让李斯带着这些机密活着离开秦国。此时,随着李斯被驱逐的,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客,大家都唯李斯马首是瞻。如今眼看着离咸阳城越来越远,众人都恳请李斯上书秦王,最好是能想办法让他们留下来,而此时一直欣赏李斯的秦国大将蒙恬来为李斯送行,也恳请李斯想办法留下来。于是,李斯大笔一挥,写下一篇千古文章,正是《谏逐客书》。李斯知道,千古文章容易,但是要依靠这篇文章,改变嬴政的决定,改变千万个外客被驱逐的命运,才是最难的事情。

所以,李斯懂得此时需要的不是埋怨宗室如何陷害自己,更不是打感情牌,说自己为秦国付出了多少,为嬴政做了多少,而是站在嬴政的立场上思考,该如何说服嬴政。那么,李斯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呢?李斯认为,宗室之所以排挤外客,不外乎三点,第一,贵和贱的区别。在宗室眼里,自己是贵族,而外客多为普通的民众,这就是宗室小看外客的原因。但是秦王不一样,他应该是心怀天下,志在四海,贵族是你的臣民,我们外客也是啊。第二,公和私的区别。宗室觉得江山是自己家的,是私有的,但是外客觉得江山是天下人的,是公有的。所以宗室自然不愿意和外客分享私有的东西。但是秦王不一样,他应该懂得天下之道,知道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第三,是宾客和主人的区别。宗室以主人自居,认为外客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但是,秦王他不应该这样想,一旦外客离开秦国,肯定是去了六国。如果一旦发生战乱,秦王能够依仗的只有宗室。到那时候,秦国就危险了。

这些站在嬴政的立场说的话,深深打动了嬴政。嬴政也懂得,如今好不容易除掉了吕不韦和嫪毐的势力,如果没有外客与宗室制衡,那么自己还是处处受限制。况且,外客是奔着自己来的,忠心不二。而宗室呢,效忠的却是皇室。于是,秦王下令废掉了逐客令,所有人官复原职。李斯依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对秦王晓之以理,从而为秦国留下了很多外客人才。

按理说,所有人官复原职,这件事就到此结束,皆大欢喜了吧。但是李斯不是,李斯这时候做了一件事,他恳请辞去自己的客卿之位。一来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为了权力才写下《谏逐客书》,而是为了秦王和秦国考虑的。二来是既然不分内外,那也没必要设立客卿一职,都是秦国人,客卿客卿,终究是客人的意思。这一举动秦王非常赞同,同意李斯辞去客卿,并任命李斯为秦国的廷尉。要知道,当时秦朝是三公九卿的制度,而廷尉的地位就是九卿之首,秦国的最高司法官。

短短几个时辰,李斯从仕途的最低谷,变成了秦国的廷尉,政治的舞台就是如此的残酷而又戏剧。而李斯成为廷尉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那位水利工程师郑国翻案,支持郑国修建关中水渠。为什么呢?因为郑国虽然是间谍,但是修水渠却是尽心尽力。水渠修成,可以解决秦国三分之一人口的粮食问题,如果用在军队上,能够支持一支60万人军队的粮食供应,现在我们提到的汉朝和唐朝的首都长安,都是建立在关中平原之上。而关中平原的繁荣富庶,正是由于这条关中水渠,后来被命名为郑国渠的功劳。

自此,李斯通过谏逐客书,挽救了外客的力量,成为外客的领袖人物。而李斯极力保全的郑国,也通过自己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才干,为秦国征战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因为李斯,秦国成为广纳贤才的典范,这为之后的强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这里,我们就讲完了第一部分内容。就是李斯面临仕途的最低谷,如何通过《谏逐客令》一举扭转了乾坤。而且,可以看出李斯即便处境艰难,但是从不怨天尤人,而是站在秦王的立场来思考该如何解决问题。接下来,我们开始讲第二部分,李斯如何与嬴政联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霸业。而我们也能从中看出李斯这个人在面对复杂的六国局势时,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

嬴政十一年,这一年,嬴政和李斯同时把眼光看向了国际,启动了消灭六国的计划。而秦国最担心的是什么呢?就是六国联合起来抗秦。所以,秦国一方面要用武力来对抗六国,另一方面又需要合纵之士游走六国,想办法破坏六国结盟。而李斯负责的主要就是后者。对于先开始攻打哪个国家,李斯的想法是韩国,因为当年郑国名为修水渠实为当间谍这件事,正好可以出师有名,而且韩国弱小,又离秦国近。而嬴政的想法是先攻打赵国,因为什么呢?韩国弱小,攻打下来,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国威。最终,第一步以李斯的提议迈出。那就是扬言要灭掉韩国,但是却没有行动,试探下其他五国的反应,而后再做出下一步行动。此时的秦国既有像蒙恬、王翦这样的名将,又有如李斯这样的谋臣,而此时的六国,却人心不齐。

嬴政十一年,赵王放弃合纵,就是放弃和其他国家结盟,开始攻打燕国。而秦国开始攻打赵国,名义上是为了救燕国,最终的结局以秦国胜利而告终。赵国经过这一战,从此丧失了主动进攻的能力,而赵王想攻打燕国,其实是李斯在背后派人游说的功劳。自此,赵国作为同盟国的发起者,却率先背叛盟国,即便是齐、楚两国都不敢再相信赵国。也许大家会疑问,赵王又不傻,为啥还要攻打燕国呢?其实,当时的六国国君还有一个幼稚的想法,就是吞并六国之中别的国家以增强自身国力,而后和秦国一比高下。李斯正是利用了赵王这点小心思,成功游说赵国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嬴政十三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赵国当时没有人可以担当主帅,国家存亡之际,只得请出了常驻雁门关防备匈奴入侵的大将李牧。嬴政十四年,秦国和赵国再度大战,李牧一路追击,收回两城,这是七国之战中六国少有的胜仗。此时,发生了一件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这就是“韩非入秦”。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也就是韩国国君的儿子。在上半部中我们提到过,韩非是李斯当年拜荀子为师时的同学,才华横溢,名满天下。不过韩非虽然是韩国公子,但韩国的国君并不重视他。反而是秦王嬴政一直觊觎韩非的才干,想要为我所用。

此时韩非来到秦国,一方面游说秦王不要攻打韩国,一方面也想向秦王进言,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过,他提出的“称霸”,和秦王与李斯想要的“王天下”,也就是统一六国的目标相去甚远。这么一来,韩非纵然和李斯是同窗好友,但是两个人却站在了政治的对立面,注定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于是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李斯和姚贾联手陷害了韩非,将他毒死在狱中。韩非一死,韩国再无抵挡之力,主动称臣。

嬴政十五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李牧再次临危受命。嬴政十七年,韩国灭亡,赵国遭遇大旱。嬴政十八年,秦国仍旧是只奔赵国而来。眼看着两军相持不下,王翦和李牧又都是名将,李斯派人游说赵王,说服了赵王身边的人,称李牧已经归顺秦国,可惜一代名将,就因为赵王轻信,被杀死在家中。没有了李牧,嬴政十九年,王翦攻破邯郸,赵国灭亡。

嬴政二十年,因为荆轲刺杀秦王之事,嬴政给王翦增派十万大军,消灭燕国。嬴政二十一年,燕国被打到辽东地区,根本不足为虑。然后,秦国的主攻目标转移到了楚国。嬴政二十二年,秦国同时进攻楚国和魏国。魏国弱小,很快就灭了。而楚国当时算是唯一一个还有战斗力的国家,楚国一灭,天下一统局势就定了。

嬴政二十三年,秦国六十万大军发兵攻楚,楚国大败。嬴政二十五年春天,秦国最后一次兴兵作战,燕国亡,代国亡。至此,六国只剩下齐国。齐王开门投降,齐国就此灭亡。

嬴政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天下一统,六国归秦。这一年,离李斯提出一统天下的构想过去了二十三年。此时李斯五十六岁。嬴政三十九岁。

本书的第二部分到此告一段落。在这一部分中我们讲了,李斯是如何作为软实力,帮助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可以说,李斯在面对六国局势时,可以敏锐地做出抉择,找到敌人的软肋,为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接下来,我们看第三部分内容,天下已定,百废待兴。李斯是如何让六国实现政治意义上的统一的呢?李斯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做出着眼于未来的选择,而不是只顾当下的利益。

秦国吞并六国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就是城池攻下的越来越多,但是如何管理这些城池呢?李斯的想法是,只要是新攻打下来的地方,一律都变更为秦国的政治模式和法律体系。这样可以保证只要城池攻打下来,立刻就有官员能够接手管理,巩固统治。

而现在天下已经统一,六国尽在秦国的掌控之中。如何让六国实现政治上的统一,李斯做了这几件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废除分封制度。要知道,当时朝中很多人的想法就是效仿周朝,在各个地方分封皇子。说白了,就是根据功劳大小,分给你相对应的土地,你自己来管辖,并且你的后代可以继承。李斯不会不明白,朝中有很多大臣等着分封来谋取利益,尤其是李斯作为有功之臣,分到他身上的土地也不会少。但是,李斯却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度,郡县制。把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一个郡都模仿政府的政治制度,由郡守、郡尉、郡监构成。

李斯为何要这样做呢?因为周朝实行分封制,可是结果呢?因为分封的子弟太多,结果大家相互疏远,甚至经常发生战争,不利于天下稳定。而李斯力排众议,将郡县制提出来并且推广到全国,可以说是政治上的一大革新。而且,李斯的郡县制被后来很多王朝继续使用,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到如今演变成为现在的省市县制度。可以这样说,李斯的郡县制度在今天依然能看到它的影子。

除了郡县制之外,李斯还有很多政策,而这些政策的核心就是两个字,统一。首先,统一了度量衡,保证了全国上下有统一的计量标准。而且由政府分发给地方标准的度量器械,这极大地促进了天下的经济发展。其次是统一了货币,废除了六国之前通行的货币,在全国实行统一的货币,主要是黄金和铜币。一万铜钱折合一镒黄金,每镒重二十四两。同时规定只有国家有权力铸造货币。李斯的这一举措,同样影响了之后几千年的中国经济。

第三呢,是统一了车辆轨距为六尺。相当于统一了车辆的制作标准和交通道路的修建标准。将咸阳通过交通网络和周边的地区紧密联系起来。最后呢,就是统一文字。这在当时,也可以理解为统一了文化。统一之后,李斯把官方规定的文字书公布于世,用来教授学童,让民众查看学习。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国几千年都没有分裂成一个个的小国家,秦国统一文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些事发生在嬴政二十六年。到了嬴政三十四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八年后,李斯六十四岁。此时的秦帝国权力分为三大块,第一块是功臣集团,也就是以李斯为代表的李氏,李斯的大儿子李由,是三川郡守。还有以蒙恬为代表的蒙氏,和以王翦为代表的王氏,皆被封侯,掌握着帝国的军事大权。第二块是嬴政身边的近臣,以赵高为主要代表。第三块是六国的降臣集团,也就是六国亡国之后,归降秦国的王公大臣们。而秦国的宗室力量,已经随着郡县制度的推广,慢慢被排除在了权力体系之外。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焚书坑儒。作为备受史学界争议的一个论点,焚书坑儒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政令,坟书令和坑儒令。本书作者提到,焚书令是当时李斯提出来的,因为当时六国的降臣集团还幻想着能够效仿周朝,分封诸侯。李斯为了统一政治思想,决定将除了《秦记》之外的书全部销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下了焚书令,这些书籍都完好地在中央有备份。而且,即便是私藏书籍不上交,后果最严重的也就是去修长城,而且还是私藏书籍被官府发现的情况下。

而坑儒令,更是经常被大家误解,是不是一大批儒家学士被活埋了呢?虽然证据不足,备受争议,但是,书中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件事还要从荆轲刺秦说起。当时荆轲行刺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给秦王嬴政留下了一个心病,那就是原来自己也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即使贵为秦王,面对行刺的匕首,一个不小心,就会跟凡夫俗子一样送了性命。因此,在嬴政三十五年,或者说是一统天下之后,他一直在寻求可以羽化升仙的方法,就是想长生不老,于是,为了分一杯羹,大量的骗子伪装成懂法术的人,为嬴政寻求长生不老之道,结果,六年过去了,没有任何成果出来。关键是这些术士看情况不对,便开始出逃。可想而知嬴政的愤怒。所以说,作者更倾向于认为所谓坑儒,其实是对这些坑蒙拐骗的术士的一次清洗,与儒家和儒生或许根本没有什么关系。

到这里,第三部分也结束了。在帝国统一天下之后,李斯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切实可行的政治手段,实现了天下政治意义上的统一。我们也可以看到李斯的想法绝不是为了当下的利益,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得更高更远,着眼的是未来。他当时大力推行的很多政策,如郡县制、统一文字,都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四部分内容,始皇驾崩之后,李斯和秦帝国的没落。

此时的始皇嬴政,坐拥天下,开创了天下统一的局面,功成名就,唯一留下的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凡人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间的规律,但是,嬴政一生足以成为历史上的传奇,因此在他晚年,他一直认为自己不仅仅会是历史上的传奇,也会是人间的传奇,拥有不老的生命。

嬴政三十七年,秦始皇从咸阳出发,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五次巡游,也是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在沙丘,秦始皇驾崩,传位于公子扶苏,也就是未来的二世皇帝。此时,随侍在嬴政身边的,有李斯、赵高和胡亥,而最先有篡位念头的正是赵高。为什么呢?为了保住性命。赵高曾经得罪过蒙氏,而蒙氏和公子扶苏向来是密不可分的一体。

当时的情形,赵高和胡亥再怎么密谋,都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李斯。如今远离咸阳,嬴政驾崩,众人都唯李斯马首是瞻,所以,李斯的态度就成为了这件事成败的关键。于是,赵高去说服李斯。没有人知道赵高和李斯说了什么,但是他竟然成功了。据作者推测,应该是赵高认为,公子扶苏即位,李斯和蒙氏,势必是拥有兵权的蒙氏位居上位,那么李斯的地位势必不如从前。任何交易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无非是利益的分配。也有人觉得是李斯和公子扶苏的政治思想不同,李斯讲究依法治国,而公子扶苏崇尚以仁德为中心。但是,历史是不可逆转的,李斯的一念之间,让秦国的走向发生了新的变化。

其实,让胡亥即位,李斯未必是一时冲动,而是他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嬴政已经驾崩,自己一生的夙愿已经达成。此时,李斯想要的,不过是一份权力的保障,他不想有未知的不确定性,他要把权力握在手中,甚至是皇帝也奈何不了他,所以,胡亥是最好的选择。于是,李斯、赵高、胡亥成为了权力的铁三角。一纸伪造的皇帝诏书,赐死公子扶苏。胡亥即位,成为秦二世。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李斯看错了赵高和胡亥。对前者是低估,对后者是高估。而在这流血的仕途中,一次的判断失误,可能再无挽回的余地。随着赵高登上政治舞台,蒙氏一族被铲除,李斯和李氏一族以谋反之罪被盖棺定论。李斯死后十个月,赵高弑君,杀死了秦二世胡亥。十一个月后,子婴继承王位,车裂赵高。十二个月后,刘邦攻入咸阳,子婴投降,秦国灭亡。这些,都不再和李斯有关。流血的仕途,终究经不起一次错误,而历史,终究是历史,不可扭转,秦朝帝国,两代而亡。

到这里,李斯的仕途之旅就画上了句号。纵观李斯这一生,从生到死,前半生是帮助自己从一介布衣到成为嬴政的左膀右臂,后半生呢,是通过自己的权力和智谋,和秦王嬴政一起参与收服六国,见证天下一统。可以说,没有李斯,秦国不会这么快实现一统天下的目标。也可以说,没有李斯,即便实现了天下一统,七国也没有那么快就能够实现彼此融合。

概括一下,李斯之所以能够成为秦国统一历史的缔造者和见证者。就是四点,第一是能够站在秦王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第二是面对局势知道如何做出对秦国有利的抉择,第三是着始终眼于未来,而不是眼前的利益,第四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正是这四点,成就了李斯的一生,虽然李斯和秦帝国晚年没落,但是李斯这一生的价值却值得肯定。而这四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所以,这本书,讲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人性。不仅仅是李斯的一生,还是做人做事的智慧。

撰稿:梁淼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