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此处葬曹操》 徐学勤解读

《此处葬曹操》| 徐学勤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为你介绍的书是《此处葬曹操》,这是一本揭秘曹操墓真相的最新考古学著作。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他生前的是非功过,被争论了一千多年;他死后的葬身之地,也是一道被广泛猜疑和争论的谜题。

葬身之地为何成谜呢?如果你读过小说《三国演义》,或者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可能会记得一个情节:曹操临死前,特地留下遗嘱,要在他死后,设置“七十二疑冢”,也就是七十二座假坟,以防自己的陵墓日后被人发掘。设置疑冢的做法,与曹操留给世人的阴险狡诈的“奸雄”形象,似乎高度契合,因而,疑冢之说广为流传,深入人心。曹操的葬身之地,也就成了一桩备受关注的历史谜案。

2009年底,这桩谜案突然有了一个参考答案。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宣布,在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西高穴村,发现了曹操的陵墓高陵。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后几年,媒体对这座陵墓的发掘,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但是,考古学界和公众的质疑声,始终不绝于耳。即便后来国家文物局给出了定论,说安阳西高穴村的陵墓就是曹操高陵,但是许多人仍然怀疑,它会不会只是“七十二疑冢”之一呢?

2023年4月,安阳的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这个消息很快就登上了热搜榜第一名。短短一个月内,就有超过10万名游客,从全国各地前往安阳,想要一探曹操墓的真相。

恰逢此时,著名考古学者、南方科技大学唐际根教授出版了这本《此处葬曹操》。唐际根教授曾长期担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首席研究员、安阳殷墟考古队队长,多次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还担任过《国家宝藏》《百家讲坛》《中国考古大会》等节目的嘉宾。在发掘高陵的过程中,他多次到访考古现场,见证了发掘的重要时刻,并多次参与了相关的论证和研讨。

在这本书里,他详细地还原了曹操高陵的发现、发掘和考据过程,也一一回应了公众的各种质疑。在他的笔下,考古学家就像侦探一样,在遗迹现场和历史文献里寻找蛛丝马迹,去破解一道道历史谜案。他的结论是,位于河南安阳西高穴村二号墓,毫无疑问就是曹操的陵墓。而曹操墓的发现,又为我们还原这位争议人物的一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解读这本书前,我对唐际根教授做了一次深入的采访,请他谈了墓葬发掘过程中的很多故事,以及对一些争议问题的看法。下面,让我们就一起走近有关曹操墓的故事,我们要回应那个最大的疑问,曹操“七十二疑冢”到底是怎么回事?所谓的曹操高陵是真是假,为什么考古学界最终认定河南安阳西高穴二号墓就是曹操墓?最后,中国人都说“盖棺定论”,曹操高陵究竟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怎样的曹操?

好,我们看第一个问题,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答清楚,那么,关于曹操墓的争论,就会永远持续下去。所以先来破这桩“疑冢案”。

前面讲到,疑冢的说法之所以广为流传,主要是因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影响力之大不必赘述,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罗贯中也不是唯一把曹操疑冢写进小说里的人。比如,清代的蒲松龄在志怪小说《聊斋志异》里,就专门写了一篇《曹操冢》。在他的笔下,曹操墓非常神奇地埋藏在漳河的河床底下,要把漳河的河水全部抽干,才能发现这座墓。请注意“漳河”这条河流,后面还会反复提到。“漳”是三点水加一个“文章”的“章”。漳河发源于山西,之后流入河北的南部地区。蒲松龄在绘声绘色地讲完故事后,还不忘了痛批:“曹操的坟墓竟会在七十二疑冢之外!真奸诈啊,但他终究尸骨不保。他愚蠢就愚蠢在太聪明了。”

罗贯中要比蒲松龄的时代早300多年,但“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并不是罗贯中原创的。根据作者考证,早在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就在《南村辍耕录》里提到,“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再往前,南宋文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说:“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云曹操冢也。”你看,既有漳河这个具体位置,又有疑冢的说法。 南宋词人范成大和大学士程卓,更是言之凿凿地表示,自己在出使金国期间,曾亲眼见到过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范成大甚至还专门写了一首《七十二冢》诗:“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闻说北人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南宋的参知政事俞应符,也题诗咒骂曹操,“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他还建议把这些疑冢全部发掘出来。

如果说罗贯中和蒲松龄的小说家言不足为信的话,后面提到的这些文人士大夫的笔记和诗歌,作为文献资料,都是有理有据。难道真的存在所谓“七十二疑冢”吗?如果存在,它们又在哪里呢?

作者的考据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继续往前查找资料,结果又有很多新发现。比如,在北宋年间,政府设置了专门的守冢户,对历代帝王陵墓进行保护,而曹操的高陵就是被重点保护的十大帝王陵墓之一。这说明,在北宋,曹操陵墓的位置是非常清楚的,并不是谜。而南宋的史学家王明清也明明白白地记录,“魏武帝葬高陵,在邺县西。” 魏武帝就是指曹操。

曹操生前并没有称帝,他死于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的正月。同年十月,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称帝,把他追尊为武皇帝。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临终前留下一道《遗令》,交代后事,他根本没有提过设疑冢的事。相反,他明确表示,要“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 也就是说,要安葬于邺城西边的高地上,临近标志性建筑西门豹祠。因为在城西,所以高陵又被称为西陵。邺城包括今天河南安阳、河北临漳等地,前面反复提到的那条漳河,就是从邺城穿行而过。所以,曹操墓应该就是在邺城的漳河边上。

那么,为什么曹操要选择邺城,而不是东汉都城洛阳,或者落叶归根安葬于家乡安徽亳州呢?这是因为曹操早在218年,即他去世的两年前,他便明明白白交代过要将自己葬于邺城的“西原上”。邺城是曹操的封地。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葬在自己的封地上,是古代的惯例。虽然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实际掌权者,“挟天子以令诸侯”,还被汉献帝准许“设天子旌旗”“备天子乘舆”, 但是,他始终没有迈出废汉称帝这一步。他死后也不愿意留下一个“僭越”的骂名,而是选择安葬在自己的封地上。

其实,不光《三国志》对曹操墓的位置有明确记载,此后的数百年,人们对曹操墓的位置也都是非常清楚的,从来不是什么秘密。西晋文学家陆机写过一篇《吊魏武帝文》,其中就有“怨西陵之茫茫,登爵台而群悲”的句子。前面说过,西陵就是高陵,而爵台就是曹操下令建的铜雀台。当时距离曹操去世不过七十余年,曹操墓的位置,大家都很清楚。到唐朝依旧如此,刘禹锡的“日映西陵松柏枝,下台相顾一相思”,乔知之的“共看西陵暮,秋烟起白杨”,其中的“西陵”也都是指曹操墓。唐太宗李世民在率军征高句丽时,路过安阳,甚至还亲自到曹操高陵祭奠,并写下了一篇祭文,对曹操给予高度评价。

所以你看,在北宋以前,曹操墓的位置都是非常清楚的,就是位于邺西。根据文献记载,曹操从来没有提过设置疑冢,而曹丕也是严格遵照父亲的遗愿办的葬礼。

那么,在南宋以后,为什么会突然出现“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呢?据作者推测,这可能跟宋朝的两位名臣韩琦和王安石有关。

韩琦是安阳人,他早年写过一首《三台怀古》,三台就是曹操建的铜雀三台。诗的最后两句非常关键,“僭窃一时人已往,奸雄千古史还收。西山疑冢累累在,衰草寒烟几度秋。”奸雄就是指曹操,而“西山疑冢”其实是一种文学修辞,指位于邺西的一大片坟冢,在衰草寒烟中让人生疑,并不是说曹操有疑冢。后来王安石又写过一句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后人把韩琦提到的“疑冢”,与王安石提到的“八九丘”结合起来,望文生义,穿凿附会,结果,“八九丘”也就成了“七十二疑冢”。

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亲眼见过“七十二疑冢”的人,又是怎么回事呢?作者考证分析,其实他们不是在撒谎,而是他们搞错了。在古邺城、古相州一带,确实连续分布着一大片坟冢,就像一座座小山包,延绵十几公里。只不过,这些墓葬的主人并不是曹操,而是比曹操稍晚的北朝时期的一些王公贵族。一些不明真相的文人士大夫,路过此地时,把它们当成了曹操疑冢,并用诗文加以记录,结果以讹传讹,流传至今。如今,这片北朝古墓群,已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写在正史里的确凿无疑的朴素记录被人遗忘,而那些更夸张、更具戏剧性的不实之词,却被绘声绘色地流传了千年。

好,疑冢案就算是告破了。既然疑冢根本就不存在,那么,接下来要破的另一个案子,就是鉴定曹操墓的真伪,鉴定安阳西高穴二号墓到底是不是曹操墓。

说实话,要在短时间内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并不容易,要知道,考古学界打了好几年的口水仗,才逐渐统一意见。而在一开始,唐际根教授就坚定地认为“此处葬曹操”,西高穴二号墓就是曹操墓。要证明这件事,需要一条完整的证据链,任何一个环节有疑点,都会被人质疑。接下来,我就试着为你呈现这条证据链。通过这条证据链,你也可以看到,考古工作者,到底是如何从蛛丝马迹中参破天机的。

首先,是看墓葬的位置。西高穴村的位置,完全符合曹操《终令》和《遗令》中的说法,也就是葬于邺城西边的高岗上。西高穴村位于河南安阳与河北邯郸的交界处,村子以东15公里就是古邺城遗址,它的东边还有西门豹祠的遗址,而且,这块地确实也比周围高出将近4米。这些特征与《遗令》所说的完全吻合。另外还有一个重要依据,是在西高穴村的西北角出土了一块北朝时期的墓志,墓志的主人叫鲁潜,他是北朝时期的一名将领。这块墓志里明确提到,鲁潜墓位于魏武帝陵西北角,这个方位和距离也与西高穴大墓完全吻合。

其次,是看墓葬的结构特征。下面就请跟随我的文字镜头,一起到墓室里面一探究竟。这座墓的墓室底部离地面有13米,墓室非常高大宽敞,是目前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汉魏时期的墓葬。进到里面,你肯定会被震撼到。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中间有一条很长的甬道,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四室两厅,墓室总面积有380平方米。

整个墓室是用大型青砖砌成的,青砖长0.5米,宽0.25米,质地非常紧密结实,显然是为了建造这座墓专门烧制的。墓室的顶部不是平顶,其前室、后室,以及前室的北侧室都采用了四角攒尖的形式,在东汉墓中,只有诸侯王一级的大墓,才会使用这种结构。墓室的墙面没有壁画,但是,用泥和石灰精心地粉刷过。因而,这座墓在结构上尽显主人身份高贵的同时,又透出了一丝简朴。再看地面,地面所用的铺地砖,全部是用坚硬的石灰岩凿成,大部分铺地石的尺寸都是长0.95米、宽0.9米、厚0.2米,这是迄今发现的规格最高的铺地砖。 从墓室所用的建筑材料和墓室的结构特点,都可以断定,这是东汉末期一座王侯级别的墓。

不过,汉朝王公贵族的陵墓,在地面上一般都会有夸张的土木工程,灵柩入土之后,会在地面堆一个巨大的坟包,但是,西高穴村的这座墓却没有堆坟包,这是很不寻常的。然而,这种不寻常,恰好与曹操生前的交代吻合。根据《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曹操曾经就墓地的选址和建造说过一番话,他说,死后要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安葬,“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意思是要依靠高岗作为基础,地面上不必堆封土,也不必种树立碑。 这种特殊的交代,恰恰成了辨别曹操墓的一个重要依据。

如此看来,西高穴墓的位置、等级、形制都能与曹操对得上,但这些还不足以证明它就是曹操墓。我们必须看出土文物,才能进一步断定墓主人的身份。

这座陵墓的顶部有两个很大的盗洞,说明它多次被盗,至于最早被盗的时间,已经难以考证。即便如此,墓里面还是出土了上千件文物。但奇怪的是,这么豪华的墓室,出土的文物却非常寒酸,既没有汉代王侯墓葬中常见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也没有大型的金银器、青铜器、玉器。大部分的出土文物,都是“不太值钱”的陶器、铁器和画像石,少量的金银器和玉器个头都很小,而且一眼就能看出,它们都是某件大型器物上的附属饰品。 我放了一些出土文物的照片在文稿里,你可以看一下。总体来看,这座墓是属于高规格的“薄葬”,而薄葬恰恰又是曹操生前大力提倡的。关于这一点,我后面再详细说。

这里,我要重点说说几件足以断定墓主人身份的文物。

其中最直接、最关键的出土证据,是几块带字的石牌。石牌上清晰地写着“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挌虎长犀盾”, 这是一整套兵器仪仗。在历史上,被称为“魏武王”的只有曹操一个人。他生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武王”是他去世之后、下葬之前获得的谥号,所以,后世称他为“魏武王”或者“魏武帝”。那么,石牌上的“常所用”又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经常使用,另一种是曾经使用。无论是哪种解释,都可以确定,这是曹操生前用过的东西。至于“挌虎大戟”“挌虎短矛”等等,都是为了表现曹操的勇猛神武。

不过,也有学者提出质疑,说不能仅凭这些石牌就断定这是曹操墓,因为这些石牌可能是曹操赏赐给别人的,接受赏赐的人死后,把这些珍贵的东西带到自己的坟墓里,以显荣耀。听起来似乎也能说得通,我也向唐际根教授提出了这个疑问,但他说,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为什么呢?首先,赏赐给别人一两件自用的兵器是有可能的,但是,把自己的一整套兵器仪仗都赏赐给别人,这不符合常情,可能性极低;其次,即便真的有这样重大的赏赐,一般都会有文献记录,但是,到目前为之,并没有看到任何疑似的记录。再者,就算某位将领或者重臣有幸获得了这些赏赐,他也没有能力按帝王规格给自己建一座墓。相反,曹操把自己生前常用的物品随身陪葬,更合乎常情,更能解释得通。

此外,还有人怀疑,这些石牌是考古人员故意造假埋进去的,然后再假装把它们挖出来。这种作假的情况在盗墓行业中确实存在,行话叫做“埋地雷”。针对这种质疑,作者从石牌的形制特点、材质、工艺、文字的内容和字体、出土过程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述。他的结论是,在西高穴二号墓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故意“埋地雷”的可能性为零。 具体的论证过程,你可以看一下原书,这里就不展开了。

除了这些石牌,还有一些出土物,也都能与曹操的身份对得上。比如,随葬品中有香囊,曹操生前有用香的习惯;随葬品中有“慰项石”,也就是用来理疗头部和颈部的石枕,而曹操生前恰恰有严重的头痛病;又比如,出土了写有“百辟刀”字样的石牌,百辟刀是一种经过千锤百炼的锋利兵器,而曹操曾下令铸造五把百辟刀,用来辟邪防身; 此外,还出土了许多兵器,包括剑、弩、矛、戟、刀、铠甲等等,同时,还有石牌显示墓里面曾有书案和墨饼,这些东西表明墓主人生前能文能武,而曹操正是既能上马杀敌,又能横槊赋诗的一位豪杰。

最后,还有三件特殊的文物,就是三位墓主人的头骨,他们的性别是一男两女。经过社科院体质人类学专家的鉴定,这名男性墓主人的年龄在六十岁以上,而曹操去世时的年纪是六十六岁,正好吻合。那两名女性,应该就是曹操的妻子或妾室,曹操生前妻妾众多,有两名女性合葬,不足为奇。

以上的种种证据,已经可以充分证明,安阳西高穴村的这座陵墓,就是曹操的高陵。而且,它既不是所谓疑冢,也不是衣冠冢,而是真真切切埋有曹操骸骨和大量陪葬品的墓地。

好,曹操墓真伪之谜也算告破了。那么问题来了,这座陵墓究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曹操呢?

作为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曹操被世人尊崇,也被唾骂,被激赏,也被嘲讽,有人称他为“超世之杰”,也有人说他是“乱世之贼”。他既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也有杀伐决断的冷酷残忍。正因为他的复杂多面,他才被后世不断地争论和评判。他的故事被野史、戏曲、小说不断地加工演绎,真实面目早已经模糊不清。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盖棺定论”。唐际根教授对我说,他写这本书的一个初衷,就是要借曹操墓,来为世人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用出土文物来为曹操正名。

比如,世人都说曹操设“七十二疑冢”,如今证明他并没有设疑冢;世人都说曹操是“篡汉”奸贼,但事实证明他并没有篡夺汉献帝的江山,他到死都只是“魏武王”;世人说他骄奢淫逸,但他其实很俭朴,他选择薄葬,不封不树,不用金玉珍宝陪葬。出土的陪葬品,许多都是他生前用过的旧物,包括衣服、饰物、兵器、书案、墨盒、铁镜等等。专门为墓葬特制的陪葬品,大多是简易而普通的陶器或铁器,而且器型都很小,没有大件的昂贵器物。这一度让考古人员有点失望,但这恰好反映了曹操俭朴的作风。

曹操出身于颇有权势的宦官之家,从小锦衣玉食,但他后来却过得很节俭。他没有穿华服的习惯,衣服和被子可以用十年以上,破了就打个补丁,就连他临死时穿的衣服,都是打过补丁的。 临终前,曹操还特地交代,要把他没有用完的熏香分给各位夫人,不要把它们浪费在祭祀上,还要把他留下的衣物分给几个儿子,还说各房的人如果没事做,可以学着编丝带、做鞋子卖钱。 你看,这完全不像一个权倾朝野的大人物说的话,但这些话明明白白地记录在他的《遗令》里。

曹操为什么要提倡薄葬呢?这不是他故意要博一个清正廉洁的美名,而是基于他一贯的主张,这也反映了他的生活观和生死观,值得展开来说说。

我们知道,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以孝治天下,汉王朝提倡要优待孝子,还用举孝廉的方式选拔官员。从汉王朝角度而言,这种方式既可以维护秩序,又为社会流动提供了通道。对平民百姓来说,这也是一件好事,只要获得“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社会评价,就有机会成为朝廷官员。可谓是“上下各得其所”,于是,社会上大兴孝悌之风。

孝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礼记》中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对待已经亡故的亲人,要跟他们在世时一样,这才是最孝顺的。过度宣传忠孝文化,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一是出现了兴建祠堂和庙宇的风潮。祠堂是各个家族用来祭祀祖先、进行道德教化的场所,在汉朝,祠堂的增长速度极快。祠堂的画像石上,刻满了孝子、贞妇、忠臣、义士的故事。除了祠堂,还有众多的庙宇,它们也都有道德教化功能。老百姓见到庙就拜,不管里面供奉的是谁。 另一个现象是厚葬之风愈演愈烈,无论家境贫富,只要有长者去世,就要竭尽所能实行厚葬。于是,坟越修越大,随葬品越放越多,祠堂越建越宏伟。

虽然曹操的政治生涯是从举孝廉开始的,但是,他看到这种风气造成的弊端。建祠堂、建庙宇、实行厚葬,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这些事耽误正常的生产生活,不利于老百姓的生计。所以,他决心改变这种不良风气,他不顾各方势力的反对,强行下令拆除祠堂、庙宇,减少多余的或者不必要的祭祀活动。 他还大力提倡薄葬,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并且,把选拔人才的方式从举孝廉改成唯才是举。

曹操墓里出土了大量的画像石,画像石上画满了宣传忠孝节义的故事。根据作者考证,这些画像石不是为建造曹操墓制作的,而是早年间,曹操拆除祠堂遗留下的废旧石材,如今被二次利用。

曹操的薄葬理念影响了很多人,包括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操一样,曹丕临死前,也再三叮嘱一定要实行薄葬。他是魏国的开国皇帝,他担心后人违背他的意愿,所以,特地写下遗诏放在宗庙里。他说:“安葬父母的遗体,使他们的魂灵永远安而无危,这是最大的孝顺。自古至今,没有不亡的朝代,没有不被发掘的墓冢。墓冢一经发掘,撬碎棺木,掠走金玉珠宝,骸骨散乱狼藉,就像受肢解的刑罚一样,岂不心痛!所以,你们不要违背我薄葬的意愿。”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的薄葬意愿之所以能够被执行,也是因为曹丕持有同样的理念,只不过他们的出发点不尽相同。一个是为了厉行节俭,一个是为了在地下得到安宁。

其实,曹操的生死观,早已经在他的诗作《龟虽寿》里表现了出来。还记得诗的前几句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的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早已经见惯了生死。这首诗是他在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写下的,那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人到暮年,但仍在为一统天下而努力。他知道,没有人可以永生,无论生前如何辉煌显赫,死后都会化作一抔黄土,即便如此,他仍然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志在千里,壮心不已。因为将生死看淡,所以,他不需要用金玉傍身,而是选择薄葬。

最后再来说说,关于曹操身体的两个细节。书中写到,根据骸骨推算,曹操死时的身高不到一米六,有可能只有1.56米。 史书上说他“姿貌短小,神明英发”,如今有了更确切的数据,他确实是个不到平均身高的矮个子。另外,曹操的牙齿上有龋齿洞,可以推测他生前备受牙痛病的困扰。 再加上从年轻时便常患头痛病,可以想见,在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时候,曹操在身体上确实不占优势。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严重头痛病的矮个子,最终成为北方的霸主。他本可以自立为帝,却始终努力维护着摇摇欲坠的大汉江山。他不无骄傲地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话看似狂妄,却是不争的事实。

如今曹操墓被打开,为我们澄清了许多流行的谬误,也让我们看到曹操的文武双全和厉行节俭的作风。但如果想要就此对曹操盖棺定论,并没有那么容易。这样一个深刻影响历史走向的大人物,对他的争论会永远存在下去。“誉满天下,谤亦随之”,或许是他的必然结局。

不过,无论你如何评价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功过是非,都不妨碍你去欣赏他的文学创作。《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曹操在浩瀚的古典诗词的星空中,已经留下了自己的位置。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喜欢历史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位于河南安阳西高穴村二号墓就是曹操的高陵。而且,它既不是所谓疑冢,也不是衣冠冢,而是真真切切埋有曹操骸骨和大量陪葬品的墓地。

  2. 曹操的薄葬意愿之所以能够被执行,也是因为曹丕持有同样的理念,只不过他们的出发点不尽相同。一个是为了厉行节俭,一个是为了在地下得到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