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之地》 李筠工作室解读
《梦幻之地》| 李筠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库尔特·安德森,毕业于哈佛大学,是美国知名的媒体人和专栏作家。他曾经创办了《密探》杂志,并长期为《纽约时报》、《纽约客》、《时代》等撰写专栏。除了能写犀利透彻的评论,他还有多部小说出版、获奖。《纽约》杂志将他列入“改变纽约的一百人”。
关于本书
这是一部四十多万字的非虚构作品,是关于“美国精神”和“美国文化”的五百年发展演变史。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就是试图从文化基因的角度解释当下的美国。
核心内容
科学和理性只是美国人精神状态的一面,另一面就是普遍、极端的幻想精神,这可以追溯到美国建国以前。知识专家作为“守门员”的失位,和互联网的助推,让美国人精神中幻想的一面愈演愈烈,最终压倒了理性,成为一个“梦幻之地”。特朗普的当选,以及当下美国的种种表现,都是这种幻想精神失控的必然结果。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要为你解读的书是《梦幻之地》,它的副标题叫“从梦想到狂想,美国精神五百年”。
本书的作者库尔特·安德森,是美国知名的专栏作家。因为他写的时评透彻犀利,被《纽约》杂志评选为“改变纽约的一百人”之一。
我要讲的这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精神”,或者说“美国文化”的五百年发展演变史。你也许会好奇,作者是一位紧跟现实的时评家,为什么他要转过头来研究美国的历史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他觉得,美国的现实太光怪陆离了,它能够发展到今天,不从历史去查找线索、寻根究底,是没法真正理解的。
《梦幻之地》这本书,在2017年一出版,就好评如潮,被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旧金山纪事报》,评为年度最佳图书。美国人自己认为,这本书能够最根本、最全面地解释,为什么2016年特朗普能够当选美国总统,以及他当选至今,为什么会有许许多多奇怪的言论和政策。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就是试图从文化基因的角度解释当下的美国。
以往你想到美国人的形象时,可能更多会觉得他们是崇尚理性与科学的,强调务实、自律、实干等等,没错儿,这些特质都是“美国精神”的重要内容。
但是这本《梦幻之地》就是要告诉你,理性与科学只是美国精神的一面,还有另一方面常常被人忽视,就是爱好幻想、盲目轻信、思想封闭,甚至是完全忽视事实的真相。理性与幻想二者,共同组成了美国人的精神世界。而且,与理性相比,幻想的形式、幻想的力量,更能反映大部分美国人的心灵状态。也正是这种幻想的精神,让美国一步步变成了书名中的“梦幻之地”。了解美国幻想精神的特质与变迁,了解它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能够帮助我们从根本上看透今天的美国。
好,下面我就通过三个部分,来为你讲解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我们来说说,美国人的幻想精神有哪些表现,又有何独特之处。
第二部分,再来讲讲,美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幻想,这种幻想的基因是怎么来的。
第三部分,我想围绕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这件事,给你说说这种爱好幻想的精神,是如何影响美国人的行为方式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美国人的幻想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般我们说幻想,是指人们脑海中所形成的那些不切实际,没有多少理性与事实根据的东西。我们说一个人爱幻想,可能是说这个人容易相信那些超理性,甚至是超自然的事儿。在这个意义上的幻想比较典型,比如相信人死之后会上天堂或下地狱,吸血鬼和狼人在夜间出没等等。还有与现实更密切的幻想,比如相信一夜暴富,相信在风险极小的情况下,能够获得超额回报等。
这是普遍意义上的幻想,而美国人的幻想,在此基础上,还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首先就是幻想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会呈现出一种极端性。
尽管在其他国家也有超自然主义、预言和宗教伪科学的追捧者,但世界上却没有任何发达国家的居民,像美国人这样普遍爱幻想。本书中列了一组调查数据,单看数据本身,确实很难跟美国这种科技进步的发达国家联系起来。据统计,只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相信汽车尾气和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多于三分之一的美国人不仅认为气候变暖不是什么大事,还认为这是一个由科学家、政府和媒体一起编织的谎言;三分之一的美国人相信外星人最近来过地球;三分之二的美国人相信“天使和魔鬼在人间活动”……
可见美国人爱幻想是很普遍的事,那为什么说它极端呢?一个表现就是他们对幻想本身非常坚定、不容置疑。如果某个想象中的命题,能够使美国人感到兴奋,而又没有人能够证伪这个命题,那么相信它的真实性就是美国人的个人权利。长期以来个人权利至上的观念,让美国人对自己的直觉和主观判断非常笃定,哪怕自己的判断是凌驾于客观事实之上的,人们也坚决认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能够代替可靠的事实。作者认为,对一个爱幻想的美国人来说,个人自由就是幻想自由,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如果我认为一件事情是真的,那么不论我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这件事都是真的,而且没有人能够对我说“不”。
除了广泛和极端,美国式幻想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幻想是与科学的发展携手并进的。也就是说,科学的发展,不会瓦解美国人对超自然的幻想,反而还会成为幻想的一种助力。
举个例子,1844年,美国科学家莫尔斯发明了电报机,他成功发出的第一封电报内容,竟是来自《圣经·旧约》里的一句话,准确地翻译过来,这句话是:“上帝为他行了何等的大事啊!”这句话反映了他的内心,他认为电报是一种科学技术,也是上帝的一个神迹。那电报发明之后,美国民众的反响如何呢?当时,电报是名副其实的高科技,它让原本轻信幻想的人们,更加坚信魔法和奇迹的存在。在电报发明的几个月之后,就有一个很著名的传闻说,一对十几岁的姐妹,通过敲击莫尔斯电码的方式与家中出没的鬼魂进行了交流,果然,很多美国人都相信了。
好,这部分我们讲了美国幻想精神有哪些表现和它的独特之处。美国人普遍爱幻想,而且在个人权利观念的推动下,这种幻想呈现一种极端性。另外,美国的幻想精神是与科学的发展齐头并进的,科学反而会让人们更强化了幻想。
那么,美国人为什么会具有这种爱好幻想的精神呢?他们是一开始就这样的吗?
这个问题的提法本身,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与其说美国人具有幻想精神,不如说,美国从一开始就是一群极具幻想精神的人,以幻想的方式构建起来的。没有幻想,就没有美国。我先把结论告诉你,一句话:美国是由一帮充满幻想精神的新教徒建立的,而新教所蕴含的个人主义精神就是美国人后来幻想精神的根源。
好,新教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展开来说说。1517年,德国人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在欧洲掀起了一场宗教大改革,新教蓬勃发展起来。新教与传统的天主教在很多问题上都有不同看法,其中最具革命性的两条原则是:“平信徒皆为祭司”和“因信称义”。什么意思呢?简单理解就是,新教主张,一个基督徒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都已经在《圣经》里了。每个人都能够自己阅读、解释《圣经》。就是不管各路专家怎么说,成千上万的普通人,每个人都有权决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再进一步,成为基督徒靠的不是做善事,而是坚持一套特定的信条,信仰本身才是最重要的。信仰是你自己的事情,除了上帝之外,谁也不能干涉,教会、神父都可以被取消。可以说,这两条原则极大地扩张了人的自由,塑造了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精神。
听到这里,你也许会疑惑,为什么欧洲也有很多国家转信了新教,但是他们却没有发展出像美国那么极端的幻想精神呢?因为,建立美国的那些新教徒,恰恰是新教中比较极端的那一派。他们觉得自己的英国教友们没有将新教的精神贯彻到底,于是他们就想净化英国的教会,清除那些天主教的成分。后来,这些激进的新教徒的努力没有成功,反倒被赶出了英国本土,只能先流亡到荷兰,再后来,他们又听说美洲发现了一片新大陆,所以就去那里建设自己的人间天堂去了。果然,在这片没有历史包袱的新大陆上,他们肆意挥洒自己的幻想,构建新的国家。这就是我们熟知的美国建国的故事了,如果你感兴趣,推荐去听我的课程《西方史纲50讲》,会对美国建国的过程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知。
所以,美国一开始就是因为激进的新教徒反抗权威,才建立起来的,可以说,美国是一个叛逆者和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国度。在美国后来几百年的发展中,这种个人主义精神,自然而然也会进入生活的其他领域。经济、文化、政治、娱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这种幻想精神所渗透。
当然,美国人的幻想精神发展到今天这种极端的状态,也离不开其他因素的推波助澜。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守门员”的缺位,和互联网的出现。
先来看第一个因素“守门员”。这说的当然不是足球场上的守门员,这里的守门员,指的是社会的知识精英,他们像守门员一样,阻挡着极端的幻想,守护着科学的精神。当大众陷入极端的幻想时,他们有责任进行教育和引导,用专业知识来平衡这种幻想的失真。
美国的这些守门员或者说知识精英,一开始表现得还是很不错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主要是由他们来判定,基本上还是能够把最糟糕的谬论挡在社会主流之外。遗憾的是,这些原本应该发挥守门员角色的人,后来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反而自己对科学的信仰发生了动摇。这个重大的转折点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这时大学里各种相对主义思想开始流行。
这种相对主义思想指的是什么呢?首先是认为并不存在单一的,或者绝对的真理,大家都要接受它,而是把真理降到跟其他主张、观点、意见平等的地位。认为所谓的真理,只是在某个历史阶段内,被权威人士所认可的一种比较有效的看法而已。其次,相对主义表还现为价值多元论,认为不同的人和文化群体的主张,在价值层面上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所以价值评判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不存在一套可以评判所有价值观念的简单标准。
一旦这些相对主义观念在大学校园里被普遍接受,更进一步就是被一代又一代的大学毕业生带入社会。慢慢地,社会的共识便达成了,抨击魔幻思维和其他非理性行为,反倒成了不合时宜。
好,刚才我们说了,知识精英没有尽到守护真理的责任。如果说守门员的缺位是打开了禁锢各种幻想的瓶塞,那么互联网的出现就是让它们的传播走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互联网出现之前,有疯狂想法的人们大都是被隔离开来的,荒诞的思想、谎言传播得没那么快,它们可能需要费很大功夫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理性还比较容易占到上风。互相网一出现,就彻底颠覆了这一切。2000年,大多数美国人都开始上网了。本书作者认为,在互联网上,很多时候,事实声明、信念和理论的重要性,取决于数十亿搜索者的个人偏好,因为你打开搜索引擎,排在最前面的往往是点击量最大的。所以,每次点击链接的行为,本质上都是一次投票,煽动人心的谎言往往在不断的投票中占据优势。无论你有任何疯狂、极端的想法,在网上,都能够立刻找到和你有一样想法的人,这就好像获得了支持。这让我想起《暮光之城》电影里的一个片段,主人公吸血鬼不知道怎么让他的人类女友生下孩子时,他的选择居然是去谷歌搜索,然后竟然真的找到了答案。魔法与科技,幻想与现实,就这么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好了,小结一下。美国人这种爱好幻想的精神,最初是来源于他们的新教信仰。宗教上的反对权威,鼓励自由理解、自由阐释,激发了他们的幻想精神。作者认为,后来守门员的缺位、互联网的出现等因素,打破了正常思维与魔幻思维之间,理性与幻想之间,审慎与疯狂之间的动态平衡,这让美国彻底变成了书名中所说的“梦幻之地”。
刚才我和你讲了美国人幻想精神的特点和来源,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种幻想精神,究竟是如何影响美国的。我们重点关注一个,美国人自己都十分费解、陷入争论的问题:那个每天各种打破常规的特朗普,为什么能够在2016年成功当选美国总统?
直到这场选举最后开票之前,绝大多数美国政治学者,通过各种各样先进的科学数据模型分析、测算,都预测希拉里能够大胜特朗普。甚至还有个名牌大学的华裔政治学者在电视节目上说,如果特朗普当选,他就要直播生吃虫子。后来选举的结果一出来,美国政治学界一片哗然。政治科学在美国发展了这么多年,投入了那么多经费,为什么会错得这么离谱?可以反思的地方有很多,但我告诉你,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们的预设。
为什么这么说呢?政治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比如经济学和社会学一样,都把“理性的经济人”作为基本的假设,在这个基础上分析、预测人们的政治偏好与行为模式。《梦幻之地》这本书就是提醒我们反思一个问题:现实中的大部分美国人,他们真的是理性的吗?任何一项政治科学调研,如果没有把他们的幻想精神考虑进去,那么就算运用的模型再科学、再发达,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
特朗普的“意外”胜选,和他打破常规的言论与行为,单凭理性是解释不了的。相反,如果你换个角度,深入美国人精神中的幻想一面,就会发现特朗普的成功,其实恰恰是美国人的幻想精神在最近几十年野蛮生长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本书给出了两方面理由,一方面,特朗普是美国共和党内部的幻想大潮,所推出来的代言人;另一方面,特朗普本人就是美国极端幻想精神的完美化身,他也非常善于操控、利用美国民众的幻想精神。正如本书作者库尔特所说,特朗普的竞选和胜利,是梦幻之地的一种终极表现。
美国共和党在二三十年以前,原本是一个由相对温和、现实的精英分子所领导的政党,现在因为少数极端派的把控,变成了一个高度基督教色彩和白人身份认同的“幻想型政党”。
我们先来看看共和党的基督教色彩有多严重,一个衡量标准就是他们越来越反对进化论了。以参加总统选举的共和党党内初选人为例,2008年,有四分之三的初选人表示他们相信进化论,但在2012年,这一数字下降到了三分之一,而到了2016年就只剩一个人了。剩下的这个人,叫杰布·布什,他也小心翼翼地说,进化论只是他个人相信的真理,并不一定非要体现在公立学校的课程中。
不仅如此,共和党还越来越变成一个白人至上的政党。如果我问你,在美国,白人对黑人的偏见更多,还是黑人对白人的偏见更多呢?你可能会说,当然是白人对黑人的偏见多了。但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的大部分共和党选民,都固执地认为黑人对白人的偏见更多。你看,这又是一种集体幻想。
所以,当特朗普不断宣扬要阻止非法移民入境,或者说美国存在一场针对白人的阴谋时,他并不是在提出新的议题,而是在回应大量共和党选民的要求。
早在1992年的总统竞选中,一个叫帕特·布坎南的前政府官员,就获得了25%的共和党的党内初选票,差一点击败老布什。很多人认为,他其实就是早了20年出现的特朗普。两个人在政策主张与行为方式上有很多类似之处。特朗普比布坎南更成功的原因只是在于,他更像是美国幻想精神的化身,也更会利用民众的幻想。
特朗普在很小的时候就告诉自己的妹妹,他以后将把娱乐业带入房地产业。他后来也确实这么做了。在正式进入政治圈之前,他经营过赌场、橄榄球队,出过自传,卖过除臭剂、床垫,举办过选美比赛、真人秀节目等等。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背后有什么联系吗?在作者库尔特看来,把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就是美国人面对各种幻想和真实时的那种来者不拒的态度。特朗普就是这种美国式幻想精神的践行者。
而且,特朗普非常清楚普通民众对幻想的渴求,并努力地迎合他们。他对各种复杂的国际政治与经济问题,都可以轻松地许诺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他的竞选口号,可以说是幻想精神的极致了,这个口号就是:“让美国再次伟大。”
还记得我们刚才说过的,美国人幻想精神的一种表现就是不愿相信权威媒体上报道的事实吗?特朗普就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幻想倾向是有利于自己的竞选的。于是特朗普就亲自上阵,攻击CNN、《纽约时报》是假新闻。他有时候每天会发布几十条推特,去评论、宣布国家的重大决策和人事任命,把原有的官方新闻发布渠道完全扔在了一边。他向选民呼吁“别看新闻,上网就够了”。
特朗普还特别喜欢谈论一个看法,就是在总统大选中,对手民主党曾以各种非法手段,伪造了300万-500万张假选票。可他直到现在也没有出示过任何证据,他只是坚定地做出了这个断言,利用了人们可能会相信这件事的那种幻想。
有记者问他这种不出示证据的言论会不会对国家造成危险时,他的回答是:“不,一点也不,因为很多人的感受和我一样。”你看,只要你没有证据说这件事是假的,那我就可以相信它是真的,这是我的自由。特朗普说得没错,确实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都相信这个非法选票的幻想。他们和特朗普一样,对体制和专家不满,他们放眼看到的都是阴谋,而且最关键的是,他们坚持认为自己的这种感受很重要。
特朗普不是自己一个人,他背后是大批美国民众跟他一起幻想,他们之间相互支持、强化。因此,当你理解了美国人的幻想精神,看到了这种精神已经发展到何种地步时,特朗普的当选以及美国政治的许多难以理解的事儿,就变得合理了。可以说,特朗普,不过就是美国这个“梦幻之地”发展到今天的绝佳代言人而已。
《梦幻之地》这本书的英文副标题,直译过来就是“美国是如何走向精神错乱的”。它可以看作是对今天美国精神的一份诊断书和病历本。读了这本书,你会知道,现在非常时髦的一些概念,像“假新闻”、“后真相”,其实在美国历史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五百年前就已经有类似的东西存在了。特朗普也不是横空出世的,美国历史上就有类似的人物。许多单靠理性无法解释的事情,从幻想的角度来看,就变得豁然开朗了。
好,到这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讲完了,下面总结一下本期音频的知识要点:
第一,美国人并不是只有科学和理性的一面,他们还有非常强烈的幻想精神,广泛相信各种稀奇古怪的超自然或超现实的东西,而且,科学的发展反而会助力这种幻想的倾向。
第二,美国最早就是由激进的新教徒们所建立的,他们在宗教上反对权威,鼓励自由理解和阐释,从而激发了后来美国人的幻想精神。后来,由于知识专家作为守门员的失位,以及互联网的出现等因素的助推,美国人精神中的幻想一面愈演愈烈,最终压倒了理性的一面。
第三,美国人的这种极端的幻想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政治态度与政治行为。与宗教、经济、文化等领域类似,政治也变成了一个不同版本的幻想相互对抗的竞技场。最终获得胜利的政治家,既要回应选民的各种幻想,也要善于操弄这些幻想。
最后,我再分享一点我的个人看法。这本书的作者为了提醒我们重视美国精神的幻想的一面,多少有点特意夸大了这种精神的病态。美国毕竟仍然是世界头号强国,科学、理性的精神也依旧不容忽视。而且,幻想精神本身并不是一件绝对的坏事。正如爱幻想是一个人处于童年的标志一样,那么爱幻想,可能也是一个国家年轻有活力的标志,关键还是要在理性与幻想之间,构建一种微妙的平衡。
撰稿:李筠工作室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