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查理大帝》 金燕西解读

《查理大帝》| 金燕西解读

关于作者

亚历桑德罗·巴尔贝罗(Alessandro Barbero),意大利东皮埃蒙特大学中世纪史教授。偏好研究军事史,沉迷于写作之乐。他撰写了《查理大帝》《萨伏依囚犯》《蛮族:向罗马帝国移民、避难、驱逐》《战斗:滑铁卢的故事》等著作,也创作了历史小说《绅士派尔先生在别人战争中的美好生活》,该作曾获1996年斯特雷加文学奖。

关于本书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法兰克国王查理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这是一位塑造欧洲的帝王。巴尔贝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查理大帝的外表、品位、习惯、家庭生活、思想和举止。作者还展开了法兰克王国和加洛林帝国的整体史,展现了查理大帝统治帝国的方法,如何保障司法,如何组织战争;也描绘了当时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以及宗教观念。他分析了封建制度在加洛林帝国的发展,奴役和自由观念的转变,由此说明皇帝的战争给帝国政治和社会结构带来的剧烈变化。

核心内容

本次音频会为你从三个部分解读这本书:第一,查理大帝继承的国家是怎样诞生与发展的?第二,查理大帝的文治武功体现在哪些地方?他是如何加冕称帝的?第三,查理大帝的帝国如此辉煌,为何却迅速走向分裂?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金燕西。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查理大帝》,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那就是“欧洲之父”。

查理大帝是谁?可能你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他,因为他就是扑克牌红桃K的原型。说正经的,他可是欧洲中世纪响当当的大人物,在西方历史上的知名度与凯撒、亚历山大差不多。 公元800年,他加冕称帝,建立加洛林帝国,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以来第一位统一西欧的皇帝。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还推动了号称“第一次欧洲觉醒”的加洛林文艺复兴 。如果你对“中世纪”的印象还停留在黑死病、黑暗时代这一类混沌、可怖的词,那我得推荐你去搜一搜“格里高利圣咏”,这种优美动人的音乐就起源于中世纪的加洛林时期 。所以,查理大帝统治下的欧洲中世纪不仅不是一个“沉默年代”,而且还是一个经济、文化都迎来复苏的时期。 

好,说了这么多,我们可能会发现,想了解欧洲中世纪的历史,绕不开这个伟大的人物,查理大帝。或者,你也可以把他叫做查理曼,因为“曼”这个字就是由拉丁文中“伟大的”演变而来的,是“大帝”的意思,所以我们听得较多的“查理曼大帝”的叫法,其实就有点类似于“查理大帝大帝”,是一种错译,以后记得直接叫他查理大帝,或查理曼。 

好,我们再回到这本书的副标题“欧洲之父”,你可能猜到了,这本书强调了一个核心观点,那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欧洲,实际上是在查理大帝的统治下才明确成形的。不论从军事、宗教、文化哪一个维度来看,查理大帝都是名副其实的“欧洲之父”。 所以,我将带着这个大问题,即查理大帝是如何奠定了现代欧洲基础的,为你展开这次解读。

本书作者亚历桑德罗·巴尔贝罗是意大利东皮埃蒙特大学的中世纪史教授。这本书曾获意大利凯拉斯科历史奖,是一本享有盛誉的学术著作。巴尔贝罗聚焦查理大帝个人与他所处的时代,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查理大帝。而且这本书并不仅仅只是查理大帝的传记,也是一部涵盖了军事、社会、政治等多个维度的加洛林欧洲的整体史。

在开始之前,我想让你先琢磨一个问题。

为什么欧洲始终是多个政权,无法实现类似于中国的“大一统”,却可以结成一个共同体?这种统一的思想又是从何而来? 其实,这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可以追溯到查理大帝的时代,在他的统治下,欧洲结为一体,而在他之后,欧洲再次分崩离析。所以,如果说欧洲的秘密都藏在一个宝箱里,那查理大帝就是那把打开宝箱的钥匙,让我们得以窥见欧洲、这个同我们当下世界格局息息相关的地区的前世今生。

好,准备好了吗?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查理大帝的脚步,进入现代欧洲的前身,也就是加洛林帝国。我将为你分三部分解读本书。第一,查理大帝继承的国家是怎样诞生与发展的?第二,查理大帝的文治武功体现在哪些地方?他是如何加冕称帝的?第三,查理大帝的帝国如此辉煌,为何却迅速走向分裂?

好,在介绍查理大帝的文治武功之前,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他的先祖为他打下的基业,也就是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人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部落联盟,是日耳曼人中的一支。日耳曼人,就是导致西罗马帝国毁灭的“蛮族”部落,这些人金发碧眼,个个都崇尚武力。 作者告诉我们,“法兰克人”的原意其实就是“勇者”。所以就算是在日耳曼部落中,法兰克人也算是武力高强的了。在西罗马灭亡后,法兰克人在初代领袖克洛维的指挥下,打了一路的胜仗,将版图从高卢北部的部分地区扩展到整个高卢,也就是现在的法国、比利时、瑞士西部和意大利北部等地,极大地扩张了法兰克人的统治。在这期间,法兰克人还打败了同属于日耳曼部落的西哥特人,把他们赶到西班牙去了。 

不仅如此,克洛维还带领法兰克人皈依了基督教,这将对他们的子孙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可惜克洛维死后,他所建立的墨洛温王朝便衰落了。他的子孙也不争气,后来国家的权力旁落他人,落到了宫相的手中。

宫相是什么职位呢?作者解释,他们名义上是国王的代表,但实际上独霸权力,让国王成了礼仪性的角色。 说到这,未来查理大帝的直系亲属就要登场了,因为他的祖父和曾祖父就是宫相,而他的父亲是一个野心更大的宫相,一举颠覆了墨洛温王室的权力,成为真正的法兰克国王。 

到了查理曼这一代,作者认为,他继承的法兰克王国已经不再是一个部落联盟,而是一个有内聚力的天主教国家,而且法兰克人也不再被视为蛮族,而是和罗马人一样高贵的民族。那么,这样的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呢?其中有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罗马教宗。在查理曼的父亲丕平统治时,当时的罗马教宗面临伦巴第人的威胁,决定向外求援;于是他向丕平示好,希望丕平能在伦巴第人入侵罗马的时候施以援手。可见,在查理曼父亲的时期,法兰克王国的力量已经相当强大了。再说回来,忙不能白帮。教宗别的没有,但他有代表上帝的权力,所以他大老远从罗马来到高卢,为法兰克国王丕平用圣油行受膏礼。

受膏礼,这三个字听起来很陌生,是什么意思呢?作者说,受膏礼就是《旧约》中记载的国王登基仪式,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这证明上帝认可了受礼者的王权。不光如此,教宗可能觉得这还不够,还想方设法地讨好丕平,在信中告诉他:上帝认为法兰克人是独一无二的民族,注定要承担和罗马人一样的使命。 

你看,查理曼就是在这种舆论环境中长大的,所以在他看来,法兰克人天生就是上帝选择的民族,注定要为了维护基督教的信仰而战。这样一来,查理曼对于所有异教徒的征战不仅都变得师出有名,而且还成了一项神圣的事业。

好,这下我们大概知道,交到查理曼手中的法兰克王国到底是怎样的情况了。法兰克人在众多日耳曼部族中突出重围,开疆扩土,又与教宗结盟,一时风光极了。这相当于查理曼在成为法兰克国王时,手里已经有了一副王炸。那么,查理曼要如何把这副牌不仅打得漂亮,还要打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呢?当然,从国王到皇帝,还有好几个步骤。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查理大帝的文治武功。

首先,军事必须得强硬,这是查理曼被研究最多的地方,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他的后世形象。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他是一名“武士国王”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在书中对查理曼的形象有非常细致的刻画:他身高一米九 ,体格健硕、精力充沛,喜欢狩猎和吃烤肉,并且热衷于参加各种军事活动。 在查理曼46年的统治中,他发起了多达54次军事行动,将领土从原有的基础上扩张到如今的德国、荷兰、奥地利、西班牙北部、意大利的中部和北部,甚至到了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 。

还记得当初罗马教宗向法兰克人递上橄榄枝的原因吗?没错,就是因为入侵意大利半岛的伦巴第人威胁到了教宗的安危。在查理曼即位之前,法兰克大军就反反复复地击退过他们,但教宗想要的,不只是暂时的和平,而是一劳永逸地根除伦巴第人的威胁。 

教宗是明智的。因为查理曼这次会一举将伦巴第人赶出意大利。公元773年,查理曼在日内瓦集合军队,准备向意大利半岛进军。为什么选择在日内瓦集结呢?从这就可以看出查理曼的战略敏感性。作者说,从国内各省召集军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敌人可能会在这段时间得知军队的动向,这样显然对作战是不利的。但日内瓦的位置特殊,查理曼可以选择从两个不同的路径取道前往意大利,这样伦巴第人就很难猜中法兰克人会从哪个方向来。不仅如此,查理曼想更进一步,他选择兵分两路,从两个方向给伦巴第以致命打击。

作者认为,这是查理曼第一次展现出他的战略天赋;但与其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古代将领,不如说他更像一位现代统帅,因为他很擅长组织和后勤。在我看来,作者说他像现代统帅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在这场战役,和别的很多战役中都使用到了一种现代战法中都常用到的战术,那就是钳形攻势,即兵分两路,像一只螃蟹的利钳朝敌方的咽喉钳去,迫使敌方拉长战线、两面作战。这样就能大大地削弱敌方的战斗力,而最终获得胜利。你看,这就是为什么说查理大帝是个战略奇才。 毕竟,钳形攻势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使用,在斯大林格勒、诺曼底等著名现代战役中都出现过。 但这种战术,查理大帝在一千多年前就熟练运用了。

我们再说回这场战役。结果就是,查理曼围攻伦巴第人的都城超过一年之久,把敌人耗到弹尽粮绝,不得不出城投降。就这样,查理曼接手伦巴第王宫;但他并没有将伦巴第并入自己的王国,而是实行自治。从那时起,查理曼就多了伦巴第国王这一头衔。作者认为,这就是查理曼与他父亲不一样的地方,因为后者只是击退而不是征服,但对查理曼而言,征服伦巴第就是他踏上帝国主义征程的第一步。 

在征服伦巴第之后,查理曼还会对法兰克王国周围的异教徒宣战,这些人包括萨克森人、丹麦人、斯拉夫人、阿拉伯穆斯林,甚至还有匈人王阿提拉的后代阿瓦尔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查理曼将会把他们一一击败,最终将几乎整个西欧和中欧的版图划入囊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征服伦巴第、解救教宗之后,查理曼的每次军事行动都获得了教宗的赐福,所以他之后的侵略战争都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宗教外衣,他也因此将基督教传播到整个欧洲。 如果你看过查理大帝的画像,其中很著名的一幅就是,查理曼一手持长剑,一手握住象征基督教权威的十字圣球。说到这,我们就要来聊聊教宗在公元800年为查理曼加冕、为他赋予无上的宗教权力一事了。

军事成就已经为查理曼的加冕铺平了道路,但这还只是第一步。距离查理曼公元800年的加冕称帝,还有两个关键的事件。

公元798年,来自东罗马帝国的使者来到查理曼的宫廷,告诉他,原本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也就是我们所知的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六世有麻烦了。作者在书中写道,他的母亲伊琳娜篡夺了他的帝位,自立为女皇,还狠心地下令弄瞎了他的双眼。这可是个天大的新闻。在这之前,甚至还有君士坦丁六世的支持者向查理曼送出信件,表示愿意献上东部帝国的皇冠。自然,查理曼没有趁人之危,但这一系列事件让东罗马帝国的声望降到了谷底,而且更重要的是,罗马教廷也并不认可由一位女性皇帝来领导基督徒,所以皇帝头衔暂时空缺。起初,查理曼就对东罗马帝国的宗教权威表示怀疑,因为他认为自己才是基督徒唯一的领导者。 所以说,在这样的丑闻之下,查理曼也具备了加冕称帝的正当性。这是第二个必备要素。

第三步,也是将查理曼推上帝位的最关键的一步,是一场针对新任教宗利奥三世的政变,史称罗马危机。作者告诉我们,公元799年,罗马教廷中的两位最高官员企图推翻新任教宗,给他强加通奸的罪名,甚至想要挖出他的眼睛,割去他的舌头,让他永远也无法复位。幸运的是,利奥三世逃脱了,还千辛万苦地跑到查理曼的宫廷求救。在与宫廷学者反复商议之后,查理曼决定拉教宗一把。

公元800年,查理曼作为基督教世界最高领袖在梵蒂冈大教堂启动了针对教宗指控的审判。实际上,作者认为这就是一场政治审判,所以说查理曼轻而易举地洗脱了利奥三世的罪名。 作为回报,就在公元800年的圣诞节上午,利奥三世将皇冠戴在了查理曼的头上。 

但是,据说查理曼对这次加冕并不满意。因为按照仪式,他是跪在教宗面前,接受加冕的,这也意味着自己的权力在教宗之下。于是,在他的儿子虔诚者路易加冕为帝时,查理曼就确保了仪式是完全法兰克式的,并且由他亲自为儿子加冕,这意味着查理大帝的权力已经完全盖过了罗马教会的宗教权力。作者还提到,在千年之后,另一位皇帝拿破仑也意识到这一影响,所以有目的地请教宗为他加冕,却又确保是他自己把皇冠戴在自己头上。 

不管怎样,查理曼在加冕的这一天达到了巅峰。作者引用了王室史官的记载,是这样描述加冕当天的情况的:“教宗以圣油为查理曼行受膏礼,并俯伏在国王面前,行东方的跪拜之礼。” 这一举动也表示了教宗的顺从。就这样,查理曼正式成为具有宗教和法律效力的皇帝,开辟了新的加洛林帝国时代。

虽然有学者将这次加冕看作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并且将查理曼看作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 这个帝国一直存在到1806 年,但遗憾的是,就算这与查理曼的确有关系,帝国的统治者也早就不是他的后代了。

好,我们说完了查理大帝的军事征服和加冕过程,再来看看他的文治。正如李筠教授在他的《西方史纲50讲》中讲的,如果说查理大帝只有武功,那他是不足以名垂青史和担起“欧洲之父”之名的。而西方文明的政治、宗教、制度和文化走向,之所以可以直接追溯到加洛林帝国,这和查理大帝的文治是脱不开关系的。 在这里,我也参考李筠教授和作者的结论,为你总结出查理曼文治的三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就是在欧洲普及了基督教。当查理大帝与教宗结盟,他的征战都变得具有宗教意味。所以,光是击败对手还不够,还要强迫他们放弃自己的信仰,皈依基督教,而这大大地增加了征服难度。这就好像,假如你家祖祖辈辈都喜欢吃火锅,但查理曼来了,不仅把你打得满地找牙,还要强迫你吃奶酪,而且再也不准吃火锅,你会怎么想?那肯定是反抗。

萨克森人就是这样回应的。他们是北方日耳曼部族中的一支,坚持信仰自己的宗教。作者说,从公元772年开始,他们就反复被查理曼大军击溃,表面上改信基督,却又暗地里卷土重来。作者写道,每当萨克森人找到机会,就烧掉教堂,屠杀教士,并再次退回森林中顽强抵抗。 这场战争非常惨烈,打了三十三年,贯穿查理大帝统治生涯的一大半。 后来,查理大帝对萨克森人失去了耐心,颁布了极为严苛的《萨克森法令》,宣布处死所有不肯皈依的异教徒。 

这场残酷的镇压最终迫使萨克森人接受了基督教;也因于此,有学者认为,回顾整个萨克森战争及其所带来的基督教传播进程,令我们想到很多萨克森人这样的“蛮族”族群都具有类似的历史经历。正是在这种“征服与反抗”“碰撞与同化”的矛盾演化过程中,法兰克国家逐步扩大,基督教信仰逐步扩展,而诸多古老部族、族落也渐渐融入基督教世界,步入欧洲中世纪历史舞台的中心。 

第二,查理大帝在政治上的改革也催生了一个更加民主的欧洲。举个例子,据作者研究,法兰克人曾有一个传统的集会,叫做三月场或是年度集会。这是一个法兰克民众和国家之间寻求沟通、达成一致的场合。 在查理曼的统治时期,他更加频繁地召开这种集会,并邀请数百人参加。这些人包含教俗两界的高层,比如地区长官、封臣、主教、修道院院长等等。

虽然这种集会被称为“全体法兰克人集会”,用来强调代表着全民族的意志,但作者认为,这种公众的同意,在大部分时候只有象征性意义。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当皇帝要推出法令的时候,他不仅需要经过集会的批准,有时还需要更多人的同意。

比如说,公元803年,查理曼向集会提出一系列国家法令的附加条款,这些法令代表着迈向帝国司法统一的第一步。但他认为集会的批准都还不够,为了能让这些法令在巴伐利亚和伦巴第等更多的地区生效,他组织了一场帝国全体居民参与的普世商议会。虽然查理大帝的意见显然是第一位的,但他还是计划让全体臣民签字表示同意。作者认为,这表明查理曼并不是极权主义的君主,而他的权力还是主要基于协商所达成的一致。 

那么,为什么说这跟现代的欧洲民主有关呢?虽然这只是向现代民主迈出的一小步,但有学者认为,加洛林帝国时期的“法兰克人集会”实际上就是欧洲代议制政府的前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议会。 

好,说完了基督教普及和“法兰克人集会”。第三点,也是我们的压轴好戏——加洛林文艺复兴。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文艺复兴,其他的两次分别是12世纪文艺复兴,以及我们更熟悉的有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意大利文艺复兴。 

作者认为,虽然在这场文艺复兴中,查理大帝的初衷是宗教性的,是为了提升教士的识字率,从而可以更加正确地祈祷,但实际上,加洛林文艺复兴延伸到了各个领域,包括文化、教育、艺术、建筑,甚至是书籍的保存与制作。作者说,仅仅是在加洛林时代的一个世纪里,就有超过7000份的拉丁文手稿被保存下来,而在那之前800年的时间里,都只有不到2000份的手稿留存于世。 如果算上加洛林时代里没能保存下来的手稿,想必是一个更浩瀚,更惊人的数字。

李筠教授说,查理曼保护文献的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只能让大量的修士去誊抄复本。而由于抄得太多了,誊抄的字体形成了固定的加洛林小写体。 《查理大帝》的作者还说,这种统一的字体在查理曼的时代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逐渐取代广阔帝国领地内之前使用的各种字体,而现代的印刷字体也是从加洛林小写体演变过来的。 

在这里,我想与你分享一个冷知识。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很酷的中世纪史教授叫布克。他告诉我们,由于制作手稿的羊皮纸非常耐用和有韧度,所以后来制作图书的人有时会把中世纪时期的羊皮纸手稿剪裁成小块,用来装订图书的封面。这意味着什么呢?他说,如果你在旧书市场逛一逛,可能会发现有的17、18世纪的书看起来跟别的不太一样,你将封面打开,有可能会发现9世纪的古董手稿,上面说不定是某个宫廷大臣的手迹。

不管这是不是有些夸张,但是查理大帝的确很重视文化。据他的传记作者艾因哈德记载,查理曼不光学会了阅读,而且终其一生他都在学习写字。虽然艾因哈德说,查理曼并没有怎么学好,但是他常常在枕头下放一块石板和一支笔,这样可以随时练习。你看,查理曼不仅是一个“武士皇帝”,还是一个热爱知识、重视文化的人。 

好,说完了查理大帝的文治武功。在第三部分,我们来看一看他的加洛林帝国最终的走向。可能我们会觉得,一切都已经是最好的安排。那加洛林帝国是否能成为第二个罗马帝国呢?显然没有。

首先,法兰克人的传统是让所有的儿子平分王国的继承权。 作者说,查理大帝在公元806年,就颁布了《分国诏书》,把加洛林帝国的国土分成了三个王国,分别赐予他在世的三个儿子。可惜的是,最后只有一个儿子路易活了下来,而在路易之后,查理曼的三个孙子争夺皇位,打了三年内战,最终签订了《凡尔登条约》,把帝国分为三块,大概就是现在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 

另外,除了皇室自己的分歧,在查理曼统治的末期,帝国也已经开始出现内忧外患的预兆。这一点在学界基本达成共识,作者也曾在书中暗示过。

我们先来看内部的矛盾。有研究者认为,欧洲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帝国的分裂。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往,查理大帝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将封建制度推行全国,所以贵族和地主阶层的人数急剧上升。只要帝国还在扩张,就有源源不断的新征服的土地可以分配给他们。但这显然不可持续,扩张停止,这些贵族陷入了没有土地可分的境地,但他们对土地的欲望并没有减小。查理大帝去世后,中央政府的权威下降,这些贵族就开始将公家的土地据为己有,甚至把教堂和修道院的土地所有权都抢了过来。

渐渐的,帝国分裂成数百个几乎独立的地区,每个地区都由当地的贵族统治和管理。而这种统治通常围绕着一座座城堡和其独立的防卫系统。 这就构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中世纪元素,也就是:古堡、贵族和骑兵。

不仅如此,加洛林帝国后期还面临着海盗和蛮族的入侵。有研究者认为,这些人包括从北方来的维京人,从非洲来的撒拉逊人,以及东面来的匈牙利人。就这样,外族人的威胁从四面八方而来,像成千上万的蚂蚁啃噬着帝国的躯干,直至将帝国的权威拖入泥潭。

作者在书中写道,有一次,年老的查理大帝访问一个高卢的港口,有一艘维京人的船出现在海岸。这些维京人一听说皇帝在这里,就赶紧溜走了。但查理曼并没有很高兴,反而是站在窗前出神,眼中含泪。为什么呢?他后来向他的随从解释道,他的眼泪并不是因为害怕敌人会对他怎么样,因为他若在世,这些海盗就不敢侵扰帝国的海岸;但如果他死了,这些海盗就会为他的子孙带来灾难。 

查理曼的预言应验了。在他去世后,他的继任者们没能阻挡敌人的入侵。而正因为如此,保卫欧洲的责任落在了一个个封臣贵族身上。就这样,地方的权力日渐坐大,而查理曼中央集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从巅峰到分裂,仅仅用了几十年。查理大帝所建立的加洛林帝国见证了西欧自罗马时期以来的第一次统一,这也是离“欧洲大一统”最近的一次,在那之后,欧洲四分五裂的历史便一直延续了下去,直到今天。

好,《查理大帝》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

时间有限,我只为你揭开了查理大帝的冰山一角。想知道更多有关加洛林时期的文化、制度、经济改革的历史,或是想知道当时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你可以去读一读原书。如果你想知道欧洲是如何从中世纪发展到现在这样的,也推荐你在得到听书搜索《西方世界的兴起》和《利维坦的诞生》,这或许会为你搭建一个完整的欧洲历史版图。

相信这个时候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一开始作者可以坚定不移地说,查理大帝就是“欧洲之父”。可能你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无论是他的文治武功、基督教普及,还是统一和集权的创举,都让他的统治成为奠定现代欧洲的基础。此外,现代欧洲的版图也是以加洛林帝国为模板建立的,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三个欧洲主要国家的原型。

可能我们会有疑惑,查理大帝统一的版图还远远不如罗马帝国的广阔,那为什么是加洛林帝国,而不是罗马帝国奠定了欧洲呢?

作者是这样回答的:罗马帝国是一个地中海政治实体,其统治跨越欧亚非三洲,而查理曼的帝国是一个大陆性的政治实体,其重心是莱茵河流域。而拉丁日耳曼的文化渗透其中,与地中海地区,或东部的希腊和斯拉夫地区大不相同。所以说,查理大帝奠定的是一个大陆性的欧洲,甚至连英格兰都从某种程度上被排除了。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欧盟的六个核心国是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因为这些都曾是查理大帝统治的核心区域。

也许这就是欧盟在经历一次次难民危机、恐怖主义,在前进的道路中屡屡受阻的时候,却仍要坚持一个“欧洲共同体”的历史原因之一。正如法国文学家雨果说的:“迟早有一天,这个欧洲大陆的所有国家将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建立情同手足的兄弟关系。” 

关于欧洲的分裂与统一,相信你在听完《查理大帝》后也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自己的想法。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查理大帝身高一米九,体格健硕,喜欢狩猎和吃烤肉,热衷于参加军事活动。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将领,还推动了号称“第一次欧洲觉醒”的加洛林文艺复兴。

2.  公元800年,查理曼正式加冕称帝,建立加洛林帝国;现代欧洲的版图就是以加洛林帝国为模板建立的,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三个欧洲主要国家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