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的年代》 裴鹏程解读
《极端的年代》| 裴鹏程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介绍的是《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这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收官之作。一部皇皇巨著,字数多达76.8万,是前三本书中任一本的两倍以上。书这么厚,原因之一是时间跨度大,覆盖了从1914年到1991年,长达77年的历史阶段,作者将这段20世纪掐头去尾称之为“短20世纪”。
20世纪距离今天并不遥远,或许,你也出生在20世纪,这个时期中发生的事情依然影响着今天。另外,20世纪之所以值得关注,还是因为那是个“极端的年代”。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萧条,经历了数十年的“冷战”,以及冷战后世界格局重新洗牌。
霍布斯鲍姆更是亲历了这个过程,1917年,一战还没有结束,霍布斯鲍姆出生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的一个犹太中产家庭;1919年,全家迁往维也纳;1931年,14岁的霍布斯鲍姆跟随父母搬到柏林,两年后希特勒掌权。由于霍布斯鲍姆是犹太人,后来他去了英国,在剑桥大学历史系完成学业,并留在英国任教。直到1982年,65岁退休后,霍布斯鲍姆前往美国继续做研究。 1994年,这部《极端的年代》出版。 一位亲历20世纪的犹太历史学家,站在90年代回望过去,难免对“极端”二字有深刻感受。
关于20世纪,史学界有大量研究著作,其中不乏经典作品。这部《极端的年代》也细致介绍了历史事实,分析了历史成因。但这本书最吸引人的一处是,霍布斯鲍姆延续着“年代四部曲”的一条线索,这就是西方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西方近现代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思想流派之一。“革命的年代”后,西方自由主义逐渐长大,尤其是在“资本的年代”加速发展。在“帝国的年代”,西方自由主义经济转变为垄断主义经济,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则继续发展。但在20世纪“极端的年代”,“自由主义”遭遇了一连串挫折。
霍布斯鲍姆打了个比方,从1914年一战爆发,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这77年就像一个“历史三明治”。一战到二战这30年是“灾难时期”,西方“自由主义”遭到重创。从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20多年,是短暂的“黄金时期”,西方“自由主义”复苏。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欧美“自由主义”世界陷入了前途未卜、彷徨不定的“迷茫时期”。但总体而言,“极端”是这77年的关键词。
下面,我们把西方的“自由主义”作为主角,来看看20世纪的“大灾难时期”“黄金时期”和“危机时期”三个阶段。当然,读“年代四部曲”,我们并不只是为了了解一些近现代历史的事件,更重要的还有霍布斯鲍姆的思想。所以,在第二部分,我们反思“极端的年代”最终给世界带来什么变化的同时,还会跟随作者站在20世纪90年代向后看,回顾从18世纪后期“革命的年代”开启,到“极端的年代”终结,这两百多年,历史演进的整体脉络。
第一部分,我们看看西方“自由主义”在“极端的年代”都经历了什么。
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以来,自由主义在西方逐渐壮大。西方“自由主义”体现在经济上,是提倡放任自主,在政治上是反对独裁主张宪政,也就是通过选举产生议会和政府。19世纪,随着欧洲各国竞争加剧,自由主义经济发展到巅峰,转型为垄断主义经济,也就是“帝国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政治则继续发展。作者提到,到1914年,连俄国和奥斯曼帝国,这两个欧洲仅存的专制政权也开始让步,走上立宪之路。
看起来,自由主义高歌猛进,但它在1914年后遭遇了始料未及的挫折。
一战拉开了“大灾难时期”的帷幕。
作者在“灾难”前加一个“大”字,确实不为过。毕竟,从1914年到1945年,三十多年内先后发生两次世界大战,这在人类历史上确实是空前的。美国学者做过统计,在19世纪以前,欧洲规模最大的国际战争是1870年—1871年的普法战争,大约死了15万人,这个数目已经很惊人了。而两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则是以百万量级来计算的。
如果从波及范围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欧洲,除了西班牙、荷兰、瑞士以及北欧三国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欧洲的海外殖民地也参与了战争,比如英属殖民地加拿大的部队到法国作战。法属非洲殖民地民众成为法国部队的一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更是扩展到五大洲三大洋,欧洲就不用说了,作者提到,在欧洲境外,除了阿富汗地区外,全球各国不是加入战斗,就是遭到占领,或者两者都不能免。
一战爆发的原因是,欧洲各国竞争加剧,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自由主义经济演变为“垄断主义经济”,也就是“帝国主义经济”。同时,各国纷纷扩张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变成一个个帝国巨人。二战爆发的原因很复杂,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战后胜利的一方贪婪地瓜分了失败一方面的殖民地,德国、意大利等心理不平衡,为二战爆发埋了雷。
如果我们从今天的主角,西方“自由主义”出发,你会发现,西方“自由主义”的对手,不只是战争,还有经济大萧条和法西斯。
在《资本的年代》一书中,霍布斯鲍姆告诉我们,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有不可避免的周期性风险,由于缺少宏观调控,资本家倾向于盲目扩大生产,导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生产过剩,继而引发经济危机。再叠加上“全球化”因素,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周期性危机和影响开始扩散到世界范围。
经济危机的结果是什么呢?是西方民众对原来的自由民主政治心生怀疑,甚至是厌恶。书里说,1920年,全世界大约有35个民选的立宪政体,但是到1938年,二战爆发前,只剩17个了。到1944年,二战尾声时期,全球64个国家中,只剩12个民主宪政国家。
是什么力量摧毁了西方自由民主政治呢?作者提到了三种力量。
第一种是老派的保守主义,简单说这一派主张:西方自由民主那套行不通,还是要回到原来的集权统治模式,匈牙利、芬兰、波兰、西班牙在20世纪30年代就走了这条路。
第二类是“组织化国家统制”,名称听起来有点复杂,简单说就是回归中世纪的阶层社会,每个人都要从属于自己的阶层或团体,各安其位,政治事务由阶层或团体代表具体的个人发声。比如当时的葡萄牙就是这种政治模式。
第三类就是大名鼎鼎的“法西斯”了。法西斯的逻辑跟前两类差不多,但有两处显著不同。首先,前两类都是自上而下的,但“法西斯”采用由下而上的民众动员方式。 其次,前两类主张回归传统,但“法西斯”恨不得抹掉传统,要重建信仰,创造传统,比如“德国法西斯”鼓吹德国人是优等的雅利安人,就是在创造传统。
由于1929年经济大萧条让欧洲人对“自由主义”过于失望,法西斯获得了难得的土壤。尤其是在年轻的大学生群体中,法西斯的诱惑力极大。作者提到,1921年,意大利法西斯党成员中,有13%就是学生。在1930年的德国,有5%—10%的学生加入了极右派政党。 从1917年到1942年,法西斯和它的卫星极权势力,快速在各地挺进,西方自由民主政体在地表上被一扫而空,只剩下欧洲边缘地带、北美及澳大利亚侥幸幸免。
在存亡时刻,自由派资本主义不得不与新生的苏联共产主义携手。霍布斯鲍姆强调,对抗希特勒的战争之所以最终能获胜,主要是靠苏联红军之力。当初在一战时,沙皇俄国的军队人数并不少,但工业制造跟不上,一个兵营只能分到一挺机枪。面对战争的压力,沙皇俄国政权还没撑到一战结束就崩溃了。对比二战时期的苏联,面对法西斯德国集中力量大兵压境,苏联竟然绝地反击,扭转了整体战局。可以想到,如果没有苏联付出的代价,今天在美国以外的西方世界,恐怕将只有各式各样的独裁政权,不再有今天这样热闹非凡的自由派国会政治了。
经历了“大灾难时代”,自由主义触底反弹,在二战结束后迎来了一段“黄金时期”。
何以见得呢?霍布斯鲍姆认为,一个普遍富裕的社会,相应地会有全面就业现象。在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还没有从法西斯的蹂躏中缓过来,失业率高达8%,进入60年代,不只意大利,整个欧洲的失业率都已经低于1.5%。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这20多年间,自由主义起死回生。法国称之为“光辉30年”,英美社会称之为“四分之一世纪黄金年代”。英国某位首相想要保住自己的首相宝座,喊出的竞选口号竟然是“你可从来没有过这么好的日子吧。”
当初的自由资本主义一度在死亡线上挣扎,为什么二战后迅速复苏呢?
“触底反弹”的说法未免有点含糊。毕竟,从1950年到1973年间,欧洲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刷新了本国过去的纪录。 这意味着,这一次的“黄金时代”,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头是前所未有的。
对于这个问题,霍布斯鲍姆坦言,这或许是20世纪历史学者所面对的最大题目,它的复杂性很可能超过了世界大战和冷战。
但作者仍然试着提供了多个角度的观察视角。
首先,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复苏和腾飞。当时的科技不仅在改良旧产品,也促成大量新产品的出现,其中许多是战前难以想象的新发明。像我们今天熟悉的“塑料”合成物,就是在二战后才开始逐渐普及使用的。尼龙、聚乙烯早已进入了商业生产阶段。电视机、磁性录音带等技术,都刚刚结束试验,不久后将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另外,像雷达、喷气式引擎、计算机这样的战时高科技也开始转向平民用途。 这都促进了战后经济的腾飞。
除了科技加持外,资本主义本身的改变也是自由主义复兴的原因。原本,自由资本主义强调“小政府,大社会”,但在经济危机期间,欧美各国看到苏联竟然对经济危机免疫,于是学了点经验,一种“混合式经济制度”出现了。说白了,就是国家更多地参与社会经济事务的计划与管理。事实证明,由政府主导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数,从欧洲的法国、西班牙,一直到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韩国都是这样。
霍布斯鲍姆特别提到,二战后,资本主义之所以改头换面,关键在于那些身居要职的政治精英。一战虽然也把欧洲各国打得伤痕累累,但掌握国家命脉的政治精英们仍然对自由主义心存幻想,在20年代继续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但由此引发的经济大危机,以及随之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在是把欧美精英们吓坏了。于是,二战结束后,这些人变得更加谨慎,想办法借助国家力量,来牵制“自由主义”经济这只“猛虎”。
上面这些解释,其实都不够系统,毕竟二战后经济复苏不只发生在欧美自由资本主义世界,放眼全球都是这样。
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曾提出一个叫“长周期”的理论,或许值得我们思考。所谓“长周期”,是指资本主义经济似乎有一个长达百年的波动周期。例如,1850年—1873年是维多利亚时期的经济大景气时期,与一百年后的1950年—1973年的经济景气似乎完全吻合 ,但这是不是巧合呢?由于这个周期的时间跨度很大,要验证这个观点,或许得等到2050年—2073年再进一步讨论。
咱们书接前文,很可惜,二战后短暂的经济景气并没有持续下去。
站在今天我们看到,1973年之后的20年,等待自由资本主义的,不只是经济低迷,还有迷茫、彷徨和危机。不过,人们对这一切后知后觉,直到80年代,人们才明白“黄金时代”一去不返,直到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人们才认识到危机已再一次来临。
对于这20年的历史,过去的历史研究中,我们或许更多关注的是苏联东欧阵营的问题。其实,欧美自由资本主义当时面对的问题也好不到哪儿去,甚至更加复杂。
就连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美国,1988年—1993年这5年内,纽约市有3%的市民没有住所。1993年的任何一个夜晚,纽约市内都有23000人露宿街头或栖身收容所。
欧美国家已经吸收了苏联的经验,通过适度干预来调控经济,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作者提到一个关键因素,这就是自由主义理念推动下,资本家对效率的过分追求。在现代社会,提高生产效率需要用到机器技术,但机器技术大量使用,意味着人工技术将被加速替代。
1950年—1970年,美国长途电话的通话次数增加5倍,接线员人数只减少了12%。可是到了1970年—1980年,通话次数增加3倍,接线员却锐减40%。
真正可怕的是,这样日益升高的失业其实是“结构性失业”,即因为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力无法适应,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引发了失业。很多人在年景不佳时失去了工作,等到经济回暖后也无法找回,很可能,那些岗位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西方民众日益严重的失落和仇恨,再次冲击了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我们会看到,欧美国家的政治地层出现巨大裂痕,一些主张极端的政治派别纷纷出现,比如鼓吹排外和种族主义的政党,反对滥用科学技术的“绿党”。形形色色的政治团体,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看起来,这是欧美国家对未来的探索努力,其实是对当下的无限迷茫和恐慌。作者引用了这样一项资料:美国历史上十大谋杀案件,有8件发生于1980年后。而且犯案者多是三四十岁的白人中年男子。
《极端的年代》内容非常丰富,在这里,我们选择了作者在“年代四部曲”中贯穿始终的“自由主义”成长发展与遭遇挑战的主线。关于别的内容,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不妨花一天时间,细细品读原书。
其实,这本《极端的年代》原本并不在霍布斯鲍姆的写作计划内。他最初的计划是“年代三部曲”,从1789年写到1914年。这125年,是个相对完整的历史单元,霍布斯鲍姆称之为“长19世纪”,这是他最擅长的领域。
既然这样,为什么作者要走出舒适区,涉足20世纪的历史呢?
前面提到,霍布斯鲍姆一生的经历,恰与本书讨论的大部分时期重叠。而且,他从青少年岁月开始,就对公共事务极为敏感,写作这本《极端的年代》或许怀揣着一种责任感。正如他所说,写作本书的宗旨,是为求了解、阐释为什么事情会如此发展,以及彼此之间有何意义关联可言。
不过,阅读本书你会发现,一部皇皇巨著,历史资料很丰富,作者却少有下定论的时候。为什么呢?用作者的话说:“我们跟这些历史事件时间隔得太近,没办法保证不带偏见,供以解释这段历史的资料尚不够充分,故而现在来说明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事件所具有的意义为时尚早。”
霍布斯鲍姆在这里,真有点“述而不作”“引而不发”的意思,不愧是大历史学家。
到这里,“年代四部曲”已经为你简要介绍完了。既然这是霍布斯鲍姆的系列作品,下面,我们试着将这四本书连缀到一起来看看,去体会霍布斯鲍姆审视历史的眼光。
如果把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看作一部四幕大戏,大戏的主角便是信奉自由主义的欧洲。
第一幕是《革命的年代》,从1789年到1848年,共60年历史,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双元革命”。
所谓“双元革命”,就是18世纪后期,英国爆发的工业革命,以及法国和美国先后发生的政治革命。“工业革命”创造了潜力无限的生产制度,即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政治革命”建立了社会公共制度的模型,也就是自由资本主义政治模式。由西方主导的所谓“现代社会”,就是“双元革命”触发启动的。
接下来的第二幕是《资本的年代》,从1848年到1875年,共28年历史。
1848年后,“政治革命”偃旗息鼓,“工业革命”继续发展,在这个背景下,资产阶级打着“自由主义”的旗号向全球扩张,追逐更多利益。资本主义一路凯歌高奏,但也孕育着新危机,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自由主义引发的竞争不断加剧。
竞争加剧的后果是什么呢?戏剧推进到第三幕《帝国的年代》,从1875年到1914年,共40年历史。
面对竞争加剧的问题,自由资本主义转型为垄断资本主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帝国主义”形态。欧洲国家凭借帝国主义手段在全球殖民扩张,维持了和平繁荣,掩盖了日益恶化的危机。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无与伦比的和平时期”,也在酝酿一个同样“无与伦比的世界战争时代”。随着矛盾越来越多,看起来四平八稳的帝国格局渐渐超出各国政府的控制能力,成长为帝国的资本主义巨人们,在到达最高点时走向了火并,一战爆发。
随着一战爆发,“世界近代史”结束了。从此以后,“双元革命”将不再是历史的主导推动力,国际规则将被重新制定,世界格局将再次洗牌,距离当今更近的“世界现代史”开始了。由此,历史走入第四幕《极端的年代》,也就是我们今天介绍的这部分内容。
当“极端的年代”过去,“年代四部曲”大幕即将拉上,舞台上定格的图景是什么呢?
20世纪90年代,世界舞台定格的第一张照片是,欧洲失去了世界的中心位置。
自18世纪后期“双元革命”爆发以来,欧洲在世界上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20世纪之初,欧洲无论是在权势、财富,还是在科学技术上都曾是世界的霸主。但在20世纪后期,欧洲毫无疑问地衰败了。
欧洲衰败的一个直观体现是,人口数量减少。作者提到,欧洲人口及其在世界各地后裔的人口数量,最多时可能高居世界人口三分之一,到20世纪90年代,人数占比已经不超过六分之一。 如果只看欧洲本土的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增长率甚至几乎为零。
更深层次的衰败体现在工业的转移上。欧洲之所以占据世界霸主地位,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建立起来的工业江山。如今,工业已经迁移到了别的地方。原本,澳大利亚、美国都望向欧洲,但现在,它们如有工业需求,就需要与亚洲东部建立联系,没错,就是中国。
在1914年,能称得上“列强”的,几乎全部是欧洲国家,如今已不复当年。俄国经过一场地动山摇的变革,版图缩回到17世纪中叶的大小,霍布斯鲍姆认为,自从18世纪彼得大帝 以来,俄国的地位从没有这么低微过。英国、法国也一落千丈,尽管这两个国家手上有原子弹,但在事实上已经降格为地区性势力。德国的影响力似乎是全球性的,可惜只表现在经济方面 。20世纪最后几十年,一些欧洲国家努力推动建立一个“超国家”的单一实体,也就是“欧洲共同体”,即日后的“欧盟”,作者认为,这种抱团行为,恰恰体现了欧洲的衰落。
不过,作者也提醒我们,所谓欧洲的衰落,是相对于“帝国的时代”的欧洲而言的。从“革命的年代”以来,经过两百年的积累,欧洲的力量虽然有所损耗,但宝刀未老,尤其是在财富、科技、教育方面,欧洲各国仍然是实力最雄厚的群体。欧洲民众的生活水准也是全人类最高的。同时也要看到,虽然美国取代欧洲成为“西方文明”的领头羊,但美国当初毕竟是欧洲在海外的延伸,与欧洲的关系过于密切,这么看来,“西方文明”仍然算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势力。
“极端的年代”落幕后,世界舞台上第二张定格的照片,可以用五个字概括,“全球一体化”,霍布斯鲍姆认为,这是前所未有的历史现象。
过去是以领土国家为界定的“国家经济”,如今都成了全球经济的组成部分。书中有这么一句话:20世纪的第三个25年之际,那段由石器时代揭起序幕的一页七八千年人类历史,至此终于告一段落。因为截至当时,绝大多数人类都系以农牧为生,这段漫长的农牧年月,到此总算落幕。 换句话说,所谓的“全球一体化”,是在20世纪才真正实现的。
“极端的年代”落幕,世界舞台上还定格了第三张照片。跟前面两张照片的主题比起来微不足道,但足以让不少人心生焦虑,这就是“绝对个人主义”的盛行。
“极端的年代”过后,人们在迷茫和恐慌中手足无措,无所依靠,以血缘为纽带的封建社会关系、以信仰为纽带的宗教社会关系,早在自由资本主义兴起时就被一点点破坏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试着通过政治团体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西方的自由民主多次把民众引入经济萧条、失业,甚至是战争中。结果是,社会逐渐变得原子化,看起来每个人都被迫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缺少安全感和依靠感。
这本《极端的年代》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霍布斯鲍姆站在20世纪90年代,回望刚刚过去的77年。这77年,经历了世界大战、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绝对个人主义等事件和阶段,历史的走势如同折线图中的一个个波峰与波谷,冲击出多个“极端”的数值。
历史学家最擅长的是“以退为进”,也就是通过观察过去的历史,思考未来的世界走向。这本《极端的年代》是1994年出版的,作者如何看21世纪呢?
霍布斯鲍姆对这个问题非常谨慎,所谓“当局者迷”,刚刚过去的巨大变动,已经让这个世界的处境和走向难以辨认,正在发生的种种变化,让历史学家们更加谨慎,不敢妄下断言。
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呢?最后,霍布斯鲍姆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们引用这段话作为结语:
21世纪的世界,将是一个比较美好的世界;此中证据确凿,不容忽视。如果世人能够避免毁灭自己的愚蠢行动(即以核战争自杀),这一可能实现的百分比必将很高。
无论是霍布斯鲍姆还是任何历史学家,他们对未来的思考,都在试图帮我们推演未来的某种可能性。尽管如此,但有一点我们可以大胆地确信,那就是,只要有人类,历史就会继续下去。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极端的年代”过去后的世界特征:
1.欧洲失去了世界的中心位置
2.全球真正实现了一体化
3.绝对个人主义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