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 陈子昂解读
《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陈子昂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子昂。
今天这期听书,我想为你分享的书叫《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它的作者,是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的王炳文老师。
听书名你就知道,咱今天要来聊的是咱们的老熟人,杜甫。
关于杜甫,我想我们能想到的东西应该是比较一致的,比如那些沉郁顿挫的诗歌啦,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啦,那张苦大仇深的脸啦。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IP,杜甫老先生的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当中了。用作者的话说,人家杜甫是被高度文学化了的。他的人设是鲜明的,他是诗圣,是在他的领域里封圣的人。
所以,历史上关于杜甫的材料是非常之多的,而且这些材料基本上也都指向了他的这个人设。书中说,“关于杜甫的大量史料,其实是对他文学地位的繁复注解”。
但是,我们知道,一个真实的杜甫,必然不能只有这么一面。
至少,杜甫总不能一直苦大仇深吧,杜甫在生活中的角色也不可能只是诗人吧,而且,杜甫肯定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一位老先生吧。人设遮掩了太多的真实。就像作者所说的,杜甫他在诗圣之外,首先是一个生活在唐朝的人。
一个具体的人,是会面临很多具体的、琐碎的而且很俗的问题的。
就比如说,今天的我们可能会有职场焦虑、年龄焦虑和金钱焦虑,那咱是不是也可以试问一下,杜甫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焦虑呢?还有,杜甫在长安和洛阳待了很长的时间,那他需不需要面临如何在大城市生存和立足的问题呢?他需不需要去应付一些人情往来,需不需要去搭建他的社会关系网络?
再有,今天我们爱讲时代的风口,讲人生的机遇,那杜甫有遇到过时代的风口吗?如果有,他是踩中了,还是错过了呢?
此外,我们今天还会聊原生家庭,那么,杜甫的原生家庭给予了杜甫什么呢?又让他背负上了什么呢?他的家人爱他吗?他会拼爹吗?
你看,从一个具体的人的角度思考,我们可以问出很多有趣的问题。而咱今天要讲的这本《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就是从这么一个角度来讲述杜甫的。
这本书讲的是杜甫人生的前半程,一直讲到安史之乱爆发为止。这段时间,于唐朝而言,是一段流光溢彩的盛世岁月;于杜甫而言,则是属于他人生的“盛世”,那会儿他还没有经历那场可怕的浩劫,他少年心气很重,他还抱有很多理想化的期待。
所以,今天这期听书,咱们要聊的,正是杜甫在变成我们所熟知的那位老先生之前,作为具体的人,他那复杂而又世俗的生活状态。
当然,咱今天聊的,除了杜甫之外,还有大唐盛世。作者说,盛唐其实也是一个被构建的观念。至于盛唐的真实触感如何,也许我们能从杜甫的经历当中找到答案。
好,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杜甫的世界吧。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杜甫是哪里人?
这个问题还蛮重要的。毕竟,是哪儿的人,在哪长大,用我们现在的话讲,这件事儿关乎杜甫人生的起跑点。
那么,杜甫人生的起跑点在哪儿呢?《旧唐书》中说,杜甫“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这乍一听好像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从一个地方挪到了另一个地方。但是,作者告诉我们,《旧唐书》的这个说法,仅仅是对杜家7世纪居住状态的一种局部描述。换句话说,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和片面了。
如果以公元6世纪到8世纪这大约300年的长时段来观察,我们会发现,杜家其实是一直在往更加中心的城市迁徙的。
大概在北周以及之后的隋代,也就是公元6世纪,杜家逐渐从襄阳往北迁徙。到了公元7世纪,也就是隋朝末年到武则天当皇帝的武周中后期,杜家的家族主体就已经转移到了黄河两岸的怀州和洛阳。书中说,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以及杜甫的老爸杜闲,都应该算是地道的洛阳人。
不过,这还没完。从武周后期开始,杜家又开始逐渐向长安迁徙。在杜审言这一代,杜家就已经在长安搞定了房子的问题;而到了杜闲这一代,杜家就已经在长安有田了。
书中总结说:“杜家在6—8世纪的迁徙路线,可梳理为‘襄阳—怀州—洛阳巩县—洛阳偃师—长安杜陵’。伴随着这一过程,杜家的居住地实际上在不断优化,由汉水流域迁往黄河两岸,一步步接近洛阳,最终向西在长安扎根。这是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不断趋利的家族迁徙过程。”
所以,从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开始,杜家对外自称始终都是京兆府人氏,即所谓“京兆杜氏”。
作者说,“京兆杜氏”的自我介绍,流露出杜家对京师居民身份的矜耀与重视。只不过,这样的一种心态,被披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郡望外衣。
当然,祖辈父辈们留给杜甫的,可远不止一个京师居民的身份那么简单。
接下来,我们有必要来聊聊杜甫的家族中,对杜甫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两位人物——他的爷爷杜审言,以及他的老爸杜闲。
咱先来看杜审言。
应该说,杜审言是个考运不错的人。他20岁出头就中了进士,不过,此后多年,他一直迁转于中下层文官的行列,是典型的有考运,没官运。
52岁那年,杜审言好不容易升到了洛阳县丞,事业上终于有了些起色。但很快,他就被贬官外放了。更为不幸的是,杜审言在外地遭到了政敌的陷害。结果,他那年少气盛的二儿子杜并直接拿了把刀就跑去把那位政敌给杀了,随后,杜并被对方的卫兵当场砍死;杜审言因此被免了官,回到洛阳接受调查。
也就是说,杜审言不仅丢掉了工作,还失去了一个宝贝儿子。可以想象,这段时间,杜审言的日子是灰暗的。
但是,命运有时候就爱跟人开玩笑。它先把你打入低谷,随后又把你推向高峰。
在蛰伏了两年多之后,杜审言获得了面见武则天的机会。随后,他重新出山,担任了著作佐郎一职。这是一个从六品上的官职,级别上比之前的洛阳县丞要高上不少,而且很清闲,远离朝堂纷争,平日里的工作内容就是撰写官方的墓志、祝文和祭文。
随后几年,杜审言先后在尚书省、国子监任职。在人生的最后一年,杜审言入选了首批修文馆学士。值得一提的是,能够入选修文馆学士的,基本上都是当时真正活跃在一线的文学名家。
再之后,杜审言就去世了。他死后获赠的官职是著作郎。这是个从五品上的官职,也就是说,在这最后一刻,杜审言至少在名分上进入了五品以上中高层文官的行列。
可以说,在人生的最后五六年,杜审言赶上了很多“末班车”。也恰好是这五六年的经历,使得长期仕途不顺的杜审言能够在最后的时刻给杜家后辈留下一笔极其宝贵的政治遗产。这份政治遗产,就是人脉。
书中说,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杜审言除了保持跟崔融等老友的交往之外,还结识了李邕、崔尚、王翰等文学后进,并对他们多有提携。在修文馆任职的半年,他跟宋之问、武平一等人的友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在杜审言去世之后,杜闲等杜家后人的人际交往范围基本上沿袭了杜审言晚年的交游圈层。在李邕等人的引荐下,杜闲成功进入了文学派的圈子。所谓文学派,指的是当时朝堂上的一个政治派别。换句话说,杜闲跟谁玩到一块去,其实也代表着杜闲在政治上站的哪一边。
总的来讲,杜闲的交游对象和政治立场,跟当年的杜审言并无二致。而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了后来杜甫的人生轨迹。
当然,除了那些同事、朋友和师生关系外,于杜家而言,还有一种容易被我们忽视但实际上更为基础的关系,那就是亲戚关系。
事实上,从出生开始,杜甫就跟他的亲戚们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贯穿了杜甫的整个人生。
杜甫的父亲杜闲是在32岁的时候才结的婚,结婚第二年生的杜甫。按照古人的标准,这肯定算是晚婚晚育。
杜甫的妈妈姓崔,是一位大有来头的女子。首先,她是李唐宗室的后代,她爸是舒王李元名的外孙,她妈是纪王李慎的孙女。这么算的话,杜甫其实是李世民的弟弟的外孙的外孙,同时也是李世民的儿子的外孙女的外孙。其次,她的家族属博陵崔氏。博陵崔氏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世家大族,也因为有这层关系,杜甫在成长的过程中多次获得来自崔家诸位舅舅的照顾与帮助。
对了,这里说的舅舅都不是杜甫的亲舅。杜甫的妈妈没有兄弟,目前能确知的只有一位姐姐,也就是杜甫的大姨。这位大姨嫁给了荥阳郑氏的郑九辨,在生下4个儿子之后就早早地过世了。作者推断说,杜甫的妈妈在郑家四兄弟的成长过程当中应当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的。因此,等到杜甫出生之后,郑家对杜甫也是多有关照。
杜甫的大表哥郑宏之的年纪比杜甫大上不少,而且在仕途上走得十分顺遂。在杜甫20多岁的时候,郑宏之就已经官至朝散大夫、使持节都督夏州诸军事、守夏州刺史、上柱国了。在退休之前,郑宏之做到了从三品的高官,而这会儿杜甫也就30岁左右。
杜甫的表侄郑遵意和杜甫同龄,在安禄山执掌全国马政的时候,郑遵意正好就是群牧系统的实际管理者。所以,杜甫本人虽然是仕途不顺,但这并不妨碍他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朝廷里正在发生的事儿。书中说,从这位表侄郑遵意这里,杜甫估计就能听到不少有关安禄山的八卦。
此外,杜甫家里还有五个姑姑,她们婚配的对象分别是钜鹿魏氏、河东裴氏、范阳卢氏、京兆王氏和会稽贺氏。这也都是一些世家大族。其中,跟杜甫家最亲的,是他那位嫁给河东裴氏的二姑。
杜甫出生不久后,他的妈妈就去世了。此时,他二姑也刚生完孩子。于是,杜甫就被送到二姑家寄养了。书中说,这大概是因为杜甫还需哺乳,而此时刚生完小孩的二姑正好在哺乳期。
杜甫的二姑父名叫裴荣期,也是一位晚婚晚育选手,结婚的时候已经39岁。他们裴家在唐代属于跟博陵崔氏一个级别的一等高门,唐代的第一位宰相裴寂就是出自河东裴氏。
杜甫刚到裴家时,正好是裴家比较困难的时候。二姑父裴荣期当时还是低级文官,正处于为家庭全力打拼的阶段。所以二姑一个人要照顾两个小孩是非常不容易的。更麻烦的是,不久之后,杜甫和裴家小孩同时得了重病。有个巫师说,这俩孩子得分开照顾,放东南角那个更可能活下来。于是,二姑把杜甫放在了东南角。结果,也许是巧合,杜甫真的活了下来,裴家小孩却不幸夭折。
也正因如此,杜甫这辈子都对这位二姑怀有由衷的敬意。
好,听完了前面这些,不知道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自己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杜甫家这些关系盘根错节的也太复杂了吧。
但事实上,现实中杜家的关系要比咱前面说的这些还要复杂,因为关系是会不断生长的。
举个例子,杜甫有个忘年交,名字叫郑虔。那他俩是怎么认识的呢?
首先,咱前面说过,杜审言有个同事兼好友叫武平一,而这位郑虔是武平一的门生。因此,作者推断说,郑虔跟杜闲结识,应该是由武平一牵的线。此后,杜闲娶了崔家的女子,而我们前面说了,杜甫的大姨嫁到了郑家,这样一来,杜闲和郑家的郑九辨就成了连襟。由于郑虔和郑九辨同属荥阳郑氏,这样一来,杜闲和郑虔的关系也得到了深化。最后,杜甫跟郑虔结识,这其实是杜甫对父辈往来的延续和深化。
你看,杜家的关系就是这么不断生长,并且作用于杜甫的身上的。
咱前面聊了这么多,似乎都没有怎么直接讲杜甫。但实际上,我们理解杜甫,除了要看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生命历程之外,还需要看到他背后这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再去看杜甫早年经历当中的一些故事,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同年,李隆基接受睿宗的禅让即皇帝位。也就是说,杜甫是个和玄宗朝“同龄”的人。在他成长的过程当中,唐朝正处于一个被后世称为“盛唐”的阶段。
在杜甫的孩提时代,杜家所在的文学派正好是受到压制的。但此时的杜甫年纪还小,也不会去掺和大人们的那些事情。他的父亲刚入职场不久,正在努力地经营杜审言留下的关系,并且极力争取向上社交的机会。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因为杜审言已经不在了,这些人脉虽然算是杜审言留下的资源,但也都需要杜闲花大精力去建立新的联结。
杜甫晚年回忆中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杜闲努力向上社交争取来的结果。当然,不管是岐王李范,还是玄宗宠臣崔九,也就是崔涤,都不太可能把杜甫父子奉为上宾。说白了,当时的杜甫父子顶多就是得到了参加宴会的资格。书中说,杜闲此时应该只能叨陪末座,也就是过来见见世面露露脸,属于宴会当中的路人甲。
到了开元十三年,杜甫14岁了。他从7岁开始写诗,到这会儿已经写了7年诗,并且开始崭露头角。在杜甫看来,这是他人生当中的一个高光时刻。他后来颇为得意地回忆道:“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李邕、王翰都是当时的文坛名流,他们年纪也都得四五十岁了,但他们居然会主动想要跟这位小杜甫见上一面。
但是,作者提醒我们,了解这段故事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这背后还有杜闲的面子。此时杜闲带着小杜甫到处见人,在杜甫眼中这叫“初游翰墨场”,是很理想化的。但在杜闲眼中,这背后恐怕还有更加现实的考量,这是他重建人脉活动的一部分。
这一年,文学派已经熬过了低谷期,全面恢复元气,甚至可以说是如日中天。
杜闲在洛阳与老朋友崔尚、王翰、李邕重聚,并且由此认识了张九龄等人。崔尚,这位20多年前受到过杜审言提携教诲的年轻人,此时已经官至从五品上的著作郎。见到杜老前辈的这位可爱孙子,崔尚忍不住夸奖道,这小孩有班固、扬雄之才。书中说,这一切都对小杜甫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与鼓舞。
不过,朝堂上的形势风云突变。开元十三年之后,文学派就迅速地走了下坡路。有些人运气比较好,他们年纪稍长几岁,可以在文学派的这一波高潮当中获取出身,开启仕途。但很可惜,杜甫生晚了几年。他看到了这年的盛况,但这些繁华却与他无关。几年后,当他要开始谋求官职的时候,时代的风向已经变了。此时的杜甫,注定要踏上一条更艰难的求职道路。
17岁那年,杜甫踏上了前往江东的旅程。
杜甫之所以要去江东,是因为此时的他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引荐,以便早日获得乡贡进士的资格。而他杜家的故旧、彼时在文坛享有盛誉的武平一,那会儿正好就在苏州。
当然,杜甫这次去江东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探访亲戚。杜甫的三叔杜登曾担任湖州武康县的县尉,五姑父贺㧑曾担任苏州常熟县的主簿。杜家人在江东做官或生活,客观上也为杜甫前往江东创造了条件。
次年,杜甫成功获取了乡贡资格,并且参加了进士考试。但很遗憾,杜甫落榜了。
不过,落榜这事儿似乎没有很影响杜甫的心情。在科举失利之后,杜甫很快开启了一段后来被他称为“快意八九年”的逍遥岁月。
表面上看,杜甫好像直接摆烂了。他不好好备考,不焦虑找工作的事儿,就这么漫无目的地“浪”了好多年。
但作者说,这是不可能的事儿。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杜甫是生活在一张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在这张网络当中,他是有他的角色跟定位的。
而且,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要是杜甫真的有将近十年的时间都是自己在外头游荡,那他的钱从哪里来?他家里会允许他这么干吗?要知道,杜甫可是家里的长子。
所以,书中说,“要想还原杜甫开元十八年以后十年的生活,关键的线索仍然在于他的父亲杜闲”。
在作者看来,虽然表面上看,这十年间杜甫行踪不定,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自己到处瞎“浪”。在这段时间里,杜甫主要都跟在杜闲的身边,杜闲官做到哪,杜甫就跟到哪。
作者推测说,杜甫在长安参加考试那会儿,杜闲应该刚好就在奉天县担任县令。所以,杜甫考完试不久就跑去奉天县跟随他爸了。到了后来,杜闲的官职几经变动,最后当到了兖州司马。于是,杜甫就跟着老爸来到了东边。值得注意的是,兖州司马是个从四品下的官职。这就意味着,杜甫的老爸杜闲此时已经进入了高层文官的行列。
书中说,在这所谓“快意八九年”的这段时间里,杜甫真正放纵游玩的时候并不是很多。更多时候,他是跟着杜闲,依托杜家旧有的交往结识名流,拓展人脉,以此来初步建立自己的人际圈层。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杜甫也确实交到了一些对他未来产生重要影响的朋友,比如说高适。
不过,美好的时光总是有限的。开元二十七年,杜闲病死在了任上,杜甫突然发现他的世界完全变了一个样。
再也没有一个高官老爸可以庇护他了。从今往后,大龄待业青年杜甫要开始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了,而且,因为他是杜闲的长子,所以,现在的他,也是杜家的家长了。
开元二十九年,杜闲丧期已满,此时,杜家进行了一次影响深远的分家。有的家人搬走了,而作为第三代长子的杜甫,成了偃师老宅事实上的家长。次年,杜甫的二姑病逝,杜甫前去洛阳处理二姑的丧事。
在办完二姑的丧事之后,杜甫留在了洛阳。之所以要留在洛阳,是因为杜甫要靠自己去结交显贵了。毕竟,老爸已经去世了,再也没有谁可以像杜闲那样来带他了。除此之外,杜甫还得承担分家之后的各种生计俗务,他得谋生了。
书中说,此时杜甫在洛阳拜会显贵,虽然还能借助老爸乃至爷爷的人脉,但已经褪去了开元十三年杜闲庇护下的虚假光环。在这个过程当中,杜甫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这让他感到非常地失落与挫败。
在即将离开洛阳的时候,杜甫认识了李白。他告诉李白,自己在洛阳的这段时间待得并不开心,他不喜欢这里的酒桌与人情。
确实,待在洛阳的这两年,杜甫的处境并不乐观。老爸去世了,二姑父裴荣期和大表哥郑宏之也日渐年迈,而在这段时间里,杜家的世交武平一、崔尚等人也相继离世。
在书中,作者是这么总结杜甫此时的处境的。书中说:“杜甫眼中的历史图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终制、分家、迁葬等现实的家族事务开始萦绕着他,而干谒显贵、维持交际则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文学派独步天下的时代已然结束,少游翰墨场的荣光成为回忆。在追随文学派入仕这件事上,杜甫起了个大早,却只能去追赶晚集。”
这就是命啊。
时间来到了天宝四载,这年杜甫34岁。他前去拜见了杜家的故交李邕,希望能够借李邕荐举入仕。但是,杜甫的运气实在有点背。他刚见完李邕,李邕就卷入了朝中的一桩连环大案,最终因此丧命。好在,杜甫当时没有什么官职,所以也没有受到太大的牵连。
不久之后,杜甫来到了长安。大概是得到了亲戚们的引介和帮衬,初到长安的杜甫就获得了帮一位郑姓驸马写碑文的机会。对了,这位驸马跟杜甫大姨家的表哥们一样,都是出自荥阳郑氏。
此后,杜甫的处境稍稍好转。郑驸马很欣赏杜甫的才气,便把杜甫推荐给了汝阳王李琎。随后,杜甫成了汝阳王的门客。在当门客这段时间里,杜甫在长安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交游圈,他交游的对象包括了郑虔、岑参等人。也正是在那几年,杜甫在长安娶妻生子。没错,跟老爸一样,杜甫先生也是一位晚婚晚育人士。
天宝九载,汝阳王去世,杜甫开始另谋出路。他向玄宗献上了《三大礼赋》,获得了玄宗的赏识。随后,经过一系列的流程,杜甫通过了考察,他的材料被移交给了吏部,进入了待选的序列。
按理说,此时的杜甫,应该可以算是上岸了。但是,由于此前朝廷选官过多,天宝年间朝廷的人才状态已经呈现出严重的供过于求。所以,杜甫的考察是通过了,但是,想要当官,还得排队。
可以想象,此时的杜甫得有多绝望。书中说,在排队的这段时间里,杜甫变得越来越消沉,他也懒得出去拜会故人了。年纪已经摆在这儿了,当年那些跟自己关系不错的人当中有的已经身居高位了,而自己呢?
天宝十载的除夕,杜甫在从侄家里守岁。书中说:“众多亲友士人汇聚一堂,宾客盈门……四十载岁月已过,随着明朝新年的到来,他将进入自己的41岁。时光的飞逝与仕途的迷茫,让杜甫在除夕的热闹中分明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
天宝十一载,杜甫的好兄弟兼难兄难弟高适来到了长安。此时高适已经年过五十,处境并没有比杜甫好多少。来到长安后,高适跟杜甫商量着说要一起去投谒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不过,尴尬的是,高适引起了哥舒翰极大的兴趣,杜甫这边却被哥舒翰给无视了。这真的太尴尬了。
第二年,高适准备前往哥舒翰那儿参加工作,杜甫前去送行。看着高适跨上鞍马随军西行的背影,杜甫的内心是无比的羡慕。此后,高适将迎来自己仕途的大爆发。书中说:“他与杜甫的友谊还将继续,但仕途的差距却已然拉开。”不得不说,这句话真的太扎心了。
当然,杜甫最后还是会上岸的,只不过他还得再多等几年。
天宝十四载,杜甫终于被安排了一个东宫基层文官的官职。你说杜甫高兴吗?好像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但你说不高兴吧,那肯定是假的。毕竟,苦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结果。
杜甫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他说,我这个人爱喝酒,现在,终于能够赚点酒钱了。
好,这本《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就为你介绍到这儿了。
今天这期听书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杜甫,一个是盛唐。杜甫跟玄宗朝同龄,一直到他44岁以前,他都生活在盛唐。所以,聊杜甫的前半生,其实也是在聊盛唐。
借用本书作者王炳文老师的话来说,“如果将唐史研究比为一场考试,那么杜甫几乎是在把答案展示给你看,只不过他的手势和暗号需要解读。”
天宝十四载,杜甫终于可以当官了。在赴任之前,他打算回趟奉先县省亲。到家之后,杜甫发现自己刚出生不久的第三个儿子饿死了。杜甫悲痛欲绝,他想起了宫廷显贵们的奢靡生活,提笔写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差不多同时,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安史之乱爆发。不久之后,杜甫的好兄弟高适将奔赴前线。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书中其他内容还有兴趣,也建议你去阅读原书。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我们理解杜甫,除了要看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生命历程之外,还需要看到他背后这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2. 如果将唐史研究比为一场考试,那么杜甫几乎是在把答案展示给你看,只不过他的手势和暗号需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