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文艺复兴的女人们》 汪恒解读

《文艺复兴的女人们》| 汪恒解读

关于作者

盐野七生,日本知名女性历史作家,以东方人口吻讲述西方历史的大师,代表作有《罗马人的故事》《文艺复兴的故事》,曾荣获意大利“罗马勋章”、日本“紫授勋章”等重要奖励。

关于本书

本书是《文艺复兴的故事》系列图书中的一本,从女性的角度重新看待文艺复兴。通过讲述文艺复兴时代四位传奇女性的多彩人生,揭示文艺复兴精神的精髓——透彻的合理主义。

核心内容

第一,改变命运的合理主义者,伊莎贝拉和卡特丽娜,如何运用智慧或是勇气,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二,接受命运的合理主义者,卢克雷齐亚和卡泰丽娜,如何在看似没有个性的生活中,活出自己的个性?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文艺复兴的女人们》,这本书是日本著名历史作家盐野七生的名作,也是东方人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形象与女性话题的第一本著作。书里讲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四位著名女性的故事,体现了文艺复兴精神的精髓,也就是透彻的合理主义。盐野七生是日本最受欢迎的历史作家之一,她写西方历史已经写了五十多年。她最有名的作品是《罗马人的故事》,在全球销量已经超过了1500万册。除此之外,她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和心血,写成了一套六卷本的丛书《文艺复兴的故事》。这本《文艺复兴的女人们》就是其中的一本。

我们平常谈起意大利文艺复兴,脑子里的第一印象是绘画、雕塑以及文艺复兴三杰,但是艺术并不是文艺复兴最主要的成果。归根结底,文艺复兴是人的自我觉醒,是人成为人的运动。人不再是神的仆人和命运的奴隶,而是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来判断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文艺复兴的精髓之一,是透彻的合理主义,也就是承认人人各有活法,承认每个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且尊重这种选择。《文艺复兴的女人们》这本书所阐述的,正是这种透彻的合理主义。这本书是一本基于大量历史资料写成的人物传记,重现了文艺复兴最兴盛的年代,意大利四位贵族女子的多彩人生。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这四位女子。第一位出场的,是伊莎贝拉·德·埃斯特,她是一位女政治家,纵横捭阖全欧洲,帮助一个小国立于不败之地。接下来是卡特丽娜·斯福尔扎,她敢跟意大利最强的男子在沙场对决。然后是卢克雷齐亚·波吉亚,她是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女儿,活在哥哥霸业阴影里的女人。第四位是卡泰丽娜·科尔纳罗,出身威尼斯商人家庭,见证了威尼斯在东地中海建立霸业。四位女性的人生际遇和个性各不相同,但其中共同的东西,是她们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个性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尽管她们并不都是强者,但她们的人生都印证了文艺复兴的精髓,也就是透彻的合理主义。

合理主义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你对自己的人生处境并不满意,你想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凭借智慧或者力量去争取更多的东西。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改变命运的合理主义者。另一种情况,你的处境和生活可能在外人看来并不如意,但是,它恰恰和你的个性相符,你的内心很享受这种状态,所以你并不反抗,而是安之若素。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接受命运的合理主义者。

本书介绍的四位女性,分别印证了这两种合理主义者的人生。其中,伊莎贝拉和卡特丽娜是一类,她们是改变命运的合理主义者;卢克雷齐亚和卡泰丽娜则是另外一类,她们是接受命运的合理主义者。在传统社会,女性往往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但是这四位文艺复兴时代的奇女子,对于命运无论是奋起反抗还是欣然接受,其实都是按自己的想法在活。她们已经不是男性的附属品和牺牲品,她们身上所折射出的,是人性解放的光辉。

让我们带着下面两个问题,一起开始解读:

第一,改变命运的合理主义者,如何运用智慧或是勇气,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二,接受命运的合理主义者,如何在看似没有个性的生活中,活出自己的个性?

先说第一个问题。在改变命运的合理主义者中,伊莎贝拉靠什么改变命运?靠的是她的智慧和权谋。伊莎贝拉在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女性中首屈一指,即便放在当时所有的政治人物中,也稳居第一流。

伊莎贝拉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费拉拉公国,16岁时被嫁给了邻国的曼托瓦侯爵。当时的意大利诸侯众多,像这种小国要生存下去,需要妥善周旋,因此,伊莎贝拉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了不少熏陶。丈夫经常带兵出征,将国土交给她治理,让她得到了不少政治经验。不过,让她迸发出光彩的,还是1509年的曼托瓦危机。

那年她35岁,教皇联合法国和一大批意大利中小诸侯向威尼斯发动进攻,丈夫也参加了这一同盟,出兵作战,结果不幸被威尼斯俘虏。消息当天就传回来了,对伊莎贝拉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她没有哭哭啼啼,或是病急乱投医,作为努力靠智慧改变命运的合理主义者,她不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而是冷静下来,精细谋划对策。

冷静下来后,她意识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要尽快加强曼托瓦防卫,防止威尼斯乘乱夺城。家中有难,到哪里找帮手呢?当然是娘家。于是她连夜请来正在其他城市担任主教的亲弟弟帮助巩固城防,同时亲自召集全军,整装备战,很快稳定了局势,让威尼斯知难而退。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救出丈夫。怎么办呢?伊莎贝拉想,光靠自己不行,得找外援。她向很多外国君主写信求援,恳求设法换回丈夫。法国国王回信,拒绝了她的提议,却表示愿意派遣军队帮助守城。其他的回信也差不多。这分明是个坑啊:盟军进驻,不但救不了丈夫,反倒有可能顺势占领曼托瓦,而且敌国威尼斯也会借这个理由继续进攻。伊莎贝拉跳坑了吗?当然没有,她一眼洞穿了所谓盟友的司马昭之心。于是,她一一拒绝了这些没安好心的提议。

这些盟友靠不住,怎么办呢?伊莎贝拉思索一番,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是教皇。这场战争归根结底是教皇发动的,找他是最合适的。教皇对曼托瓦没有直接的领土野心,找他是最安心的。最重要的是,开战时,教皇开除了全体威尼斯人的教籍,当时这是极重的惩罚,威尼斯人耿耿于怀,而这正好可以成为换回丈夫的筹码,找他可能也是最有用的。于是,伊莎贝拉开始向教皇求救。一开始,教皇反应很冷淡,而伊莎贝拉不屈不挠,苦苦哀求不止,并且通过女儿和教皇外甥的联姻吹枕边风。皇天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抓住了一个教皇心情大好的机会,成功说服教皇。教皇出面交涉,不久就达成了放人的协议。

到这时候,伊莎贝拉已经在欧洲大小势力间周旋了将近一年,按常人的想法,已经大功告成,可以歇口气了,但是伊莎贝拉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她冷静下来,开始思考第三个问题,威尼斯开出的放人条件,是不是可以接受呢?威尼斯开出的条件,是丈夫为威尼斯服务,担任雇佣军指挥官,同时,将儿子交给威尼斯当人质。伊莎贝拉想,如果接受这个条件,等于还是受制于威尼斯,而且法国这些同盟者也会认为这是一种背叛,这样一来,曼托瓦就会陷入四面楚歌的悲惨境地。于是,她毅然向教皇表示,拒绝这样的释放条件。教皇是什么反应呢?当然是大为震怒,认为伊莎贝拉得寸进尺。但伊莎贝拉并没有动摇,她继续利用各种渠道,跟教皇软磨硬泡,寻找其他可能的妥协条件。

最后,伊莎贝拉得到了最佳结果:丈夫无条件释放,作为一种补偿,帮助教皇指挥军队;儿子成为人质,但不是去威尼斯,而是和父亲在一起。曼托瓦很体面地从战争中脱身而出,没有留下外国的一兵一卒,也没有留给外国任何挑起战争的借口。就这样,伊莎贝拉没有在命运的沉重打击面前低头,而是冷静、坚韧、睿智,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改写了命运。不仅是自己的命运,也是丈夫的命运,以及小国曼托瓦的国运。她是那个年代首屈一指的女政治家,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合理主义者。

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曾说过,理想的君主必须既是一头狐狸,也是一头狮子。伊莎贝拉的智慧与权谋就像一头狐狸,而下一位登场的奇女子,另一位改变命运的合理主义者卡特丽娜,则是一头狮子,是靠勇气和力量与命运抗争的顽强勇者。

卡特丽娜是那个时代最有名的女勇士,和伊莎贝拉一样,也是年轻时被嫁给了一个小国领主弗利伯爵。她25岁那年,领地发生叛乱,伯爵被刺杀,弗利城被叛乱者占领,卡特丽娜和六个孩子都成了俘虏。迫于叛乱者的武力,卡特丽娜没有选择直接反抗,而是耐心地寻找机会。机会很快就来了。弗利城附近有个要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却始终不投降。卡特丽娜得知这个情况,就对叛乱者说,自己愿意到要塞里去,说服要塞投降。一开始,叛乱者并不相信她,她说,你们手上还有我的六个孩子作人质,何必害怕一个女人呢?叛乱者也想不出更好的计策,只得答应下来。结果,卡特丽娜成功从叛乱者手中脱身而出。

下面的这一幕极为精彩,充分展示了透彻的合理主义之下,一个文艺复兴时代女性的勇气与力量。卡特丽娜做了什么呢? 她刚刚摆脱叛军,走上要塞的吊桥,还没等到吊桥完全拉起来,便一下子转过身来,面对叛军,手攥成拳头,将大拇指夹在食指和中指之间挥舞。这个手势是什么意思呢?你可以自己比划一下,想象一下。在当时的意大利,即便在平民百姓之间,这个手势也是非常粗鲁的,表示了一种极端的蔑视。卡特丽娜这种贵妇人做这个手势,简直惊世骇俗。叛军看到这个手势后怒火冲天,有些人很快意识到,自己被伯爵夫人欺骗了,但还有一些人仍心存幻想,他们按照事先的约定,在护城河前安营扎寨,等着卡特丽娜说服要塞守将,开城投降。

他们一直等到第二天,仍不见动静,这才发现自己上当了。于是,叛军将卡特丽娜的两个年长的男孩押到城门前,用刀剑架在他们的脖子上。孩子们哭泣着呼唤母亲。城墙上出现了卡特丽娜的身影,她光着脚,披散头发。叛军大声威胁,如果不出来,就马上杀死她的孩子。而她却傲然以对,面对要塞护城河前叛军的刀枪如林,从从容容地掀起了自己的裙子,她大声喊道:愚蠢的傻瓜啊!我有这个工具,就还能生无数个孩子。

叛军的首领们呆若木鸡,而本来就是乌合之众的叛军队伍顿时士气低落。城墙上的卡特丽娜,虽然只是一个弱女子,但她充满勇气的蔑视和嘲讽,对叛军队伍来说,是比刀枪剑戟更加沉重的打击。这就是勇气的力量。这个时候,要塞的大炮也轰鸣起来,已经无力再战的叛军队伍四散溃逃。卡特丽娜在城墙上的举动,一传十十传百,传回了弗利城,先前被叛乱首领们蛊惑的市民,开始支持美丽而勇敢的伯爵夫人,拥戴卡特丽娜作为统治者。加上卡特丽娜娘家的军队日益逼近,众叛亲离的叛军土崩瓦解,首脑分子逃之夭夭,卡特丽娜很快夺回了弗利城,成了意大利声威赫赫的女性领主。

十二年之后,天才权谋家切萨雷·波吉亚决心统一意大利,率领一万五千大军包围了卡特丽娜的弗利城。弗利只有两千士兵,切萨雷认为,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何况卡特丽娜还是个女人,一定能劝她投降。于是,切萨雷来到弗利城下劝降。可切萨雷的算盘打错了,卡特丽娜决心殊死抵抗。她面对强敌坚守了二十五天,后来城墙被打塌,敌军一拥而上。卡特丽娜拿起宝剑,亲自上阵杀敌,最后负伤被俘。

卡特丽娜失败了,她失去了领地,最后在异国他乡度过了余生,但她的勇气广受赞叹,无论是同盟者还是对手,都称她为意大利第一女杰。在当时的意大利,老百姓流行买一张卡特丽娜的画像贴在墙上,这并不是因为她的颜值,而是因为她的人格魅力。她的人生态度,得到了那个时代意大利人的普遍认同,大家并不觉得卡特丽娜鲁莽或是不守妇道,而是钦佩她wh的勇气,尊重她与命运抗争的选择。她的境遇也可以折射出,文艺复兴时代确实是一个合理主义的时代。

讲完两位女强人用智慧和勇气改变命运的故事,第一个问题就说完了。第二个问题说的是另外两位女性,她们不是女强人,看上去是被动地接受命运,但她们也并不是男人的附属品和牺牲品,命运给她们的恰恰符合她们的个性。这是合理主义的另一面。我们来听听她们的故事。

先说卢克雷齐娅·波吉亚。她是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女儿,天才权谋家切萨雷的妹妹。切萨雷就是刚才说过的打败卡特丽娜的人。卢克雷齐娅的父亲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下登上教皇宝座,千方百计扩张家族势力,哥哥则梦想着统一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卢克雷齐娅自己天生美貌,个性柔弱平和,她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成了父亲和哥哥施展政治权谋的工具,但她并没有表示任何不满,而是平静地接受父亲和哥哥关于她婚姻的每一次安排。

从卢克雷齐娅未成年起,她就开始被父亲和哥哥一次又一次地作为政治工具许配出去。每一次政局发生变化,原先的丈夫失去了利用价值,父亲和哥哥就会想办法撕毁原先的婚约。如果对方不接受,不配合,就会惹来杀身之祸。她的每一次婚姻都是政治婚姻,每一次都和感情无关,每一次都不会有人征求卢克雷齐娅自己的心愿,但她却毫无怨言。

卢克雷齐娅第一次出嫁的时候,只有12岁。当时,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实力强大,父亲和哥哥想拉拢米兰的力量,便将她作为政治联姻工具,嫁给了米兰领主的表弟。仅仅三年之后,米兰的力量衰败了,这段婚姻没有价值了,父亲亚历山大六世便下手切断婚约。紧接着,哥哥切萨雷将政治联盟的目光瞄准了那不勒斯王国,设法将卢克雷齐娅嫁给了那不勒斯王子。幸运的是,虽然是政治婚姻,两人却彼此深爱,生活和睦幸福。

可这种幸福并不长久。到卢克雷齐娅19岁时,切萨雷转而仰仗法国势力,准备切断和那不勒斯之间的政治联系,那不勒斯王子虽然是自己的妹夫,也还是成了牺牲品。切萨雷派出刺客,砍伤了王子。王子回到寓所养伤,卢克雷齐娅每日悉心照料,寸步不离。结果有一天,父亲派人来传唤她见面,就趁着她出门这短短一段时间,哥哥的手下冲进来杀死了王子。就这样,卢克雷齐娅的家族摆脱了已经成为累赘的联姻,而她自己,又一次成为了可以继续使用的政治工具。

卢克雷齐娅的最后一次婚姻,是被哥哥嫁给了费拉拉公爵,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伊莎贝拉的哥哥。这个时候,卢克雷齐娅已经成年了,她仍在怀念自己的上一个丈夫那不勒斯王子。但是,她仍然和先前一样,平静地接受了父亲和哥哥给自己安排的人生,踏上了远赴费拉拉的路途。她对公爵感情平淡,而公爵忙于旅行和铸造大炮,对她也没有多少兴趣,但是这段政治婚姻一直在平静中持续了十七年。她始终守着身为棋子的本分,一直到她三十九岁时因为难产而去世。

卢克雷齐娅的一生,身陷一段又一段政治婚姻,按一般的观点看来,是不太幸福的。她自己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也没有活出自己的个性,似乎只是父亲和哥哥的附属品,是政治婚姻和权谋的牺牲品。不过,换个角度来看,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在政治婚姻之外,卢克雷齐娅有着非常丰富的私生活。她的情人,包括身边的侍从、周游列国的诗人,甚至还有费拉拉公爵的妹夫,也就是伊莎贝拉的丈夫曼托瓦侯爵。多姿多彩的私生活对她的人生来说,算是一种富有个性的表达。除了男女之情之外,她还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长期资助诗人、画家和雕塑家,为费拉拉艺术流派的兴起做出了贡献,成为文艺复兴时代有名的艺术赞助人。

更重要的是,在一段段政治婚姻中被动周旋,这种看似没有个性的人生,其实正是她人生个性的一种体现。可以说,被动就是她的个性。虽然对于每一段婚姻而言,她都没有动手为自己挑选丈夫,但是安于这种人生而毫不反抗、毫无怨言,反倒积极配合,本身也是她自己的人生选择。

她为什么会安然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呢?这还是和她的性格有关。从小到大,卢克雷齐娅对政治都缺乏兴趣,她在意的是身边亲人的感受,特别是对哥哥切萨雷,她从小就怀着一种崇拜的心态,甘愿为哥哥做一切事情,这种崇拜贯穿了她的一生。所以,与其说卢克雷齐娅被动地接受命运安排,倒不如说,她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亲人,交给了哥哥。

有一幕场景很能说明她的这种个性。卢克雷齐娅嫁到费拉拉之后,他的哥哥切萨雷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落败,成了政敌的俘虏。外人看来,这个哥哥从小到大一直在利用妹妹,拿自己做妹妹交易,落到这步田地算是报应,妹妹应该高兴才对。但妹妹却没这么想,相反,她十分担心哥哥的处境,给她能够想到的所有当权者写了信,苦苦哀求释放哥哥。后来,哥哥设法逃跑,却在一次械斗中被敌人杀死。得知这一消息的卢克雷齐娅当时就僵住了,接下来好长时间,她都无法摆脱绝望,每天晚上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自言自语。从此之后,她变成了一个平静的妻子,无所事事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看上去,她被父亲和哥哥作为政治工具反复转手的那些年,反倒是她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外人看来命运悲惨,她自己却感到心安理得,因为她自己的个性就是如此,她自己的选择就是如此。这正是一种接受命运的合理主义。接受并不是因为无力反抗,而是因为命运的给予正是自己内心想要的,所以无需反抗。所以,她并不是父亲或是哥哥的附属品,或是悲惨命运的牺牲品,她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另一位接受命运的合理主义者,是威尼斯大商人的女儿卡泰丽娜·科尔纳罗。在她生活的年代,位于东地中海要害位置的塞浦路斯王国,受到土耳其等新兴势力的威胁,于是向当时的地中海霸主威尼斯求助。威尼斯把这个机会看成是控制塞浦路斯的大好良机,于是,威尼斯选中了卡泰丽娜,给了她一个名义,叫作“威尼斯共和国养女”,嫁给塞浦路斯国王。不过,卡泰丽娜的婚姻生活只持续了一年,她的丈夫就因为患病突然去世。随后,塞浦路斯国内的反对势力发动叛乱,威尼斯则抓住这个机会,出兵平叛,一举掌控了塞浦路斯。而卡泰丽娜也就在威尼斯的军事和政治力量支持下,当上了塞浦路斯女王。

虽然贵为女王,但卡泰丽娜手中并没有权力,她只是一个由威尼斯官员操纵的傀儡。她也有过抱怨,动过一点点反抗的念头,希望从威尼斯官员手里拿回一点权力,更希望能有一段新的婚姻生活,但在压力之下,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些念头,不问世事,安安稳稳地享受锦衣玉食,继续当这个傀儡女王,一当就是十七年。

后来,威尼斯政府为了加强掌控,决定直接合并塞浦路斯。他们向塞浦路斯派出了庞大的舰队,而跟随舰队而来的,是卡泰丽娜的弟弟。弟弟劝说卡泰丽娜将塞浦路斯交给威尼斯,已经习惯女王生活的卡泰丽娜,忍不住争辩了几句。弟弟却一再提醒卡泰丽娜,自己是威尼斯人,应该考虑威尼斯共和国的利益,况且,能够成为女王,能够持续统治,都是威尼斯的恩惠。如果不顺从于威尼斯的要求,不但自己没有好结果,家族也会面临灾难;相反,如果顺从的话,自己和家族能够得到巨大的荣誉和利益,

卡泰丽娜被说服了,她顺从地交出王冠,以贵宾身份回归威尼斯。她乘坐的帆船扬帆驶入威尼斯港,全城权贵出动,热烈地欢迎她。在一场场华丽盛大的宴会中,她迅速忘掉了丢掉塞浦路斯的忧伤,也忘掉了塞浦路斯,沉浸在威尼斯奢华的生活中不能自拔。威尼斯在表面上给予她最高礼遇,允许她保留女王封号,赠予一小块土地的领主权,但她真实的境遇,是被软禁在自己的土地上,被严密监视,以防塞浦路斯的子民借助她的旗号争取独立。不过,她对这种处境并没有什么不满,她在自己的小小宫廷里过着快乐华丽的生活,殷勤招待八方来客,在威尼斯的各种重大活动上盛装出席,无忧无虑,直到二十一年后安然离世。

卡泰丽娜个性单纯,她对政治迟钝无感,对权力缺乏欲望,满足于享受虚名奉承和奢华生活。虽然她的经历曲折,先是作为威尼斯控制下的傀儡女王,后来又成为威尼斯城里的政治吉祥物,看上去甚至让人很同情,但在大多数时间里,她自己并不觉得自己生活悲惨,而是在锦衣玉食的生活中安然自得。此外,在将王国彻底交给威尼斯的时候,她展现出了一个威尼斯公民对国家利益的驯服,这是威尼斯人的合理主义。在那个年代,威尼斯的水手、商人、战士和女性,在地中海的各个角落,满怀热情地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利益,正是这种力量,帮助威尼斯从一个城邦国家成长为地中海霸主。

和卢克雷齐娅相似,卡泰丽娜也没有反抗命运,因为命运给予她的,正是她想要的,是她自己的人生选择。而卡泰丽娜的祖国威尼斯,抓住塞浦路斯求助的机会选派卡泰丽娜联姻,抓住叛乱的机会扶助卡泰丽娜成为女王,并在时机成熟时直接出手合并塞浦路斯,这个国家冷酷而理性,挥洒自如地运用政治权谋与军事力量,争取自己的最大利益。它的精彩表演,将文艺复兴时代的政治合理主义推向了极致。

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问,大多数国家的古代社会都是男女不平等的,为什么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会出现这样一批个性色彩鲜明的奇女子呢?我分析,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当时的意大利政治分裂,战乱纷争,给各色人等登上舞台展现人性提供了机会,也包括女性在内。例如伊莎贝拉在丈夫被俘后主持大局,卡特丽娜领兵守城,这样的机会在和平统一的年代是不太容易有的。第二,当时思想空前活跃,不同思潮融会贯通,人们的头脑受到的禁锢比较少,个性伸张成为潮流。第三,当时意大利的男女平等程度在古代社会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贵族家的女性,在接受教育、继承家产方面,拥有和男性大体平等的权利。例如卢克雷齐娅,从小就和自己的兄弟们一起接受教育,因此她也比较容易理解和认同哥哥统一意大利的梦想,自己愿意为哥哥的梦想做出牺牲。在各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这些贵族女子在历史上留下了个性强烈的人生轨迹,也为整个文艺复兴时代留下了人性觉醒的证明。

这本书的重点我们就说到这里,下面来回顾一下主要内容:

首先,伊莎贝拉和卡特丽娜这两位女强人,为我们展现了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女性的一种活法,那就是改变命运的合理主义。伊莎贝拉靠权谋和智慧,卡特丽娜是靠勇气与力量,她们与强大对手不屈抗争,努力改变命运,让生活成为自己所希望的样子。

然后,卢克雷齐娅和卡泰丽娜这两位相对而言的弱女子,为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活法,那就是接受命运的合理主义。卢克雷齐娅出于对亲人的爱,甘愿被亲人当作政治工具;卡泰丽娜则甘愿被祖国当作政治工具,只想要一点悠然自得的奢侈生活。她们选择看似被动,却也是自己基于个性的选择。命运给她们的,正好和她们的个性吻合,所以,她们虽然没有反抗命运,却依然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贯穿于四位女性人生的共同点,就是这一种透彻的合理主义。认可每一个人自己的人生选择,承认选择的合理性,对这种选择的权利表示尊重,这正是文艺复兴精神的精髓之一。不管你对命运是反抗还是顺从,只要你选择的生活是你想要的,是符合你个性的,你就活出了你自己的合理主义,不再是他人的附属品和牺牲品。

撰稿:汪恒 脑图:摩西 转述:成亚

划重点

1.合理主义:认可每一个人自己的人生选择,尊重选择的权利。

2.伊莎贝拉和卡特丽娜这两位女强人,展现了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女性的一种活法:改变命运的合理主义。伊莎贝拉靠权谋和智慧,卡特丽娜是靠勇气与力量努力改变命运。

3.卢克雷齐娅和卡泰丽娜这两位相对弱的女子,展现了另一种活法:接受命运的合理主义。卢克雷齐娅出于对亲人的爱,甘愿被当作政治工具;卡泰丽娜甘愿被祖国当作政治工具,只想要过一生奢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