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头来见》 李南南解读
《提头来见》| 李南南解读
关于作者
马陈兵,作家、诗人、书画家。曾为《羊城晚报》撰写多个专栏,在《人民文学》《读书》《词刊》《天涯》《北京文学》《星星》《西部》《浙江诗人》《作品》等刊物发表作品。
关于本书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基于观念、思维方式、政治文化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人头成为承载特殊信息和暗喻象征的符号,更成为观察、透视并批判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特殊工具与有趣视角。作者从特殊之处着笔,书写“枭悬”“传首”一类古代中国特有之制、特重之事,将中国文化与人性另一个痛痒交加的剖面渐次展开。
核心内容
第一,现实层面:人头在现实中,到底承担着什么样的功能?
第二,文化联想层面:由人头延伸出去,都发生过哪些联想?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李南南。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一本文化漫谈,叫《提头来见》。副标题是,中国首级文化史。这本书主要说的是,人头,在中国文化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说起人头,这应该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最重要的符号之一。有多重要?举个例子你感受一下。在过去,历朝历代,都有一个皇家重地,叫武库。注意,武库,可不仅仅是武器库而已。它还有更重要的精神象征。《晋书·五行志》里说,“武库者,帝王威御之器所宝藏也”。用大白话说,就是武库,象征着帝王的威严,储存着最重要的军事资源和国家宝藏。但是,这个武库却总是不消停。因为这些军事器械中,包含大量的易燃易爆物,也就是火油。晋朝时,武库就发生过一场大火,叫元康大火,烧掉了所有的兵甲器械。但是,这些都不是最大的损失。当时,有一个专门用来统计火灾损失的账本,叫火损清单。里面说,元康大火,最大的损失在于,销毁了三件传世国宝。哪三件?排在第三的,是一把生锈的铁剑。据说是当初汉高祖刘邦,斩白蛇的那把剑。你看,虽然生锈,但好歹是刘邦的佩剑,还是有理由收藏的。排在第二的,是一双草鞋,据说是孔子穿过的。你看,圣人的物件,也可以理解。但是,排在第一的顶级国宝,就有点让人琢磨不透了。这个顶级国宝,是一颗人头,是西汉权臣,王莽的人头。
那么,一颗人头,为什么会成为国宝呢?更奇怪的是,在这场大火中,别的东西烧了也就烧了,唯独这颗人头,留下了很多传说。据说,当时有目击者看到,王莽的人头在烈火中滋滋冒油,脑袋上居然长出了红色的头发,嘴里还长出了獠牙。后来,这件事传到民间,还被编成了童谣,叫千岁髑髅生齿牙。其中的髑髅,就是人头骨的意思。你看,人头在这场大火里的角色,真是又重要,又诡异。
说到这,我们就回到了开篇那个问题。人头,在中华文化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了解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到底是怎么看待人头的?简单说,从山顶洞人开始,我们就一直认为,人头是一个人的精魂所在。意思是,有关你这个人的一切,都储存在这颗项上人头里。
不管是这个人是活着还是死了,只要人头在,这个人的精魂就在。很多跟人头有关的联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这个心态。比如,过去有个刑法,叫枭首。也就是斩首之后,把人头悬挂起来。整个流程,就是为了让这个人,从生前到死后,都承受最严酷的惩罚。
这本书的作者,是作家马陈兵老师。他用了很多年的时间,专门在史料中,搜集有关人头的趣史,书写整理成了这本《提头来见》。用他的话说,人头,就像一颗长在中国历史耳垂和发际阴影中的小小胎记。它与生俱来是如此的隐秘,却不断浮现于一个个逝去王朝的敏感部位。
事先说明,把人头作为一种精神隐喻,根据作者的考证,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就已经开始了。期间的故事数不胜数。全书500多页,纵横勾连,从仰韶文化一直说到清朝,内容非常丰富。咱们今天的解读,远不敢说穷尽原书精华。只能算是,带你走进了首级文化这扇大门。
理解首级文化,需要把握两个关键层面。第一是现实层面。也就是,人头在现实中,到底承担着什么样的功能?第二个关键层面,是文化联想层面。也就是,由人头延伸出去,都发生过哪些联想?
接下来,我就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分成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首先,第一部分,咱们说说人头,在现实中到底承担着什么样的功能?根据作者的考证,人头的用处,有这么几类。
首当其冲的第一个用途,就是当作杀人凭证。你看,过去的悬赏令,写的都是悬赏谁谁谁的人头。用在战场上,人头也可以用来计算战功。人头越多,证明你杀的敌人越多,就相当于过去军队的KPI。首级这个词,就源于这个功能。首,指的是人头。级,指的是爵级。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商鞅入秦变法之后。商鞅变法,把按人头计功,正式纳入国家制度。
其实,早在商鞅变法之前,在打仗时割掉敌人的头,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比如,西周时期,虢国的国君,叫虢季子白,曾经在一场胜仗里折首五百,也就是砍掉500颗人头,来展示自己的战功。再比如,广州南越王墓出土过一件文物,叫船纹铜提筒。考古学家推测,它的年代可能是战国甚至更早。这个东西上的图案,是一艘在战争中凯旋的战船。在船头,挂着一颗明晃晃的人头。而船上,还有几个士兵,一手拿着短刀,一手攥着俘虏的长发,准备割下他们的头。
这时,人头传递的,是一种包括威严、恐惧、战斗力在内的,不可量化的笼统信息。后来,阶级之间的划分需要依据。同时,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对将士的奖励,也需要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这时,放眼全身上下,只有一个部位,能证明,你切切实实的杀了一个人,这就是人头。你看,砍手砍脚,虽然很血腥,但未必能证明对方真的死了;掏心挖肺,你证明不了它是来自人的身上,还是来自动物,鉴别成本太高。最能有效证明杀人数量,评价战功的指标,只有人头。所以,商鞅变法,建立起严格的首级计功制,用人头数量来计算战功。首级,也作为一个专用词,被正式确定。
首级制度,让秦国军队,成为一支嗜杀如命的虎狼之师。因为杀敌的奖励,来得太直接了。几乎是上一秒杀掉敌人,下一秒就能兑现。根据史料《商君书·境内篇》的记载,人头和奖励之间,基本是这么个对应关系: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什么叫甲首?就是披着铠甲的士兵的首级,这样的士兵多少是个头目,普通士兵是没资格披甲的。这个披甲士兵的人头,只要拿到一个,就能加一级爵级,并且获得大量的田地。假如一场仗打完,一个人头都拎不回来,这就是没完成KPI,得罚。像百将、屯长之类的下级军官,自己就得被斩首。但是,假如超额完成,不仅有奖励,还有额外的分红。当时的规定是,在攻城战中,能拿到8000颗人头,或者在野战中,能拿到2000颗人头,都属于超额完成任务,能获得超额的奖赏。
注意,这不光是个致富的方法,还是秦国士兵打破阶层固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累积首级,普通士兵不但可以获得爵级,还可以把没有爵级的人,养为庶子,说白了就是家里的劳动力。官爵到了一定程度,还可以养门客,建立自己的势力圈。
说到这,你可能会说,这不是直接鼓励士兵屠城吗?没错,还真有点这个意思。当时有一个说法叫,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将士们为了伪造战功,经常滥杀平民充数,弄得其他六国是又怕又恨。而且不光敌人害怕,就连秦军内部,也经常因此闹矛盾。士兵之间为了抢夺首级,互相残杀。有一份史料,叫《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里面就记载了一场官司。说的是,邢丘战场下来的两个士兵,争夺一个首级。官方核验了首级上的伤口切面,还是没法确定,到底是谁砍下来的。最后只能张贴告示,寻找目击证人。至于结果如何,里面没有记载。
首级制度自从秦朝出现以来,一直沿用到清朝,长盛不衰。期间还有很多残忍荒诞的故事。比如,在宋神宗时期,有个主持军事的大臣,叫王韶。为了定期虚报战功,竟然把无辜的平民,像牲口一样圈养。需要报战功的时候,就斩首一批。再比如,北宋时期,有一个大臣叫夏竦,主持西北军事。当时西夏主帅为了羞辱夏竦,给他的首级,开出了一个远低于市场价的悬赏。夏竦觉得很没面子,马上让人毁掉悬赏令。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咱们就不多说了。
好,这是人头的第一个功能,计算战功。首级这个词,也源于这个功能。当然,一颗人头中包含的信息,远远不止是一个数字。前面说过,人头,包含着人的精魂。这就引出了人头的第二个功能,作为祭祀的祭品。包括向神灵祭祀、复仇祭祀,等等。
把人头作为祭品,在远古的野蛮社会,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物品主要包括血液、心脏和人头。其中,人头最常见。到了商代,斩首祭祀已经非常普遍。比如,有一份史料,叫《逸周书》。里面就详细记录了当年周武王攻破殷都,斩掉纣王和两个妃子的人头,并且献祭于宗庙的全过程。春秋战国期间,也有很多杀战俘来祭祀的记载。
自秦汉以后,历朝律令才开始禁止民间拿活人祭祀。注意,只是禁止民间这么干。统治者和朝廷官方,是可以随时在祭坛上,冠冕堂皇的拿活人当祭品的。比如明朝,出师前杀人祭祀,是一种军仪,也就是军队的规定动作。再比如,唐文宗大和四年,也就是公元830年。在兴元府,也就是今天的陕西汉中,一千名早前参加叛乱的士兵,在酒席上被尽数斩杀。根据当时的记载,领头的斩成一百段,中层干部斩成三段,剩下的普通士兵,一律斩首。一千枚人头,堆得像小山一样高。当时负责这件事的,是一个叫温造的官员。唐文宗后来还这么评价温造,叫,果副朕意,省念其功。意思是,这件事办得非常合我的心意,功劳非常大。
注意,这一整套行为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杀人那么简单。这里面有很大程度上的道德惩戒意味。惩戒的对象,主要是不忠不孝,犯上作乱的人。在当时,只要一个人不忠不孝,就可以视之为枭。也就是,把他当成枭。枭,说白了就是猫头鹰。在当时,枭被看作是不孝鸟。怎么个不孝?《汉书·郊祀志》里有句话叫“枭鸟食母”,也就是吃自己的母亲。所以当时的文化体系,非常痛恨枭,朝廷每年还会举办枭羹节。也就是把猫头鹰做成肉羹,大家一起吃。一旦一个人不忠不孝,就可以视之为枭,无论怎么虐杀、献祭,在当时都是获得允许的。至于猫头鹰为什么会跟不忠不孝联系在一起,这是另一个漫长的故事。假如你有兴趣,可以去阅读原书。
好,这是人头的第二个功能,作为祭祀用品。说到这,其实人头的前两个功能,作为杀人凭证和用来祭祀,即使我不说,你可能多少也能猜到。但是,接下来要说的第三个功能,你可能很难想到。至少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非常意外。
第三个功能是什么呢?咱们先卖个关子。先从一个故事说起。这是一个典故,叫豫让刺杀赵襄子。
春秋末期,有一场战争,叫晋阳之战。打仗,总会有输有赢,具体的过程咱们就不细说了。赢的这边,叫赵襄子。输的这边,叫智伯。智伯本人,也已经一命呜呼。但是,虽然仗打输了,智伯有一个忠心耿耿的门客,叫豫让,他一心惦记着给主人报仇。
怎么报?自己一没钱,二没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混进赵襄子家里,当仆人,搞暗杀。为了混进去,豫让挥刀,把自己阉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工作资格。但是,豫让混进赵襄子府里之后,居然给自己谋了个涂厕的差事。涂厕,就是打扫厕所。豫让每天就躲在厕所里,等着赵襄子送上门来。
但是,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也不知道是赵襄子第六感特别准,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史记》里有句话,叫,襄子如厕,心动。意思是,赵襄子只要一上厕所,就心慌,总感觉有什么事不对劲。他就让侍卫搜查。作为厕所清洁工的豫让肯定躲不过去。结果就从他身上,搜出一把匕首。豫让也一不做二不休,摊牌了,我就是来替主人报仇的,怎么着吧,有种你就杀了我。
后来,赵襄子觉得豫让忠心耿耿,就把他放了。但是豫让特别执着,又埋伏在桥下,再次刺杀。结果这回,又失败了。据说是赵襄子在过桥之前,骑的马突然受惊。赵襄子就让人搜查桥下,结果又逮着了豫让。最后,赵襄子看在豫让忠心,就把衣服脱下来,让他对着自己的衣服刺三剑,就算是为主人报了仇。刺完之后,豫让发表了一番演说,然后横剑自刎。后来,因为忠心耿耿,豫让在《刺客列传》里,和荆轲等人,被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刺客。
好,故事讲完了。你可能会问,这跟人头有什么关系?其实,仔细想想,你会发现这个故事里有个疑点。那就是,豫让这个大刺客,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不惜把自己阉了,混进赵襄子府中,为什么偏偏要去刷厕所?他应该当贴身仆人,成功率肯定更高。注意,故事讲到这,就跟人头有关了。
《史记》里有句话,叫“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为饮器”。意思是,赵襄子最恨的就是智伯,杀了都不解恨,还把他的头,做成了饮器。字面上看,就是喝水的器具。但是,饮器其实一共有三个含义。第一是盛水的器具。第二是盛酒的器具。这两个用途,都跟这个故事关系不大。但第三个用途关系密切,叫便器,也就是尿壶。
没错,根据作者的推测,饮器,在这里最有可能代表的意思,就是尿壶。赵襄子把智伯的人头做成了尿壶,一上厕所就要用。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豫让一定要躲在厕所里。因为他要拿回智伯的人头。主人虽然死了,但人头尚存,精魂尚在,绝不能让主人的精魂再受罪。
其实,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有的军队打了胜仗,会把敌军的头骨锯下来,做成酒杯。再比如开头说的,王莽的人头之所以会成为晋朝国宝,要追溯到东汉。皇帝为了告诫天下,反贼没有好下场,就把王莽的人头做了防腐加工,做成了收藏品,一直流传到了魏晋。直到元康大火,才算给这颗人头,画上了一个句号。
这也是咱们今天要说的,人头在中国古代承担的第三个角色,作为特殊的带有象征意义的器具。当然,这背后隐含的心态,还是之前提过的,认为人头是人的精魂所在。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内容。人头在古代,承担着什么样的现实功能。在这本书里,作者把人头的主要功能,一共列了四项。其中三项,咱们刚刚说完,分别杀人凭证、祭祀用品和制作器具。还有一项是威慑敌人,因为这个功能经常和其他三个功能一起出现,咱们就不单独说了。
当然,人头承载的,不仅仅是这些现实功能。还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文化联想。要知道,认为人头是人的精魂所在,这个观念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山顶洞人的巫术遗址。考古学家认为,山顶洞人已经有明显的崇首观念,也就是首级崇拜情结。遗址里有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周围有很多赤铁矿粉末。也就是红色的铁矿粉末,用来象征血液。整个摆放,象征着流血出魂,也就是随着血液流出头部,人的魂魄,也离开了身体。
在后来几千年的时间里,人头崇拜情结越演越烈,衍生出的传说故事越来越多。但是,这些故事却大都脱胎于几个最基本的底层模板。接下来,第二部分,我就从这些底层模板里,挑出了一组,被套用次数最多,在书中也占比最大的,跟你说说。
这个故事模板叫作“落头传奇”。落头传奇的核心就是,人头在离开人的身体之后,依然具有生命精气,能说话,能思考,甚至能飞。比如开头说的,西晋时期的元康大火,王莽人头被烧。就有目击者传闻说,王莽的人头在熊熊烈火中,长出了红色的头发和獠牙。认为人头在离开身体后依然具有生命,这个假设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已经没法追溯。但是,由它延伸出的故事,却数不胜数。
比较有名的,比如,宋代的《太平御览》里,有一个眉间赤的故事。眉间赤,是故事主角的名字,生活在春秋时代。他的父母,都是有名的铸剑大师。他们为楚王铸了一套雌雄双剑。但铸好之后,只献上了一把雌剑。楚王大怒,就把夫妻俩杀了。后来,眉间赤长大,想为父母报仇。但楚王早就贴出告示,悬赏眉间赤的人头。碰巧这时,眉间赤遇到一个侠客。侠客告诉他,只要把你的人头交给我,我就能替你报仇。眉间赤听完,二话没说,拔剑就割掉了自己的人头。
后来,侠客带着人头找楚王。楚王喜出望外,还叫人支起一口大锅,把人头给煮了。但是,煮了三天三夜,久煮不烂。楚王纳闷,就探头往锅里看。就在这时,侠客趁机割下了楚王的头。只见,楚王人头下锅之后,跟眉间赤的人头撕咬在一起,难解难分。侠客一看,赶忙又割下了自己的人头,下锅帮忙。最终,眉间赤和侠客,两颗人头对战楚王的一颗人头,结果同归于尽。锅里三首俱烂,也就是,三颗人头,全都煮得稀烂。以至于后人只能把锅里的东西分成三份,分别埋葬。后人称之为,三王墓。
再比如,《幽明录》里,也讲过一个断头不死的故事。说的是汉武帝时,有个太守,叫贾雍,精通神术。有一次,贾雍带兵讨贼,被敌人砍下了脑袋。结果,贾雍的身子,居然自己骑着马,回到了营地。士兵们看着贾雍的身体,非常吃惊。贾雍还用胸腔发出声音,问大伙,我是有头好,还是没头好呢?属下说,还是有头好一点。贾雍的身体一听,马上反驳。不对,无头照样很好。结果话音刚落,身体就从马上栽下来了。
其实,有关人头离开身体后,到底还有没有知觉,这个问题不光在中国,在世界各地,它都演绎出过不同版本的传说。法国大革命,是砍头的高峰期。人们嫌用刀效率低,就发明了断头机。有一次,在短短的38分钟里,断头机就砍下了50多颗人头。据说有一个医学生好奇,用针去刺人头的舌头。结果,人头不仅露出了痛苦的表情,还睁开眼皮,瞥了他一眼。当然,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咱们在这就不多说了。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内容。由人头引发过很多联想,我们挑了其中的一个,落头传奇具体说了说。在过去,人们认为人头离开身体,依然具有生命精气。并且由此衍生出了很多传说故事。
这本《提头来见》咱们先说到这。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今天的解读,远远没有穷尽全书。在书中,除了故事之外,作者还提出了很多文化思考。比如前面说过的,猫头鹰为什么会被描绘成不孝鸟?人头在不同地方,出现过哪些文化演绎?
类似的问题,书里还有很多。对这些问题,书里给出了很多线索,有些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结论。但是旁征博引的过程,还是很有趣的。假如你有进一步探索的愿望,也推荐你阅读原书。最后提醒,听书已经上线红包分享功能。点击文稿的红包按钮,就可以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撰稿、讲述:李南南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划重点
1.理解首级文化,需要把握两个关键层面,分别是现实层面和文化联想层面。
2.人头在现实中,承担着杀人凭证、祭祀祭品、特殊意义的器具和威慑敌人的功能。
3.人头延伸出去,引发过很多文化联想,比如“崇首观念”和“落头传奇”的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