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拿破仑大帝》 段文强解读

《拿破仑大帝》 | 段文强解读

关于作者

安德鲁·罗伯茨,英国皇家文学学会和皇家艺术学会会员,杰出的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拿破仑的最新传记。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作者运用了很多最新的材料,比如拿破仑的一万多封私人信件等等。作者罗伯茨在引言中写道:我希望读者在看完这本书后,完全明白为何我用的标题是:拿破仑大帝。也就是说,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我们重新认识拿破仑:他不是一个独裁者或战争狂,而是像亚历山大大帝和恺撒大帝那样,是一个对本国以及世界历史有推动作用的政治家。他在书中甚至直接说:拿破仑是现代法国的奠基人,一个时代也以他命名。这就是他称拿破仑为“大帝”的原因。其实,“大帝”是中文翻译,英文书名是“Napoleon the Great”,直译就是“伟大的拿破仑”。

核心内容

第一,为什么说拿破仑拯救了法国?第二,拿破仑的政治理念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认为,他不是一个独裁者或冒险家,而是真正的政治家?第三,拿破仑对后来的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拿破仑大帝》,作者叫安德鲁·罗伯茨。罗伯茨是著名历史学家,尤其擅长写人物传记,曾以《索尔兹伯里:维多利亚时代的泰坦》一书,获得英国历史类著作大奖,沃尔夫森历史奖。这本书是罗伯茨的最新著作,也是拿破仑的最新传记。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运用了很多最新的材料,比如拿破仑的一万多封私人信件等等。当然,罗伯茨写这本书不是为了新而新,也不是把新材料简单的罗织一下,罗伯茨在引言中写道:我希望读者在看完这本书后,完全明白为何我用的标题是:拿破仑大帝。也就是说,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我们重新认识拿破仑:他不是一个独裁者或战争狂,而是像亚历山大大帝和恺撒大帝那样,是一个对本国以及世界历史有推动作用的政治家。

很多中国人对拿破仑比较陌生,最多知道些教科书里的内容:他是个军事天才,以军事起家最后当了法国皇帝,然后频繁的发动对外战争,最终在滑铁卢战役中失败。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印象里,拿破仑是一个权力家、野心家、战争狂。不只我们,很多西方人也这么认为,比如法国思想家斯塔埃尔夫人曾说:拿破仑是东方暴君,是新阿提拉,是只知道如何破坏与毁灭的士兵。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也曾说:拿破仑是典型的追名逐利之徒……他破坏了一种对平等、自由、博爱,以及人民起义推翻压迫的梦想。但是作者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拿破仑不仅拯救了法国,还从一定程度维护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梦想。他在书中甚至直接说:拿破仑是现代法国的奠基人,一个时代也以他命名。这就是他称拿破仑为“大帝”的原因。其实,“大帝”是中文翻译,英文书名是“Napoleon the Great”,直译就是“伟大的拿破仑”。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三个部分来重新认识拿破仑,看一看他到底伟大在哪。第一部分,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说拿破仑拯救了法国?第二部分,我们再来看看,拿破仑的政治理念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认为,他不是一个独裁者或冒险家,而是真正的政治家?第三部分,我们最后来看看,拿破仑对后来的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先来说第一部分,为什么说拿破仑拯救了法国?

这话要从法国大革命说起。

“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直接起因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5月5日召开的三级会议,所谓“三级”就是教士、贵族、平民三个阶级。当时的法国因为连年战争而陷入了财政危机,所以国王就想提高税收,而这项决议需要通过三级会议批准才能生效。在投票权上,三个阶级各有一票,这看上去很公平,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几千万法国人口中,教士和贵族分别只占1%左右,剩下的98%的都是平民。也就是说,在投票权上,人口只占1%的人群与占98%的人群拥有一样的权力,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实际上,路易十六就是想联合贵族和教士通过投票增加平民阶级的税收,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路易十六的算盘打得挺好,但这个时候的平民阶级已经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了,面对这种不利的局面,他们干脆脱离三级议会,组成新国民议会和国王分庭抗礼。随后,路易十六动用军队,想强制解散国民议会,却激起了平民的武装反抗,革命爆发。结果是,现任政府被推翻,路易十六被处死。你看,现在专制政府被推翻,国王也被处死,从这个角度来说,“大革命”是胜利的。但“大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胜利,还有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激起了周边国家的敌意。当时的欧洲,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专制体制,而“大革命”的宗旨和效果就是推翻专制,因此他们对大革命后的法国有很深的敌意,害怕自己的国家受到影响,统治地位被动摇。于是,奥地利、普鲁士等国组成了“反法同盟”,想要镇压大革命,让法国的波旁王朝复辟。这是法国面临的军事危机,也是外部危机。

第二个问题,是专制政府虽然被推翻,但法国却一直处在严重的政治混乱中。这一点很好理解,推翻一个差的秩序是比较简单的,难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新秩序。革命成功后,革命党内部就开始分裂,各派之间开始互相迫害甚至杀戮。比如,在激进的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执政期间,有7万人被处死,其中既有贵族,也有革命派,还有平民,罪名都是“莫须有”,史称“恐怖统治”。而最终,连罗伯斯庇尔也没能逃脱“恐怖”,被送上了断头台。对此,《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有一个很深刻的评价:“革命失去了控制,开始吞没他自己的儿女”。法国因此陷入了长期混乱中,直到革命爆发三年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才得以成立。

政府虽然得以建立,但混乱并没有终结,各派之间依然在互相争斗。先是激进主义的雅各宾派取代了自由主义的吉伦特派,随后共和主义的热月党人又推翻雅各宾派建立了督政府。频繁的政权更迭,让法国一直处在动荡之中。

也就是说,此时的法国处在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内忧是政治混乱,外患是 “反法同盟”的军事进攻。内忧外患下,法国在1799年陷入了最低谷,不仅在战争中丢土失地,连经济也被封锁,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甚至连军饷都发不出来,境内到处是逃兵、强盗与劫匪。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共和政府可能崩溃,法国也可能会崩溃。这个时候,法国需要一个能够稳定局势的强人,拿破仑刚好在这个时候出现。

拿破仑虽然出身于富裕家庭,但不属于贵族,所以在路易十六的时代,他是没有资格进入政治中枢的,但上面说的时代背景给了他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拿破仑是在对抗反法同盟的过程中脱颖而出的,在第一次反法同盟中,他先后在两个战役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一次是1793年发生于法国南部的土伦战役,当时拿破仑临危受命,在炮火的掩护下,带领突击队攻下了土伦,拿破仑因此被破格提升为准将。第二次是1796年的意大利战场,此时拿破仑已经是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与反法同盟主力奥地利军队正面决战。战争持续了9个月,拿破仑两次以少胜多,逼迫奥地利求和,第一次反法同盟因此失败。

这一次反法同盟失败后,那些国家很快又组织了第二次反法同盟,这个时候法国已经是督政府时期了。这一次反法同盟入侵时,拿破仑不在法国,他被派到了埃及战场上,而督政府不是反法联军的对手,在战争中接连失败,法国再一次陷入危机。这个消息传到埃及之后,拿破仑果断留下军队,只身一人返回。而在困境之下,法国人民都在期盼拿破仑,他回国的消息传回之后,民众高呼:共和国万岁!拿破仑万岁!

不过,这一次拿破仑不仅要击退反法联军,他还要取代混乱的督政府。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利用自己在军队中的威望和权力,调动军队包围并控制了督政府。第二天,拿破仑建立执政府,他自己任法兰西第一执政官。

拿破仑执政后,立即对内部政治进行了整合。比如,为了终止党派斗争,他解散了议会;为了彻底避免波旁王朝复辟的可能性,他废除了贵族制度,让法国再无贵族与平民的分别。从这时候开始,国家的军政大权,全部掌握在拿破仑手中。

拿破仑的做法,确实容易被理解为野心家的专制,但从实际效果来说,他确实挽救了衰微的法国。他不但避免了法国的沦亡,还从此开始蒸蒸日上。1804年时,拿破仑与俄奥联军展开决战,获得决定性胜利,法国在欧洲的威势达到顶峰,连当时欧洲的一流陆上强国奥地利都不得不屈从于法国。这个时候,由于拿破仑已经是法兰西皇帝了,而俄奥联军也分别由皇帝亲自统帅,所以这场战争被称为“三皇会战”。

这就是拿破仑在“大革命”的背景下,挽救法国的过程。他不是一个单纯的权力家、野心家和战争狂,用罗伯茨的话说,就是“虽然他对国家实行了专制统治,但却有效地治理了国家。”书中还说:“法国人经历了恐怖统治与腐败混乱的督政府时代,大都渴望稳定的共和国,拿破仑满足了他们的愿望。”所以说,拿破仑拯救了法国,是法国的英雄。

如果拿破仑的生命或政治生涯,终结在他当第一执政的期间,他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争议了。但是,他在掌权之后没多久,就加冕称帝。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个人野心的暴露,是赤裸裸的独裁。但是作者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即使拿破仑称帝,他仍然不是独裁者或冒险家,而是政治家。第二部分,我们就来看看,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要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说清三件事:皇帝、法典和扩张。

我们先来说,拿破仑为什么要当皇帝?仅仅是为了实现他的个人野心吗?当然不是,这件事要复杂得多。

前面说过,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朝,建立了共和制的政府,此后法国就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而除了第一部分提到的祸患之外,法国内部还有一个隐忧,就是政府合法性的问题。路易十六是波旁王朝的王室,而波旁王朝在法兰西的统治已经持续几百年了。“大革命”虽然推翻了波旁王朝,但在法国人心中,波旁王朝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还是最高的。所以,即使拿破仑拯救了法国,控制了权力,但他并不具有很强合法性:他与波旁王朝的国王不同,无法从家族血统和神圣性上证明统治的正当性。所以在很多人心中,波旁王室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即使路易十六被处死,掌权者也应该是波旁王室的其他成员,而不是革命党或拿破仑。这是拿破仑的一个困境,但也并非没有解决办法,因为他知道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有赖于他的自己的荣耀和他给法兰西带来的荣耀。荣耀换来的支持,比血统更为广泛。于是,拿破仑选择称帝。

听到这,你可能会问,称帝与合法性有什么关系?

我们刚才说过,之前国王、皇帝的合法性来源于自身的血统,不仅法国如此,整个欧洲都是如此。比如,奥地利皇帝必须来自哈布斯堡家族,普鲁士国王必须来自霍亨索伦家族。而拿破仑称帝的目的,就是为了颠覆这种模式。从他开始,皇帝合法性的来源,不再是血统而是人民。

所以,拿破仑执政之后就废除了贵族制,所有人身份一律平等,没有血统的高下,终止了血统观念。然后,他又修改宪法,规定法兰西可以有皇帝,但皇帝必须通过民选。这就是刚才说的,皇帝的合法性的来源,不是血统,而是人民。最终,拿破仑在选举中获得350万赞成票,成功当选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你看,彻底改变皇帝合法性的来源,才是拿破仑称帝的终极目的。所以,他才在加冕仪式中说:我是全民公投的皇帝,我为自己加冕。同时,他也发誓:只为法兰西人民的利益、幸福与荣耀而统治。

也正是因为有这个转变,作者才说:“拿破仑是现代法国的奠基人”。在此之前,法国是波旁王朝的法国,甚至是国王个人的法国。路易十四就曾经说过:法兰西完全属于国王本人。但从此以后,法国是法兰西人的法国。所以,在拿破仑的理解中,共和与专制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有皇帝,而在于究竟为了谁而统治。为血统和家族统治就是专制,为人民而统治就是共和。因此,拿破仑才会说:帝国政府是另一种类型的共和国。

而最能证明拿破仑誓言的,就是他颁布的《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法典》是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即以保护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法律,所以也叫《民法典》。法典的具体内容虽然有很多,但核心原则只有三条:自由平等、财产所有权保护和契约自治。这部法典不是拿破仑的政治作秀,因为在他正式称帝之前,这部法典已经颁布实施了。

《拿破仑法典》是第一部民法,很多现代民法的原则和规范都是它确立的。比如,法典中有将近1/3的条款都在强调和确保个人财产的不可侵犯性。这部法典不但在法国沿用至今,还成为很多国家的民法范本。对于这部法典,拿破仑非常自豪,他甚至说:我最伟大的事业,不是打赢了几十场胜仗,而是这部法典。

尽管有反对者认为,这部法典的内容并不是拿破仑撰写的,因此不应该把功绩算在拿破仑头上。但作者认为,如果没有拿破仑的推动,这部法典就不可能问世。而且,尽管拿破仑不是内容的制定者,但他是完全认可法典内容和精神的。

不过,既然拿破仑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野心家,而是一个为法国人民统治的政治家,那他为什么那么热衷于扩张呢?他对外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法国人民的利益,还是为了自己的个人野心?

客观来说,拿破仑对外扩张的行为,确实是因为个人的野心。但“野心”和“野心”还不一样,有些人的野心,是为了征服和掠夺,但拿破仑的野心不是为了征服其他国家,然后统治其人民,他想要的是重建欧洲的秩序。

自从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欧洲就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中途虽然短暂的恢复统一,但很快又四分五裂。拿破仑的理想,是终止欧洲群雄割据,纷争不断的状态,建立起一套以法国为中心的新秩序。

所以,拿破仑的对外扩张有两个特点:第一,他很少真的进行彻底征服,大多数战败国都保持相对独立,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服从于法国而已。第二,拿破仑基本不会压迫服从国,而是对其推广法国的改革和理念。比如,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都接受了《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的最终理想,不是彻底统一欧洲,而是建立欧罗巴合众国,一个国家组成的联合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欧洲应该以美利坚合众国或者希腊城邦为模板创建欧罗巴合众国。欧洲应该成为一个民族,每个人都会觉得是在自己的祖国内部旅游。这是大势所趋,或迟或早,这样的联合终将到来。”也就是说,拿破仑并不想成为欧洲的统治者,他是想让欧洲形成一个联盟,法国是联盟的核心。

以上,就是拿破仑的政治理念和行为逻辑。首先,尽管拿破仑成立了一个帝国政府,自己当了皇帝,但在他的理念中:帝国只是另一种共和国。其次,拿破仑颁布的《民法典》,证明了他真的是在为人民的利益而统治。最后,拿破仑的对外扩张,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一个欧罗巴合众国。通过这三点,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罗伯茨认为,拿破仑不是一个野心家或冒险家,而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但是,就算拿破仑是政治家又如何,政治家就一定是“大帝”吗?当然不是,历史上的大帝,例如亚历山大、恺撒、秦始皇、汉武帝,他们的影响不仅限于当世,还影响了后来的历史。第三部分我们就来看看,拿破仑对历史产生了什么关键的影响?

我们在开篇的时候,曾提到作者对拿破仑的一个评价:“拿破仑是现代法国的奠基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现代法国?这就要说到,拿破仑对历史影响了。不过,书中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很简单,所以我们要借用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一书的论述。

《全球通史》曾指出“民族国家”这个政治概念是伴随拿破仑兴起的,而所谓法兰西人的法国就是第一个民族国家。也就是说,拿破仑在客观上促成了民族国家的兴起,这是他对历史最大的影响。下面,我们就顺着《全球通史》的思路来解释这个问题。

什么是“民族国家”?简单来说,就是以民族为纽带而建立起的政治体。比如,德国是德意志民族的国家,日本是大和民族的国家等等。总之,当下的200多个国家中,民族国家占据大多数。虽然民族国家是当下主流的国家形态,但民族国家这个形式出现的时间只有200多年,而前面也说过,第一个民族国家就是拿破仑时期的法国。

为什么此前没有民族国家?因为民族国家是一个现代概念。比如,一个生活在中世纪的人,首先会强调自己是基督徒;然后是语言,比如拉丁语或希腊语;然后是具体的居住地区,比如勃艮第或康沃尔。这个时候,英吉利、法兰西、意大利这些概念,指的都是范围较大的地区,而不是国家。

当初,欧洲推行封建制的时候,就是以地域为基础进行国家划分的。然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个封建国的文化、语言都发生了改变,同外部的差异越来越大,而内部的差异越来越小,英格兰人、苏格兰人、意大利人、法兰西人才逐渐变成民族。这一区分在拿破仑之前就基本完成了。

不过,这可不是说民族出现了,民族国家就会出现。虽然同为皇帝,法国的拿破仑和奥地利的弗朗茨二世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当皇帝,弗朗茨二世靠的是血缘,拿破仑靠的是人民。对于奥地利,弗朗茨二世是天生拥有主权的,但对于法国,拿破仑的主权来自人民的授予。这就是封建国家与民族国家最大的不同。

封建国家的国家主权属于皇帝、国王或诸侯。比如,路易十四曾经说过:法兰西完全属于国王本人。而民族国家的国家主权则属于人民,皇帝、议会、政府、首相都是在人民的支持下担任和成立的。

也就是说,民族国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单一民族主体;第二,主权在民。而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用这种方式成立的国家,就是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路易十六是法兰西国王,是法兰西地区的统治者,拿破仑是法兰西人的皇帝,是法兰西人的领导者。这个时候的法国,单一民族是法兰西民族,虽然有皇帝,但皇帝是全民选出来的,所以是民族国家。

所以说,拿破仑在客观上促成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拿破仑的作用主要有两个:第一,巩固并完善民主、民选,打压封建制;第二,领导法国人民对抗其他国家,促进了法国的国家团结和民族意识觉醒。从前的法兰西是封建制下的王国封地,此后的法国是法兰西人的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于法国,在连续且激烈的战争中,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的民族意识也开始觉醒。1815年,拿破仑在第六次反法同盟中失败,被迫退位并被流放到厄尔巴岛上。解决完拿破仑之后,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商议如何处置法国,以及此后的欧洲秩序。商议的问题中有一条就是如何划分被拿破仑侵占的领土。如果按照原先的规则,是谁的就还给谁就行了。但这个时候不仅国家有领土需求,不同的民族也开始有领土需求,而领土需求其实就是政治需求。

于是,从1815年开始,欧洲爆发了一系列民族反抗运动。1821年,希腊人从土耳其的统治下获得独立;1830年,比利时人摆脱了荷兰人的统治;1848年,意大利摆脱奥地利的控制;1870年,德国击败奥地利和法国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到了20世纪,这种反抗运动就更加激烈了,典型的事件有巴尔干战争、以色列成立和南斯拉夫解体等。即便是到了21世纪,这个过程依然没有结束,2014年的“苏格兰独立公投”事件的起因就是一部分苏格兰人想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这一切,都是从拿破仑开始的。

总结一下,拿破仑虽然没有主动建立民族国家的意识,但在客观上他的出现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他起到的具体作用有两个:第一,虽然此前的《人权宣言》已经提出了“主权在民”的理念,但真正把这种国家模式确立下来的是拿破仑;第二,领导法国人民进一步团结,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继法国之后,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民族国家相继成立,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部分内容。

这本书的内容已经解读得差不多了,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大革命”虽然推翻了专制王朝但却带来了两个危机,第一是反法同盟的进攻,第二是内部政治的混乱。而拿破仑则通过自己的军事能力和政治魄力解决了这两个危机,并成为法国的最高掌权者。因此,作者会说:拿破仑拯救了法国。

虽然拿破仑夺权了政权并最终称帝,但作者认为拿破仑不是一个野心家和独裁者。他称帝,是为了终止血统王朝的观念,让人民成为皇帝的权力来源。而《民法典》就是他政治理念的最好体现。同时,拿破仑的对外军事,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联合。他想建立一个类似于欧盟的“欧罗巴合众国”。最后,拿破仑的出现还促成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他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就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此后,民族国家在世界各地纷纷建立,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基于以上几点,罗伯茨认为,拿破仑是当之无愧的“大帝”。

撰稿:段文强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转述:徐惟杰

划重点

1.作者希望让我们重新认识拿破仑:他不是一个独裁者或战争狂,而是像亚历山大大帝和恺撒大帝那样,是一个对本国以及世界历史有推动作用的政治家。

2.拿破仑则过自己的军事能力和政治魄力解决了“法国大革命”后的危机,成为法国的最高掌权者。

3.在拿破仑称帝是为了终止血统王朝的观念,让人民成为皇帝的权力来源。

4.拿破仑促成了民族国家的兴起,这是他对历史最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