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拥抱战败》 故事硬核工作室解读

《拥抱战败》| 故事硬核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约翰·W·道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历史学教授、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美国历史学会委员,是日本近现代史与美日关系最重要的研究者之一。他的学术研究开始于1960年代,在此后几十年的研究生涯里,反思西方中心论的合理性、呈现历史的复杂性,始终是约翰·道尔考察历史的核心立场。

关于本书

本书出版于1999年,获得过许多荣誉,包括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班克罗夫特奖等。在这本书里,约翰·W·道尔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在美国的军事占领下如何重建,如何与打败自己的敌人结成同盟,并且快速地抛弃军国主义、转变姿态,在被摧毁的土地上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美国占领时期日本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是对战后日本最全面、最重要的研究著作之一。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围绕着“拥抱”这个概念展开的。“二战”过后,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进入一种“奇怪的隔离时期”。在约翰·道尔的描述中,这个占领期是战败者与征服者共同“拥抱战败”。对日本来说,一个被彻底打垮的国家能快速转变姿态、放下军国主义,拥抱强者的占领和改造,与强者为伍以期待再次复兴,这是日本国民性的体现。对美国来说,战争时期的疯狂敌人转变成了“女性化”的被征服者、受控者。这就使得美日之间的关系,成为假想式的男女两性的互动关系。日本战后的发展与遗留的种种历史问题,都植根于战后六年美国占领期的社会变革,植根于日本和美国共同“拥抱战败”的历史。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拥抱战败》。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70万字,我会用大约3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我们一起来看看,“二战”之后,日本在美国的军事占领下如何重建,如何与打败自己的敌人结成同盟,并且快速地放下军国主义、转变姿态,在被摧毁的土地上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

本书的书名“拥抱战败”,提出了一个让我们感到诧异的说法,就是一个被彻底打垮的国家,竟然用“拥抱”的姿态面对自己的战败和打败自己的敌人,“拥抱”曾经在自己的国土上投下两颗原子弹的美国,还要“拥抱”与战争时期的“军国主义”信仰截然不同的和平民主理想。《拥抱战败》这本书,就是以日、美两国这种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史无前例的关系为核心,讲述日本的战后岁月,讲述占领期的日本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革。

要知道,日本从二战战败,到经济起飞、再次崛起,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速度这么快、势头这么猛是令人震惊的。这种迅猛的崛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带给世界的震撼,一个弹丸小国的海军舰队击溃了清帝国的北洋水师,之后日本成了唯一一个挤进西方列强世界的东方国家。可以说,日本这个国家的每一次兴起都非常引人注目,也让人好奇它的崛起是怎样发生的。

刚才我们提到日本的两次崛起,就涉及日本向现代国家进化的历史上,经历的两次重大的社会变革。第一次是明治维新;第二次就是二战之后美国占领下的改革。这第二次变革也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拥抱战败》所讲述的内容。

对于这两次变革,我先给你稍作介绍。明治维新是主动学习西方;二战后的变革则是在美国占领下被强加的。但是,两次变革有类似之处。首先,变革的起点都是美国军舰的到来。在1853年的幕府末期,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四艘刷着黑漆的军舰抵达日本,强迫日本开放通商。这被称为“黑船来航”事件。对日本人来说,“黑船来航”以及之后多次在和西方的军事对抗中败下阵来,那种震撼与“鸦片战争”带给中国人的震撼非常类似。随后日本的幕府统治被推翻,建立了以天皇为核心的新政府,同时也逐渐领略到西方国家的发达和国力的强大,新的统治者决心让日本也尽早进入这些先进国家的行列。在这样积极拥抱强者的心态下,日本实现了明治维新。

强国梦一做就是90多年。直到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无条件投降,美国的军舰又来了,这一次率领舰队的是美军五星上将、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驻日盟军以美军为代表,开始了对日本六年零八个月的占领,对日本进行了全面改造。这一次的变革虽然是被动的,但是日本各阶层很快以“拥抱”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战败,立刻努力恢复,拥抱打败自己的敌人、拥抱强者,和明治维新时期一样,向强者学习,再次争取与强国并驾齐驱。

战后六年的占领期,美国以西方的“和平民主”改造日本。一方面,要实现二战结束前同盟国确定的目标,永久铲除日本发动战争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民主改革,使日本重新成为世界国家的一员。日本战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形态的重新塑造,都源于战后六年占领期的重大变革。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本《拥抱战败》,就全景式地展现了日本二战后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

在正式进入本书的内容之前,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约翰•道尔。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历史学教授,是美日关系与日本近现代史最重要的研究者之一。道尔旅居日本多年,还有一位日本太太。《拥抱战败》浓缩了他几十年的研究,1999年出版后,立刻获得了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多项最重要的图书大奖,如今已经是经典之作。

好了,介绍完《拥抱战败》这本书和作者约翰•道尔的基本情况,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为你来讲述书中的重点内容。

首先,我们说一说日本战败后为什么会拥抱打败自己的敌人美国。 然后,我们再看看美国漫长的军事占领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遗留了怎样的问题。最后呢,我们再分析一下日本是怎样重建国民心理与民生经济的,它为什么能重新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 。

好,我们就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战败之后,日本社会对战争和敌人的态度为什么好像立刻改变了,日本民众像迎接“解放者”一样欢迎美国占领军的到来。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战败之初,看看日本究竟发生了什么。

先讲讲天皇和军政府如何面对败局。日本战败的标志就是裕仁天皇通过电台公开宣读《终战诏书》,那是1945年8月15日。这份诏书的背后就很有故事。一方面,政府里仍然坚持军国主义路线的军官们反对“无条件投降”,更反对天皇公开发言表态;另一方面,识时务的保皇派看到大势已去,为了争取战后能保留天皇,支持裕仁出面宣读《终战诏书》。最后天皇瞒过了反对派军官,诏书也是在公开宣读的前一天夜里才匆匆定稿。一个发动战争、15年里疯狂扩张的政权,就这样意见不一、十分仓促地接受了战败。

不过,天皇的《终战诏书》却写得很狡猾、很有技巧。我们都知道日本是无条件投降的,但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天皇的《终战诏书》里说了什么。这份诏书从头到尾都没有明确讲过“战败”和“投降”这类字眼。裕仁在广播里对他的臣民说:“敌人第一次残酷地使用了原子弹来杀戮和残害大量的无辜者,惨重的人员伤亡难以计数”,而“再继续战争不仅可能导致我们种族的灭绝,而且可能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毁灭”,所以,他接受盟军结束战争的要求,是“为万世开太平”。他说自己“五内俱焚”,把自己塑造成了国家和民族灾难的承受者。可以说,这份诏书的措辞和表达就预示了后来日本发动战争的统治集团对战争罪行的态度。

而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多数的军政官员,立刻疯狂地焚烧战时的文件,非法抢夺大量的军用物资,大发国难财。一时之间,官僚们几乎放弃了对国民的责任。大体来讲,战败之初,政府和统治集团的作为乏善可陈。

那么,参加过战争的军人呢?尽管我们听过很多日本士兵自杀式袭击的疯狂故事,但是战争末期,对更多士兵来说,军国主义的灌输已经松动了。他们被长官高压逼迫充当炮灰,临死前呼喊的是“妈妈”而不是“天皇万岁”。战败时选择自杀的日本军人,也并不比德国战败后选择自杀的纳粹军官更多,这甚至让日本人自己和战胜国都有些意外。要知道德国从未宣传过自杀殉国的疯狂信念。另一方面,随着战败后帝国军队在海外的暴虐行径被披露,比如南京大屠杀,很多国民无法接受那些战场上的恶魔是自己的亲人。大量遣返的军人找不到自己的家人,伤病使他们无力谋生;而民众的鄙弃更加深了他们命运的悲惨和对政府的怨恨。

面对战败,日本民众又是什么反应呢?有的人曾经被天皇的广播感动,猜测这场以天皇的名义发动的战争,不是天皇的本意,而是奸佞之臣的煽动。但是大多数的普通百姓,在多年战争终于结束后感觉是茫然的,茫然后的反应也是多种多样:有人悲伤、悔恨,有人感到被欺骗、感到愤怒,有人因为失去亲人而痛苦,有人紧绷的神经忽然放松了,然后是空虚,甚至是喜悦,如释重负到皇宫前欢呼。他们期待自己战场上的亲人不要自杀,放弃军国主义灌输的“宁死不降”。矛盾的是,他们又不愿面对不断披露出来的帝国军人的暴行,回国的士兵并没有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

我们再来看看整个社会的民生状况。可以说,贫困和饥饿成了国民生活的主题。战争毁灭了整个国家大约四分之一的财富,战后的焦土上,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贫困又制造了大量的流浪者、孤儿和妓女。学校里的男生们,很快学会了给美国大兵当皮条客换吃的、挣零花钱,他们最先学会的两句英语就是“给我巧克力”和“你想见见我姐姐吗?”民众通过给媒体写信、编歌谣、画漫画、在街上发传单等方式表达对政府的控诉和对社会的失望,甚至私下嘲笑天皇,左翼示威活动不断高涨。儿童们在街上玩游戏,不是模仿妓女拉客,就是模仿示威游行。这个国家的孩子们曾在战时模仿暴力的战争,而战后则开始模仿混乱的社会。

在了解了日本战后社会各方面的大体状况后,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当时日本的老百姓们为什么会欢迎美国的占领。这种欢迎是和对军国主义、对天皇的怨恨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从美国运来的食品,作为日本的民生补给,一直持续到占领期结束,提升了美国慷慨好施的形象。占领初期,美国也的确真诚地想要改造日本,想把日本改造成和平民主的现代国家。日本民众也因此期待过上美国式的富足生活。对美国占领的欢迎,又集中体现为对总司令麦克阿瑟的个人崇拜。日本民众给美国司令部寄去了各种各样的礼物和数千封热情洋溢的书信,甚至有许多日本妇女想要为麦克阿瑟生儿育女。

而美国占领军,本来预想自己会遭遇疯狂日本人的仇视和抵抗,当他们踏上这片被自己炸毁的国土,却发现迎接他们的是满大街可爱的孩子追着吉普车要糖吃,是疲惫的日本男人,是温柔和顺的日本女人,尤其是为他们提供性服务的“潘潘”。“潘潘”是指当时专做美国大兵生意的妓女。这个词来源于二战时南太平洋岛上的美国人对那些容易搞到手的女人的称呼。

讲到这里,我们要着重讲一下潘潘和美国大兵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这种互动就像战败者与征服者之间关系的一个缩影。这些潘潘,最初来自日本政府专门为美军建立的“慰安所”,她们主动挺身而出,自称是要保护民族的纯洁。后来,潘潘与美军之间的亲密相处,几乎成了日本“国民外交”最具有代表性的方式。沦为妓女当然是悲剧,但她们放纵肉欲、挥霍金钱,成了对保守的传统价值的反抗。潘潘和美国大兵结伴而行谈笑风生,或者坐在吉普车里兴奋地穿过街道,看起来伤害了国家的尊严,但是却成了日本社会拥抱“美国化”的象征。她们用这种让人尴尬的方式,成了战后日本物质主义、美国式消费文化的“先驱”。而对于美国人来说,潘潘成了他们最为熟悉亲近的日本民众群体。潘潘的形象像是日本的化身,那个曾经凶残的敌人如今成了一个“女性化”的被征服者,充满异国情调、易于操控、可以享用。这也是日本和美国战后关系的一个象征。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完日本战后的社会状况和对美国的拥抱。在这一部分,作者将日本与美国的关系,描述为假想式的男女两性的互动关系,战败者与征服者共同拥抱战败。

咱们接下来看第二个重点:美国的漫长占领对改造日本的影响,以及遗留的问题。

日本受战胜国控制的六年,在名义上是接受同盟国的占领,而事实上,它受到的是美国的单独占领。这种情况和战败的德国十分不同。德国被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分别占领,又被共产主义政权和资本主义政权分而治之。日本则完全从属于美国。

早在二战结束前,同盟国之间对日本就有一个共识,也就是明治维新时代建立起来的天皇制度是一种封建专制,而在《明治宪法》下根本无法建立民主政府。要在战后改造日本,避免它再次发起战争,就要从制度上改造这个国家。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一部新的宪法来取代《明治宪法》。

这部日本的新宪法,最终是美国人用英文起草的。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宪法,是由另一个国家用另一种语言写成的。新宪法规定了“去军事化”和“民主化”原则,也就是日本放弃发动战争的国家权力,国民拥有人权和民权。然而,天皇和君主制却被美国人保留了下来。

裕仁天皇被保留,是美国占领期制造的最大悖论,也制造了许多历史问题。在美国人看来,日本人对天皇抱有宗教性的敬仰,如果天皇受到攻击,美国的战后统治将会受到日本民众的激烈抵抗。可以说,在战后国际舆论普遍要求审判天皇的压力下,美国人一意孤行保护裕仁天皇全身而退,是因为相信天皇对稳定美国的统治有用。这显然是和所谓的民主理想背道而驰的。

美国人不仅保住了天皇,还帮他摆脱了本来应该承担的战争责任。美国人联合日本的保守派,通过宣传,把天皇塑造成被军国主义分子蒙蔽和背叛的孤独君主,宣扬他是天生的和平主义者,为拯救国民忧心操劳。事实上,美国人很可能在想象中夸大了天皇的威信。战败前后,日本警方大量的秘密报告显示:随着战况恶化,社会上不敬天皇的事件越来越多,儿童们在传唱希望皇宫也被轰炸的歌谣,报纸上天皇的照片被剪下来做成遗像;当天皇发动的“圣战”由他自己亲自宣布终结的时候,天皇的神圣感几乎已经荡然无存。尽管没有多少人公然提倡天皇退位,但对于天皇在战后的命运,很多民众已经冷漠看待或者置身事外了。

无论怎样,美国人对天皇的保护都在政治和思想上造成了长远的影响。你想,天皇作为日本精神和政治的最高领袖,对于以他的名义发动的战争都不负半点责任,怎么能够指望平民百姓做出彻底的反省?

战争责任被模糊的问题,更集中地体现在东京审判上。需要了解的是,东京审判的时间非常漫长,它在1946年5月开庭,总共历时两年零七个月。负责审理的法官共有11位、检察官大约100人,庭审涉及8种语言,先后818次开庭,沟通交流复杂又缓慢。后来,民众对战争罪行和责任的追究已经感到厌倦和麻木了。最初,战胜的同盟国都希望严惩战犯,不过在美国的庇护下,天皇压根儿就没有出现在战犯名单上;到了1948年底,甲级战犯审判终结前夕,世界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冷战”开始了,当初战胜国的同盟分崩离析;美国的敌人已经从“军国主义”换成了“共产主义”;代表中国坐在审判席上的国民党,正在逃往台湾;美国政府眼看着他们敌视的共产党取代亲美的国民党执掌中国,陷入了恐慌;而日本已经彻底成为美国的从属和忠诚的同盟,可以站在美国一边去对抗任何敌人。

在漫长的审判中,真正在法庭受审的战犯远远少于被监禁的战犯嫌疑人,而被监禁的人数也在不断下降。直到最后,7名甲级战犯被判处死刑,第二天全部剩余的19名战犯被无罪释放,理由是“证据不足”。而所有审判记录都已被埋葬。不少被释放或赦免的战犯还将重回政坛。被延续下来的日本官僚系统比战时更强大。

在那之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逐渐偏离了最初“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理想。而这一切都为日本民族主义的复燃铺垫了可能。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美国在漫长的占领期对日本进行了和平民主改造,但是最终被“冷战”扭曲。但无论如何,经过战后六年,对和平的期待和对民主自由的向往已经成为多数日本民众深深接受的理念,在整个社会的重建中发生着深刻的作用。

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日本国民心理与民生经济的重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对于一个每23人中就有1人死于战争的国家,要重建国民心理,就意味着要先面对那些亡灵。对大多数日本人来说,这个问题格外复杂。战胜国每一个死去的战士都被称为“英雄”。然而,一个发动战争的国家,战败了,被整个世界宣判为有罪;那为了国家战死的人,算什么呢?大多数日本人都了解帝国军队在海外的暴行,许多被遣返回国的士兵甚至遭到鄙视,但那些死去的人,却仍然需要一点悼念。或者说,是活着的人感到需要去悼念他们。

有作家在杂志上写文章,讲述自己听到天皇广播之后彻夜失眠,不断浮现在眼前的是一张张死于战争的熟悉的脸,有出版社的朋友、一起喝酒的伙伴、喜欢的餐馆里沉默的大厨、一起打过棒球赛的男人,还有擅长写和歌的医生……与这些鲜活的脸相比,日军在战场上屠杀的外国人,更像是抽象的数字。大多数日本人的感受,会和这个作家类似。当施暴者和受害者是同样的人群,问题就会变得十分复杂。

许多人承认战争是罪恶的,并且需要忏悔。民间的激进组织、知识界和部分媒体,公开倡导民众检举自己的战犯,并且在国民内部进行自我审判。而一部分左翼人士则主张不要过于强调民众的责任,担心在政府鼓吹全民族“一亿总忏悔”的状况下,最应该承担战争责任的天皇和军部官员反而被弱化了罪行。

随后,美国占领当局的言论审查越来越严格。在东京审判上,美国人选择第四十任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作为发动战争的代表,对他罪行的指控主要是参与发动对美国和欧洲各国的战争;但日本在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犯下的更严重的罪行,却被东京审判轻描淡写的略过了。美国在“冷战”时期的各种宣传,都倾向让日本人记得“对不起美国”,而淡忘他们对不起亚洲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可以说,国民心理的重建,伴随着反思,也伴随着遗忘。

另一方面,“冷战”的背景也为日本重建民生经济提供了契机。战后世界分裂成两大阵营,苏联核武器研究不断升级,共产党在中国取得政权;美国启动了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于是,德国和日本也各自被着力扶植复兴,好成为欧亚两个地区的反共堡垒。到这时,对于美国来说,日本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被压制、被去军事化的敌人,而是一个被鼓励经济复兴的战略伙伴。

对日本来说,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被剥夺了发动战争权力的国家,政治与外交又从属于美国,在战后要保住国族尊严,几乎只有全心全力发展经济这一条路可走。战后的执政者,以首相吉田茂为代表,认为日本只有和美国结盟才能重新得到生存的机会,要重经济、轻军备,要让出一部分国家主权,好让美日同盟牢不可破。吉田内阁培养了一大批信奉这种政策的政治家,并且把吉田路线执行下来。这也为后来日本成为“经济的巨人、政治的侏儒”埋下伏笔。

美国在转向扶持日本重建时,仍然企图控制它的发展模式,想要把它发展成廉价日用品的生产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美国人的复兴计划里,日本的未来充其量也不过是个二流经济体,能够恢复到战前的经济水平就不错了。

然而,二流经济绝不是日本的经济学家和执政者对自己的设想。日本国家经济的基础是在15年的战争中发生的重化学工业革命。军事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研究人员、管理者和熟练工人。早在东京审判之前,一些经济学者和财经界首脑们就集合讨论了40多次,最后共同起草了一份关于“日本经济战后重建”的报告。这份报告虽然不是官方行为,但对于后来的决策而言,几乎相当于一份长期规划。报告的主要观点是:战后世界将进入国家资本主义时代;在战后的世界经济中,日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美国的控制,不过日本将从此获益;但是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中国和印度将会取代日本成为轻工业产品生产大国,日本仍然别无选择,只能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提高科技含量,比如在战争时期积累了技术优势的机械和化学产业。

真正刺激日本经济复苏的契机,是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美国的战时“特需”直接刺激了日本的经济起飞,以及产业和技术升级。对日本执政者来说,在战争中发财简直是“天降的机遇”。对于一个曾经发动战争,也备尝战争之苦的国家,这显得有些讽刺,但日本的确从朝鲜战争中大大获利了。

1952年4月28日,日本恢复行使主权。对日本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这一天才真正结束。然而那一天所有街巷都十分安静,对大多数国民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庆祝的。朝鲜战争还没打完,日本仍然是美国的从属,在“冷战”的格局中无法自由行使外交和政治权力,甚至不得不把冲绳建成美国的军事基地。

直到1970年代,日本的汽车、电器大批量涌入美国,西方开始震惊于日本的经济奇迹。在战败25年之后,日本终于崛起为一时的经济强国。然而,无论这个国家在后来经历怎样的发展,被占领的“战后时期”都像是一个坐标,影响深远。

好了,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差不多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拥抱战败》全景式地展现了二战后日本被美国占领的历史。首先它勾勒了日本战后的毁灭,民众反抗绝望的方式就是拥抱美国的占领,这种战败者和战胜者之间的关系被描述成假想式的男女两性的互动关系;其次,讲述了美国对日本的和平民主改造,通过修改宪法,取消日本发动战争的权力,在日本确立民权,但是天皇制也被保留下来,在“冷战”背景下东京审判对战争罪行的清算也不够彻底,这一切都成为遗留的历史问题;最后,讲述了日本国民心理和民生经济重建的艰难过程,并且以朝鲜战争为契机,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腾飞。

在介绍完这本美国人研究日本的经典作品后,我们不妨将它与另一部经典《菊与刀》稍作对照。《菊与刀》出版于1946年,是基于二战期间的资料写成。它把日本的文化特征总结为“菊花”和“刀”这两种鲜明对立的形象;也将日本和西方对照来分析,比如它讲西方专注于个人主义,而日本更注重集体、崇尚等级制度。这种对比简洁而强烈,让人印象深刻,在中国至今还是畅销书。但约翰•道尔却不能接受《菊与刀》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居高临下的分析方法和结论。他自己在日本长期生活过,确信很多日本人也是很个人主义的,有着深刻的道德观念。反而是越战中的美国人,在他眼中,和二战中的日本人没什么两样。

《拥抱战败》就是从打破这些过于简单化的偏见开始的。约翰•道尔引用了大量草根日本人的素材,深入他们的心灵世界,从以往那些抽象的分析里唤醒他们真实而复杂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把日本视为整个世界系统的一部分,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尤其是和美国如此密切的互动,留下这份日美混血的遗产,一直影响到今天。无论是后来日本修宪的争议、对战争责任的淡化,还是和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种种令人忧虑的不确定性,都能追根溯源到那份日美混血遗产的矛盾和混乱。正是因为意识到这种复杂性,《拥抱战败》很少像《菊与刀》那样得出斩钉截铁、极度自信的结论,对它的阅读会更艰难一些,但也会更富有启发性和现实意义。

撰稿:故事硬核工作室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