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技术与文明》 董鸿英解读

《技术与文明》| 董鸿英解读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技术与文明》。这本书在西方非常有名,被视为是技术史学的开山之作,作者是刘易斯·芒福德。“每天听本书”也曾为您解读过中国青年学者张笑宇的同名作品,带我们从一些关键的历史时刻,看技术如何影响了文明的进程。而今天解读的这一本,将带你领略一千年来西方的技术发展史,并告诉你这些技术成果与社会文化之间,发生着怎样的相互作用。

“技术与文明”的话题很宏大,但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是处在技术洪流中的一分子。我们花在各种电子屏幕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中布满各种机器和算法,我们对技术习以为常,甚至熟视无睹,而技术的演变却极有可能决定了我们的下一份工作,或者下一个机会。

这本书的作者芒福德说:“理解技术,不仅是调整我们文明的第一步,它也是理解社会以及我们自身的方法。”技术的历史,和别的历史不大一样,人类历史上文明有时候会倒退,文化和艺术有轮回,但技术就像是一股拼命向前的力量,永远在叠加式地进步,并且深刻地改变着社会文化。怎么看待技术,也代表我们怎么看待自身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如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在这本书的中文版序言里说的:我们对技术与文明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搞得更清楚些,读下这本书,也许会就此豁然开朗。

要说这本书的特别之处,首先就在于它讲技术史的方式,是用人文来说技术。就好比讲一只机械表,它讲的不是表如何被发明的,后面又是如何被改进的,而是讲表这种技术出现之前,人为什么对“计时”有了需求,以及表出现之后,它对人们的时间观念、社会组织方式以及生存状态等,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造。也就是说,它讨论的是技术的社会因素和内涵。

沿着这个角度,这本书回答了它自己提出来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近现代西方在技术上为什么领先?对啊,为什么领先?这个问题,放在今天也很受关注。书里给出的回答是:因为西方在历史上率先形成了更适宜技术产生和大规模应用的文化土壤。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本书讨论的是技术与文明的底层逻辑。因为,就技术论技术,是难以认清技术本质的,这本书观察技术,是从思维方式、社会秩序、心理乃至审美等各个方面来还原技术的全貌。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通常一讨论“技术与文明”这样的大话题,最后就会出现两种倾向:要么技术乐观主义,要么技术悲观主义;要么把技术看成是人类光明未来的使者;要么呢,把它视为人性没落的推手。而作者对技术的总体态度是中性的。他认为技术本身没有目的,让技术走向哪里,应该是人的精神任务。也就是说,技术怎么发展,最终是由人的认知来决定,而不是由技术本身决定的。

这本书成稿的时间是1931年,在这本书之前,学界还找不出一本专门关于技术史的书,而在这本书之后,一系列类似的书就问世了。其中有名的,如亚·伍尔夫的《16和17世纪科技史》、麦克卢汉的《机器新娘》等等。可以说,这本书对技术的思考启发了后续许多学者,见证了“技术”这一命题进入人类的思想领域。

你现在对这本书有了大体的了解,我再来给你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刘易斯·芒福德。他在西方技术哲学界,堪称是一位灵魂人物,他的技术观念在多个领域都影响深远,像上面提到的,许多学者后来的作品都在向他致敬。他的身份标签不止一两个,他既是历史学家、哲学家,也是社会学家、城市规划学家、文学评论家,还入选了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可谓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家。我为你解读过的经典巨著《城市发展史》,也是他的作品。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芒福德,我想可能“思想家”这个身份更适合他。他的作品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总能将包含在事物当中的“文化”深刻地揭示出来,无论这个研究对象是机器,还是城市。《技术与文明》是芒福德在技术哲学领域创作的第一本书,也已经鲜明地体现出他的这种论述风格。

好,聊完这本书的特点,下面我分三个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第一部分,我称为“机器前传”,就是说,一起来看看西方社会对机器时代的到来,而做的文化和观念上的准备;

第二个部分,我称为“机器的三波浪潮”,和你说说作者眼中技术史上的三个发展时期;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在“技术”与“文明”这对关系中,想要强调的内在规律。

先来说说“机器前传”,也就是工业时代到来之前,预示机器必然诞生的那些社会征兆。你看,作者说技术史,是先从孕育技术的社会土壤开始说起的。从哪开始说,也没问题,可关键是,作者得出了一个和我们的常识不一样的结论。流行的历史学认为现代工业是从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始的,经济学也常常是将珍妮纺纱机作为新经济的开端,咱们小时候也都是这么背的。但是作者认为,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前,至少有700年的时间,机器就一直在不断地被发明和使用,比如磨坊、织机和车床,所谓的“机器时代”比工业革命的历史要长得多。

就是说,技术的历史并不是在18世纪中期突然画出一条陡直上升的曲线,而是在中世纪就已经开始蓄势且产生变革了。古代世界的伟大技术成就主要在静力学范畴,而不在动力学。你如果感兴趣,看过达·芬奇的设计手稿,上面那些起重、传动、升降等机械的构造就已经很让人叹为观止了。所以如果以动力机器来作为技术革新的主要标准,那会把此前的技术成果都一次性归功于工业革命。

为此,作者指出,工业时代到来之前,西方社会就已经在为技术革命做好铺垫,其中既有技术自身的发展演变,更重要也极容易被忽视的,是文化上的准备。包括机械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对数字和机械功能的抽象能力、科学的实验方法、军团化的社会组织管理等等,而这些概括起来,就是一种“机器体系”的世界观。作者想为我们传递这样一个观点:西方近现代对技术的应用,达到了其他文明所没有达到的水平,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首先形成了“机器体系”的世界观。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机器?作者在这本书中也经常是用“机器”来代表“技术”。“机器”是用于能量转换和做功的。作者说,它和“工具”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对外部能源的依赖程度。比如,一把刀可以说是工具,而一个运用了水能的水车就是一架机器了。一把刀可以切菜、撬锁、刻木头,甚至拧螺丝;而水车,只有一个操作,就是车水。所以机器是专门化、自动化的。由于这些属性,作者指出机器有一个特质,就是将人的生命过程变得可以量度、有迹可循。

我给你举个例子,工业时代之前,中世纪教堂里的时钟就已经是这种让生命被量化的机器了。在罗马帝国解体后,经过长期的迷惘和杀戮,人们的内心对秩序产生了需求。与世俗生活中的反复无常、飘忽不定、自由散漫相反,寺院大墙内总是执行铁一般的规程。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礼拜几,就开始于人们的礼拜行为以7为单位周而复始。教皇还要求教堂的时钟每24小时敲7次。这些每天规定的时刻就被称为“祈祷时间”。

对于基督教信众而言,有规律地祷告几乎是他们的“第二天性”。这一点,给后面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因为人们适应了用机械的方法,让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个共同的节奏。工业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人的时空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追求可量化。

从机器文明所代表的习惯、思维和生活模式这个角度来说,作者认为,现代工业发端的关键机器并不是蒸汽机,而是时钟。这个论断如果成立,无疑会把咱们历史科目下功夫重点背下来的“工业革命”的考点都改写了。当然,作者的说法也自有道理,他不是从“能源动力”换代的角度,而是从“思维观念”换代的角度来说的。现代工业要求标准化、自动化、计量能源、计算劳动时间,准确控制生产过程直到生产出最终产品,这哪一样都离不开对时间的量化。如果没有了时间的协调,整个工业社会的秩序也建立不了,即使建立了也很快就会崩溃。

除了机械的时间观,机器的崛起还离不开第二种至关重要的思维习惯,就是对数字的抽象。

从物物交换发展到有信贷结构的货币经济,必然需要人们运用“数字”这一代表财富的抽象符号。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就已经出现了信贷业务,200年后,在安特卫普,也就是今天的比利时,有了国际交易所,在那里人们可以针对货币本身进行投资。到16世纪中叶,复式记账、银行汇票、银行征信以及期货都发展到接近现代的形式。传统账房中的数字,升级为金融资产的概念,而对于金融来说,用钱赚钱,时间就是金钱。在计时中、在贸易中,人们不断地记数,最后习惯成自然。就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所揭示的:一切东西,都可以抽象成可流通的货币,化为成本与收益账本上的数字。

机器文化中,量化和抽象的力量还体现在第三种思维方式,那就是人的物理抽象能力。古埃及工匠在制作一把椅子腿时,要将其做成公牛腿的模样;17世纪初设计的蒸汽机,人们还要把锅炉做成人的头和躯体的形状。这种追求形似,实际上是阻碍了机器的发展。因为像轮子、转轴这些在机器中最常用的形式,在人和动物身上是几乎不存在的。直到人的想象力把机械功能和生物形态分开,机器发明才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飞机的两翼并不是像鸟翅膀一样上下扇动的,吊车的力臂是滑轮而不是像人的手臂。

机械化的时空观念、对数字和物理功能的抽象能力,诸如此类,概括起来,就是一种“机械思维”。现在我们如果说一个人“机械思维”,好像不是什么好词儿,但在当时,“机械思维”就好比我们今天的“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一样,代表最先进的思维方式。那个时候谁要是拥有机械思维,也足以堪称时代的弄潮儿。比如中世纪科学界,那些闪耀的群星,伽利略、笛卡儿、莱不尼茨、牛顿、罗杰尔·培根等,无一不是具备机械思维的先锋。专门的数理推论、实验科学、机械发明被他们开展起来,机械思维所推崇的理性主义最后发展出了宝贵的科学方法。

作者说,机械思维加上科学实验,造出了机器,而社会军团化的管理则使机器有了应用的土壤。什么是军团化呢?你可以理解为军队化、集团化,就是社会将人们批量地训练成机械化的执行者。早在大规模使用机器之前,为提高效率,西方世界就知道如何将人转化为机器。古埃及劳工在鞭子的驱使下搬运巨石建造金字塔;古罗马奴隶戴着铁链修建斗兽场;马其顿军队的方阵在进攻时,有次序、步伐和方法,就如同是机器在做事情。后来,军团化的管理模式在17世纪有了新的发展,造就了一系列按部就班的职业和阶层,比如机械操作员、会计师、军人、官僚等。机器发明和军团化的严格管理互为因果,机器的数量越是增加,就越是强化了人对自身机器属性的认知,从而也促使人们去创造更精密、更自动化的机器。

10到18世纪,西方社会中的这些变化都是对进入机器文明的文化准备。而机器时代的真正到来,还离不开几股力量的推动,包括采矿和冶金业的出现,战争军备的升级,以及消费文化的兴起。咱们分别来说说。

采矿和冶金不仅为机器时代提供了新的能源和金属材料,而且它们的业态是需要大资本投入和工厂化管理的,比如15世纪欧洲的矿场就已经开始有了“三班倒”、8小时工作制和行业工会,这无不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预演。

14世纪以来,战争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火药、钢铁、枪炮使人类告别冷兵器时代,武器军备的大规模生产其实是早于其他工业的。而战争又成为现代机器的高效传播媒介,因为战争表现为对国力巨大的消耗,以及对世界市场的开拓,它快速联系起了从采矿、冶金到生产和消费的整个链条。

最后,机器时代的到来,还有一个重要的拉动力出场了,那就是巴洛克统治时期的消费文化。个人主义、享受当下、过度消费、“夸耀性浪费”等风气的流行,使得人们将幸福等同于获取大量的、最好的商品。当幸福与“生产的增长”成了同一件事儿,工业时代也就呼之欲出了。

好,到这里我们小结一下,机器时代的诞生有赖于人对机器重要性的认识,甚至可以说是“信仰”。而这种信仰,是社会对迎接机器时代的文化准备。钟表、计时、寺庙规程、对机械功能的抽象能力、物理科学实验所追求的精度、军团化的社会管理、战争的机械化、奢侈的消费文化等等,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因素,最后合起来,构成了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才足以为机器时代的降临拉开序幕。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机器的三波浪潮”,也就是作者眼中技术史上的三个时期。

我先为你解释一下,作者的这三个时期是按什么划分的。简单说,就是按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和典型材料来划分。也就是,机器靠什么驱动,重要部件是用什么做的。

第一个时期,作者叫它始生代技术时期,原始的始,时间在10到18世纪。这个时期人们主要使用的是水能和木材,所以作者称它为“水能—木材”体系。

水能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很原始的,但在两千多年前,那可是比马和牛这些牲口要先进得多的能源动力。世界上最出色的技术进步往往就发生在拥有丰富水能的地区,比如多瑙河、罗讷河等流域,这些地方后来出现了德国、法国、瑞士等璀璨的文明。水车的用途也不像我们想的,只是用来研磨谷物和汲水,它被创造性地用在各种地方:造纸厂用它来搅拌纸浆,铁匠作坊用它驱动大铁锤和切割机,木材厂使唤它锯木头,制革厂让它敲打鞣制皮革,纺织厂拿它驱动纺锤,兵工厂里它在打磨金属,采矿场上它又在碾碎矿石……水能简直有点神通广大了。没有河流的地方,风车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在郁金香之国荷兰,风车可不只是装点了一道风景,而是实实在在干活儿的。

水能有着了不起的历史。先进的水轮机功率并不比早期的蒸汽机差,甚至还要强上不少。18世纪,人们是利用水能,而不是蒸汽机,使得纺织业的产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最高水平。作者说,即使英国没有开采出一吨煤,也没有开办一家铁矿,工业革命也依然可以发生。

你看,芒福德又从一个角度杠上了蒸汽机。不过,其实作者后来在这本书里,自己也说出了水能不如蒸汽机的地方,那就是分布的不均衡、不稳定和不可控。比如没有河的地方怎么办,或者即使有河,也可能会遇上枯水季节,这不符合工业时代做生意对稳定性、可复制性的要求。

说完能源,我们再看看这个时期的典型材料:木材。在始生代技术时期,如果不是需要造硬币、盔甲和武器,金属在人们生活中的存在感并不高。是木材担当了大任,除了木质的建筑和生活物品,风车、水车、车床这些机械装置,也基本是木质的,就连转轴和齿轮也不例外。作者认为,水力、风力和木材的结合,带来了一项人类文明关键的发明,那就是船。没有船就没有大航海时代以及新大陆的发现,也就没有后来的殖民地经济和国际贸易。也就是说,是由原木板材和桅杆构成的船,拉开了全球一体化的序幕。

除了木材,始生代技术时期出现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新材料,那就是玻璃。被用来制作成各种生活器皿,比如杯盘碗盏,那只是玻璃初级的应用;当被用在科学用途上,玻璃就产生了我们都难以想象的历史价值。比如被用于制作光学透镜以及显微镜、望远镜等。如果没有玻璃,光学、天文学和微生物学恐怕都不会存在,就连需要各种试管的化学实验也无法开展,也不要说后来需要各种晶体管的电子工业能不能出现了。玻璃,就好像是人的现实世界通向另一个新世界的神秘隧道。

总的来说,始生代时期对应着人的启蒙,技术扩展了人认识世界的能力,带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这个时期,出现了像机械钟表、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人类文明的根本性发明。这些根本性发明为人类在未知世界中撕开了一道口子,后来的各种技术发明,才能推动人类在认知地图上长驱直入。

接下来,咱们再来聊聊技术的第二波浪潮,作者叫它古生代技术时期,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对应的主要能源和典型材料是煤炭和金属,所以作者也称之为“煤炭—钢铁”体系。

在作者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期呢?可以说作者给这个时期毫不留情地打上了许多负面的标签,例如:野蛮、贪婪、窒息、非理性、反人性、生态恶化……几乎就是在“效率至上”掩饰下的文化的倒退。

其实,这种在机器体系面前,人性的倒退,并不是从古生代时期开始的。前面说的始生代技术时期,机器代替人,人被专业化劳动分工,人性就已经开始后退了。只不过在上一个时期,从10到18世纪,技术的发展是缓慢的,它与人类社会还有时间充分融合,从而形成长期而稳定的结构。而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爆发,人对自然界的驯服就有点势不可挡,与过去的生活方式就开始决裂了。这时候,不只是技术服务于人,人也服务于机器;工业不仅限于满足生活需要,而且还必须创造财富;工作不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是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

在“煤炭—钢铁”体系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机器改造了社会生产方式?还是拿大家最熟悉的蒸汽机来说。

首先蒸汽机有利于形成垄断和集中。水力和风力是免费的,而烧煤是要源源不断花钱的,蒸汽机作为动力源,怎么看都是一笔昂贵的投资。没有大资本可支不起这一摊。

其次,蒸汽机定调了工人的劳动时间和生存状态。蒸汽机是工厂的心脏,可不能让它白天工作,晚上停了,得最大化创造利润。于是车间中流行24小时作业,工人围绕机器的运转排班,实施机械化的管理,人化为流水线的一部分。所谓“打工人”的命运从那个时候就注定了。工作时间延长,人的其他生活全部给工作让道。作者说一种新型人格出现了,那就是一种会走路的抽象的人,也就是此生围绕着赚钱这个生活目标的“经济人”。

最后,蒸汽机催生了铁路物流和工业城市。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工厂在哪,人就聚集在哪;蒸汽铁路铺到哪,城市就建在哪。

虽然古生代技术时期,短短200年的时间里,人类的文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作者却并不认可它作为一个独立时期的价值,只是将它作为由始生代向新生代技术体系的过渡而存在。因为是到下一个时期,才恢复了人性中的一些光明。

那么我们就接着说说这第三个时期——发端于19世纪中期的新生代技术时期。代表这个时期的主要能源和典型材料是电力和合金,所以作者又将这个时期称为“电力—合金”体系。

作者眼中,第三个时期又是一番什么模样呢?作者认为,新生代对上一个时期的黑暗历史进行了修正,如果说漫长的始生代意味着光明和启迪,那么新生代则代表着新的突破和希望。

不同于蒸汽机,电力能源的分配是更均衡的,它可以传输到更广大而遥远的地方。并且除了重工业企业,对那些需要追逐潮流和个性的行业来说,规模庞大并不一定就是优势,电力灵活性的好处就体现了出来,中小微企业大量涌现。电力的普及也带来了材料的革命,比如许多金属是需要电解还原的。而稀有金属和合成材料在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了文明向现代化的方向迭代。

在作者的评价体系中,这个时期得分不错,主要是因为,人生活的环境改善了,生活质量是提高的,人性是被看见和被尊重的。我们就有幸,生活在这个更好的时代。而这一切,有赖于新的科学和技术的出现,比如清洁能源、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媒介技术、生物学、心理学、新医学等,这些新科技与上一个“煤与铁”统治时代的技术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无机的技术走向有机的技术。

什么意思呢?前面我们说过,机械化的第一步是与生命原本的状态背道而驰的,机械计时代替了有机体自己的生命节奏,机械动力顶替了人力,枯燥的工作掏空了人的灵性。但新生代时期,是人的兴趣和探究欲引发了新技术的发明,就像电影效仿了人的视觉成像,电话研究过人的耳膜和发声,飞行器、照相机这些技术都源于人对有机生命的模仿。你再琢磨下,现在的人工智能,是不是也是这样。

好,机器的这三波浪潮就和你聊到这。不知道你发现没有,作者把这三个时期叫做始生代、古生代、新生代,怎么有点像生物学考古对地质年代命名呢?诶,如果你有这样的感觉就对了。因为作者的学术导师格迪斯就是生物学家,很多时候他们俩讨论问题就是生物学思维的。这你也就理解了作者为啥对古生代技术时期表示失望,而认可始生代和新生代了,因为他心中始终向往一个人与技术和谐共存的生态。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作者在“技术”与“文明”这对关系中,想要强调的内在规律。

首先呢,就是作者认为人所发明和使用的技术,总的来说,就是人自身机能的延伸。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懂得了自己的局限性。比如他不是力大无穷,可以搬起任何东西;也不是千里眼、顺风耳,可以周知天下事。但是借助技术,人可以建起巨石阵,望穿银河系,上可飞天,下可入海。这也启发了后来者说出“媒介是人的延伸”这样有名的论断。

第二,既然技术是人的延伸,那么技术的产生出于人性的需求,而技术的进步首先是来自人性的进步。这个关系,我们在前面第一个部分重点聊了不少。西方近现代技术的爆发,得益于10-18世纪,西方社会为机器时代的到来而进行的文化准备。包括机械化的时空观、抽象的数字思维、对物理功能的抽象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的军团化组织管理等等。正是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因素,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才为工业时代拉开了序幕。

第三,文明为技术的涌现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而“机器体系”所包含的特定观念,也在反过来塑造人类社会的种种文化。这不难理解,就像前面说的,蒸汽机定调了工人的劳动时间、劳动纪律和生存状态,这是机器改造人的生产组织方式的一个例子。又比如,机器时代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巴黎埃菲尔铁塔就是“煤炭—钢铁”体系下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它从最初被法国人视为“钢铁怪物”到成为“法兰西骄傲”,经历了戏剧性的反转。而德国的包豪斯设计,以其浓浓的工业风引领了新的审美风尚:简洁、现代、中性、功能主义。再比如社会上工商管理学大为流行,机器体系所追求的科学、精确、经济、实用、目标管理、效率最大化,也像是写入了人们大脑的程序,改变着人的观念。

作者说的“机器体系”,并不是附属于技术的副产品,而是放大再放大,扩展为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文化氛围;反过来,很多重大发明又都是这种技术文化观念的结果。虽然其他文明在过去的历史上也掌握了大量的技术,比如希腊、埃及和罗马,但作者指出,它们有“机器”,而无“机器体系”,西欧人则率先将机械思维、实证科学发展到其他文明所没有达到的境地,从而使社会文化与机器发展的步调相适应。这就是我想跟你重点分享的,书中的关键看法:西方近现代在技术上的领先,不在于技术的发明,而在于“机器体系”世界观的形成。

好,芒福德的这本《技术与文明》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在第一个部分,我们聊了“机器前传”,说“机器时代”并不是工业革命一声惊雷突然带来的,而是西方社会对它的到来,实际上进行了长达数百年文化和观念上的准备。

在第二个部分,和你聊的是“机器的三波浪潮”,也就是作者眼中西方一千年来技术的三个发展时期,分别是:始生代技术时期,对应的是“水能—木材”体系;古生代技术时期,对应着“煤炭—钢铁”体系;以及新生代技术时期,对应了“电力—合金”体系。

最后,我们讨论了作者在“技术”与“文明”这对关系中,想要强调的内在规律。可以说,技术不单是机器发明,而是指向“机器体系”。它会深深地介入文明之中,新的文明孵化新的技术,而新的技术也催生着新的文明。

我们的文明中,还能有什么像技术那样深刻地照见历史的过去与未来?机器时代,人的观念世界和技术已经像合金一样,融化在了一起。那么,我们人类是不是就只能蒙头奔向被“机器体系”同化的命运呢?

作者在书的末尾举了一个例子,我觉得也适合在这里讲给你听。技术就像乐器,文明就像交响乐,技术一个一个被发明出来,就像乐器一个一个加入进乐队。17世纪,小提琴等木质乐器加入了进来,奏出优美嘹亮的音符;18世纪,铜管圆号和打击乐加入进来,金属乐器的声音盖过了其他;20世纪新生代技术时期,一直被压抑的歌手和合唱队终于参与了进来。旋律中也还有一些不和谐,但作品远还没有演奏完。如果想要让曲子更优美动听一些,需要作出调整的重点不是乐器和乐手,而是作曲家和乐队指挥:来,铜管声音降低一下,弦乐声部高一点,人声再突出一些……

人和机器的关系不是谁对谁的奴役,而是走向合作,才能融会出更高的人类智慧。

要让文明这首乐曲更悠扬,人还需要好好地理解技术。在过去的历史中,无论技术还有多少潜力没有发挥出来,至少它教会了人类一件事: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好,今天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个音频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机器时代”并不是工业革命一声惊雷突然带来的,而是西方社会对它的到来,实际上进行了长达数百年文化和观念上的准备。

  2. 技术不单是机器发明,而是指向“机器体系”。它会深深地介入文明之中,新的文明孵化新的技术,而新的技术也催生着新的文明。

  3. 人和机器的关系不是谁对谁的奴役,而是走向合作,才能融会出更高的人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