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我是故宫“看门人”》 陈章鱼解读

《我是故宫“看门人”》| 陈章鱼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章鱼,今天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我是故宫“看门人”》。这本书回答了一个问题,在时代巨变中,怎么更好地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

如果你到北京旅游,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把故宫作为一个要专门游览的景点。如果你对故宫稍微多一些关注,会发现近几年,它推出了各种“故宫文创”产品,也时不时会看到它的各种美图上了微博热搜。比如,2016年,故宫的微博账号发布了一组“紫禁城初雪”的照片,访问量就超过一千万。2017年,它的微博账号又发布了一组“红月亮”的照片,第二天的访问量就达到了2000万。直到现在,每年北京第一场雪的时候,故宫的微博账号就会发布故宫落雪的图,都能收获大批网友的点赞。这放在过去,其实是很难想象的。因为我们记忆中的“故宫”,似乎就是那座矗立在北京的古建筑,它只是一个文化地标,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今天,故宫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了我们即使没有在它旁边,也可以亲身感受到的一种文化。

“故宫”这座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文化古迹是怎样慢慢走进我们的生活的呢?这本书就给出了回答。

这本书的作者,也就是书名中的这位故宫“看门人”,他叫单霁翔。他曾经担任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现在是故宫学院院长。如果你翻看他的简历,会发现他和文物有莫名的缘分。他曾经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现在也在担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这本书就是他亲口讲述他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时真实的经历。

我们总有一种印象,觉得文物就是过去的东西,虽然很珍贵,但是跟我们的生活有距离,跟每个人的关系好像也没有那么紧密。如果想要让更多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中,就得努力发掘文物在今天对我们的价值。

但在,在自诩故宫“看门人”的单霁翔院长看来,文物的价值并不是由我们发掘的,而是它们本身就存在。文物本身就是“活”的。所以,想要更好地保护文物,就要将那些沉睡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盘活”,让它们不只是被当作人们隔着玻璃才能观赏的物件,而是让它们能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回归到现实生活。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文物的价值,主动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

在书里,单霁翔对自己故宫“看门人”这个身份有一个很特别的解释,他说:“门字里一个活,才是阔,看门人做的一切就是把‘活’写入故宫的大门,让故宫文化遗产资源走进人们的生活,走入更广阔的世界。”那他是怎样让故宫博物院成为一座“活起来”的博物馆的呢?这就是这本书我要为你分享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我会分成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说一说故宫“看门人”,是怎样看好故宫的。换句话说,怎样保存好故宫文化。

第二部分,我们再来说一下,怎样让更多人愿意走进故宫,主动了解故宫文化。换句话说,怎样展现故宫文化。

第三部分,我们再来说说,怎样让故宫走进人们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换句话说,如何发扬故宫文化。

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说说故宫“看门人”是怎样看好故宫,保存好故宫文化的。

“故宫”最久远的一个名字是“紫禁城”,通常是指明清两代的宫殿,从1420年建成算起,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而它的另一个名字是“故宫博物院”,这是1925年的时候才有的,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它才正式向公众开放。

说到故宫,我们自然就要说到故宫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文物。故宫收藏的文物有多珍贵呢?我们可以简单做个对比。实际上,世界大多数博物馆几乎都是金字塔型藏品结构,塔尖是镇馆之宝、珍贵文物,塔身是一般文物,而塔底是待研究的资料。从塔尖到塔底,越普通的文物、越普通的资料,数量就越多。但是,故宫博物院不一样,它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反而是越珍贵的文物越多,普通文物比较少。故宫的文物藏品中超过90%都是珍贵文物,占全国所有珍贵文物的42%。所以,故宫也是中国珍贵文物最多的一座博物馆。

虽然故宫是明朝的时候才建造起来的,但是故宫里的藏品却是各个时期、各个地域文物的汇总。这些文物不仅总量大,超过186万件,而且种类也多,其中文物类藏品就可以分成23类。这些文物里不仅有中国古代早期的珍贵文物,比如夏朝的青铜器、商朝的甲骨文,还有古代代表个人身份的玺印。除了这些历史悠久的藏品,故宫里还有文化艺术珍贵藏品,像我们熟知的《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都珍藏在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还收藏着我国最多的陶瓷藏品,还有各种玉石器、玻璃器、雕刻工艺品等等,都多达上万件。除此之外,还有民间的器具,文房四宝、明清各类家具,甚至连食品、茶叶、中药,还有当时小孩儿的玩具,故宫博物院也有收藏。

一般来说,我国的博物馆收藏外国文物很少,但是故宫博物院却是个例外,它收藏着上至16世纪,下至20世纪,横跨大概400年的外国文物,钟表仪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种类。你可能会觉得有点诧异,18世纪的西洋钟表收藏数量最多、品质最好的不是国外博物馆,而正是故宫博物院。它收藏着2000多件钟表仪器。因为那个时候来华传教的传教士很多,西洋钟表是他们敬献的主要物件之一。传教士们用这些西洋钟表宣传西方科学,这掀起了当时宫廷购买、制造钟表的热潮。西洋钟表也就成了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遗存。

不过,故宫里并不只有古代藏品,它也收藏一些当代艺术品。但是对当代艺术品,故宫博物院的收藏标准极为严格,有人就评价说,“故宫博物院是接收藏品捐赠最严苛的博物馆”。当代作品要想被故宫收藏,那得是创作者的代表作。作品的创作者本身也必须是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即使这两个条件全都满足,故宫博物院接收的捐赠最多也不能超过十件。因为只有设置了这样严格的条件,才能让故宫收藏的文物始终是各时期最好的艺术品。说到这儿,你就可以看出,从古至今,不是珍贵的藏品,是没办法进入故宫博物院的。

藏品这样珍贵,故宫自然就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怎样才能保管好它们呢?实际上,一直以来,故宫都面临一大安全挑战,就是防盗。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警方有记载的故宫失窃案有六起,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也就是这次被盗后,单霁翔来到了故宫,做了“看门人”。

为了更好防盗,他带领故宫工作人员建立了新安防系统,他们在故宫安装了3300个高清摄像头,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为了保管更稳妥,他们还将所有文物装入匣中,再装入密集柜里。这个密集柜也是特制的,柜顶有防尘装置,柜底有防震装置,整个柜子可以防火、防潮。柜子每层的钢隔板厚度要不少于25毫米,柜子还必须加装紧固装置,与立柱垂直,来预防地震时隔板倾斜,伤到文物。柜子各列之间都有磁性橡塑密封条,密封条的厚度也超过20毫米。这些柜子既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也可以分开,每列柜子关闭之后,可以用总锁锁住。门前和中间列柜子也可以分开,为了更好移动,这些柜子也装有滑轮还有刹车。你看,为了让藏品更安全,就得把工作做到这么细致。

盗窃还只是一种人为威胁,可以用技术手段进行监测,提前做好防范。而自然威胁是更严峻的挑战,也更难防范,比如地震。只要轻微震荡一下,陶瓷器、玉器这些易碎藏品都有可能受损。为了防震,他们在展台、展柜下也专门安装了防震设施。

除此之外,他们还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要知道,故宫并不是只有其中保存的文物才珍贵,故宫本身就是一件重要文物。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所以,不仅保护文物很重要,保护这座古建筑也很重要。而火,就是以单霁翔为代表的故宫“看门人”,面临的又一大安全威胁。

火灾,让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博物馆惨遭损毁,也给整个人类文化带来了无法修复的遗憾。就说离我们最近的,2019年一场大火,让巴黎圣母院遭受重创。前一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巴西国家博物馆90%的文物。对于所有博物馆来说,火灾都是一个重大安全威胁。不过,火对故宫博物院的安全威胁更大。刚才我们说的巴黎圣母院,那是砖制建筑,巴西国家博物馆是现代建筑。而故宫,它是一座木结构的古建筑。故宫中的“景阳宫”曾经就被雷击中过,局部建筑被烧毁,这也是在故宫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人们心中抹不掉的痛。

所以,为了更好地防火、防雷,单霁翔在带领这群“故宫人”监测雷电的同时,还专门设计了消火栓的位置还有数量。为了让消防装备能顺利进入故宫里的小巷,他们还研发了不同型号的消防装备。每年故宫都会举办大型消防演习。

除了人祸、天灾,他们还扩大了风险防范的“外延”,提前消除隐患。比如,他们花了三年时间整治周围环境,清除室内杂物,减少火灾隐患。室外的清理工作相比室内,要更复杂、也更难一些,因为建筑外部环境不仅关系到室内的文物安全,还会直接影响游客的参观体验。比如,很多火灾是电线漏电引起的,他们就集中整治了裸露的电线。

故宫从建立开始,600年里都没有禁过烟,不管是从前的旱烟、水烟,还是现代的香烟,烟在故宫里从来没断过,但是为了减少火灾风险,打造一个更好的游览环境,单霁翔决定启动“无烟故宫”行动,在故宫全面禁烟。为了不让游客吸烟,故宫的员工就必须要先带头不吸烟。你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时,故宫主抓禁烟的副院长自己就是一位烟民,他建议在故宫里设置吸烟处。但是单霁翔指出,吸烟处必须设在紫禁城大门外,想要吸烟必须得出宫门。他还设定了严格规定,一旦发现员工吸烟,就要扣除全部门的防火奖金,并全院通报。一次讲座中,单霁翔还提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说“很多吸烟的员工并不赞成禁烟,但他们的家属要送感谢信,说到故宫上班还能把烟戒了。”为了宣传禁烟行动,单霁翔带领“故宫人”准备了两万只“无烟故宫”手镯纪念品,免费发放给观众。

哪怕再小的细节也要经过精心的处理。比如,他们花了两年时间专门清理古建筑上的杂草。草在瓦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影响,但瓦上长了草,瓦会松动,雨水就会灌到建筑里,加快木质建筑腐朽。在清理之后,故宫里1200栋建筑,看不见一根杂草。

当然,故宫不只有珍贵的文物,也不只是一座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代建筑,它还是一个文化整体。既然是文化,就不只包括历史遗存,还有与之相关的人和事。2003年,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提出一门专门研究故宫还有故宫藏品的学问,就叫“故宫学”。这个学科和一些人文学科不太一样,“故宫学”的现实意义更强,服务于故宫保护和故宫博物院的发展。为了推动故宫学的发展,故宫博物院的老院长就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创设了专门期刊《故宫学刊》,开展学术研究。

故宫博物院里还有一群文物修复专家,他们在背后默默保护着这些文物,直到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他们的工作展现在公众的面前,让人们了解到文物背后,那些文物修复师们的故事。

网友们亲切地称呼这群文物修复专家是“故宫文物医生”。为什么会有这个称呼呢?如果你对他们的工作稍微有一些了解,就会发现文物修复和人接受医生治疗的过程其实很像。这些文物修复专家拿到一件文物,并不是直接上手就开始修复工作,就像一个人看医生,医生不会直接开药或者做手术一样,在确定治疗方案之前,他们首先要进行一系列诊断。在这些“故宫文物医生”眼中,文物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同样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而且比我们人的生命历程还要长。比如,一件青铜器进入“文物医院”,“文物医生”需要先梳理它的产生年代、出土地点、制造工艺等等,这就像病人看医生,医生总会先问询基本信息,问哪里不舒服;然后,“文物医生”要对文物进行全面检测,分析它上面叠加的成分、年代信息,这就像医生通常会再问一句病人的病史,然后做相关检查一样;再然后,“文物医生”会评估文物是哪“受了伤”,研究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再经过专家会诊,确定修复方案。我们之前也提到了,故宫博物院里的文物大多都极其珍贵,所以整个诊断过程也要十分谨慎。

最终,经过这些“故宫文物医生”的手,那些“受伤的文物”又重新活了过来。他们让沉睡了几个世纪的西洋钟表又准确地走起来,悉心照看那些古书画的“伤口”,一些受损严重的文物甚至能起死回生。比如,有一幅大型绘画曾碎成了上千片,但是“文物医生”用了三个月将它拼对起来,又花了一年最终完成了这幅绘画的修复。

跟世界级博物馆相比,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要多很多,其他博物馆一般会有三四十位文物修复师,而在故宫有200位,而且在单霁翔看来,这些文物修复师还不够,他认为故宫中每一件文物都值得被认真对待。为此,故宫专门拿出13000平方米的院舍,筹建了故宫文物医院,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物医院,让文物医生们能安心工作。文物修复也不只是将受损的部件细心修复好就足够了,它是一套涉及复杂工序的系统化流程,需要前期检测、后期归档等等。所以,文物修复师中不只有手艺高超的修复大师,其中超过一半都是有不同自然科学研究背景的专业人士。在文物背后,文物修复师们日复一日地细心描摹、精细雕刻,不仅将文物修复完好,为后人保存起来,也将它承载的历史文化向大众传播开来。

保存好故宫的文物,这还只是第一步,单霁翔带领“故宫人”更重要的工作是要把这些珍贵文物展现给更多人看,把博物馆的魅力呈现给大众。

在他看来,一个好的博物馆不是只要有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就足够了,那些让人愿意走进,走进之后流连忘返,回去之后还念念不忘,想要一来再来的博物馆,才是一个好的博物馆。

第二部分,我们就来重点说说,他是怎样让更多人愿意走进故宫,主动了解故宫文化的?

人们走进故宫,除了想要观赏这座古代建筑,其实更多是被故宫博物院中的珍贵藏品吸引来的。按照我们的直觉,既然是这么珍贵的文物,应该让它们保存好,装起来,人看不到它们,就能减少文物被盗、受损的风险。但是,单霁翔认为,只有被展示出来,文物才能得到更好的维护。越多人知道这些文物的珍贵、越多人感受到它们的魅力,就更可能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所以,这群“故宫人”他们要做的不是关闭展区,反而是扩大开放区域。一些曾经挂着“游人止步”指示牌的大门,正在一扇扇向公众打开。

书里列了一些数据,你可以感受一下。2002年之前,故宫的开放区域只有30%。到2012年,故宫的开放面积增加到48%。三年之后,到 2015年的时候,开放面积达到了65%。又过了三年,2018年,故宫开放区域的比例已经接近80%。

这些数据变化,是大家可以真实感受到的:早前,人们到故宫游览,很多宫殿进不去也见不到,从2014年开始,像慈宁宫、寿康宫、延禧宫等等,这些我们可能从影视剧中听过的宫殿,还有故宫城墙才逐渐向公众开放。2011年一部《甄嬛传》让“甄嬛”这个名字走入大众视野,一些人说寿康宫是她曾经住过的寝宫,所以寿康宫开放的第一天,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实际上,在寿康宫里居住时间最长的人确实是甄嬛的历史原型,崇庆皇太后。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专家将这一宫殿进行了复原,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去故宫游览寿康宫时看到的景象和当年乾隆每天过来请安时,看到的景象是一模一样的。故宫开放的景区面积预计还会进一步扩大,到2025年,他们希望将故宫的开放区域扩大到85%。

扩大开放景区,自然会吸引更多游客来故宫参观。这时就出现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开放面积大了,参观者多了,怎样保证故宫环境整洁?第二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游客多了,怎样提高故宫的服务质量,保证游客有比较好的参观体验。第三个问题就是时间问题。参观淡季、旺季人流量差距非常明显,淡季一般每天才来2万人左右,但是旺季经常会超过8万人。那怎么才能调节参观者数量,让故宫“旺季不挤,淡季不淡”呢?单霁翔带着这帮“故宫人”是怎么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首先,为了在更大开放区域确保环境整洁,他们撤掉了一些室外商铺,比如御花园的食品商品店,同时还原园林风貌,把曾经的皇家冰窖重新利用起来。不过,这个建筑已经很久没储存冰了,100多年来,它一直被作为仓库使用。他们把这个仓库变成了游客服务中心,里面既开设了快餐店,为游客提供食物,也开设了茶吧、咖啡厅让人们游览累了,可以歇歇脚。这个空间利用起来,可以同时供300位游客休息。开放区域大了,想要全面禁垃圾还是有难度,但是单霁翔认为,环境可以影响人,他们对故宫进行大扫除之后,也确实发现游客不再乱扔垃圾,而且还会主动维护环境整洁。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参观者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怎么提升服务质量,保证他们的参观体验呢?比如,游客多了,“如厕难”就成了一个问题。他们发现,女性卫生间的门口常常会排起长队,女性游客非常不方便,而且男性游客也要帮忙看管随身物品、照顾小孩,所以厕所前常常会聚起来很多人。观察到这个问题,他们就开展了一场“厕所革命”,决定增建卫生间。为了不破坏建筑的整体和谐,他们甚至将一个职工食堂改成了卫生间。到了旺季,其中一半的男士卫生间也会调整为女性卫生间。为了让来参观的妈妈们能更方便照料婴儿,他们还专门设立了母婴室。

公共区域太大,游客人数一多,走得累了,没有休息的场所,大家就只能席地而坐。为了解决休息难这个问题,单霁翔就带领“故宫人”为游客们增加座椅,这些座椅也是依据故宫红墙黄瓦的整体环境专门设计的。他们还观察发现,广场上没有休息座位的时候,树坑是个很抢手的地方,但是这样既不卫生,游客也没法很好地休息。所以,他们先把广场上的树坑都填平,为了让游客还能感受到自然意趣,他们在原来的树坑上又做了一圈树凳,一圈可以坐12个人。现在,已经超过10000位游客可以同时坐下休息。

此外,90%参观故宫的游客都是外地游客,他们游览时容易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自己走到了哪,这怎么办呢?“故宫人”就重新设置了内容清晰的标识牌,还增设了电子标识牌,每天更新最新信息。他们还为游客准备了自动讲解器。这些自动讲解器里储存了40种语言,这可能是世界上语种最丰富的博物馆自动讲解器,不仅有各国语言,还有各种方言,包括粤语、闽南语等等。

单霁翔还带领着“故宫人”花了两年半时间来专门提升环境,让游客有更好的参观体验。比如故宫里原来是老式井盖,凹凸不平,为了让游客不被这些井盖绊倒,让轮椅能更好地通行,他们将1750个井盖统统做平。再比如,故宫里很多宫殿都是木质结构,不能通电源,很多藏品都是纸质品、织绣品,不能受灯光的长期照射,当时相关技术不成熟,国际上也没有参考案例,所以故宫陈列的大殿里一直很少亮灯,一些游客有时候就会抱怨宫殿里太暗。为了让观众看得更清楚,同时也不伤害文物。他们经过反复测试,最终采用LED冷光源照明,而且这些灯源挂在离建筑2.5米的地方。在开灯的时候,还会让员工值守,用测光表测量光线,确保大殿敏感部位的光线不超标。

他们还面对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调节淡季和旺季的游客人数,让旺季不挤,在淡季不淡。他们对游客进行分流,比如控制单日游客量,在淡季举办特定展览,或者用网络预约的方式,将一部分旺季参观者引到淡季参观。单霁翔说,控制参观人数并不是为了限制游客参观,而是为了保障安全,让他们有更好的参观体验。

为了让游客在参观时,听到同步讲解,除了自动讲解器外,故宫还专门打造了一支志愿者团队。这些志愿者虽然职业各异,有企业高管、播音员、高校教师等等,但是相同的是,他们都有很高的学科素养。志愿者的选拔过程也很严格,比如在2018年的全国志愿者选拔中,超过800个人投简历,最后录取的只有18个人,录取率差不多是2%。故宫向公众开放文物修复参观时,也特地招募了一批志愿者。这让游客不仅能近距离地观赏文物修复的过程,也能通过讲解把多样的博物馆文化全方位地展现给观众。

第三部分,我们再跟着这群“故宫人”走出故宫,说一说怎样他们怎么让故宫走进人们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更好地发扬故宫文化?

单霁翔在书里提到,一个好的博物馆不是建一个馆舍,而是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凝练出文化能量,让人们在生活中就感受到博物馆对自己现实生活的意义。在他看来,文化遗产的确很重要,但是一个人从它们中学到的知识,感受到的文化更重要。

那“故宫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们把对公众的单向宣传,转变成了和公众的双向互动。故宫,对大众来说,不再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一座古建筑,而是被赋予了一个虚拟人物形象,她既美丽又端庄。比如,有网友总结故宫微博是“有事启奏、无事晒颜”:有展览要宣传,有活动要办的时候,就会启奏,而平时就忙着花式晒颜,用故宫元素加上诗意的表达,比如在公众号和微博上推出“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紫禁城的物候》系列照片,让这座古老沉寂的故宫随着四季流转呈现不同面貌,变得鲜活了起来。故宫工作人员积极使用新媒体跟朋友们互动,倾听各方的建议、批评,再将故宫所代表的、内涵丰富的中华文明用一种更平易近人的方式传递给大家。

当然,光是让人们感受到故宫文化还不够,怎样才能让人把文化带回家,让文化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呢?“故宫人”就将文化创意和文化资源对接,开发了故宫文创产品,比如充电器,耳机、玩具,还有故宫日历等等,把故宫元素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现在,故宫有超过一万种周边产品,故宫文创的年销售额超过了10个亿。这笔资金也被用来更好地改善故宫的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故宫,了解故宫文化,故宫还会和其他国内博物馆合作,举办展览。它还在全国其他地方设立了主题分馆,比如和厦门市合建的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为什么要专门设立外国文物馆呢?这正是故宫的独特之处。中国博物馆中陈列的外国文物比较少,但故宫是例外,它收藏着大量的外国文物,是中外交流的见证。而鼓浪屿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它的建筑本身就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所以,开设外国文物馆不仅能让人领略世界文化,这也是中国文化展现开放包容、走向世界的一种方式。

如果从馆舍面积、藏品数量和观众数量来看,故宫其实可以和法国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及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等世界著名博物馆相比。但是,国外很多人只听过故宫,知道它是中国古代的皇宫,但却不是很了解故宫博物院。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故宫人”和世界一流博物馆开展交流合作,把国外博物馆的展览引入故宫博物院,同时也把故宫的展览推向世界。

故宫不仅用博物馆的文化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它还通过讲述文物的故事来打动人心,而这种方式其实更有力量。比如,故宫和央视合作推出电视节目“国家宝藏”让故宫火了一把,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故宫博物院 、关注故宫文化。

为了将故宫文化更好地融入大众文化,故宫逐渐打造起自己的文化品牌,它组织公共教育服务“故宫讲坛”“故宫知识课堂”,设立“故宫学院”让社会公众都有机会更多了解故宫。而这也让人们意识到文物其实就“活”在自己身边,很多人在故宫背后保管着这些文物、守护着这些文化遗产,并且让故宫承载的历史文化记忆一代代地传承下去。经过“故宫人”的努力,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故宫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一种文化。过去,人们参观故宫的时候,大多数观众都会沿着中轴线一直往前走,一路只看景,但是现在,更多人都会参观其间的展览,感受文物背后的文化。

到这里,《我是故宫“看门人”》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我就为你解读完了。

第一部分,我们说了作为故宫“看门人”,他们看好故宫,不仅要保管好故宫里的珍贵文物,保护好故宫本身这座古建筑。他们还通过设立学科、创建研究机构来研究故宫文化,更好地服务于故宫的发展。

第二部分,我们说了为了让更多人愿意走进故宫,主动了解故宫文化,这些“故宫人”不断扩大参观区域,将文物展示出来。

第三部分,我们说了故宫“看门人”为了让故宫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他们不仅用文化吸引人,还会用故事打动人,打造出了故宫独有的文化品牌。

最后,我还想和你分享一段书里打动我的话。究竟什么才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单霁翔给出了他的回答,他说“好的文化遗产保护,不是把文化遗产锁在库房中,死看硬守,而是应该让文化遗产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文化来源于现实,只有让文化回到现实,才能让人们加入到文化保护中,惠及更多人。”

以上就是本期听书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按钮,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也欢迎你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过去,人们参观故宫的时候,大多数观众都会沿着中轴线一直往前走,一路只看景,但是现在,更多人都会参观其间的展览,感受文物背后的文化。

  2. 文化遗产的确很重要,但是一个人从它们中学到的知识,感受到的文化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