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思维的发现》 汪恒解读

《思维的发现》| 汪恒解读

关于作者

迈克尔·刘易斯,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曾任所罗门公司债券交易师,著有《说谎者的扑克牌》《大空头》等经典作品。

关于本书

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这两位心理学天才,如何齐心协力用心理学思维颠覆传统经济学,开创了行为经济学流派,改变了人类关于思维和决策的认识。

核心内容

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是两位犹太血统的心理学家,他们个性不同,但在几十年里珠联璧合,取长补短,亲密合作,一起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实验方法,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创立了行为经济学。他们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认可,深刻影响了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也启发了很多其他学科和众多学者。目前,行为经济学已经是经济学最活跃、最热门的分支之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思维的发现》。这本书讲述的是两个天才改变人类思想的故事。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和他的终身亲密合作伙伴阿莫斯·特沃斯基,一起开创了行为经济学,改变了人类关于思维和决策的认识。

我们对于丹尼尔·卡尼曼应该并不陌生,他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也是行为经济学的开创者,他的代表作《思考,快与慢》,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不过,你可能并不知道,卡尼曼的很多成果,是和另一位心理学家特沃斯基一起完成的。他们两人都是犹太人,曾经在以色列学习和工作,后来又一起来到美国。他们一起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实验方法,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创立了行为经济学这个分支。到现在,行为经济学已经成了最热门的经济学分支。但可惜的是,特沃斯基1996年就因为癌症去世,没等到诺奖。

这本书展现了两位天才亲密合作的精彩过程,包括他们私人交情的起起落落,读起来生动有趣,很像是一本学术圈大佬的八卦秘史。不过,这本书可不仅仅是一本八卦秘史,它细致地讲述了前景理论等重大理论成果的诞生过程,描述了两人的研究对于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对其他学者的启发。比如,2017年获得诺奖的另一位行为经济学泰斗理查德·塞勒,就深受他们的影响。因此,这本书能够让你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更加深刻。如果说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圣经”,那这本《思维的发现》就是这个领域的“史记”。

这本书的作者迈克尔·刘易斯,是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他的经典作品包括描写华尔街债券市场的《说谎者的扑克牌》,描写次贷危机的《大空头》。这本《思维的发现》是他关注学术圈话题的开山之作。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全书三个方面的重点内容:

第一,两位成长经历不同、个性迥异的天才心理学家,如何合作开创行为经济学?

第二,作为行为经济学早期理论的基础,前景理论是如何诞生的?

第三,两位的理论创造,如何启发其他学者,在不同领域产生影响?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听一听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故事。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都是犹太人,都曾经在以色列生活,后来都定居美国,但他们早年的成长经历很不相同,这对他们的个性产生了很大影响。

先说卡尼曼,他是法国犹太难民的后代,一出生就遭遇了希特勒的种族清洗。为了摆脱被投入集中营的命运,他跟着父母东躲西藏,战后迁居以色列才安顿下来。在这种成长经历之下,他的个性变得比较敏感,内心深处始终缺乏安全感,不愿意提及当年的往事,不容易融入周围的环境,而周围人的评价,却能对他产生很大影响。举个例子来说,卡尼曼成为心理学教授之后,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课程评价中给了卡尼曼一个差评,就是这样一件小事,竟然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情绪极度低落,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特沃斯基则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类型。他是土生土长的以色列人,母亲是政治家、女强人。特沃斯基从小就善于讲故事,善于打动和影响其他人,给人的印象是,既热情又勇敢,也很能合群。当时,以色列和周围的阿拉伯国家反复发生战争,几乎所有成年男人都要当兵入伍,特沃斯基主动选择加入精锐伞兵部队。在一次实弹训练中,面对即将爆炸的炸药桶,他用身体掩护意外晕倒的战友,获得了勇士勋章,成为了以色列的英雄。不管是在自己还是在别人的心目中,特沃斯基都是一个自信而强大的人。

两人与心理学结缘的过程也截然不同。卡尼曼从很小的时候起,就立志学习心理学,因此他应征进入部队之后,并没有上前线冲杀,而是发挥自己的专长,成为了军中的心理学专家。一开始,卡尼曼在心理学领域中尝试了很多不同的课题,始终没有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特沃斯基选择心理学,则只是因为他想研究人,而心理学这门学科恰好是研究人的。不过,特沃斯基只对决策问题感兴趣。他在研究决策的时候,喜欢采用抽象而富有条理的数学模型方法,因此,特沃斯基在学术生涯的早期,是一位数学心理学家。

两人先后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先后回到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任教,虽然都是心理学系的年轻学者,但两人的关注领域和研究方法完全不一样,加上个性迥然不同,看上去似乎永远都不会有什么交集,直到1969年春季的某一天。

那一天发生了什么呢?原来,卡尼曼邀请特沃斯基出席了一堂研讨课。特沃斯基介绍了用数学心理学方法研究决策问题的最新成果,他说,人在做某些决策时,好像只是依靠直觉,但准确率特别高,像是经过了精密计算。就像是打台球,其实判断每一杆的下球线路和力量大小,需要非常复杂的运算,台球高手却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依靠直觉做出决策,并且成功将球打进。但是,卡尼曼却明确反对特沃斯基的观点,卡尼曼说,人类的直觉常常会出错,常常会根据细枝末节直接做出判断和决策,所谓一瞬间的复杂运算其实是不存在的。

两个人在课堂上争论了起来,特沃斯基本来是个充满自信、善于雄辩的人,很少在学术争论中被别人压倒,可是这一次,他却折服于卡尼曼的判断,开始接受卡尼曼的观点,也就是人的直觉是靠不住的,依靠直觉做出的判断很容易出现错误。熟悉两人个性特征的朋友说,从性格上看,特沃斯基像一条咄咄逼人的大蟒蛇,卡尼曼则像一只内向而温顺的小白鼠,两人相遇就像是将小白鼠扔进大蟒蛇的地盘,而结果是谁都想象不到的,小白鼠在滔滔不绝,大蟒蛇却蜷缩在角落里安静地倾听。

从1969年开始,两位年轻心理学家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也成了志同道合的研究伙伴。他们开始共同研究人类直觉思维的局限,对于人类判断和决策的影响。两人在个性特征和研究习惯上的差异,并没有成为合作的障碍,反倒让他们能够在研究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两人合作的模式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卡尼曼敏锐地发现一个问题,提出一个想法,然后特沃斯基运用他的缜密思维,使这种想法变成一个合乎科学规范的解释模型。不过,在更多的时候,对于一篇论文,或是一个研究成果,两个人的贡献彼此交织,难以拆分,也没法判断到底谁的贡献更大一点。一篇论文写好,两人彼此推让第一作者的署名权,最后只能靠投掷硬币决定。连他们的妻子都开玩笑说,仿佛他们两人才是恋人关系。两位天才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成了心理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70年代,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他们在研究人类各种心理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前景理论,说的是人们面对可能获得的收益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意冒险,但在面对损失时,又会变得愿意冒险搏一把。这一发现意味着,你的风险偏好,事实上会随着自己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这和传统经济学认为人的风险偏好相对稳定的观点完全不一样,从而奠定了日后行为经济学流派的理论基础。而他们开创的行为心理学流派,又对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不断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两人的交情也经历了波折。1978年,卡尼曼再婚,为了和新婚妻子在一起,离开以色列去了北美。特沃斯基为了离卡尼曼不太远,也毅然举家迁居北美。不过,两人没有能够在同一所大学得到教职,特沃斯基去了斯坦福大学,卡尼曼则去了加拿大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两所大学距离一千五百公里,两人约好每隔一个星期坐飞机聚会一次,但毕竟交流没那么方便了,而比距离遥远更加要命的是,两个人因为处境的不同逐渐产生了裂痕。虽然两人在合作中都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学术界往往将个性更加外向的特沃斯基,看成是团队的核心人物,因此,特沃斯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奖励。特沃斯基很早就获得了国家科学院的院士荣誉,但卡尼曼则长年榜上无名。1984年,特沃斯基获得了在学术界很有影响的麦克阿瑟天才奖,卡尼曼则一无所获。两人的隔阂越来越深,终于走到了决裂的边缘。

1996年,卡尼曼下定决心,向特沃斯基提出绝交。可仅仅三天之后,特沃斯基打电话给卡尼曼,说自己被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最多只能活六个月了。两人捐弃前嫌,卡尼曼陪着特沃斯基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在特沃斯基的葬礼上,所有人都认为,卡尼曼是最适合的致悼词人选。六年之后的2002年,卡尼曼凭借当年两人共同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得到这个奖项的心理学家。在获奖感言中,他表达了对特沃斯基的怀念和感谢。而学术界普遍认为,如果特沃斯基健在,这个荣誉一定会属于他们两个人。

上面说的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故事,两位经历不同、个性迥异的心理学天才,由于机缘巧合,开始共同研究人类心理偏见对判断和决策的影响,最终合作开创了行为经济学,也成就了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不过,两人在私人友谊中所经历的波折也充分说明,哪怕是深刻洞察人类心理弱点的智者,在个人生活领域也难以摆脱心理弱点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说第二个方面,前景理论是怎么诞生的。

前景理论是两人重要的研究成果,也是卡尼曼获得诺奖的代表理论,关心的是人类的决策机制。不过一开始,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合作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的判断机制。他们认为,人类的判断在相当程度上依赖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受到思维偏见的影响,并不可靠。那么,这些影响人判断的思维偏见究竟是什么呢?经过努力,两人发现了最初的三种偏见,分别是代表性偏见、可得性偏见和锚定性偏见。

解释一下,代表性偏见,是指你常常会过分相信小样本,认为小样本也能代表整体,或者整体情况能通过小样本体现出来。卡尼曼曾经设计了一个实验,特沃斯基把这个实验带到1969年的美国心理学年会和数学心理学大会上,面对一群科学素养极高的专家展开测试。这个测试设定有一小群孩子,其中一个的智商得分是150,然后让专家们猜测孩子们的平均智商,结果大多数专家给出的答案是100。事实上,他们只是简单照搬了一个适用于全体的结论,那就是世界上所有孩子的智商平均数就是100,而完全没有考虑他们面对的只是一个容量极小的小样本。而且按照严谨的统计学方法,一个孩子的智商150,已经足以对这个小样本的平均数产生影响,根据贝叶斯定理的计算结果应该是101,而不是100。对于这群专家来说,贝叶斯定理当然是小菜一碟,不过在实验中,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被直觉思维中的代表性偏见掩盖了。

可得性偏见,是指你越容易想起一件事,就越认为这件事容易发生。两人设计了一个针对大学生的实验,要求大学生估计,在全部的英语单词中,首字母为 K 的单词和第三个字母为 K 的单词,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大学生们认为,首字母为 K 的单词要多出一倍,事实却正好相反,第三个字母为 K 的单词多出一倍。大家出现这样的判断失误,主要是因为在脑子里想起 K 打头的单词,比想起第三个字母为 K 的单词,要容易多了。

锚定性偏见,则是指你在做判断时,常常会受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支配,有趣的是,第一印象有时会来自于另一件并不相关的事情。还是要说到一个实验,两人找了两组中学生,要求大家在5秒钟内猜出一道数学题的答案,第一组中学生拿到的题目是“1×2×3×4×5×6×7×8”,第二组则是“8×7×6×5×4×3×2×1”。两题的答案完全一样,但第一组猜测答案的平均数,只有第二组的四分之一。显然,第一组关于这道题的第一印象是从1开始的,直觉认为这组数字不大,第二组是从8开始的,直觉认为最后的结果一定很大。

从最初的这三种偏见开始,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不断完善他们对于人类直觉思维的理论。直觉思维是人类思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你快速做出判断,但它不够理性,难以避免一系列偏见的影响,从而导致判断失误。基于这套理论,卡尼曼在八十年代写出了《思考,快与慢》,成为行为经济学领域的不朽名著。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并不满足于研究人类的判断机制,随后,他们将研究重点转向人类的决策机制。当时,这一领域的主流观点之一认为,人的风险偏好是稳定的,在选择的时候一定会选效用值最大的那个选项,追求效用最大化。

当时也有很多学者试图推翻这一理论,或者提出反例。其中最著名的一个经济学家是法国人阿莱,他发现,同一个人面对不同选项时,竟然表现出不同的风险偏好。例如设计一个赌局,有两个选项,A 选项是稳得100元,B 选项是一半概率得250元,一半概率分文不得,结果大多数人都选了 A,他们选择稳妥,说明他们是风险厌恶者。再来一个赌局,同样两个选项,C 选项是11%的概率得100元,89% 的概率分文不得;D 选项则是10%的概率得500元,90%的概率分文不得。结果这同一群人却大多选了 D,他们选择冒险,又变成了风险偏好者。你看,如果你自己的风险偏好都会摇摆不定,那怎么做出理性决策呢?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也是从这个悖论入手的。卡尼曼认为,在很多决策过程中,人类与其说是在追求效用最大化,倒不如说是在追求“后悔最小化”。比如前边说的那两个赌局,赌局一大家选 A,是因为选 B 之后如果出现分文不得的情况,这种后悔是很难接受的;而赌局二的 C、D 两个选项都有分文不得的概率,而且概率相差不大,这样人就可以放心大胆去搏一把大的了。在这个思想火花基础上,特沃斯基进一步提出,原先的赌局设计都是赢钱的情况,也就是人们面对潜在收益的选择,应该增加关于输钱的赌局,来研究人们面对潜在损失的选择。结果,他们终于总结出了这套理论的全部核心内容:你在面临收益和损失时的风险偏好并不相同,这会对你的决策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你面对的是收益,你会倾向于规避风险求稳妥;如果面对的是损失,你会倾向于冒风险搏一把。到1976年,他们把这套理论正式命名为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的具体内容在很多行为经济学的著作里都有分析,这里就不展开了,需要指出的是,前景理论至少从两个方面颠覆了主流观点:第一,即便是同一个人,他的风险偏好也会随着得失状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也解释了那位法国经济学家的观点;第二,收益和损失很多时候并不是客观状态,而是决策者当时当地的心理状态,它会受到心理偏见的影响,甚至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语言组织,去影响你对于得失状态的判断。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做的“亚洲疾病问题”实验。假设美国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亚洲疾病,预计有600人可能丧生,现在有两种方案,你会选哪种:第一种是确定有200人得救,第二种是有三分之一的概率600人全部得救,三分之二的概率没人得救。仔细想想就知道,这两种方案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有更多的志愿者选了第一种方案。就是因为换了种描述,大家心中的得失状态就不一样了。

这样一来,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也就站不住脚了。从前景理论开始,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这两位货真价实的心理学家,他们的观点、理论和实验方法,开始对经济学产生真正的影响。心理学和经济学融合的成果,就是行为经济学。在这二十多年之后,卡尼曼凭借前景理论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则意味着经济学主流对于这种影响的承认。

上面说的是前景理论诞生的前因后果。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先是研究对人类判断产生影响的各种偏见,然后开始研究人类的决策过程,提出了前景理论,改变了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最后我们来说说第三个方面,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这两位天才的理论创造,如何启发不同学者,在各个领域产生影响。

作为传统经济学的颠覆者,他们的影响力最重要的就是在经济学方面,而最先受到他们启发的是谁呢?是理查德·塞勒,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另一位行为经济学泰斗。不过,在七十年代时,塞勒还远远没有后来那么风光,他只是罗切斯特大学管理学院的一名普通助教。当时,塞勒开始关注人类的不理性行为,就在这个时候,机缘巧合,他读到了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关于人类判断受偏见影响的论文,按塞勒自己的话来说,那一刻的心情,就好像发现了金矿。后来,在前景理论的启发下,塞勒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提出了禀赋效应。这种效应是指,当你一旦拥有某项物品之后,你就会觉得这项物品价值更大。禀赋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而它会对你的经济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它反映了你在不同心理状态下的偏好变化,而这一点,跟前景理论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前面我们说过,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是心理学影响经济学发展的先驱者,而塞勒则是第一个系统接受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经济学家,他帮助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创立了行为经济学流派,并推动这一流派不断发展壮大。举个例子,前景理论这个概念刚问世的时候,还是一个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熟悉的生僻词汇,但到了2010年时,它已经是经济学界的大热词汇,在全部经济学期刊中被引用的频率高居第二。到2016年时,每10篇发表的经济学论文中,就有1篇涉及行为经济学视角。

在塞勒为行为经济学振臂高呼的时候,芝加哥大学的法学教授卡斯·桑斯坦读到了塞勒的论文,深受启发。然后,桑斯坦找到了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关于前景理论的论文,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按桑斯坦自己的话说,第一次阅读的时候,就像有一堆灯泡在眼前炸裂,先前脑海中的一些想法便瞬间清晰起来。桑斯坦也变成了行为经济学理论的热情拥护者,他的法学研究受到了行为经济学的深刻影响。

2009年,桑斯坦成为了奥巴马政府的经济顾问,致力于通过行为经济学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人们改进决策。例如,他推动美国的汽车厂商修改新车说明书中,关于车辆耗油情况的表示方法。以前的说明书说的是一加仑汽油能跑多少公里,改进之后则是,跑一百公里消耗多少加仑汽油,这样来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的汽车。这其实就是通过调整描述的方式,来改变你决策时的心理状态。后来,桑斯坦和塞勒合作写了一本书,叫做《助推》,系统介绍了这种借助行为经济学原理,引导人们更好做出决策的思路,这也成为了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名著。

值得一提的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理论创造,不仅启发了经济学、法学等领域的学者,甚至在医学领域也产生了影响。加拿大医生雷德梅尔,在读到他们关于人类判断受直觉偏见影响的论文之后,被深深打动了,他开始与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合作研究。雷德梅尔帮助卡尼曼验证了一种新的偏见因素,叫做峰终效应。这种偏见是关于人类的痛苦回忆的。对于痛苦的经历,人比较容易记住最痛苦的时刻,尤其是痛苦终结的时刻,却不容易记住痛苦的持续时间。这也就是说,哪怕一段痛苦经历持续的时间更长,只要结局有所好转,那你接受起来也会容易一些。

对此,雷德梅尔设计了一个关于结肠镜的实验,将病人分为两组,第一组在结肠镜检查结束后,直接将结肠镜抽出来,第二组则在结束后,让结肠镜在体内再停留三分钟。按理说,第二组的病人比第一组还要多忍受三分钟煎熬,总的痛苦程度是增加的,但实验表明,第二组的病人对检查的接受程度更高。这就是因为对第二组的病人来说,缓冲三分钟,会让自己的回忆变得不那么痛苦。

后来,雷德梅尔回到医院,致力于帮助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摆脱偏见影响,减少误诊。例如,一名女士因为交通事故被送进医院,初步检查发现她心跳不规律,再加上这位女士说曾经得过甲亢,而心跳不规律正是甲亢的典型症状,于是,几乎所有医生都准备按照甲亢进行治疗。雷德梅尔却及时提醒大家,要小心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因为可以引起心跳不规律的因素还有很多。于是,医生给这位女士做了全面检查,发现她的肺部受了严重的内伤,这才是她心跳不规律的真正原因。

说到这儿,这本书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讲了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合作研究的故事,这两位心理学天才,人生经历不同,个性特征也不一样,由于机缘巧合,他们开始共同研究人类心理偏见对判断和决策的影响,两人优势互补,最终合作开创了行为经济学。

然后,我们谈到了前景理论诞生的前因后果。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研究了各种偏见效应之后,开始研究人类的决策过程,提出了前景理论,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改变了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最后,我们谈到了两人的研究成果,对其他学者和学科领域的影响。经济学家塞勒受到启发,提出禀赋效应,发展了行为经济学理论,也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法学家桑斯坦受到启发,在担任奥巴马政府经济顾问时采取助推策略,利用人的心理特质,引导人们更好决策;医学学者雷德梅尔受到启发,致力于帮助医生们减少心理偏见影响,降低误诊率。

最后提醒你,像《思考,快与慢》《助推》《错误的行为》这些行为经济学经典著作,每天听本书都做过详细解读,推荐你把这几本书结合起来听,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是怎么做出决策的。

撰稿:汪恒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

划重点

1.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虽然个性和经历不一样,但是两人优势互补,最终合作开创了行为经济学。

2.两位学者发现了三种偏见:代表性偏见、可得性偏见和锚定性偏见。之后,他们开始研究人类的决策过程,提出了前景理论,颠覆了“经济人”的假设。

3.经济学家塞勒受到启发,提出禀赋效应;法学家桑斯坦受到启发,在担任奥巴马政府经济顾问时采取助推策略;医学学者雷德梅尔受到启发,帮助医生们减少心理偏见影响,降低误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