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贵族》 陆大鹏解读
《德意志贵族》| 陆大鹏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听书作者陆大鹏,是一位世界史研究者和翻译者。过去十几年,我翻译了20多本以欧洲历史、特别是军事史为主题的书籍。其中有英国历史学家克劳利的“地中海三部曲”,还有美国作家安德森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豆瓣”评分都超过了8.9分。不过,今天我要为你讲述的书,不是一本译著,而是我的原创作品。它叫《德意志贵族》,是一本700多页厚、45万字的大书,完稿于2022年,在“豆瓣”上得到了8.8的评分。通过学习这本书,你不仅能开阔眼界,了解德国贵族这个群体的演化过程和生活方式,还能系统地回顾一遍德国史。过去你可能会觉得,欧洲历史又碎又乱,光是人名就长到记不住。学完这本书,你对德国历史,至少就不犯怵了。
提起欧洲贵族,相信大家多少都有一些了解。今天,我们会用“贵族”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比如良好的教养或者渊博的学识。其实,在历史上,它首先是一种社会身份。在莎士比亚的历史戏剧,还有英国电视剧《唐顿庄园》里,贵族群体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他们住在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庄园里,过着富丽堂皇的生活,参与形形色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在欧洲历史,尤其是古代和近代史上,贵族这个群体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不过,我敢说,中国读者相对了解的几乎都是英国贵族,而不是德国贵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今天的英国还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国王和他的家族成员,虽然已经不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但在新闻和社交网络上的出镜率还是很高的。每当出现查尔斯婚变、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这样的新闻,我们都会看到英国王室的成员在公众面前亮相,会看到他们的头衔是“亲王”啊、“公爵”啊等等。这些头衔,就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另外,英国王室每年都会给本国的一些名人颁发勋章。其中的一些受勋者,虽然不属于世袭大贵族,但在拿到这些勋章以后,也可以使用“爵士”这个头衔,跻身贵族之列。像我们熟悉的“福尔摩斯”小说作者柯南·道尔,还有足球教练弗格森,都属于爵士。这样一来,我们对英国贵族这个群体,即使说不上如数家珍,至少也有个大概的了解了。
但是,你可能未必知道,今天的英国王室,其实有德国血统。19世纪大名鼎鼎的维多利亚女王,就是一位德意志公主的女儿。可这位公主呢,当时的国籍并不叫“德国”,而是“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爵国”,长长一大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德国,或者说德意志,在历史上曾经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没有一个稳固的大一统王朝。在今天德国的版图上,曾经有几百个王国、公爵国、伯爵国同时存在。要搞清楚每个小国的细节,实在太费劲了。
然而,在支离破碎的德国历史里,又存在一条清晰的暗线,那就是贵族群体本身。从中世纪前期开始,不管在德国的版图上存在多少割据政权,不管它们的最高统治者是什么人,贵族阶层一直是掌握最多社会资源、对历史发展起到最大影响的一群人。我写这本《德意志贵族》,就是希望通过贵族这条暗线,串联起德国的整部历史。
另外,贵族这个阶层在德国,还不光是古老的历史名词。如果你对“二战”历史感兴趣,一定会发现:当时许多德国将军的名字中间,都有一个“冯”字,这个“冯”字就是贵族身份的象征。那你可能要问了:“二战”时的德国,明明已经不是君主制国家了啊,为什么由君主册封的贵族,还会继续存在呢?
原来,德国贵族这个群体,在君主制消亡之后,并没有变得一蹶不振。他们凭借顽强的适应能力,在新的社会形态下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直到今天还活跃在各行各业。有的德国贵族继承了家族名下的土地和企业,成为商业精英。祖先留下来的宫殿和城堡,现在被他们改造成了旅游景区或者博物馆。有的贵族则在从事政治活动,比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她本人以及她丈夫的家族,都曾经是德国的传统贵族。更多的德国贵族后代,则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他可能是一个程序员,也可能是餐馆老板或者记者。这种主动适应社会变化,重新找到位置的现象,在德国贵族的历史上其实发生过好多次。通过学习这本《德意志贵族》,你对德国社会的变迁也能略知一二。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会按照时间顺序,为你梳理一下德国贵族在历史上的演变。我会为你分析,在每个历史阶段,他们遇到了什么样的考验,又是怎样获得解决的。在第二部分中,我会为你介绍德国贵族的生活里最重要的两件事,那就是婚姻和子女教育。最后,我还会为你总结一下,德国贵族的演化史,特别是他们教育子女和经营人生的理念,能为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提供哪些启示。
首先,我来为你介绍,德国贵族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你可能听过一个概念叫“日耳曼人”,它在那些讲述德国历史的书里是经常出现的。日耳曼人的祖先,是一些生活在北欧地区的原始部落,后来迁入西欧。德国贵族的雏形,就是这些日耳曼部落里的酋长。在希腊、罗马已经建立起繁荣的古典文明的时代,日耳曼人还处在部落状态。不过,随着罗马帝国走向衰落,能征善战的日耳曼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逐步控制了西欧的大片领土。公元5世纪末,日耳曼人的一个支派法兰克人灭掉了西罗马帝国,建立了法兰克王国,这个事件也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的开始。而法兰克王国,已经不再是部落形态,开始有君主了。
随后的400多年里,发生了几件大事。首先是公元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和当时的天主教会结盟,被教皇加冕为皇帝。注意了,欧洲中世纪的皇帝可不像我们中国,它的合法性是教会赋予的。教皇为查理曼加冕时,赐给他的头衔叫“罗马人的皇帝”,这个名称来自被法兰克人灭掉的西罗马帝国。所以,从公元800年起,法兰克王国就不再是王国,而是帝国了。到了公元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决定分家,把法兰克帝国分成西、中、东三个王国,各自继承一份。德国的雏形,就是这三个王国里的东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则是法国的前身。至于中法兰克王国,它后来被东西两个王国瓜分了。公元962年,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奥托再次得到教皇的加持,独占了“罗马人的皇帝”这个头衔。在那之后,东法兰克王国就改称为“神圣罗马帝国”。
注意了,这个“帝国”,和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帝国可不大一样。它其实是几百个大大小小的封建诸侯国组成的政治共同体。皇帝这个职位也不是世袭的,而是由几位影响力最大的诸侯投票选出来的。
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德意志贵族,就是法兰克帝国的封疆大吏和武士。在中世纪时代,法兰克人经常要参与宗教战争,购买马匹、盔甲和武器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为了应付这些开支,皇帝会把一些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大臣和骑士,让他们用这些土地的农业产出供养军队、采购装备。这样的封地,在学术上叫作“采邑”。采邑最初不是世袭的,后来才渐渐固定下来。到了12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在册封爵位时,给的已经不是一个空头衔,还有和头衔对应的采邑。所以,德意志贵族不光要在战时为皇帝打仗,他们在和平时期还是地主。
不过,这种“骑士+地主”的状态,并没有一直维持下去。到了14世纪,欧洲出现了著名的“黑死病”,数千万人因此丧生。德意志境内的大片土地在这场瘟疫中陷入了荒芜。土地没有产出,贵族的经济地位当然就受到了冲击。另外,进入16世纪,火药开始在欧洲普及,贵族骑士在战争中,越来越敌不过使用火器的雇佣兵。于是,皇帝也不需要他们出兵打仗了。这样一来,大大小小的贵族就不得不自谋出路。他们当中,有一些人在自己的采邑上建立了完备的统治秩序,开始立法、收税,这些采邑慢慢就变成了独立的国家。我们熟悉的普鲁士、奥地利,这些近代国家就是这样出现的。至于那些封地不大、财力吃紧的小贵族,他们选择成为职业官僚,为那些更大的诸侯国乃至皇帝本人服务。在这些小贵族里,还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联姻。一个小贵族的女儿,嫁到了大的君主国里,她的后代就有希望继承那个国家的土地和财富。运气好的话,甚至可能当上国王。前面提到的维多利亚女王的母亲,就是通过联姻,从德意志的一个小国嫁到了英国。后来,她的女儿成为英国王位的继承人,她自己也当上了王太后。
16世纪初,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整个德意志。贵族们不仅在财富和社会地位上日益分化,还出现了宗教观点上的对立。在17世纪著名的“三十年战争”中,就有一大批新教贵族选择背叛皇帝,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作战。战争造成的社会动荡,使许多小贵族沦为强盗和社会渣滓。德国有一个著名的文学人物“闵希豪森男爵”,就是取材于18世纪的真实故事。这位闵希豪森男爵,最喜欢讲述各种不靠谱的冒险经历,是个充满喜感的无赖。在当时,不光是作家喜欢把贵族当成讽刺的对象,市民阶层对贵族也是很鄙夷的。说一个人是“贵族”,已经不是一个好词儿了。
18世纪末,欧洲发生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那就是法国大革命。神圣罗马帝国是法国革命的反对者,皇帝组建了军事同盟,率领德意志贵族联军去和法国作战。随着战事持续升级,德国西部的土地逐渐被法军占领,许多贵族失去了土地和财源。更糟糕的是,1806年,法国皇帝拿破仑干脆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自己当起了德意志的主宰者。他取消了许多小贵族的采邑,对大的诸侯国的国界也做了调整。本来,1789年时,地理意义上的德意志范围内总共有300多个诸侯国;到了1815年,就只剩下39个了。这种趋势,也为德国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1871年,德国宣告统一,但贵族阶层的生活并没有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现在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在工业、金融、教育等领域掌握了越来越大的话语权。反过来,德国贵族的经济来源依然是采邑的农业产出,他们不屑于,甚至鄙视蓬勃兴起的工商业,这和英国贵族的与时俱进形成了鲜明对比。在19世纪,英国贵族是欧洲国家里第一个和城市资产阶级结成同盟的,贵族家庭和资产阶级上层通婚也是常有的事。但在德国,尤其是德国东北部,贵族们依然生活在古老的庄园里,除了农业政策以外对什么都不关心。德国有个著名的概念叫“容克地主”,“容克”是德语“少爷”的意思。所谓容克地主,指的就是这种依靠农业为生,没有显赫头衔的小地主。1900年时,德国的人口有5600万,而容克地主只有2.4万人。在当时的社会,他们的处境是很尴尬的。
不过,德国毕竟还是一个君主制国家。贵族在担任政府公职、特别是进入军队时,还是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战”爆发前,德国现役军官的总数是2.7万人,其中30%是贵族出身。在德国国会的397位议员里,也有15%是来自贵族家庭。可以说,在20世纪初的德国,贵族虽然在经济地位上已经大不如从前,但掌握的社会资源还是很多的。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的君主制被取消了。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虽然没有剥夺贵族的土地和个人财产,但在法律上终止了他们的特权地位。换句话说,当时的德国贵族,虽然还能继续使用“公爵”“伯爵”这些头衔,还能在姓名中间加上那个“冯”字,但这只是一种个人标签,不再有公共属性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贵族开始敌视新的共和制度。他们退隐到自己的庄园里,既不参与政治,也不和外界接触,默默等待社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在1933年到来了,那就是纳粹党上台执政。
对德国贵族来说,纳粹党虽然出身街头流氓,但他们推行的一些政策,对贵族是有现实好处的。比如,纳粹政权支持发展农业,希望德国能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这对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来说显然是好消息。另外,纳粹大搞扩军备战,还迫害工商界的犹太人,这意味着德国商界、政界和军界空出了许多岗位。这也给年青一代的贵族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有不少德国贵族,对纳粹和希特勒是持肯定态度的。比如,末代德皇威廉二世的四儿子奥古斯特,就早早加入了纳粹党,获得了24号党证。臭名昭著的纳粹党卫军的高级干部里,有1/10以上是出身贵族家庭。
但在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德国贵族对纳粹怀有深深的警惕。前面提到,德国自中世纪以来的历史,是和天主教会联系在一起的。皇帝要接受教廷的册封,贵族中有宗教信仰的人比例也很高。而纳粹党在登堂入室之后,不仅大肆迫害天主教会,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剥夺反对者的政治、经济权利。这让许多年纪比较大的贵族感到极度不适。即使是那些选择和纳粹合作的年轻贵族,在“二战”爆发之后也出现了转变。在和平时期,这些贵族对纳粹的认同是基于现实利益和意识形态。但在战争期间,许多亲临前线的贵族看到了德国军队迫害战俘、屠杀犹太人、肆意掠夺别国财富的罪行,在心灵上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这些贵族更是清醒地认识到:希特勒根本不可能领导德国打赢这场战争。他的歇斯底里,只会把国家带向人间地狱。于是,一场地下抵抗运动开始兴起了。
1944年7月20日,德国发生了一个石破天惊的事件:一群中高级军官企图在希特勒参加军事会议时,用炸弹炸死他,在德国建立一个新政权,与英美盟军讲和。这起事件的领导人施陶芬贝格伯爵,就是一位出身贵族家庭的上校军官。“7·20”事件虽然功败垂成,但也象征着德国贵族和纳粹的彻底决裂。有150多名参与事件的抵抗分子被纳粹政权残忍杀害,他们中超过1/3是来自贵族阶层。当时,纳粹劳工部长莱伊曾经大骂德国贵族是一群“蓝血猪狗”。这个说法,是欧洲由来已久的典故。因为贵族很少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皮肤比较白皙,蓝色的静脉血管看上去很明显。所以,“蓝血”也是贵族的同义词。骂德国贵族是“猪狗”,说明纳粹党和贵族已经变得势不两立了。
1945年,“二战”宣告结束,德国成为战败国。但德国贵族这个阶层,反而因此迎来了新生。这首先是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二战”结束后,欧洲出现了大规模的领土重组,德国东部的许多领土被重新划入了波兰和苏联境内。比如,大哲学家康德的故乡柯尼斯堡,就被割让给了苏联,改名为加里宁格勒。东部土地的丧失,意味着那里的贵族没有了经济来源。他们不能再回到庄园,去过悠闲的地主生活,只能搬家到联邦德国,寻找新的机会。反过来,战后的联邦德国,因为得到了美国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社会比较安定,和魏玛共和国时代暗流涌动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种状态下,德国贵族开始放下高人一等的架子,积极融入到各行各业,作为普通人去接受教育、从事各种工作。对他们来说,贵族身份更多的是一种古老历史和荣誉的象征,已经不代表现实里的特权地位了。
关于今天的德国贵族,末代皇帝威廉二世的玄孙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这位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现在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名下有科技公司、旅游公司和啤酒厂,还保留了“普鲁士亲王”的头衔。这位亲王讲:“我不否认,即便是在今天,一个有名的姓氏也能帮你敲开许多门。但如果你不努力、不称职的话,那些门很快就会被重新关闭。”这种铭记悠久的历史,同时接受现实、顺应潮流的心态,代表了今天许多德国贵族的真实想法。
好了,关于德国贵族的演变历史,我就为你回顾到这里。下面,我要为你介绍两个有趣的知识点,那就是德国贵族的婚姻观和教育观。要知道,“贵族”这个词,指的不光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每位贵族的姓氏,代表的都是一个大家族,它是和土地、财富这些现实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还不是一代人的利益,是要几十年、几百年地传承下去的。选择什么样的伴侣,把子女培养成什么样,这两个问题稍微出一点偏差,就会影响整个家族的命运。所以,对德国贵族来说,婚姻和子女教育可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他们的一些做法,在今天也还有现实意义。
传统德国贵族的婚姻,可不像我们现在,是能自由恋爱的。对一个有点名气的家族来说,婚姻最重要的功能是传宗接代,保证有合法的财产继承人。换句话说,结婚之后,要尽可能多生男孩,来抵御疾病、战争等意外因素造成的“损耗”。但是,生的男孩太多了,养育起来又很昂贵,将来还会分走家产。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贵族采取的是一种偏袒长子的惯例。长子可以继承大部分家业和财产,其他儿子除了一个显赫的头衔,往往只能自谋生路,也找不到门当户对的妻子。根据一项统计,在19世纪,有90%的德国贵族地主会建立婚姻,但他们的非长子就只有2/3能顺利结婚。从1871年到1900年,德国贵族的非长子里,有一半终身未婚,这是他们为自己的家族做出的牺牲。
在婚姻问题上,贵族里的男性和女性也很不平等。待字闺中的贵族女子数量很多,有财力娶亲的贵族男子却很少。这样一来,女性贵族往往会嫁给地位比自己低一级的男性贵族,以便将女婿和女方的家族捆绑到一起。但对女性个人来说,这就未必是好事了。因为男方家的财力不如娘家,婚后的生活水平可能会下降。即使是这样的“下嫁”,通常也是包办的。另外,宗教因素对婚姻的影响也很大。天主教贵族家庭一般不会选择新教徒或者加尔文教徒,容克地主里的新教徒尤其不愿迎娶天主教贵族的女儿。
而“贵族婚姻必须门当户对”,这条规定在德意志的许多地区被直接写到了法律里。比如,1794年,普鲁士王国的法律就明文禁止男性贵族缔结“不符合荣誉和体面的婚姻”。如果非要和地位远低于自己的人结婚,后果会很严重。贵贱通婚,大部分时候都是地位高的男方迎娶地位低的女方。在这种情况下,女方不能使用丈夫的贵族头衔,他们生下的孩子也没有完整的继承权。到了19世纪,“贵贱不通婚”这一条在法律上已经取消了,但在德国贵族的圈子里,它还是一项重要的潜规则。毕竟,对德国贵族来说,婚姻最重要的价值还是促成政治、经济资源的融合,它跟个人幸福关系是不大的。
除了婚姻以外,德国贵族还很重视子女的教育。这个教育,和我们今天说的高等教育可大不一样。毕竟,大部分贵族并不需要自己出门找工作。他们要么继续经营家族地产,要么进入国家机器,为皇帝的宫廷、军队和外交机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兴趣并不太重要,教育看重的也不是实用性。一位贵族可以对艺术很感兴趣,但他不可能真的去当个小提琴家。贵族也可以投资商业吃利息,但他不能亲自下场做买卖。因为,在贵族的传统观念里,音乐家、店老板,这些都是“不体面”的工作,是不被家族允许的。
那么,贵族子弟究竟会学些什么呢?主要是书本知识和宫廷礼仪。这个书本知识,可不是今天的文理科,而是神学。贵族子弟是不会进入国家设立的学校的,他们通常都是待在家里,由父母聘请神父或者牧师上门授课。专为贵族服务的学校也有,叫作“骑士学校”,教的是骑马、击剑这些古老的“体育课”。骑士学校还教音乐和跳舞,因为舞会是未来非常重要的社交。至于宫廷礼仪,主要是在实践中学习的。贵族子弟会被送到各个诸侯国的宫廷,充当国王和公爵的卫兵或者侍从。这样,当他们在长大后出任更重要的宫廷职务时,就能举止得体,懂得察言观色了。
中世纪结束以后,德国贵族子弟除了接受传统的教育外,还会组织一系列长途旅行,称为“壮游”。壮游的价值,一是学习历史,了解古代欧洲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文化遗产。另外就是广泛接触欧洲各国的贵族和上流社会,拓展人脉。一次壮游,可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参加壮游的贵族子弟,年龄一般在14到20岁之间,他们会被编成一个小旅行团,由一位家庭教师陪同,走南闯北。壮游的目的地,有时是重要的大学城和历史古迹,比如意大利的博洛尼亚;有时则是各国君主的城堡和宫殿。总的来说,这种壮游,并不是为了体察风土人情,而是要在不同国家的贵族之间交流感情,带有很强的社交属性。这种社交,又是服务于家族利益的。如果有机会在某位君主的宫廷里找到一个职位,当然最好不过。壮游回乡之后,路上的经历在社交场合也是很好的谈资。如果能通过壮游这个契机,在外国贵族里找到一位门当户对的公主或者小姐,作为未来的婚姻对象,那就是更大的收获了。
当然,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德国也进入了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阶段。新的经济环境,对人才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贵族们的“铁饭碗”没有那么好拿了。早在1871年德国统一之前,德意志的主要诸侯国就要求自己的军官拥有中学文凭。这样一来,贵族们的家庭教育和“壮游”就不好使了,得去读中学了。这样的中学,可比我们今天的高中条件要艰苦得多。要知道,贵族子弟是不愿意和平民的孩子一起读公立学校的,他们进的都是私立的寄宿制中学,通常还是天主教会办的。学生从10岁进学校,到毕业为止,每年只能回家两三趟。教会中学特别强调朴素、虔诚和服从,十几岁的小孩子,每天一起床就得饿着肚子做祷告。学习的时间很长,自由活动很少。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二战”时期,一位公爵被关进了臭名昭著的达豪集中营。当时他告诉狱友,自己对新环境没什么不适应的,因为集中营的条件和他小时候读过的中学差不多。他自己早就在教会中学里,为坐牢做好了生活和心理上的准备。之所以要这样“虐待”自己的孩子,是因为德国贵族认为:学校是一个磨炼品格、培养自制力和吃苦精神的地方。只有在少年时代经历了严酷的考验,将来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这样的教育理念,当然不完全正确。但它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方面,确实行之有效。所以,一直到今天,拥有德国血统的英国王室,还在延续传统的贵族教育模式。像英国国王查尔斯,小时候进的就是一所条件很差的寄宿制中学。
好了,以上就是我在《德意志贵族》这本书里记录的德国贵族的演变过程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在今天的德国,许多贵族家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甚至更早。12世纪,相当于中国的宋朝,已经是八九百年前的事了。但这些古老的家族,没有坐吃山空,而是一直追随时代的脚步,努力为自己的姓氏增加新的经历和光彩。这种敢于接受变化的心态,是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学习和效仿的。
除了良好的心态以外,精明的管理术,也是德国贵族得以延续到今天的关键。比如,前面提到的德皇威廉二世的玄孙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他就把管理家族比作是经营企业。贵族联姻,就像两家企业搞并购;培养子女,则是企业管理层的新老交替。两者都需要掌舵人认真地思考要怎样优化资源配置,对冲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说,了解德意志贵族的历史,不光是在听段子,历史是可以服务于当下的。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你还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这些古老的家族,没有坐吃山空,而是一直追随时代的脚步,努力为自己的姓氏增加新的经历和光彩。这种敢于接受变化的心态,是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学习和效仿的。
-
德皇威廉二世的玄孙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他就把管理家族比作是经营企业。贵族联姻,就像两家企业搞并购;培养子女,则是企业管理层的新老交替。两者都需要掌舵人认真地思考要怎样优化资源配置,对冲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说,了解德意志贵族的历史,不光是在听段子,历史是可以服务于当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