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尼古丁女郎》 朱步冲解读

《尼古丁女郎》| 朱步冲解读

关于作者伊恩·盖特莱

小说家,毕业于剑桥大学法律系,后在伦敦从事金融市场工作,对大众消费背后的文化人类学始终情有独钟。除了《尼古丁女郎》外,他还著有《佳酿:一部酒的文化史》,以及小说《估价人》

关于本书

作为一名“不务正业”的小说家,盖特莱写成了这本看似庞杂,面面俱到实则有条不紊的烟草史。同时兼顾了烟草作为上瘾物,全球贸易中的重要硬通货,以及大众文化符号三者的意义,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烟草上瘾背后的,是现代社会人类日益欲求不满的心灵慰藉需要。这也是为何烟草的健康危害性虽然早已通过各种媒介为人熟知,但对它的需求依旧不减。

核心内容

作为人类所使用历史最长的上瘾物之一,烟草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从美洲扩散到了全球各地。吸烟,之所以能迅速成为一种大众嗜好,这是因为它除了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还有心理上的原因,包括赋予男性“男子气概”与增强女性吸引力。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纸质香烟成为了人类吸食烟草最为便捷的方式,电影等流行大众文化产品,也推波助澜,赋予了香烟更多的文化含义。同时,医学的发展使得香烟对健康的危害越来越为人所知,禁烟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呼声。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朱步冲,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是《尼古丁女郎》,副标题是“烟草的文化史”。作者是英国作家伊恩·盖特莱。

烟草,和酒精、咖啡因并列为人类三大上瘾物,从史前时代起,它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烟草,曾被我们的祖先当做治疗各种疾病,触发灵感,振作精神的灵丹妙药。但同时,烟草也是最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每年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超过700万,购买烟草和引发的医疗保健开支达到1.4万亿美元。 有鉴于此,作者才形象地把烟草这种表面上魅力十足,但实际有致命危险的上瘾物拟人化,称为尼古丁女郎。

那么,在吸烟对于健康的各项危害已经非常明确的今天,为什么烟民的人数依旧庞大,戒烟依旧很困难?兴趣广博的盖特莱通过旁征博引,从历史,心理,生物医学和大众文化等各个角度对人类使用烟草的历史和原因进行了梳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人类对上瘾,同时有强烈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一支香烟不仅代表着人类想从繁重单调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的渴望,也代表着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同类,寻找情感连接的需求。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我将为你解读,人类是如何发现烟草,对烟草的使用,又是怎样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

第二部分,今天我们熟悉的香烟是如何诞生的,以及抽烟为何被看作是魅力的象征和社交的需要。

第三部分,烟草对人体的危害,是如何逐步被揭开的。

人类怎样对烟草发生兴趣,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说法,不过作者在书中说,有一部分人类学家曾经提出了一种有趣的推论:大约在一万八千年前,人类开始了解到这种植物的神奇魔力:

一场森林大火过后,某个原始人开始搜寻烧死的野生动物,来作为当天的晚餐,但是他一个不慎,跌倒在一片还在冒烟的野生烟草之中,吸了一大口烟草排出的呛人浓烟。出乎意料的是,浓烟进入肺部之后,带来的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一种全新的安慰和镇定效果。 

原因何在呢?研究发现,烟草中含有一种神秘的化学物质,尼古丁,这是一种生物碱,本来是烟草用来防御昆虫伤害所分泌的化学物质,但对于人类来说,具有极大的成瘾性。简单说来,尼古丁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在10到20秒内抵达大脑,刺激大脑分泌几种特定的化学物质,比如多巴胺,血清素,让人感到愉悦和放松。 

印第安人逐渐发现,烟草除了给人带来亢奋感,还拥有许多其他用处,比如给农作物除虫,或者嚼碎后捣成汁液敷在疼痛的牙齿或者伤口周围,作为麻醉剂。部落里的巫师,也会吸食大量的烟草,达到恍惚通灵的境界,与神明或者死者的灵魂交流,烟草甚至会被做成原始的眼药水,滴在猎人眼中,方便他们在夜晚狩猎的时候看清猎物。

那么如使用烟草呢?南美印第安人发明了各种办法,比如把烟草切碎,再用一张整的烟草卷起来,就做成了一根又粗又大的原始卷烟。另外,他们还发明了最早的鼻烟,把烟草叶子干燥后磨成粉,放在葫芦里贮存保持干燥,用芦苇或者中空的骨头做成吸管,通过鼻腔吸食。有时,这种早期的鼻烟里还被加入其他的成分,比如古柯碱,来增加刺激。

当烟草传到北美之后,吸烟甚至成为了一种神圣的外交行为,如果陌生人带着善意来到一个部落,他就会被邀请坐下来抽烟;两个部落如果要结束战争状态,宣布讲和,双方的酋长就也会坐下来一起用一个特定的,表示和平的烟斗抽烟。

1492年10月28日,哥伦布率领4艘西班牙帆船,来到了古巴,揭开了全球地理大发现的时代。第一批登岸的西班牙人,其中有两个,一个叫托雷斯,一个叫杰雷兹,他们向哥伦布汇报说,这些土著人喜欢点燃某种植物然后吸入散发的烟雾,自己也尝试了一下,感觉不错。于是,他们就成了第一批吸食烟草的欧洲人。

到了16世纪50年代,烟草的种子,就被欧洲人漂洋过海带回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然后在欧洲迅速传播。

作者援引欧洲最早的吸烟感受者,一位法国航海者的描述说,这东西刚到嘴里,像是胡椒粉,热辣辣的,但不多一会就有奇妙的作用,能够让疲惫的精神振奋,还能让人暂时忘掉饥饿。根据当时医生的解释,吸烟能使人更多地吐出痰液,从而能带走身体里的潮湿之气和毒素。 17世纪中叶伦敦大瘟疫爆发的时候,烟草也被当做唯一能够抵抗这种传染病的灵丹妙药。荷兰甚至有一句谚语:“如果一个荷兰人被没收了烟斗和烟草,即使进天堂,心也是悲伤的。”

在当时的欧洲,烟草这种舶来品的价格也是非常昂贵。16世纪末,在英国,一磅烟草的价格是4个英镑又10先令,当时一杯啤酒的价格仅仅是1个便士,仅仅是一磅烟草价格的千分之一。即使在烟草的产地美洲,四分之一磅烟草也能换来一只健康的产奶母羊。在欧洲非洲与美洲固定的三角贸易中,烟草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大宗货物,除了运回欧洲作为消费品,它还和烈酒,武器,工具一起运到非洲,当做直接交换奴隶的硬通货。 

烟草,随着欧洲各国水手的足迹,从一个欧洲港口蔓延到了另一个港口,最终从地中海进入非洲和远东。另外,北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烟斗也传入了欧洲,伦敦和巴黎街头开始出现了全新的娱乐场所“吸烟室”。有钱的富人和贵族,为了满足自己随时能吸烟的需要,还要带着一名贴身男仆,帮自己拿着烟斗,烟草盒子,切烟草的小刀等等。据说,英国著名贵族,航海冒险家沃尔特·雷利爵士在被砍头之前,最后一个愿望就是用自己心爱的烟斗再抽一次烟。根据统计,1602年,仅仅伦敦一个港口,就进口了1万6千多磅烟草,这还不包括走私偷运进来的。

为了获得更多廉价的烟草,英国和法国,荷兰等国纷纷决心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在弗吉尼亚,一个叫拉尔夫的英国殖民者开始种植烟草,奠定了这片殖民地的经济收入基础,拉尔夫还娶了一位当地印第安部落的公主作为妻子,这个故事后来被迪士尼拍成了动画片《风中奇缘》。

具有品牌意识的拉尔夫,还创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烟草品牌,叫奥利维科,抽过的人称赞说,这种北美烟草的香味,如同“最美丽少女的呼吸” 。到了1627年,弗吉尼亚一个地方出口的烟草就达50万磅,而在下一个世纪,这个数字更猛增到了3800万磅。由于烟草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此,来自欧洲各国的移民,和非洲黑奴,源源不断地涌入了北美,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打响时,北美殖民地代表还凑了500万磅烟草,从法国换来了大批武器装备和军官顾问,可以说,没有烟草,就没有美国独立战争最后的胜利。

在上一节里,我们谈论了烟草的起源,以及传播的过程。接下来我要为你的讲的是,吸烟,为什么能迅速成为一种大众嗜好,这是因为它除了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还有心理上的原因。

从烟草进入欧洲开始,这种上瘾行为,就和男子气概联系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美洲到欧洲,烟草运输的途径是航运,再加上大西洋常年气候恶劣,惊涛骇浪,往来的各国水手都爱上了吸烟,或者把烟草放在嘴里嚼,来振奋精神,克服恐慌或者治疗头疼脑热等各种疾病。

另一方面,满载烟草和金银,从美洲返回的欧洲大帆船,成了各路海盗眼里的肥肉,由此各国海盗和海军军人,也纷纷染上了烟瘾。看看电影《加勒比海盗》或者《怒海争锋》大家就知道,在那个时代各个港口城市里,说粗口,爱酗酒,嚼烟草,一身常年风吹日晒黢黑的皮肤,是老水手的标配特征。而无论水手、海盗,还是海军,这些在大洋之上常年劈波斩浪,刀头舔血的男性,自然也是很多常人羡慕、模仿的对象。

除了远洋水手,还有一类人,也爱抽烟,是谁呢?强盗。比如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地区,常年匪盗横行,这些盗匪的标志就是斗篷,皮靴,宽檐帽,两条子弹带交叉在胸前,咀嚼着烟草或者抽着雪茄。

雪茄这个东西,也是从南美洲印第安人那里传来的。咱们刚才说过,印第安人常常用一片巨大的烟草叶子卷起一堆切碎的烟草粉末,做成简陋的卷烟来抽,随后这东西就传入了欧洲和美国。很多人,尤其是比较富裕的绅士,也开始喜欢雪茄,因为它比烟斗方便,而且味道比烟斗里装的碎烟草的香味更醇厚。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有一家著名的雪茄卷烟厂,雇佣的都是女工,这是因为男性手掌太大,手指太粗,卷雪茄的时候效率和细致程度都赶不上女性。因为塞维利亚天气炎热,这些年轻女工卷雪茄的时候几乎只穿着内衣,于是就有传说,雪茄之所以抽起来气息怡人,就是因为雪茄外面那层烟草,浸透了女工大腿上的汗水。 

这种香艳的传说,就变成了雪茄的活广告。从西班牙,到法国,乃至欧洲的其他地方,抽雪茄变成了一种彰显自己财富地位,和男性魅力的标志。在娱乐场所,一位男士叼着雪茄,就表示,自己是一个成熟、充满男性魅力、懂得欣赏女士的绅士,或者花花公子。

西班牙有位叫梅里美的著名作家,写过一部著名的浪漫小说《卡门》。里面的女主角卡门的人设就是塞维利亚卷烟厂的漂亮女工,狂野不羁,爱自由。男主角唐何塞呢,就是一个因为爱上卡门而不可自拔,最终当上了强盗的青年。你看,这个悲剧爱情故事,就由西班牙当地这三个最鲜明的特色符号:漂亮的卷烟女工,豪侠的强盗,以及烟草,串联起来了。

虽然《卡门》是虚构的。不过有一种革命性的产品,却的的确确和这些性感的雪茄女工有关。受到工作环境的影响,这些烟厂里的女工们,也开始抽烟,不过由于收入有限,她们当然抽不起雪茄,或者烟斗,所以女工们就发明了一种简单的办法,找一点手边的烟草细碎边角料,然后随便撕张纸,把这些烟草卷成一支迷你小雪茄。在酒吧等娱乐场所,如果一个雪茄女工看上了某位男士,就会给他递上这样一支自己卷的纸烟。很快,这种抽法迅速蔓延到了法国和欧洲其他地方,纸质香烟迅速变成了下层阶级的最爱,几乎一夜之间,烟斗和鼻烟就过气了。 

原因何在呢,作者分析说,这不光是因为女工风流性感,递上来的烟令男士没法拒绝,更是因为工业革命时代降临了,在机械,化学,物理等各个领域开始不断涌现出新的发明。其中有两个发明创造,为纸质香烟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一个,是便携式的摩擦火柴,于1826年被英国化学家和药剂师约翰·沃克发明出来,它简直堪称纸质香烟的完美搭档,因为它能让你随身携带一个安全又轻便的火源,能随时随地点燃香烟。

第二个,是一位名叫邦萨克的美国机械匠,他在1880年发明了自动卷烟机。当时,一个最熟练的卷烟工人一分钟也只能生产5根香烟,而邦萨克发明的机器,一分钟能生产212根,并且品质比手工香烟更优秀,更稳定,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节省人力成本,让纸质香烟的价格,便宜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一包十支装的纸质香烟,只要五美分。英美烟草公司的创始人杜克,就依靠这种技术降低成本,每天能卖出200万根香烟。 

除了便宜,按包装出售的纸质香烟还改变了普通人的社交。作者盖特莱就说了,10支或者20支香烟放在一个简易外包装里,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分享”,在社交场合和工作闲暇之余,只要有人打开一包香烟,出于拉近关系的本能,他就会拿出几支分享给身边其他人,通过共同吸烟这样一个行为,培养亲密感。

不仅如此,现代化流水线工厂的诞生,以及所谓的工作时间标准化,恰好也培养了工人阶级的抽烟习惯。根据生理学家的分析,尼古丁从被肺部吸入,到进入大脑,只要10到20秒,然后就能帮助大脑保持20到30分钟的欣快状态。对于有烟瘾的来说,每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抽根烟,给自己“上上发条”,已经变得和生物钟一样精确,而大工厂流水线上统一规定的工人休息时间,又恰好和这种节奏差不多同步。 

进入20世纪后,接连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让抽烟成为了更多男性的嗜好。香烟能起到的作用非常多,抑制饥饿感,让士兵和工人保持清醒和镇定,所以香烟和武器弹药、汽油一样,成为维持军队战斗力的必需品。一战中美国陆军最高指挥官潘兴将军曾经说:“如果你问我还需要什么来打赢这场战争,我的答案就是,和子弹一样多的香烟。”

除了战争,另外两件推广香烟的利器,就是电影和运动。烟草公司最热衷赞助各种体育比赛项目,例如赛车,这是各种职业体育赛事里最能彰显男性所谓阳刚气概和冒险精神的,包括美国最热门的印第500汽车拉力赛和F1方程式赛车。

比起运动,在推广烟草方面,对大众影响更显著的是电影。作者盖特莱说,外表出类拔萃的电影明星,他们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电影院里的观众,开始不由自主地模仿电影明星在荧幕上的一举一动。对于青少年观众,尤其是男性青少年来说,模仿男明星的抽烟派头,比如《卡萨布兰卡》里的亨佛莱·鲍嘉,或者《飘》里面的克拉克·盖博,是他们拥有男性魅力和阳刚之气的最简单方式。后来,烟草公司索性和影视明星签订赞助合同,让他们在电影镜头中公开使用自己家的香烟产品。作者举了一个例子,1983年,布朗和威廉森烟草公司和电影明星史泰龙就签订了一份合同,史泰龙承诺至少在5部自己主演的电影中,使用这家烟草公司的产品。 

刚才我们回溯了烟草被人类发现的历史,了解了吸烟为何能够满足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那么你可能要问了,吸烟对身体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危害,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那么,这种危害是如何被人类发现的?以及为什么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禁烟难以起效呢?

有趣的是,自从烟草从美洲传到欧洲,对烟草的批判和禁令,就诞生了。不过对烟草的批判,起初不是因为它危害健康,而是因为烟草在那时代表堕落。在征服美洲后,欧洲殖民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把被征服的印第安人贬低为懒惰,迷信的民族,印第安人的各种生活习惯也被看作是陈规陋习,使用烟草也不例外。因为不少印第安巫师在施法和通灵的时候,都要吸食烟草,由此抽烟被不少欧洲人视为一种邪恶的巫术,不但腐蚀人的身心健康,而且是在和魔鬼沟通,这是基督教信仰坚决不能容忍的。比如我们提到的,第一个尝试烟草的欧洲人杰雷兹,因为爱上了抽烟,回到西班牙就被宗教裁判所关了三年,罪名是腐化堕落,试图通过服用烟草和魔鬼交流。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甚至亲自动笔写了一篇《对烟草的强烈抗议》,劝告臣民戒烟,同时,他还把英国国内的烟草税提高了40倍。

在其他欧洲国家,烟草也受到了类似的抵制,不过政策比英国温和一点,比如教皇下令,神父至少在做祷告仪式的时候,不许吸鼻烟。而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公开宣称,吸烟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而且容易引发火灾。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生们逐渐发现,抛开道德上的各种顾虑不提,吸烟对人体真的有实实在在的损害。那么,香烟是如何危害人类健康的呢?今天我们知道,吸烟是癌症,心血管疾病和脑中风等多种疾病的直接原因。燃烧烟草后产生的有害物质经过口腔进入肺部,再随着血液循环进入人体其他部分,从而造成损害,但在医学不发达的年代里,吸烟造成的健康问题,是逐步被发现的。 

1809年,一群德国科学家提纯出了烟草中起作用的化学物质尼古丁。早期医学研究只看到了尼古丁的正面作用,它对疟疾,神经系统紊乱,溃疡等疾病确实有一定疗效,但对它造成的危害,却没有充分认识。

1880年,英国在遥远的南非殖民地打了一场布尔战争,结果在征兵的时候发现,大批的适龄男青年因为体检不合格,不能入伍,其中三分之一是因为有烟瘾。稍后两位英国医学家兰利和狄金森发现,尼古丁对人体神经中枢有严重的影响。

我们通常认为,尼古丁会引发癌症,但这并不正确。香烟中的尼古丁并不会直接引发癌症,但摄入尼古丁过量,导致中毒的后果也非常严重,比如心律失常,意识丧失,抽搐,恶心呕吐等。1906年德国毒理学家鲁道夫·科伯特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人只要单次摄入60毫克尼古丁,就足以致死。根据统计,现代香烟每支中含有大约8.4毫克左右的尼古丁,其中被人体摄入的大约是2毫克。 这也难怪,当时美国烟草公司为了商业促销,举办过吸烟大赛,有参赛选手通过特殊的吸烟器,一次点燃几十支香烟准备享受,但结果倒地猝死。

190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儿童法案,禁止向16岁以下青少年出售烟草制品。同期,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食品药物法案》,本来尼古丁也被列入管制药物名单之中,但是大烟草公司立刻拿出了一套游说加贿赂的组合拳,把尼古丁从里面去掉了。

同时,著名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把它迅速应用于医疗诊断,结果这一看,不得了,很多长期吸烟的人,肺部发生了严重的病变。随着香烟的普及,人们惊恐地发现,另一种致命疾病,肺癌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在美国,1933年,有2357人死于肺癌,到了1956年,肺癌死亡人数就急剧攀升到了2万9千人。医学研究专家终于确定了一件事,如此急剧升高的肺癌发病率,和吸烟是分不开的,几乎80%到90%的肺癌病例都由吸烟引发,长期吸烟者患上肺癌的几率,是不吸烟者的几十倍。 

具体来说,香烟中含有几十种致癌物质,包括焦油,亚硝胺,苯并芘等。在强大的公众压力下,烟草企业也想了一些办法来减轻社会大众对于烟草的恐惧。上世纪50年代,香烟过滤嘴诞生了,它的主要材料是石棉,本来是一种建筑材料,用来隔热和过滤空气中的微粒。香烟厂家宣称,这种放在香烟尾部的过滤嘴有很多好处,除了能避免烟草碎片粘到嘴唇上,还阻隔了烟草中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当然了,医学实验研究证明,过滤嘴虽然能阻挡一部分焦油和有害颗粒物进入人体,但更多的有害物质则通过燃烧产生的烟雾被鼻腔吸入,只治标不治本。

直到这个时候,大烟草公司还在试图掩盖事实,否认吸烟和癌症之间的必然联系。一些长期吸烟患上癌症的患者,已经试图提起法律诉讼,控告这些大烟草公司。但大烟草公司资金雄厚,请得起更好的律师,他们想尽办法在诉讼程序和细节上做文章,让这些法律诉讼不了了之。

终于,在70年代,医学研究者通过一系列动物实验,证明香烟和癌症肿瘤发病之间确实存在极大的相关性。于是,所有香烟包装上都印上了健康警告标语,香烟电视广告也被禁止了,比如大名鼎鼎的万宝路牛仔系列电视广告。同时,医学界和生物学界还发现,即使是被动吸烟,也会增加我们患上各种疾病的风险,简单来说,吸烟者不仅在伤害自己的健康,还顺带危害了身边的人。于是,为了杜绝“二手烟”的危害,197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首先通过了《保护室内空气清新法令》,它规定在公共场合不准吸烟,烟民们只能去规定的吸烟区。

另外,禁烟运动也蔓延到了文化领域。迫于公众压力,大烟草公司也没办法在影视作品中做直白的广告了。曾经,在1980年上映的电影《超人2》里,万宝路香烟出现了22次。然而仅仅过了10年,情况就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比如大家熟悉的007,从1989年上映的《007:杀人执照》开始,在银幕上也不再抽烟了。虽然在小说原著里,007每天要抽大概60支香烟,为此还被送到过戒烟康复中心。

在政府,科学界和媒体坚持不懈的宣传警告下,吸烟有害健康,终于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作者说了一个统计数字:英国成年男子的吸烟百分比,从50年代初的89%,下降到了1982年的40%。 

1994年,美国烟草工业被迫和各州政府达成一项“总体解决协议”,承诺在25年中出资2460亿美元,作为国内有所吸烟致病患者的医疗费用,另外还要建立一项基金,在青少年当中展开吸烟危害的科普宣传。

尽管如此,在世界范围内,禁烟运动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评论说,为了维持高额利润,欧美大烟草公司纷纷把目光转向了法律制度相对不健全的第三世界,从而导致,在全球范围内,烟民数量并没有显著下降,而且总体转移到了更加贫穷落后的地区,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沉重的健康负担和不断攀升的医疗健康开支。

好了,这本《尼古丁女郎》的主要内容,到这里就差不多介绍完了。通过简略梳理人类发现和使用烟草的历史,我们就能明白作者的态度:烟草就像一个魅力十足却拥有致命危险,引人堕落的女郎。而纵观历史,无论是烟,酒还是咖啡,这些上瘾物的大规模应用与泛滥,恰恰是是与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结合在一起的。西方航海主导的地理大发现,使这些成瘾物来到了人口更加繁茂的欧亚大陆,然后科学与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生产,又让这些成瘾物能够被大规模批量制造,其有效成分浓度更高,价格更加低廉,让更多普通人都消费得起。

同样,烟草等上瘾物对于人类身心的危害,之所以能够被彻底揭露,依旧是近代科学,尤其是医学进步的结果。烟草,和其他上瘾物一样,最初曾经被人类用来医治多种疾病的万用灵药,而我们对其副作用的发现往往滞后。从另一方面说,工业革命一方面推动了烟草制品的普及,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制造各种上瘾行为的源头。这是因为,工业革命简单,粗暴地把大部分人纳入了一个受监管、按部就班的劳动体系之中,大部分人不得不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看上去意义不大,又艰苦乏味的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寻找一种外来刺激,让自己短暂摆脱这种辛苦而麻木的日常生活,就变得顺理成章。另外,香烟和其他商品一样,人类不仅消费它的功能价值,更沉迷于它的精神附加值,当抽烟这一行为被贴上了特立独行,男子气概等标签,人们也就更难拒绝它。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许就能理解,为什么烟草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如此严重,如此明显,但烟民队伍的数量依旧庞大,戒烟如此困难了。正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在现代社会,我们都过着一种入不敷出的精神生活”。

划重点

  1. 烟草的使用最早起源于美洲,除了作为引发生理愉悦的上瘾物,还被当做药物,以及宗教仪式中的通灵媒介。

  2. 对于香烟危害性的批判,最初只停留在道德层面。而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才逐渐为人所知。

  3. 人类对上瘾,同时有强烈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一支香烟不仅代表着人类想从繁重单调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的渴望,也代表着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同类,寻找情感连接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