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审问欧洲》 高新原解读

《审问欧洲》| 高新原解读

关于作者

伊斯特万·迪克,哥伦比亚大学赛斯·洛荣誉教授。迪克生于匈牙利,曾在布达佩斯、巴黎、慕尼黑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历史。迪克对二战的研究角度很有特点,他致力于通过二战来研究欧洲人身上的社会和道德秉性。除了这本《审问欧洲》,他还曾与扬·格罗斯以及托尼·朱特合作编写了《欧洲报复里的政治:二战以及战后余波》。

关于本书

二战不是一场非黑即白的战争,无论是与纳粹合作,还是对纳粹进行抵抗,我们都很难用对错来进行衡量。选择合作或者抵抗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个代价可能是来自国际社会的指责,也可能是国家领土和主权,还可能是平民百姓的生命。而本书所要讨论的就是欧洲国家和欧洲人在进行这种两难选择时,所面临的道德困境。

核心内容

在二战这么复杂的环境下,我们很难说谁是正义的一方,谁是不道德的一方。我们将二战的责任全部推卸给纳粹和德国人是很容易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他人就是绝对道德的。二战本身就是一场很难用道德与正义来衡量的战争。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书是《审问欧洲》,副标题叫作“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这个副标题就是这本书要讨论的主要内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要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那就是抵抗德国和与德国合作到底哪个更符合国家利益。我们现在可以说,抵抗纳粹德国是在为人类的和平和自由战斗,这肯定是道德的最佳选择,不过当时现实的情况却绝非这么简单。

我们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丹麦,他会怎么选择。当时丹麦在被德国占领之后,所有的政府机构都被保存了下来,居民还可以安全地在国内生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应该拿起武器反抗纳粹德国吗?如果选择反抗,势必会遭到德军的报复,还可能激怒德军,最坏的情况甚至是德军会推翻现在的丹麦政府,直接掌控这个国家;而选择不反抗,那么丹麦将一直是纳粹的傀儡,不得不成为希特勒的帮凶。

丹麦的问题,其实是当时全欧洲都要面对的共同问题。在二战期间,欧洲国家和欧洲人都在进行这种两难的选择,面临着各种道德困境。在这本书里,我们发现,无论是与纳粹合作还是进行抵抗,我们都很难用对错来衡量。因为选择合作或者抵抗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个代价可能是来自国际社会的指责,也可能是付出国家领土和主权,还可能是牺牲平民百姓的生命。然而作者依然想要对欧洲进行一次审问:在纳粹德国疯狂扩张的过程中,对于那些选择主动投降的国家,或者选择和德国进行合作成为帮凶的国家,它们到底应该承担多少责任?因为正是由于它们的不抵抗,德国最终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征服了欧洲大陆。

这位要问责的作者就是伊斯特万·迪克,他是哥伦比亚大学赛斯·洛荣誉教授。迪克之所以研究战争时期欧洲人身上的社会和道德秉性,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二战的亲历者。迪克的祖国匈牙利在二战时期是一个矛盾的小国。这个国家与德国相邻,面对希特勒的虎视眈眈,匈牙利不得不选择屈服,后来,匈牙利又成了与德国关系最紧密的盟友,直到战争的最后也拒绝向盟军投降。迪克亲眼见证了这个小国所犯下的罪行,这就让他可以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欧洲各国在这场战争中所面临的两难选择。

介绍完作者和作品的一些概况,接下来我们就详细了解下这本书。下面我将分四个部分为你解读:

首先,我们要讨论的对象是英国。作为欧洲传统强国,为什么英国对德国的扩张行为不加以遏制,反而采取纵容的态度?

之后,我们要讨论在战争初期欧洲各个小国所面临的两难处境,分析它们在面对德国入侵时,为什么都采取不抵抗、甚至是主动合作的政策。

然后,我们将讨论战争中后期欧洲各地爆发的抵抗运动,来看下各国抵抗组织面临着怎样的道德困境。

最后,我们将讨论战后的审判运动,来看一下曾经的纳粹占领国,如何通过推卸责任来缓解国内矛盾。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在二战爆发前夕,为什么英国对德国的扩张行为不加以遏制,反而采取纵容的态度?

我们知道在二战爆发之前,英国首相张伯伦一直主张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当时的纳粹德国先是扩充军备,之后又参与了西班牙内战,最后甚至还吞并奥地利、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对于希特勒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英国完全采取了纵容的态度,也因此才使得希特勒可以轻易地完成战争的前期准备工作。所以,如果要对欧洲各国进行审问的话,英国应该排在第一位。我们要弄清楚英国为什么要采取绥靖政策,以及它的绥靖政策又为什么会失败。

英国之所以采取绥靖政策,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惧怕战争。更准确地说,英国惧怕的其实并不是希特勒或者纳粹德国,英国惧怕的是全面战争的爆发。当时,英国正处于国力衰退期,英国本土和海外殖民地矛盾严重,英国迫切需要稳定欧洲局势,避免自己卷入新的战争。而英国之所以要纵容德国坐大,就是想要利用德国来制衡像法国和苏联这些欧洲大国,这样在大国之间可以维持一种势力均衡,使得各国都不敢轻易开战。那么,为什么英国稳定欧洲局势的努力会失败呢?那是因为英国在推行绥靖政策时,舍弃了它身为大国的责任感。

我们来看下英国在1938年慕尼黑会议上的表现。当时的情况是,德国想要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而捷克斯洛伐克也已经动员了100万军队,同时,它还与苏联签订了同盟条约,大战可以说是一触即发。然而,英国为了防止战争的爆发,所以主张息事宁人,于是在慕尼黑会议上,英国竟然将苏台德地区直接划给了德国。

对于这件事,英国天主教作家杰拉尔德·费因在《道德与战争》一书中曾经做过讨论。费因认为,当一个国家发动侵略战争时,为了避免全面战争爆发,其他大国是可以说服受侵略的国家主动让步的,但这个让步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让步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要让受侵略的国家彻底屈服。我们说英国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对德国让步,它的目的确实是避免全面战争的爆发,但是捷克斯洛伐克在做出这个让步之后,却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那就是这个国家向德国彻底屈服了。失去了苏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他地区也相继被德国占领,而这个结果,其实英国是完全可以预判的。换句话说,英国在做出这个决定时,完全没有考虑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只是将捷克斯洛伐克当作它在欧洲博弈的筹码。

慕尼黑会议使得英国的国际声誉严重受损,尤其是苏联,已经完全失去对英国的信任。因为刚才我们提到捷克斯洛伐克是与苏联有同盟关系的,英国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这就等于也将苏联推到了对立面。苏联此时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在欧洲的安全问题,所以为了制衡英国,苏联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我们说英国最初的目的是想阻止战争,但是让英国人想不到的是,它为了避免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反而加速了德国的膨胀,造成了全面战争的爆发。在与苏联签订条约后,希特勒已经解除了所有的后顾之忧,1939年9月1日德军全面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让英国人更想不到的是,德军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征服了欧洲大陆,这样的速度可以说是快得惊人。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德国在战争的头两年为什么扩张得如此顺利?这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话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欧洲各国在面对德国入侵时所采取的不抵抗政策?

德国之所以可以快速的征服欧洲,其实是因为它在早期的扩张过程中,基本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以丹麦、挪威、荷兰为代表的西北欧国家,从战争开始就宣布中立,甚至在德军已经逼近的情况下,这些国家依然没有动员起有效的防卫力量。而像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这些中南欧国家,则与德国签订了同盟协约,加入了纳粹阵营。就连本书作者迪克都不禁发出感慨,这些国家为什么就不能团结起来对抗纳粹德国的入侵呢?在战争初期,所有欧洲国家都不得不在三个选项中作出抉择:第一是同英法两国合作,与德国对抗;第二是与德国合作,成为希特勒的盟友;第三就是置身事外,保持中立。我们以旁观者的视角来看这三个选项,很轻易地就会选择与德国对抗,但是对于当时的欧洲各国而言,要做出这个选择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以西北欧国家为例。在战争初期,几乎所有的西北欧国家都选择了中立,这其实和这些国家对这场战争性质的理解有关。我们以现在的眼光去回顾二战时,都知道这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过在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绝大多数欧洲人可都没有这种意识。在这些中立国眼中,这场战争其实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就是一场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所以对于这些中立国来说,英法两国与德国之间并没有哪一方是正义的,它们也就没办法在这两个阵营之间做出选择。

我们来看下北欧的挪威,这个国家从战争一开始就宣布中立。在这里,我们稍微解释下在战争中保持中立的概念。保持中立不是说中立国完全切断与交战双方的联系,而是说中立国维持开战前的状态不变。因为只要中立国改变战前的外交态度,就有可能会打破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而当时,最先想要破坏挪威中立国地位的,其实并不是纳粹德国,而是英国和法国。为什么呢?因为德国的铁矿严重依赖于从挪威进口,如果控制了挪威,就会极大地打击德国的重工业。因此一个复杂的局面就出现了:当时纳粹德国是支持挪威中立的,因为只要挪威维持开战前的状态不变,德国就能得到充足的铁矿供应,想把挪威拖入战争深渊的反而是英法两国。当时的英国为了切断挪威的铁矿出口,甚至还派军舰封锁了挪威的出海口,法国也极力主张将德军引向挪威,并在挪威领土上开战。在这种情况下,挪威更不可能主动帮助英法两国与德国开战。

其他西北欧国家也都和挪威面临着相似的问题。丹麦、荷兰和卢森堡,这些国家对英法两国并不能完全信任,它们也不想卷入这场战争,因此这些国家在战争开始就强调自己的中立立场。而当德国大兵压境时,这些国家也几乎没做什么抵抗就向德国投降了,这也就导致了德国可以兵不血刃地征服西北欧地区。

我们说对于德国早期的快速扩张,这些不抵抗的中立国确实负有很重要的责任,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些国家在当时所面临的两难选择。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家约翰·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讨论小国与大国博弈时,曾提出过一种战略,叫作“跟着强者走”。这种战略是指小国通过投靠强国使国家得到保全。首先要强调的是,米尔斯海默是不赞成使用这种战略的,因为这势必会让小国出让部分国家主权,但是米尔斯海默还提到当小国在与强国对垒时,因为它们弱小而孤立,所以它们别无选择,只能向敌人屈服。其实我们看当时的西北欧国家,它们就是处在了米尔斯海默所说的孤立无援、别无选择的境地,这也就导致了这些国家不得不向纳粹德国屈服。

西欧和北欧地区沦陷后,以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为首的中南欧国家,也纷纷向纳粹德国臣服。到了1941年6月,德军基本完成了对欧洲大陆的征服。

我们说德国在扩张的过程中几乎没遇到什么阻力,但是这种情况马上就要改变,因为在这一年德军发动了向苏联的进攻。1943年2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苏军击败,这也成为了二战的转折点,此后盟军开始了全面反攻。而随着盟军的反攻,欧洲各地也纷纷爆发了反对纳粹的抵抗运动。不过,当时各国政府还都是被纳粹德国所把控的,所以发起抵抗运动的都是非官方层面的地下组织。我们说各国政府在战争初期都瞻前顾后,没办法抵抗德国的入侵,那么这些非官方层面的地下组织,能够放开手脚反抗纳粹的统治吗?这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话题:各国的抵抗组织面临着怎样的道德困境?

在本书中,迪克专门用了一章的内容来讨论各国的抵抗运动,而这一章的标题非常耐人寻味,叫作“自由战士还是恐怖分子”。我们说这些抵抗组织为了自己的祖国战斗,为什么迪克会将他们叫作恐怖分子呢?那是因为这些抵抗组织并不只是要从纳粹手中解放祖国这么简单,他们还有其他两个目的:第一是为国家带来一场社会变革,第二就是要驱逐国内的少数民族。而在抵抗组织完成这两项目标时,受到伤害最大的,既不是纳粹占领军,也不是抵抗者,而是平民百姓。迪克在书中选取了两个抵抗运动的案例,一个发生在意大利,一个发生在南斯拉夫,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能够看到,平民百姓在这些抵抗运动中所做出的牺牲。

我们先来看下意大利的抵抗运动。意大利应该是当时最需要变革的国家之一。我们知道,意大利是欧洲最早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国家,同时它也是纳粹德国的盟友,所以在1943年盟军攻入意大利地区后,意大利的抵抗组织必须要想办法证明此时的意大利已经与法西斯划清了界限,而证明的最直接方式自然就是对德军发起抵抗运动。1944年3月,一支游击队在罗马袭击了德国军警,造成了33名德国军警死亡,而作为报复,纳粹党卫军处决了335名意大利平民。对于这件事,我们先不要急着谴责纳粹的残忍,因为根据当时各国签订的《海牙公约》,德国这种报复行为是合法的。而且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次抵抗行动带给德军的损失可以说是不痛不痒,并且在德军采取报复行动后,意大利抵抗组织从此就偃旗息鼓了。

那么这样的抵抗运动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这次抵抗运动的目的,并不在于给德军造成严重打击,而是为了制造舆论。游击队在行动之前就应该知道,这次袭击会带来德军的报复,因为这种报复在当时已经算是惯例了。其实也正因为德军的这次报复行动,使得国际社会开始同情意大利的遭遇,这大大加深了意大利的被害者形象。在战后,意大利也大肆利用类似的案例进行外交宣传,这让人们仿佛忘记了意大利曾经和德国一起犯下的罪行,使意大利从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摇身一变成了战争的受害者。对于发生在意大利的游击队抵抗运动,我们很难用道德标准来评价,抵抗的对象确实是纳粹和侵略者,同时,这次抵抗运动还改善了意大利的国际声誉,但是正因为这些抵抗运动带来的一轮又一轮的报复,无辜的平民为此献出了生命。

当然,类似的剧本不只发生在意大利,在南斯拉夫,这种抵抗运动与报复行为表现得更血腥。二战期间,南斯拉夫北部一直被匈牙利占领,而当时的匈牙利是德国的盟友。在1941年末,一支游击队向匈牙利占领军发动了几次袭击,而作为报复,匈牙利军队屠杀了至少3000名平民。然而,匈牙利人没有料到,他们的这次报复行动,竟然为南斯拉夫游击队的种族清洗行动提供了口实。因为南斯拉夫北部地区要比南部地区经济发达,同时南斯拉夫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当时的情况是北部地区居住了数万名匈牙利人,而南斯拉夫人主要居住在贫困的南部地区,所以南斯拉夫游击队以匈牙利的这次报复行动为借口,杀害和驱逐了居住在北方的匈牙利平民,而在战后,南斯拉夫政府又将居住在南方的南斯拉夫人移民到了富裕的北方。

南斯拉夫地区的这次抵抗运动,可以说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我们说南斯拉夫作为被侵略国理应受到同情,但是因为这次种族清洗运动反而受到了国际舆论的指责。在这场运动中唯一获益的,或许就是那少部分迁离南方的南斯拉夫人。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南斯拉夫的这种报复形式在当时其实是非常普遍的。在二战中,只要掺杂进种族观念,侵略者与抵抗者的对抗很容易升级为极端行为,而最后为这些极端行为付出代价的,往往都是平民百姓。

欧洲各国的抵抗运动是从1943年初全面爆发的,而纳粹德国是在1945年6月正式投降的,也就是说,欧洲各国在这种抵抗与报复的反复折磨下度过了2年多的时间。如果要是从1939年战争爆发时算起,那么这场战争一共持续了将近6年的时间。在这6年中,欧洲一共有5000万人死于战火。这些人或者死在战场上,或者死于占领军的报复行动,或者死于各国的种族清洗运动。而在战争结束后,自然要有人来为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负责,因此,在战后全欧洲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审判运动。而这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四个话题:战争结束后,曾经的纳粹占领国如何通过推卸责任来缓解国内矛盾?

当时,各国的审判对象大体分为两类,一类自然是纳粹德国的战犯,另一类就是各国中与纳粹德国进行合作的通敌者。那么各国通敌者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制裁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各国对通敌者的审判,那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奥地利是欧洲各国接受审判人数最多的国家,有超过50万人被判有罪,但是这50万人也不过是被剥夺了投票权或者只是罚款而已,并且到了1948年4月,政府就免除了48.7万人的处罚;在比利时有2940人被判处死刑,但是只有248人被最终执行了;在法国有31万人被立案,而实际被调查的只有9.5万人。

欧洲各国为何对通敌者如此宽容呢?第一个原因是,这些通敌者与德国合作的动机太过复杂。有些人与德国人合作,可能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国家免受战火摧残。比如我们开始提到的西北欧中立国,像挪威、丹麦、卢森堡,它们在投降德国之后几乎都没受到过纳粹的严苛统治,这些国家在整个二战中的平均死亡人数甚至还不到一万人。所以,对于这些纳粹的合作者,确实很难评价他们的功过。此外第二个原因,也是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战争已经结束,各国的首要任务应该是重建家园,恢复国家的繁荣,而严厉的惩罚其实并不符合各国的利益。比如意大利,我们说这个国家是法西斯党的发源地,在战前有数量庞大的法西斯党成员,但是我们也知道意大利也有众多的抵抗组织,所以如果过分强调这些原法西斯党的罪行,只会激化国内矛盾,甚至可能造成社会动荡。

那么,如果各国的通敌者没有受到制裁的话,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受的苦难应该由谁来负责呢?在欧洲西部,人们将怒火发泄给了本国的妇女,而在东部,承担责任的则是各国的德意志人。

欧洲西部各国在被德军占领时,至少有10万妇女曾经与德国士兵发生过关系,这些女人在战后被剃成光头,并且还要游街示众。当时还有许多女人与德国士兵生下过孩子,这些孩子也备受歧视。当时的人们认为,有德国血统的孩子都存在智力缺陷,有些国家甚至不给这些孩子登录国籍。而在欧洲东部,各国则是在以一种更残忍的方式对待德意志人。当时,东部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地驱逐本国的德意志民族,据统计,大约有1300万德意志人被各国驱逐出境,他们被盟军成批地运往德国。不过要知道,这些德意志人大多都是在几代以前就离开德国本土了,所以这些人根本就不会将德国当成祖国,在他们眼中,他们是被自己的祖国放逐了。

无论是对本国妇女儿童的侮辱,还是对德意志人的驱逐,这些行为其实更像是一种宣泄和报复。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欧洲人没有办法团结起来对抗德国,然而到了最后的报复阶段,各国似乎终于可以统一步调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而更讽刺的是,真正的纳粹战犯也没有完全受到惩罚。在英美等国主持的纽伦堡审判中,仅仅提审了23名被告,就算加上后续的12次审判,受审的人数也不过200人,这个人数还没有比利时被判死刑的通敌者多。更多的纳粹战犯其实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他们大多是军事将领或者科技人才,这些人将成为美国与苏联的军事和技术顾问,他们将在此后的美苏博弈中成为两方的重要筹码。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欧洲大陆都将笼罩在美苏冷战的阴云下。

以上是我就《审问欧洲》这本书与你分享的内容,我们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讨论了英国的绥靖政策。我们知道了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的目的本来是为了阻止战争的爆发,但是因为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舍弃了大国的责任感,结果使得德国轻易地就完成了战前的准备工作。之后我们讨论了欧洲各国在战争初期面对的两难选择。这些国家对英法两国并不能完全信任,所以它们只能选择“跟着强者走”。然后我们讨论了战争中后期的抵抗运动,它们抵抗的目标是纳粹占领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轮又一轮的报复,而这些报复行为又很容易走向极端,演变为大屠杀。最后我们讨论了战争结束后的审判,各国为了弥合国内的种种矛盾,只能让与德国士兵有关系的妇女成为替罪羊,并且驱逐国内的德意志民族,而众多的纳粹德国的战犯则成了日后美苏冷战的筹码。

保加利亚作家格奥尔基·马尔科夫曾写过一本回忆录,在回忆录中他记录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当时,一位保加利亚民兵队长问一位保加利亚平民:“你的敌人是谁?”结果这位平民给出了一个意外的答案,他回答:“我不知道,我不认为我有任何敌人。”于是这位民兵队长诧异地喊道:“难道你就不恨任何人吗?”民兵队长或许是说得没错,经历过二战的人不可能没有任何怨恨,但是这位平民也没有说谎,在二战这么复杂的环境下,可能许多人根本不知道应该去恨谁,他们不知道到底谁才是罪魁祸首,谁才是正义的一方。我们将二战的责任全部推卸给纳粹和德国人是很容易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他人就是绝对道德的。二战本身就是一场很难用道德与正义来衡量的战争。

撰稿:高新原 脑图:刘艳 转述: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