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宋太祖》 刘怡解读

《宋太祖》| 刘怡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刘怡。今天我要为你讲的书,是一部中国古代帝王的传记。它的主人公,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这个人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所以,本书的书名也是简简单单三个字:“宋太祖”。

如果我问你,中国古代有哪些“明君”,你可能脱口而出的,就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提到的那四位——“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过,跟另外三位皇帝相比,宋太祖赵匡胤的成就,似乎稍逊一筹。他既不像秦始皇那样,留下过“书同文,车同轨”的制度遗产;也不像汉武帝和唐太宗,能够开疆拓土,平定边陲。相反,赵匡胤建立的宋朝,总给人一种文弱有余,霸气不足的感觉。在北方,宋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一直面临辽国的威胁。在西部,宋与小国西夏交战,也占不到上风。这些缺憾,追根溯源,都和开国皇帝宋太祖有关。史学大家钱穆先生就认为:“在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这跟过去中原王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魄,差得着实有点远。

但是,在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里,宋太祖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盖世英雄。他是京剧《千里送京娘》和《斩黄袍》的主角。在这些故事里,赵匡胤义薄云天,爱憎分明,远比一般的帝王来得可亲。武术界还有传闻说,赵匡胤发明了“太祖长拳”,是一位功夫高手,这就更不像一个典型的皇帝了。这些传奇故事,到底有几分是真,几分是假呢?

另外,赵匡胤建立的宋朝,虽然在边疆战争中表现不佳,但它的稳定程度,在中国古代史上却是首屈一指的。赵宋王朝前后传承300多年,没有出现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乱象,这可是汉唐两朝都没能做到的。不仅如此,宋朝建立前,中国刚刚经历了五代十国乱世。光是中原地区,就在53年里换了15个皇帝,毫无稳定性可言。在这样的背景下,仓促建立的宋朝,不仅摆脱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宿命,还开创了文化和商业上的盛世。这跟赵匡胤的缔造之功,显然是有直接关联的。明太祖朱元璋就称赞说,赵匡胤有“君天下之德,安万世之功”,令人景仰。

问题来了:赵匡胤的是非功过,到底该怎么评价呢?他是怎样从武艺高强的草莽英雄,成长为开国之君的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我今天要讲的这本《宋太祖》里。本书作者顾宏义,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致力于研究宋代历史文献超过40年。顾老师治史最大的特点,叫做“无一字无来处”。就拿这本38万字的《宋太祖》来说,书中涉及不少野史掌故,有时不免让人将信将疑。但顾老师旁征博引,对它们一一做了辨析,丝毫没有主观臆断的成分。他用扎实的史料告诉我们:评价宋太祖的历史地位,既要看他从五代乱世,继承了哪些家底和传统;也要看他在治国方略上,做出了多少创新。赵匡胤在位不到17年,能完成巩固政权、创设法度、统一南方三件大事,这在开国皇帝里绝对属于头一档。他前半生的奋斗史,更是充满励志色彩,令人钦佩。学习完这本书,你不光增加了历史知识,还能重新审视个人境遇与时代环境之间的关系,为自己的奋斗找到新方向。

接下来,我就分两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赵匡胤在33岁之前,是怎样从无名小卒,崛起为黄袍加身的皇帝的。在第二部分里,我会带你回顾,当上皇帝之后的赵匡胤,做出了哪些重大决策,它们的成效又是如何。

说起赵匡胤这个人,中文里有好几个成语,来历都和他有关。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黄袍加身”。公元960年,正在后周政权担任禁军大将的赵匡胤,被手下将士套上一件黄袍,半推半就做起了皇帝。但“黄袍加身”这个模式,其实不是赵匡胤原创的。它真正的发明者,是赵匡胤的老上司、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时间只比赵匡胤自己称帝早了9年,两次还都成功了。这种武将频繁自立为帝,“兵强马壮者可为天子”的现象,正是五代十国这个大乱世的常态。

要问五代十国有多乱,你可能没有太清晰的概念。举几个例子吧:本书的主人公赵匡胤,出生在公元927年。在他24岁之前,已经经历过三个中原王朝,受过8位皇帝的统治。这8位皇帝,最长的在位7年半,最短的只干了5个月。光是公元947年,中原地区就换过三位皇帝。更离谱的是,这些皇帝,没有几个是按照父死子继的顺序,自然即位的。后唐有两位皇帝,和上一代君主压根没有血缘关系,是以养子身份继承的帝位。还有三个人,是通过举兵造反,杀死在位的皇帝,夺取的政权。换句话说,在当时,皇帝属于“高危职业”,根本没有神圣性可言。

这么混乱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呢?这就得说回到160多年前的“安史之乱”了。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的背景,是唐朝边疆藩镇的崛起。朝廷为了对抗造反的安禄山、史思明,在全国设置了40多个节度使,让过去只负责带兵打仗的武将,统一管理辖区内的军事、财政和人事。结果,安史之乱虽然平息,新出现的节度使却又变得尾大不掉。他们不仅割据一方,干预朝政,还把自己的领地变成了世袭制。到了公元9世纪末,黄巢起义之后,唐王朝已经变得名存实亡。当时势力最大的节度使朱温,干脆在公元907年,废掉唐末帝,建立了新王朝——梁。从那时起到公元960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合称“五代”。它们的开国皇帝,全都是武官出身的节度使。因为这五个政权,用的是过去已经存在的国号,所以历史学家通常会给它们加个“后”字,称为后梁、后唐等。除了较大的五代,南方地区和山西,还存在十个更小的割据政权,合称“十国”。这就是五代十国的由来。

五代时期的政局,有三个共性特征。一是战事不断,经济凋敝。五代中疆域最大的后唐,领土面积还不到200万平方公里,只有“正牌”唐朝的1/6,人口也刚刚超过1000万。以这点基本盘,不要说恢复大唐盛世,就连自保都很成问题。为此,后晋和后汉的开国君主,都拜北方的契丹人首领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以避免契丹南侵。

五代的第二个特征,是内弱外强,权力分散。当时的开国君主,最初都是节度使。他们的臣子,有一大半是过去的老同事,手握重兵,野心勃勃。为了笼络这群部下,防止他们造反,皇帝非但不敢削弱藩镇势力,反而为他们加官进爵,甚至结成姻亲。但这样一来,老资格的节度使,就更看不起皇帝了。他们抱着“天子轮流做”的想法,每隔几年就搞一次兵变,运气好的直接就改朝换代了。这就形成了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中央政局始终稳定不下来。

五代的第三个特征,是崇尚暴力,文治不兴。当时的皇帝,大部分出身草莽,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他们虽然也会提拔文官,但只让读书人负责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最高决策基本上是皇帝一个人做的,非常草率。后唐明宗李嗣源,是五代公认的贤君。但他时常抱怨说,自己是个文盲,根本应付不了复杂的治国问题。“贤君”尚且如此,国家又怎么可能长治久安?

听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了:要想在五代乱世出人头地,武力值比满腹经纶更重要,会打仗比会读书更吃香。巧了,本书的主人公赵匡胤,就出生在一个武将世家。他的父亲赵弘殷,是后唐军队的中级武官,在皇帝直辖的禁军服役。所以,赵匡胤的出生地,就在后唐首都洛阳城外的军营中。少年时代,父母为赵匡胤聘请老师,教他学习儒家五经。赵匡胤学进去了多少,我们无从考证。但从历史记录看,他能起草公文,还能写诗,称得上粗通文墨。

那么,赵匡胤到底是不是武林高手呢?本书作者顾宏义,找到了一则史料。北宋末年,皇宫里清点历代文物,发现了宋太祖年轻时用过的一根大铁棒。这根铁棒,足有几十公斤重,上面还有长期抓握留下的手指印。能挥动这么重的铁棒,可见宋太祖的确膂力过人。另外,宋代官修史书还记载,赵匡胤40多岁时,经常率领百官出猎,亲自放箭射兔子。他还喜欢拉上亲信官员,一起玩蹴鞠,也就是花式足球。这样看来,说宋太祖弓马娴熟,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至于他是不是“太祖长拳”的发明者,反正明代学者是这么说的。可见赵匡胤精通武艺这件事,早就名声在外。

但就是这么一个出身将门,能文能武的小伙子,却在20岁这年,踏上了浪迹江湖之路。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赵匡胤9岁这年,后唐被后晋所灭,都城从洛阳迁到了开封。到了947年,后晋又被南下的契丹攻灭,开封周围一片混乱。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个老实人,在禁军里20年没有升过职。他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没法替儿子谋前程,又担心首都会陷入长期战乱,于是建议赵匡胤离家远行,去外地投靠自己的几个老相识。这一走,就是一年多。

顾宏义老师为我们还原了赵匡胤的远行路线。他先是从开封往西走,在陕西和甘肃兜了一大圈;接着又南下湖北,在汉水沿岸游荡,加起来走了快3000公里。其间,他虽然也见了父亲的几位旧友,但对方要么很敷衍,要么脾气不合,始终没能安定下来。最窘迫的时候,赵匡胤只能住在寺庙里,靠和尚施舍盘缠,尝尽了人间艰辛。一些学者认为,《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原型就是赵匡胤。熬到公元948年,契丹兵终于退走,中原也出现了新的王朝后汉。赵匡胤听说,后汉大将郭威正在河北招兵买马,于是再度启程,前去投奔。他的“开挂”人生,也从这时候开始了。

郭威这位节度使,是赵匡胤的第一个伯乐。他善于治军,富有谋略,很受将士爱戴。赵匡胤给郭威当禁军小头目,耳濡目染,也学了不少。但郭威给赵匡胤“演示”的第一件大事,不是怎样带兵打仗,而是如何谋朝篡位。公元951年,郭威利用后汉隐帝暴死,朝中人心惶惶的机会,借口契丹入侵,带着首都开封的大军前往濮阳。到了濮阳,郭威煽动士兵扯下黄色军旗,披在自己身上,拥立自己为帝。随后,他就启程回京,结束后汉王朝,建立了新政权后周。可以想象,24岁的赵匡胤见到这一幕,三观该有多么受震撼。郭威只是一个出身贫贱的武将,但他精心打造了一支忠于自己的军队,又策划了“黄袍加身”的戏码,就能一步登天。这对赵匡胤,简直是赤裸裸的暗示。

不过,当时的赵匡胤,地位还很低,还需要继续隐忍。这一忍,机会就来了。954年,郭威病重。他的两个亲儿子,此前已被后汉隐帝杀害,没有直系继承人。郭威的妻子柴氏,有个侄子叫柴荣,从小跟随姑父、姑妈长大,被收为养子,颇有才干。郭威就指定柴荣继承皇位。注意了,严格来说,柴荣属于外戚,他和郭威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这就导致朝中暗流涌动。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和女婿张永德,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将,也都有政治野心。柴荣觉得,这两位亲戚不太好驾驭。他要提拔几个“自己人”,用新生代将领去分散老臣的权力。而柴荣最先看中的,就是赵匡胤。

赵匡胤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两个字:能打!柴荣刚刚即位,十国中的北汉,就在契丹支持下发兵入侵。柴荣御驾亲征,在山西高平与敌军遭遇。在这场大战中,赵匡胤主动请缨,策马杀入敌阵,取得大捷。柴荣大喜过望,随即提拔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有意思的是,之后几年,赵匡胤虽然是领军大将,经常跟随柴荣出征,却极少有独当一面的机会,也不需要再亲自上阵杀敌。换句话说,高平之战,是他仅有的展现个人勇武的机会,而他恰恰抓住了。

那赵匡胤的这个新职务“殿前都虞侯”,具体是干什么的呢?简单来说,它是皇帝身边的禁军司令助理兼作战参谋。五代时期的皇帝,因为根基不稳,非常不信任地方军队。他们都要编练一支精锐的禁军,平时拱卫皇城,战时随皇帝亲征。指挥禁军的有两个机构,一个叫侍卫司,一个叫殿前司。赵匡胤担任的,就是殿前司的四把手。这个职务等级不算高,但既有统兵权,又有人事建议权,还经常跟皇帝见面,实际影响力非常大。柴荣的本意,是让赵匡胤帮他训练禁军,汰除老弱,提拔一批青年军官,好制衡李重进、张永德这些宿将。赵匡胤却借着这个机会,延揽人才,结交党羽,逐渐发展出了一个名叫“义社十兄弟”的团体。这个团体,就是后来赵匡胤夺权篡位的人才基础。

说起来,拜把子、认异姓兄弟这套手法,赵匡胤还是从柴荣的养父郭威那里学来的。郭威年轻时,做过浪迹天涯的游侠,最喜欢用江湖手段笼络人心。同样有过底层经验的赵匡胤,学起这一套来,自然驾轻就熟。他拜的9个把兄弟,都是禁军出身的中级将领,都想出人头地。这就保证了团体目标的一致性。另外,赵匡胤还吸纳了一批文人作为智囊,并与朝中大臣保持友好。在后周的文臣武将看来,赵匡胤就是一个人畜无害的角色。他对谁都很友善,不争不抢。如果由他执掌朝政,其他人即使不完全赞成,也不会激烈反对。这就进一步扫清了夺权的隐性障碍。

听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周世宗柴荣,那可是一代雄主。赵匡胤的这些小把戏,他会看不出来?你还别说,柴荣真的大意了。他不是没有提防武将坐大,只是没往赵匡胤身上想。在柴荣看来,后周最危险的内患,是李重进、张永德这两个前朝老臣。为了防范这两位亲戚,他做了许多人事安排。至于赵匡胤,柴荣觉得,他本来就是自己一手提拔的新贵,根基不深,掀不起多大风浪。到了公元959年,柴荣意外病重时,他还专门提拔赵匡胤做了禁军最高统帅——殿前司都点检。他指望赵匡胤学习历史上的周公、诸葛亮,辅佐自己7岁的儿子,继续维持后周王朝。

但柴荣似乎忘了,五代的权力逻辑,是赤裸裸的现实主义。之前那些节度使,包括柴荣的养父郭威,之所以要造反,不光是因为皇位的诱惑大,还受到团体内部的压力。当时的节度使和他的亲信,不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而是在合伙创业。封地和军队,就是账上的资产;夺取皇位,则是上市敲钟。从907年到951年,已经有5个军事集团“IPO”成功了,下一个凭什么不能是我呢?毕竟,改朝换代之后,会有一大批人获得突击提拔。这比老老实实熬军功,可是省力多了,值得赌一把。赵匡胤也很清楚,即使自己不想当皇帝,他的把兄弟们也会按捺不住,不如顺势而为。

于是,在公元960年,赵匡胤一比一“复刻”了9年前郭威的做法。他先是派人散布契丹入侵的消息,把开封的禁军拉出城。接着,在陈桥驿这个地方,“黄袍加身”的戏码再度上演。赵匡胤随即回师开封,逼迫柴荣的儿子禅位,兵不血刃地终结了后周王朝。当时,赵匡胤除了禁军总指挥这个身份,还兼任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军的治所,在河南商丘,是春秋战国时代宋国的属地。赵匡胤觉得这个地名很吉利,就给自己开创的新王朝,起名叫“宋”。这个时候,距离他背井离乡,闯荡江湖,时间刚刚过去13年。

刚刚我们回顾了赵匡胤从无名小卒崛起为开国皇帝的经历。这段故事,听起来十分过瘾。但仔细想想,其中并没有多少新东西。它基本上是按照当时标准的“篡国指南”,一步一步走下来的。只不过,郭威和柴荣去世的都很早,这让赵匡胤夺权的速度骤然加快了。本质上,称帝之初的赵匡胤,就是一个年轻版的郭威,宋也只是改头换面的后周。它的疆域面积刚满105万平方公里,往南过不了长江,往北到不了太原,人口还不到1300万,毫无中兴的气象。

另外,五代不仅有“篡国指南”,还有“亡国流程”。新朝初创,都会大封功臣。得到封赏的节度使,往往志得意满,开始对皇权产生轻慢。没有加官进爵的,更是怀恨在心,密谋发动兵变。等到开国皇帝去世,蓄力多年的节度使们,就会兴兵作乱,一通混战,直至产生新王朝和新君主。如果赵匡胤只是一个头脑简单、随波逐流的武夫,那宋极有可能走上这条老路。今天的历史书里,也许就不会有“五代”这个说法,而是叫“六代”,加上一个同样短命的“后宋”。

但是,赵匡胤成功避过了这个“坑”。登基刚满一年半,赵匡胤就召见几位最资深的禁军将领,削去他们的统兵权,让他们离开首都开封,出镇外藩。成语“杯酒释兵权”,说的就是这段故事。那禁军将领们,为什么会乖乖接受,没有生出异心呢?作者顾宏义认为,主要有两项理由。首先,被削去兵权的将领,基本都是当初的“义社十兄弟”成员,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也在其中。这些将领在后周时代,地位不算高,完全是因为“从龙之功”,才获得拔擢。他们身边,还没来得及聚拢谋士、家将,也没有形成稳定的个人集团。赵匡胤看准这个时机,把他们逐出禁军,但保留每个人的官衔、俸禄,并继续和他们维持亲密的个人关系。这样一来,大将们的地位和收入没有受到影响,怨气不算太重。只要他们安分守己,子孙就可以永享富贵。这比造反失败,身死族灭,风险可是小太多了。

另外,“杯酒释兵权”,并不是让把兄弟们回家养老,什么都不干。赵匡胤只是剥夺了他们对中央禁军的控制权,但依然封他们为节度使,让他们执掌地方藩镇。这些大将对自己的新治所,并不熟悉,对当地军队的控制力也很弱。赵匡胤一等他们上任,就频繁发动局部战争,让这些将领带着陌生的部队去参战。过了几年,又让他们互相轮换,避免统帅和军队的关系固化。宋朝后期有个说法,叫做“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它的源头就在这儿。对那些根基深厚,心怀叵测的前朝老将,比如前面提到的李重进,赵匡胤采取了坚决诛灭的态度。但老部下里出镇外藩的,只要能立军功,依然受到重用。这样一来,节度使就成了皇帝的工具,而不是威胁,“篡国指南”也就渐渐失效了。

从“杯酒释兵权”,又引出了宋太祖的第二项制度安排,叫做“强干弱枝”。前面提到,五代后期,政权更迭往往被中央禁军操控。禁军的指挥权,掌握在殿前司和侍卫司手中;人事安排,则由枢密院负责。殿前司、侍卫司和枢密院的负责人,都是武将,有时一个人还兼任多项职务,权力非常集中,这就给大将谋朝篡位创造了机会。有鉴于此,宋太祖在登基后,先是拆分了殿前司和侍卫司,把两司变为三司,接着又用文官出掌枢密院。三司有统帅权,但没有发兵权,最高指挥官经常更换。枢密院有发兵权,但不负责战时指挥和日常训练,彼此形成制衡,降低了威胁。

中央的问题是解决了,地方上的节度使怎么办呢?宋太祖的做法,是改变禁军的性质,把它从护卫京师的小股部队,变成武装力量的基干。赵匡胤要求各州挑选精壮男子,送到开封充当禁军。这支禁军,平时就有20万人,一半驻守京城,另一半在各地轮流值守。节度使自己掌握的部队,改称“厢军”,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无法与禁军抗衡。收走节度使的兵源之后,宋太祖还用知州分散他们的行政权力,用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经过这样一番操作,昔日大权独揽的节度使,渐渐变成了有名无实的礼节性职务。五代乱世最重要的一项官职,被宋太祖彻底“拿捏”住了。

光是降伏军队,还不够。宋太祖的第三项制度安排,叫做“崇文抑武,再建中枢”。它的使命,是恢复中央政府的日常运转。我们都知道,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负责人,就是俗称的宰相。这套制度延续到唐末,已经变得混乱不堪。宋太祖的改革办法,是把三省合并为二府,让他们负责日常行政,军事事务则由枢密院掌控。另外还划出盐铁、度支、户部三个主管财政的部门,称为“三司”,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一来,二府、枢密院和三司,就形成了制衡关系。二府的负责人,也就是宰相,虽然依旧位高权重,但管不了军事和财政,也就无法威胁到皇权。

这样一来,新的权力架构倒是搭起来了,但具体用什么人来出掌中枢呢?宋太祖的答案是:文官。这倒不是因为他喜欢文人。宋代笔记《东原录》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宋太祖在位时,开封宫城修筑了新的城门。有文官觉得这是大喜事,就写了一篇辞藻华丽的文赋。宋太祖看到了,嘲讽说:“人家盖一个门楼,你们书生怎么这么多话。”显得不以为然。日常生活中,宋太祖也更喜欢饮酒骑射,对舞文弄墨兴趣不大。但是,对文官的重要性,宋太祖是非常清楚的。他认为,唐朝之所以灭亡,症结就在武将权力太大。他们既不懂经营民生,又没有忠义观念,在承平时代是做不了国家基石的。要使政权长治久安,必须任用文官,而且要形成稳定的选拔机制。因此,宋太祖不仅用文人为相,还改革科举制度,亲自主持殿试。我们都听过“天子门生”这个说法,它讲的,就是宋太祖强化殿试的故事。为了防止官宦子弟垄断科举名额,宋太祖还对进士的家庭出身,做了专门的调控。据作者顾宏义统计,宋朝前三位皇帝在位时,35位状元里,有15位是来自“寒素”家庭,父辈连中低级官员都没有做过。这就大大提升了公平性。

北宋建立的第三年,宋太祖在太庙里立了一块誓言碑,碑上的内容,群臣都没见过。150多年后,北宋灭亡,开封城一片混乱。有人进入太庙,找到了这块碑,发现上面刻着三行字,大意是:要善待柴荣的子孙。不得诛杀士大夫以及上书进谏的言官。子孙如有违反,必遭天诛。这块誓言碑,可以说是宋朝的立国精神,也是宋太祖后半生最重要的贡献。从前半生夺取政权的经历看,赵匡胤不过是五代时期典型的武将。但他能正视国家和民生的迫切需求,突破武人的格局,在后周两代皇帝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政治制度,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他被尊为明君的原因。

当然,宋太祖的本色,还是武将。他的最后一项功绩,是统一南方,扩大宋的版图。这项事业在后来,受到许多诟病,认为宋太祖奉行的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没有集中力量收复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给北宋灭亡埋下了祸根。但从实际形势看,宋朝开国初年,国力单薄,只够扫荡较弱的南方诸国。要想北上战胜辽国,收复大片领土,没有几十年的积累和长期布局,是做不到的。从现实角度看,“先南后北”,不失为一个“经济适用型”战略。在宋太祖的亲自规划和指挥下,宋军平灭了后蜀、南唐、南汉等割据政权,疆域面积扩大到250多万平方公里。赵匡胤还主持了开封城的扩建,和东南等地的经济开发,为日后宋代城市生活和文化的繁荣局面,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赵匡胤,和他开创的宋朝呢?诚然,宋没有完成地理意义上的大一统,始终面临边患。赵匡胤崇文抑武的政策,也造成北宋中后期军队战斗力低下、财政负担严重等问题。不过,本书作者顾宏义认为,评价宋太祖的成就,关键要看他给历史带来了什么新东西。从安史之乱到五代,中国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武人专权,山河残破,民生凋敝。终结这个乱世的,正是赵匡胤。光是这一项成就,他就足以名垂青史。而宋太祖开创的政治制度,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进一步影响。称他为一代明君,并不夸张。

好了,关于这本《宋太祖》的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之一,宋太祖的传奇故事,我们都能说上几段。而顾宏义老师这本书,最大的新意,是他梳理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赵匡胤称帝的过程,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是延续五代的传统。而他登基之后,却能“英雄造时势”,把失控的政治秩序带回稳定的轨道。出人头地的机会,是时代给的;除旧立新的贡献,则是个人给时代增加的。这个道理,古今皆然。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评价宋太祖的历史地位,既要看他从五代乱世,继承了哪些家底和传统;也要看他在治国方略上,做出了多少创新。

  2. 出人头地的机会,是时代给的;除旧立新的贡献,则是个人给时代增加的。这个道理,古今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