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酪与蛆虫》 苗炜工作室解读
《奶酪与蛆虫》| 苗炜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卡洛·金茨堡是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微观历史学最主要的开创者。他曾荣获有“欧洲诺贝尔奖”之称的“巴赞奖”,并曾先后任教于博洛尼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比萨高等师范学校等世界名校。金茨堡擅长研究从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的欧洲历史,代表作有《夜间的战斗:16、17世纪的巫术和农业崇拜》《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等。
关于本书
本书是微观历史学领域的必读经典。1960年代初,卡洛·金茨堡在研究女巫审判时,在宗教法庭的档案里,发现了一则简短的案情介绍,首次发现了16世纪意大利磨坊主梅诺基奥不为人知的人生。此后历经14年时间,金茨堡完成了从搜集史料到成书的漫长研究过程,再现了梅诺基奥这位被湮没在历史烟尘里的小人物的思想和命运。
核心内容
本期解读介绍了微观历史学的特点和由来,清楚地交代了本书在历史学学科体系内的位置。随后,解读人着重讲述了原书的核心内容:16世纪意大利磨坊主梅诺基奥因言获罪,两次受审,最终被宗教法庭处决的过程。最后,解读人补充了一则发生在17世纪末苏格兰的案件,说明宗教权威最终如何退出了世俗的司法过程。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奶酪与蛆虫》,副标题是“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一听题目,奶酪、蛆虫、磨坊,这本书讲的是奶酪制作吗?不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叫梅诺基奥,是一个磨坊主,生活在16世纪意大利东北的弗留利地区。他能读会写,没事儿就爱跟周围的村民念叨宇宙是怎么产生的。他说大地、空气、水、火和上帝都是从混沌中形成的——就像奶酪是用奶制成的——而蛆虫会在其中出现,这些蛆虫就相当于基督教信仰中的众天使。本书的书名“奶酪与蛆虫”就来自梅诺基奥这种独特的宇宙观。这是一本微观历史学领域的名著,专门关注像梅诺基奥这种小人物的历史。关于微观历史学,后面我们还会详细说说。
梅诺基奥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还到处乱说,这当然有点儿危险。当地神父把他举报了。梅诺基奥被送上法庭,面对宗教法庭的法官,他还在宣扬自己的观点。原来听他讲话的都是一些村夫俗子,好不容易有饱学之士来听他说话,他就慷慨陈词,心想,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和国王,也要再说道说道。第一次审判之后,梅诺基奥在监狱里度过了两年。被释放后,他受了些处罚,但生活没受太大影响。慢慢地,他又管不住自己的嘴了。他又说教士和贵族压迫穷人,说教会应该放弃特权。这一次,他又被人举报,送上了法庭。两次审判之间相隔十五年,躲过了初一没躲过十五,这一次梅诺基奥被判处火刑,1599年被烧死。以前的中学课本里,有课文讲布鲁诺捍卫日心说,被教会烧死的故事,布鲁诺是1600年2月在罗马的鲜花广场被烧死的,梅诺基奥和他被处死的时间相隔不远。
本书作者卡洛·金茨堡是享誉世界的意大利历史学家,微观史学派的代表学者,先后任教于博洛尼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世界名校。这本《奶酪与蛆虫》是他的代表作。他在前言中回顾了这本书的由来:1960年代初,他翻到一本宗教法庭审判官的汇编,无意间读到一条寥寥数行的案情介绍:被告是一个小磨坊主,因为对上帝有不同的看法而受到指控。金茨堡想以后有机会再回来读这些档案,就把卷宗编号抄在了一张小纸片上。直到1970年,他才有机会读到梅诺基奥审判的全部档案,又经过七年的努力,他写成了《奶酪与蛆虫》。金茨堡说,在历史资料里,很难找到下层民众的声音。他写作《奶酪与蛆虫》这本书,就是为了寻找下层民众的声音。
我对这本书的解读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本书作者金茨堡和什么是“微观史学”。第二部分我们来讲《奶酪与蛆虫》的故事梗概,看看对梅诺基奥的审判。第三部分,我们稍稍延展开,看看1696年发生在苏格兰的一次相似的审判,再来说说,这样的历史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好,我们进入第一部分,先来聊聊金茨堡和他的微观史学。
在大多数的历史著作中,我们只能看到大人物的身影。“微观史学”,顾名思义,写的就是小人物,是相对微观的事情。比如,「得到听书」解读过一本经典的微观史学著作,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写的是清代初期,发生在山东郯城、淄川贫苦乡村的一件往事。有位妇女王氏不堪生活重压,要与人私奔,最后却惨死在丈夫手下。微观史学写的就是这些大历史下的小人物的命运,简单来说,要“以小见大”。
在卡洛·金茨堡开创微观史学以前,西方历史学界的主流是以法国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总体史研究,代表人物是布罗代尔。布罗代尔认为,历史学家要研究文明在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长时段内的发展趋势。布罗代尔的这个主张,从他作品的名字就能看出来,比如,他写过《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听书名就知道,他关心的是宏大的问题,不太在意历史上的芸芸众生。
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一些意大利的历史学家反其道而行之,把“微观历史”做成了一个项目。以卡洛·金茨堡为代表的历史学家们推出了一系列微观历史的作品。其中,1976年出版的《奶酪与蛆虫》成为微观历史的代表作。微观历史颠覆了此前历史学界主流的问题意识。这在当时是很有开创性的。
按照金茨堡的说法,“微观”这个前缀其实是对显微镜的暗喻。我们可以把微观历史看作是一种有别于宏大叙事的历史写作手法。所谓的“宏大叙事”,讲的都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这样的大话题。这些当然是历史的重要部分,但并非全部。金茨堡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说,这本书的创作动机,就是为了对宏大历史叙述提供补充。在金茨堡看来,微观历史重视“那些被迫害的和被征服的人”,这些人往往被视为边缘群体而被历史的记述者和后人忽视。而金茨堡认为,那些曾被描述为“平民百姓”的人,实际上拥有他们自己的文化和对世界的认知。这些文化和认知也是真实的历史不可忽视的成分。
在《奶酪与蛆虫》的扉页上,金茨堡引用了法国作家塞利纳的一句名言:“一切有趣之事皆发生于黑暗之中……我们对人类的真实历史一无所知。”在这本书的最后,金茨堡写道,关于梅诺基奥,我们知道的已经不少了,但关于那些生前死后都没能留下一丝痕迹的不计其数的人类个体,我们却一无所知。金茨堡在接受本书中文版译者的采访时说,这种存在于历史证据和历史现实之间的巨大的、不可避免的不相称状况,是不应当被遗忘的——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历史学家的读者。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部分,来看看《奶酪与蛆虫》的故事。
卡洛·金茨堡这本书的主要资料来源,是法庭记录。罗马宗教法庭对审讯有着严格的要求,审讯者的提问,被告的答复和陈述,甚至包括他的叹息和痛悔,都要如实地记录下来。宗教裁判所并不急于得出结论,一个案子会反反复复地审讯,哪怕持续多年。因此,梅诺基奥案子的卷宗里包含着相当丰富的信息。卡洛·金茨堡写作《奶酪与蛆虫》的方式也和一般的历史学著作不同。他一边根据卷宗,追踪审判的过程,一边补充背景知识,介绍当时的社会环境,做出自己的猜想和解释。从史料里,金茨堡一点点还原出了梅诺基奥的人生经历。
梅诺基奥第一次受审时,说自己52岁,由此推断他出生在1532年。他成了家,有11个孩子,其中4个已经夭折。他当过磨坊主、木匠和石匠,还干过其他一些零工,但主要的职业是磨坊主。他上法庭时,穿着磨坊主的传统制服——白色羊毛面料制成的上衣、斗篷和一顶小帽。梅诺基奥曾经当过镇长,能读会写,还能做加减法,会一点儿拉丁文。
1583年9月,他第一次被带上了宗教法庭,他被指控口出“种种大逆不道和亵渎神圣之辞”。
几乎所有的证人,都跟梅诺基奥相识多年,二十年或三十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们总听到梅诺基奥夸夸其谈,有人不胜其烦,有人劝他闭嘴,梅诺基奥说了什么呢?他说,“教皇是什么东西?教士是什么东西?我根本不相信这些人。”他说,亵渎神圣并不是一种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有些人受感召去犁地,有些人去锄草,我也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亵渎神明。看起来,梅诺基奥嘴上没把门的,当地的一个神父把他告发了,这些话搜罗起来,就是对梅诺基奥不利的证据。
虽然有好心人劝过梅诺基奥,让他到了法庭上就不要乱说话了,但在初审中,梅诺基奥的发言越发大胆,甚至直接对法律诉讼提出质疑。他说,法律诉讼中要使用拉丁文,可穷人不会拉丁文,不知道法庭上在说什么,不知道哪些证据被驳倒了,他们想说上三言两语,就需要一名律师。“在这种律法之下,教皇、红衣主教和主教们既富且贵,每一样东西都归教会和教士所有,而他们却对穷人百般压迫。”梅诺基奥呼吁,教会应该放弃特权,与穷人站在一起,洗礼、做弥撒,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是一些“商品”,是掌握在神职人员手中的压迫工具,教会就靠这些形式来谋生。
梅诺基奥这样抨击教会,教会当然把他视作眼中钉。他的这些奇谈怪论是哪儿来的呢?梅诺基奥说,他的想法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作者金茨堡分析说,梅诺基奥这样的个例之所以能出现,要感谢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一是印刷术,二是宗教改革。印刷术让他能对照其他的书本,检验自己从小接受的信仰,并且在阅读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宗教改革赋予他勇气,让他向教区神父、乡亲和法庭审判官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一次审判后,梅诺基奥被判定为异端分子,要在牢狱中度过余生。他被关了两年,到1586年,梅诺基奥写了一封忏悔信,描述了自己的可怜处境。他的身体日渐虚弱,很可能会死在监狱里。梅诺基奥说,他懊悔“以前相信的那些蠢事”,还表示他受了“魔鬼的诱惑”,才让那些“奇思异想”进入到他的头脑。看起来,他是要痛改前非了。这封忏悔信递交上去之后,审判官传唤了梅诺基奥,将他释放了。但是规定他不得离开居住地,不许再公开谈论他那些危险的想法,必须定期去忏悔,在衣服外面要套上一件绘有十字架的忏悔服,还要有一个保人缴纳一笔钱替他作保,这有点儿“假释”的意思。
梅诺基奥恢复了正常生活,到1590年,还被任命为教堂的管理人,监管教区基金。新的教区神父是梅诺基奥的童年好友。被释放六年之后,梅诺基奥去见新上任的宗教法庭审判官,他有两个要求,一是想把忏悔服脱掉;二是想离开居住地,外出打工,给家里多挣点儿钱。审判官同意了他的第二条请求,给了他行动自由,但驳回了第一条请求,他还是要时刻穿着忏悔服,表明自己是一个异端分子,是戴罪之身。
1596年狂欢节期间,梅诺基奥遇到了一个叫卢纳尔多•西门的人,两个人彼此认识,免不了闲扯几句。他们的对话是这样的,梅诺基奥说,听说你打算当个修士?西门说,这不是好事吗?梅诺基奥说,不是,这跟伸手要饭差不多。他接着又说了些对教会不敬的话,说福音书都是教士们凭空想出来的。这番对话之后没过多久,卢纳尔多·西门就写了一份告发信,把梅诺基奥告发了。
这封告发信起初没得到重视,两年后,宗教法庭审核记录,发现西门告发的这个梅诺基奥就是多年前被审判的那个家伙,他怎么故态复萌了呢?法庭于是出面调查,当地的一位神父说,梅诺基奥和其他天主教徒一样,做忏悔领圣餐,但他脑子里还是有古怪念头,当他看见月亮、星星或其他行星,或者听见雷声,他总想发表点儿意见。虽然到最后,他还是会服从多数人的意见。他会穿忏悔服,但总是在外面再套一件自己的衣服,他说,穿着忏悔服感觉被排斥在外。他虽然融入了教区生活,但他想就什么问题发表意见时,别人会让他闭嘴。金茨堡分析说,梅诺基奥的确感觉到了恐惧,不敢放肆直言了,但他的思想自由无法被扼杀,他服从于他人,但内在的孤独感无法排除。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微妙的处境,按理说,每个人都有思想自由,你脑子里想什么,没人能干涉你。但你只要想了,感受到思维的乐趣,你就免不了有交流和表达的欲望,你就想要有言论自由。梅诺基奥表面上已经很规矩了,可一有机会,他脑子里那些怪想法还是会冒出来。
1599年,弗留利地区宗教法庭决定传唤犯人梅诺基奥。梅诺基奥已经67岁,身材消瘦,满头白发。在他第一次受审时,他的儿女曾经花钱给他请了一位律师,这一次他说自己太穷了,请不起律师,于是法庭给他指派了一个。法庭要他揭发自己的共犯,对他进行了刑讯逼供。法庭书记员记录,所使用的刑罚“适中有度”,持续了半个小时。但梅诺基奥坚称他的想法都是自己想出来,自己读书读来的。
第二次审判后,梅诺基奥的家被法庭查抄,他的书籍被没收。梅诺基奥似乎没有什么强烈的求生欲,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也不怕下地狱,他说,关于世人应当和平相处的讲道,我听了很喜欢,关于地狱的说法,保罗说的是一套,彼得说的是另一套,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桩生意。我不相信天堂存在,因为我不知道它在哪里。可以说,死到临头,梅诺基奥还是一个坚持理性的人。
梅诺基奥的案子甚至惊动了教皇克莱门特八世,教皇过问此案,要求从快从严判罪。1599年8月,宗教法庭一致裁定梅诺基奥为累犯。随后,梅诺基奥被判处死刑并执行。这就是16世纪磨坊主梅诺基奥的故事。
在作者金茨堡看来,梅诺基奥的故事是对宏大历史的有益补充。梅诺基奥独特的“奶酪与蛆虫”的宇宙观不只源自他的阅读和异想天开,而且还反映了当时社会里的许多口头流传的文化元素。简单来说,梅诺基奥代表的文化是大众的,来自下层的。在传统的关注宏大叙事的历史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化是上层社会创造的,下层社会只是简单地接受上层的文化。但在梅诺基奥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下层民众同样会产生独创的宇宙观。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部分,来看历史上另一起相似的案子。
这起案子发生在1696年的苏格兰,离磨坊主梅诺基奥被处死,已经过去了差不多100年。那一年,苏格兰有个名叫托马斯·艾肯赫德的神学院学生,被以亵渎神明的罪行判了死罪。这是怎么回事呢?
起因是他说了一句不痛不痒的玩笑话。那年苏格兰刚到八月,天气却出奇地冷。艾肯赫德和几个人走在街上,冻得直打哆嗦,他就打趣说,要是地狱真像《圣经》里说的那么暖和,那他宁愿马上下地狱去。没想到,他的同行者听了他的这句玩笑话,居然上教会去把他告发了。教会进一步调查,发现艾肯赫德还说过很多对神不恭敬的话。比如,他说耶稣的神迹和复活都是假的。这就是从根本上否定基督信仰了。你听听艾肯赫德的这些话,是不是跟磨坊主梅诺基奥差不多?
艾肯赫德的玩笑话给他惹来了大麻烦。当时苏格兰的检察总长名叫詹姆斯·斯图尔特,是个非常保守的长老教派的信徒。他下令逮捕艾肯赫德,亲自主持秘密审讯,还不许被告请律师。按照当时的法令,假如一个人神志清醒,还发表渎神的言论,连犯三次之后就将被视为“顽固不化的渎神者”而判处死刑。斯图尔特根据这个法令,判了艾肯赫德死罪。艾肯赫德百口莫辩,他提起了上诉,但最终被驳回。1697年1月8日,距离他说出那句惹祸上身的玩笑话不到半年,艾肯赫德被绞刑处死。
艾肯赫德的案子,距离意大利磨坊主梅诺基奥被处死,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如果说在梅诺基奥的时代,处死异端仍然是宗教法庭的常规操作,那么到了艾肯赫德的时代,人们对异端的态度就已经宽容了许多。一些思想家也对宗教干涉世俗法律的情况提出了质疑。比如,当时英国的大思想家洛克,就很关注艾肯赫德的案子。早在1689年,洛克就写过一本书,叫《论宗教宽容》。书里的核心观点是,灵魂的事务不属于世俗法律管辖的范畴。按照这种观点,艾肯赫德宗教信仰上的观点纯属灵魂上的事务,不管多么离经叛道,都不该受到法律的惩罚。只可惜,洛克的观点并不能挽回艾肯赫德年轻的生命。
艾肯赫德,这个19岁的学生,是苏格兰以亵渎神灵的罪名处死的最后一个人,也是英国以亵渎神灵的罪名处死的最后一个人。这以后没过几年,苏格兰就修改了法律,不再允许斯图尔特这样的检察总长随便逮捕和监禁他人。在此后的三百多年里,起码在英国,没有人因为对上帝和耶稣有什么不敬的看法而被烧死,或是被送上绞刑架。
从梅诺基奥到艾肯赫德,这些历史上的小人物勇敢地表达出了他们不同于权威的思想见解,也因此难逃权威的制裁。不过,他们的人生绝不是微不足道的。正因为有了越来越多的梅诺基奥和艾肯赫德,社会才逐渐向着理性和宗教宽容的方向前进。这些人类历史上由普通人组成的不为人知的潜流,在今天,也终于在“微观历史”这台显微镜下,重新出现在世人的眼前。
以上就是我对《奶酪与蛆虫》一书的解读。我们来简单地总结一下:
《奶酪与蛆虫》这本书讲述了一个16世纪的意大利磨坊主梅诺基奥的故事。因为印刷术的推广,梅诺基奥从阅读中获得启发,在宗教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基督教信仰产生了一些独特的想法。他口无遮拦,四处宣扬他的想法,这触犯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最终,他被宗教法庭绑上了火刑架。
在这以后差不多过去了一百年,苏格兰有位名叫艾肯赫德的神学院学生遭遇了相似的命运,以亵渎神灵的罪名被处死。从这以后,西方社会逐渐形成共识,终结了宗教权威对世俗法律的滥用。
《奶酪与蛆虫》这本书最主要的价值还是来自它在学科史上的地位。它是微观史学的开创者卡洛·金茨堡的代表作。相比于传统的关注重大意义和宏大叙事的历史写作,微观史学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书写形式,关注历史上的小人物。这种全新的视角补全了那些被传统历史学忽略的信息,帮助读者看到了历史更丰富,更完整的样子。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卡洛·金茨堡开创的微观历史学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通过关注历史上的小人物,补全了被宏大历史叙事忽略的信息。
2. 16世纪,意大利磨坊主梅诺基奥在阅读和思考中获得了独创的宇宙观,因不容于宗教权威两次受审,最终被送上了火刑架。
3. 17世纪末,苏格兰神学院学生艾肯赫德被以渎神罪名处死,此后在知识界和社会舆情的推动下,宗教权威逐渐放弃了对世俗法律的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