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大调平器》 吴晨解读

《大调平器》| 吴晨解读

关于作者

沃尔特·沙伊德尔,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古代社会经济史,在人类学,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上也颇有建树。他总共出版过4本学术专著以及发表过超过200篇的学术论文。他同样也是2015年古根海姆奖的获得者。

关于本书

这本书梳理了从远古到当下的历史中,有哪些事件和哪些政策能够减少财富的不平等。《自满阶级》的作者科文评价说,这本书是“研究不平等历史最棒的一本书”。这本书也成功入围2017年麦肯锡商业图书候选名单。

核心内容

在本期音频中,我们会向你阐释作者对于以下三个问题的解答:一、历史上有哪些做法能缩小贫富差距?二、为什么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都不一定能带来财富的平等?三、未来应该怎么做才能缓解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一本英文新书 The Great Leveller,副标题是“Violence and the History of Inequality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直接翻译成中文就是《大调平器:从石器时代到21世纪的暴力和不平等史》。这本书还没有中文版,英文原版大约25万字,我会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为什么平均财富的梦想,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如果把拥有全世界一半人口财富的富豪聚在一起,需要多大的空间?你可能会觉得,怎么也得几个足球场吧。那你就错了。2017年年初,一家调研机构给出的答案是,只需要一辆大一点的商务车,就能把全球最富的八个富豪装下,他们的身家加起来超过4000亿美元,相当于世界一半人口的财富总和。要知道,在2015年,仅仅是3年前,要把拥有全球一半财富的富豪聚在一起,还得需要一辆超级大客车,大概有62位富豪。再往前推,同样的财富,需要的富豪人数就更多了。2014年需要85位富豪,怎么也得一辆双层巴士才能挤下。再往前推到2010年,则需要388个人,一架波音777客机才能全部塞下他们。

晒出这一组数字,并不是为了炫富,而是这些数字指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发展方向——最近十年,财富聚集在越来越少的人手中,全球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问题是,这种贫富差距的拉大是历史的必然么?我们能不能从历史中学到什么好的办法,能让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变得更平均?这就是新书《大调平器》希望解答的问题。

《大调平器》的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家沃尔特·沙伊德尔。这本书梳理了从远古到当下的历史中,到底有哪些事件和哪些政策能够减少财富的不平等。《自满阶级》的作者科文评价说,这本书是“研究不平等历史最棒的一本书”。

《论语》里,孔子曾经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也就是说不担心物产不够丰富,但是担心分配不够公平。这里的均并不完全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平均的意思,而是各得其份,也就是在公正的分配制度下得到自己应得的份额。孔子的这句话也是对社会的警示:如果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就可能分崩离析。如何不让贫富差距拉得过大,如何更好地进行收入分配,让社会和谐,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志士贤人都在思索的大问题。沙伊德尔的《大调平器》可以说是切题之作。最近几年欧美出现的民粹思潮和反全球化运动,其实也是对贫富差距过大的一种反弹。借鉴历史上解决不平等问题的经验,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我会带着三个问题,来为你解读这本书的重点内容:

一、历史上有哪些做法能够缩小贫富差距?

二、为什么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都不一定能带来财富的平等?

三、为什么过去三十年全球的贫富差距会拉大?未来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缓解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详细内容,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历史上有哪些做法能够缩小贫富差距?

沙伊德尔在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梳理,到底历史上有些什么做法能有效缩小贫富差距,结果只得出了两个结论,其中一个是大规模的暴力,另一个是瘟疫。

历史上大规模的暴力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战争,另一种是国家崩溃。这两种形式不管是发生在近现代,还是发生在古代,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暴力产生社会动荡,富人的财富在此期间更容易被掠夺或者遭到损失,结果自然是社会财富变得更平均了。最常见的暴力形式莫过于战争。战争一是要消耗巨额社会财富,二是会带来大量的破坏,两者都会让富人受到更大的损失。沙伊德尔特别强调近现代大规模战争带来的平均效果。这里的大规模战争,指的是现代国家产生之后全民动员的战争。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上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

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巨大的调平器,因为大规模动员的战争要求全面动员参战各国的全部资源,并要求所有人都做出牺牲,这为“劫富”提供了异常有力的理由。两次大战带来的损失是惊人的。各国的工业全部转型投入军工生产。为了支付军费,各国都大幅提高税收,美国在二战结束把最高所得税税率提高到了94%,财产税则提升到77%。战后,一些国家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让老百姓的存款成为废纸。比如一战结束不久,德国的一个面包卖到了一万亿马克,这个价格放在今天很难想象。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也因为世界大战而停滞。精英和上层的财富因此被重新分配,整个社会的财富因此变得趋向平均。

暴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古代能够大规模平均财富的主要方式,则是国家崩溃。国家崩溃,不是历史上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专指非常激烈的社会动荡,导致整个社会制度的崩溃和瓦解。比如中国历史上的晚唐时期,国家四分五裂,军阀割据,演变成五代十国这样的大混乱。古代很少有现代国家的制度制衡,造成贫富分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少数权贵利用手中的权力谋求私利,贿赂公行,腐败滔天。比如在2000年前的古罗马,最富的执政官与普罗大众的财富差别,和今天美国首富比尔·盖茨与普通美国人的差距一样。不过与盖茨依靠商业致富不同,古罗马的执政官是只有巨富阶层才能担任,任职之后继续搜刮人民的财富,变得更为富有,是一种典型的权力和财富交织的形式。其实,古代的富人离国家权力更近,更需要得到权力的保护。因此当国家崩溃时,包括权贵和富人的损失更大,也就缩小了贫富差距,变相达到了“劫富济贫”的效果。

前面讲了,沙伊德尔分析了历史上缩小贫富差距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暴力,另一种就是瘟疫,也就是大规模传染病。但是瘟疫会带来大量的死亡,为什么会产生缩小贫富差距的效果呢?让我们拿欧洲中世纪那场令人色变的黑死病来举个例子吧。十四世纪,欧洲和中东暴发鼠疫,俗称黑死病。在短短几年内,总人口从一亿锐减到八千万,两千多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的是劳动力,给欧洲经济带来重创。大量劳动力死亡让劳动力变得极度供不应求,彻底颠覆了地主与劳动者之间的平衡。因为土地在当时是最重要的资产,劳资之间平衡被打破,存活下来的劳动者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地主想要耕种土地,不得不满足农民提高待遇的要求。因此黑死病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欧洲农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每天可以有一顿饭吃上咸肉喝上啤酒,地主的收益却大大降低了。你看,大规模瘟疫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是财富分配得更平均。

小结一下这本书的第一个观点。沙伊德尔提出,纵观历史,缩小贫富差距只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暴力,包括近现代大规模战争和古代的国家崩溃,暴力在重塑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同时,也重新分配了收入和财富。另一种则是俗称瘟疫的区域或全球性暴发的传染病疫情,因为瘟疫导致大量劳动者死亡,会颠覆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提高了存活下来的劳动力的相对价值。

难道真的只有暴力和瘟疫能缩小贫富差距么?其实沙伊德尔也不愿意那么悲观,他也希望找到其他更为平缓的缩小贫富差距的手段。人类的历史并不只有战争、崩溃和瘟疫,还有另外一面,就是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危机,经济发展带来整体财富的增加,经济危机则导致大量财富蒸发,难道这两个人类历史上很重要的现象不能带来财富的平等么?下面就为你讲述第二个观点,为什么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都不一定能带来财富的平等?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经济危机带来大量财富的蒸发,给富人造成的损失更大,因此经济危机应该有助于拉近贫富差距。但是,众多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研究却发现,总体而言,经济危机并没有平衡贫富差距的效果。经济危机有两种。狭义上的经济危机指的是金融危机,比如股市暴跌这类金融市场动荡。在不少情况下,金融危机还可能导致经济放缓、失业率激增、老百姓收入锐减的危机,也就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影响范围要更广。沙伊德尔就引用了一项调研,研究了从1911年到2010年,一百年间发生的72次金融危机和100次影响巨大的经济危机。结果发现,无论是金融危机还是经济危机,它们加剧和减少不平等的机会差不多相同。

对最近的几次经济危机研究发现,经济危机给穷人带来的打击比对富人的打击更大,虽然在经济危机中富裕阶层普遍遭受损失,但是他们受到的影响很短,一般三到四年就能恢复,穷人却很有可能遭受打击之后一蹶不振。以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例。股市暴跌给美国收入金字塔顶端1%阶层带来了巨大损失。但仅仅四年之后,美国股市就收复失地,现在更是屡创新高。相反,有更多的普通大众在2008年遭受极大的损失,几百万人失业,同样多的人要承受房地产的负资产,很多因为付不起房贷而被扫地出门。虽然现在美国失业率已经降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但许多稳定收入的工作却一去不复返了。贫富差距在金融危机过了不久就又重新拉开。

历史上唯一的例外要算是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了。这是唯一一次导致美国财富平等的经济危机,因为大萧条带来了罗斯福新政,保证了普通老百姓的实际工资取得增长,同时又限制了巨富阶层的资本收入。从1928年到1932年,美国最富有阶层,也就是人群中前1%的人的财富占全国财富的比例从51.4%下降到47%,而财富金字塔顶尖的巨富家庭,也就是前0.01%的人受到的打击尤其大,包含资本收益在内的收入占比从5%下降到了只有2%。

分析完经济危机对贫富不均的影响,我们再来看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意味着财富的蛋糕做大了,那么会不会同时也降低贫富差距呢?

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就曾经论断,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会首先拉大贫富的不平等,但是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贫富差距又会缩小。库兹涅茨的这一论断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如果画到坐标轴上,这条曲线的形状就像一个倒过来的字母U。怎么解释这条曲线呢?

库兹涅茨先是这么分析的,随着城市里工业的发展,城市里的工人工资会高于农民,从而拉大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加剧了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从而增加了工业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占比,这样又会进一步加剧城乡收入的不平等。这是经济发展初期会拉大贫富差距的观点。但是他又论断,当城镇化到了一定规模,经济增速放缓之后,收入差距会缩小。

库兹涅茨的分析很有意思。他认为,之前的贫富差距拉大主要是城乡收入差距,也就是工人和农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造成的。而当城镇化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农村人口比例大大降低,贫富差距的主体已经不是城乡差距,而是变成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财富差距。他论断,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会缩小,理由是,随着工会势力的扩大,会为工人争取更多权利,工人阶层的收入会增加,同样“福利国家”的政策调整,比如增加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税率和对资产收入限制等等,也会限制富人的资本收入,从而缩小贫富差距。

但是1998年,一些经济学家对49个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并没有发现库兹涅茨所描述的这一规律,也就是在经济增长早期,贫富差距拉大,在经济稳定期平稳,后期又压缩的规律。在大多数国家,即使经济增长放缓,贫富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不过实证研究的确肯定了一点,当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一定会加大收入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加剧不仅发生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也发生在远古从采集狩猎转向农耕经济的转型期,比如农耕时期的墓葬里出现了大量金器和玉器的陪葬品,就是贫富分化的例子。甚至有经济学家预期,正在发生的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数字服务经济时代的转型,也将是一个贫富差距拉大的时期,未来的贫富差距可能更大。

分析完经济发展和经济危机,沙伊德尔并不死心,还想挖掘历史上其他可能成为财富调平器的做法,其中有两个也很重要,一个是移民,一个是教育。

我们通常的理解,移民,尤其是从贫穷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可以立竿见影地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但是沙伊德尔的研究发现,只有当大规模移民发生时,才能产生在全社会缩小贫富差距的效果。比如日本在19世纪末向拉美的大规模移民,向外移出大量贫困人口,改善了国内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困境,有助于国内贫富差距的缓解,也给移民海外的日本人找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样,晚清时期政府放松对东北移民的限制,大量贫穷的山东人闯关东,也有助于缓解当时的国内贫富差距。

另外,中国有句古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也就是教育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状况。研究发现,教育也是一种调平器,但结果并不稳定,因为教育每时每刻都需要跟技术的发展竞赛。技术的变化决定了对不同技能的需求。如果一段时间内大众教育能够跟上科技变化,并准确预判未来科技的需求,那么这段时间受教育的普通劳动力的收入就有可能增长,因为教育在制造产业所需要的人才。这样,教育就有助于平衡收入差距。相反,如果教育无法跟上科技的变化,或者教育很僵化,学生根本学不到最新的知识,哪怕入学率再高,也可能一毕业就失业,因为无法提供产业需要的人。这样的教育,无助于平衡收入差距。

此外,当经济变得更为发达时,经济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会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收入涨得就更快,所以最近三十年,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收入与高中毕业生的收入大幅拉开,结果导致贫富差距被拉大,而不是缩小。无论教育发展如何,都不会影响到资本的收益,也就是富人的收益。如果教育不能让劳动者收入增加,那么结果只能是贫富差距拉大。

小结一下这本书的第二个观点,无论是经济危机还是经济发展,都不一定能减少贫富差距。沙伊德尔引用了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既可能减少贫富差距,也可能加大。最近几次的经济危机,虽然富人受损严重,但是他们很快就恢复了。相反,普通老百姓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要费时费力得多。经济发展,尤其是快速的发展,通常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即使后续经济增长放缓也是如此。如果人类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伴随着贫富差距拉大,那么正在发生的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数字服务经济时代的转型,也将是一个贫富差距拉大的时期。

沙伊德尔对全球贫富不平等历史的研究结论,让人很不乐观。基本上除了大规模战争、国家崩溃、大规模瘟疫和大规模移民之外,全球很难有有效缩小贫富差距的机制。从全球历史上看,大多数时候贫富差距都是不断拉大的,直到用暴力对财富进行重新洗牌。不过,在过去一百年有一个时期,全球范围内大部分地区的不平等程度空前降低,那就是从1914年到1980年。而从1980年以后,全球又重新回到了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轨道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未来有没有可能解决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的问题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第三部分内容。

先来看看从1914年到1980年全球经济发展为什么不寻常?因为在全球历史上,这样长时间贫富差距的缓解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一期间,欧美主要国家的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方面经济蓬勃增长,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普遍增加,另一方面政府开始建设福利国家,并用高税收来限制富裕阶层的收入,尤其是1%的巨富阶层。这是一个社会整体富裕,而贫富差距整体缩小的特殊时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根本原因是这一期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战争影响到所有人,也令富人资产大减,战后通货膨胀的威力也一样。再加上两次大战之间的大萧条,经济危机的影响跟战争叠加,对于社会经济的破坏是巨大的。但更为重要的是,重大经济危机引发的新政,以及二战之后各国政府都深入反思此前的政策失误,为战后各国推进一系列进步改革奠定了基础。这些改革包括普选、扩大工会和福利国家的扩张,都有助于消除贫富差距的政策出台。不过,沙伊德尔强调,这些政策,只有在经济残破,战后一片废墟需要重建的危难时刻,才有可能被推出并实施。

然而到了1980年,全世界似乎又再次回到了资本与收入集中的贫富差距拉大的老路上来。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从1980年开始就在欧美普遍出现。按照统计,1983年是一个转折点,从那一年开始,欧洲的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和瑞士,以及亚洲的日本都开始出现贫富差距的拉大。相比之下,这种不平等拉大的现象在英美来得更早,英国出现在1973年,美国则出现在1976年。

这种贫富差距拉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普通民众的收入停滞,另一方面则是处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巨富财富激增。发达国家普遍出现最富1%阶层的收入增长加速的情况。从1980年到2010年的30年间,在21个有数据的国家中,有11个国家最富1%阶层的收入增长超过了50%,但是同期普通老百姓的平均收入扣除通货膨胀之后,基本没有任何增长。

在美国,这种富人更富的情况表现得更为明显。2012年,美国最富1%阶层的收入,以及美国财富金字塔顶尖0.01%的超级富豪的财富,占全美收入总数的百分比都超过了1929年的水平。1929年也就是美国大萧条发生的年代,可以说是美国“镀金时代”从盛到衰的分水岭。镀金时代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贫富差距极大的拜金时代。2012年的美国,顶层富豪的财富超越镀金时代的水平,的确是一个不一般的风向标。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1980年之后全球范围的不平等加剧?

首先,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加剧了成熟市场收入的不平等,资本的收入与劳动的收入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无论是新兴市场的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全球贸易和金融创新,都给资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对1970到2005年间80个国家的调研发现,国际贸易以及同时发生的放松监管,极大地增加了不平等。全球化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全球化的收益却分配不均。全球的资本和精英阶层在全球化中受益,而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却更多由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承担。

全球化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制造业的外包,也就是大量制造业工作岗位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了劳动力要便宜得多的发展中国家,接着自动化替代了大量中层职位。这种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拉大了精英与普通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劳动密集型的低收入岗位与知识密集型高收入岗位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同时中层的岗位不断消失,这些都在加剧收入的分化和贫富不均。

其次,越来越多受教育程度差不多的人之间结婚,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之间结婚,堵塞了很多通过婚姻来改变经济地位的机会。有经济学家研究发现,这种“门当户对”的通婚导致了美国从1970年到2005年30%左右的收入不平等。这种更有效的匹配却加剧阶层固化的现象,“每天听本书”还解读过一本叫做《自满阶级》的书,里面有更深入的分析。

此外,减税也让富人更容易受益,从而增加了不平等。从1980到2013年间,美国顶层富豪的无论是所得税、财产税还是资本利得税都大幅下降,令他们的财产收入激增。

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缓解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呢?沙伊德尔没能给出特别乐观的答案。从1914到1980年的那一段贫富差距缩小的历史,是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代价的。谁也不会希望通过战争来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

不过,沙伊德尔在书的最后还是给出了几条针对未来如何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建议。总体而言,这些政策和很多经济学家的政策一样,侧重于两方面:一方面如何更好地保护劳动阶层,只有让劳动阶层的收入持续增加,才能缩小贫富差距;另一方面涉及到鼓励发展和创新,因为只有发展和创新才能带来增长。换句话说,如何在把饼做大的同时,更公平地分配。在给劳工阶层提供收入保障方面,沙伊德尔和很多其他政策建议者一样,提出应该出台全民基本收入保障,让所有人,不管有没有工作,都能从国家那里拿到一份收入。如果未来大量人类的工作被机器人取代,那这种全民收入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刺激发展和创新,沙伊德尔也提出,应该修改关于专利权、反垄断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以便让更多人能够享受专利的红利,加强对数字巨头的监管,更好地限制数字经济时代的垄断。同时,为了鼓励创业,应该出台政策让穷人更容易贷款创业,同时应该修改破产法,减轻债务人的压力。

沙伊德尔开出的药方并没有什么新颖之处,这一点他也心知肚明,因为难点在如何能真正促进政府推行这些药方。前边说过,1914到1980年这段时间不平凡,恰恰是因为这段时间各国政府的确实施了一系列缓解贫富差距的政策。可是,如果每次都要等到世界大战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压力,才能迫使政府行动起来,那成本都太高了。

小结一下这本书的第三个观点,最近三十年全球化和技术的突飞猛进,是造成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全球化虽然带来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但是主要是让富人和精英受益,痛苦却主要由发达国家的产业工人承担。技术的发展导致大量中层岗位的消失,阶层固化和让富人更受益的减税措施,都加剧了财富的不平等。反观从1914年到1980年这段时间,全球收入不平等能极大缓解,跟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相应政策调整有关。作者虽然也为缓解财富不平等开出了药方,但是难点不在于开药,而在于推行。

说到这儿,这本书的重点内容就为你介绍得差不多了,下面来为你简单总结一下。

贫富分化和阶层固化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重建,全球财富不平等曾经极大缓解。但是按照作者沙伊德尔的分析,那更像是历史上的一次偶然,相反,1980年后全球重新回到贫富差距拉大的路上,反而更像历史的必然。沙伊德尔对如何才能缩小贫富差距很悲观,根据他的分析,历史上只有大规模战争、国家崩溃和大规模瘟疫才会带来大规模平均财富的效果。最近几次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都是富人更容易恢复元气,穷人却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缓过气来。我们正处在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数字服务经济时代的大转型期,如果历史有规律的话,我们将面临一个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的时期。

沙伊德尔梳理了历史上如何消除财富不平等的种种做法,其实是在为现实找药方。虽然他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政策建议,但他写这本《大调平器》的深意,还是希望能找到推动政府真正实施进步政策的方法。他断言,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贫富差距的拉大。面对未来,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数字服务经济时代的转型,会带来更多的变化,中国也会面临所有中等收入国家都将面临的难题,沙伊德尔的一些具体做法,如全民收入保障、鼓励创业贷款和包容破产的政策、分享专利的想法,也很值得我们去仔细思考。

撰稿:吴晨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