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内务府》 袁灿兴解读
《大清内务府》| 袁灿兴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袁灿兴,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大清内务府》,副标题叫“从帝王的家奴到鹰犬”。
由于近年来,清宫题材影视剧层出不穷,所以说起内务府,大家可能都或多或少听说过,感觉这就是一个为皇帝和后妃奢侈生活服务的机构。然而,这并不是真相的全部,在本书中,我将通过近年来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努力给大家展示一个真实的清朝内务府。为何内务府的包衣奴才,成为一种荣耀,并使奴性观念深入人心。为何内务府通过服务皇家,赚得盆满钵满?太监又和内务府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些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我都会一一为大家解答。
说起来呢,内务府这个机构,是大清王朝的独创。那么清代皇帝创设内务府的考虑是什么呢?这还得从清王朝入关前的社会特征和入关后实行有效统治这两个方面来说。
在入关之前,后金就已经设立内务府,使用包衣为皇室亲贵服务,负责皇家各类事务。包衣,也就是家奴,最初是将犯罪,或破产的本族人或外氏亲族贬为奴仆,成为主子的助手,具有浓厚的部落色彩。至努尔哈赤起兵后,在对外征战中,更多的俘虏沦落成包衣,这些包衣既有女真人,也有汉人、朝鲜人、俄罗斯人等,后来成了八旗包衣。包衣乃是主人的私有财产,他们的主要职能或是协助作战,或是从事生产,或是从事各类技术工作 。
注意,在清代,即使是奴仆,也是有等级的。入关之后,包衣奴才产生了分化。上三旗皇室包衣,隶属内务府;下五旗王贝勒包衣,属王公府。上三旗的包衣,由于依附皇权,以皇帝家奴的身份,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尽享荣华富贵,地位显赫无比,并出现了内务府世家,如高斌世家、法式善世家、完颜世家等。而下五旗的包衣,地位则未得到大的改变,仍然是王贝勒的家奴。
当然,内务府设置的初衷,并不仅是为服务皇室,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入关之后,如何以八旗的绝对少数人口,统治占绝对多数的汉人,是清廷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清廷给出的方法之一,是以奴制奴,清廷使内外朝,都成为皇帝的奴才,让奴才深入人心,人人以成为奴才而为荣耀。如何做到这点呢?
在外朝,清廷设置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军国要务。军机处虽然功能重要,但却是个临时机构,有权无名,人人战战兢兢,以奴才自居。同时,在内朝,清廷设置内务府。内务府所辖上三旗包衣,乃是皇帝的奴才,这些奴才被皇帝重用,一方面外放至各省,主持各项肥缺,为皇帝执掌天下财政,同时充当鹰犬,监督天下;另一方面,也以这些奴才担任各类要职,参与朝政。在科举出身的官僚集团之中,安插进一批皇帝的家奴担任高官,加以监督,并显示奴才的特权与荣耀。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文官集团,都以成为奴才而为荣,人人口称奴才,人人争先恐后求为奴,渐渐地,奴性观念深入人心,如此皇权统治自然牢不可破。
刚刚,我简单介绍了下清王朝设立内务府的初衷和源起。那么,接下来,我按照本书内容,分三部分,为你详细讲解内务府具体承担的功能,也就是敛财、服务与管理,让你对大清内务府的兴衰,以及它所反映出来的清朝统治管理的底层逻辑,有一个具体而直观的了解。
首先,我来谈谈内务府的第一个功能,也就是敛财。入关之后,清王朝皇室的各种日常开支,主要依赖户部拨款,而入关初期,清廷的江山还没有坐稳,南明王朝,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军建立的大顺、大西政权等势力依旧存在,战事频繁,导致国库紧张,所以内务府必须开辟财源,才能填补户部拨款的不足。等到清王朝统一之后,社会经济繁荣,内务府又大权在握,手头充裕,反而能贴补户部。
那么,清朝皇室如何通过内务府赚钱呢?
首先出现的,是内务府控制的皇商。早在尚未入关的时候,清王朝的前身,后金政权就拉拢、培植了一批山西商人,将关外的貂皮、人参等运到内地出售,更向关外走私自己所需的各类军用物资。在清入关之战中,这些山西商人,组织粮草,提供后援,出力甚多。清室入主中原后,这批山西商人就发展成了皇商,其中最出名的有八家 ,以介休范氏家族为代表。顺治二年,也就是公元1645年,范氏家族的首领范永斗,得以面见顺治皇帝,顺治不仅赏赐范氏家族地产,还特许其入籍内务府 ,也就是给了范家一个满洲上三旗包衣奴才的显赫身份。这对于范家来说,确实是一步登天。
皇商被清代皇帝特许准入的行业,几乎都是当时最赚钱的行业。如采购铜料:清代铸造铜钱,所用铜有相当部分由日本进口,运回国之后能带来暴利 ,而从日本采购铜料的任务就由皇商范氏家族负责 。另外,范氏还在张家口外砍伐大量优质木材,运入内地贩卖,获利颇丰。其次,还有社会日常所需的硬通货:食盐。清王朝允许范氏家族专营河东、长芦两个产盐区的食盐。除此之外,范氏家族还从事人参、马匹、粮食等各类贸易,可谓多样化经营,财源滚滚。
皇商的财路,是皇帝赐给的,皇商自然要回报主子,但凡皇帝过个生日,发动场战事,兴建项工程,皇商都要捐资,所纳银两,最少也是十余万两,多则百余万两。对内务府及朝廷各个部门,皇商都要不断打点,单是每年给内务府大臣的贿赂,就要四万到五万两。皇商是依附于帝国的蛀虫,随后又被最大的蛀虫皇帝给吸食,命运必然走向衰败。例如,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帝就指控范家“居心狡诈”,下令查封范氏的全部家产,范家从此衰落 。
不过,皇商所带来的收入,毕竟不稳定,而建立一个稳定有效的财政收入体系,才是一个王朝维护其统治的根本。所以,对于清王朝来说,各种稳定的大宗财政收入,就必须牢牢掌握在满洲贵族统治集团手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清王朝规定,在朝廷中央,户部要害部门的主管官员,必须是旗人;而到了地方上,清王朝就派遣内务府包衣,到全国各地的财源“大户”,也就是财政收入规模比较大的机构衙门坐镇。说起清代地方上这种财政贡献大户,数得上的就有各地盐税管理机构、粤海关、崇文门税关等。
首先,来看看盐业管理。食盐,是人每日都要消耗的生活必需品,所以自西汉开始,食盐生产就被历代王朝垄断,盐税,也就成了王朝日常收入的大头。在清代,两淮地区,成为中国境内最主要的产盐区之一,贡献的盐税占清王朝每年盐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所以成了大清帝国的第一财源,最为皇帝所看重 。本来,这一项收入,是要直接缴纳到户部,存入国库的。但是乾隆皇帝为了开辟财源,加强对两淮盐业的控制,命令内务府派遣包衣担任两淮盐运使,很多相关收入就绕过户部,直接由内务府拿走:比如有一项就是出售预提盐引,也就是允许地方盐商在本年额度之外,再加售食盐的许可证。根据统计,仅仅是这一项业务,就能为内务府带来几十万两白银的收入。
另外,内务府还可以通过把皇帝私人库房里的白银,帑银,通过盐业管理衙门借给盐商吃利息等等。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还下了一道旨意,规定两淮地区,每年交付内务府10万两白银,用来作为皇帝个人赏赐臣下的私房钱。后来,这笔巨款改为留在两淮,交给盐商存在钱庄等金融机构中生息,月息一分五厘,每年所得利息,归入本金,继续利滚利。到了嘉庆五年(1800年),这笔皇帝的“私房钱”已经有多少了呢?超过200万两 。
除了食盐专卖,内务府还把控着另一个肥缺,那就是海关。比如广东的粤海关,就是清政府的重要提款机,从道光十年,也就是1830年开始,粤海关每年要拨出30万两专款,作为内务府经费 ,而其他临时性的提款报销,更是常事,比如1885年,为了迎接光绪亲政,慈禧就打着给自己颐养天年的名义,开工修建所谓三海工程 。这时候粤海关就得到旨意,筹款100万两,当做三海工程的工程款 。
在粤海关的管理上,内务府采用了变相的包税制,也就是说,只要给内务府交足定额银两,剩下的关税收入都能进自己腰包。所以粤海关监督这个肥差,就只给内务府包衣奴才,而且是一年一任,让大家轮流发财。
除了粤海关,这种被内务府把持的税务管理机关,还有北京的崇文门税关。说到崇文门,它不仅仅是一座明清时代北京城重要的城门,更是各地客商进出北京时缴纳商业税的机关。根据清代档案资料显示,崇文门税关每年征收的税款常年在30万两白银以上,稳居全国内地各税关前茅。主持税关的官员有两个,正副监督,通常只用满人包衣,不用汉人,也是一年一任。因为这个差使油水丰富,一般会赏给皇帝身边的亲信担任,比如著名的贪官和珅,就做过崇文门税关的监督,当时甚至有“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管崇文门”之说。一旦某位清代皇帝的亲信,当上了崇文门税关的监督,那真可以说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监督本人会安插大量自己的亲信家奴,帮办税关事务。一方面,是崇文门税关的横征暴敛,入城经商之人,哪怕随身行李、挑运的蔬菜,通过时都要纳税,可谓雁过拔毛;但另一方面,是官员和各级官吏的财运亨通,他们可以通过指无为有、指少为多、额外横征、蒙蔽不报等手段,大肆索贿贪污,获取巨额收入。
各类肥水机构被内务府包衣所掌控,又缺乏监督机制,贪腐事件自然是绵延不绝。仅仅在乾隆朝,前后三任两淮盐运使因为侵吞盐引余息,被判死刑。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传下旨,以财政拮据为理由,号召官员们捐款报 效朝廷,曾担任过粤海关总督的崇厚、崇礼、文铦、崇光四人,捐银就高达75万两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内务府从粤海关获得的灰色收入之丰厚。
在这些肥水衙门之外,清代皇室还直接控制了大量土地,通过皇庄管理运作。而皇庄的经营,也由内务府控制。清廷曾在关内、关外,大肆圈地,设置多个皇庄,负责供应皇室的各类日常物资,进献诸如粮食、水果、家禽、野味、山珍等物品,同时每年还要缴纳一定数额的银两。 那么,皇庄经营运作需要的劳动力来自哪里呢?在建立初期,清朝是以战争中掳掠来的人口充当庄丁,进行耕作,后期则以犯罪之人充当。对这种以皇庄供养皇室的政策,清廷很是得意,认为不骚扰民间,又可将罪犯加以改造,真是无上德政。可是,被兼并失去土地,被迫流离失所的民众,以及皇庄中失去人身自由的庄丁们的痛苦,就不在清代皇帝的考虑之内了。甚至到了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后 ,清代逊位小朝廷仍然控制着相当数量的皇庄,依靠这笔收入过得舒舒服服。
清代皇室的开销,每年由户部拨给内务府,初期并无特定数额,至乾隆中期之后,一般稳定在每年60万两左右。由于内务府的存在,使清廷每年在户部固定拨款之外,还能获得额外的银两开销,且由于内务府赚取钱财数额巨大,有时还以内务府钱财反哺户部。清王朝一直标榜皇室公私分明,不像明王朝国库私库不分,随意取用无度,但实际上,内务府以公谋私,通过垄断与寻租占据社会财富,阻碍民间商业流通,只不过是一种更为隐蔽的公私不分。
说完了内务府的第一大功能,敛财,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它的第二个功能:为清朝皇室提供各种服务。内务府所辖机构众多,涉及纷繁复杂的宫廷事务,可以说清朝皇室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这里由于篇幅所限,我就从比较重要,且大家熟悉的御膳、贡品、工程三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在小说和各类影视文艺作品中,凡是描写紫禁城里后宫的饮食,大多都是一副山珍海味无奇不有的样子,但这与事实并不相符:清宫饮食由御茶膳房,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御膳房负责。而御膳房,就是内务府管辖的一个重要机构。皇帝每日有两顿正餐,分早晚,时段并不完全固定。皇帝的日常饮食,并不是每顿一百多道菜,只有过春节时,才会这般隆重。
就清代宫廷而言,皇帝的日常饮食,也不是民间所想象的那样奢华无比,常见的不过是鸡鸭、猪肉、羊肉之类而已,比较昂贵的,应属采用燕窝配菜了。在皇帝的食谱中,可以看到各种平民的菜谱,如作为日常饮食的粥、廉价的豆汁儿、开胃的小酱菜、最受欢迎的豆腐、常吃的煮饽饽等。
但即便如此,御膳房的专职厨师,也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根据《大清会典》统计,一共有153名 之多,按照所做菜肴特征,分成若干团队,也叫“局”:有专做肉类菜肴的荤局,专做素菜的素局,以及专门做烧烤类菜肴的挂炉局等等。这些厨师能够入选,并不仅仅是因为厨艺高超,他们必须首先是内务府管辖的旗人,所谓根正苗红。
整个清代宫廷每年的伙食费,虽然有波动,但大体上稳定在每年十几万至二十万两白银之间。这是因为紫禁城内皇室后宫人员繁多,再加上所谓皇室气派,不可能太过节俭。同时,御膳房食材的采买,也是个从中捞取油水的肥差。民间传说里,光绪皇帝对翁同龢说自己每天吃四个鸡蛋,就要34两白银,这肯定是民间的夸大和想象。总体上,清宫御膳房采买食材的价格,会略高于市场,但不会太离谱,不过正所谓集腋成裘,一个巨大持续的整体需求量摆在那里,自然也形成了巨大的贪腐空间。
同时,内务府还为皇帝采办全国各地的贡品,一来表示皇帝是天下之主,二来各类贡品可供皇室尝鲜,三则可以赏赐给臣子。贡品可分为土贡、非土贡。土贡乃是全国各地土产,诸如水果、茶、花、灯、鸟兽、烟火之类。有时宫廷急需,也会征收土贡。光绪三十四年 ,也就是1908年,光绪帝病重,但是发现内务府现存的中药材质量不是很好,于是赶紧下令各地进贡上等药材,比如云南要进贡茯苓、浙江进贡于术、河南进贡山药,诸如此类。非土贡呢,分为金、银、玉器、古玩、书画、瓷器、铜器、陈设、洋货等,如康熙帝晚年喜欢法国葡萄酒,内务府就帮他采购。
在各类贡品之中,最被清朝皇帝重视,成为皇室专享的,有玉石、人参、东珠、貂皮等。新疆和阗、叶尔羌所产美玉,自古就是玉中上品,成为进献清廷的贡品,用来制作各类玉器。清代皇帝严禁私人开采玉石,规定和阗等处所产玉料,除了不足二两的以外,全数入贡。由于清廷严禁民间私贩玉石,导致各类玉器价格暴涨,有价无市。清廷发现玉石价格高昂,转而又令内务府将宫里部分品质稍次的玉石拿出来变卖,牟取暴利。
说完了玉石,再来看看珍贵的药材人参。从康熙朝开始,采挖人参变成皇室专享,采参客只有购买了官府颁发的采集证,也叫参票,才能合法入山采挖,挖到的人参必须全部交给内务府保管。内务府采办的人参,按照形状品质分为几等,四等及四等以上的人参专供皇帝和皇后食用或入药,五等以下人参主要用以赏赐官员。 由于内务库存人参较多,又不能长久保存,日久天长,必然腐烂,自康熙年间开始,内务府开始定期变卖库存人参,又多了一条发财的门路。
同时,内务府还负责宫廷各类工程,其所辖营造司,凡是牵涉清代皇家宫殿、陵墓、园林的大工程,都是由内务府会同工部办理,寻常工程每年自行承办。清代内廷各类工程,不论大小,由总管内务府大臣办理,太监不得干涉,以免滋生弊端。在各类工程之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皇陵的修建。皇帝一登基,就给自己选好陵址,选用亲信内务府大臣加以督办,但整个清代以来,各代皇陵的修建,经常会因为内务府的贪腐行为而爆出丑闻。
比如,嘉庆朝时,就命皇后之兄,内务府大臣盛住,负责皇陵的修建。至陵墓完工后,嘉庆帝很是满意,大大奖赏了盛住。不料盛住去世后,就有商人举报他偷工减料,侵吞工程款9万余两,嘉庆帝气得大骂自家大舅哥:“丧心昧良,不成人类,可恨已极”。 而同治光绪朝的内务府大臣英年,因为自称会看风水,又巴结大太监李莲英,所以同时期的皇陵,以及三海修建工程,都由他充当监工大臣。根据史料记载,英年贪污挪用的皇家工程款,多达百万两白银之多。1901年庚子之变,英年的府邸被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劫掠,但家人后辈在事后府邸内查点剩余财物,依旧价值白银二十多万两 。
说完了内务府的敛财与服务功能,我们最后再来看看它的第三个功能,也就是与皇室有关的人事管理。就中国古代政治而言,有两个难以克服的弊端,即外戚、宦官弄权。然而到了清朝,尽管它的统治依旧充斥了各种弊端,但却干成了一件以往朝代无法完成的任务,那就是成功克制了宦官、外戚弄权之弊。曾国藩曾经吹嘘,清廷将明代宦官弄权革除净尽,实为千古善政。那么,清代是如何做到有效管理后宫,克服外戚、宦官弄权的弊端呢?
一方面,清廷定下严苛法律,严厉禁止太监干政。顺治帝在紫禁城里铸立铁牌,禁止宦官干政,凡有违背者即行凌迟处死。清廷还将太监的最高官职限定在四品,以免太监擅权。即使到了清末,慈禧太后曾授予总管太监李莲英二品顶戴 ,但李莲英也不敢公开干预朝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当然并不是因为清朝太监每一个都小心驯服,没有非分之想,而是内务府的设立,有效防止了太监染指最高权力。首先,各种物资的采买,已经由内务府垄断,太监无法插手,杜绝了太监利用职权收受贿赂的可能。总管一切太监事务的,就是内务府的领导,内务府大臣,这个职位在整个清代,都是由亲支皇族,或者皇帝宠幸的权臣担任,比如恭亲王奕忻,和珅荣禄等等,他们本身的地位,以及和皇帝的亲密度,就对太监的弄权,进行了有效的压制。 在乾隆朝,曾有一个当红太监对大臣梁国治不敬,时任内务府大臣的和珅知道后,下令打了太监几十大板,并勒令他向梁国治叩头认罪 。
同时,内务府在皇帝的授意下,对太监拟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例如,在宫里,太监严禁赌博、酗酒、喧哗斗殴,而干预朝政、与大臣过从甚密、私藏凶器、买卖地产、擅自出宫,都是重罪。太监年迈之后,想要回乡养老,也要内务府验明身份,以及在宫中的行为履历,才能告退。
尽管如此,由于内务府直属皇帝,只用对上负责,缺乏外部监督,再严格的制度,久而久之也会松懈。虽然没有出现太监公开干预朝政的现象,但皇城内的治安秩序,却逐渐废弛,各种太监的违纪事件层出不穷。比如,清代初年,根据规定,内务府大臣要在紫禁城轮流直宿,四处稽查,可天长日久后,管理松懈,夜班也不值了,巡逻也不巡了,原本应该庄严肃穆的皇城与皇家园林,也变得乌烟瘴气。例如乾隆年间,圆明园里就发生过太监为了几只螃蟹,互相斗殴致死的事件。到了嘉庆六年,也就是1801年的11月,紫禁城中的太监居然罔顾禁令,与护军整夜聚众赌博,嘉庆帝得知后气得半死,令总管内务府大臣等,此后照旧例轮班值宿,轮流查夜,查到有夜间赌博等事,立即锁拿究办。 可宫内太监聚赌之风,依旧存在。更夸张的是,清代中期鸦片传入之后,紫禁城内太监也迅速沾染,争相吸食鸦片,到了光绪年间,太监徐致祥甚至在皇城内的銮仪卫衙门中,开起了大烟馆,容留太监、运货苦力吸食;一些苦力为了抽大烟,盗卖宫廷门钉、铜瓦,后来竟然有两个团伙夜间同时出动盗窃,为了抢夺赃物大打出手,这才被内务府发觉。 虽然从徐致祥到参与盗窃的苦力,最终都被判处死刑,掉了脑袋,但类似的违规乱象在紫禁城里依旧存在,无论是皇帝,还是内务府,都束手无策。
好了,这本《大清内务府》的主要内容,大致就为你介绍到这里。本书通过各类清宫档案史料及涉及内务府的各类清人笔记等,详细梳理了内务府的创设、运作、管理、人事、职责等内容,全面回顾了内务府,作为皇权中枢的核心机构,在清代的兴衰命运。
可以说,在清王朝,皇帝对于统治权力的垄断,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高峰。内务府,就是在皇帝个人权力积极扩充的过程中,产生的外延机构,只对皇室负责,同时肩负起了财政聚敛、人员管理、官员监察等多个任务,同时有效杜绝了历代王朝难以摆脱的太监与外戚专权等问题。
然而,对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来说,内务府的创立,只不过是多了一个直属于皇帝的权力机构和利益集团,带来的贪腐、权力寻租以及对社会财富的榨取,只会对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带来损耗和阻碍。自内务府诞生后,它自身就依托皇权,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巨大势力。从光绪朝开始,日薄西山的清王朝,曾经几次想改革内务府,清除其弊端,但无奈内务府与皇权的深度绑定,使得任何改革都胎死腹中。即使在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后,内务府依旧存续在紫禁城小朝廷中,无法撼动,直至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鹿钟麟驱逐出紫禁城,内务府这才退入历史的洪流。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你还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在清王朝,皇帝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高峰。内务府,就是在皇帝个人权力积极扩充的过程中,产生的外延机构,只对皇室负责,同时肩负起了财政聚敛、人员管理、官员监察等多个任务,同时有效杜绝了历代王朝难以摆脱的太监与外戚专权等问题。
-
对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来说,内务府的创立,只不过是多了一个直属于皇帝的权力机构和利益集团,带来的贪腐、权力寻租以及对社会财富的榨取,只会对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带来损耗和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