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 施展工作室解读
《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 施展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撒路斯提乌斯曾著有一部《罗马史》,记述了公元前78年至公元前67年罗马的重大事件。可惜这部著作自佚失之后再也没有被发现。撒路斯提乌斯同时也是一个活跃于政界的显赫人物,曾当选为保民官。在当时罗马党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他因追随恺撒而与西塞罗积怨很深。恺撒与庞培进行大决战时,他随恺撒前往北非,直接参加了消灭庞培余党的战斗。之后,他被恺撒任命为努米底亚总督。在总督任内,他大肆搜刮钱财,回罗马建造了一座豪华的别墅。恺撒被刺以后,他归隐林园、潜心著述。
关于本书
《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是撒路斯提乌斯两部历史作品的合辑。其中,喀提林阴谋记述了发生在罗马共和国晚期的一场政治斗争,朱古达战争记录了同一时期罗马与努米底亚王国之间的一场战役。
核心内容
喀提林阴谋只是记叙了罗马共和国末期一场不太复杂的政治斗争,但正是因为其故事的独特性,使得这本小册子成为了传世名著。这本书看起来是在描写一场阴谋,实际上则是作者在为当时的社会作出诊断。从书中,除了可以窥见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生态外,还能通过故事里紧急状态和常态政治这个细节,引发我们对当下社会和政治问题的一系列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喀提林阴谋是通过一个历史事件提供的小切口,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特别的视角,让我们能够通过当事人的眼睛,去重新审视共和制之下的罗马,由兴盛到衰落的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同时,对于生活在2000年后的我们,这个故事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启示意义,也就是,法律能够保护公民权利,法律本身却需要法律以外的力量来保护。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解读的这本书名字叫作《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是同一个作者两部历史作品的合辑。其中,喀提林阴谋记述了发生在罗马共和国晚期的一场政治斗争,朱古达战争记录了同一时期罗马与努米底亚王国之间的一场战役。相比之下,喀提林阴谋这本书具有更深的现实感,所以我将对这一部分进行着重讲解。当然,如果你对古罗马历史的细节感兴趣,也欢迎你去阅读原书的后半部分。
喀提林阴谋这本书只是记叙了罗马共和国末期一场不太复杂的政治斗争,但正是因为其故事的独特性,使得这本小册子成为了传世名著。这本书看起来只是在描写一场阴谋,实际上则是作者在为当时的社会做诊断。我们不仅可以从书中窥见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生态,故事里紧急状态和常态政治这个细节,还可以引发我们对当下社会和政治问题的一系列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喀提林阴谋是通过一个历史事件提供的小切口,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特别的视角,让我们能够通过当事人的眼睛,去重新审视共和制之下的罗马,由兴盛到衰落的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同时,这个发生在2000年前的故事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启示,那就是,法律能够保护公民权利,而法律本身却需要法律以外的力量来保护。
我会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喀提林阴谋的过程,然后着重来为你分析该阴谋中所反映出的以下三个问题:一、罗马在制度设计上的伟大之处,它为后世留下了什么样的伟大经验;二、如此伟大的罗马共和制度,为什么会衰败,进而转为帝国;三、通过解读阴谋中各方的反应,来解析政治中紧急状态和常态政治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这三个问题不仅与罗马相关,更是人类在政治生活当中会永恒面临的一些问题。在后面的讲解中你会看到,这些问题如何在现代政治中一再重演。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该书的作者撒路斯特。撒路斯特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一个政治家,是罗马核心统治集团中的一员,属于恺撒派。后来在恺撒被刺杀后失势退出了官场,转而写作历史作品。作为喀提林阴谋的亲历者,撒路斯特对这一事件背后的思考十分深刻,立场也相对冷静客观。他想要通过记述这个事件,来为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局败坏,做出一个诊断。
好的,接下来我们就跟随撒路斯特的讲述,先来看看阴谋的时代背景。
喀提林阴谋处于巨大变革即将发生的前夕,处于共和国末期的罗马表面上已经成为横跨地中海区域的霸主,而内部却动荡不安。作为一个没落贵族,喀提林把一群地痞流氓以及和自己一样的没落贵族聚集到身边,想要去竞选执政官。关于执政官这个位置,我在后边会详细讲到。喀提林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西塞罗。很多朋友可能对他并不陌生,他不仅是古罗马一位非常重要的政治家,也是古罗马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于古罗马政治精神与政治思想的把握与表达,堪称经典。西塞罗与喀提林处处针锋相对。喀提林恼羞成怒,多次试图设计谋杀西塞罗,但始终没有得逞,竞选执政官也失败了。于是喀提林决定将阴谋的暴力程度扩大,演变成暴力叛乱,甚至计划煽动武装攻打罗马城,冲进元老院杀害元老。西塞罗在得知这一阴谋后,宣布罗马共和国进入紧急状态,对喀提林的同谋者处以极刑。西塞罗本人因这一举措被一部分人奉为“祖国之父”,但也被另一部分人诟病,后来被迫逃离了罗马。这背后的道理,我将在第三个问题中为你解答。
喀提林阴谋本身并不复杂,但要深入理解它的历史背景,还得先从罗马的政体讲起。你肯定听过这样一句话“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意思就是罗马不是由那个王一次性立法确立起来的,而是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逐渐完善的。罗马城的创建者和第一任国王罗慕路斯,开始就是召集了一帮流亡者,建起了罗马城。后来为了扩大规模,广泛吸收各方人口,不管是自由人还是奴隶,只要你来了,就承认你是罗马公民。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新移民大多是一些在原来的城邦过得不如意、甚至是各类逃出来的罪犯。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而且去相邻的城邦要求通婚还被嘲讽,罗慕路斯甚至因此用计谋劫持了几百名相邻城邦萨宾的少女。我们从这儿可以看出,罗马城建立初期并不是多么地光明磊落,第一批罗马人的道德水准远远算不上高尚。但是罗马却在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好,这是因为后来的王都在为罗马添砖加瓦,一点一点构建成一个庞大的帝国,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追求荣耀自由的罗马精神。
与这个过程同步地,罗马的政治制度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罗马一开始是王政,王政的缺点在于无法保证每一个王都是品德贤良的,并且贵族和王的紧张关系也越来越明显。到了第七个王,罗马人受不了他的残暴统治,终于驱逐了他并且随之建立了共和政体。从这时候开始,罗马精神的核心,也就是共和制,开始确立。
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在《罗马史》一书中写王政之后的历史,第一个词就是自由。从推翻罗马王政的那一天,罗马的自由就开始了。罗马人认为,未来不可能再有王,谁要想当王是会遭到罗马人的激烈反对的。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进入帝国时期,作为实际最高掌权者的屋大维,得到的也只是“奥古斯都”“终身保民官”这些称号。虽然拥有近乎绝对的权力,但有了恺撒被暗杀作为先例,他仍然不敢称王。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共和国第一公民,并且将自己的功绩定义为恢复共和。关于这样一段历史转型,你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话,可以去订阅李筠老师的音频课《西方史纲50讲》。
古罗马的王政结束后,采用了共和政体。政体中有三个重要的部分,这个值得详细解释一下,很快你就会觉得它们很眼熟。三个部分分别是: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罗马人每年会选出两个执政官,作为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在罗马负责所有事务,在战争中则对罗马士兵和罗马同盟者拥有至高权力。执政官的任期只有一年。元老院,由卸任的高级长官组成,是共和国议决重要问题的机构。元老院享有分配行省、人力和财政资源等权力。而几个不同的公民大会则是罗马公民参与政治事务和进行立法的政治机构。
听到这儿,你可能已经感觉到眼熟了。美国、英国这些国家政体可以说都是罗马政体的后裔。美国建国的时候就拿着罗马作为参照,总统、参议院、众议院,都可以相应地从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上找到影子,甚至美国的参议院和罗马的元老院用的都是同一个词。美国制宪时曾有提案要参议员采用终身制,就和现在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一样。因为制定宪法的美国国父们认为,参议院当中的应当是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他们不用去取悦民众,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命运,他们就坚持自己内心的良心和职业素养来进行判断就可以了。我觉得一件事是对的,你们全说错我也说对,你们得听我的。关于政治上的大事,需要有一些更有实践智慧和判断力的人来把握方向,这些都是从罗马学来的。而关于判断力的重要性,我也将在第三个问题中继续讲到。
罗马的制度是一个很有政治智慧的制度。根据另外一个史家波利比乌斯的分析,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者共存,对内相互制约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对外则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发力,在汇集多方智慧的同时又保持着很高的决断力。在这种制度的保证下,罗马前期一直在不断扩张。那个时代的扩张没有太多内在的经济驱动力。实际上,罗马有一部分扩张是主动出击的,还有一部分扩张是在援助自己的盟友打仗防卫的时候完成的。
这时,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就在制度设计之外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出来了,它对于新征服区域的管理也非常巧妙,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因地制宜、分而治之。比如,罗马对待雅典和西西里的态度就截然不同。罗马人赶走了统治雅典的马其顿人后,对它说你们现在恢复自由了,只要你们服我就行了,我们不要任何东西,我也不派总督,你们自治。但是西西里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成为罗马的行省,而且必须给罗马交纳粮食赋税。
明明有着这样一个先进且合理的制度作为支撑,罗马共和国为什么仍然在喀提林阴谋发生的这个时期渐渐走向了衰败呢?这就是第二个问题,我要带你尝试去寻找罗马共和国走向衰败的原因。
共和国晚期内乱频发,发生了许多动乱,比如说冲到元老院冲到会场相互厮杀,在神庙里头杀人,当然还包括喀提林煽动武装准备血洗罗马城。在解读阿庇安的《罗马史》时,我们会更详细介绍这些情况。造成这一混乱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国家体量庞大后,原来属于共和国的军队开始高度个人化,从而冲击原有的共和制度。其二,财富的大量涌入和外敌的减少,侵蚀了罗马人追求荣誉的心,而后者就是撒路斯特对罗马共和衰败原因的诊断:道德败坏。
我们先来看军队高度个人化这一点。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要维持一个大体量秩序的稳定,难免需要许多将军带领自己的部队常年在外驻守或者征战。时间久了,军队和将领的依附关系会慢慢增强,军队将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当将军有了一个强大的军队力量作为基础的时候,他也需要谋求政治权力来保证军队的利益,例如为老兵谋求良田安顿晚年。这也促使他去冲击原有的权力格局,利用军事力量来谋取利益。这样一来共和制度就无法对将领们进行实质性的制约了。
军事力量的蠢蠢欲动,其实远远早于喀提林阴谋的发生,它随着罗马共和国的不断扩张逐渐凸显,只是喀提林阴谋把这个问题暴露得更加彻底和典型而已。
古罗马共和国的后期有一系列的人物,具体推动着军事力量对共和制度的颠覆,最有名的就是恺撒了。李筠老师的课里面还提到过一个人,叫苏拉,他比凯撒略早一点点。苏拉在他的力量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曾经带兵攻打罗马城,还曾直接写信给元老院,说现在罗马太腐败了,要求元老院恢复一个叫独裁官的古老官职。独裁官是共和国早期面对棘手的外敌时会去紧急设立的一个官职,该官职主要是把权力高度集中,以便更迅速地决策,适应战争的需要。但那个时候的独裁官是一个临时官职,任职期限只有六个月,过了六个月不论如何,必须卸任,而且只有在对外事务遇到紧急状况时才会启用。
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曾经有一个人正在家种地,旁边就来了一队人对他说我们现在需要你,你去当独裁官吧,于是他放下锄头就跟着走了。打完仗后又卸任重新回家种地。但是苏拉要求,他的独裁官不能有任期限制,因为他说自己整治秩序说不准要多久。没有一个期限的限制,独裁官的权力是会被无限放大的。但这时候元老院拿苏拉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好同意了,不同意的话恐怕苏拉就直接打进来了。苏拉回到罗马之后,杀了很多政敌,扩充元老院,在认为自己把共和国恢复得差不多了时,却主动交出了权力,自己告老还乡了。
共和国的衰败,除了体量庞大后对将军的约束力变小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者反复强调的德行。撒路斯特一开始就在文章中追溯罗马历史,去记叙阴谋发生之前的时代,就是为了赞扬之前的罗马共和国是多么伟大,以及罗马是怎样一步步从最崇高、最公正的城邦,演变成了一个最坏、最邪恶的城市。撒路斯特认为原来的罗马人是勇敢公正的,人们不知道什么是贪欲,但现在完全被贪欲所占据。人们越来越渴望金钱和权力,这就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它消灭了各种高贵的品质,使很多人变得虚伪,为了自己的私利,愿意抛下荣誉感不择手段。罗马共和国早期是需要四方征战的,人们极其看重自己的荣誉。到了罗马共和国晚期时,通过对自己行省征收的各类赋税,财富大量涌入罗马,奢侈渐渐变成了一种风气。高层之间不再比战功了,而是比谁的庄园更华丽,谁的妻子更漂亮。
罗马城刚刚建立时,旁边长期有各种强大的敌人,这让罗马人始终十分警醒,不会太膨胀,会下意识地在各方面去拿捏一个尺度,知道财富应该用来抵御外敌,而不是用在享受上。对外的战争压力可以用来缓解国内的矛盾,同时塑造出为荣誉而战、质朴淳厚、讲究实效、严肃守纪等优良品质。但在没有强大外敌制约自己的情况下,人们似乎就可以安心地去挥霍财富了。同时自我感觉十分良好,觉得我现在这么强大,已经没有什么需要努力的事了,关于荣誉的追求被抛在了脑后。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
撒路斯特非常痛心地感受到,和前人追求荣誉的精神相比,现在的罗马是如此地败坏。共和国之所以被称为共和国,因为它是一个大家共有的东西,而随着贪欲的日渐增长,共有的东西逐渐变成一个私人野心争夺的对象。为什么之前的罗马这么能打,因为当罗马遭遇到危机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国家是自己的,都会为国家去战斗。一旦人被贪欲所挟持,对共和精神就看得淡了,再加上奢侈的生活方式、外敌的减少,在这三个因素的作用下,共和制度也就逐渐变得脆弱起来,造成了罗马共和国晚期军事、经济、政治等许多方面的复杂危机。
实际上,关于罗马共和为什么会走向衰败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作者写作这本书的初心所在。撒路斯特正是希望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去唤醒当时人们的警醒以及道德的回归。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故事中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细节,这也是我认为可以映射到现实社会,引发我们更多思考的问题。
撒路斯特将四篇西塞罗反喀提林的演讲放在了书的最后,从这四篇演讲中可以看出西塞罗对喀提林阴谋处理态度的一个转变过程。
第一篇西塞罗只是表达了要将喀提林流放的意图,但是到了最后一篇,他的态度已经发展到了要将喀提林的同谋直接处死。第一篇演讲时,西塞罗认为罗马很少会采用死刑,平时最多也就流放犯人,在罗马人看来剥夺一个人的公民权已经是非常大的惩罚了。第四篇演讲时,西塞罗认为共和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必须启动国家紧急状态。对喀提林的同谋处以死刑,就是紧急状态下相应的非常规措施。在这样的选择之下,西塞罗虽然粉碎了喀提林的阴谋,收获了祖国之父的称号,但他这种不加以审判直接处死的做法,实际上是把罗马城内部公民身份的和平预设予以全部否定,因此遭到了许多人的抨击。这件事还可以看作一个政治力量的角力点,后来西塞罗感觉不妙就主动卸任离开了罗马,去暂避风声。
在西塞罗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很值得思考,同时也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那就是紧急状态和日常状态之间,究竟应该保持一个怎样的关系。这也就是我要说的第三个问题。
在古罗马,执政官的权力有个很重要的象征,叫作法西斯。别把它理解成后来墨索里尼那个法西斯主义,他们只不过是从古罗马借用了这个名字而已。古罗马的法西斯是一种象征性的工具,把一对束棒上面加一个斧头,作为执政官权力和威信的标志。在城内如果执政官出行的话,大家需要回避,有卫队扛着一个法西斯。但在城里是不加斧头的,出了城才能加斧头。这就意味着,出城才能杀戮,城内是一个和平的地方,生活的都是公民,公民在罗马城内,就能享受相应的保障。哪怕你犯了事,我们通过法律来决定,给你判一个刑,而不是把你当作敌人直接解决掉。而紧急状态就相当于,即便在城内,法西斯也加上了斧头,如果我觉得你是对共和国存亡有威胁的人,那么我就直接把你当作敌人而不是罗马公民。这就相应地出现了一个问题,在紧急状态下,人们不受法律保护,那么如何防止行政权对人们的侵犯呢?
这可不仅仅是古罗马的问题,它是贯穿人类古今的问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比如,9·11事件之后,美国就和西塞罗一样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美国国土安全局的权力被极度放大,我想监听哪个公民就监听哪个公民,公民的隐私权就不再进行考虑了,因为反恐和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如果长期在这样一个紧急状态下生活,人民的公民权就会受到极大的侵犯。假如你在赶去开会的路上忽然被截停,要求对车辆进行检查;你在和家人温馨地吃着晚饭的时候,军方忽然要求对房子进行反恐搜索。你要是不配合,那你的麻烦就大了。而且如果在某一时段给了某一群人开启紧急状态的权力,如果他的继任者有其他心思的话,这其实是一把非常锋利的屠刀。一旦宣布了紧急状态,那么我就可以对公民身份重新来下定义,我说你是敌人,那你就不是我的同胞,我的法律就不会保护你。从政治上来说,紧急状态被滥用会造成政坛的清洗,我把你定义为叛国,那么你就是敌人,需要被消灭。
但是紧急状态也有它存在的道理。在国将不国之时,紧急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面对恐怖分子或者侵略者,我们和他们谈法律他们不听,那我们要怎样才能制止他们的行为呢?这时就迫切需要另外一个跳出法律框架的东西来保护人民。在一个超越法律约束的危机下,紧急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解决日常法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紧急状态和常态,二者缺一不可,常态是我们安定生活的体现,而紧急状态则是我们面对紧急威胁时的有力武器。作为常态中的保障,法律是必要的;在紧急状态中,要想判断我们的权益是否会被实质性伤害,也要以法律作为判断标准,才能说清楚。紧急状态又可以被称作是一种政治状态,政治和法律是区分开的。德国法学家卡尔·施密特说:“政治就是要划分敌友,而法律则是要保护自己人。”法律秩序维系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化,不能够随便被打断,一旦被随便打断,就会破坏常态化法律的基础。如果说法律不奏效了,那么紧急状态其实就发生了。紧急状态之所以紧急,说明它是游离于常态之外的。一旦紧急状态变成了常态,那将会带来极大的动荡,任何人都可以以紧急状态为借口去做满足私利的事。所以说紧急状态不可或缺,但是只能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状态而存在。
撒路斯特通过讲述西塞罗的作为,实际上讨论了紧急状态的问题。根据撒路斯特的记述,当时恺撒就认为,不经审判直接采用紧急状态的方法处死喀提林的同谋者是有风险的。在我看来,面对紧急状态或者例外状态,需要尽最大努力保证它不被滥用。除了像古罗马人一样通过对独裁官的任期限制进行时间上的制约,还应该努力把紧急状态的决策和执行,放在有政治智慧和正义追求的人手里,把力量交到真正为国为民考虑的人的手里。
这本书的内容到这儿就讲得差不多了,我们来做一个总结。
喀提林阴谋在结构上并不是很复杂,主要讲述了败落的贵族喀提林,在谋取执政官失败后,意图纠集力量通过谋杀和政变篡权,甚至不惜颠覆罗马共和国,最后被西塞罗和元老院所挫败的过程。但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算不上复杂的事件,我们能够看到许多东西。从这一动荡本身不仅可以分析出罗马共和国末期岌岌可危的原因,也能看到傲慢和贪婪带给罗马的道德败坏和政治衰落。同时,还能够分析一个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那就是紧急状态和常态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平衡。
撒路斯特想要见证和指控罗马的衰落,罗马的崛起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天时地利是指周围始终有对手来鞭策着自己;人和则是在制度上罗马的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者相互制约,既有决策力又有政治智慧。而一旦没有了战争,失去了外敌的鞭策,庞大规模的军队和涌入的财富败坏了政体和人心。没有了为国担忧的心思,人就从心理上放松了下来。但共和国之初四处征战的历史就决定了,罗马人骨子里必须要有所追求。
这个时候对荣誉的追求淡了,相应的贪欲却不断增加。为了权力和财富,人会不择手段,残暴至极。于是这个国家走向奢靡,精英生活腐化,人民生活艰难,世道混乱。这是撒路斯特十分痛心的。我们同时也能从喀提林阴谋里分析一个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那就是紧急状态和常态之间应该保持一个怎样的关系。紧急状态是不可或缺的,在国家面临危机之时,的确需要采取特殊的手段,正所谓特殊时期特殊政策。紧急状态的开启应该是为了更好地维持常态,所以紧急状态的时间必须要有所制约,紧急状态下的决策者的选择也十分重要。越大的权力意味着越大的责任,紧急状态下的决策者最需要的,是一个公平正义的审视角度。
撰稿:施展工作室 脑图:刘艳 转述:徐惟杰
划重点
1.罗马的制度是一个很有政治智慧的制度。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者共存,对内相互制约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对外则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发力,在汇集多方智慧的同时又保持着很高的决断力。
2.作为常态中的保障,法律是必要的;在紧急状态中,要想判断我们的权益是否会被实质性伤害,也要以法律作为判断标准,才能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