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君子之道》 裴鹏程解读

《君子之道》| 裴鹏程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当代著名文学家余秋雨。近十年来,他专注于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的系统研究与著述,本书是他最新的研究合集。

关于本书

本书提出,“集体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后一级台阶。而“君子”是中国古人的集体人格,获得“君子”这种理想人格的途径便是“君子之道”。余秋雨从古人众多论述中整理筛选了“君子”的九大维度深入讨论。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为什么古人讲君子的时候必讲小人?

第二部分,古人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位“君子”?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介绍一本《君子之道》。

问你个问题,什么是“文化”呢?答案有很多。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哲学家梁漱溟认为,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生活样式”。

不论“文化”的定义如何,有一点可以确定,文化的范畴非常宽泛。穿越千年的文学经典是文化,街头巷尾小贩的叫卖也是文化。蒸汽机的改良是科技文化领域的重大创新;吹泡泡的时候,泡泡机的发明,同样反映了技术的进步。

你看,文化是阶梯状的,它有很多级台阶,每一级都安顿着不同的项目。那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最高的那级台阶上,安顿的项目是什么呢?是唐诗宋词、百家经典这样的文化硕果,还是中国古人统合广土众民积累的制度成就?今天这本书给出的答案是,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人格。

这本书的作者是当代著名文学家余秋雨。近十年来,他专注于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研究与著述。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终极成果便是中国古人的“集体人格”,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后一级台阶。

那中国古人的集体人格是什么呢?余秋雨的答案是“君子”,获得“君子”这种理想人格的途径便是“君子之道”。

本书是一部文集,总的来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论”,论述了“君子”的九大标准,余秋雨认为,这是构建君子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是搭起房屋的四梁八柱。不过,构成“君子”集体人格这幢大厦的,除了四梁八柱,还有很多精装修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作者称之为君子之道的“延论”。 除了前面提到的“本论”“延论”,作者在最后还讨论了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君子怎么看待名声,君子怎么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什么,等等。翻开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理解“君子”的深刻含义,更能立体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在日常处世判断的时候,我们的手里也会多一套参考标准。

下面,我们分两部分了解一下余秋雨所说的“君子之道”:为什么“君子之道”是中国古人的集体人格?古人又为“君子”确立了什么样的标准?

首先,为什么“君子之道”是中国古人的集体人格呢?

要讨论中国古人的集体人格,先说明一下什么是“集体人格”。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无意识”“潜意识”的概念,后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发展,提出只有“集体无意识”才有普遍意义。对此,学术界有个比喻:弗洛伊德找到了大海波涛下的暗礁,而荣格,则找到了暗礁下的海床。

“集体无意识”这个词,余秋雨称之为“集体人格”。 他认为,不同文化孕育了不同的理想型集体人格,比如日本人的集体人格可能是“武士人格”“浪人人格”;放在欧洲基督教环境下,可能是“圣徒人格”或“绅士人格”;在北美新大陆,又会是“牛仔人格”。

提到圣徒、绅士、浪人、牛仔,你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一个个具体的形象,仔细体会你会发现,这些形象之间有很大差别,圣徒的执着、绅士的谦让、牛仔的冒险、武士的忠诚,彼此之间差别巨大,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

那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什么样的“集体人格”呢?以前的人们,虽然没有使用“集体人格”这个词,但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了。

孙中山先生曾讨论过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别。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的演讲中提到:西方文明用武力来压迫亚洲国家,这是“霸道”文化。而东方文明主张用道德和仁义来吸引他人,这是“王道”文化。“王道”文化要胜于西方的“霸道”文化。 你看,孙中山把中国和西方当时不同的政治选择归因于文化选择。可见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那道德、仁义是不是中国古人的“集体人格”呢?

余秋雨认为,“集体人格”有鲜明的特点,这就是历史性、现实性和理想性。 也就是,一个文化中的“集体人格”,在过去,在当下,在未来都能说得通。中国文化中的人格模式不少,但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在过去当下未来都讲得通的,还要说“君子”。用余秋雨的话说,就是“君子”是中华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找到的“最大公约数”。

“君子”是中国古人不懈追求的理想人格。今天,当我们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字里行间你会发现,古人在反复提醒我们:要做个“君子”。成为君子,什么都有了;不是君子,做什么都显得徒劳。作者认为,儒家学说的最简捷概括,即可称之为“君子之道”。中国文化的钥匙便在这里。

如何成为一位君子呢?古人为此开列了一页页清单,我们一页页、一条条读是读不完的。所以,余秋雨便筛选了两页:第一页有24条,包含九个维度,这是最重要的;第二页有36条,作为补充。

我们今天重点读第一页,具体看看“君子之道”最重要的九个维度是什么。

在余秋雨看来,“君子之道”最重要的九个维度分别是: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

听起来内容很多,各条之间彼此没什么逻辑关联。不用担心,古人在讨论“君子之道”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特别巧妙的方法,用现代的说法叫“边缘裁切法”或“划界确认法”,也就是为了说清楚“君子”是什么,而反复描绘它的对立面:“小人”。

当你问古人,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呢?古人不仅会正面回答君子是什么样的,还要告诉你小人是什么样的,君子不应该是什么样的。

所以,当我们搞清楚古人口中的“小人”是什么,就更能深刻地理解“君子之道”。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这里简单说说,“君子”的对立面“小人”。

在现代汉语中,“小人”这个词往往有道德批评的意味。但在古汉语中,“小人”其实是个中性词,它指出身低微的普通人。同样,“君子”最初指的是“君之子”,那些血统高贵的人。在上古时期,由于成长环境、生活背景不同,“君子”和“小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也不同,评价“君子”和“小人”的各项标准也不一样。比如,作为贵族子弟的“君子”,不用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有大把时间琢磨自己的一言一行。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填饱肚子是第一位的,哪管得了那些繁文缛节。

不过,余秋雨提到一点,生态积淀人品。不同的环境,久而久之也会形成不同的人品,“君子”和“小人”便从两种群体的代名词,抽象成两种道德的名称,由此组成一套评判标准。

打个比方,有些人喜欢喝茶,他们生活的地方就有茶树,所以可以喝到新鲜的绿茶。还有一些人,他们也喜欢喝茶,但周围没有茶树,要想喝茶需要从海外进口。茶商为了保存茶叶,就要把新鲜的茶叶处理后做成茶饼,然后漂洋过海送往远方。在海上长达一个月的漂泊期,茶叶发酵,不再新鲜。等到达目的地后,那里的人就只能喝到发酵后的红茶、黑茶。最初,人们会用“喝绿茶的人”和“喝红茶的人”来区分两个地区的人。但随着全球交流的便利,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喝到任何口味的茶。

同样,“君子”和“小人”最初是两个相对隔绝的社会群体,但到后来,贵族奴隶社会消失了,不存在所谓的“贵族之子”“奴隶之子”。但“君子”群体的品格和“小人”群体的品格延续了下来。地位高贵的人可能有君子的品格,也可能道德沦落。地位不高的人,同样可以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看起来跟君子一样。你看,到这个时候,“君子”和“小人”就像刚才提到的不同口味的茶一样,已经升华为一套标准。

下面,我们就在君子和小人的对比中,依次了解一下“君子之道”的九个维度,感受古人摸索出的那套评价标准。

君子之道的第一个维度是“君子怀德”,也就是君子要有德。

我们中国人常把“德”作为评价人的第一标准,“德”到底是指什么呢?余秋雨认为,“德”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利人、利他、利天下”。

“利天下”是孟子说的,他说“摩顶放踵利天下”,意思是只要对天下有利,不惜浑身伤残。当然,这个标准太高了,一般人达不到,也很难有机会去达到。有没有适合所有人的标准呢?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你看,孔子是将君子和小人做了对比,君子的品质是“怀德”和“怀刑”,而小人的特点是“怀土”和“怀惠”。宋代大儒朱熹对这四个词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怀德”,指君子心存仁德;“怀刑”,指君子心存法禁,知道哪些事情决不能做。相较而言,小人“怀土”,心存占有,而且“怀惠”,总是想着各种利益恩惠。一句话总结,君子、小人的差别,根子上是公、私之间的差别。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便是君子;以私自利益为出发点,则是小人。

只是分得清楚公和私就够了吗?“君子之道”还有第二个维度,“君子之德风”。

《论语·颜渊》里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君子的道德像风,民众的道德像草。风吹向草,草就随风倾伏。孔子是在强调,君子并不是自己有道德就够了,你还要像风一样影响大众。

听起来有点奇怪,君子是社会地位高的人,他们自然而然会影响别人,为什么还要刻意强调呢?

余秋雨认为,孔子在这里不只是在强调君子影响他人的必要性,还在强调君子要以正确的方式影响别人。我们都听过一个词叫“草民”,这个说法正来自“小人之德草”这句话。在孔子的时代,社会底层人势单力薄无法影响他人,只有被上层人影响的分。这时,上层人如何影响他们便非常关键,如果君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当地的民风就会好。遗憾的是,古代历史上不乏反面案例,不少贵族或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利用底层人受教育不足、信息掌握有限、生存资源缺乏等特点,玩弄民情,煽动民意。大风扬起了,结果沙尘满天,一个个所谓的君子埋在草丛之中灰头土脸。

你看,“君子之德风”这句话其实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于君子品行的一个重要共识,这就是要以积极的态度传扬美德。

我们接着看,君子和小人在与人相处上有什么区别呢?“君子之道”的第三个维度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有一点很奇怪,“美”的对立面是“丑”,为什么孔子说“成人之美”和“不成人之恶”,而不说“成人之善”或“成人之丑”呢?

在孔子的时代,已经有“尽善尽美”的说法,“善”和“美”都是正面词汇,是古人努力追求的。余秋雨认为,“善”和“美”还不太一样,“善”要比“美”更容易达到。一个“好人”往往会“与人为善”,但作为“君子”,除了“与人为善”之外,还会“成人之美”。

放在具体情境下就容易理解了。当遇到一个人落水,好人会下水救人,君子也会下水救人。当隔壁在举行一个婚礼,你与他们素昧平生,但你却投去了祝贺的目光,这就是“成人之美”,这是君子才会做的事情。也就是说,在灾难面前,出手能带来明显的价值,这时“君子”与“好人”做着同样的事。但在无灾的日子里,“君子”的独特之处是能敏锐地发现价值,会给别人带来一个不经意的美好,而君子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这么说来,你是否发现,成为君子始于足下,也并不是那么难呢?

如何与人相处,“君子之道”还有一条标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里有两个关键词,“周”和“比”。“周”的意思是周全、平衡、完整;“比”的意思是粘连、勾搭、偏仄。说白了就是,君子懂得平衡,而小人总要偏袒。

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似乎很容易做到。同样,我们来想象一个场景:当你刚加入一家公司,新环境让我们有生疏感、不安全感,这个时候你会不会在公司中结交几位朋友,以求日后有个照应呢?你看,在日常生活中,“比而不周”似乎比“周而不比”更合理。

请注意,重点是接下来的部分。余秋雨提到,有些人会把这个过程当作过渡,朋友的队伍渐渐扩大,自己的思路也愈加周全,这就在人际关系上成了君子。但也会有不少人把自己的朋友圈当作小小的“利益共同体”,对圈子之外的人是满满的窥探、算计和防范。显然,这就成了小人行迹。

你看,“周而不比”和“比而不周”之间的差别,开始并不是大善大恶、大是大非的分野。但是,这种差别一旦加固和发展,就会变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系统。

说完与人相处,我们再看君子和小人在做事上有什么区别。这就要说到君子之道的另一个维度: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今天,“中庸”这个词往往会有点贬义,形容一个人说话做事模棱两可,谁都不得罪。但在传统社会,正如孔子所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简言之,“中庸”是最高的道德。

为什么“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呢?

余秋雨认为,这和文明发展的艰难历程有关。人类在开始拓植文明之后的很长时间里,艰险的环境危及生存,不得不处处过度用力,留了心眼,以防不测。这很好理解。但问题是,总是过度用力,就会引发彼此之间无休止的战争与复仇。放纵过度用力的结果必然是自我毁灭。

再联想一下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段的最大区别之一是,战争从局部冲突走向接连不断的全面冲突。孔子时代的人们即将进入一片充满杀戮的黑暗森林。可以想象,孔子那么迫切地强调“中庸”,说白了就是,为了大家都能活下去,我们别再过度用力了,我们别再搞极端主义了。余秋雨认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换一种说法便是“小人极端,君子反极端。”

你可能觉得,不走极端应该很容易吧。我们仍然打个比方。假设你要从公司门口走到地铁口,沿途会经过马路、施工的工地和放学的学生。当我们睁着眼睛的时候,或许可以想办法避开那些障碍物。但我们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对于未来会遇到什么是全然不知的,这就像闭着眼睛从公司走到地铁口。目标似乎很明确,抵达目标的过程却困难重重。而路是必须要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谨慎再谨慎,向左偏了一点,撞到人了,那就向右拐一拐。向右走,结果步子迈大掉进坑里了,那就爬出来向左挪一挪。

想一想,我们结交新朋友、处理新项目,甚至打一款新游戏,不也是这样吗?所以说,中庸是真的难啊。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做君子太难了!不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与做小人相比,做君子不算累。

余秋雨是这样解释的,君子当然也劳累,君子要行仁、践义、利天下,即便缩小范围,也要顾及周围的人,达到“周”的标准,能不劳累吗?只不过,这种劳累,敞亮通达,因为君子不需要像小人一样逃避质疑的目光、填堵已露的破绽、防范种下的祸殃。这一来,做君子的劳累也就减去了一大半。剩下的,全是蓝天白云下的坦然畅然。

说了很多道理,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回过头来,如何才能保证自己的言行符合君子的规范呢?

“君子之道”的最后三个维度言简意赅: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

先看“君子有礼”。

如何保证自己的言行都很“君子”呢?不妨借用“礼”的力量。君子种种品德,落成行为规范,便是礼。一项项礼构成仪式,便是礼仪。没有礼仪规范的时候,遇上事情你要考虑半天。但有了礼仪规范,我们就有可以参考的标准了。长期身体力行某些原则,可以反过来加固精神,提升人格。君子的品德需要传播,但在古代,传播渠道稀少、文本教育缺乏,最有效传播途径就是君子的行为方式。正因为这样,历代君子没有不讲究礼仪的。中国也由此而被称为“礼仪之邦”。

不过,更重要的还是怎么践行“礼”。余秋雨认为,主要是两条:第一是“敬”,第二是“让”。所谓“敬”,说白了,就是学会高看别人一眼。西方人讲究平视,而中国古人认为,懂得高看别人,给人以尊重,更有价值。不仅对长辈要敬,对陌生人同样要表达尊敬,这才符合君子的要求。而所谓“让”,就是彼此退让一步。孟子曾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意思很直白,古人认为“礼”正是从“让”开始的。

君子只是践行礼,注意“敬”和“让”就行了吗?还要记住“君子不器”。“君子不器”我们常见的说法是,君子不应拘泥于表面的事情,而应深入、全面地思考背后的整体情况。余秋雨认为,除此以外“君子不器”或许还可以引申出更多维度的解释。

比如,君子不是器具。古人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由人变器的事情太常见了。一个人长期做一件事情,很容易陷进去,而失去人的多元性。在古代,不少在朝为官的人,回家见到亲人也是呼来唤去,回乡见到父老,也常常摆着官架子。余秋雨认为,君子“不器”是在强调,我们要注重自己的多元社会身份,避免变成某种功能单一的器物。

其实,避免变成器物只是一方面。书中提到,“君子不器”还有个内涵,这就是不要让我们成为器物的奴隶,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不应该被物欲所裹挟。这样的担忧,古今中外并不少见。古罗马的贵族为了品尝更多美味的食物,常常在饱餐一顿后把手指伸进嗓子眼里,把食物吐出来,好重新品尝别的东西。生活在现代的城市里,也不乏有白领被日复一日的加班裹挟。那么,忙碌之余,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加班最终是为了什么?然后合上手中的电脑,去做一些别的事情。

“君子之道”还有一个维度,它像一面镜子,也像一个报警装置,时时提醒你要反省自己,这就是“君子知耻”。

我们听过一句话,“知耻近乎勇”。当一个人能反省自己,认识到“耻”,并承认“耻”,那离“勇”就不远了。我们还听过一句话,“不耻下问”。为什么一边“知耻”,一边要“不耻”呢?

引用荀子的一段话,这段话比较长: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翻译一下:君子以品德不好为耻,不把别人的污蔑看作耻辱;以不守信用为耻,不把别人的不信任看作耻辱;以没有才能为耻,不把没被重用看作耻辱。你看,“耻”和“不耻”,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阀门。如果这个阀门开漏,君子人格将荡然无存;如果这个阀门依然存在,哪怕锈迹斑斑,君子人格还会生生不息。 可见,真正的君子是非常谨慎的,但正因如此,他非常自由。

到这里,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介绍完了。本书是一部文集,作者最核心的论述集中在全书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的文章是作者就“君子”这个话题展开的专题讨论,比如君子如何与人交往,君子如何看待自己的名誉,儒家的君子与西来的佛学是什么关系,等等。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不妨花上半天时间,翻阅一遍。

总结一下今天的主要内容。任何一个成熟的文明都在关心的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的集体人格是什么?

什么是“集体人格”呢?让我们的精神永远在路上的那个灯塔,就是“集体人格”。对于中国古人来说,这个灯塔是“君子”,成为君子的方式便是“君子之道”。

古人用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来诠释“君子之道”,余秋雨总结出九个维度,分别是: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

无论是这本书,还是古人,在介绍君子之道的时候,始终要设置一个对立面,这就是“小人”。“君子”和“小人”最初是社会阶层不同的两群人,后来,“君子”和“小人”抽象为一组评价标准,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其实,有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君子”和“小人”是两个对立的群体吗?

其实,君子和小人的划分,并不一定出现在不同人群之间。同一群人,甚至同一个人,也会有君子成分和小人成分的较量。我们每个人身上,或许都发生着君子和小人的暗斗。但我们不需要担心,余秋雨在书中提到,君子与小人同在,这构成了我们自己的近距离选择。在君子边上紧紧贴着一个小人,就是提醒君子必须时时划清界限,避免因为迈错小小一步,而遗憾终身。

你看,儒家让君子和小人相邻咫尺,为中国人提供了自我修炼长途中的一个个岔道,让大家在岔道口一次次选择。然后,才说得上谁是君子。君子,是选择的结果。小人,是儒家故意设定的错误答案。设定错误答案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选错,而是为了让你选对。

书中有一段文字写得非常好。最后,我把它读给你听:

孔子本来是有完整的人文计划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不仅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辛苦奔波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都没有效果。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也就是让自己做个什么样的人。因此,孔子真正实践了的结论,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修身”本是他计划的起点,没想到,起点变成了终点。

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集体人格”是文化的最后一级台阶。“君子”是中国古人的集体人格,获得“君子”这种理想人格的途径便是“君子之道”。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求索一生,真正把握并实践的只有“修身”这一条。“修身”本是他计划的起点,最后变成了终点。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