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曲飞工作室解读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曲飞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20世纪公认的非虚构写作的第一人——巴巴拉·塔奇曼。她曾经两次获得普利策非虚构写作奖,一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是非虚构写作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关于本书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是塔奇曼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曾获1972年的年度普利策奖的非虚构写作奖项。

本书是以史迪威为样本,讲述了抗战期间的美中合作史。这段历史,在中美关系史上非常重要。首先这是中美两国第一次作为军事盟友,进行的亲密合作;其次,这又是一次失败的合作,美中两国还差点关系闹崩,美国政府从此动摇了对蒋介石政府的支持。

核心内容

本书的主人公约瑟夫·史迪威,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派驻中国战区的军官,他作为“总参谋长”空降中国战区,蒋介石把最看重的部队交给他带去缅甸作战,但由于战事不利和前后方协调失当,史迪威一走了之,给中国远征军造成极大伤害,同时他在印度编练新军,开通“史迪威公路”,也有功于中国抗战。导致史迪威与蒋介石最终决裂的三个主要原因,分别是:缅甸战役的部署问题、美国援华物资问题,和中国战场军事指挥权问题。

史迪威是研究抗战期间的美中合作史的一个极佳样本,通过他的经历,我们可以总结美国与蒋介石政权的合作为什么会失败。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要为你解读的书是《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历史写作界的金字招牌——女作家芭芭拉·塔奇曼。塔奇曼1910年生人,是拉德克里夫学院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她喜欢研究历史——泡档案馆、扒文献不输那些男性历史学家;同时她文笔非常好,尤其擅长以文学手法表现人物和故事,把历史写得栩栩如生。所以她两次获得了普利策奖的非虚构写作奖项,第一次获奖的是她的成名作《八月炮火》,第二次就是我们本期要讲的这本书——《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本书的主角史迪威是谁呢?如果你对抗战历史有所了解,应该对这个名字不陌生,他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派驻中国战区的盟军总参谋长,一度被蒋介石寄予厚望,但两人很快产生矛盾,导致中国派往缅甸的远征军遭受重大损失。所以,史迪威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争议人物。而书名中“美国在中国的经验”,指的是在抗战过程中,美国通过跟中国国民政府的接触,特别是通过史迪威的报告,而形成的对中国的印象。这种印象,影响了美国1945年之后对中国的政策与态度。

简单说,这本书是以史迪威为样本,讲述了抗战期间的美中合作史。

这段历史,在中美关系史上非常重要。首先这是中美两国第一次作为军事盟友,进行的亲密合作;其次,这又是一次失败的合作,美中两国还差点关系闹崩,美国政府从此动摇了对蒋介石政府的支持。

那么中美之间这段短暂的亲密关系是如何萌生、发展、结束的呢?双方矛盾的症结在哪里?双方关系的演变又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些就是我们这本书的核心关注点。

首先我们要声明的是,这本书写于1971年,由于资料的限制,塔奇曼采用的大多是史迪威的视角,本书也因此被批评持有“预设立场”;由于近些年中方资料的公布,特别是蒋介石日记的公布,让学界在“美国视角”之外还了解到了当时双方互动中的很多“中国视角”。所以在叙述的时候,我会用一些近年来的资料进行补充,这样,这段中美关系史才是完整的、全面的。

好,话不多说,我们就分三个部分来讲这段美中合作史:

第一部分,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主人公史迪威其人其事,他有什么样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他怎样跟中国结缘,又为什么能够获得“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的重要职位?

第二部分,史迪威上任之后有什么作为,他指挥的缅甸战争为什么会失败?这部分你会了解到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征缅的惨败,以及这场惨败对蒋介石、史迪威关系的影响。

第三部分,我们来分析美中关系为什么会进入恶性循环,两国在哪些问题上产生了重大分歧?这部分你会了解史迪威事件的深层背景。最后我会来总结一下,抗战期间美中合作失败的深层原因。

下面我们就从第一部分讲起:史迪威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能够获得“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的职位?

我们先从生平和性格两方面来了解一下史迪威这个人。

先看生平。史迪威1883年生在美国的一个富裕家庭,西点军校毕业之后,史迪威的军人生涯就开始了。首先他作为情报官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语言优势,史迪威成了美国军事情报处的语言教官,被派到北平,也就是北京,学习中文,从此就和中国结了缘。

他在山西修过路,在天津当过营长,在北平使馆做过武官。在那个美国还不太了解中国的时代,他搜集情报,和中国官兵打成一片,成了美国陆军里最了解中国的权威。可以说,史迪威是个地道的中国通。

除了在中国的工作,他还有一段很重要的经历,那就是在美国乔治亚州本宁堡步兵学校当过六年的战术教官,在练兵方面很有心得。他的同事、后来的陆军总参谋长五星上将马歇尔评价他是个“天才教员”。

好,通过他的履历你大概也看出来了,史迪威有三个特点:第一,他是个中国通;第二,他练兵是一把好手;第三,他参加过战争,但没有直接指挥过战争。这三点,都将在他后来的人生中发挥重大影响。

履历讲完,再说性格。其实,比他的履历更鲜明的是他的性格。史迪威原则性强,眼里不容沙子。当教官的时候,学员很难在他手下拿到优秀;对于他看不惯的人和事,他绝不嘴下留情,还会给人起刻薄的绰号。比如把光头的蒋介石叫作“花生米”,把小儿麻痹症的罗斯福总统叫作“橡皮腿”。因此,他获得了“酸醋乔”的雅号,“乔”是他的名字约瑟夫的昵称,“酸醋”说的就是他那张尖酸刻薄的嘴。这种直率又刻薄的性格将是他和蒋介石关系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我们后面会慢慢讲到。

现在史迪威的生平和性格我们都知道了,那他又是怎么成为中国战区盟军总参谋长的呢?这其实是中美两国不同的战略意图所决定的。

1941年美国对日本宣战,这时的中国,从1937年七七事变以来,已经在几乎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苦苦支撑四年了。这四年里,中国军队遭受了巨大损失,华北、华东,包括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全都落入日军手中,迁都重庆的蒋介石地位岌岌可危。

美国对日宣战,对蒋介石来说可是大好事儿。蒋介石对未来充满了期待,预计盟军马上就要开往中国战场联合作战,那么,如何统一指挥中外联军就是个问题。蒋介石表示,他作为中国战区总司令,希望美国派来一名高级军官做他的参谋长,他的小算盘是,通过这位美国参谋长,他向美国请求援助物资就更方便了。

这项提名中国战区参谋长的任务,就交到了美国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将军的手里,对,就是那位称赞史迪威是“天才教员”的马歇尔将军。

因为美国的战略不是直接派军队来中国参战,而是指导中国军队提升战斗力,从而服务于美国的整体战略意图,所以马歇尔选择“战区参谋长”这个职位,更看中的就不是作战的能力,而是练兵的能力。这样一来,他就想到了他眼中的“天才教员”史迪威,偏巧他还是个中国通,所以,还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吗?

就这样,史迪威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美中合作抗战的焦点人物。他当时已经59岁了,但史迪威仍然踌躇满志,决心要搞出点动静。

好,第一部分就讲完了。史迪威性格刻薄而火爆,因为长期在中国工作,成了美军中的中国通;他没有直接指挥过战斗,但却是同事眼中的天才军事教员。也是因为这一点,他被马歇尔选中,成为蒋介石千呼万唤的那位总参谋长。

接下来我们就要讲第二部分,史迪威与蒋介石的首次军事合作为什么会失败呢?在这部分你会了解到这次惨败的前因后果,以及这场失败对蒋介石、史迪威关系的影响。

史迪威代表美国和蒋介石的第一次合作就是缅甸战争。1942年,日本迅速地进攻了东南亚,抢夺他们急需的石油资源。其中日本侵略缅甸对中国来说最为致命。因为云南通往缅甸的滇缅公路是中国接受国际援助物资的唯一通道,如果失去缅甸,中国也就失去了这扇通往外界的大门。

缅甸当时是英国殖民地,在缅甸的军事行动需要中英美三方协调,所以蒋介石决定让史迪威率领中国最精锐的三个军,共10万人组成远征军,开赴缅甸。中国军队将布防在缅甸中部,而英国军队则把守缅甸南部最重要的港口仰光,形成一前一后两道防线迎敌。谁知道,在史迪威到达缅甸之前,仰光就失守了。

接下来史迪威又发现,他和蒋介石在这场仗怎么打的问题上观点很不一致。

首先是战术。蒋介石的战术概括来说就是两个字——“保守”:远征军是精锐之师,需要保存实力,以待长远,所以不要主动进攻,也不要集中兵力,这样才不会被全歼。对此史迪威不以为然:不进攻,哪来的胜利?

另外,对英国人的不信任也是蒋介石的一块心病。就在几个月前,缅甸的英国官员还自作主张扣押了美国的援华物资,挪为己用。蒋介石一再提醒史迪威要提防英国,如果英军没有坚决保证防守,或者他们一旦失守,我们就要果断撤军,避免更大伤亡。

这样的打法在史迪威看来,太过消极。他反驳蒋介石,缅甸对英国不太重要,但对于中国就是生命线,所以不管英军如何,中国军队得靠自己的力量打下去。

如果说上面这些争执还只停留在理论争执层面,那么,战斗中的掣肘才让史迪威更加恼火。比如,蒋介石是出了名地喜欢越级指挥,他的命令常常下达到团一级。所以史迪威经常发现,他指挥一个师增援,好几天都不见动静,原来是蒋介石还在犹豫,等蒋下定决心,战机已经遗失。有时蒋介石的命令细致到令人抓狂,比如他曾经指示史迪威,给每四个士兵发一个西瓜。史迪威感叹:一个指挥官受他领导,得承受多大的精神负担啊!

不过,蒋介石对英国的判断是正确的。英国人没有通知任何盟友就撤防退往印度。他们放弃了机场,把制空权留给了日本,他们烧毁了油田、铁路和本来属于中国的物资,总之,他们撤退,盟友也别想继续战斗。

是坚守保存实力,还是顶着一切不利条件孤注一掷?史迪威当然倾向于进攻,去填补英军失守留下的空白,而蒋介石选择防守,继续隔空指挥。在既无制空,又无协防的情况下,坚守也没那么容易。很快,远征军防守的曼德勒、同古等地都被日军突破了。

史迪威此时感到,他虽然名为远征军统帅,但是部队调动不听他的,而是听三千公里以外的蒋介石,这里有他没他并没有什么不同。

于是,他犯了上任以来的第一个大错——对蒋介石、对属下的中国军队不告而别,开始自行撤退。

他带着身边的美国参谋人员、医疗队等等一百多人,发挥他自小练就的长途跋涉的本事,穿密林、趟小河,从指挥部眉苗,花了三个星期,徒步两百多公里,撤退到了缅甸以西的印度城市英帕尔。

史迪威不辞而别,失去指挥的中国军队在日军的追赶下有的逃往印度,有的撤向云南,酿成了一场大溃败。结果在溃败中中国损兵折将,伤亡三万人,其中撤退中的伤亡超过了战斗伤亡的两倍。

中美第一次合作就遭遇大败,中美两方的矛盾开始浮现。

史迪威认为,英国人背信弃义,但是更要命的是蒋的胡乱指挥,还有中国军官也畏战不前,不能坚决执行他的进攻命令。他向蒋介石当面做战后总结,把英国军官和中国军官指名道姓地批了个痛快,但对自己身为主帅临阵脱逃的事,绝口不提。

对于蒋介石来说,远征军里的第五军、第六军是他心爱的精锐之师,也是抗战到现在为数不多的,能保证他政治地位的镇国之师,为了向美国表示诚意,他交给了素不相识的史迪威。但是他千叮万嘱,史迪威仍然不加爱惜,这让他怒火中烧。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一个要攻一个要守,只是不同的战术风格而已,这样的矛盾难道不能调和吗?问题就出在两个人的性格上。蒋介石虽是一国元首,但国家积贫积弱,长年遭受侵略者凌辱,这形成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对于强大盟友既怕失去,又不能摧眉折腰。史迪威呢?盛气凌人,刚愎自用,口不择言,带着“我来指点你”的骄傲。这两个人的性格水火不容到多次会议不欢而散,更不用说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了。有一次蒋介石气得说:“此人在缅甸战败后,言行无常,似有神经病状态。”还说:美国没有给他送来一位参谋长,而是一位太上参谋长。他一度因为话不投机,一个月没跟史迪威通过任何消息。这就掐断了两人改善关系的可能,美中合作也早早地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好,这一部分我们就讲到这里。中国独立抗战四年,终于迎来了美国的加入,可美国派来的史迪威和蒋介石从战术理念到性格脾气没一处合得来,第一次缅甸战争就因为英国人一触即溃、蒋介石越级指挥、史迪威临阵脱逃,导致了一场大溃败。日本如愿以偿占领了缅甸,把滇缅公路这条中国的生命线攥在了手里。

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三部分,第一次远征失败后,美中关系为什么会进入恶性循环?两国在哪些问题上产生了重大分歧,最终导致了合作失败?

简单说,人际关系乃至国际关系中,成见不可避免,但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处理。而史迪威和蒋介石的处理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史迪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个认知:蒋之所以表现出保守,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想战斗,他害怕自己的政治地位因为军队的消耗而受损,所以消极避战。但这是他想当然的成见,把蒋介石的稳妥风格解释为:你看,他又在给自己的怯战找借口。战术差异被上升到动机问题。并且,史迪威把这个毫无根据的判断传递回了美国,让美方得出一个结论:蒋介石对于盟国的事业漠不关心,只想搭英美的便车,只有通过威胁减少援华物资才能推动蒋做出一些行动。

再看蒋介石这边,他对史迪威的指挥能力和责任心都失望透顶,继而对美国也感到失望,觉得这个盟友只顾自己的利益,和他痛恨的英国相差无几。

本来,合作中遇到障碍是很正常的事,蒋介石如果大大方方地向美国提出召回史迪威,改派新人,美国至少表面上不会有任何脾气;但蒋介石既恼怒史迪威,又害怕美国怪罪于他,这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心态让他选择了最不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拖延。

就这样,美中合作继续一天,彼此的好感就耗损一天,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更进一步地,围绕着三大矛盾,美中关系越来越糟。

第一大矛盾就是第二次缅甸战争的问题。

第一次缅甸战争失败后,蒋史二人一致认为要尽快收复缅甸,恢复滇缅公路为中国战场输血的功能。但两人的分歧在于,何人指挥、如何配合、何时开打。

关于何人指挥,蒋介石是万万不想再让史迪威带兵了,但史迪威盼的就是带兵重回缅甸一雪前耻。蒋曾经要求史迪威回到重庆,履行一个总参谋长规划全局的职责,但史迪威不予理睬,仍然留在印度,为收复缅甸练兵。还记得吗?史迪威是练兵的天才教员。果然,印度练兵被他搞得有声有色,全美式装备的新一军军容大盛。蒋介石一方面高兴练兵成果斐然,但对于史迪威的自行其是,蒋介石又无可奈何。

此外,关于第二次缅甸战争如何配合、何时开打的问题,蒋介石和史迪威史也有冲突。但这两点冲突和第一点不同,并不来源于史迪威个人,而来自他背后的罗斯福。

毫无疑问,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一直在欧洲,主要兵力也用于对付德国。而中国,美国想把它作为向日本本土发动攻势的陆空军基地;但随着太平洋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国的战略地位逐步下滑,所剩价值仅仅变成了吸引日军兵力,以缓解太平洋美军压力的作用。

蒋介石为了不再增加中国军队的无谓伤亡,一再强调第二次缅甸战争要有英军的海上策应,要有美军的地面登陆;但是在美国的全球构想中,这些都不重要,中国在缅甸是胜是败不重要,有没有恢复滇缅公路的控制权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牵制日军。所以罗斯福以斩钉截铁的口吻催促蒋,一定要在1944年秋天之前发动缅甸战役。这让蒋介石极不情愿。

这个时候,史迪威忠实地充当了罗斯福战略的执行者,他再次把蒋介石强调配合理解成是他不愿出兵的借口,威胁要停止一切援助物资。

而援助物资问题正是中美的第二大矛盾。

由于不受重视,中国接收到的美国援助,包括贷款、物资和军火,都是盟国里最少的。有学者统计,1942年夏天,整个中国战区接收的物资还不到200吨,这是什么概念?还不如美国一个步兵营的配给。

前面讲过,蒋介石想要一位美国参谋长的小算盘,就是想通过他更便利地要到援助。结果没想到这位美国参谋长认准了蒋介石消极避战,那么在美国参谋长眼里,蒋介石一再要求美国增加援助的用意,毫无疑问就是在囤积军火,以便于战后剿灭异己,维持独裁统治。有了这样的判断,他非但没有像蒋希望的那样为他行什么便利,甚至还主动否决蒋的需求。

而且,随着美国对中国战区重要性的评级越来越低,本来承诺的物资也会被临时挪用。1942年美国在没有通知中国的情况下,把原本援华的若干架轰炸机、运输机调给了埃及的英军。蒋介石气急败坏,他觉得史迪威对于中国应得的利益完全漫不经心,才会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

两人的怨气越攒越多,最后终于在一个问题上以撕破脸皮的方式大爆发了。

这就是中美的第三大矛盾,也是那根最后的稻草——军权问题。

1943年年底,第二次缅甸战事打响,史迪威训练的全美式装备的驻印军和滇西军先后向缅甸日军发动了进攻。这是在罗斯福的一再催逼下,没有海上策应,没有美军登陆,但中国远征军必须打的一场仗。战争的范围比蒋介石的原计划缩小了一半,只划定在缅北,重点目标是密支那这座城市。夺取了密支那,就能修建一条新的公路,连接滇缅公路的云南段,成为一条新的生命线。

中国军队虽然在缅甸取得了局部性的战果,但是放眼中国全局,更加危急的情况正在发生:1944年,就在远征军赴缅作战的同时,日军在中国大陆的“一号作战”开始了。这场战役中方称为“豫湘桂战役”,河南、湖南、广西危在旦夕,而蒋介石最精锐的部队却还在缅甸。

这时,罗斯福突然要求蒋介石把指挥全部中国军队的权力交给史迪威。罗斯福在信中说,完全明白蒋和史的矛盾,但是中国目前形势危急,鉴于史迪威的军事才能和他在中国的赫赫战功,只有他,才能力挽狂澜。

让一个国家的军事大权完全操于一个外国人手中,这在世界史上都是罕见的事,有观点说,这是史迪威通过罗斯福向蒋介石揽权的阴谋。不论原因是什么,这件事成为推动两国摊牌的最后导火索。

蒋介石终于爆发了。他告诉美国:这个中国军队总司令的职务,他可以给其他任何够格的美国军人,但是不能给史迪威;而且,他要求解除史迪威目前的一切职务。这就是著名的“史迪威事件”。蒋介石积攒了两年的怨气,终于在史迪威威胁到他军事大权的时刻爆发了出来。蒋介石如释重负,在日记里说“本周亦为本年最快畅之一周”。

蒋介石已经做好了失去美国盟友,继续独自抗战的准备。对于蒋的坚决,美国有些惊讶。美国军方准备还以颜色,就此撤出中国,但最终罗斯福接受了蒋介石的意见。在不到一个月之后,史迪威卸任回国。

在美国媒体上这件事被定性为“一位兢兢业业的老将军,竟然被中国的统治者驱赶回国”。美国国内一片哗然。从此,蒋介石腐败、独裁的印象在美国深入人心。这也影响了后来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态度,1945年后,杜鲁门逐步停止了对蒋介石政权的援助,不能不说是这一事件的余波。

直到史迪威走的那一天,远征军的缅甸之战还在继续。最终,这场战争达成了预定目标:收复缅北,再造中国的国际通道。1945年这条新公路通车,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虽然史迪威拒绝了蒋介石颁给他的青天白日勋章,但这条公路是他无法拒绝的奖章。

最后再补充交待一下史迪威个人的结局,离开中国战区后,他被调往太平洋战场,作为美国第十集团军司令参与过冲绳战役。1946年,二战结束仅一年之后,史迪威在美国旧金山因癌症去世,享年63岁。

好了,这本书的故事我们就讲完了,再来总结一下。

我们分三部分讲解了本书:

第一部分,我们介绍了本书主角史迪威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征,又从中美两国的军事战略角度,分析了为什么史迪威能够成为“中国战区总参谋长”。

第二部分,我们讲了中美结盟共同抗日之后,史迪威作为“总参谋长”空降中国战区,蒋介石把最看重的部队交给他带去缅甸作战,但由于战事不利和前后方协调失当,史迪威一走了之,给中国远征军造成极大伤害,同时他在印度编练新军,开通“史迪威公路”,也有功于中国抗战。

第三部分,我们分析了导致史迪威与蒋介石最终决裂的三个主要原因,分别是:缅甸战役的部署问题、美国援华物资问题,和中国战场军事指挥权问题。

史迪威是研究抗战期间的美中合作史的一个极佳样本,通过他的经历,我们可以总结美国与蒋介石政权的合作为什么会失败。

首先当然是人事问题。史迪威的性格,为中美合作平添了很多无谓的冲突。而蒋介石也没有果断与美国沟通调换人选。

其次,“外国人带中国兵”的安排本身也有一定问题。对此,历史学家齐锡生教授在《剑拔弩张的盟友》一书中有一个比喻:一个外国人率领中国军队,本质上和股票经纪做投资类似。史迪威就像是一位股票经纪人,当他采取一种冒险式的策略,操盘蒋介石所剩无几的本钱的时候,就造成了蒋的反感,但他又不具备缓解这种反感的柔和手腕,相反还在一次又一次地要求加码,直到最后要求蒋介石押上他的全部身家,导致双方拆伙。如果美国能派出自己的军队,由史迪威带领,结局可能会非常不同。

最后,个人矛盾的背后,是两国利益的错位和实力的悬殊。二战时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中国的地位没法和欧洲相比,美国的战争资源势必流向欧洲;而美国代表对中国的颐指气使、呼来喝去,都源于美中两国力量的差距——中国所求美国多,美国所求中国少,这是实力造就的地位不公平。这种利益的错位和实力的悬殊,最终影响了抗战中美国和蒋介石政权的合作。

撰稿:曲飞工作室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转述: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