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与灰烬》 刘怡解读
《原子与灰烬》| 刘怡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刘怡。2016年,我曾以国际记者的身份,到过白俄罗斯南部的普里皮亚季。那里是著名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辐射污染区。尽管灾难已经过去了30多年,当地已是绿草如茵,但受辐射残留影响,那里依然不适合长期定居或者种植农作物。普里皮亚季的建筑和市容,也永远停留在了事故发生的1986年。光是切尔诺贝利这场核灾难,就造成了4300平方公里的严重辐射残留区。而2011年发生在日本的福岛核事故,影响不仅持续至今,还和我们中国毗邻的海洋直接相关。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今天我要讲的书,就和核灾难有关。这本书,是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普洛基的新作《原子与灰烬》,有360多页厚,26万字,分成六个独立章节。你既可以一鼓作气从头读到尾,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挑着浏览。本书的副标题叫“核灾难的历史”,从这里你就能猜到:这是一部回顾1945年之后,全球主要核安全事故的全景式著作。书里提到的6个案例,既有我们熟悉的切尔诺贝利和福岛,也有相对陌生的三里岛、克什切姆等,涵盖了美苏英日四个国家。但奇怪的是,本书作者普洛基,并不是一位核技术方面的专家,而是研究苏联历史的资深学者。那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呢?其中会不会带有“国别偏见”呢?我们来听听普洛基自己是怎么说的。
2018年,普洛基根据他对苏联解密档案的长期研究,出版了一本厚重的专著《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这本书可以说是研究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里程碑式著作,它不仅为普洛基赢得了许多学术奖项,还被《经济学人》杂志称为“记录那场灾难的最权威史学作品”。就连美国HBO拍摄的迷你剧《切尔诺贝利》播出之后,媒体请来给它“挑刺”的头号专家,也是普洛基。但普洛基自己,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他飞往世界各地,参加签名售书活动时,总会有读者问他:切尔诺贝利灾难中暴露出的管理漏洞和技术缺陷,是不是只存在于苏联?美国和英国,会不会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但当欧美各国的政府官员出现在摄像机镜头前,为发展核电做宣传时,他们总是说:切尔诺贝利事故,只是一起意外,而且是苏联“专属”的意外。类似的悲剧,在美国和西欧是不可能出现的,大家不用担心。
两种说法,到底哪一种对呢?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普洛基从2019年开始,花费三年时间做调查,最终在2022年写出了这本《原子与灰烬》。这三年里,他不仅发挥自己身为历史学家的专长,搜集浏览了大量解密档案,还请教过许多核工业方面的专家,最终得出了令人震惊的结论。原来,各种类型的核事故,一直贯穿在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整个过程中。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到21世纪初的日本,核事故可以说接连不断。它们有时是因为技术积累不足,有时是因为急功近利,更多时候则是因为管理存在缺陷。这三项弊病,在许多核能大国都出现过,绝不是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种体制特有的现象。了解这些缺陷的成因,并引以为戒,对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无疑是有好处的。
另外,在21世纪初的全球能源版图中,核电占据10%的份额,而且是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之一。有鉴于此,我们更有必要了解核事故的潜在威胁,并从曾经的灾难里吸取教训。毕竟,利用核能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守护地球,而不是让地球被辐射灰烬所覆盖。
本书作者沙希利·普洛基,是一位出生于苏联,后来前往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的资深历史学家。他既熟知苏联核工业的历史和管理模式,文笔又生动鲜活,所以才能把《切尔诺贝利》写成一部杰作。在这本《原子与灰烬》里,普洛基延续了他写作《切尔诺贝利》时的文风,把每一起事故的主人公和情节都刻画得活灵活现。在他笔下,雄心勃勃的科学家、自我感觉良好的管理者以及悲愤的受害者构成了一组群像,令人感慨万分。相信本书也会让你大有收获。
因为原书包含了6个故事,内容较多,在接下来的讲解里,我不会平铺直叙地回顾每一场事故的经过,而是按照普洛基归纳的三大类原因,为你汇总分析其中的逻辑。这三项引发核事故的常见原因,分别是:技术积累明显不足;发展路线急功近利;以及管理模式严重失当。
开始讲述本书的内容以前,我想先为你辨析一下“核事故”这个概念。今天,我们在谈论核事故时,一般都默认:它指的是民用核设施发生的安全意外。比如,核电站里的反应堆出现故障,或者实验室里的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至于核武器造成的破坏,像1945年广岛、长崎的原子弹轰炸,就不在其中了。“民用”和“军用”之间,似乎存在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提到核武器时,我们的脑海里瞬间就会冒出一串可怕的字眼,比如“核冬天”“世界末日”“地球毁灭”。但说起核反应堆、核电站,负面色彩就淡多了。毕竟,核武器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为了摧毁和威慑其他国家,天生就有一种令人生畏的气质。而核反应堆和核电站,是为了挖掘原子能的经济价值,听起来没有太强的破坏性。
但作者普洛基却说,这样的划分,并不科学。要知道,核反应堆,本来就是原子弹研发过程中的副产品。美国之所以会在1942年造出第一台核反应堆,目的是以人工控制的方式,进行核裂变链式反应,为制造原子弹做准备。后来,科学家又发现:金属铀经过核反应堆的转化,可以分离出一种新的元素钚。钚和铀一样,适合充当原子弹的爆心材料。1945年美国投放在日本长崎的原子弹“胖子”,它的爆心就是用钚制作的。这样一来,核反应堆不仅有了军事科研价值,还成为生产核武器的中间环节。在血统上,它是先姓“军”,后姓“民”的。各国政府想到用核电站来驱动发动机,为舰船和城市供电,则是好几年以后的事,要到1954年才步入正轨。而无论是美国、苏联还是英国,它们的第一代核电站安装的反应堆,乃至使用的安全标准和管理模式,都是从军事部门原样照搬过来的。
你可别以为,“军转民”是很容易的事啊。作者普洛基发现,核技术从军用迁移到民用,出现了两种水土不服的现象。首先,军事科技,注重“高精尖”,为的是尽快开发出杀伤力巨大的武器,给敌人造成伤害。即使是不够成熟的技术,只要战场回报足够丰厚,也可以投入研发。而民用科技,要的是稳定、安全和经济性,求的是“稳”而不是“快”。把性能亮点颇多,但不够稳定的军用核技术转移到民用,很容易出现始料未及的故障,继而酿成大祸。这就是为什么,美苏英三国的第一代核反应堆,都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另外,军用装备的研发,极端重视保密。即使发现了安全隐患,信息也只在少数几个部门间流通。这种“保密至上”的风气,被带到民用核部门之后,使得保密需要一度压倒了安全性,统治了整个核工业。核设施出了问题,管理人员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向其他部门通报,或者告知公众,避免伤害扩大,而是千方百计封锁消息。这就使民用核工业也变成了一个“信息黑箱”,更不好管理了。
本书记录的第一起核事故,就跟这两项水土不服有关。严格来说,它还没有进入“军转民”的阶段,是纯粹的军事行为。我们都知道,继原子弹之后,1952年,美国又开发出了氢弹。氢弹的原理是核聚变反应,比原子弹的核裂变威力更大,自然引起了军方的重视。1954年3月1日,美国国防部决定进行一次新的氢弹爆炸试验,行动代号“布拉沃城堡”。试验用的氢弹,是一种刚刚问世的半成品,内部装填的是氘化锂。氘化锂在高温状态下,会释放氘和锂离子。锂经过反应,又会生成氚这种物质。氚和氘结合在一起,就会发生核聚变。但是,氘化锂是一种“不纯”的物质,它在制备过程中,会生成锂-6和锂-7这两种同位素。锂-6是参与聚变反应的,锂-7的性质呢,在1954年时还不清楚。如果锂-7也会参与最后的反应,核聚变的威力就会进一步扩大,释放出比设计指标大两到三倍的能量。
换句话说,“布拉沃城堡”行动开始之前,美国的技术人员,连氢弹爆炸的威力有多大,都还没估算清楚。那他们哪来的胆量,直接用半成品做试验呢?原来,这和国防部选择的场所有关。我们都知道,地表核试验,通常会选在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比如偏僻的沙漠腹地,或者无主的海洋。一来可以减少爆炸本身的破坏,二来方便稀释放射性尘埃。而“布拉沃城堡”的试验地,可以说赫赫有名。它叫比基尼环礁,位于太平洋中部,离亚洲大陆有五六千公里。1946年,美国曾在这里进行了和平时期第一次大规模核试验。当时,法国一位服装设计师,刚好推出了新的三点式泳衣。为了表现自己的泳衣就像核试验一样震撼,设计师直接把它命名为“比基尼”,这个地名也因此广为人知。
比基尼环礁这个地方,有几大特点。它在1946年就被美军征用,迁走了岛上的居民,又远离陆地,完全不用担心泄密。离这里最近的两个大珊瑚岛,直线距离都在150公里以上,岛上只有不到200个原住民。按照1946年时的经验,这么远的距离,是不会被核辐射波及的。考虑到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美军工兵还在离爆心32公里的一个无人岛上,修筑了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掩体,供观测人员使用。这样一套操作下来,似乎就万无一失了。
但是,“布拉沃城堡”行动,最终变成了一场悲剧。1954年3月1日清晨,氢弹刚刚爆炸,躲在掩体里的科学家就发现:爆炸的威力,远比他们估计的来得大。掩体周围的辐射指数,很快上升到了安全水平的25倍,相当于今天一个核电站工人连续工作60年,受到的辐射影响。原来,军工专家没有研究透的那个锂-7,是会参与聚变反应的。在它的影响下,氢弹的爆炸威力,从最初预估的600万吨TNT当量,直接飙升到了1500万吨。这样的爆炸,对周围260公里内的人员和土壤,都会造成放射性伤害。所谓“万无一失”的保障措施,这下彻底失效了。
事故已经发生了,救人总该是最要紧的吧。美军也的确在核试验当天晚上,派军舰驶向离爆心最近的两个小岛,疏散岛上的居民。问题在于,珊瑚岛上的原住民,根本不知道美国人正在比基尼环礁折腾些什么。3月1日上午,他们发现有白色的放射性粉末飘到岛上,还以为是气候异常,开始下雪了。一些小孩还出现了脱发、头痛、皮肤瘙痒等症状。当美国军舰终于抵达,开始把居民带走时,他们已经在强辐射下暴露了两天一夜。更要命的是,大风还把放射性尘埃吹到太平洋上,对过往的船只造成了威胁。3月1日,一艘名叫“第五福龙丸”的日本渔船,刚好行驶到离爆心112公里的海面,就成了辐射受害者。他们对此一无所知,直到13天后返回本土,才被医生发现了端倪。
这起因为技术积累不足,酿成大祸的“布拉沃城堡”行动,造成300多人受到辐射伤害,是人类和平时期第一起重大核事故。虽然直接死难者数量不多,但幸存者普遍受到癌症、白血病以及各种辐射病的困扰。比基尼环礁所在的马绍尔群岛,因为长期充当美军核试验靶场,当地居民有几种癌症的发病率,居然达到了正常国家的60倍。直到今天,马绍尔群岛的许多原住民和他们的后代,还在向美国政府索赔,可见核事故的危害,持续时间可以有多长。
你可别以为,只有军事上的核试验,才会出现“布拉沃城堡”这样的悲剧啊,民用核工业也一样。英国第一起核事故温茨凯尔大火,就是一个例子。在核技术方面,英国的起步要比美苏两国晚。直到1947年,他们才在苏格兰西北部的小镇温茨凯尔,建成了两座核反应堆。这两座反应堆,和美国1942年的那座一样,采用石墨作为减速剂。石墨这种物质,在核裂变的长期影响下,会积累大量势能。如果温度达到某个危险区间,它就会起火。为了释放这些多余的能量,反应堆需要定期进行“退火”作业。
1957年10月7日,温茨凯尔的1号反应堆,就开始“退火”了。操作员先抽走堆芯里的控制棒,让堆芯升温,把石墨“烘烤”到足够稳定的高温状态,再插回控制棒。像这样的操作,之前已经搞过8次,应该说很熟练了。但这一回,堆芯好像失控了。在“退火”的四天里,它的温度和辐射水平持续上升,即使反复通风也降不下去。10月10日,1号堆的燃料棒开始起火。要命的是,整个温茨凯尔镇,当时正受到流感的袭扰,大批熟练工人根本不在岗位上。直到10月11日,总工程师才组织起敢死队,直接向堆芯底部注水,终于扑灭了大火。但1号反应堆也彻底报废了。
温茨凯尔事故,是怎么造成的呢?又是技术积累出了问题。其实,“退火”作业造成堆芯温度异常,属于常见现象。只要让反应堆停机,再排查原因,就能解决。但是,温茨凯尔1号堆的安全人员,没有受过这方面训练。他们只能想象,降温嘛,肯定需要通风,于是向堆芯吹风,反而引发了火灾。更糟的是,在灭火过程中,通风设备始终没有关闭。大量放射性尘埃顺着通风管和烟囱,散播到了整个小镇上。结果,温茨凯尔大火,除去毁掉一座核反应堆外,还造成320人死亡,260多人患上癌症。一个小小的安全培训缺失,造成的恶果,就有这么严重。
刚刚我们说的两起核事故,主要是因为技术积累不足,专家们“想不到”会出现意外情况,才酿成了惨剧。但作者普洛基又说了,除了“想不到”,还有一些事故,是已经预见到了技术问题,却还硬着头皮蛮干,最终造成了恶果。这方面,教训最惨痛的案例,是苏联1957年的克什特姆大爆炸。
我们都知道,苏联是继美国之后,全世界第二个研制出核武器的大国。但在“冷战”初期,苏联的核工业,无论是技术还是安全性,都不如美国。要缩小和美国的差距,尤其是在核武器数量上的差距,就得造出更多、更大的核反应堆,源源不断地生产钚和浓缩铀。但苏联工程师,对自己的核反应堆,实在没什么信心。那怎么办呢?主管核项目的中型机器工业部,想了一个主意,就是把核工厂建在山高路远、天寒地冻的大山里。这样即使出了事故,外界也不知道。苏联的第一座大型核反应堆,就修在一个名叫克什特姆的小镇附近。这个小镇坐落在乌拉尔山脉中,核反应堆的确切位置,所有地图上都不标注,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代号叫“车里雅宾斯克-40”。在这个秘密基地里,住着好几万核工程人员和他们的家属。苏联第一颗原子弹使用的钚,就是在“车里雅宾斯克-40”制备出来的。
时间到了1957年,“车里雅宾斯克-40”的核反应堆数量,已经增加到了6座。这里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辐射泄漏或者小规模爆炸,令人不寒而栗。好在,从1953年开始,苏联逐步建立了放射性材料管理制度。反应堆产生的核废料,被统一装进大罐子,埋在8米深的地下,上面再浇上一层混凝土,这样就不会直接跟人接触了。但在1957年9月29日,恰恰是其中一个废料罐发生了爆炸。它把160吨重的混凝土板掀到了22米高,罐子里保存的250立方米高放射性物质,被抛洒到周围的土壤和建筑上。基地上空的云层,更是被整个污染,影响了5.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
这次爆炸,是怎么造成的呢?原来,核废料里,有硝酸铵和醋酸盐这两种物质。它们在高温状态下,会自主合成爆炸物,造成安全隐患。苏联人倒是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给废料罐装上了注水温控系统。但这个系统,十分不可靠,在爆炸发生前4个月就失灵了。而废料处理区,在整个“车里雅宾斯克-40”,是最不受重视的地方,没人愿意去检修。结果,硝酸铵和醋酸盐在放射性物质造成的高温下,开始发生反应,最终造成大爆炸,直接抛洒出了7吨重的放射性废料。基地的辐射检查站,马上发现仪器正在剧烈转动,赶紧向上级汇报。苏联政府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紧急疏散了基地内部和附近22个村庄的15.4万人,但损失已经无法返回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后来把克什特姆爆炸定性为6级事故,仅次于切尔诺贝利和福岛的7级。“车里雅宾斯克-40”也因此成为苏联最臭名昭著的“鬼城”之一。
克什特姆爆炸,看上去是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但作者普洛基却说,它的根源还是急功近利的心态。为了尽快制造出尽可能多的核原料,缩小与美国的差距,“车里雅宾斯克-40”工厂,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了提高产能上,根本不重视安全。工人不按操作手册办事,检修人员不定期检查废料罐,只要不影响生产,管理层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1957年之前,苏联核工厂的许多小规模事故,连直接责任人是谁都弄不清。这种搞法,能不出更大的问题吗?
除了克什特姆这次爆炸,我们熟悉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也和急功近利的发展路线有关。20世纪60年代,苏联政府对原子能发电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苏联的主要城市和人口聚居地,几乎都在欧洲。当地没有太多湍急的河流,不适合搞水电,石油又要拿来出口创汇,核电是一个很好的选项。苏联用于发电的核反应堆,主要有两种型号。一种是前面提到的石墨堆,技术上比较落后,安全性也不好,但建造非常容易。另一种是新问世的压水堆,采用水作为减速剂和冷却剂,安全性更好。但是,当时的苏联,只有一家工厂能制造压水堆。靠这一家工厂,给十几个已经规划好的核电站生产反应堆,至少需要15年时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等不了。扩建压水堆工厂,则需要新增大量投资,政府舍不得花这笔钱。于是,包括切尔诺贝利在内的一系列苏联核电站,最终装上了生产简便,但故障率明显偏高的石墨堆。到了1986年,正是石墨堆出现的安全问题,把切尔诺贝利这座乌克兰小城送上了毁灭之路。
你可别以为,急功近利的现象只存在于苏联啊。记不记得前面提到的英国温茨凯尔火灾?你知不知道,英国的操作员,为什么不把核反应堆直接停机,做彻底检修?除了没受过这方面训练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温茨海尔反应堆,和苏联的“车里雅宾斯克-40”一样,根本不是为发电而建造的。它的设计用途,也是生产武器级钚,好为英国的原子弹和氢弹项目服务。英国政府每年给工厂下达的KPI,是直接按钚的重量计算的。核反应堆停机一天,钚就生产不出来,整个核武项目的进度都会受影响。在这样的压力下,一个普通操作员,哪有勇气中止反应堆的运转,排查安全隐患啊。从这个意义上说,温茨凯尔火灾,其实是一起复合型事故。技术缺失和急功近利,都是它的症结所在。
刚刚我们回顾的两种造成核事故的原因,都比较“技术流”。接下来,我们来看因为管理问题出现的核事故。这里说的管理,可以细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核反应堆本身的管理,比如安全规范、操作培训、应急机制;另一个是更宏观的管理,涉及核工业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美国1979年的三里岛核事故,就是反应堆的管理出了问题。
三里岛核电站,在20世纪70年代,可以说是全球核工业顶尖技术的象征。它的位置,在美国东北部的宾夕法尼亚州。站里安装的两台核反应堆,都是前面提到的压水堆,安全性比苏联的石墨堆要强得多,每台造价高达4亿美元。三里岛核电站的操作人员,大部分是美国海军的退役军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美国海军的核潜艇,安装的也是压水堆,两者的操作规范基本上是相同的。问题在于,潜艇上的核反应堆,尺寸很小,内部只有几千根燃料棒。而三里岛的两台巨型堆,每一台都有30000多根燃料棒,管道、阀门和零件都比潜艇要复杂得多。但运营三里岛核电站的爱迪生公司,却对自己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很有信心。他们满以为:海军老兵个个都是精英,一个人能干几个人的活。搭配上电脑和告警系统,一定能把所有隐患都扼杀。结果,每台核反应堆的夜间值班员,居然只有4个人。
人手一少,问题就来了。1979年3月27日下午,2号反应堆的操作人员在清洗冷却水系统时,出现操作失误,弄坏了几个阀门。这在当时还没什么影响,但到了28日凌晨,冷却水循环突然“罢工”了。2号堆的自动控制系统马上开始工作,紧急停止了反应堆的运转。接着应急水泵启动,朝冷却回路不断注水。这个时候,假如4位值班员什么都不做,那2号堆除了突然停机、造成周边地区停电外,并不会发生太严重的事故。但是,这4位“老海军”的责任心太强了,又做不到分头检查每一个阀门,只能凭感觉胡乱应对。他们挨个关掉了所有水泵,以免反应堆的堆芯被水流淹没。但这样一来,失去了冷却环节的堆芯就开始“干烧”,最终在28日天亮时出现了熔毁。结果,2号反应堆不仅整个报废,还使附近16公里内的土壤和居民都受到辐射伤害。三里岛核事故后来被定性为5级事故,报废的堆芯和燃料棒,直到24年以后才清理完。光是关停2号堆,并对土壤进行除污作业,成本就超过了10亿美元。
三里岛核事故,可以说一大半问题都出在管理上。把海军操作核反应堆的经验平移到陆地上,被证明纯属误判。核电站管理方过于迷信自动化,只留下4个值班员,没有任何人手冗余,也是典型的管理失误。而我们更熟悉的两起核事故,福岛和切尔诺贝利,就更属于典型的管理问题了,而且是广义上的管理。关于福岛核事故的详情,推荐大家收听我解读的《堆芯熔毁》一书。福岛第一核电站的运营商东京电力集团,因为体量庞大,政商关系良好,居然“绑架”了大半个日本政府,使他们对核电站存在的技术隐患和安全问题视而不见。至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你可能不知道,发生问题的4号反应堆,本来是要停机检修的。但苏联的电网部门,担心周末停机会影响用电高峰,强迫核电站推迟检修。核电站管理层不敢得罪电网部门,就让4号堆在低功率状态下多转了一个整天。正是在这决定性的一天里,原本就有安全隐患的石墨反应堆逐渐失控,最终发生了爆炸。而为此付出代价的,是全人类和整个地球。
好了,关于普洛基这本《原子与灰烬》的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截至2023年,全世界共有410座核电站正在运转,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还有57座核电站已经投入施工。作者普洛基提醒我们:核电站跟其他发电设施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能说关就关。哪怕是已经退役的核电站,也要花好几十年时间,才能处理完废弃的燃料棒。至于发生过核泄漏的土壤,更是上百年无法正常居住和耕种。而人类对核技术的急功近利,前期积累的匮乏,乃至形形色色的管理问题,已经造成了一系列恶果,需要时刻敲响警钟。
其实,我们普通人,从这些核事故里,也能获得许多教益。对新技术、新模式期待过高,不管有没有准备妥当,先试了再说。这样的现象,在许多工作场合都出现过,结局并不都是理想的。有时,我们需要把制定战略也当成运行核反应堆,再谨慎一点,再仔细一点。毕竟,对你的事业“反应堆”来说,安全同样是头等大事。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三项引发核事故的常见原因,分别是:技术积累明显不足;发展路线急功近利;以及管理模式严重失当。
-
人类对核技术的急功近利,前期积累的匮乏,乃至形形色色的管理问题,已经造成了一系列恶果,需要时刻敲响警钟。
-
对新技术、新模式期待过高,不管有没有准备妥当,先试了再说。这样的现象,在许多工作场合都出现过,结局并不都是理想的。有时,我们需要把制定战略也当成运行核反应堆,再谨慎一点,再仔细一点。毕竟,对你的事业“反应堆”来说,安全同样是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