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青铜文化解读
《历史》| 青铜文化解读
关于作者
希罗多德,古希腊作家、历史学家,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他把旅行中的所闻所见,以及当时世界第一帝国——波斯帝国的历史记录下来,著成《历史》一书,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散文作品,希罗多德也因此被尊称为“历史之父”。他之所以要写《历史》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记载希腊人的丰功伟绩,一是为了让后人吸取教训。
关于本书
本书是关于希波战争最权威的,也是最早的记载,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本比较完备的历史著作。它以希波战争为主线,详细记载了战争发生的导火索,战争的具体过程,以及战争对于当时希腊、波斯两大文明造成的重大影响,同时分析了希腊最终能够战胜波斯帝国的原因。与此同时,该书还详细记载了当时希腊、波斯,甚至非洲的地理人文、风土人情等内容。
核心内容
希波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是雅典人参与了伊奥尼亚地区针对波斯的叛乱,但客观分析,波斯侵略希腊是帝国四处扩张的必然结果。但因为希腊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优势,最终以少胜多。波斯因为战争而耽误了对内巩固政权的时机,为帝国最终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古希腊著名作家希罗多德的《希罗多德历史》这本书。本书中文版正文一共50万字左右,我会用大约3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华:西方历史上第一本比较完备的历史著作是如何记录世界史上的第一次东西方之间的世界大战的。
希腊和波斯的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相当于我们的春秋晚期,战争持续近50年,被称为世界史上第一次东西方之间的世界大战,或者是第一次亚洲和欧洲的世界大战。代表西方的是位于欧洲的希腊,此时的希腊正处于古希腊文明发展的巅峰时期,在政治上,他们建立了被后世津津乐道的最早民主制;在思想文化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大师即将应运而生。而代表东方的是位于亚洲的波斯帝国。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三大陆的伟大帝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领土面积,最庞大的军事力量。希腊和波斯的旷日持久的战争,是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正面较量。
我们本期要讲的这本《希罗多德历史》,正是关于希波战争最权威的,也是最早的记载,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本比较完备的历史著作,所以这本书还有一个名字,就叫做《历史》。它以希波战争为主线,详细记载了战争发生的导火索,战争的具体过程,以及对于当时希腊、波斯两大文明造成的重大影响。同时还分析了希腊最终能够战胜波斯帝国的原因。除去主线之外,这本书从地域跨度、时间跨度上来看也是罕见的庞大。从时间上看,作者从公元前680年左右吕底亚王国的兴起讲起,那是一个曾占领希腊殖民地,但后来被波斯帝国打败而覆灭的王国。一直讲述到公元前480年左右希波战争主要战事的结束,原书所记载的时间跨越长达二百年。与此同时,该书还详细记载了当时希腊、波斯,甚至非洲的地理人文、风土人情等内容。所以此书内容确实浩瀚庞大。
本书作者是希罗多德,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他写作此书时距离希波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不太长,所以书中的资料非常详细,而且鲜活。他之所以要写《希罗多德历史》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记载希腊人的丰功伟绩。因为他是希腊文明的忠实粉丝,在他看来,希腊之所以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与其文明的先进性有很大关系。当然,他对敌人波斯也没有偏见,他明确表示也要记载波斯人的英雄事迹。他写作此书的第二个原因是为了让后世能够从这场战争中吸取教训。这是以史为鉴的写作态度。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观念。
记载英雄事迹,同时从历史中总结经验,这是后世几乎所有历史学家在写历史时遵循的主要原则。而这些,都是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第一次确立下来的。他因此被称为“历史之父”。也正因为这一点,他的《希罗多德历史》在西方的地位,不亚于司马迁的《史记》在我们中国的位置。除了史学上的重大价值,他的这本书也被划在文学名著之列。因为希罗多德本人的文笔大气磅礴,生动流畅,被认为得到了《荷马史诗》的真传。比如他在本书开篇就表明自己的写作目的:为了使希腊人和波斯人的丰功伟绩不致于失去光彩。这与《荷马史诗》传唱英雄事迹的写作初衷一模一样。两书都属于记载英雄伟业的浩瀚史诗。与此同时,在具体文风上,《希罗多德历史》一书也像《荷马史诗》一样大气、简洁,同时具备诗歌的美感与韵律。
好了,现在我们进入本期的主要内容,我们分成三部分来逐步讲解:首先我们要讲述希波战争的具体情况,其中包括战争发生的背景,战争的具体过程,以及战争的重大影响;接下来,我们集中展现希波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马拉松之战。这场战役是希腊和波斯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我们从中能发现希腊取胜的关键在哪里;最后,我们分析一下希腊能够赢得胜利的原因。
我们先来看看希波战争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
在具体介绍希波战争的过程前,我们先看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看看战争的双方,希腊和波斯都是什么情况。
希波战争具体的爆发时间是公元前492年,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晚期。这个时候,希腊的城邦制度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谈论到古希腊的时候,我们有个概念必须搞清楚,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古希腊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这个地区的主体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南边,以及地中海的北边。在这片地区,有许多独立的部落在此发展起来,这些部落就被称之为城邦。
对于这些城邦,我们统一称之为希腊。比如我们知道的雅典、斯巴达,都是这片地区上的独立城邦。这片地区前后出现了200多个城邦,而每个城邦其实都比较小,大多不足一万平方公里,跟咱们的一个小县城差不多大小,人口也就是几万人,是典型的小国寡民状态。在希腊的这些城邦中,最著名和最典型的则是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城邦。
雅典以其民主制度和盛产哲学家著称。比如我们知道的苏格拉底、柏拉图都是来自雅典。而斯巴达则以军事力量强悍著称,他们拥有当时希腊最强大的步兵集团。
希腊人还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崇尚力量。这从整个希腊都热衷体育运动就能看出来。他们热衷于从事赛跑、扔铁饼、扔标枪、搏斗等体育运动。而且每个城邦都有竞技场,他们通过比赛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力量。当然,希腊人对力量的崇尚不仅停留在肉体的锻炼上,他们也同样重视智力的训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希腊人擅长演讲,而且头脑灵活。所以,我们可以说,希腊人才是真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而希波战争的另一方,波斯,则是当时整个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领土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国家。东到亚洲的印度,西到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北到高加索山脉,南到非洲的埃及。他们也拥有当时亚欧非大陆上兵力最多的军队,号称有百万之众。
以上就是战争开始前两大文明的发展现状。他们之间之所以爆发冲突,导火索是雅典参与了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地区一些城邦的起义。小亚细亚半岛,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一带,在当时已经被波斯占领。但这里有很多是希腊人建立的城邦。这些希腊人想要摆脱波斯的统治,于是爆发了起义,而雅典则出兵帮助了这些同胞。起义最终被波斯镇压。为了报复雅典参与起义,波斯决定向西进攻希腊本土。
我们看到,波斯进攻希腊,似乎是为了报复雅典,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是复仇这么简单。因为波斯早晚都会进攻希腊。这次的起义只是点燃了这把火。
从波斯的角度讲,在攻打希腊前,他们一直在向四方扩展领土。而希腊所在的地中海地区自古是欧洲商业贸易最为发达的地区。商船往来,络绎不绝。是所有人的梦想之地。而且此时的波斯已经占领了地中海的东岸,也就是小亚细亚半岛,这是一个绝好的跳板,波斯借助这里可以直接攻打地中海之前的霸主希腊。所以,向西扩张领土,抢占地中海一带的霸权,才是波斯进攻希腊的主要原因。
介绍完战争的背景情况和导火索,我们来正式介绍战争的具体过程。
希波战争以其影响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而引人注目。整个战争前后持续了近50年,可谓旷日持久。不过并非这50年一直在持续打仗,而是分成了主要三个阶段。我们下面就按照这三个阶段的顺序为你理清楚整个战争的过程。
希波战争的第一阶段开始于公元前492年。波斯皇帝大流士此次派往希腊的士兵共有25000名,由他的女婿亲自带队远征。波斯士兵主要分成海军和陆军两路朝着希腊挺近。他们渡过了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之间的海峡,来到了希腊东北方向的色雷斯地区。色雷斯地区与希腊接壤,这里居住的色雷斯人以英勇善战而著称。波斯在此之前虽然已经降服了色雷斯地区,但当他们的陆军经过这里的时候,却仍然遭到了色雷斯人的进攻。而与此同时,波斯的海军舰队在接近希腊本土的一个海角时突然遭遇了巨大的风暴,他们的海军大半沉没海底。因此,陆军也只好紧跟在剩下的海军后面撤退。波斯的第一次进攻就这样浅尝辄止了。
但战争的第一阶段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波斯的大流士并不甘心就此失败。于是在两年后,他再度派兵进攻希腊。此次兵力翻了一番,共有5万,其中还包括400艘战船。波斯最终在马拉松平原登陆,这里位于希腊东北方向,距离雅典只有40公里。
马拉松战役是希腊和波斯的第一次正面的大规模的交锋。根据作者的记载,此次战役,雅典这边的部队是1万步兵。1万对5万,力量悬殊可想而知。但是希腊最终却赢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而胜利的关键是他们利用马拉松平原的狭窄地形限制了波斯大军的行动,并且用出色的战术包围了波斯人,最终大败波斯。希腊仅战死192人,而波斯战死达6400人。雅典人在这次战役中以少胜多,大大增强了整个希腊战胜波斯的信心。关于这场战争的具体描述,我们后面会专门介绍,这里就不再多说。
马拉松战役结束了希波战争的第一阶段。波斯在兵力和士气上都受到较大打击,因此在这之后,双方休战10年。但双方都没闲着,紧锣密鼓地开始军备竞赛,波斯这边开始大规模集结兵力,而希腊各城邦开始团结起来,结成联盟,等待波斯的下一次进攻。
10年很快过去,在公元前480年,希波战争的第二阶段正式打响。此时波斯的皇帝已经换成了大流士的儿子薛西斯,而雄才大略的大流士在5年前平定埃及叛乱时死去。这次,为了洗刷父亲前两次战败的耻辱,薛西斯亲自带兵进攻希腊。此次,波斯大军多达25万,同时还有战舰600艘。
波斯在迅速降服一些小的希腊城邦之后,来到了温泉关。在这里爆发了著名的温泉关战役,也就是我们都知道的斯巴达300勇士大战波斯的故事。不过历史的实际情况是希腊驻守在此的兵力除了300斯巴达勇士外,还有7000希腊联盟的士兵。他们共同抵御波斯大军,但即使如此,也和波斯的兵力悬殊巨大,因此,眼看希腊要败,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做出了英勇的决定,他让7000希腊联盟的士兵先行撤退,而自己带着300斯巴达人坚持抵抗。最后的结果是,斯巴达300人全军覆没,包括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但是在斯巴达300人坚持抵抗波斯时,整个希腊赢得了战略撤退的时间,他们将主要力量转移到了南边爱琴海一个岛上,这个岛就是萨拉米斯岛。
于是,在终于突破温泉关之后,波斯大军追到了萨拉米斯岛,大决战在这里打响。希腊这边是战船300艘,而且都是小船,而波斯是大船600艘。不过,希腊人再一次利用萨拉米斯海湾的狭窄地形诱敌深入,将波斯的大船诱导进狭窄的海湾中,然后迎头痛击。于是在经过长达8个小时的决战后,波斯海军全线崩溃。波斯皇帝薛西斯带着残存的力量逃回了波斯。
萨拉米斯海战之后,希腊重创波斯海军,掌握了爱琴海一带的海上霸权。奠定了希腊人战略反攻的基础。在萨拉米斯之战结束一年后,希腊人和残留在希腊本土的波斯士兵展开了最终的决战,最终杀死对方大将,赢得战争。这宣告着希波战争的第二阶段的结束,而至此,希腊从防守转向了反攻。
希腊的反攻主要发生在爱琴海一带。这段反攻时间比较长,具体细节也比较琐碎,从公元前478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47年,一共31年的时间。在最后,希腊和波斯终于签订了和平条约,条约规定:波斯放弃对爱琴海以及北面海峡的控制,同时承认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希腊各城邦的独立。
自此,在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后,旷日持久的希波战争终于宣告结束。而这场战争也对两大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从希腊这方面来说,他们最终赢得了胜利,不仅将入侵的波斯赶出了希腊本土,保卫了地区安全,还控制了地中海一带的海上霸权。这对他们展开海上贸易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希腊的胜利让他们在地中海一带声名远播,希腊文化得到尊崇,大大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对外传播。这对以后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后从波斯这方面来说,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波斯前后投入了巨大的兵力和财力进攻希腊,但最后都大败而归。一方面消耗了巨大的财力,另一方面大大损害了波斯在亚欧非地区的威信和影响力。甚至有人说希波战争直接导致了波斯的衰落。这样说或许有些夸张,但是,有一点确实值得注意。那就是希波战争耽误了波斯巩固自己政权的时机。
在希波战争前,波斯虽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帝国,但是因为地域广阔,民族成分复杂,所以波斯的统一并不十分稳固,内乱也经常发生。而波斯皇帝大流士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着手加强统治的改革。但是很快,希波战争的爆发吸引了波斯的主要注意力,对内的政治改革逐渐放慢。与此同时,与希腊的战争也刺激了波斯帝国内部的叛乱。在希波战争期间,波斯多次发生内乱。
所以,我们可以说,希波战争确实为波斯帝国的覆灭埋下了祸根。我们可以拿秦国的例子来做说明。战国末期,秦国虽然统一了天下,但是很快就遭到以项羽、刘邦为首的农民起义。国家把主要的精力用在镇压叛乱上,没有机会继续完善秦始皇开始的加强皇权统治的改革。秦国最终四分五裂,大一统的政权仅仅持续了二十多年。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希波战争对波斯最大的影响,不一定在于消耗了他们的财力和人力,而是耽误了巩固政权的时机。波斯因此仍停留在一个相对松散的大一统帝国,看似强大,实则虚弱。200多年后,亚历山大开始东征波斯,一举灭掉了波斯帝国。关于亚历山大灭掉波斯的具体过程,我们曾在《亚历山大远征记》这本书中详细介绍过,这里就不再多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听那本书对于这段历史是怎么讲述的。
以上就是我们本期的第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有点多,我们来总体回顾一下。我们首先介绍了希波战争的背景。战争开始前,希腊的文明高度发展,而且崇尚力量。而波斯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领土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战争的导火索是雅典人参与了小亚细亚半岛的起义,而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其实是波斯出于扩张领土的需要,要打败希腊,抢夺地中海的霸权。战争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前后持续半个世纪,发生了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斯海战等著名战役。希腊人最终赢得胜利。希波战争促进了希腊经济的发展,以及文明的传播。但输掉战争的波斯却耽误了政治改革的时机,没能很好地巩固政权,帝国看似强大,实则松散,这为最后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接下来,通过聚焦一场具体的战役,让你更加具象地了解希波战争的情况。这场战役正是希波战争的关键之战,马拉松战役。
马拉松战役发生在希波战争的第一阶段,是希腊和波斯第一次大规模的正面对决。战场在马拉松平原,这里位于希腊东北方向,距离希腊的雅典城邦只有40公里。所以雅典首当其冲,成为对抗波斯大军的第一线。
在正式介绍战争前,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波斯这边有军队5万人,具体有步兵和骑兵,而且还有400艘左右的战舰在波斯部队后面的海面上作为支援。而雅典这边呢?只有步兵,而且只有1万人。后来虽然有个希腊小城邦加入进来,但他们只带来一千人的步兵。1万1千对5万,力量对比悬殊。所以雅典只能向希腊其他城邦求助。他们第一时间派人去向斯巴达求救。斯巴达是希腊城邦中战斗力最强的种族,拥有当时地中海一带最强的步兵。面对雅典的求救,斯巴达人答应了,但是有一个问题,他们必须等到月圆才能出兵。这是因为按照他们的信仰,只有在月圆之夜出兵才能取得胜利。
这下雅典人傻了,因为现在离月圆之夜还有好长时间呢,但是他们却一刻也等不得了。为什么呢?有这样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是波斯士兵正源源不断地在马拉松平原登陆。每多等一天,就有更多的士兵登上平原,雅典与波斯的力量对比就越悬殊。雅典唯一的应对策略是趁波斯大军还未完全登陆而展开进攻。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根据探子回报,波斯除了在马拉松平原排兵布阵做正面对决以外,他们还安排了一支小股部队绕过大军,直扑雅典城。这是要断绝雅典军队的后路啊。所以综合这两方面原因,雅典绝不能再拖延下去,拖得越久,战局对他们越不利。但问题是雅典人又不敢贸然进攻,因为双方力量悬殊太大,一旦失败,就是全军覆没,所以雅典这边的指挥官们都犹豫不决。就在这个时候,其中一个叫做米太亚德的雅典将军坚决主张开战。米太亚德曾经当过雅典的执政官,是个兼具政治与军事双重才能的卓越统帅。他之所以主张开战,是因为他发现了雅典取胜的希望。
这个希望就是马拉松平原的地形。马拉松平原地势中间高,两边低,而此时正值雨季,所以除了中间地带比较干燥以外,两边都是泥潭,而且马拉松平原本来就不宽敞,最宽的地方只有不到三公里。这个地形给波斯大军带来了不少困难,首先排兵布阵只能在干燥的中间地带进行。这样一来,波斯大军的作战空间就被大大压缩,他们数量优势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然后还有就是波斯的骑兵也无法投入战场。因为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骑兵往往是被安排在步兵两翼的位置,但现在因为地形狭窄,波斯的骑兵完全没有落脚的空间。
除了这些天时和地利外,米太亚德之所以敢开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为波斯布置了一个口袋阵。具体来说,就是雅典这边的阵形是两边强而中间弱。当波斯和雅典的两方人马终于在狭窄的马拉松平原一字排开时,波斯人发现雅典步兵的两翼远比中间强大,他们自以为发现了对手的弱点,开始朝着敌方软弱的中间地带展开猛攻。在波斯的猛烈攻击下,雅典的中部果然扛不住压力开始后退,而波斯则大喜过望,继续猛攻猛打,朝着雅典的中部不断突进。就在他们以为胜利在握的时候,米太亚德的“口袋阵”终于露出了真容:因为雅典的中部不断后退,所以整个阵形就“凹”了进去,中间低,两边高,像一个巨大的口袋,这时盲目攻打雅典中部的波斯大军则自然而然地钻进了这个口袋之中,而雅典的两翼部队顺势合拢,将他们包围起来。
接下去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被包了饺子的波斯大军阵型大乱,开始溃败。而雅典开始了猛烈的反攻,一直将波斯大军赶到了海边,并对他们的海上舰队展开了攻击。最终,这一战以雅典的完胜结束,而波斯这边则是丢盔弃甲,海陆两军都遭惨败,朝着波斯本土慌忙撤退。根据作者希罗多德的记载,这一战,波斯死亡6400人,而雅典只牺牲了192人。马拉松战役就此结束。
马拉松战役成为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同时这一战也对希腊波斯双方造成重大影响。在波斯这边,他们的信心遭到重大打击,此后10年,他们再未出兵侵略希腊,转而把精力放到扩军备战上。而在希腊这边,这是他们与强大的波斯帝国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正面对决,雅典的胜利不仅为他们赢来了长达10年的和平时期,而且打破了波斯不败的神话,以少胜多,大大增强了希腊战胜波斯的信心。此役之后,希腊各个城邦也终于团结起来,结成同盟,这为希腊最终赢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关于马拉松战役,还值得一提的是它催生了一向新的体育运动,那就是马拉松长跑。根据作者的记载,雅典人胜利后曾派他们的一个士兵费里皮德斯跑回雅典城报信,此人连续跑了40公里,到达雅典后,只勉强说出一句“我们胜利了!雅典得救了!”便力竭倒地而死。后人为纪念马拉松战役和费里皮德斯的壮举,设立了马拉松长跑这一运动项目。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知的马拉松长跑的由来。
以上就是关于马拉松战役的主要内容,我们来回顾一下。马拉松战役是希波战争期间,希腊和波斯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正面对决。战争开始前,雅典处境艰难,因为斯巴达的救援迟迟未到,他们只能以一万左右的步兵单独对抗波斯的5万大军。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雅典的指挥官米太亚德成功利用马拉松平原的狭窄地形限制了波斯的发挥空间,同时利用口袋阵最终包围了波斯大军。波斯因此惨败,撤回波斯本土。马拉松战役的胜利让希腊人团结起来,结成同盟,为希腊最终赢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马拉松战役只是整个希波战争的一个缩影,不过通过这场战役,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希腊和波斯的实力对比实际上非常悬殊,从兵力上看,希腊远远弱于波斯,但他们最终却能以少胜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关于希腊人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按照作者的说法,主要就是希腊人的勇敢。我们在前面也提到,希腊人崇尚力量,身体素质过硬,也好勇斗狠。看来勇敢确实是希腊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如果只是如此,恐怕就难以服众了。实际上,通读全书,我们不难总结出其他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整个希波战争中,希腊占据了天时、地利与人和三方面的优势。
我们先来看天时。所谓天时,指的是当时的波斯并不适合出兵希腊。
我们在前面提到,在攻打希腊前,波斯虽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但是因为领域广阔,民族成分复杂,所以所谓的统一实际上是很松散的。帝国内部不断爆发内乱。比如当时的埃及,还有西亚一些领土时不时就会兴兵作乱。波斯在这种情况下进攻希腊,就会被迫面临一个困境,那就是他们因为担心后院起火,不敢在希腊本土停留太久,基本上是打一枪就赶快撤回本土。比如我们能看到,波斯每次进攻希腊,战争持续的时间基本只有一年左右。战争之所以拖了半个世纪之久,而且前后还分成了三个阶段,也同样是因为这个原因。
这就导致波斯不能在希腊扎下根来稳打稳扎,不能建立根据地,不能建立很好的进攻纵深,没有时间对希腊进行毁灭性的打击。这就好比一个胆小的强盗,虽然进了富翁的房子,但是因为时间有限,只能捞一把就跑。在这种情况下,希腊只要顶住了开头的进攻,就能逼得波斯马上往回撤。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所以,波斯选择了错误的进攻时机,不能给希腊造成致命性的攻击。这是希腊最后赢得战争的天时因素。
然后我们来看地利。所谓地利,指的是希腊本土多是山地地形,地形复杂,破碎,而且狭窄逼仄。这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导致波斯的军队没法发挥人数多的优势。波斯的军队之所以强悍,是以数量取胜的,他们的大军动辄几十万。但是当这样的军队开到希腊本土的时候,他们就傻眼了,因为希腊地形大多狭窄,他们的阵形根本摆不开。比如在我们刚才介绍到的马拉松战役中,波斯原本有5万多人,但是却被挤在一个宽不到三公里的狭小平原上,没法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发挥人多势众的优势,最终被1万希腊人打败。
这种情形后来在萨拉米斯海战中再次出现。希腊人将波斯的600艘战舰引诱到狭窄的萨拉米斯海湾,波斯的战船虽然大,但在这里却被地形限制了行动,打起仗来迟缓而又笨拙。而希腊却用小船在狭窄的海湾中穿梭如飞,将600艘笨重的大船各个击破。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希腊人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限制了波斯大军的行动,削弱了波斯人多势众的优势。这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是人和因素。这里的人和主要是从兵种上分析。波斯这边的主力兵种是步兵,希腊也是步兵。但两种步兵却是大有差别。波斯是轻装步兵,希腊则是重装步兵。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从他们的装备来看,波斯步兵穿着皮甲,而希腊穿青铜铠甲;波斯人脑袋上缠着围巾,希腊则戴青铜头盔;波斯人手持木质盾牌,而希腊人木质盾牌外面还包着一层青铜;波斯人的武器以弯刀为主,希腊人则手持两三米长的长矛。
这样对比下来,我们完全可以发现,希腊步兵的武装程度远远高于波斯人,所以他们的杀伤力自然远远强于波斯。希腊重装步兵一旦发动,简直是如洪水决堤一般锐不可挡。能够在瞬间冲垮敌人的防线,造成巨大的杀伤。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希波战争中,波斯虽然占有数量的优势,但是却在天时、地利、人和上输得一塌糊涂。这就是希腊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所在。
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
本期内容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讲希波战争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希波战争是希腊、波斯两大文明之间的第一次大碰撞,也是当时亚欧大陆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前后分成三个阶段,持续半个世纪,先后经历了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斯海战等关键战役。希腊最终赢得胜利。确立了在地中海一带的霸权。而波斯却损失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错过了巩固政权的时机,为日后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第二部分重点讲述了马拉松战役。马拉松战役是希腊和波斯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正面交锋。希腊利用狭窄的地形优势,以及高超的“口袋阵”战术最终以少胜多,打败了波斯。这一战大大增强了希腊人反抗波斯的信心,为日后最终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在第三部分,我们重点分析了希腊能够赢得胜利的原因。除了作者提出的希腊人作战勇敢以外,更主要的是,希腊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因素。所谓天时,指的是当时波斯内乱不断,导致他们不能在希腊本土稳打稳扎,打一枪就跑,没能给希腊造成致命性的伤害。为希腊的反击提供了便利。而所谓地利,指的是希腊本土地形破碎狭窄,限制了波斯大军的行动,导致他们人多势众的优势没法发挥。最后所谓人和,指的是希腊的重装步兵在武装程度上远远高于波斯的轻装步兵,所以杀伤力和攻击力更强,这在战场上是极大的优势。因为这几方面因素,希腊得以以少胜多,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撰稿:青铜文化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