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午夜将至》 朱步冲解读

《午夜将至》| 朱步冲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迈克尔·多布斯出生于爱尔兰贝尔法斯特,曾在约克大学攻读经济学。成为华盛顿邮报记者后,多布斯主要负责报道美国外交关系与欧洲时政新闻,曾在华沙,巴黎,莫斯科外驻多年,直接目睹了冷战末期欧洲政治局势的风云变化,后专注于冷战史研究。2019年,多布斯又出版了自己的新书《多余的人:美国,奥斯维辛与一个夹缝中的小村庄》,讲述了二战时期一群犹太难民试图获得美国护照,逃出生天的艰辛故事。

关于本书

本书是迈克尔·多布斯著名的“冷战三部曲”之一,曾获2008年洛杉矶时报最佳历史类著作奖,以及华盛顿邮报年度非虚构类图书奖。

核心内容

1962年10月16日至29日,赫鲁晓夫为了挽回苏联在冷战核对峙中的劣势地位,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引发了美国肯尼迪政府的强烈反应。一时间,小小的加勒比海岛国古巴成为了核战争的导火索,人类的毁灭近在眼前。所幸,赫鲁晓夫和肯尼迪两位大国领导人,利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和洞见,抑制了各自军队政府中的好战冲动,排除了沟通中的误读与噪音,最终使这一危机和平解决。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朱步冲。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午夜将至》, 作者是《华盛顿邮报》资深记者迈克尔·多布斯。这本书讲述的是1962年美国和苏联之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的整个经过,这是历史上,人类世界距离全面核战争和彻底毁灭,最近的一次政治危机。

在这本书里,多布斯通过查阅大量美苏解密档案资料,采访决策当事人,将1962年10月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做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复盘,对于具体事件的梳理,精确到了以小时为单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罗振宇老师曾经在启发俱乐部里,为大家介绍过这本书,通过古巴导弹危机这一个切口,详细解释了冷战爆发的原因和危机爆发时的大环境。

大家都知道,二战一结束,美苏两国就因为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形成了冷战格局。为什么叫冷战呢,因为它和“热战”,也就是直接兵戎相见,爆发战争不一样。美苏双方的较量,更多是通过政治,外交经济手段,或者通过介入第三世界国家内战来进行。但为什么到了1962年10月,美苏两国就走到了不惜毁灭自己和整个世界,考虑用核武器解决对方的地步呢?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者多布斯认为,这场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有好几个,首先是位于美国眼皮底下的加勒比海岛国,古巴,在1959年爆发了革命,倒向了苏联。其次,是苏联在柏林修建了柏林墙,并要求美国从柏林全面撤军。当然还有第三个,就是苏联在二战后,打破了美国的核武器垄断,然而这并没有让苏联感到更加安全,反而有了一种时刻要被美国先发制人的危机感。 这种危机感,最终促使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铤而走险,决定把苏联的导弹,部署到距离美国一线之隔的古巴。

所幸,这场危机最终得以和平解决,但核战争的阴影,从此笼罩人类将近40年。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古巴导弹危机留给人类最宝贵的遗产,除了珍惜和平,就是通过了解美苏领导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抉择,来学习人如何在重大危机中,面对信息迷雾和短暂的时间窗口,来预测对方下一步的行动与反应,并做出一个相对有利的决策。

所以,我将根据原书内容,分两部分来为你解读:

第一部分:我将为你简单讲述古巴导弹危机的大致经过,尤其是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危机中的决策和反应,看看他们如何运用自己的洞见和智慧,避免了最坏的结局。

第二部分:我将引入博弈论中经典的“胆小鬼游戏理论”,来为你拆解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决策背后的心理动机和认知路径,解释为什么古巴导弹危机能够得到和平解决。这个结果,为什么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在本书一开始,作者多布斯就把我们带回了1962年10月16日,那是一个本来平平常常的星期二。中午将近12点的时候,一个叫伦达尔的中央情报局图片分析师走进了白宫,神情紧张。他向肯尼迪总统展示了三张黑白照片,这是美国U2高空侦察机在飞越古巴上空时拍摄的。

照片上是什么呢?是一片田野和森林,中间有了一片新开辟的空地,空地上有一排管状物体,还有一些排列整齐的白色圆点。肯尼迪总统的弟弟,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还开玩笑说,这大概是足球场,或者是古巴农民在盖新房准备娶媳妇儿吧。

然而,伦达尔的回答令人震惊:这些是来自苏联的SS-4型中程导弹发射装置和导弹拖车。这种导弹,由液体燃料火箭推动,可携带1300至1600公斤的弹头,如果换成核弹头,它的爆炸威力就相当于100万吨TNT炸药,是广岛原子弹的50倍还多。伦达尔接着说,这些中程导弹的射程,可以达到1800多公里,如果从古巴发射,能够覆盖美国东海岸大部分地区,发射后不到5分钟就能打到佛罗里达,13分钟就能到达华盛顿。 

这个消息本身,就如同一枚小型核导弹,在白宫里炸了锅。稍后,肯尼迪召开了内阁紧急会议,他认为,如果坐视不管,就等于屈服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讹诈。国家安全顾问麦乔治.邦迪在会上主张,应该立刻对古巴发动入侵。因为此时,美国海军四十多艘军舰正在波多黎各附近海面演习,运输舰上有4000名海军陆战队,而演习的内容,正是模拟登陆古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做出的评估是,美军此时的实力足够粉碎古巴军队的抵抗,在完成登陆后,再追加一个一万五千人的陆军师,就足以实现对古巴的完全控制。 

自此,为期13天,全球瞩目的古巴导弹危机拉开了序幕,整个世界第一次走到了爆发核战争,面临全面毁灭的边缘。全人类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和肯尼迪身上。

作者说,赫鲁晓夫这个人,非常情绪化,大胆,有远见,精力充沛,但又暴躁。他一心一意要扭转冷战初期美苏之间战略态势的不平衡,觉得苏联应该不能一味防守处处挨打,应该以攻为守,占据主动。

但是说归说,如果看看地图和武器装备对比,我们就会发现,苏联当时是弱势的一方,尤其在核武器方面。苏联的核武器库里有多少家当呢?大概有50枚陆地发射核导弹,100枚潜艇核导弹,还有大概150架能够携带核弹头的远程轰炸机,能发射出去的核弹头总数,不过300个。可美国有多少核武器呢?超过5000件! 不仅如此,美国还在北约盟国,比如英国,意大利,土耳其境内,部署了一批中程导弹,来威慑苏联的欧洲部分。可苏联呢?非但核弹头和运载工具数量不如美国,技术也落后,导弹射程也不够,无法对美国本土造成有效威胁。 

但是,赫鲁晓夫是一个不肯示弱的政治家,他一方面对外吹嘘,苏联制造洲际导弹的产能很强,造起导弹来跟造香肠一样又多又快,但另一方面,为了打破这种核战略上的不平衡局面,赫鲁晓夫决定来个以小搏大,偷偷地把一批中程导弹运到美国旁边的古巴去建立发射基地,这等于直接在美国的软肋旁边放了一把致命的匕首。

作者多布斯分析说,赫鲁晓夫低估了美国反应的激烈程度。赫鲁晓夫乐观地认为,美国顶多感到恼火,会抗议,但并不会有什么实质性行动。

赫鲁晓夫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作者认为,这是因为赫鲁晓夫觉得肯尼迪完全不配做自己的对手。他评价肯尼迪说,美国总统年龄太小,足够作自己的儿子,孺子可欺。另外,肯尼迪总统在之前美苏冷战的几次较量中,无论是柏林危机,还是猪湾事件,都采取了一种保守稳妥的策略。所以,赫鲁晓夫有了一种印象,说肯尼迪出身太好,太聪明,导致他太理智,又软弱。 

但接下来事态的发展,与赫鲁晓夫的设想相比,完全反转了180度,这场为期13天的冷战危机,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而本书的大幕,也就此缓缓拉开,如同一台不断切换视角的摄像机,细致叙述了这一过程

1962年10月19日,星期五,肯尼迪总统召集国防部,参联会高层和来自三军的高级将领代表召开了紧急会议。此时,古巴岛上的苏联导弹发射基地已经增加到了两个,而数量已经比10月16日初次侦查时的多了至少一倍,在古巴附近海域,还有四艘满载核武器和苏联军人顾问的运输船在靠近。根据美国情报部门分析,此时已经有三个苏联SS-4中程导弹发射团进驻古巴,每个团控制8座导弹发射台,总共24座。一向强硬的空军参谋长柯蒂斯·莱梅坚持说,必须立即发动大规模空袭,摧毁这些导弹和发射架,因为苏联不知何时就会发射这些中程导弹。莱梅保证,自己麾下的B-52战略轰炸机在48小时之内就可以做好准备,向古巴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 

但是,肯尼迪没有把空袭和入侵古巴,列为自己的首选方案。这是因为,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开打,后果很可能就是与苏联爆发全面核战争。肯尼迪最终选中的,是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提出的封锁古巴方案,严禁装有导弹和核弹头的苏联运输船继续进入古巴,如果苏联配合,危机就有了缓和甚至解决的希望。但是这个方案的缺陷在于,万一苏联冒险发射古巴现存导弹,美国东海岸大城市和人民,就在劫难逃。

不用说,肯尼迪的心情肯定十分沉重,他在白宫阳台上,看着夕阳,对弟弟罗伯特.肯尼迪说:“我们距离战争已经非常近,但白宫的地下避难所可容不下那么多人。”

说完了肯尼迪,我们再来看看赫鲁晓夫这边。按照作者的描述,他的日子也不好过。现在,苏联中程导弹在古巴还没有完成部署,就被发现,他心里也在犯嘀咕。尤其是赫鲁晓夫得知,美国海军已经宣布封锁古巴,准备拦截苏联核武器运输船队,还有可能发动入侵,对苏联本土进行核打击,这下他一下子清醒了。于是,赫鲁晓夫立刻下命令给古巴岛上的苏联导弹部队指挥官,强调说,没有自己的命令,已经部署的导弹坚决不能发射。但明面上,赫鲁晓夫又命令苏联政府立刻发表声明,抗议美国的封锁行为,谴责美国即将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 

另外,苏联还向古巴派遣了四艘“狐步”级常规动力潜艇,每艘还携带了一枚威力强大的核弹头鱼雷。本来,赫鲁晓夫的如意算盘是,把古巴当做苏联潜艇的海外基地,现在由于美国海军已经封锁周边海域,这几艘潜艇只能绕道而行。

一眨眼,时间到了10月22日星期一晚上。赫鲁晓夫在克里姆林宫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上,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达成了一项初步共识,如果古巴遭遇美军入侵,就动用部署在古巴的中程核导弹进行“自卫”,但暂时不考虑动用其他战略核武器。

作者说,赫鲁晓夫如此谨慎,除了忌惮美国强大的核武器打击力量,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虽然三个导弹团已经在岛上部署完毕,但是运载部分导弹燃料和技术军官的运输船还在海上。如果此刻核战争开打,古巴岛上能指望的,是已经部署好的12枚SS-4中程导弹,每枚携带一个100万吨 TNT炸药当量的核弹头,还有6枚12万吨当量级核炸弹,由轰炸机来投。 

就在赫鲁晓夫的紧急会议结束后不久。肯尼迪对美国民众发布了电视讲话,这是美国民众第一次从公开渠道得知,苏联人在古巴岛上部署了核武器。与此同时,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进入了三级战备状态,超过200架载有核武器的作战飞机开始升空,轮流戒备。大名鼎鼎,曾执行过轰炸广岛和长崎任务的509轰炸机联队,也在其中。不仅如此,准备在古巴登陆的美国陆军和空降部队,也已经集结在迈阿密,这座海滨度假城市顿时变成了一座大兵营。 

10月23日,晚上7点,在摄影记者的闪光灯照耀下,肯尼迪总统在古巴封锁令上签字,宣布它正式生效。而且,肯尼迪还授权美国海军军舰,如果遇到苏联核武器运输船,可以在必要时强行登船检查并且扣留。不过,谨慎的肯尼迪留了一手,为了避免擦枪走火,他通过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告诉海军,在靠近苏联船只准备拦截时,没有总统的命令,一枪一炮都不能放。

第二天早晨,决定性时刻终于到来,上午十点,肯尼迪总统在白宫,接到了麦克纳马拉打来的电话,两艘运载导弹,其他装备和人员的苏联运输货船,尤里.加加林号和基莫夫斯克号已经靠近海上封锁线,在这两艘船只中间,还发现了一艘苏联潜艇。

肯尼迪意识到,正面冲突就在眼前,似乎不可避免。麦克纳马拉转达了海军的意见:为了保证自身安全,美国军舰应该向苏联潜艇附近海面施放深水炸弹,迫使它上浮至海面。肯尼迪立刻陷入了痛苦的抉择,攻击一艘苏联潜艇,很可能擦枪走火,引发全面战争。作者援引总统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的回忆,说此刻的总统是个什么样子呢:“他用手捂住了自己的嘴,而另一只手则紧紧握成了拳头,再松开,再握紧,原本犀利的眼眸因痛苦而变成了灰色.......”终于,肯尼迪下定决心,对电话里的麦克纳马拉说:“那就这么办吧!”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形势出现了突然变化,半个小时后,前方的美国海军传来消息,两艘苏联货船在海面上停止了航行,然后掉头返航了,白宫里一片欢腾。按照美国国务卿腊斯克的话说,就是“我们眼睛瞪着眼睛,他们先眨眼了"。 然而,根据解密档案显示,这些苏联货轮早在六七个小时前,就停止了航行,在海面上待命。这是因为在23日深夜,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的秘密会议上,已经做出决定,让没有抵达古巴的所有苏联货轮立刻返航。之所以肯尼迪和内阁班子在早晨十点多才收到消息,是因为美国海军通讯网络已经是超负荷运转,导致情报延迟了6到7个小时。

2天后,也就是10月26日晚上,苏联驻华盛顿大使馆参赞费克利索夫向美国国务卿迪安.腊斯克提出了一个解决古巴导弹危机的方案:苏联将在联合国监督下拆除布置在古巴的导弹基地,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会承诺不会接受任何苏联进攻武器部署到古巴。但同时,美国必须拆除部署在土耳其的“木星”中程导弹,承诺不再入侵古巴。

一场古巴导弹危机,到此为止,基本算是尘埃落定,剩下的不过是双方针对和解细节的讨价还价,整个世界,在毁灭的边缘徘徊了13天,终于回到了正常状态。

好,这一场惊心动魄的古巴导弹危机,大体过程就先介绍到这里。接下来,我想和你谈一点博弈论的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廓清迷雾,洞察美苏双方领导人决策的背后动机,对整个事件的最终走向,也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按照博弈论创始人,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的定义, 博弈论说白了就是分析,在竞争中,各方为何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将如何影响最终结果。作为得到用户,你可能对“囚徒困境”这样的博弈论经典问题已经非常熟悉。但是今天,我要和你讲的,是另一个博弈论经典场景,叫“胆小鬼游戏”。

什么叫胆小鬼游戏呢? 这个名字的来源,是美国50年代知名的小鲜肉电影明星詹姆斯.迪恩。他在一部电影里演出了这样一个情节:一群反叛的美国青少年爱玩一种游戏,两个人开着汽车,面对面地向对方加速开去。谁先绷不住,害怕了,打方向盘让开,谁就是胆小鬼。胆小鬼,自然在游戏结束后会受到同龄人的耻笑,不打方向盘的那个,会被大家看作英雄,身份地位顿时高了一截。

用博弈论观点来看,“胆小鬼游戏”的实质就是,如何在这样一种疯狂,非理性的竞争中,找出一种合理策略,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的几个专家,事后复盘,在《囚徒的困境》这本书中指出,古巴导弹危机,就是美苏两个核大国之间一场非理性的“胆小鬼游戏”。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就是两个开着汽车,准备迎头相撞的不良少年,在他们心里,谁先妥协退让,谁就是输家。 

无疑,在赫鲁晓夫心里,自己是稳赢的,因为他觉得肯尼迪太聪明,又软弱,这样的人是不会死扛到底,肯定会先打方向盘的。换句话说,赫鲁晓夫让苏联先发制人,把核导弹运到古巴岛上,准备造成一个既成事实,然后就把决定权推给了肯尼迪,迫使肯尼迪作两难选择:要么长期容忍苏联在自己软肋上架一把刀,还要在国内因为软弱被问责;要么就冒着核大战的风险和苏联进行公开的军事冲突。根据兰德公司在1963年的评估,如果爆发全面核战争,哪怕美国先下手为强,把苏联夷为平地,但苏联依旧会利用一些幸存下来的核武器作最后的反击,美国的死亡总人数大概是200万到1500万,这个代价实在太大。 

赫鲁晓夫想得很好,但如果用博弈论作进一步分析,主动发起这个“胆小鬼游戏”的赫鲁晓夫未必能赢。兰德公司的分析师谢林说,之前我们想到过的各种博弈模式,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参与者都是理性人,决策的出发点,也都是理性的。但是,“胆小鬼游戏”这种博弈,本身就是非理性的,那我们为什么不反向思考一下,说不定不讲理性的一方,反而在这种非理性的博弈中赢面更大。 

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看过一些当时美国的好莱坞青春片,我们就会有印象:一些非常大胆疯狂的青少年,在玩“胆小鬼游戏”的时候,为了吓唬对手,故意在上车前把自己灌醉,或者故意戴上一副墨镜,甚至开着开着,故意把方向盘拆了,扔出窗外。这些行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破釜沉舟,表明自己已经处于一个非理性状态下,不会退让,你掂量着来吧!这时候,大部分对手往往会直接认怂,转动方向盘,但也有少部分人,会选择“迎难而上”,也把方向盘扔出去,这一下,心理负担顿时就回到了对面。

对于这种情况,谢林提出了一个相当大胆有趣的理论,就是说,在竞争中,“失控”也许不是一件坏事,你越是表现出不理性,想孤注一掷,不计后果,对方就越会对博弈的后果进行评估,然后对你做出让步。这是因为,相对理智的一方,必然会努力在博弈中避免最坏的结果。而在核战争这场博弈中,最坏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世界走向毁灭。

好,让我们再回到1962年10月13日,古巴导弹危机剑拔弩张的现场。赫鲁晓夫,已经志得意满地发动了这场胆小鬼游戏,指望肯尼迪早早认输。然而,肯尼迪的决定并不软弱,但也没有一开始就把游戏往那个最坏的结局推。

美国军方的鹰派好战份子,比如莱梅将军,一开始就想通过入侵古巴,甚至对苏联发动核打击,来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按照博弈论的说法,莱梅这是让肯尼迪直接把方向盘拆了,冲着赫鲁晓夫的汽车一头撞过去。然而肯尼迪总统的算盘却是,方向盘拆了,是安不回去的,自己需要对苏联展示一种更加灵活的策略,一方面,让赫鲁晓夫明白自己不会首先转动方向盘进行避让,另一方面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空间,随时能踩刹车中止这个游戏。

当然,肯尼迪选择先封锁古巴,是需要很大勇气,冒了很大风险的,这就好比在胆小鬼游戏中,你率先从车窗里向对方挥手示意,这固然是一种善意,但也是一种示弱,暴露了自己的选择倾向。幸亏,赫鲁晓夫也决定,停止继续向古巴部署导弹,即使古巴遭遇美军入侵,也只考虑动用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其他核武器暂时不能用。这相当于,一看到肯尼迪那只伸出车窗挥舞的手,赫鲁晓夫也暗搓搓地准备转动方向盘,还把脚放到了刹车踏板上。

毕竟,博弈论的核心是冲突与合作互相交融,无论博弈双方有再大的分歧,依旧存在某种作为底线的共同利益。在核战争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为危险的博弈中,整个世界的生存,就是作为底线的共同利益。正如作者迈克尔.多布斯所说,事件的和平解决,同时要归功于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他们用超人的理智和清醒,保持着沟通与回应,让这场冲突模式进入了“风险渐进”模式,并在最后关键时刻达成了共识,挽救了世界。 

作者告诉我们,古巴导弹危机,还有另外一个重大意义,就是彻底改变了美苏两个大国的核战略。

在此之前,两个大国的政治领导人,军方还有智库专家,都还觉得,核战争一旦爆发还是有可能打赢的。但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尤其是美国,一复盘,发现,核战争这个东西,压根就没有赢家。美国国家安全顾问麦乔治.邦迪直截了当地说,“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任何一个理智的政府都不可能有意识地发动一场核战争”。这是因为,随着美苏双方核弹头数目的增长,以及导弹核潜艇和远程喷气轰炸机等武器的出现,这两个核大国都没法完全确保,在一场先发制人的打击中,彻底摧毁对方的核力量,对手哪怕只有一息尚存,都会发动致命的反击。 

众所周知,核武器由于威力奇大,挨上哪怕一颗都会造成严重的破坏性后果,所以说,核武器的存在,让传统军事战略中关于输赢的概念,变得无效。如果核战争真的发生,那么胜利者和失败者之间根本没有一条清晰的界限。正如参与研制原子弹的著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说的那样,美苏两个核武器大国,如同被关在一个封闭玻璃瓶里的两只蝎子,都拥有能够用毒液蛰死对方的能力,也都没办法逃避对方临死前的报复。 

好了,到这里,《午夜将至》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基本上为你讲完了。回想一下,《午夜将至》,这个题目真的起的非常贴切,如果美苏真的选择迎头互撞,使用核武器,那么人类文明,真的会在1962年10月,彻底进入黑暗,冰冷的漫漫长夜,这是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结局。作者多布斯这一本书,可以说是酣畅淋漓,用高超的笔法,仿佛带着全体读者穿越回了现场,陪着当时的人们,在核战争的大门前面逛了一圈。

古巴导弹危机虽然过去了,但对于美苏两个大国来说,虽然核战争很恐怖,但自己还是要不断扩大核武器库,开发各种全新的核弹头和运载工具,一场核军备竞赛从此开始,一直延绵至80年代。正如谢林所说,战略的目的,就是要不断限制对方的选择空间。美苏双方都意识到,核武器的终极价值并不在使用,而是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迫使对手选择和平与谈判,来避免可能受到的伤害。所以说,核军备竞赛虽然很恐怖,但也让发动核战争的成本都变得无比高昂,从而导致了一种奇特的结果:美苏都没有打赢核战争的把握,反而让和平得以维持。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解读,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它分享给朋友们。恭喜你,今天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赫鲁晓夫之所以敢于铤而走险,是因为他认为肯尼迪“太年轻,出身太好,太聪明,也太软弱”,再加上之前肯尼迪政府在柏林危机和猪湾事件等冲突中都采取了保守政策,使得他对肯尼迪与美国政府的反应产生了误判。

  1. 古巴导弹危机的最后解决,要归功于肯尼迪拒绝入侵古巴,转用采用了相对克制的封锁方案。当苏联提出要美国撤出在土耳其布置的导弹作为交换条件时,肯尼迪也及时给予了积极回应 。

  2. 博弈论中的“胆小鬼游戏”困境的实质是,在一场非理性博弈中,表现得更为“非理性”的一方,反而会在博弈中获得某种优势,因为相对理智的一方,必然会努力在博弈中避免最坏的结果,从而导致让步。而古巴导弹危机,正是一场经典的“胆小鬼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