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四十度》 裴鹏程解读
《北纬四十度》| 裴鹏程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陈福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当代文学研究员,著名文学批评家。作者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不仅查阅史书、专著、历代地图,还进行了实地勘察,几乎走遍了中国大地上“北纬四十度地理带”的所有地区。他在浩繁的史书中,谨慎地筛选了十多位关键人物,用他们的故事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发育过程。
关于本书
本书提出,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其实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共同推进的。沿着北纬四十度观察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史,你会发现,这两股力量的互动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冲突与防御”,农耕民族以守为主,并寻找机会突破;第二阶段是“治理和交融”,游牧民族学习农耕民族的治理手段,以融合为主题的中华文明逐渐形成。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游牧与农耕的“冲突与防御”
第二部分,游牧与农耕的“治理与交融”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介绍一本《北纬四十度》。
北纬40度是个地理概念,但今天这本同名的书告诉我们,它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文化概念,它保存着有关中华民族形成的记忆。本书作者陈福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当代文学研究员,著名当代文学批评家。作者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不仅查阅史书、专著、历代地图,还进行了实地勘察,几乎走遍了中国大地上“北纬四十度地理带”的所有地区。他在浩繁的史书中,谨慎地筛选了十多位关键人物,用他们的故事展示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发育过程。
中华文明的发育与所谓的北纬40度有什么关系呢?
以前,我们观察中国古代历史的时候,会习惯性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分析政权的更迭。但今天这本书提到,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其实是由两股力量共同推动的,分别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而在中国版图上,这两种力量的分界线,便是“北纬四十度地理带”。所谓“北纬四十度地理带”,大致是指北纬39度至北纬41度之间的地区。北纬40度在地理上的具象化,便是长城一线。以长城为标志,“北纬四十度地理带”南北地区生活着不同族群。在它的南侧,定居民族垦田开渠,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过着安土重迁的日子;而在它的北侧,游牧民族跨马扬鞭、搭弓射箭,过得坚忍豪强、自由奔放。
跟我们想的不一样的是,游牧和农耕的力量,既不是永远激烈对抗,也不是无规律地时而作战,时而和平。沿着北纬四十度观察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史,你会发现,这两股力量的互动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冲突与防御”,农耕民族以守为主,并寻找机会突破。第二阶段是“治理和交融”,游牧民族学习农耕民族的治理手段,以融合为主题的中华文明逐渐形成。
下面,我们一起看“北纬四十度地理带”上演的两幕大戏。两幕戏中,分别有四组演员登场。
大幕拉开,第一幕的主题是“冲突与防御”,首位登上舞台的重要人物是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代国君。提到赵国,我们更熟悉廉颇、蔺相如之间“将相和”的故事,以及“纸上谈兵”的赵括。而赵武灵王除了“胡服骑射”好像没什么出名的事情。不只我们今天的感受是这样,在古代也长期如此。
但这个状况在1903年突然发生了转变,这一年,梁启超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 黄帝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是华夏民族的奠基人,为什么梁启超给赵武灵王这么高的评价呢?难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功业都比不上他吗?或许,梁启超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赵武灵王的贡献一直以来都被低估了。那我们就看看赵武灵王到底做了什么。
翻开史书,我们会知道,赵武灵王做了两件大事。第一是前面提到的胡服骑射,第二是修筑长城。当我们把这两件事放在“北纬四十度地理带”的背景下观察,或许能理解梁启超的想法。
先说“胡服骑射”改革,简单说就是脱掉宽袍大袖,换上北方游牧民族便于作战裤式服装,然后学习他们骑马射箭的技能。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改革,是因为古代骑兵的速度远胜步兵与战车,为了对抗北方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就需要学习胡人的作战方式。在竞争激烈的战国,要想获胜,果断改革很重要,这个道理似乎很简单。
但赵武灵王在当时却遭遇了很大阻力,《史记·赵世家》用了这么一句话概括:“楼缓曰善,群臣皆不欲”,也就是群臣当中,除了一个叫楼缓的人以外,大家都不赞成。 为什么群臣反对呢?
这是由于周代以来,北纬四十度地理带以南的农耕民族已经产生了某种优越感。在农耕区,人们按部就班进行农业生产,不用担心下一顿去哪儿找吃的,一些人被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放在孕育文化、发明创造上,所以农耕文明很容易发展壮大。反观游牧民族,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茹毛饮血,动辄就用武力劫掠,很容易遭到农耕民族的鄙夷。而且,游牧民族拳头越硬,农耕民族虽然连吃败仗,但是会更加嫌弃他们粗鲁无礼。
然而在这个背景下,赵武灵王却能清醒地看到游牧文明的长处,并主动学习,作者认为,这或许开创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河,赵武灵王应该是有史料记载的“对文明交流有自觉性的第一人”。
说完“胡服骑射”,我们再看赵武灵王做的第二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修长城。战国时代,真正与中国北方地区发生文明交流的,并不是著名的秦国,而是赵国。
“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原本赵国需要同时防备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的秦国、魏国,改革之后,赵国以一敌多,甚至连续打败了北方的多个游牧族群,一直打到今天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和包头,并修筑了长城。打开地图你会看到,长城正好处于“北纬四十度地理带”上。
既然赵国势头正盛,为什么要停下脚步修筑长城,而没有继续向北进取呢?
因为赵武灵王很清楚,赵国即使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整体上是强于农耕民族的,即使赵国能在北纬40度以南的农耕区击败敌人,并不意味着他能在这道线以北的广阔草原上占到便宜。在他有限的统治时期内,最可行的办法就是竖起一道天然防线。
于是,赵武灵王在农耕民族能力辐射的最北端,也就是“北纬四十度地理带”上修筑了长城。 后来秦国统一天下,它的北部边境就是沿用了赵国的北部边境。 著名的“秦长城”很大一部分便是基于赵长城。
到这里,我们或许更能理解梁启超所谓的“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这个说法了。赵武灵王贡献有二:第一,他首次正面肯定了游牧民族的骑兵文化优势,并积极学习,堪称文化交融的典范;第二,他找到一套农耕民族生存发展的法则,一方面胡服骑射,养一支能像游牧民族一样作战的队伍,另一方面修筑长城,这既是在抵御北方的冲击,也是要拦截南方农耕民族因取得小胜而膨胀的野心,毕竟在当时,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是非常突出的,应当见好就收。
然而,一百多年后,有人就曾试图越过北纬四十度线,打破这条法则,这就是刘邦。第二位登场的角色。
公元前200年末,汉朝都城长安浩浩荡荡开出一支兵马,一路北上,目标是击败反叛的韩王,以及入侵的匈奴人。汉朝建立后,刘邦分封了一批异姓诸侯王,其中有一位是战国时期韩国王室的后裔,韩王信。原本韩国的地界在今天河南中部,但刘邦觉得这是天下腹地,不仅距离汉朝都城长安不远,而且扼守着关中平原的东大门,太重要了。所以,他就以韩王信能征善战为由,把他分封到北方,也就是北纬四十度一带,暴露在直面北方匈奴威胁的第一线。 刘邦本想一石二鸟,既能抑制旧贵族的势力,又能防御匈奴。但没想到,韩王信后来索性倒戈,站在匈奴那边,联合匈奴回过头攻打汉朝了。
刘邦既害怕又生气,带领一支兵马向北进发,一方面惩处叛贼,另一方面抵御越过“北纬四十度地理带”的匈奴人。用一个我们常在戏曲评书听到词概括,这叫“御驾亲征”,这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军事行动。
刘邦能打胜吗?司马迁在《史记》里形容“匈奴常败走”,也就是说,面对刘邦大军,匈奴一路败退,向北回撤。 要知道,游牧民族最擅长的就是打仗,怎么会连连失败呢?稍稍留点心眼,你就会想到,其中必然有诈。
但刘邦没注意到这一点,随着一路北上,一路捷报,刘邦越来越靠近匈奴人的地盘,而汉朝的补给线却在不断加长。没过多久,形势急转直下,那件史上有名的事件发生了,就是“白登之围”,刘邦的队伍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白登山位于今天山西最北部的大同市地界内,正处于“北纬四十度地理带”上。而这,就是一百多年前,赵武灵王探索出的农耕文明可以安全抵达的极限。
史书记载,刘邦最后侥幸逃脱是因为采纳了谋臣陈平的建议,通过重金贿赂匈奴单于的皇后,皇后收了刘邦的钱,便给单于吹枕边风,后来放了刘邦。 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细想一下,疑点重重。为什么被围的汉军能联系到匈奴的皇后呢?还有,按照匈奴人实用主义的行事风格,为什么不两头吃,这边收了贿赂,那边再灭了汉军呢?
作者提到,真实的情况或许是,此时樊哙、周勃等人已带领主力部队赶到,对匈奴构成了军事压力。而且,皇帝脱险很可能是主动许诺了极为丰厚的弹劾条件,例如,刘邦将一位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与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书中说,还有一些条件过于屈辱,官方文件已经不便记载了。
总之,刘邦试图突破北纬四十度安全线与匈奴一战的妄想破裂了,显然,时机未到。但刘邦这次试险,也有收获,第一,汉朝和匈奴都摸到了对方的底线,汉朝见识了匈奴的厉害,匈奴也知道了汉朝物资丰富、后援不断,于是双方在北纬四十度南北进入一段相对的和平期。第二,刘邦开始关注内部发展,实施黄老之术,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同时,刘邦开始铲除异姓王,决不允许再出现与匈奴勾结的事情。这样的局面直到汉武帝时期才逐渐打破。
接下来我们聚焦两位著名将领,卫青和霍去病,来看看他们用卓绝的军事能力,对北纬四十度地理带的突围挑战都带来了什么影响。
面对北方匈奴,两位少年英雄为汉朝赢得了荣誉,这是农耕民族第一次对游牧民族取得巨大胜利。这两位英雄的故事,在这里不过多讲述。我们站在北纬四十度地理带向汉朝望去,看看两位将军的军事行动,除了胜利,还带来了什么。
历史作家郭建龙老师曾算过一笔账,卫青在公元前124年和123年获得了两次胜利,但代价是造成了汉军兵马十余万的损失。为了安抚活着的士兵,朝廷又拿出了二十余万斤黄金进行赏赐。这笔钱折算下来,相当于汉代中央政府养官成本的几十倍,中央财政被严重透支。这还只是安抚士兵的费用。更别说,霍去病的战役中,中央政府的财政消耗是上百亿,比卫青时期的总消耗又扩大了数倍。
这样持续作战的结果,是中央财政破产。汉武帝做了一件之前的皇帝从没有做过的事情,他发了著名的《轮台诏》。九五之尊向全天下作检讨,反思用兵过度的问题。
你看,汉代以前,“北纬四十度地理带”以南的农耕民族,迫于游牧民族的压力,最初以防御为主,一边修筑长城,一边养精蓄锐。到汉武帝时期,终于大胆突破了北纬四十度地理带,但结果是什么?打了胜仗,一时解气了,但却因此元气大伤。你看,武力冲突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接下来,我们换个角度,从“北纬四十度地理带”以北来观察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互动,这一部分的主题是“治理与交融”。接下来,同样要介绍四位人物。
第一位是呼韩邪单于。这个名字你可能不太熟,但你一定听说过“昭君出塞”的故事。
以前,当我们提到昭君出塞,也就是昭君和亲的事情,总觉得,这是中原王朝又一次向北方游牧政权低头。其实,昭君出塞跟别的和亲不一样。第一,呼韩邪单于以番邦臣属之礼朝觐汉朝皇帝,第二,他自贬身份,提出以女婿的身份,与汉元帝结亲。
为什么一向孔武有力的匈奴,竟然低声下气朝觐农耕民族的统治者呢?
这个事件的背后,是一个古代游牧民族一直无法摆脱的轮回。虽然游牧民族战斗力强,与农耕民族交锋很少失败,但它的致命弱点是政权稳定性差,很难维持。
以呼韩邪单于所在的匈奴来说,“匈奴”是个让秦汉时期农耕民族听了不寒而栗的词。但当我们把镜头对准这个狠角色,你会发现,这个战斗集团其实是由许多独立的部落联合而成的。而部落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在搞项目合作,当有共同的奔头,大家会共同努力,一旦丧失合作目标,或者“项目发起者”也就是单于去世了,这个合作机制会迅速崩溃,各部落陷入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状态,甚至会爆发激烈冲突。
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呼韩邪生活的时代。在权力争夺中,呼韩邪单于被击败,于是,他率领一帮人归降汉朝。汉朝皇帝洞察了其中提升汉朝影响力的机会,便出资帮助呼韩邪单于杀回北方,助他夺回对匈奴全境的统治。昭君出塞那一幕,便发生在这之后。你看,昭君出塞反映的,其实是汉朝影响力的提升。
农耕民族从此也摸索出一条对付游牧民族的方法,即凭借强大的政治稳定性和财力来瓦解游牧民族。
对于呼韩邪单于来说,我们可以把他看成一位成功的政客,借助外力来达到政治目的;但如果把他放在“北纬四十度地理带”来看,呼韩邪还有两大贡献。首先,他通过和亲,借助外力,为北方带来了和平,他封昭君为“宁胡阏氏”,“阏氏”是皇后的意思,“宁胡”便是给胡人带来安宁的意思。 其次,他还有一项更伟大的创造,就是开启了游牧民族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式,不是一味地使用蛮力砍砍杀杀,而是借助农耕民族的力量,通过合作取得更大的成功。
这难道意味着游牧民族从此要低声下气,依附于农耕民族吗?
我们再看一位人物。西汉三百多年后的西晋时期,北纬四十度地理带上,又出现一位人物,他叫刘渊。听起来,这是个汉人名字,其实他是个匈奴人。
前面提到过,刘邦曾把一位宗室女嫁给冒顿单于,而这位刘渊正是冒顿单于的后代。他之所以姓刘,是为了强调自己体内早已经被稀释的汉族皇室血统。
风水轮流转,当初匈奴内乱的时候,汉元帝支持呼韩邪单于,顺便扩展了影响力。到西晋,农耕文明发生了动乱,这时轮到游牧民族出出风头了。具体怎么做呢?是像匈奴祖先一样趁乱劫掠一番嘛?还是像汉元帝一样,支持一股力量,分割瓦解敌人。这两项,刘渊都没有选,他决定自己建立一个政权,而这个政权后来跨越了北纬四十度地理带。
公元4世纪初,刘渊建立“汉国”,为了与汉朝相区别,史称“汉赵”或“前赵”。不只是名称仿照汉朝,连国家体制和朝廷架构也承袭了中原汉文明的范式,设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这些汉朝官职。 而且,他在国家话语体系中,完全抛弃了有关匈奴主体性的叙述,直接把祖先追溯到刘邦,并打出旗号,要推翻晋朝,恢复昔日的汉朝。
听起来,刘渊的方法很不错,似乎能争取到南方汉人的支持。但细想就会十分尴尬,对于汉人来说,刘渊你是匈奴人,在这里喊什么兴复汉室,这张大旗当然应该由我们汉人自己举。对于匈奴来说更是这样,你明明是匈奴人,反而放弃自己人,去讨好老对手,这让匈奴人难以接受。巨大的分裂因素隐藏在政权中,不到三十年,这个政权便崩溃了。
你看,刘渊的操作方案是不成熟的。但刘渊的历史意义便在这里,他找到了游牧民族发展的新方向。只靠游牧文明,政权无法维持,一定要在统治中加入农耕文明的优秀成分。接下来,北纬四十度地理带进入大约600年的试验期。
这个过程中,有个人不得不提,这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是鲜卑拓跋族建立的政权,政权建立一百年后,也就是在5世纪末,孝文帝拓跋宏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平城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恰好位于北纬四十度地理带。 而且,孝文帝开启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比如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
对于这件事情,我们会肯定孝文帝改革的魄力,以及他为中华民族融合所作的贡献,有人甚至认为孝文帝算得上千古一帝。但当我们把这件事情放在北纬四十度地理带的背景下拉长时间轴来看,你会发现,事情要比我们想的更复杂。
首先,孝文帝的历史地位或许有点虚高。结合我们前面说的刘渊建立的政权,你会看到,在那个时候,游牧文明学习农耕文明是一种潮流。仅从北魏政权来说,当初政权建立的时候,开创者拓跋珪就特意把都城定在北纬四十度地带的平城。 在今天,你会觉得山西大同是个毫无争议的北方城市,但要知道,鲜卑人拓跋部缘起于大鲜卑山,大致在今天的大兴安岭一带。 大兴安岭到大同的距离,相当于大同到武汉的距离。所以,后来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只是沿着前人的方向加快前进,并不是开创性的。
其次,不要忘了,孝文帝疾风骤雨般的改革也赌上了北魏的国运。最初,北魏的国都在平城,这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锋第一线。为了应对更靠北的游牧族群,北魏设置了多个军事重镇,军镇的将领护卫着帝国,同时也掌握着帝国的命运。但孝文帝迁都后,国家重心南移,皇帝是安全了,但军镇被忽视了,仅仅三十多年后,北魏就灭亡了,灭亡的原因,竟然是北方军镇的叛乱。
北魏政权的失败有很多原因,但改革操之过急这一点无疑是很关键的。北纬四十度以北的游牧民族在向农耕民族学习的过程中,操之过急,用药过猛,结果身体吃不消了。
但我们也要看到,北纬四十度地理带南北的文明,正在不可避免地逐渐交融。这种交融,不只体现在互相承认对方的长处,你擅长打仗,我擅长理财,你的决断力好,我的组织力强;更重要的是,一种能稳定包容两种文明模式的政治模式孕育了。
在孝文帝四百年后,也就是五代十国时期,这种包容的政治模式,在中国北方诞生。
这个相互学习和包容的过程里,咱们就要看一位重点人物,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是契丹的统治者,原本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叫“大契丹国”,但耶律德光借鉴了农耕文明习惯,改国号为“大辽”,他是辽代的第一位皇帝。听起来,这件事情平平无奇,不就是争取汉人支持嘛,这样的事情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人在做了。其实不然,耶律德光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最终把事情做成了。
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些游牧文明建立的政权,无论是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刘汉,还是鲜卑人拓跋宏统治的北魏,以及现在我们说的契丹人的辽,在版图上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纵贯北纬四十度地理带南北,这意味着,他们需要统治针锋相对的两拨人,北方是游牧民族,南方是农耕民族,统治者就像走钢丝一样,稍有偏袒就会导致政权崩溃。
面对这个难题,契丹人耶律德光改变了思路,既然偏袒任何一方不可以,那不妨像给电脑安装两套系统一样,双系统并行。比如他设置了多个都城,辽宁辽阳位于契丹人腹地,这是一个都城;幽州,也就是北京,这是汉人的地盘,耶律德光也把它升格为都城。同时,官僚队伍也设置南北两院,分别治理契丹人和汉人。 甚至,契丹这个政权的正式名称也有两个,对契丹人说,政权还叫“大契丹国”,对汉人呢,就是与中原王朝相匹配的称号“大辽”。 作者认为,耶律德光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一个政体内实施两种制度”构想的统治者。
这套办法有效吗?历史告诉我们,效果很好。耶律德光实施这套办法后,辽朝存在了两百多年,突破了之前游牧政权活不过百年的魔咒。后来,清朝对庞大中国的治理,也是在这套方案基础上的发展和优化。外交学院施展教授曾在《枢纽》一书中提到,清朝皇帝在中国国土上不同区域内,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比如,对于中原农耕区,他是皇帝;对于北方游牧地区,他是大汗;对于雪域高原的藏区,他是文殊菩萨转世。
你看,最初作为交锋前线的北纬四十度地理带,最终成了文明融合区,“对抗与防御”的主题被“治理和交融”所取代。
到这里,本书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完了。围绕北纬40度,作者在书中还有更多地理和文化历史层面的拓展和阐释,比如,号称“飞将军”的李广,之所以一直没能封侯,根本原因是个人不具备带大团队的能力。再比如,引发唐朝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其实从没有真正臣服过唐朝,最初他没有反叛,只是因为比较喜欢唐玄宗这位皇帝。类似的话题,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推荐去看看原著。
最后我们用一个词来总结今天的内容,这个词是“考试”。北纬四十度地理带是考场,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人是考生,他们分别来自北方游牧考区,和南方农耕考区。考题是“如何让文明存续与发展”。
南方考生最初的答案是,要想农耕文明长期发展,安全是第一位,所以要修长城,学习游牧的军事技术,提高防御能力。准备得差不多了,南方考生觉得可以主动出击报复一下对手,没想到,这么一折腾,攒了一百年的家底没了。而北方考生最初的答案是掠夺,南方考生家有钱,而北方考生拳头硬,抢便是了。但后来发现,如果把南方考生逼急了也麻烦,而且人家的优势是综合实力的稳定增长。看来,“对抗和防御”这个答案并不好。
接下来,南北方的考生找到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治理和融合”。北方考生擅长征服,但不擅长治理;南方考生能够带来稳定,但经不住冲击。为了各自文明的存续发展,南北方考生决定联起手来,各自发挥长处,北方考生提供军事支持,南方考生提供经济文化支持,彼此融为一体,无法分割。正如作者在书中说的那句话:“他们后来都变成了中国人”。
听完这本书《北纬四十度》,不妨亲自走走。最后为你介绍一条自驾游的路线:从辽宁丹东向西,经过河北秦皇岛和北京,进入我国的第二阶梯“黄土高原”,首先是山西大同,接下来是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再往西走,便是甘肃的敦煌,最终抵达新疆喀什。北纬四十度穿越了地区,不仅塑造了这些城市,还留下了长城,更有一段段沉睡着的中华民族孕育诞生的古老记忆。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其实是由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共同推进的。在中国版图上,这两种力量的分界线便是“北纬四十度地理带”。
-
两股力量的互动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冲突与防御”,农耕民族以守为主,并寻找机会突破。第二阶段是“治理和交融”,游牧民族学习农耕民族的治理手段,以融合为主题的中华文明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