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制度与政治》 卞恒沁解读

《制度与政治》| 卞恒沁解读

关于作者

廖伯源,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东吴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专攻秦汉政治制度史。曾于1984年获得法国汉学“儒莲奖”。

关于本书

本书是廖伯源的代表作。作者将政治史与制度史相结合,集中论证汉武帝后期至西汉末年的史实,并探讨了西汉灭亡的原因。作者基于但未囿于《史记》《汉书》中的史料,从制度角度揭示了西汉后期的历史演变规律。

核心内容

第一,中朝官这个群体是怎样出现的?第二,中朝官又是怎样将西汉推向灭亡的?第三,西汉的灭亡当中,蕴含着怎样的历史规律?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给你讲的这本书叫《制度与政治》,听起来有点抽象,其实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叫“政治制度与西汉后期之政局变化”,作者从制度层面解答了一个问题:西汉这个王朝,究竟是怎样灭亡的?

提起西汉的灭亡,我们可能会想起一个人,那就是王莽。西汉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王莽篡位。这个王莽是什么人呢?他是西汉末年的权臣,还是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侄子,王家在当时是最有势力的外戚家族。这样看来,王莽篡位就是一个权臣作乱加外戚干政的典型例子。不过,今天这本书里指出,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王莽篡位只是露出海平面的冰山一角,是一个漫长历史链条的最后一环。西汉灭亡的根源在于一个重要的群体,叫作“中朝官”。中朝是相对于外朝来说的,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属于外朝,而中朝是由皇帝的心腹组成的一个政治集团。他们在皇宫里负责秘书工作,并为皇帝提供决策咨询。西汉皇帝培植中朝官的根本目的,是利用他们去压制外朝,加强皇权。所以,中朝官是皇帝的得力帮手。但正是这群人,导致了西汉的灭亡。王莽就是以中朝官的身份,篡夺了皇位。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皇帝的得力帮手,怎么反而将西汉推向了灭亡呢?这本书的作者运用细致的笔法,为我们梳理了其中的因果联系。本书作者名叫廖伯源,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在台湾“中央研究院”长期担任研究员。这本《制度与政治》是他的代表作。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为你讲述作者笔下的历史:第一,中朝官这个群体是怎样出现的?第二,中朝官又是怎样将西汉推向灭亡的?第三,西汉的灭亡当中,蕴含着怎样的历史规律?

中朝官这个词平时很少听到,这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又是怎么冒出来呢?其实,中朝官一点都不神秘,说白了就是皇帝的亲信。作者把中朝官的特征归结为八个字“得入禁中,侍从左右”。意思就是允许进入皇宫,在皇帝身边工作。中朝官的日常工作有两项,一项是“秘书”,就是帮皇帝起草文件,负责皇帝和外朝文武百官的沟通。另一项是“咨询”,就是帮皇帝出谋划策,担任皇帝的智囊班子。

中朝官还拥有各种官衔,比如大司马、侍中、中常侍、给事中,听到这里你可能要说,打住,这么多名称,记不过来啊。其实你只需要记住一点就可以了:中朝官的官衔并不重要,这些官衔本来就是皇帝给他们临时加上的,更多是荣誉的性质,目的是表示对他们的亲近。比如汉武帝的时期的名将卫青,他正式的官职是大将军,汉武帝为了表示亲近,就给他加上了“大司马”的官衔,从此卫青就被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当时的另一位名将霍去病,也获得了“大司马”的官衔,他正式的官职是“骠骑将军”,所以就被称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明白了?中朝官的官衔不重要,那就是个代号,重要的是他们受到皇帝的信任,是皇帝的心腹。比如西汉的汉哀帝在位期间,特别信任一位名叫郑崇的大臣。每次郑崇刚走到门外,汉哀帝就笑着说:“郑崇来了,我熟悉他的脚步声。”你看,这能是一般关系吗?这些受到皇帝高度信任,经常入宫和皇帝一起讨论事情的官员,就是“中朝官”。

中朝官这个人群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呢?这个很难考证,只要有君主,就会有类似中朝官的人存在,因为皇帝平时总需要找几个顾问。不过,这些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本质是,皇帝团结了自己的心腹,建立了一个政治集团,这个集团就是“中朝”,意思是皇宫里面的小朝廷。中朝官这个称谓,其实就是这么来的。“中朝”是相对于“外朝”而言的,外朝就是朝廷上的官僚集团,领头的就是丞相。中朝官和外朝官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能不能进入皇宫,和皇帝共商国事。皇帝为什么要重用中朝官呢?主要目的是用中朝去压制外朝的官僚集团。皇帝虽然在名义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在很多时候,皇帝都要面临和官僚集团的博弈。

这一点在西汉前期表现得特别明显。当时朝廷上充斥着开国功臣以及功臣的后代。汉高祖即位以后,封赏功臣,其中一部分功臣被封为“列侯”,这是当时的最高级爵位。据《史记》记载,汉初的列侯共有一百三十七人。汉高祖去世以后,功臣列侯就开始不安分了,尤其是在吕后去世以后,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元老功臣剿灭了吕家的势力,拥立了汉文帝,这时功臣列侯已经形成强大的政治集团。丞相是百官之首,功臣们都奉丞相为领袖。于是皇帝和功臣之间的矛盾,经常表现为皇帝和丞相之间的矛盾。

比如汉文帝身边有一个宠臣名叫邓通,汉文帝特别喜欢他,甚至把几座产铜的矿山赐给了他,允许他铸造铜钱。当时的丞相名叫申屠嘉,特别讨厌邓通。有一天申屠嘉在家里派人给邓通下了一道手令,让他马上到相府来,不然就杀了他。邓通非常害怕,就问汉文帝怎么办。汉文帝说,没事你先去,丞相只是想出口恶气,等他消气了,我就派人去救你。邓通就跑去相府磕头请罪,申屠嘉把他数落了一通,命人把他拖出去斩了。邓通吓得不停地磕头,额头都磕出了血,申屠嘉还是不肯饶了他。这时汉文帝派来的使者也到了,对申屠嘉说,邓通是皇上的宠臣,丞相您就饶了他吧。申屠嘉这才放走了邓通。邓通回到宫里,哭着对汉文帝说:“我差点就被丞相给杀了!”

申屠嘉看似是在吓唬邓通,其实是在表达对汉文帝的不满。这个故事也说明,西汉前期丞相的权力是很大的,连皇帝也要给他们几分面子。皇帝当然不甘心受丞相的制约,于是从汉景帝开始,皇帝开始对丞相以及丞相背后的功臣集团下手了。汉景帝重用晁错,压制丞相申屠嘉,最后申屠嘉被活活气死。汉武帝即位以后,下手更狠。当时有这么一项规定,每年八月皇帝祭祀宗庙,各地诸侯王和功臣列侯都要上交一定数量的黄金,作为祭品。公元前112年,汉武帝说交上来的黄金数量不够,一次免掉了近百位功臣列侯的爵位,彻底清除了朝廷上的功臣势力。后来,他又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公孙弘当时都已经七十六岁了,四年以后,死于任上。汉武帝这样做,就是不想让丞相和他争权。汉武帝在位时期一共任命了十三位丞相,基本都是唯唯诺诺之辈,对皇帝构不成威胁。

同时,汉武帝还采取了一个重要手段,那就是提高了中朝官的地位。你想啊,皇帝号称“孤家寡人”,为了对抗庞大的官僚集团,当然要多拉几个人做帮手。汉武帝重用中朝官,有事和中朝官一起商议,这样就可以把决策权集中在中朝,外朝不再参与决策,只能负责执行。比如汉武帝手下有一位大臣名叫主父偃,他是一位著名的中朝官,担任武帝身边的政治顾问。主父偃曾经提出一项政策,名叫“推恩令”。这项政策规定,各地诸侯王可以在封地内部推广皇帝的恩德,把领地再封给自己的儿子们。这样,各个诸侯国的领地就越封越小,最小的只有几个县那么大,再也无法对皇帝构成威胁了。更重要的是,汉武帝还创造了“尚书”这个职位。尚书就是皇帝的秘书,所有的行政文书、百官奏章都要先送给尚书,尚书审核处理,加附意见以后,再转呈皇帝,同时皇帝的诏书平时也由尚书起草。尚书这个职位的出现,意味着中朝开始成为正式的制度。

汉武帝利用中朝官来加强皇权,这在他临终的时刻表现得尤其明显。当时他任命了四位托孤大臣,让他们共同辅佐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昭帝。这四位托孤大臣分别是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以及御史大夫桑弘羊,这四位都是汉武帝身边的中朝官。汉武帝的意图可以说是昭然若揭,他希望太子能够在中朝官的辅佐下,驾驭好外朝的官僚集团。这个想法非常美好,但后来的形势发展却超出了汉武帝的预料。中朝官逐渐成为汉朝最大的隐患,最终导致了西汉的灭亡。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就给你讲讲这其中的演变过程。

刚才说到,汉武帝任命了四位托孤大臣。所谓“托孤”,意味着皇帝去世,太子还小,太子的母亲也不在了。太子当时只有七岁,他的母亲名叫钩弋夫人,汉武帝生前就下令把她杀死了。史学界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太子年幼,钩弋夫人正值壮年,汉武帝怕钩弋夫人会在自己死后弄权。于是,汉武帝驾崩以后,中央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功臣列侯集团早已烟消云散,丞相也只会唯唯诺诺,太子的母亲早已去世,四位托孤大臣趁机控制了最高权力。四位大臣中,最后又由霍光独揽大权。正是在霍光专政时期,西汉的政治格局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最终导致了西汉的灭亡。

汉武帝为什么这么信任霍光呢?因为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汉武帝非常喜欢霍去病,爱屋及乌,也很喜欢霍光。霍光跟随汉武帝左右长达二十多年,从没犯过错误,深得武帝信任。汉武帝临终之际,指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佐年仅七岁的太子。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大司马”是中朝官特有的官衔,带有荣誉性质。霍光以中朝官的身份,走到了权力中心。随后,霍光又把矛头指向其他三位辅政大臣。金日磾为人直率,没有政治野心,霍光就和他结为儿女亲家,建立了政治联盟。上官桀和桑弘羊对霍光不服,想要联手打倒霍光,最后被霍光以谋反的罪名杀死。从此,西汉开始进入霍光专政的历史阶段。

霍光能够打败政敌,难道只是因为他在辅政大臣名单中名列首位吗?当然不是。我们可以拿清朝的一段历史来做参考。这段历史我们都很熟悉,顺治皇帝传位给康熙皇帝的时候,也任命了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遏必隆、苏克沙哈和鳌拜。鳌拜在四个人中资历最浅,排行最末,最后却能压制前面三位大臣,成为最显赫的政治势力,可见排名先后在政治斗争中并不起决定性作用。霍光能够独揽大权,是因为他进一步强化了汉武帝留下的中朝体制。

前面提到,汉武帝创造了“尚书”这个政治角色,也就是皇帝的秘书。汉武帝在位时期,尚书主要为皇帝服务。但汉武帝去世以后,继位的汉昭帝只有七岁,这时霍光就给自己加了一个头衔,叫作“领尚书事”,“领”就是领导的领,“领尚书事”的意思就是“领导尚书的工作”。这样霍光就成了尚书的领导,尚书变成为霍光服务了。“领尚书事”这四个字看似平平无奇,其实是让霍光变成了代理皇帝,可以假借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上官桀当时和霍光关系不错,没有反对霍光“领尚书事”。后来两个人渐渐产生隔阂,上官桀却发现自己怎么也斗不过霍光,因为霍光成了代理皇帝,占据了制高点。后来上官桀只好动用非常手段,和桑弘羊合作,阴谋发动政变,结果失败被杀。

霍光能够取胜,不仅因为他能够“领尚书事”,还因为他作为“大将军”,掌握了军队。汉朝的大将军本来是要领兵打仗的,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就任命韩信做了大将军。汉武帝北伐匈奴的时候,又任命卫青为大将军。霍光专政时期,国家没有大规模战争,大将军也不用出征打仗,主要负责统率京师的警卫部队,维护国都和皇宫的安全。你看,霍光既可以领导尚书,又掌握了警卫部队,当然会在权力斗争中占据绝对优势。

霍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他又开始面临另一个难题:如何巩固这一胜利呢?霍光能够掌握大权,这和汉武帝去世以后的形势有关,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如何把这种秩序固定下来,保证官僚集团服从自己呢?霍光的思路和汉武帝是一致的。汉武帝当初想的是,给自己多找几个帮手。霍光也想,我干嘛不给自己也找上几个帮手呢?于是,霍光把中朝体制进一步制度化了。前面提到,霍光正式的官职是“大将军”,他现在大权在握,又在中朝设置了车骑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之类的职位,然后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在这些职位上。这些人大多胆小怕事,唯霍光之命是从,于是霍光就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打牢了自己的权力基础。这时,汉朝政治中就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叫作“诸将军领尚书事辅政”,意思是说,朝廷的实权掌握在中朝的各位将军们手里。请注意,这种现象的出现,意味着汉朝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西汉前期,是丞相领导百官,一同辅佐皇帝。霍光专权以后,变成了中朝的诸位将军们掌握实权,将军们的首领一般都拥有“大司马”的头衔,同时“领尚书事”。从此,“大司马,领尚书事”就成了大权在握的代名词。大司马的权力高于外朝的文武百官,甚至包括丞相。

比如当时有一位丞相,名叫杨敞。这个人一贯胆小怕事。当年霍光的政敌上官桀想要发动政变,有人事先听说了这件事,就告诉了杨敞。杨敞吓得逃回家里,装病不起。这样一个懦弱的人,是怎样当上丞相的呢?原来,他曾经当过霍光手下的幕僚。霍光看他胆小怕事,对他很放心,后来就一步步把他提拔为丞相。你看,连丞相都是霍光的手下,朝廷上当然没人能跟霍光抗衡了。不过,霍光正在志得意满的时候,却遭遇了一次意外的反抗,反抗者就是海昏侯刘贺。

刘贺是什么人呢?他本来是一位诸侯王,封地在今天山东地区。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二十一岁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儿子。这时,霍光就迎刘贺入朝,继承皇位。根据《汉书》的记载,刘贺在位只有27天,就做出了1127件荒唐的事情,结果被霍光废掉了。今天这本书的作者却认为,霍光废掉刘贺的根本原因,是刘贺想从霍光手里收回权力。刘贺进入皇宫以后,大批提拔自己的部下,试图换掉霍光安插在皇宫里的亲信。当时刘贺有一个部下名叫王吉,头脑比较清醒,警告他要韬光养晦,刘贺不听。面对刘贺的夺权行为,霍光采取了果断措施,召集群臣,宣布刘贺的罪状,废掉了他。霍光的这种不折不扣的谋反行为,却被美化为拯救汉朝江山的正义举动,这是因为当时他早已一手遮天。刘贺被废,国不可一日无君,找谁来当皇帝呢?霍光选择了刘询,也就是汉宣帝。

这位刘询是什么人呢?他是汉武帝的曾孙,他的爷爷就是著名的卫太子,汉武帝和皇后卫子夫的儿子。汉武帝晚年,宠信大臣江充,卫太子却很讨厌江充,于是江充就诬陷卫太子想要谋反。卫太子很害怕,就起兵诛杀江充,遭到镇压,卫太子全家遇害,只有五岁的孙子刘询侥幸活了下来。后来汉武帝终于清醒过来,给卫太子平反,并下令把刘询收养在后宫。在霍光看来,刘询是个孤儿,容易控制,于是就拥立他做了皇帝。不过这次霍光的如意算盘可打错了,他找来的竟是一个狠角色。

刘询在险恶的环境中长大,比较早熟。他从小经常去宫外游玩,比较了解民间疾苦。他在即位之前,就和一位名叫许平君的女子相爱并成婚。即位以后,刘询又把许平君立为皇后,并和她生下了儿子。霍光的夫人想要立女儿霍成君为皇后,就贿赂了御医,把许平君毒死。刘询不动声色,迎娶了霍成君,并耐心等待,终于等到霍光死去。霍光死后,刘询就把当初和许平君生的儿子立为太子,霍家人大为不满。加上当年霍家毒杀许平君的事又在此时败露,霍家人就阴谋叛乱,结果被人举报,汉宣帝刘询下令把霍家满门抄斩,并废黜了霍成君的皇后之位,把她赶出皇宫,霍家专权的时代就此结束。

汉宣帝刘询忍辱负重,抓住时机,为爱人报了仇,为自己夺回了权力。但他也为胜利付出了代价。汉宣帝是个孤儿,要想打败霍家,总要给自己找个靠山,这个靠山就是他母亲家族的势力。他的母亲姓史,他在霍光去世以后,就把史家的两个舅舅调进皇宫,让他们掌管禁军。从此史家就显赫起来。

你看,汉宣帝在这里又开了一个头,叫作外戚干政。这和霍光当初建立的制度相结合,发生了化学反应。霍光时代,在皇宫里掌握朝政的将军们都是霍光的亲信。汉宣帝以后,这些将军们就主要由外戚担任了。比如汉宣帝在把霍成君赶走以后,又娶了一位姓王的女子做了皇后,于是王家也开始飞黄腾达。汉宣帝去世以后,汉元帝即位,王皇后成了太后,王家子弟都成为朝中的亲贵。汉元帝的儿子汉成帝即位以后,太后的哥哥王凤开始掌权,他的官职是“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这和霍光当年一模一样。汉成帝不理朝政,国事全部委托给了王凤。而王凤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是王莽的伯父。汉成帝之后的汉哀帝在位仅仅六年就去世了,只有九岁的汉平帝登上皇位,王莽就作为王氏子弟的代表,获得了“大司马,领尚书事”的头衔,走到了权力的中心。

王莽这个人平时严于律己,口碑很好。当时汉朝又出现了土地兼并等问题,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同时儒家又在鼓吹,只要恢复了西周时周公制定的周礼,就可以天下太平。人们面对社会危机,普遍相信儒家的这套理论。于是王莽就把自己打扮成当代的周公,宣布要带领大家一起恢复周礼。这套说辞赋予了王莽极高的道德声望,最后他终于水到渠成,篡夺了汉朝的皇位,西汉就这样灭亡了。

王莽在篡位的时候,只遭到小股势力的反抗,整个过程可以说是顺水推舟。这在表面上是因为汉平帝年龄还小,王莽的道德形象又不错,于是让他捡了个大便宜。实际上,这是一个漫长历史链条的最后一环。我们来整理一下: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建立了中朝体制。汉武帝去世以后,霍光把中朝体制进一步制度化了,从此中朝将军开始掌握实权。汉宣帝为了打击霍家的势力,任用外戚,从此外戚开始担任中朝将军,逐渐架空皇帝,其中势力最大的是王家。年幼的汉平帝即位以后,王莽篡夺了皇位,西汉终于走到了尽头。这个历史链条看上去充满偶然性,其实背后暗藏着必然的规律。下面我就来给你讲讲,这个规律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皇帝为了找几个人来给自己帮忙,设立了几个临时性的官职,结果这些官职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正式的制度。明朝有一个官僚机构叫“内阁”,内阁的领导叫“内阁首辅”,这个我们都很熟悉。但你知道,“内阁”是怎么产生的吗?当初朱元璋为了大权独揽,干脆废除了丞相。但国家大事那么多,他一个人忙不过来,于是就找了几个人来帮忙。这几个人都很有学问,平时待在朱元璋身边,帮他出谋划策,这些人被称为“大学士”。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围在皇帝身边,这就是内阁的雏形。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时候,他经常御驾亲征,北伐蒙古,更需要有人来帮他处理政务。于是他就让几个心腹大臣经常来皇宫内部的文渊阁值班,于是文渊阁就被称为“内阁”,这被视为内阁制度创立的标志。明成祖在位后期,内阁的职权越来越重,可以管辖政府六部。到了明成祖的孙子明宣宗在位期间,内阁的职权进一步完善了。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都要先由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起草处理意见,报皇帝批准,再发还回去。在皇帝不管事的时候,内阁就成了事实上的最高决策机构。比如万历皇帝即位的时候年纪还小,内阁首辅张居正独揽大权,成了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你看,明朝内阁的发展历程,是不是和西汉的中朝体制非常相似?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清朝的中央决策机关叫“军机处”,这是雍正皇帝建立的, 它原来也是一个临时性的机构。雍正皇帝当时在对西北地区用兵,为了避免泄露机密,就在皇宫里设置了军机处,调可靠的大臣过来处理紧急军务,顺便讨论其他公务。后来,军机处就变成了一个正式机构,一直延续到清末。军机处的长官被称为“军机大臣”,是朝廷里举足轻重的人物。雍正朝的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乾隆朝的福康安、和珅,都担任过军机大臣。你看,军机处的发展轨迹,是不是也和西汉的中朝官差不多?

这些现象背后,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条重要规律,那就是秘书咨询机构的制度化。无论是西汉的中朝官,还是明朝的内阁或是清朝的军机处,本质上都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帮皇帝处理文件,提供建议。秘书咨询机构一开始是临时性的,但它离皇帝很近,皇帝通过它来发布命令,指挥百官,方便而高效。所以在不知不觉中,秘书咨询机构成为常设的制度,而且权力逐渐扩大,可以管辖百官。西汉的尚书在东汉发展为“尚书台”,这是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除了起草和发布诏书,尚书台还可以监督和弹劾百官。尚书台的行政长官叫作“尚书令”,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尚书台历经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演变,在隋唐时期定型为“尚书省”,和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为“三省”。三省下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这就是著名的“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仍然是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一直延续到明代才废除。

有意思的是,皇帝设立秘书咨询机构,一般是想要压制外朝。但秘书咨询机构慢慢成长起来,一旦遇上皇帝年幼或是不理朝政之类的情况,秘书咨询机构就可以独揽大权,成为对皇权的最大威胁。西汉的霍光、王莽,明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都是如此。皇帝如果想要收回权力,就要寻找新的帮手,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外戚,另一种就是宦官。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外戚和宦官弄权的根源。

好的,这本书就为你讲到这里,下面总结一下今天的知识点。

第一,西汉灭亡的根源在于中朝官这个群体。中朝官是指能够经常进入皇宫,帮皇帝处理公务的心腹大臣。西汉前期,由于功臣集团的存在,丞相的权力很大。汉武帝为了压制丞相,就提高了中朝官的地位,这为西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第二,霍光作为汉武帝任命的辅政大臣,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身份独揽大权。他为了巩固权力,建立了中朝将军共同辅政的制度。汉宣帝为了打倒霍氏家族,借助了外戚的势力,从此外戚纷纷出任中朝将军,掌握朝政。最后外戚王莽出任大司马,篡夺了皇位,西汉于是灭亡了。

第三,西汉的灭亡是一个漫长历史链条的最后一环,背后是中国历史上秘书咨询机构的常态化。皇帝出于办事方便和加强皇权的考虑,设置了临时性的秘书咨询机构。这些机构往往会发展为常设的制度,并且成为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唐朝的尚书省、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撰稿:卞恒沁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转述:李璐

划重点

1.西汉前期,由于功臣集团的存在,丞相的权力很大。汉武帝为了压制丞相,提高了中朝官的地位。

2.后来霍光为巩固权力,建立中朝将军辅政的制度。汉宣帝为打倒霍氏家族,借助外戚势力,从此以外戚出任中朝将军,掌握朝政。

3.皇帝为加强皇权,设置临时性的秘书咨询机构。这些机构往往会发展为常设的制度,并且成为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