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凯南日记》 刘家琦解读

《凯南日记》| 刘家琦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乔治·凯南是美国最重要的一位外交家,他开创了冷战的格局,被誉为“冷战之父”,对20世纪下半叶的国际局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关于本书

这部日记是从乔治·凯南将近2万页的日记手稿当中筛选出来的精华部分,忠实还原了他将近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包括他所有的政治评述,以及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方面。透过这部作品,我们能了解乔治·凯南这样一位20世纪的伟大人物,他内心脆弱的时刻,他最细腻、最隐秘、最深入人心的思想轨迹。

核心内容

乔治·凯南人生中的三重矛盾,包括事业、家庭和俄罗斯情结,塑造出他多面复杂的人格特点。这是乔治·凯南人生的三重底色,也是我们理解他政治生涯高峰的几把钥匙。乔治·凯南一生中最为光彩夺目的高峰,他全部冷战思想的精华,都凝结在著名的8000字长电报和《苏联行为的根源》这两篇文章中。他深刻地剖析了苏联政府的心理和行动逻辑,并向美国政府提出了长期遏制苏联的政策。在冷战开始之后,整个20世纪的下半叶里,冷战的发展与乔治·凯南的预期事与愿违,这位“冷战之父”在他的后半生里,一直在为冷战的纠偏做着不懈的努力。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凯南日记》。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60万字,我会用大约3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20世纪美国著名外交家、“冷战之父”乔治·凯南的传奇人生。

很多人一听到这本书的名字,可能会觉得很陌生:凯南是谁?我为什么要看他的日记?乔治·凯南是美国最重要的一位外交家,他开创了冷战的格局,对20世纪下半叶的国际局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部日记忠实还原了他从1916年开始,一直到21世纪初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2005年3月18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两家报纸,他们同时在头版头条登出了一张黑白照片,报道了一个人去世的消息。上一个享有这种待遇的名人,是美国前总统里根。而这一次让主流媒体乃至全国哀悼的人,就是我们这部日记的作者,乔治·凯南。

让我们先来回溯乔治·凯南的一生。1904年,凯南出生;1925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外交生涯。1946年2月,他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报,对苏联的社会情况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受此影响,1个月后,美国正式提出“杜鲁门主义”。国会两院通过法案,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府,帮助他们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杜鲁门主义公开表示,美国要帮助其他民族安排自己的命运。

1947年,凯南在美国《外交事务》上发表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因此获得了“遏制之父”的称号。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美国表示要援助西欧各国进行战后重建,遏制苏联在欧洲的扩张,凯南出任马歇尔计划的核心智囊。1952年,凯南出任美国驻苏联大使,1953年退休卸任,1956年至2005年去世前,一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任职。

在整个20世纪下半叶,也就是凯南的后半生时间里,他通过公开演讲、出版著作、出席重要听证会等多种形式,为打破美苏僵局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全方位实施遏制战略,他还一手推动建立了美国中央情报局。

他写过20本书,几乎包揽了美国各大图书奖项,两次获得普利策奖。几百万人在收音机里听过他的演讲,被他的魅力深深折服,他对美国遏制苏联政策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他,整个20世纪下半叶,美国和苏联的关系会是什么样子,我们都无法想象。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在一次多国首脑会议上公开讲道: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取得的一些成就,要归功于杜鲁门、马歇尔和凯南这样高瞻远瞩的人。

有的人很难想象,活了100多岁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1904年凯南出生,那一年的中国,正在隆重地庆祝慈禧老佛爷的70大寿。而凯南去世的时间是2005年,那一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这就是凯南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跨度。罗振宇老师在2016年的跨年演讲中,讲到百岁人生这个话题时,就提到了乔治·凯南,凯南在80多岁的时候还在校园里骑着自行车,在挪威开着游艇,在他快90岁的时候,还出版了一本畅销书。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部《凯南日记》,就是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一位学术型的外交官,从他11岁,一直到他100岁的这90年时间里,将近2万页日记手稿当中,筛选出来的精华部分。其中包括他所有的政治评述,以及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方面。他在写日记的时候就抱有这样一个目的:他把自己当成一个历史人物,有一天这些日记会被别人读到,所以他感到有义务尽量完整地记录自己的生活。透过《凯南日记》这部作品,我们能了解乔治·凯南,这样一位20世纪的伟大人物,他内心脆弱的时刻,他最细腻、最隐秘、最深入人心的思想轨迹。他对自己最坦诚的剖析,正是我们寻常人还没领悟到的真谛。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角度为你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凯南人生中的三重矛盾,包括事业、家庭和他的俄罗斯情结,塑造出他多面复杂的人格特点。这是凯南人生的三重底色,也是我们理解凯南政治生涯最高峰的几把钥。

当我们对凯南的一生有了整体的了解,接下来第二个重点,我们就来了解他一生中最为光彩夺目的顶峰,也是凯南全部冷战思想的精华:著名的8000字长电报和《苏联行为的根源》,这两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以及这两篇文章怎样影响了20世纪下半叶美国遏制苏联政策的实施。

第三个重点,是当他走过了这个高峰,在冷战开始之后,整个20世纪的下半叶里,冷战的发展与他的预期事与愿违,但这位冷战之父在他的后半生里,一直在为冷战的纠偏做着不懈的努力,一直在积极地对美国的对外政策施加影响。

在我们接下来的讲述中,有两个名词需要你注意区分:一个是“苏联”,专指1922年建立、1991年解体的联邦制国家;另一个是“俄罗斯”,泛指俄罗斯民族从古到今所建立起来的国家,其中包括古代俄罗斯、俄罗斯帝国、苏联和当代的俄罗斯联邦。

我们先来看看凯南人生中的三重矛盾,包括事业、家庭和他的俄罗斯情结,塑造出他多面复杂的人格特点。

凯南人生中的第一重矛盾,就是他渴望建功立业与他悲观厌世之间的矛盾。凯南一生的成就,其实没有达到他自己的期望。他总是梦想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一个富有影响力的人,他在日记里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希望有一天,当我走过美国国务院的环形回廊,那些廊上的柱子都会因我而颤抖。”他一直渴望成为伟大的人物,他认为自己是“世界级的政治家”,把自己和印度总理尼赫鲁相提并论,他雄心勃勃地说:“尼赫鲁和我都能给世界带来独一无二的政治方略。”当然,他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他1947年预言苏联解体的方式,和1991年实际发生的情形几乎一模一样,他的预言超前了将近半个世纪。

虽然人生中有过辉煌的时刻,但是他常常感到忧郁和悲观。这在他的日记里体现得非常明显。因为他总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才想写日记,才想倾诉。他写道:“亲生母亲的过早离世,也影响了我的这种性格。”凯南在他的日记里,经常流露出悲观厌世的色彩。他19岁就在日记里担心:“虽然这个世界五彩缤纷,但是我觉得一切可能都会变得枯燥乏味、没有任何意义。”31岁的时候,他又在担心:“我觉得自己在想象力枯萎之前,在变成白发人之前,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世界了。”

他在日记里用得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厌恶和无聊。有人说像他这样曾经为国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在后来得不到国家重用的时候,自然会感到失落,发发牢骚,就像一个退伍的老兵。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他的一生当中都贯穿着这种悲观的态度,无论是二十多岁的敏感和惆怅,三四十岁觉得自己碌碌无为,还是五十多岁眼看就要老去,再也得不到国家的重用,乃至六七十岁眼睁睁看着美国的冷战政策和他的构想南辕北辙,他都把这些事情所触发的情绪真实地记录在日记当中。

如果你不了解凯南的一生,翻开这本日记,你会觉得里面大部分内容都带有满满的负能量,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好像在没完没了地吐槽。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已经很难被人理解了,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感觉,有人称他为孤独的智者。这个头衔可以说既是他当时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恰如其分地形容了他后来像先知一样的外交生涯。

凯南人生中的第二重矛盾,是他的婚姻幸福家庭稳定,与他追求性自由和创造力之间的矛盾。他的妻子安娜莉丝是一个特别得体的优雅女性。从凯南28岁的时候两人结婚,一直到他101岁去世,两个人相濡以沫,一起走过了73年的时光。按道理说,老夫老妻相伴一生的生活应该是非常幸福美满的,但是矛盾的地方就在于,这样一位妻子既让他感到踏实,又让他觉得失望。踏实的地方在于,妻子是一个持家有方的贤内助,如果说凯南一生当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军功章上也有妻子的一半。

有这样一个细节,凯南是一个色盲,所以有时候如果安娜莉丝不在他的身边,他就会穿着颜色非常不协调的领带和袜子去上班,作为外交人员当然也会闹出不少笑话来。这是他们生活上相互扶持、让凯南踏实的一面。但是另一面,凯南是一个天性敏感脆弱、思虑过重的人,而他的妻子又不是一个特别有思想的女人,甚至有一点过于乏味,没能分担他的各种焦虑和担忧。

他在日记里写道:“我觉得单调的一夫一妻制让我的创造力日渐枯竭。我相信性自由能带来思想上的动力和审美上的活力。”这种想法其实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比较认同弗洛伊德的观点,文明社会的约束,和性所激发的创造力之间存在着无法避免的冲突。他说:“我想改变世界,我还想再谈一次真正的恋爱,我只能在心里把这两种渴望暗暗地结合起来。”他在日记里半开玩笑地说:“老话讲,人不应该惦记邻居的妻子。老天爷啊,我这辈子已经惦记过一万个邻居的太太了,而且还会继续惦记到80岁。”不过我们透过他的日记,也看到他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得体地控制住自己内心的冲动,依然忠于妻子、忠于家庭。

凯南人生的第三重矛盾,是他作为一个美国人,与他一生都割舍不下的俄罗斯情结之间的矛盾。凯南29岁的时候第一次踏上苏联的土地。在此之前,他就已经对俄罗斯神往已久。这种迷恋就像对待一个前世的情人,不是一见钟情,而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他在24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俄语,26岁就开始深入地研究共产主义。他对俄罗斯的一切都颇有兴致,充满好奇。我们不知道凯南的俄罗斯情结从何而来,我们只知道,他家祖上还有一位乔治·凯南,是他爷爷的堂兄,与他同名,生日还是同一天,曾经在俄罗斯探险,回到美国以后就开始发文批判俄罗斯的专制统治,热心地支持俄罗斯的民主革命事业。

虽然在他的眼里,俄罗斯人民一贯是可爱的,但是凯南对当时苏联政府的态度可就截然相反了,因为苏联政府特别排斥他这种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官员。1933年,他作为美国大使馆的外交人员,到苏联就任以后的第一年,他29岁,就感受到苏联政府对美国官员的种种限制。他认为当时的苏联人民和外部世界,中间横着一个封闭而专制的政权。他对此感到强烈的不满,甚至由于心理落差太大,一度出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崩溃。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中,与他关系很好的一些苏联人被处决,让凯南作为一个外国人感到非常气愤和失望,离开了莫斯科。

可即便是这样,当他7年后重返莫斯科,成为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第二号人物时,他依然发现自己“每一分钟都陶醉其中,感觉回到这些俄罗斯人身边,能感受到他们对待生活的激情和活力。”他甚至在日记里这样说:“我有时候宁愿自己被送到西伯利亚去,也不愿意生活在纽约沉闷的派克大街上。”凯南对俄罗斯的感情可见一斑。这种感情是其他美国人无法理解的,也是当时的苏联人不可能相信的,但它就是凯南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所以他觉得自己是两个国家的“局外人”。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凯南人生中关于事业、家庭和俄罗斯情结的三重矛盾,塑造出了他多面复杂的人格特点。这是凯南人生的三重底色,也是我们理解凯南政治生涯最高峰的几把钥匙:他的郁郁不得志,和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形成鲜明对比;他的俄罗斯情结,助他成为了对苏联问题理解最为透彻的美国外交家。

咱们接下来就来说说凯南一生中最为光彩夺目的高峰,也是凯南全部冷战思想的精华:他在1946年发给美国国务院的8000字长电报和1947年以笔名“X先生”发表的长文《苏联行为的根源》,这两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这两篇文章到底有多重要?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两篇文章,没有凯南提出的遏制战略,可能就不会有著名的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可能也不会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20世纪的下半叶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取代冷战的有可能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凯南为什么要写这封8000字长电报呢?

这里要交代一下这封长电报的写作背景。凯南当时在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任职,他和当时的驻苏联大使哈里曼意见不合,于是他趁哈里曼回国述职、他自己担任代办的时候,发送了这封长电报,可以说是很偶然的个人行为,但是因为电报所论述的内容,和美国政府当时的需求不谋而合,所以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在杜鲁门政府官员中激起了广泛的共鸣。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看一看,凯南的这两篇文章是怎么分析苏联的政治思维,又是怎么为美国政府的外交手段建言献策的。

凯南从3个角度分析了当时苏联政治思维的特征。首先,从过去俄罗斯历史的角度,他认为,俄罗斯人有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他们的祖上是一群生活在广袤平原的农民,却与一群虎视眈眈的游牧民做邻居,所以心怀恐惧。演变到20世纪,苏联人对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的西方人依然抱有这种恐惧心理。苏联的政治家害怕外人渗透进来,了解到苏联政权内部的脆弱,也害怕苏联人民了解外部世界的真相,所以他们必须封闭,必须排外,必须对一切外部势力保持敌意,才能求得内心的安全感。即便外人带着友好和善意前来,他们也拒不接受。苏联政府长期以来就是这样教化他的人民的,苏联政府是一个靠假想敌才能存续下去的政府。只要告诉广大人民,苏联处在包围之中,敌人就在脚下,反动势力一息尚存,他们就可以继续维持自己的专制统治。

其次,也是凯南思想中最让人拍案叫绝的一点,就是从苏联政府的立场来分析,他们总是告诉人民:资本主义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这个敌人最终必然会走向灭亡。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意味着苏联政府并不急于实现这一目标,广大人民完全可以为最后的决战做好长期的、充分的准备。只要能团结好全体人民,为苏联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就是壮大自己的实力,就是离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又近了一步。

请注意前面说的“不急于”这三个字,凯南深刻地指出,苏联并不是要在短期内和美国进行殊死搏斗,也不是要在一个近期确定的时间内,推翻美国的社会制度。他是在耐心地经营自己的意识形态概念,而不会计较一时的进退得失。苏联政府很有可能会在强大的敌人面前退却,甚至让步,还不会觉得自己丢脸。因为他们关心的是那个最终的目标,是极大的权力和高度的控制,所以不会为了一时的输赢、为了争一口气,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最后,从苏联政权组织结构的角度看,凯南认为苏联政府就像一辆上满了发条的玩具车。他们的内部是高度协调统一的,政府并不关心事实,而只关心什么样的精神和信念,能最广泛、最高效地调动起全国人民,参与到建设祖国的大型协作当中。只要政府指出一个方向,全体人民就要无条件地接受并执行,不会被外来的观点所打动,就像一辆上满了发条的玩具汽车,咔哒咔哒,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所以凯南建议外国使节,不要幻想自己的话会对苏联政府产生什么影响,他们是铁板一块,那样做纯粹是浪费口舌。

这样一个政府,可以说是美国自建国以来的外交史上独一无二的强大对手。因不安全感而极端地封闭排外,靠假想敌维持专制统治,为了长期目标不计较短期得失,国家内部能动员起超高效率的大规模协作。这样的对手该怎么应对?凯南进一步为美国政府提出了3点对策:

首先,对美国政府而言,苏联的威胁和德国纳粹的威胁有着本质的不同,苏联政府没有纳粹政府那种长期的阴谋策划,也没有希特勒的那种冒险风格。所以只要苏联政府看到对手的各方面确实强大,他们就不会鲁莽地动武。美国不应该在军事方面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当然,凯南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在这里我们还要补充一个历史事实,就是在1952年,凯南赴任驻苏联大使的途中,接受记者的采访,将苏联和德国纳粹相提并论,引发了美苏之间的激烈争议,凯南也因此受到华盛顿方面的批评。

其次,和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比起来,苏联在各个方面都处于下风,是弱势的一方。只要西方展示出足够的团结、坚定和魄力,苏联人知道他们的胳膊是拧不过西方世界的大腿的。

最后,也是凯南的预言中最具有前瞻性的一点,就是他看到虽然苏联内部的协作体系非常庞大,效率也很高,但是这个体系是不健康的,是有着重大缺陷的。苏联政府过度发展重工业,忽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损害了农业、消费品生产、住房建设、交通运输等等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用战时动员的方式,迫使百姓投入到战后大规模工业建设中,进行高强度的劳动作业。这样的发展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就像一个不吃蔬菜水果、不知道补充维生素的运动员,只知道一路狂奔,一味地燃烧脂肪,怎么能一直跑下去呢?凯南直截了当地预言道:只要美国和苏联在国家实力上打持久战,苏联很可能会在一夜之间,从一个最强大的国家,变成一个最弱小、最可怜的国家。凯南虽然内心很不希望苏联人民受苦受难,但是他还是活着看到了这一天,只不过是在他提出这个预言的44年之后。

我们要注意,以上凯南分析的全部内容,并不都是绝对正确的事实,因为凯南的论证带有非常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是站在美国立场上分析美国外交的利弊,他的分析带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希望美国能够避免和苏联之间发生真刀真枪的热战争,转向长期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全面地了解冷战的成因,和双方的外交政策,一定要做更加细致周全的考察。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凯南全部冷战思想的精华——著名的8000字长电报和《苏联行为的根源》,这两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以及这两篇文章对20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听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觉得,既然凯南被誉为冷战之父,他在冷战的开始阶段中又发挥了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冷战后来的发展就是按照他的计划来实施的吧?答案恰恰相反,我要讲的最后一个重点就是:在冷战开始之后,整个20世纪的下半叶里,冷战的发展与凯南的预期背道而驰,这位冷战之父在他的后半生里,一直在为冷战的纠偏做着不懈的努力,一直在用各种方式积极地对美国的对外政策施加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凯南的结论是,只要美国拥有足够的实力,能够适时地展示出实力,就可以遏制住苏联,而不必动用武力。但是因为凯南的这两篇文章,把苏联的威胁描绘得太生动了,所以大多数美国官员还是认为,美国要加强军备来对抗苏联。凯南自己万万没想到的是:虽然他推动了整个冷战格局的形成,但是美国的冷战政策竟然演变成了军备竞赛,而且从此一条路走到黑。他对此感到非常震惊。

其实凯南一眼就看穿了美国人的恐惧:美国人总是觉得,一个人有能力做这件事,就代表他可能会做这件事。所以为了防止他做这件事,美国人要先下手为强。事实上直到今天,在美国处理各种国际事务的时候,我们还能或多或少地看到这样的心态在作祟。在凯南眼里,这种恐惧是非常可笑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对方,到底愿不愿意做这件事情。面对美苏军备竞赛,凯南感到非常的焦虑。

1981年,他在出席爱因斯坦和平奖颁奖典礼的时候,抓住了发表获奖感言的机会,77岁的凯南大胆提出了一个方案:美苏两国把各自手中的核武器数量削减50%。直到9年以后,1990年,美苏达成了削减50%战略核武器的原则协议。1991年戈尔巴乔夫与老布什在莫斯科签署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条约。凯南在这整件事情当中,应当记一个首功。

其实凯南的老年生活一直摇摆在出世和入世之间。一方面他对美国政府愚蠢的军事扩张政策感到愤怒不已,他很多次都下定决心再也不掺和冷战方面的事情了,去过自己田园牧歌、著书立说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又总是不甘心,总是盼望着能有更多决策层的关键人物,听一听他对冷战的看法,采纳他对于政策的建议。

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比如大学里进行演讲。他发现自己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但是没有人重视他的思想。因为凯南的演讲很吸引人,所以很多人都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娱乐心态来看热闹,这让他感到非常失望,觉得自己像一个滑稽人物,他在日记里面抱怨道:你们尊重我这个老头子,为什么不尊重我的思想呢?当他发现自己得了普利策奖的作品,里面提到的观点没有引起政府决策层任何的注意,也没有人来向他请教什么问题,他就感到特别的失望。1962年,当苏联向古巴部署核导弹的时候,肯尼迪总统都没有来征求凯南的意见,虽然他平时很尊敬凯南。

凯南在日记里坦言:“我常常意识到,自己有一份责任,就是不辜负别人对我的形象的期望。”冷战之父的头衔、公开的演讲、出版的著作、高龄外交家的声誉,让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努力,尼克松上任以后,凯南还为他主动出谋划策,也没有得到重视。他一边在日记里抨击现行政策的荒谬和愚蠢,一边积极地以各种方式施加影响,试图改变现状。他在70岁的时候还创办了凯南研究所,致力于推动对俄罗斯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希望能增进美国精英阶层对苏联的理解。

2001年6月5日,他97岁中寻常的一天,他在日记里写道:“我感到身体非常的虚弱,不过我最后去了一趟凯南研究所的老办公室,把办公桌上剩下的文件全都批阅完毕了。回家的路上,我在想:至少,我的任务,都完成了。”此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直到2005年3月17日,他在平静中安详地闭上了双眼,走完了他101岁1个月零1天的漫长人生。

以上,就是《凯南日记》一书中,关于乔治·凯南这一生的主要内容。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凯南人生中的三重矛盾:第一重矛盾,就是他渴望建功立业与他悲观厌世之间的矛盾。第二重矛盾,是他的婚姻幸福家庭稳定,与他追求性自由和创力之间的矛盾。第三重矛盾,是他作为一个美国人,与他一生都割舍不下的俄罗斯情结之间的矛盾。

其次,我们说到了凯南一生中最为光彩夺目的高峰,也是凯南全部冷战思想的精华:著名的8000字长电报和《苏联行为的根源》,这两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凯南深刻地剖析了苏联政府的心理,和他们的行动逻辑,并向美国政府提出了长期遏制苏联的政策,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最后,我们说到了在冷战开始之后,整个20世纪的下半叶里,冷战的发展与凯南的预期事与愿违,但这位冷战之父在他的后半生里,一直在为冷战的纠偏做着不懈的努力,一直在用各种公开的方式,积极地对美国的对外政策施加影响。

撰稿:刘家琦 脑图:摩西 转述:顾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