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盗史》 裴鹏程解读
《全球海盗史》| 裴鹏程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是《全球海盗史》,我们聊一聊海盗这个职业的诞生、发展和衰落,以及海盗如何影响现代文明。
我们印象里的海盗,往往来自小说、电影、动漫:他们驾着大船行驶在海面上,依靠团队协作和暴力手段劫掠财富,快意恩仇,看起来颇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
真实的海盗完全不是这样,从诞生那一刻开始,海盗的一生就注定伴随着各种危险和灾祸,等待着他们的结局是死于非命,可能是战死、淹死、饿死,可能是死于坏血病、疟疾、瘟疫,也可能是被折磨致死。既然这样,为什么历史上会有那么多人投身这项高危职业呢?
不难想到,干抢劫勾当的人大多是底层人。他们饱受贫穷,走投无路,于是打起抢劫商客的主意,在陆地抢劫,是山贼强盗,如果是在海上抢劫,那就是海盗了。尤其是古代海运成本高,难得出海一次,船上大概率会载满丝绸、香料、瓷器、珠宝这些高价值货物,如果打劫成功,获利极大。于是那些一无所有的贫民,便以生命为代价,走上海上抢劫这条不归路。
这里有个问题,如果海盗只是些食不果腹的贫民,那跟普通强盗没区别,无非作案场所不同。但后人对海盗的情感显然不一样,为他们写小说、拍电影。所以海盗并没那么简单。比如海盗中有相当一部分贵族,他们不会觉得抢劫有损身份,甚至引以为傲;后来海盗还成了大国博弈的棋子,能影响国际政治的走向;甚至,海盗在不少方面称得上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先驱。
这就要说到今天这本《全球海盗史》了,其作者彼德·莱尔就职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专门研究恐怖主义。借着这本书,我们不仅能拨开影视文学迷雾,追寻海盗真相,其实也是从一个新的角度,观察近代大国的海上霸权之争,了解西方社会的制度发展。
接下来,我们就拉开海盗千年历史的大幕。全球有各种海盗,他们各是在什么条件下诞生的?海盗们过着什么生活,职业前景怎么样?最初小打小闹的海盗,为何发展成强大力量,叱咤风云四百年?又为什么海盗突然衰落,他们给现代社会留下了什么影响?
让我们先从海盗的诞生讲起。
关于早期海盗,学界把时间划在公元700年到1500年,对应唐朝到明朝。这八百年里,世界各沿海地区都萌生了海盗,大致分为地中海、北方海域和东方海域三大片区。三大海域独立发展,所诞生的海盗类型迥异,互不联系。
海盗诞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各种不可抗力导致人们实在无法靠常规手段生活下去。比如,恶劣的自然灾害、地理形势的突然变化。在中国古代,爆发自然灾害通常会引发饥荒和瘟疫,随后就是骚乱,盗匪四起。沿海地区盗匪的主要形式就是有组织的海盗活动。中国近邻日本的情况也类似。1134年日本爆发大饥荒,大量饥民组成相当泛滥的海盗,竟然打劫起开往京都的日本皇家运粮船。
讲古代海盗,北欧维京人不得不说。
如果请你拿张白纸,试着尽可能准确地画出北欧地图,恐怕你会崩溃。挪威、瑞典、芬兰、丹麦有数不清的峡湾、河流、山脉,地理边缘相当破碎。这样的地形导致陆上远距离运送物资几乎不可能。而且,从公元3世纪开始,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北欧沿海的农田原本就少得可怜,这下更是被淹得所剩无几。
到8世纪以后,生存压力几乎把整个北欧社会推下大海。要么在海上经商,要么当海盗劫掠,还有人两样都干。但不管做什么,下海比种地的危险大多了。环境如此恶劣,北欧战乱不断,丹麦人、瑞典人、挪威人,随机一对一、一对二作战。战争过于频繁,北欧的社会面貌因此相当独特,崇尚武力,推崇悲情的个人英雄主义。这一点我们读北欧神话“诸神黄昏”的故事就能感受到,不多解释。
这里特别说说,北欧古人对财富的观念。
什么是财富?中国古人会把赚到的钱转化为房屋和农田,传给子孙,同时供子孙读书做官,以地位和权力巩固财富。但在维京人这里,财富并不是藏在箱子里的黄金白银,而是流动的社会地位和人脉。
出海贸易、对外作战,都是九死一生,人生最悲哀的事情就是“人死了钱没花了”,所以维京人的人生观颇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感觉。同时,为了提高出海赚钱的成功概率,就得拉拢更多人,而要拉拢人,挥霍财物十分必要。但也不用担心,“千金散尽还复来”嘛,出海干票大的就好。因此海上掠夺非常必要,甚至相当日常。当地政府也明白百姓的苦衷,不会过度干预。渐渐地,海盗就变成跟铁匠、木匠一样的常见职业了,行行都能干、都能出状元。
当然,并不是所有维京人都会散尽家财。我们在不少童话、电影里,都会看到有关藏宝图的桥段,这也源自维京人的生存哲学。前些年考古学家发掘了瑞典哥得兰岛遗址,发现许多精心埋葬、极难发现的宝藏,这些宝藏的年代都指向维京人时代。因为战乱从不间断,如果把手里的钱盖了房子,转眼就化作废墟了。所以,有了钱要么尽快散出去,要么就好好藏起来。
可以说,北欧海盗的诞生核心原因就是独特的自然因素,而且它缺少东亚古代治乱循环的喘息机会,也没有宽阔的农业腹地作为缓冲,所以这里的海盗生态跟东亚不一样,社会是动乱的,生命是易逝的,财富无法轻易保存。
我们说自然环境是古代海盗的温床,不只是在说环境恶劣导致贫民出此下策,也是在说,有的地方就适合海盗做业务,就便于扩大组织规模,拉人上贼船。
比如,美洲加勒比海以及欧洲地中海地区散落着众多岛屿,它们把水域分隔成一条条狭窄的通道,东南亚马六甲海峡沿岸有着繁茂的红树林,都是完美的伏击地点。以逸待劳、守株待兔,就等待着毫无戒备的船送上门。春秋季是航运高峰期,这些海域的船只密密麻麻,如果不幸遭遇海上暴风、激流和暗礁,不熟悉环境的商船就等着被瓮中捉鳖吧。
前面我们讲的都是自然环境因素,因环境沦为海盗,也因环境而成就了海盗事业。除此以外,古代海盗壮大还有一些关键催化剂。
比如信仰。中世纪晚期,地中海周边的南欧、西亚、北非,都处于虔诚的宗教文化中,有的是基督教,有的是伊斯兰教,有的是其他教派,教派竞争本来就激烈,在当时环境下,宗教更成了效力强劲的催化剂,为人们放手劫掠“非我族类”的财富找到了冠冕堂皇的借口。可以说,当时只要是规模较大的冲突,几乎都会扯着宗教幌子。
海盗事业想要发展起来,除了海盗的个人动机、宗教狂热外,还需要一些条件,如腐败的官员、治安不佳的港口,以及当地政府的默许等等。
像地中海沿岸的大型港口,就在海盗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港口是货船停泊的地方,按理说最怕海盗了,但地中海大型港口在当时无一例外都是海盗们处理赃物、招募水手、获取情报的据点。
东方海域也有类似港口,官员士绅会在这里勾结倭寇海盗。嘉靖年间,总管浙江、福建两省海防军务的官员朱纨因就说过:“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犹易,去中国衣冠之盗尤难。”
像这样海盗和精英之间的互惠关系,在同时期日本也可以看到,九州岛的沿海大名们经常借助海盗的力量,一边保护自己的海上贸易,一边骚扰竞争对手的商船。
我们已经介绍了,古代海盗诞生与壮大的各类因素,主要是从外围来观察海盗。下面,让我们把镜头逐渐推近,看看作为一个从业者的海盗,是怎么工作的。
假设,有一个叫约翰的小伙子,他生活在五百年前的欧洲,因为种种原因,被迫做了海盗,那他会过上什么生活呢?
开局,摆在面前两条路。第一条路是约翰自己创业单干,意味着要有自己的船。参考前辈经验,问题通常这么解决:约翰登上一艘商船或者战船,想方设法拉拢人心,试图煽动叛乱,带领船员们集体哗变。又或者是去偷窃一艘停在港口无人看管的船只。但不管怎么做,听得出来,难度太大了,约翰干不来。当然,还有相对简单的第二条路:直接加入成熟的海盗团伙,从底层做起。
成熟的海盗团伙,会根据狩猎水域,选择特定船只。如果是离据点不远的近海水域,他们会选轻快的船只,这些船适合伏击。而那些在远海狩猎的海盗会选大船。北欧海域曾经活跃过一个著名海盗团伙“粮食兄弟会”,他们驾驶的是一种叫“柯克船”的大型木质战船,船的首尾还建有船楼,用于瞭望寻找目标。
有了合适的船,约翰就可以出海了。但约翰是基层海盗,还接不到抢劫这类核心工作,首先要帮助大部队寻找合适的目标,有点像《西游记》里巡山小钻风的活儿。雷达发明前,侦察海上船只,基本只能靠眼睛看。高度决定人的视野,所以,约翰的活儿说白了就是爬上主桅杆的瞭望台环顾四周。
如果约翰加入一些比较强大的团伙,还有可能在出海之前,被派离船只打探情报,提前了解满载货物的商船货物多少、在哪儿出现、何时离港、有没有同行竞争,工作内容更丰富。
确定目标,就要动手了。别以为海盗都是大老粗,海盗最懂利益计算,从不先来硬的。海盗们会把船伪装成商船,接近目标后,冷不防升起海盗骷髅旗。这就像狮子作战前嘶吼一样,释放清晰有力的信号:顺我者生,逆我者亡。毕竟在15世纪,一艘标准商船通常20多个船员,而海盗船上不仅人多,而且训练有素,都是久经沙场的水手兼打手。
就像作者所说:“尽管海盗旗象征着死亡与毁灭,但它也不是只寓意黑暗和厄运。”因为,海盗旗的使用,防止了血腥战斗的出现,那样的战斗不但会让海盗有损失,也会导致无辜船员的伤亡,所以海盗旗客观上救了很多人的命。
但有的商船就是会顽抗到底。打斗在所难免,抄家伙吧。需要说明,真打起来,海盗船和商船的兵器、打法都差不多。双方首先使用弓箭对射,僵持不下再想办法靠近对方船只,跳上甲板肉搏。常备武器有匕首、斧头、长枪、十字弓等等,有的船还会配备当时刚刚出现的火绳枪。商船胜了会赶快逃走,如果海盗胜了,少不了俘虏船员,在船上搜刮一番。
这个时候海盗会劝降这些船员,你可能没想到,大部分情况下俘虏的船员都会入伙。因为海盗挣得多,遇到海盗就像接触流感病毒携带者一样,成为其中一员。当然也有人担心将来被抓住后绞死,不愿意加入,海盗也不会强迫他们。这是个成本问题,把那种不情不愿的人弄到了船上,一旦遇到大的风险,这些人往往是不安定因素。不愿加入,就让他们走呗,除非他是手艺人,比如说木匠,他能够修甲板上的缝隙,能做木桶。如果是手艺人,海盗就会软硬兼施了。
海盗的业务范围不仅限于海上,一些规模更大的团体,会组织成海盗舰队,袭击陆地目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维京人对欧洲基督教国家的长期侵袭。他们会穿过北海到达不列颠、爱尔兰和法兰克海岸,扫荡教堂和修道院。西欧的修道院会特意建在岛屿或者海岸边,这里存放着大量的物资,原本是为了背靠大海避开陆地上的军事冲突,没想到腹背受敌,便宜了背后的维京海盗。
其实,绝大部分海盗的职业生涯都非常短暂,并不像电影里那样,当一辈子海盗,甚至世代为海盗。那些大名鼎鼎的海盗,比如“黑胡子”爱德华·蒂奇,也仅仅活跃了两年左右,这已经算从业时间长的了。“黑胡子”是被杀的。因为海盗过于凶残,海上和陆地有无数人想要除掉他们。
怎么除掉呢?海盗顽强且灵活,能抓早抓了,所以常见手段并不是硬碰硬,而是拉拢瓦解。比如用钱收买,赦免无罪;或分化一些海盗当海盗猎手,转过头攻击其他海盗,就像宋江和水浒英雄的结局一样。当然,绝大多数普通海盗的职业生涯很短,人生故事也没那么荡气回肠,只因为他们的工作风险太大,从业不久就死于非命了。
刚才讲的这些内容,是16世纪以前的海盗。不管掀起多大的风浪,他们也只是盗贼的一种。但从16世纪开始,曾经唾弃海盗的绅士、打击海盗的官员、视海盗为仇人的商户,也加入了海盗行列。
因为时代变了。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强国崛起,在和东方诸国较量的过程中,逐渐占据上风,此后当了三四百年的世界霸主,直到1914年一战前,西欧国家仍然控制着世界上84%的土地。
过去我们习惯说“欧洲列强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这个表述很模糊,似乎欧洲各国政府都很强大,他们派出军队在有序征服落后地区。其实,足迹踏遍全球的是海盗和冒险家,欧洲海盗事业鼎盛的四百年,正是西欧崛起的四百年。
古代海盗,是底层人走投无路的下下策,而近代海盗则有更多的社会阶层融入,其中不乏贵族和富商。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手下就有一大批所谓的“绅士冒险家”。这个称号冠冕堂皇,实际从事的活动和海盗没什么区别。他们从事海盗活动,并不是背负光荣和使命,为英国开疆拓土,其实就是为了给女王干活,维持王室奢靡的生活。还有一些贵族是因为背着皇室债务,眼看着就要破产和颜面扫地,于是也把目光转向海上探险和抢劫活动。也就是说,所谓“绅士冒险家”其实是英国王室的私人合作伙伴,称不上国家行为。
不过,后来商人也投身海盗事业,这时海盗对西欧社会的影响力便迅速扩大了。由于法律还不完善,合法贸易和走私活动,几乎没有清晰界限。一条航行在大洋上的船只是海盗船还是商船,取决于当下哪个利益最大,如有机会,商船也可以摇身一变为海盗船。
1592年,一位叫托马斯·怀特的船长,在从伦敦到巴巴里海岸的贸易航行中,遇到两艘西班牙船只,毫不犹豫地拦路抢劫。怀特劫掠的战利品总价值约为2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260万英镑或2400万人民币。
除了这种顺手牵羊的遭遇战,一些有野心的商人会配置自己的冒险队伍,黑白道两吃。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劫掠活动中,商人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他们有时自己下海抢,有时会为海盗提供资金支持。很有意思,差不多同一时间,地球的另一侧一位明朝官员却在感叹:“朝廷准许贸易时,海盗成了商人;而朝廷禁止贸易时,商人便成了海盗。”一个正在走向开放,一个预备封闭保守。
在16世纪,欧洲统治者为了将海上掠夺而来的不义之财,洗白成为合法财产,他们会进一步歪曲法律,让海盗活动处于灰色地带。上至君主,下至码头管理者或城镇官员,慢慢得都在一条利益链上。西欧社会形成一种共识:当海盗并不丢脸。只要能获得丰厚的财物,海盗也是英雄好汉。如今一些西方影视作品渲染的海盗英雄气质,就源自16世纪西欧社会风气的转向。
我们习惯了宏观地看问题,西欧国家从16世纪开始快速发展。但调整看历史的焦距,仔细寻找推动历史大势具体的人,本书发现,关键的群体竟然是海盗,是他们开启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
海盗不只劫掠财富,在近代欧洲,海盗还是强国博弈的外交工具。说得直白点就是西欧各国政府搞“双标”,海盗行为是否合法,他们拥有最终解释权。外国船只劫掠本国船只,必须秉公执法。如果本国舰队劫掠了敌国的船只时,他们不闻不问,或者干脆直接否认劫掠行为与官方有任何关系。这一准则在当时的国际政治中被普遍采用,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合理推诿”,就是官方一边笑纳这些夺来的战利品,一边把掠夺别国财产的违法行为甩锅给海盗。
海盗作为“合理推诿”的工具,给敌人造成的损失相当惊人。16世纪荷兰海运非常发达,很多人都听过“海上马车夫”这个美誉,殊不知,这是个常被蹂躏的可怜的“马车夫”。1568—1648年这80年间,荷兰隔三岔五被西班牙、葡萄牙海盗劫掠,至少有1800多艘舰船被海盗捕获,533艘渔船被击沉。后来居上的英格兰更是一股流氓劲儿,在第二次英荷战争期间,英格兰海盗一度占领了荷兰的岛屿和国土。换句话说,近代欧洲海战,明面儿上是威武的海军在作战,背地里少不了各国海盗间的经济消耗战。但这也说明,海盗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当然,海盗绝不满足于蜷缩在欧洲地界。近代西欧海盗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全球化。全球化是近代历史的主旋律。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英格兰、法国与荷兰开始对外殖民,欧洲海盗的舰船作为前锋,第一时间遍及全球。中东的奥斯曼帝国、南亚的莫卧儿帝国,以及东亚的大清帝国,其实都与西欧海盗交过不少次手,只不过我们会把这些入侵者统称为“西欧列强”,而忘记这些列强并不一定是正规军。
西欧海盗除了冲击传统帝国,也渗透串联全球大大小小的海域。过去,世界是割裂的,每片海域都有本地海盗,如今欧洲海盗掺和进来,跟他们抢生意了。苦了谁?只有商船,不仅继续承受本地海盗骚扰,还要面对外来海盗威胁。
总之,西欧政府默许或鼓励、地理大发现引发的全球化,还有海盗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和对财富的巨大渴望,共同使得海盗群体,进入了鼎盛发展的时期。
欧洲近代四百年的发展,也是欧洲海盗辉煌的四百年。为什么最近几十年海盗明显变少了?尤其是最初海盗猖獗的欧洲北海、地中海地区,几乎看不到海盗了。
因为敢于冒险的人不多了?利润丰厚的商船减少了?显然不是。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原因是,海盗劫掠变得很困难,毕竟大部分海域空中、海上都有巡逻。但海盗少了不意味着犯罪活动减少。一些偷渡、走私的秘密犯罪业务,在逐渐取代海盗这种明目张胆的暴力犯罪。
海盗快速消失,是价值观变了。海盗昔日荣光不再,当海盗不再是“做正确的事”。一个直观表现是,贵族、绅士、富商不再加入海盗,现存的海盗几乎都来自社会的最底层。
早在1856年,西方列强就签署了《巴黎宣言》。宣言明确提出:私掠活动,从今以后将被永久取缔。也就是说,以后要想出海冒险、追求荣誉,必须加入正规海军。任何商人要想赚大钱,必须依靠敏锐的洞察力、宝贵的信息差、勤奋的劳动力。当然,从发布宣言到形成共识,需要不少时间,大概半个世纪后,到20世纪初,海盗才逐渐退场。
在今天,除了极少数地区,现在我们似乎只能在电影院、游乐场、主题公园才能看到海盗形象。但他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不止于此,有的方面甚至称得上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先驱。
比如民主选举。早在15、16世纪,海盗就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领袖,海盗有权对所有重大事务投票,可以罢免不称职的领导。
18世纪,一艘名为“皇家浪者”号的海盗船举行了一次竞选演讲,不只候选人可以登台,其他海盗也可以为自己支持的候选人站台。一位叫丹尼斯的船员慷慨陈词,鼓动海盗们为罗伯茨投票,丹尼斯说:“只有罗伯茨的专业知识和勇气最能护卫我们这个集体,并且能为我们抵挡危险和各种不稳定因素所带来的暴风雨,以及混乱无序所带来的致命后果……他是在各方面值得你们尊敬和拥护的伙伴!”最终,罗伯茨当选船长,他随即发表当选演讲,发誓忠诚地为大伙儿的利益服务。
这种竞选模式跟今天的欧美选举何其相似,而且海盗民主是一人一票的民主,不是只把权力分给一小撮政治精英。这种民主模式比美国《独立宣言》还要早半个多世纪,比英国的《第二改革法案》推行的普选先行了将近150年。
当然,海盗实行民主不是自己偏好民主,也不是外界强行设计,只源于他们对利益的极致追求,在长期磨合调试中出现的。
近代的海盗在种族平等方面也走到了欧洲前面。17、18世纪西方盛行黑人奴隶制,而漂浮于海洋的海盗船上已经开始“雇佣”黑人水手,他们与白人水手待遇一致,有投票权,有跟其他船员同等的身份和地位,与其他海盗并肩作战、共同进退。要知道,在英属殖民地,黑人奴隶直到两个世纪后的1833年才开始享有自由。在美国,奴隶制一直持续到了1865年;并且再过很多年后,美国黑人才开始在政治上以及工作中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
当然,海盗们的包容,并非信奉人人平等。只因为在海盗世界,黑人作为奴隶创造的财富实在很少,一旦背叛逃离威胁极大,所以海盗们会选择将他们团结起来,共同进退,也是基于利益的考虑。
《全球海盗史》这本书,我们就解读到这里。
海盗群体发展,按时间可以分为三个时代。公元700年到1500年是海盗诞生和初创期,不少底层人借助有利地形,伏击来往船只。公元1500年到一战前这四百年,欧洲海盗因为国家崛起而快速发展,成为欧洲政府敛财、消耗敌国的工具。到两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欧洲国家无力争霸,作为工具的海盗被抛弃了,海盗群体快速衰落。
试着评价一下海盗。海盗罪恶滔天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不过他们在内部治理上,甚至一度超前于欧洲社会。原因不难找到,对物质利益的关注催生了海盗,物质利益又在背后驱动着海盗行为。真实的海盗并不古怪疯狂,相反他们非常理性,非常懂得成本的精细计算。
但话说回来,海盗的工作方式高效率高回报,但效率和正当是两回事;海盗曾建立了先进规则,但技术与道德也是两回事。历史上的海盗选择了效率和技术,抛弃了正义和道德。也因此,文明一方的效率和技术落后时,海盗有生存空间,当文明一方的效率和技术大幅超过海盗时,海盗也便风光不再,匆匆下线了。
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感兴趣的话,不妨点击链接,读读这本《全球海盗史》。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全球海盗历史三阶段:公元700年到1500年是海盗初创期,不少底层人借助有利地形,伏击来往船只;公元1500年到一战前,欧洲海盗因为国家崛起而快速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后,作为工具的海盗被抛弃了,海盗群体快速衰落。
2.真实的海盗并不古怪疯狂,相反他们非常理性,懂得成本的精细计算。因此海盗在内部治理上曾经超前于欧洲社会,出现了“全民民主”“种族平等”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