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虏伯的军火》 朱步冲解读
《克虏伯的军火》| 朱步冲解读
关于作者
威廉·曼彻斯特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美国近现代史著作《光荣与梦想》的作者。除此之外他还著有《黎明破晓的世界:中世纪思潮与文艺复兴》,和20世纪多位伟大人物的传记,包括邱吉尔、麦克阿瑟、肯尼迪和洛克菲勒家族等等。他擅长把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细致入微的历史人物细节有机结合,为读者创造身临其境的在场感与宏大的“全景式”体验。
关于本书
在纽伦堡审判之后,曼彻斯特就对克虏伯,这家在历次战争中充当德国军事机器推动力的庞大企业产生了兴趣。从50年代后期开始,曼彻斯特就开始系统阅读档案库中上千封克虏伯历代掌门人的私人与商业书信,并走访欧洲七国,采访了包括阿尔佛利德·克虏伯在内的数百位当事人,最终于1964年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完整复原了百年以来克虏伯工厂的历史,以及被称为“埃森的无冕之王”的克虏伯家族四代掌门人的生平。
核心内容
克虏伯,这家崛起于工业革命时期的德国钢铁与军火企业,既是德国统一崛起的伴生物,也是德国争霸的幕后推手。作者威廉·曼彻斯特利用海量资料,用恢弘生动的笔法,细细回溯了这家德国家族企业四代掌门人的生平,讲述了克虏伯如何把自己绑上国家战车,在德国统一争霸的战火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又追随纳粹德国一起坠入毁灭深渊的故事。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朱步冲,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威廉·曼彻斯特的《克虏伯的军火》,副标题是“德国军工巨鳄的兴衰”。
德国的崛起,是人类近现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由于身处欧洲中央,德国的崛起对当时的世界政治秩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重构,而德国的称霸野心,直接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其影响延续至今。
德国之所以如同火山喷发一样,一跃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一是依靠当时一批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比如我们熟悉的俾斯麦。另一方面,是德国搭上了工业革命这班特快列车,凭借丰富的煤炭钢铁资源储备和基础研究能力,在19世纪后半叶崛起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工业强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工业制造力,成为它谋求霸权的底气。当然,很多学者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发掘出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德国人作为一个民族,它的民族性格很特别。学者们认为,德国崛起和随后发动世界大战的疯狂,都可以从这种民族性格中去寻找答案。
这其中,有一家曾经煊赫一时的家族企业,可以被我们当作研究德国政治、经济崛起和民族性格的样本,它就是克虏伯,大名鼎鼎的德国军火与钢铁制造巨头。
这本书的作者说,克虏伯是德国统一和争霸背后工业实力的缩影,它的产品,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底气。凭借与德国历任政治首脑的密切关系,克虏伯家族影响了从德意志帝国到纳粹第三帝国时期,几十年中德国的内政外交政策。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霍恩说,从未有一个国家的命运,如此紧密地和一家企业结合在一起。不仅如此,克虏伯公司历代掌门人的品格,更是被誉为“集中了德国人性格中最好和最坏的两极”。可以说,了解了这个家族的历史,你就能厘清德国近代政治与经济崛起的来龙去脉,洞悉这个民族的独特气质。
说到这本书的作者威廉·曼彻斯特,可谓大名鼎鼎,他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那本经典的美国近现代史著作《光荣与梦想》,就是他的手笔。曼彻斯特擅长把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细致入微的历史人物细节有机结合在一起。而这种驾驭重大历史题材的能力,在这部鸿篇巨著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讲解这本书的内容精华:
第一部分:克虏伯是如何抓住工业革命这两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实现了原始积累。克虏伯身上体现了德国民族的哪些特性?
第二部分:克虏伯是如何通过和国家政权绑定,走上了“军火强国”的道路,帮助德国完成了统一?
第三部分:克虏伯是如何让德国义无反顾地走向了两次世界大战,最终导致了自身的衰落?
如果把德国比作一个崛起在中欧的工业巨人,那巨人那颗强劲的心脏就是鲁尔工业区。它位于今天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 是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路,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
作者介绍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曙光降临欧洲大陆后,鲁尔地区在19世纪初迎来了第一次大发展。从蒸汽机、农具、抽水机,到火车车头和铁轨,每一样新发明和产品,都需要大量钢铁作为原料,而钢铁制造,离不开持续的煤炭供应。而鲁尔坐拥含量高、品质优的煤炭矿脉,像一条黑色的地下脉搏,一直延伸到波兰境内。凭借取之不尽的优质煤矿,加上附近的比利时、荷兰,又是常年从事金属锻造冶炼的技术中心,鲁尔地区迅速从落后的中世纪农村小城镇,进化成巨大的工厂城市群。
就在鲁尔工业区的中心城市埃森郊外,有一座小小的家庭炼铁作坊,作坊主名叫弗里德里希·克虏伯。弗里德里希野心勃勃,总觉得自己天生是干大事的人,发了点小财之后,他就瞄准了一项新技术:炼钢。
作者说,在那个年代,炼钢可以说是一项受专利保护的黑科技,其获取难度和今天普通人想要掌握核反应堆技术差不多。1740年,英国谢菲尔德有个钟表匠亨兹曼,将铸铁放在小型封闭的陶瓷熔炉里高温脱碳,发明了最早的钢铁铸造方法。比起铸铁,脱碳后的钢铁更坚硬,延展性更好,于是,按照这种方式被造出来的“谢菲尔德钢”,被英国当做最高等级的工业机密,严禁外传。弗里德里希实验了几十年,折腾了半天,也没有破解“谢菲尔德钢”的秘密,还差点把自己的炼铁作坊搞破产,在1826年他去世的时候,作坊里只剩下7个工人。
作者告诉我们,和弗里德里希相比,年仅14岁的儿子阿尔弗雷德,却是一个更加合格的企业家。他一边在作坊里继续搞技术攻关,一边给所有潜在客户写信,推销自己还不成熟的产品,主要是熔炼金属的钢制坩埚和压制金属用的辊轮。比起父亲,阿尔弗雷德的运气不错,产品质量虽然不算优秀,但还是有订单,这是因为他赶上了风口期:经过拿破仑战争,德国各邦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虽然政治统一还遥遥无期,但首先可以在经济上紧密联合起来,通过一体化来保障自己的贸易利益,这就促成了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
关税同盟有什么好处呢?这里我援引《剑桥欧洲经济史》中的数据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时,德意志境内邦国林立,如果一个商人从北部的汉堡想把自己的商品运到东南方的德累斯顿出售,那么一路上要交三十五次过境税,而且按照无数种不同的税则,要用十种不同币值的货币缴税。所以,在其中最强大的邦国,普鲁士的牵头下,这些小邦一致同意,采取统一的关税税率,实行自由贸易。那些没有能力维持关税机构的小邦国,只要向普鲁士税收部门缴一次关税,自己的商品就能在参加关税同盟的所有邦国之间自由流通。不仅如此,同盟手上所有的关税盈余,还会按照人口比例,返还给参加同盟的各邦。至于关税的标准呢,原材料完全免税,工业制成品税率下调,只对奢侈品加收重税。
关税同盟的建立,极大地刺激了德国各邦国内贸和外贸总额的增长,另外,蒸汽机车和铁路技术已经成熟,是一种成本低廉而便捷的运输方式,各邦国纷纷大力修建铁路,发展铁道货运与客运产业。这些原因叠加在一起,对于德国境内大大小小的钢铁企业都是利好消息,阿尔弗雷德的小作坊,也终于扬眉吐气,一面拼命扩大生产规模,一面接订单接到手软。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而能抓住时代和产业机遇的人,都有各自独到的过人之处。作者在书中写道,阿尔弗雷德身上,体现了日后几代克虏伯掌门人的共同特征:冷酷,自负,对事业有超乎寻常的热爱。他把工厂称为自己的孩子或新娘,如果工厂周转不灵,他就会把自家的金银器皿送进当铺,换来现金支付工资和货款。但同时,阿尔弗雷德对工人却非常苛刻,他强迫工人在业余时间进行军事化训练以增强纪律性,迟到5分钟,就扣掉一个小时的工资。不仅如此,阿尔弗雷德对工人运动和革命深恶痛绝,1848年欧洲革命风潮来到鲁尔地区的时候,阿尔弗雷德立刻把带头罢工的工人开除,然后把工人组织武装起来,保卫自己的工厂。
在阿尔弗雷德眼里,从自己的亲人,到整个克虏伯工厂的全体员工,是个尊卑有序的大家庭,而自己,就是这个大家庭慈爱又严厉的父亲,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克虏伯工厂的经营上。作者在书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妻子伯莎,请求阿尔弗雷德晚上陪自己去听一场交响音乐会,得到的答复是“对不起,这不可能,我得看着我的烟囱一直在冒烟,我车间里机器的声音,比全世界所有的小提琴一起演奏还要美妙。”
说到这里,我需要向你强调的是,阿尔弗雷德的个性,并不是个例,而是德国精英阶层的典型代表。
德国著名传记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曾经写过一本《铁血与音符:德国人的民族性格》。他在书里说,德国人是一个“性格决定命运”的群体。从古老的日耳曼蛮族时代开始,德国人就以一种自卑又高傲,好战又顺从的特性闻名于世。
普鲁士当时的社会精英阶层,叫容克地主。容克的本意,是有土地的贵族阶级,但到了近代,这个词就用来形容普鲁士的农业大庄园主或者企业工厂主,也就是阿尔弗雷德这种人。容克贵族天性保守,性格粗鲁好斗,文化程度也不高,但是极端讲究服从和纪律,崇拜国家权力,拥护君主专制,在自己的庄园或者企业内,是个又慈爱又严酷的封建大家长。所以,作为普鲁士社会中坚力量的容克地主,这个群体的特质,间接决定了未来德国的国家性格和发展路径。这是因为掌握财富和资源的容克,拥有普鲁士社会中最主要的社会动员和号召力,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政治取向,就会借由他们的影响力,被扩大和传导到整个普鲁士社会的经济和政治肌体,最终成为具有决定性、能够左右国家前进方向的力量。
阿尔弗雷德这样的容克,是不被追求自由进步的近代德国知识分子所待见的。比如著名小说家托马斯·曼就写过一本小说,叫《臣仆》。小说的男主角就是一个家里开造纸厂的小城富二代,叫赫斯林。赫斯林从小性格就欺下媚上,色厉内荏,盲目崇拜德皇,压榨工人,鼓吹军国主义和对外战争。可以说,赫斯林就是夸张版的克虏伯,然而遗憾的是,赫斯林,或者说阿尔弗雷德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掌握了德国社会财富、资源和社会动员号召力,能够决定这个国家未来的航向的一群人。
克虏伯是如何开始生产枪炮的,众说纷纭,作者在书中选取了比较可信的一种,就是阿尔弗雷德有个擅长搞技术的兄弟赫尔曼曾经劝告他,说咱们这套工厂设备也能造枪炮,光造餐具和铁轨有点可惜。
阿尔弗雷德听从了兄弟的建议,立刻建造了新车间,购买新设备,开始制造步枪和大炮。不过,在试图把自己的产品推销给普鲁士军队的时候,他吃了好几次闭门羹。这是因为,欧洲大陆自从拿破仑战争以来,已经过了好几十年太平日子,高级军官们都觉得,拿破仑时代的武器和战术已经够用了,用不着去搞什么革新。一气之下,阿尔弗雷德本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策略,带着自己的大炮参加了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不过,挽救克虏伯的,不是来自国外的订单,而是一位亲王,是当时普鲁士国王的弟弟,后来成为德意志帝国首任国王的威廉一世。作者告诉我们,威廉一世这个人,是个顽固的保守派,早年曾经参加过普鲁士反拿破仑的战争,天生好战,又因为在1848年曾用军队武力镇压革命,得了个绰号“霰弹亲王”。他对阿尔弗雷德的克虏伯大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61年登基后,威廉一世就前往参观了克虏伯的炼钢厂,阿尔弗雷德动用了一整间大厅来展示自己工厂的辉煌成就,包括生铁与铸钢车间生产流程的模型,以及钢锭、火车轮轴与大炮。身穿全副军礼服的威廉一世,看得是兴致盎然,当场授予了阿尔弗雷德骑士十字勋章。
在威廉一世担任普鲁士摄政王期间,威廉一世就命令陆军部向克虏伯订购了100门新式后膛装填线膛炮,后来增加到了312门。威廉一世登基后没过几个月,阿尔弗雷德被国王邀请至波茨坦皇宫做客,然后大名鼎鼎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也亲自前往阿尔弗雷德的府邸造访。按照作者的描述,两个人聊起来发现,真的是相见恨晚,特别投缘。这次会面,可以说是当时普鲁士政治精英与工业精英正式形成联盟的缩影。随后,普鲁士为了实现统一德意志的宏图伟业,先后同丹麦和奥地利发动了普丹战争和普奥战争,在威廉一世的亲自干预下,克虏伯不断拿到普鲁士陆军的大炮订单,真可谓“枪炮一响,黄金万两”。
作者说,此时,世界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峰,各种全新工业技术层出不穷,商业嗅觉敏锐的阿尔弗雷德抓住了机会,不断引进新技术,比如能够提高炼钢效率,节省焦炭的贝塞麦转炉炼钢法,和能够把劣质铁矿石也变为优质钢材的西门子-马丁炼钢法。这是因为,德国铁矿石的品质,总体上不如英国,从而导致克虏伯出产的大炮不够坚固,故障率高,在战争中甚至出现了自爆现象,所谓“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这一点同时关乎克虏伯公司和普鲁士的生死存亡。最终,在经过一系列不懈改进后,“克虏伯钢”终于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优质钢材。
1870年7月,德国统一进程中的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战争,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陆军制定了周密详细的作战计划,还通过先进的无线电报网和铁路网统一指挥,协调行动,迅速占据了上风。更重要的是,普鲁士陆军装备了更加先进的克虏伯大炮,比法军装备的大炮威力更大,射程更远,所以战争一开始,法军就兵败如山倒。八月底,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连同麾下的法军,被普鲁士陆军团团围困在法国东北部的色当,靠近比利时。9月1日凌晨,普鲁士军队发动总攻,500门克虏伯大炮一起发射,把法军打得伤亡惨重,落花流水。在附近的高地上,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首相俾斯麦、参谋总长毛奇元帅等人亲临一线观战。当天下午,拿破仑三世就命令法军举起了白旗,带领8万多法军宣布投降。
作者说,普法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德国在中欧崛起,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政治大国。对于克虏伯来说,普法战争的迅速胜利,简直就是最好的商品广告: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和美国南太平洋铁路公司,马上标榜自己的机车,全线使用克虏伯产品。在普法战争结束后的五年内,瑞士、荷兰、土耳其、中国、奥地利等国一共购入了两万四千多门口径型号各异的克虏伯大炮。
作者认为,自此,克虏伯对于刚刚统一的德国,已经不仅仅是一家工厂那么简单。可以说,克虏伯公司既是德国称霸欧洲的底气,更是德国的缩影:克虏伯公司的纪律性、生产效率、与对技术革新的追求,都完胜欧洲其他军工企业。阿尔弗雷德就是这个小型国家里说一不二的国王,为了防止大权旁落,他甚至拒绝采用股份制。阿尔弗雷德一边为工人提供宿舍、医疗、退休金等社会福利,一边又给工人制定了严酷的管理法则,把罢工扼杀在摇篮之中。
咱们前面提到过的那位深谙德国人民族性格的传记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说,德国的统一,让德国人的自信达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地步,而同时德国人天性中对自己永无休止的不满,又促使他们不断去追求新的目标,也就是让自己凌驾于更多人之上。 对德国来说,它的目标是彻底改变欧洲现有政治秩序,挑战老牌强国英国;于克虏伯来说,它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军火生意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在德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所以,阿尔弗雷德就不满足于做一个单纯的企业家,他开始积极参政,用克虏伯军火在全球获得的利润去影响议会选举,尤其是那些支持增加德国军费的议员。阿尔弗雷德洋洋得意地说,普法战争虽然打完了,但是法国肯定会扩军备战,寻求复仇,而且欧洲的政治局势越紧张,德国就越需要更多的武器,这就保证了克虏伯公司的长盛不衰。
刚才,我们简要回顾了克虏伯在19世纪下半叶的发家史,接下来,我再为你讲述下,为什么克虏伯走的这条“军火强国”道路,最终让德国义无反顾地走向了两次世界大战,最终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导致了自身的衰亡。
1873年7月14日,阿尔弗雷德撒手人寰,儿子弗里茨继承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军火王国。在此期间,许多在武器或工程技术方面有了新发明的发明家,都来到克虏伯总部,希望把专利卖出去,变成产品捞一笔:比如发明了内燃机的德国工程师迪塞尔、发明了机关枪的美国工程师马克沁,还有大名鼎鼎,发明了硝酸甘油炸药的瑞典化学家诺贝尔。 手中不断增多的专利,变成了克虏伯钱袋中滚滚而来的钞票:欧洲其他兵工厂生产的每发定时引信炮弹,都必须向克虏伯支付1先令3便士的引信专利费,而欧洲其他钢铁厂每生产一吨表面淬硬钢板,也要给克虏伯交45美元的技术专利费。
此时的德国,凭借它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充足的矿产资源,先进的大学教育和科研体系,实现了“弯道超车”,一举超越了欧洲列强里的老对手,如法国、奥匈帝国、俄国等等,变成了全球仅次于美、英两国的第三大工业强国。据统计,1860年至1913年间,德国工业总产值增加了6倍,占世界总额的14.8%。
然而,随着德国实力的不断增长,它却发现,自己招惹的敌人越来越多,除了宿敌法国,它还因为在巴尔干问题上和奥匈帝国走得太近,得罪了俄国。德国对海外殖民地市场的渴求,和对于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执念,也让欧洲头号强国英国和自己越来越不对付。此时,德国的皇帝已经换成了性格更加急躁偏执的威廉二世,他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逼走了老成持重、主张稳中求进的首相俾斯麦。这样一来,德国的对外政策就进入了死循环,只能走上扩军备战一条不归路。作者说,为了争取更多胜算,整个德国,从上到下,都希望在战争降临之际,克虏伯能够生产出足够多的先进武器,帮助德国赢得战争。
1900年,弗里茨因一场私生活丑闻而自杀,但他生前却没有能留下一位男性继承人。为了维持克虏伯这家特殊企业的稳定与繁荣,德皇威廉二世决定,亲自为弗里茨20岁的女儿伯莎做媒,找一位合格的丈夫来经营公司。于是,一位性格刻板、节俭的外交官古斯塔夫成为新一任“克虏伯大炮之王”,威廉二世甚至亲自下令,让古斯塔夫放弃自己原来的姓氏,改姓克虏伯。
1906年8月,在克虏伯家族别墅里,这对新人举办了隆重的订婚仪式。作者说,这是克虏伯家族几百年历史中荣誉的最高点,因为来宾身份之显赫,这场喜宴的阵容仿佛是德意志帝国政府的高层会议。出席的嘉宾除了皇帝威廉二世和内阁成员,还有全体参谋本部的高级军官和海军大臣提尔皮茨。威廉二世的祝酒词是:“祝我亲爱的女儿,保持住整个克虏伯工厂已有的高效率,并继续向我们的日耳曼祖国提供在质量和性能方面让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企及的进攻性和防御武器!”
作者说,这个时候的欧洲上空,已经是战云密布,德国与英国的海军竞争已经趋近白热化。就在1906年2月,英国新一代主力战舰“无畏级”下水。和之前的战列舰相比,无畏舰采用了单一全重火炮布置,动力系统也变成了更先进的蒸汽轮机组,而德国海军也毫不示弱,在第二年就造出了自己的“无畏舰”——“拿骚级”战列舰。“拿骚级”战列舰上安装的防护装甲和12门280毫米主炮,就是由克虏伯公司制造,而且克虏伯利用自己先进的制造工艺,能够让拿骚级的280毫米主炮,在1万米距离上洞穿无畏舰11英寸的主装甲带。
终于,在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作者曼彻斯特在书中说,在宣战之前,威廉二世皇帝有些惴惴不安,打电话给古斯塔夫询问他的意见,古斯塔夫的回答是,放心,克虏伯制造的大炮非常先进,会压倒敌人兵工厂制造的一切产品。确实,早在几年前,德国陆军参谋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古斯塔夫就让克虏伯研制一种口径达到420毫米的巨型榴弹炮,为的就是迅速摧毁比利时列日地区的防御工事,让德国陆军能够迅速穿越比利时,进入法国北部。此时,克虏伯工厂上下6万多名工人,已经铆足了劲儿,加班加点生产军火,古斯塔夫提出的生产口号是“敌人越强,荣誉越大”。
据书中记载,到了战争的第三年,也就是1917年,克虏伯每月能向德国军队交付900万发炮弹和300门各型大炮,以及大量各类军火,包括克虏伯改进的马克沁式机枪。这种致命的武器,在索姆河战役中,一天之内就让协约国军队损失了2.6万人。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克虏伯的军火订单盈利,达到4.32亿德国马克。
一战后,德国成为战败国,鲁尔地区也被法军占领。按照《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克虏伯的钢铁产能被砍掉了一半,许多大型机械设备被拆走运往法国作为战争赔偿,克虏伯最赚钱的武器生产也受到了严格监控。随后,1929年的全球大萧条,又严重打击了极端依靠外来投资的德国经济,德国马克几乎贬值成了废纸,整个鲁尔工业区陷入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和其他德国工业界保守的大企业家一样,古斯塔夫和儿子阿尔弗利德,把自己遭受的损失都归罪于一战后成立的魏玛新政府,以及英法等战胜国,对他们深恶痛绝。在一战结束后不久,克虏伯就开始通过控股国外企业,悄悄恢复了武器研制和军火生产。 他们一致认为,德国必须要拥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摆脱《凡尔赛和约》的约束,才符合自己的利益。于是,希特勒和冉冉升起的纳粹党,就进入了克虏伯的视野。
作者说,虽然一开始,古斯塔夫父子不太看得上神经兮兮的希特勒,认为他是个跳梁小丑,但很快,纳粹党在德国国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席位,成为德国政治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希特勒本人也通过各种中间人向克虏伯等德国企业家递话,保证自己一旦上台,将通过各种国家经济计划和优惠政策,来保障他们的巨额利润。按照作者的话说,于是德国人身上那种渴望强权和服从的基因又开始起效,克虏伯家族最终站在了希特勒和纳粹党一边,重金捐助纳粹党的竞选活动。他们天真地认为,不仅自己未来的利润有了保障,希特勒也和之前历任德国政府一样,可以任由他们操纵。
从纳粹党上台到1939年9月,克虏伯公司从德国的扩军备战工程中,累计获得了上亿马克的财政补贴和贷款,它为纳粹德国生产了数不胜数的枪支、大炮、弹药、坦克和潜水艇。然而让古斯塔夫和儿子始料未及的是,他们在数钱的时候,已经被绑上了纳粹德国征服世界的战车,也注定了他们日后的结局。
1945年4月21日,一支美国陆军部队开进了已经成为废墟的鲁尔工业区,来到了克虏伯的家族别墅,逮捕了阿尔弗利德。这位德国军火大王,随后在纽伦堡军事法庭上被判处12年徒刑。他的别墅随后变成了鲁尔工业区的新主人、英美煤炭管制委员会的总部。
根据盟军占领指挥部的决定,克虏伯被强制拆分,丧失了自成立以来的一切专利,工厂机器设备被纷纷拆走,作为战争赔偿被运往英法荷兰苏联等国。自此,不可一世的克虏伯军火帝国灰飞烟灭,最终变成了一家普通钢铁机械制造企业。1967年,阿尔弗利德,这位末代克虏伯军火大王去世,次年,克虏伯被改组为股份公司。今天,它依旧是德国工业巨头蒂森-克虏伯集团的一部分。
好了,到这里,这本《克虏伯的军火》的核心内容,就大体为你介绍到这里。作者曼彻斯特,用他恢弘生动的笔法,带领我们身临其境地浏览了一百多年以来,克虏伯这家德国钢铁工业巨头的兴衰史。回溯这家“德国国家工厂”的前世今生,你也许会感叹,就在老阿尔弗雷德在工厂里造出最初几根步枪枪管的时候,就已经锁定了自己家族和企业未来近百年的命运。
震撼全球的工业革命,把德国和克虏伯,一起送上了发展与兴旺的巅峰,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言,德意志帝国,是用煤与铁打造的,从钢铁到军火,克虏伯可谓步步踩在了风口上,又在国家统一过程中果断与德意志帝国绑定,这才有了日后煊赫一时的军火与钢铁帝国。
然而,就在克虏伯日如中天之时,它对单一发展路径的依赖也为自身埋下了毁灭的种子。就在德皇威廉一世拜访克虏伯工厂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家企业与新兴的德意志帝国之间的关系,必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克虏伯的工厂一次又一次在生产口号中发起冲锋,为德国锻造出妄图征服世界,但最终毁灭自己的致命武器。可以说,德国那种严谨却又粗鲁,自卑却又自大的民族性格,造就了像俾斯麦、克虏伯这样的时代巨人,却也为德国的崛起战略,选择了一个导致毁灭的大方向。正如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所言:“一想到德国人民,我就不免黯然神伤。作为个体来说,他们个个可贵,但作为一个集体,却又如此可怜。”所幸的是,在经历了两次血腥的世界大战后,无论是德意志民族,还是克虏伯公司,终于和自己的阴暗过去一刀两断,重获新生。这充分说明,除了自信与创造力,适时对过去进行自省,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作者曼彻斯特,用他恢弘生动的笔法,带领我们身临其境地浏览了一百多年以来,克虏伯这家德国钢铁工业巨头的兴衰史。
-
克虏伯公司既是德国称霸欧洲的底气,更是德国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