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4:曼哈顿计划》 张凯解读
《光荣与梦想4:曼哈顿计划》| 张凯解读
关于作者
威廉・曼彻斯特,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记者。
关于本书
本书讲述了美国从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共40年之间的历史,为我们详细描述了这个时期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景。
核心内容
一、为什么德国没有制造出原子弹;二、日本在面对原子弹袭击前后的反应。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咱们继续说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威廉·曼彻斯特的这套《光荣与梦想》。这套书讲述了美国1932年到1972年的断代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战争、生活、文化等方方面面。这套书一共有大概150万字,我会分为七集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
在上一集中,我们是站在时间的角度重新分析了一遍日本战败的原因。其实当时还有一个巨大的不确定因素在左右着战争走向,那就是原子弹的研制。简单说,在当时,轴心国和同盟国只要任何一方先制造出原子弹,本质上这一方就已经赢了,什么综合国力呀、战略呀、武器呀,都不重要了,只要这一个因素就能直接决定战争的走向。
我们现在知道,投向日本的两颗原子弹提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把战争的损失降到了最小,这对人类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当时的人可不这么看,原子弹在当时是个全新未知的东西,一方面这个东西到底能不能造出来,什么时候造出来,造出来之后对美国人自己有没有威胁,这些都不清楚,这中间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就算造出来了又怎样,可能会对敌国产生致命的打击,可能会结束战争,但是稍微往远了看一点,这个怪物一旦从潘多拉的盒子里被放出来,对人类到底是福还是祸呢?以后万一再出现像希特勒这样的战争狂人,手里再握有核武器,那就不是某个国家的事了,而是整个人类的事。
你看,一系列的道德难题、政治难题和技术难题摆在面前,对当时的人来说都是巨大的煎熬。
这一集中我们分两个部分来说,第一部分我们一起分析一下,为什么德国没有造出原子弹,却被美国给造出来了呢?第二部分我们看看日本在面对原子弹的袭击时,前后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德国没有造出原子弹,却被美国人造出来了呢?如果回到当时德国的情况看,他们的科技实力一点都不比美国差。在时间上,德国是最早研究原子弹计划的。在1939年,全世界展开这个计划的只此一家,时间优势有了。在资源上,他们占了世界上最大的铀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工业,资源很丰富。在人才储备上,他们有最好的科学家,像原子的裂变现象就是两个德国人提出的,他们还有王牌科学家海森堡,后来德国原子弹计划的总负责人就是他,他的能力和美国原子弹的负责人奥本海默是不相上下的。
你看,这么多先发优势,然而德国就是没有造出原子弹,甚至连门都没有入。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我们用现在的视角回看,除去种种外部因素,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美国对制造原子弹这个事情是高度重视、倾其全力的。而德国则是把这个事当作一个额外的附加项目,顺带着做。就像我们现在有很多大公司都是多面手,哪个领域都想占上一片地方,但是往往就会被那些能倾其全力、能All in的创业公司打败。归根结底,对一件事情的重视程度是完成一个艰难任务的关键。
我们来看看美国是如何对待这件事的?罗斯福当时给“曼哈顿计划”的权力是: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这个工程的规模有多大呢?在顶峰的时候曾起用了将近54万人,在曼哈顿工程管理区内一些部门里面,带博士头衔的人比一般的工作人员都多。拨的资金有多少呢?将近20亿美元。整个计划的目标就是在德国人造出原子弹之前先造出来。
不过有意思的是,美国当时并不知道德国的进度,只能靠瞎猜,很多人都觉得德国离生产出真正的原子弹已经不远了,所以时间非常紧迫,他们是和假想中的敌人在赛跑。实际上德国这边呢,是有一部分科学家在做这个事,但这个工程并没有被提到一个战略高度,希特勒觉得这个事吧,短期内不会有什么成效,就不要费太多劲了,不过既然有一些领先优势了,就继续研究着。希特勒当时的计划是,凡是6个星期内不能投入战场的研究计划全部要搁置,这个计划还算特殊照顾了。
你看,一个 All in ,倾其所有去做,另一个把这个事当作加餐,能做成最好,做不成也没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德国肯定是造不出来的。那原子弹出现之后对战争有哪些影响呢?它救了无数人的命,把战争提前结束了至少10年。你可能觉得奇怪,那个东西在广岛一下就要了8万多人的性命,怎么说救了很多人呢?我们看看当时的情况。
1945年5月,欧洲战场盟军已经取得了胜利,希特勒也自杀了。但是美国人还是高兴不起来,因为还有个日本怎么都不投降,实际上当时如果有人要说战争会在几个月后结束,别人会觉得这个人疯了。回到当时看,事实确实如此,战斗一场接着一场,重伤牺牲的人数在不断地增加,日本就像一个弹簧一样,逼得越紧,反弹的作用力越强。你看,攻打不足八平方英里、到处都是火山灰的硫磺岛就赔上了美军将近3万人,攻打冲绳岛,赔上了将近8万多人,如果日本在一些外围的岛屿都这么个反抗法,那登陆本土都不知道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麦克阿瑟当时就说,日本陆军大概有五六百万人,有数千吨炸药藏在地下洞穴里,而且他们正在从中国撤兵保卫日本本土,光是登陆,估计就得死5万多人,这都是最保守的估计,再往后就难说了,战争最少得打上10年,实际上美军当时就是这么计划的。
可是就在同年7月,原子弹研制成功,试爆也相当顺利。就这样,美国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先后扔下了两颗原子弹,广岛和长崎被夷为了平地。
我们现在通常都是说,日本在知道了原子弹的攻击后立马无条件地投降了。其实这都是戏剧性的说辞,人们喜欢用这种说辞来讽刺日本那种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态度。其实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真实的情况要比想象中惊险得多。
我们把时间切回到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前的那一刻。从1945年2月开始,美国就开始对日本进行战略轰炸和代号为“饥饿战役”的水雷封锁。战略轰炸就是朝日本本土大量地扔燃烧弹和炸弹,从2月到7月,短短5个月的时间,就朝日本扔了16万吨各式炸药,日本的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受到大面积的摧毁,有的攻击一晚上就能造成10万人死亡。这种攻击的破坏力比原子弹还要大。所以说单纯要是拿数字来衡量死亡人数的话,原子弹对于日本来说,充其量就是一枚大一点的炸弹罢了。相比于其他战役的伤亡,它造成的伤亡人数也算是小的了。
大规模的轰炸这是一招,还有一招就是用水雷封锁所有的港口和航线,从海上彻底切断日本的供给。日本的运输船几乎就出不来海,整个战术的目的也很简单,你再顽强也得吃饭呀,现在粮食都给你断了,你还不投降?简单说,当时的日本已经是穷途末路了,战斗的性质已经不是军人和军人之间的对决,战场已经变成了对平民的屠宰场。日本是必败无疑的。
那你可能会说,日本不是还有那些专搞自杀的神风特攻队吗?这好歹也是战斗力呀。其实神风特攻队的破坏力对美军来说根本不大,它带来的影响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一开始美军确实没有见过这样的战斗模式,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和人类在战斗,简直就是和外星人在战斗,那么多飞机冲过来就是要和自己同归于尽,谁一开始心里都会哆嗦的。
但是到后期,那些所谓的自杀式攻击对美军造成的破坏力就微乎其微了。原因有二,首先是稍微有点技术的飞行员都差不多被用完了,剩下的都是些刚刚上飞机、练习时间还不到一天的高中生,这些新手接到的任务是见到敌人的军舰往上撞就行了,但是要撞你也得撞得准呀,很多新手面对美军防空炮火的阻击,心态稍微一波动,就一头栽海里去了,连飞机都开不稳,更别说精准撞击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发展到后期,美军的武器装备升级飞速,而且经过几次战斗也总结出了一些应对自杀式袭击的经验,在他们密集的防空火力的封锁下,那些飞机简直就像活靶子一样,根本就靠不到跟前。据资料显示,后期神风特攻队击沉美军船只的概率连3%都不到,大量的士兵就被当作了炮灰。所以总的来说,日本当时的战斗方式除了靠人拼之外,也没有更好的方式了。
美国遇到这样的局面真是不好处理,眼看它就是不行了,但是要拿下它又得至少搭上自己这边至少100万的兵力。真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嘴。
正好在1945年7月16日早晨,杜鲁门接到了一则加密的文件,上面写了一句话:手术上午完成,后续诊断仍在继续,但是结果非常理想,甚至超过了预期。这则消息的意思就是原子弹试爆成功,杜鲁门手里突然有了能无损终止这场战争的武器。你说他是用还是不用呢?这个问题说实话他当时也没有怎么纠结,花了20多亿研究出来的东西,当然得用了。但是也不能偷偷摸摸地扔过去,还是得做点人道主义的动作。于是在总统的建议下,杜鲁门本人、丘吉尔还有蒋介石通过广播向日本发出了最后的《波茨坦公告》,这份公告的大致意思就是要日本无条件投降,投降后美军保证不打击报复,并且承诺以后会帮助日本发展,否则就会对日本进行最后的打击。
这段广播现在在我们看来是非常重要的,那几乎是日本最后的机会了。但是这段广播在日本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反响,大家都当作没听见。当时的日本内阁就觉得这是老生常谈的话了,咱们都已经打成这样了,听你一句恐吓就投降,当我们是小孩子吗?所以压根没当回事。美军一看没啥反应,又使了一招,特别传统,就是撒传单,数以万计的传单从飞机上撒下去,上面的内容大概意思是说美军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杀伤力最大的武器,你们赶快向天皇请愿,不然就没机会了。民众对这些传单也是视而不见,为啥呢?因为美国是民主制呀,民意如果统一了是可以影响总统的决定的。但是日本是君主制,所有的信息都是自上而下的,几千年来都是如此,所以日本群众就不能理解了,日本天皇那是神,神怎么可能听普通群众的呢,这个要求本身就很荒唐,所以也没有很重视这上面的信息。就这样,他们错过了最后的投降机会。
在这里,我们多说一句日本天皇,日本天皇制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君主制度,它是被写入宪法的,宣称“万世一系”,从古代起就没有改朝换代过,始终都是皇室统治,从最早神话里的天皇——神武天皇到现在的明仁天皇,一共传了125代了。所以天皇基本上没有被群众当人看过,他们觉得天皇就是神,这是无可争议的。那天皇的权力有多大呢?在以前那基本上就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现在天皇的实际权力已经移交给首相了,但是天皇还是有任命首相的职责。简单说,日本天皇在当时就是有最高话语权的。理解这一点之后,待会就能理解为什么日本所有的条件都能接受,就提出一条,就是保留天皇的职位了。
咱们话分两头,美国这边看到日本的反应,也死心了。没办法,那就炸吧。于是杜鲁门批准了计划。在1945年8月5日下午,第一个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用三架飞机被运到了提尼安岛。提尼安岛是美国海外领域的一个小岛,在这个小岛上有一个部队已经在这训练了几个月了,他们接到的任务是投掷一颗炸弹,但是这颗炸弹长什么样,有多大威力都不知道,士兵就是在岛上每天照常训练,现在运来了一个真家伙,大家都有点紧张了。还有一个问题是,这颗炸弹稳不稳定大家都不确定,万一放轰炸机上,一摇一晃的原地炸了怎么办?大家心里都没底。于是有一位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提议,在飞机上临时组装原子弹。
还好,一切顺利,飞机在途中也没有遇到敌机,天上也没什么云,第一颗原子弹在距离广岛地面600米的地方爆炸,4平方英里的居民区瞬间化为乌有。
一开始,日本政府并不知道广岛已经被夷为平地了。他们只是没有办法和广岛取得联系,没人知道为什么,后来是有人派了一架飞机转了一圈,回来后报告说广岛已经成废墟了。日本人才知道,前面美国说的那个终极武器不是吓唬人的。不过这还不是让日本天皇最绝望的,更让他们绝望的是,这个时候接到了苏联向日本宣战的消息。
你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刻苏联向日本宣战了呢?这不是落井下石吗?对呀,就是落井下石、釜底抽薪。其实这是几个月前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上与斯大林达成的交易。罗斯福为了让斯大林出兵,答应了斯大林很多条件。最后斯大林同意出兵中国东北。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说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上和斯大林签的协议是罗斯福一生最愚蠢的协议,是他在病危之后神志不清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因为最后不管苏联出不出兵,结局都是一样的,结果白白让苏联捡了个大便宜。其实我们要回到当时的情况看,根本不是这样,苏联在这个时候的加入是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罗斯福的这个决定其实很英明。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看,在雅尔塔会议召开时,原子弹还没有被研制出来,美国和日本的战事还处在胶着的状态,虽然看起来美国是有优势的,但是要获得最终的胜利也明显要付出巨大代价。首先这一点是明确的。其次,就日本当时得知广岛被炸后的反应来看,原子弹并不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最让他们崩溃的就是苏联的介入。
当时日本一直奉行的战略是“满蒙生命线”论,就是把东北一带当作最后的大本营。日本对东北地区的投入比在本土的军事投入都要大。他们是不怕战败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最后可以退守的地方。丢了中途岛,还有瓜岛;丢了瓜岛,还有硫磺岛;丢了硫磺岛,还有琉球。我们这样推下去,作为岛国的日本,丢掉九州还有四国,丢掉四国还有本州,丢掉本州还有北海道,最后哪怕丢掉北海道,还有满蒙,最终还有个大本营在中国大陆上。现在可好,老底被苏联给抄了。这一下能不急嘛。
我们再从日本知道广岛爆炸后的反应来看,广岛是8月6日早上8点15分被炸的。接下来的3天,日本一点反应也没有,并没有开什么大会,大家好像觉得这就是一颗大一点的炸弹罢了。相比于前些天的燃烧弹攻击,区区七八万人不算什么。一直到9日早上,日本得知苏联出兵后才开了一场最高的战争会议,而在会议上,大家商量的主题还不是广岛的事,而是苏联的事。会开到一半,到中午的时候,他们才得知长崎又出事了,这一下天皇的信心才算是彻底崩溃了,在晚上做出决定,答应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说是无条件,其实是有一个条件的,就是不处置天皇。
那你以为天皇下令投降就真投降了吗?还没有那么顺利,当时军官基本分为两种,老一点的军阀接受不了,就都剖腹自杀了,年轻一点的军阀开始叛变,他们杀掉接近天皇的近卫师指挥官,把天皇隔离了起来,伪造了一份命令,准备发动最后的反击。不过还好被另一支近卫师给拦下来了。
有意思的是,到了晚上,带头压制叛军的那位近卫师将军也自杀了。与此同时,还有几百架神风特攻队的飞机准备起飞,只要接到一个命令,他们就会朝麦克阿瑟所在的舰艇冲过去。不过最后这些都被皇族成员给压下来了。你看,这个胜利来得多惊险,假如当时稍微有点闪失,那日本喊出的“一亿玉碎”的口号估计就要成真的了。不管怎么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在日本天皇的一念之间结束了,一亿人的性命也得以保全。
当时就有人提出疑问,说原子弹是不是真的有必要扔?当时一位将军就说:胜利犹如摇摇欲坠的拱门,而原子弹就是拱门的基石。意思就是原子弹像个结束战争的催化剂,表面上看它杀了很多人,实际上是避免了更多伤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时原子弹的研制再拖上几个月,死伤的人数绝对要成倍地增长。一个国家的命运在一个人的一念之间就决定了,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蹊跷。总的来说,二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是人类的一场噩梦,不过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比如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比如确定了世界混乱的格局。但是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让各个国家的决策开始成熟了起来,人们从此以后不再通过掠夺和殖民发展自己。相反,人们掌握了真正能带领人类进步和繁荣的方法,就是通过贸易、协作、相互理解和互相帮助来达成共赢。
这一集就讲到这里,我们来整体回顾一下。
在第一集中,我们分析了大萧条的来龙去脉,大萧条实际上是在“柯立芝繁荣”下的暗疮,而这个倒霉事恰恰被胡佛给碰上了。我们分析了胡佛的性格特征和做事风格,表面上看他是个自由市场理论的支持者,实际上他在面对大萧条时也是忍不住做了很多事,但是效果都不好。他的干预手段并没有让经济好转,反而让大萧条愈演愈烈,从此胡佛就和大萧条画上了等号。
在第二集中,我们重点介绍了罗斯福的性格特征和做事风格。他依靠巨大的个人魅力和持续推出新政策让经济开始好转。表面上看,他的政策好像和胡佛的截然不同,但通过我们的分析发现,他的新政其实和胡佛差不多,只不过手段更强硬。总结起来就是,罗斯福和胡佛其实都没有让美国的经济从大萧条的泥坑中出来。他们都是用了一些杀鸡取卵的招数,通过损害自由市场的长远利益来刺激经济的短期增长。幸运的是,罗斯福遇到了一场战争。
第三集中我们一起了解了珍珠港事件的来龙去脉,从时间的角度重新分析了日本战败的原因。在加入二战后,美国的经济才开始复苏,他们是越战越强,而日本是越战越弱,归根结底是因为日本从一开始就站在了时间的反面。
第四集中我们了解了原子弹的制造过程和它给战争带来的影响。德国没有制造出原子弹的根本原因是不重视。而美国则把这个工程当作一个战略工程,倾其所有地去研发,最后的结果就是美国赢得了战争的主导权。我们还讲了日本在投降前的境况,他们并不是像我们平时说的一下就无条件投降的,而是经历了很多内部的冲突,最后才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保证了投降仪式的顺利进行。
通过这本书,作者颠覆了美国平时在我们脑海中一向光荣伟大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也是从一个最惨的近况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的,任何的伟大都不是平白无故的,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一样,也得经历苦难才能成熟。
在下一集中,我们说一位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为啥要说他呢?因为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对我们现代人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他的一生其实贯穿了美国二十世纪上半叶,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有他的身影,他留下的战绩和荣誉也是数不胜数,但是就在他7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他被当时的总统杜鲁门公开撤职,落得一个晚节不保,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麦克阿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能从他身上获得什么启发呢?下一集为你讲述。
撰稿:张凯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
划重点
1.美国先于德国造出原子弹的原因,是政府给予了曼哈顿计划绝对的优先权。
2.压垮日本的最后稻草,并非原子弹的攻击,而是苏联对日宣战。
3.原子弹是结束战争的催化剂,表面上看它杀了很多人,实际上是避免了更多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