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伊丽莎白女王》 裴鹏程解读

《伊丽莎白女王》| 裴鹏程解读

关于作者

艾莉森•威尔(Alison Weir),英国著名历史传记作家。著有一系列英国王室史著作,大多为优秀畅销历史著作。主要有《不列颠王室家族》、《玛丽,苏格兰女王》、《亨利八世》、《伊莎贝拉》等等。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英国著名王室传记作家艾莉森•威尔(Alison Weir)的代表作。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档案,以及民间传说、小说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伊丽莎白女王作为一名女性,一位君主,还有“父权家长制时代的异类”的多维面孔。

核心内容

首先,伊丽莎白走向权力巅峰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磨难?

其次,伊丽莎白如何应对来自外部的威胁?

最后,女性身份会给伊丽莎白带来什么障碍,她是怎么看待婚姻和爱情的?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裴鹏程。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是《伊丽莎白女王》。这本书讲的是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君主,伊丽莎白一世的故事。

说到伊丽莎白,你可能会联想到现在在位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今天要为你介绍的是伊丽莎白一世,她生活在16世纪,相当于我国明朝中期。

先来问你几个问题。你知道莎士比亚、培根活跃在什么时期吗?你知道什么时候英国人在北美设立了第一块殖民地?还有,“日不落帝国”是从什么时期发展起来的呢?

所有的问题都指向同一个答案,“伊丽莎白时代”。

在历史上,名字后面能够加“时代”两个字的君主非常少。而在英国人心中,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是英国历史的黄金时代。BBC曾经组织过一次评选,请民众选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伊丽莎白名列第七,超过了英国历史上所有的君王。后来,历史学家和评论家对英国历史上的各位重要的君主进行了评分,评分标准涉及军事力量、影响力等六项指数,得分最高的还是伊丽莎白一世。

所以,了解“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伟业,了解今天的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是绝对绕不开的。当时是一个男权社会,伊丽莎白一世又是一位女性君主,她是怎么成就自己,同时改变英国历史的呢?

今天要为你介绍的这本《伊丽莎白女王》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这本书是英国著名王室传记作家艾莉森•威尔(Alison Weir)的代表作。她不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档案,还参考了很多民间传说、小说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伊丽莎白女王作为一名女性,一位君主,还有“父权家长制时代的异类”等多维面孔。

下面我将分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首先,伊丽莎白走向权力巅峰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磨难?其次,伊丽莎白如何应对来自外部的威胁。最后,我们看一下,女性身份会给伊丽莎白带来什么障碍,她又是怎么看待婚姻和爱情的。

第一部分,我们将聚焦在宗教改革这个问题上,看看伊丽莎白在成为女王的道路上面临了什么难题。

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处在宗教改革,甚至是宗教战争当中。同样,英国也从伊丽莎白的父亲亨利八世时期起开启了宗教改革。伊丽莎白一生中面临的所有困境都和这一点紧密相关。

由于英国宗教改革,伊丽莎白一出生就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出身的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来了解一下伊丽莎白的身世。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信仰天主教,由于长期没有生下男性继承人,亨利八世便向罗马教廷提出请求,要结束两人的婚姻关系。因为得不到教皇的批准,亨利就在国内搞起宗教改革,使英国教会脱离了罗马教廷的管辖,亨利如愿离婚。一位信仰新教的年轻女性成为了亨利八世的第二任王后。

这位新王后叫安妮·博林,她就是伊丽莎白的母亲。不过,成为王后的安妮·博林好几次怀孕都没有成功生下王子,盼子心切的亨利八世很快也对她失去信心。后来,安妮·博林被人指控行为不检点,刚刚当王后三年多,她就被斩首了。这时,伊丽莎白还不到三岁。由于母亲因罪被斩,伊丽莎白的一切头衔和待遇也被剥夺,她成为了私生女。小小年纪的伊丽莎白常常会问,为什么有时人们称呼她为“伊丽莎白公主”,有时却称呼她为“伊丽莎白小姐”呢。

不过,伊丽莎白最终还是获得了王位继承权。根据父亲的遗嘱,他的各位子女都可以继承王位,次序是男性优先,女性以长幼为序。这样的话,伊丽莎白的继承顺序,排在了同父异母的弟弟爱德华,和姐姐玛丽后面。

虽然获得了继承权,但伊丽莎白的出身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在当时,很多人并不承认伊丽莎白的继承权,因为她的母亲安妮·博林信奉新教。安妮取代信奉天主教的第一任王后,引起了国内外天主教势力的不满。所以,天主教群体自始至终都不承认安妮·博林的王后地位。他们也一口咬定伊丽莎白是私生女,不应享有继承权。你可以看到,这其实并不是什么私生女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宗教倾向问题。

1553年,弟弟爱德华六世因病去世。伊丽莎白的长姐即位,被加冕为玛丽一世。姐妹两人的矛盾随即浮现。玛丽一世正是父亲亨利八世第一任妻子的亲生女。我们前面说过,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信仰天主教,而玛丽一世也是一位狂热的天主教徒。她甚至嫁给了天主教国家西班牙的国王,并在英国国内疯狂镇压新教群体。信仰新教的伊丽莎白,自然成为了玛丽一世的眼中钉。玛丽一世常常怀疑伊丽莎白会在新教势力的支持下颠覆自己的统治。1554年,伊丽莎白被指控参与谋反,她被送往伦敦塔里等候行刑,但由于找不到确凿证据而被释放,伊丽莎白算是逃过一劫。

玛丽一世去世后,终于轮到伊丽莎白戴上王冠了。你觉得她安全了吗?真正的考验才开始。

再来聚焦到宗教改革这个时代大背景上,亨利八世在英国国内掀起宗教改革,伊丽莎白的弟弟爱德华继位后,在辅政大臣的支持下加速推进新教的至尊地位。而随后的玛丽一世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徒,她又恢复了天主教正统地位。在这十多年间,英国在宗教问题上来回摇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天主教和新教两股力量势不两立。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执政后,本已失衡的天平将再次倾斜逆转,国内天主教势力反叛不断,暗杀伊丽莎白的阴谋此起彼伏。

伊丽莎白很清楚,在这个问题上,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宗教战争,甚至丢掉性命。她应该如何应对呢?

伊丽莎白接下来的举动,成就了她的历史地位。不同于前两任国王,伊丽莎白一世对宗教采取了包容多元的温和态度,以达到国家控制宗教的目的。听起来有点复杂,我们一点一点来说。

第一,采取包容多元的宗教政策,这个好理解。也就是说,伊丽莎白既没有像弟弟爱德华在位时期那样一味拔高新教,也没有像姐姐玛丽一世那样袒护天主教。那伊丽莎白是在当和事老,在两个教派之间和稀泥吗?这样模糊的态度难道不会放任宗教矛盾,引发更大冲突,甚至导致战争吗?

来看第二个要点,国家控制宗教。伊丽莎白很清楚,自己是一位君主,而不是一位狂热的教徒。她的天然使命是对国家和社会负责,而不是某一教派负责。她应该关注的,不是臣民的信仰,而是臣民对国家的忠诚度。

你看,这一点非常关键。伊丽莎白对于国内的宗教问题,并不是没有态度,而是站在更高的维度,也就是国家层面上考量这个问题。在她看来,英格兰土地上的臣民,不管你信仰什么教派,只要你没有发动叛乱,没有挑起冲突,没有破坏社会稳定,没有做出危害国家的事情,那你就会获得女王的认可与支持。

伊丽莎白的政治智慧就体现在这里。英国之前经历过玛丽一世的血腥统治,所以人们特别期待稳定统治的到来。现在伊丽莎白明确了自己的态度,超脱于宗教分歧,从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层面考虑问题,既让天主教群体稍稍安心,又避免新教群体肆无忌惮。因此,伊丽莎白在国内得到了广泛支持,英国也避免了战争爆发,宗教改革逐步完成,英国国教基本成型。

英国的宗教改革算是大致完成了。不过,宗教改革这场绵延两个世纪的大变革在欧洲上演正酣,身处其中的英国随时可能会遭到来自外部的冲击。

接下来,我们把目光投向国外。一位主张新教的女性君主,将面临什么样的国际压力呢?我们选两个重点进行讲述,第一个是来自北方苏格兰的威胁,第二个是来自西班牙的威胁。

首先看看来自苏格兰的威胁。是什么威胁呢?

有人要跟伊丽莎白争夺王位。这个人是苏格兰女王玛丽。请你注意,这位玛丽,跟前面的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不是一个人。那位玛丽一世是英格兰前任女王,也是伊丽莎白的姐姐。接下来这一位,是苏格兰女王,她也叫玛丽。

为什么她会威胁到伊丽莎白的王位安全呢?简要介绍一下她的背景情况。

其实这位苏格兰女王玛丽跟伊丽莎白也有血缘关系,理论上她应该称呼伊丽莎白为表姑。按照当时的继位规则,这位玛丽也有机会继承英国王位。不过,早年间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曾动过脑筋,打算让儿子爱德华迎娶苏格兰的玛丽,亲上加亲,以便日后将苏格兰收入囊中。苏格兰这边当然不乐意了,他们选择与法国王室结亲。亨利八世一气之下,就在英国王位继承人的问题上,把苏格兰这边的血缘关系排除在外。这就为后来苏格兰女王索要英格兰王位留下了口实。

苏格兰女王玛丽从小生活在法国宫廷里,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苏格兰国内的事务由贵族代为处理。由于法国丈夫早逝,十八岁就寡居的玛丽返回苏格兰。但由于她统治不善,特别是在婚姻上一再犯错,贵族反叛了,玛丽被囚禁起来。后来,玛丽逃出了苏格兰,她请求获得英国的庇护。对于伊丽莎白来说,玛丽的到来有喜也有忧。一方面,伊丽莎白可以控制这位王位最危险的挑战者。但另一方面,苏格兰的玛丽一直在主张自己对英国王位的继承权。况且她还是个天主教徒,她的到来必将会让国内天主教势力抓住机会企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的主导地位,伊丽莎白的人身安全,英国的宗教改革事业必然会受到巨大威胁。犹豫之下,伊丽莎白决定以“上宾”之名,把苏格兰的玛丽软禁起来,严加看守。

不过,在接下来的18年中,苏格兰女王一直被卷入各种各样的反叛活动中,给伊丽莎白造成很多麻烦。你一定会问,人已经抓住了,伊丽莎白为什么迟迟不把她处死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伊丽莎白不想背上杀死亲族、杀死女王的骂名,更不想激起天主教国家的报复。但是,到了1586年,英国政府再次破获刺杀伊丽莎白的阴谋,并缴获了苏格兰的玛丽直接参与的证据。这个问题已经拖延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英国上下两院纷纷怒吼着,要玛丽交出项上人头。在议会和民间的强大压力下,伊丽莎白签署了命令,处决玛丽。

到这里,刺杀伊丽莎白的阴谋活动算是告一段落了。但是,颠覆英国的危险仍然存在,这就是西班牙。

关于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矛盾,历史上流传着伊丽莎白的一段非常著名的演说。

她说,“我拥有女人羸弱无力的身体,但我却有着王者的心胸,英格兰君主的气魄。无论任何人,都不准侵略我们王国的边界。我愿执起武器,成为你们的领袖、你们的军师,以此回报你们的美德……为了我的神与王国,为了我的人民、我的荣耀与我的血脉。”

这段慷慨激昂的演说是在什么情况下被发表的呢?回到当时的历史,惦记英国王位的可不止有苏格兰的玛丽一个人,还有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菲利普本来是英国前女王玛丽一世的丈夫,也就是伊丽莎白的姐夫。玛丽一世去世,菲利普又想继续追求伊丽莎白,延续西班牙对英格兰的影响力。伊丽莎白多次婉拒后,菲利普就打算来硬的。当然,除了婚姻问题,造成英西关系紧张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英国海盗对西班牙的抢劫、两国航海事业的冲突、贸易摩擦,还有我们反复提到的宗教问题等等。

在得到罗马教皇的支持后,菲利普二世打着宗教的旗号,组织了一支舰队入侵英国。伊丽莎白很清楚,面对西班牙,英国根本无力招架。但在第二年,也就是1588年,西班牙赫赫有名的无敌舰队已经浩浩荡荡赶来,英国舰队不得不进入备战状态。

无敌舰队有一百三十艘战船,搭载着三万精兵。相对弱小的英国应该如何应对呢?

英国的海军规模远远没法跟对手相比,但这恰恰也成为一项优势。小巧轻快的船只“在海面行进时吃水少又平稳”。在7月底的一次大战中,英国舰队派出五艘载满木头与沥青的船只冲向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英国把这种船叫做“火焰地狱”。强风助长了火势,无敌舰队顿时陷入恐慌与混乱,阵型瓦解,舰船四散。随之而来的风暴把无敌舰队扯向北方,四散的舰船遭受到了更加严重的伤害。后来,英国人把这场大风称作是“新教风”,在他们看来,这绝对是上帝对新教国家的恩泽。

为了继续对抗剩下的军队,伊丽莎白女王亲自在军中鼓舞士气。8月初,女王含着泪水巡视了军队,并发表了前面提到的那篇著名演说。

最终,英国战胜了西班牙,英国的国际地位因此大大提升,这也是伊丽莎白统治的巅峰时刻。当然,西班牙并不会因为这次海战失败而没落,但这次胜利无疑是英国崛起的开始。在此之前,英国在海上并没有什么话语权,海洋是属于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从此以后,英国人团结在女王周围,一个新兴的民族国家逐渐锻造成熟了,英国开始走到欧洲政治舞台的中心。

你已经在伊丽莎白身上见识到了她丝毫不亚于男性君主的统治能力,你也可以想象,在那样一个男权社会,作为一名女性君主能够做出这样的成绩该有多困难。

伊丽莎白继位时只有25岁,此时英国刚刚经历过两任失败的女王。第一位是简·格雷,她在一批贵族的支持下成为女王。由于英国人民并不买账,她只当了九天女王就被斩首了。后世很多人并不把她看作是英国国君。第二位是随后继位的玛丽一世,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提到她。玛丽一世嫁给了西班牙国王,使英国在方方面面成为西班牙的附庸,伤害了英国人的民族情感。而且她在位期间,大肆屠杀新教徒,导致社会各界对她的评价非常低,人们把她称作“血腥的玛丽”,“血腥玛丽”那款鸡尾酒的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

经历了这些,当时的人们对于女性君主基本没有什么好感。人们都认为,女性是任性、软弱、情绪化又犹豫不定的生物,怎么能主导政府事务呢?伊丽莎白戴上王冠后也同样也由于性别而受到质疑。她应该怎么做呢?

伊丽莎白继位后,国家正面临着严重的财政问题,她首先做的,就是把自己与挥霍无度的贵妇形象切割开。她身先士卒,对自己实行了最严苛的开销限制。在她担任女王期间,每年的花费绝不超过三十万英镑。有的时候,她甚至还需要卖一些王室的土地来勉强度日。

不仅如此,伊丽莎白表现出与父亲的很大的不同。亨利八世执政早年,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玩乐上,治理国家的事情基本都交给臣子来处理。伊丽莎白虽然是女性,但她日日勤政,坚持亲自审阅所有送达宫廷的文书,这样的勤勉甚至让男性臣僚们感到非常意外。议员们提醒伊丽莎白,“为了她和她的王国着想,她应该找个配偶,才能帮她分担政务上的重担,这些都是男人该做的。”

到这里,你有没有注意到,伊丽莎白其实一辈子都没有结婚。这是为什么呢?

在那个时代,君主婚姻始终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对于伊丽莎白来说,这个问题会直接影响到都铎王统的延续。所以,从伊丽莎白即位之日起,朝野就在疯狂逼婚。大臣们曾说,“对英国或欧洲来说,婚姻是女王唯一确定的担保”。下议院议长甚至跪在女王面前谏言,女王作为国君的寿命有时尽,但人民福祉无穷远,保持“不婚与处女之身”将会与公众意见“互相抵触”。

女王听到这一席话后,亮出手上的王者之戒,“我已经嫁人了,我嫁给了英格兰王国。”至于孩子,“那就是你们每一个人,所有的英国男子,对我来说,都是孩子,都是亲人”。“盖棺定论时,我希望身为统治了一段时间的女王,活着是个处子,死了也还是个处子。”伊丽莎白因此获利一个封号,叫“童贞女王”。

你是不是会有疑问,为什么伊丽莎白对婚姻这么抵触呢?

关于这个问题,后世有很多猜测,许多小说、电影也设置了各种各样脑洞大开的情节。比如,伊丽莎白不结婚,是因为她不孕。很多外国特使来求婚的时候,都会贿赂洗衣服的女工打听一下女王的经期是否正常。另外,也有人猜测,女王拒绝婚姻其实为了拥有更多爱人,满足自己的欲求,毕竟女王从来都不隐藏自己对性的兴趣,喜欢各种各样帅气、强壮、聪明的男人。

当我们抛开这些历史八卦认真想一下,就会发现,对于伊丽莎白这样一位女王而言,婚姻问题似乎是个死结。作为一名女王,如果结婚,她必然会受到丈夫的控制,特别是嫁给外国君主的话,英格兰就会成为别国的附属,就像姐姐玛丽一世嫁给西班牙国王那样。但是伊丽莎白如果不结婚的话,王朝将会没有后继者。

伊丽莎白还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我们反复提到的宗教问题。她的婚姻,不仅关系到都铎王朝的延续,更关系到英格兰这片土地未来的命运。姐姐玛丽一世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她与菲利普二世的婚姻造成的。西班牙是天主教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对于推行新教的英国来说,西班牙显然是最大的威胁。所以,在大多数英国人眼里,玛丽一世嫁给了西班牙国王就意味着双重的背弃,既背弃英格兰民族,又背弃宗教改革。

伊丽莎白登位之后,菲利普一度希望续弦这位小姨子,继续操控英国。瑞典的王储、德意志的皇子、法国国王的弟弟等欧洲各路贵族,也都跃跃欲试。但由于玛丽的前车之鉴,伊丽莎白想尽一切办法要避免。不过,对于欧洲各国,伊丽莎白必须要认真对付,这样才能为英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求得生存。她采取的基本对策就是“拖”,既不说“是”,也不说“不”,这样既不会让她的追求者得逞,影响国家利益,也避免刺激到各国王室,给英国带来麻烦。

当然,伊丽莎白没有在自己的臣子当中选择配偶。她作为国家的女王,英国的贵族集团并没有威望足够高的贵族,能够在与女王结合后,不引起其他人的嫉恨。女王与任何国内贵族结合,都会引发官僚的分裂,以及社会动荡。在这种情况下,伊丽莎白最终选择了独身,以此来维持国内外各种势力的平衡,也借此机会保护自己的王位。

这些都是政治上的考虑,本书还从伊丽莎白个人角度,给出更丰富的解释。关于伊丽莎白女王不结婚的原因有很多猜测,比如童年的经历。亨利八世的第五任妻子因通奸罪而被处死,这让当时只有8岁的伊丽莎白想起了关于母亲的痛苦回忆,婚姻与砍头这两件事在她幼小的心里产生了一种说不清的联系。

伊丽莎白拒绝结婚还可能是因为害怕怀孕生子。她有两位继母都是得了产后疾病而死的。姐姐玛丽一世则是因为两次精神性假孕而沦为大家的笑柄。

关于伊丽莎白为什么不婚,暂时还没有无懈可击的论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婚姻主要还是政治的考量,婚姻并不意味着情感。换句话说,婚姻与爱情是两回事。

对青春、爱情的渴望,是每个人的自然需求,高高在上的女王也不例外。就像,武则天有张易之、张昌宗这样的男性伙伴一样,伊丽莎白也有自己的情感诉求。例如,有一位名为罗伯特·达德利(Robert Dudley)的伯爵,他是伊丽莎白是青梅竹马的玩伴,他自称是最懂伊丽莎白的男人。女王也非常喜欢他,把他称作是自己的“眼睛”。还有一位叫克里斯多福·海登(Christopher Hatton)的贵族,她是女王所有的追求者中最令人动容的一位,为了表达对女王的爱,他终其一生都保持独身。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难得一见的。无论后世的文学作品,为伊丽莎白女王附会了多少真真假假的宫廷艳事,但我们决不能忽略那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情感的必要性,伊丽莎白也只是在做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情。

最后,请你来思考一个问题,伊丽莎白的成功主要是来自幸运吗?

她确实很幸运,多次大难不死,能够在弟弟和长姐先后离世之后成功继位,她还有健康的身体,使她能够进行长期统治。她有一群高水平的臣僚,还有一群时运不济的对手。甚至在对抗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时候,伊丽莎白还能获得上帝“神风”的帮助。这不是幸运是什么呢?

但我们也要看到她的能力和艰难。特殊的童年经历造就她坚毅的性格,继位之后她与官僚群体保持良好关系,共同推进宗教改革与各项内政。大敌当前,她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鼓舞了士兵和人民,凝聚了英格兰的力量。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一幅伊丽莎白的画像,衣着华丽的伊丽莎白威严地端坐着,她一手拿着权杖,一手紧握象征世界的地球模型。正是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开始,一个具有凝聚力和自信心的英格兰民族形成,英国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划重点

特殊的童年经历造就她坚毅的性格,继位之后她与官僚群体保持良好关系,共同推进宗教改革与各项内政。大敌当前,她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鼓舞了士兵和人民,凝聚了英格兰的力量。

撰稿、讲述:裴鹏程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