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世纪的城市》 孙轶飞解读

《中世纪的城市》| 孙轶飞解读

关于作者

亨利·皮雷纳,比利时历史学家,出生于19世纪下半叶。一战期间,德军入侵比利时,皮雷纳成为战俘。在被俘期间,他和其他国家的俘虏进行交流,使他的视野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扩展到整个欧洲的范围。而他的这部著作,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态度,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历史学界。

关于本书

本书认为,在欧洲的早期,经济和贸易是退步的,本来存在的城市逐渐萧条,最后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封建制度。各种大小领主割据成小块的土地,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他们修建了城堡。后来,因为贸易再次兴起,商人们开始在欧洲四处活动,这些城堡一来可以提供做生意的场地,二来能抵御土匪强盗,所以商人们就聚在这里,慢慢地形成了城市。

核心内容

中世纪时因为商业复兴和保障贸易安全两个因素,欧洲城市被建立了起来。而城市的建立改变了整个欧洲的社会结构,同时也为文艺复兴做好了准备。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中世纪的城市》。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8万字,我会用大约22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本书精髓:中世纪时因为商业复兴和保障贸易安全两个因素,欧洲城市被建立了起来。而城市的建立改变了整个欧洲的社会结构,为文艺复兴做好了准备。

在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欧洲,不但城市数量众多,而且经济非常繁荣。当时罗马帝国占领了整个地中海,地中海便利的海运条件造就了发达的贸易,而发达的贸易使经济繁荣,进而使城市繁荣。当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人逐渐丧失了对于地中海的掌控,所以贸易也就日渐衰落。久而久,欧洲的城市也都消失了,于是封建领主只能在森林和乡间建立自己的城堡。当我们回顾白雪公主、美女与野兽、睡美人这样的童话故事时,会发现王子和公主的城堡都在森林里,正是对这段历史的反映。

这样的情况并没有长久存在下去,在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里,欧洲内部发生着缓慢但是持久的变化。在这一过程里,欧洲人逐渐夺回地中海的部分控制权,贸易逐渐恢复,经济逐渐复苏,而城市也慢慢地再次建立起来。

这本《中世纪的城市》所讲述的正是这段历史,本书的内容回答了三个问题:1.古罗马的城市为什么消失?2.中世纪里城市如何再次被建立?3.中世纪的城市对历史有什么影响?在这三个问题之中,历史学家所最重视的,便是中世纪城市建立的过程,这也是本书最重要的内容。

关于欧洲城市的起源,在学界历来都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从公社演变来的,有人说是从庄园演变来的,也有人说跟行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而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则说是因为商业意识和宗教观念相互调和,从而自发形成的。美国学者汤普逊的答案可能最狡猾,但也有可最接近真相,他说城市的出现是因为以上提到的和没提到的多种因素形成的。当然,这种说法实在让我们有些无所适从。

如此多的观点,都是一家之言。今天我们就以《中世纪的城市》这本书,作为认识这个问题的起点。因为这本书的观点十分经典、影响力大,而且被大量学者参考引用过。

在这本书里作者认为,在欧洲的早期,经济和贸易是退步的,本来存在的城市逐渐萧条,最后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封建制度,各种大小领主割据成小块的土地,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他们修建了城堡。后来,因为贸易再次兴起,商人们开始在欧洲四处活动,这些城堡一来可以提供做生意的场地,二来能抵御土匪强盗,所以商人们就聚在这里,慢慢地形成了城市。

一句话总结,能做生意又安全的地方,形成了城市。这一观点看似寻常,但在90多年前,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这可是个引领时代的新思想,在之后的90多年里,这本书一直被奉为经典。那么,是谁写出了这么经典的一本书呢?

本书的作者叫做亨利·皮雷纳,是一位比利时的历史学家,出生在19世纪的下半叶。他17岁的时候考入大学,在比利时的列日大学学习中世纪史,后来又到法国巴黎、德国的莱比锡和柏林留学。这个时候的德国历史学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皮雷纳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24的时候,到了比利时根特大学,成为了大学教师,3年之后就成为了比利时皇家学会的会员。很快,皮雷纳就在史学界有了不小的名气,成为了很多杂志专栏的常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入侵比利时。尽管皮雷纳曾经求学于德国,并且在德国有很多好朋友,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些而向侵略者屈服,因此成为了战俘。在这段时间里,皮雷纳用了大量时间,给来自各个国家的俘虏开设历史课程,在和其他国家的俘虏交流的过程里,让皮雷纳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他对于历史的看法,打破了民族、国家的界限,他的视野提升到了整个欧洲的层次。

尽管有所收获,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段痛苦的经历,更不要说皮雷纳的儿子在战场上付出了生命。这一切磨难,在战后让他成为了民族英雄,他受到了国王的接见,并且被看作是对抗暴政的斗士。而他的著作,以宏大的视野,严谨的态度,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历史学界。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正如刚才所提到的,这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中世纪早期,古罗马帝国的城市消失;第二,在中世纪里欧洲经济逐渐复苏,城市再次被建立起来;第三,城市的建立改变了整个欧洲的社会结构,为文复兴做好了准备。

先来说说古罗马城市消失的过程。

古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欧洲进入了中世纪,那么古罗马帝国为什么灭亡?这事还跟咱们中国有关系,话说汉朝的时候国力强大,开始打匈奴,匈奴就一路向西,直奔欧洲而去。在欧洲,匈奴占了一块地方,就是今天的匈牙利,虽然过这么多年的通婚,今天的匈牙利人已经看不出亚洲人的样子,但他们确实算得上是匈奴的后代。

匈奴往欧洲打的时候,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许多被罗马人称为“蛮族”的民族,也开始往罗马帝国迁徙。正好这个时候罗马帝国已经日薄西山,结果就被蛮族灭掉了。如此强大的帝国灭亡之后,势必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大动荡,政治、经济都会受到根本的影响,这似乎是个合情合理的想法。但是,皮雷纳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这个想法不对。为什么呢?

皮雷纳在这本书里的解释是,罗马帝国的衰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这些蛮族人心里特别崇拜罗马的文明,他们一边迁徙、一边向罗马学习。这些蛮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灭亡罗马,而是很单纯地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或者说,蛮族是想让自己成为罗马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罗马的灭亡虽然是个极其重大的政治事件,但是罗马的传统基本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了,罗马的经济结构也被保留了下来。

皮雷纳这么说的根据就是,地中海的贸易保持了原样。地中海对罗马帝国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它虽然叫海,但是更像是被欧亚非三个大洲围成的大湖,因为周围全是陆地,几乎没跟大洋相连,所以地中海的风浪比较小。再者,这个海里到处都是小岛,补给很方便,这就为航海贸易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运输成本远远小于在陆上贸易。

罗马人非常清楚地中海的作用,所以亲切地称呼它为“我们的海”。从地图上看,罗马帝国的版图就是环绕整个地中海的。简单地说,古罗马帝国就是一个地中海帝国,它的贸易十分依赖航海。皮雷纳在书里说,从实际发生的事情看,蛮族的迁徙,就是直奔地中海而来,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就是想在地中海边上生活。一句话,蛮族就是想跟罗马人一样生活。所以说,虽然罗马帝国的统治终结了,但是这里的经济体系依然承袭了罗马的传统。就连货币也还是罗马时期的样子。

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地区兴起了伊斯兰教,在其出现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快速地扩张。他们不仅获得了地中海南部的广大地区,并且影响力很快就到了海上,对于欧洲来说,地中海从此被关闭了,他们所依赖的地中海贸易也被终结了。海上的贸易没了,也就没有货物在陆地上运输,商业贸易变得微不足道。这样一来,整个欧洲的经济都出现了巨大的衰退,古罗马帝国留下的经济体系开始崩溃。

失去了地中海属性的欧洲国家,变成了内陆国家。做生意用的金币也很少使用,货币减少以后,对贸易再次造成不良影响,这就成了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欧洲越来越穷,而城市自身缺乏生产能力,根本无法负担人口对资源的消耗。而此时的农村更穷,自然也无法为城市提供资源。结果就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就这么一一地消失了。

城市消失以后,这些大大小小的领主们,开始跑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修建属于自己的小城堡,手下的农奴定期缴纳粮食。可是有些人没法跑,他们就是基督教的主教们,因为罗马时代是按照城镇来划分教区的,教会有纪律,主教必须在这呆着不能动。结果,曾经辉煌的城市,就只剩下了一座座的教堂,在这个过程里,神权地位提高了,完全取代了罗马的城市制度。就这样,欧洲进入了中世纪。

这就是本书的第一部分:古罗马虽然灭亡了,但是地中海的贸易和经济依然保持了下来。随后,伊斯兰教的兴起和扩张,使得欧洲丧失了地中海的控制权,贸易和经济衰退导致欧洲城市消失。

在中世纪里,随着欧洲的经济逐渐复苏,城市再次被建立起来。

在皮雷纳看来,中世纪欧洲商业的复兴是从两个地方开始的,最后扩展到了整个欧洲。第一个地方是佛兰德尔海岸,大致在今天的荷兰附近。这个地方在欧洲北部,深受北欧盗的侵扰,最初海盗们只是来抢劫财物,可是慢慢地,海盗们开始在抢劫之余做生意。他们把这里出产的呢绒制品卖到其他地方,这些产品的质量受到了买家的一致好评。北欧的经济就是以这么一种奇怪的方式被复苏了。

而另一个贸易的中心就是水城威尼斯,之前提到过匈奴人向欧洲迁徙。那个时候,一小部分欧洲人为了躲匈奴,就跑到了威尼斯这个小岛上。这个岛上什么都没有,种粮食更是不可能,所以这些人就只能靠做生意养活自己。因为没有别的谋生手段,所以在威尼斯人眼里,做生意比对信仰的虔诚都重要。他们最主要的生意伙伴是东罗马帝国,这里有个有趣的问题,罗马帝国不是灭亡了么,怎么这还有个东罗马帝国呢?

其实,古罗马晚期,已经分裂成为了东、西两个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首都是罗马,也就是前面说到的那个被灭掉的罗马。而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西罗马被灭以后,东罗马帝国又活蹦乱跳地坚持了一千年,看到了文艺复兴的曙光。换句话说,几乎整个中世纪,其实罗马还有一半依然存在。东、西两罗马虽然都信基督教,但是内部也有分歧,所以互相之间也有矛盾,但是面对其他宗教的时候,双方又成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威尼斯人并不在意这些,他们不止跟东罗马帝国做生意,跟阿拉伯人民也做生意,这样,欧洲在地中海上的商业开始复兴。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进一步促进了欧洲对地中海的掌控,这就是著名的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的起因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东罗马帝国跟伊斯兰世界离得近,战争频繁,于是就希望得到欧洲基督徒的援助。而此时的欧洲,人口开始逐渐回升,也有了扩张势力的需求,再加上以宗教的名义进行战争,是教义中可以净化灵魂的事。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就这样发动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占领了圣城耶路撒冷。之后,东征又开展了好几回,但都没有第一次成功。

在很多历史学家眼里,抢回耶路撒冷的重要性无与伦比,不管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宗教方面。但在皮雷纳眼里,十字军最大的成果依然体现在经济上,这让欧洲人重新拿回了一部分地中海的控制权。于是,欧洲的地中海贸易就再次繁荣了起来。

从海洋贸易运来的货物,最终还是要在陆地上运到欧洲的每一个角落。这样,就需要一个规模庞大的商人群体。然而中世纪的欧洲信息闭塞,人们很难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是怎样一番景象,促使欧洲人成为四处奔波的商人,动力何在?

对这个问题,皮雷纳认为根源在于欧洲的农奴制。前面讲到,欧洲的大小领主都呆在了自己的地盘上,而他们的农奴也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农奴地位十分低下,自然会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经商就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好途径,因为商人背井离乡,谁也不知道他曾经是什么身份,只要自己不承认,没人会知道他是个农奴,既然谁都不知道,那他就真的不再是农奴了。简单地说,当了商人,事实上就可以获得自由,这是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条件了。

而且,当商人毕竟是一个获得高收入的途径,随着时间前进,商人这个群体越来越壮大,拥有的财富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商人四处流动,并不属于某一个领主,所以时间长了以后,商人们开始要求使用更加适合自己的法律,而且最终他们也是这么做的。这让他们地位越来越高,或者说,商人们不但是自由人,甚至是拥有特权的人。

商人们有钱,有足够的社会地位,他们开始希望自己的生意有一个根据地。如果这个根据地里有一些手艺人,能够给他们生产一些商品,那就好了;如果这个根据地里还能有一个市场,可以让四面八方来的货物在这里集中交易,那就更好了;如果这个根据地就在贸易的路线上,可以让自己的货物方便运输,那简直就是完美无缺了。这所有的渴望,最终让商人们定居在某个地方,建立了城市。

这就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贸易复苏是城市建立的原因之一。皮雷纳指出,欧洲的城市都是建立在商业路线上,这个事实正是对他观点的支持。而这个原因还不够解释城市的建立,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出于贸易安全性的考虑。

正如刚才所说,城市是沿着商业路线,逐渐被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商人需要交易的场所。另一方面,那个年代的交通很不方便,在冬天甚至根本没法出门,所以商人也需要一个休整的地方。商人们带着许多财物,当然要在一个足够安全的地方停留。此时,领主们修建的城堡,就成了最佳选择。

然而,中世纪的城堡规模都很小,根本没地方让商人住进去,事实上从一开始,商人们就是居住在城堡之外的。他们依托于城堡的威慑力,开始自己修建城墙。有了城墙以后,就开办市场,而且还招揽人民前来定居。这样,就在封建城堡的外面建起了商业化的郊区。封建城堡建立了几百年,也没什么大起色,但是这商业化的郊区是个蓬勃发展的新事物,很快郊区的规模就超过了原来的城堡,于是就逐渐侵占城堡的土地,吸纳更多的居民。最终两个起源不同的居民点,融合成为了一个,而且后来的、商业化的部分成为了主导。

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第二个部分,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在皮雷纳的观点里,城市的建立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要在贸易的路线上,另一个则是需要筑有工事的城堡,缺一不可。这也正是本书作者皮雷纳所要阐述的观点: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建立,是因为商业复兴和保障贸易安全两个因素促成的。

下面咱们来看看城市的建立对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其实,前面咱们说到的故事里,隐藏着一个小问题:那些封建领主们为什么舍得让出自己的地盘呢?其实是因为,领主们心里也有小算盘,他们发现只要商人有贸易活动就可以带来大笔的税收。这些贵族,并不屑参与商业活动,城堡附近的地越来越值钱,倒不如卖给商人,而自己躲到森林和乡间,过悠闲惬意的生活。就这样,领主和贵族们把城堡和周围的土地高价卖给了商人,让他们扩大城市规模。

这个双赢的局面,让商人们非常开心,商业就这样蓬勃地兴起了,同时还刺激了工业的发展。原来分散在各个村子里的呢绒业,竞争力远远比不过城市里的呢绒业,于是很快便被消灭掉了。这种情况下,人们希望到城市里生活,获得更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商人阶层建立的城市,受到神权和王权的影响相对比较小,城市里的人民身份是平等的,正如一句德意志的谚语所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与农民相比,市民阶级是一个新兴的特权等级。尽管市民阶级希望自己可以牢牢地控制着农村地区,但是,市民阶级的存在这一事实本身,不断向农村播散着自由思想,让农奴阶级看到了被解放的希望。可以说,市民阶级的出现这个缓慢发生的过程,改变了欧洲的等级制度。

不仅如此,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壮大,农村的经济逐渐依附于城市经济。比如,城市的纺织业需要羊毛,那么农村就大量地饲养绵羊。在这个过程里,封建领主们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他们开始不断垦荒来饲养绵羊,以适应城市的经济需求。为了招揽劳动力,领主们减轻了对于农奴的负担,通常只保留审判权。这就让农奴的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了新型的农民。原有的以农村为基础的经济结构被动摇了,这样的变化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繁荣,货币也重新流通起来。

而货币的重新流通,改变了整个欧洲社会对于财富的概念。之前,领主们的眼里只有土地才是财富,但是现在,货币和能用货币计算价格的一切东西,都被算做财富。以前,大领主赏赐他人的时候,只能使用分封土地的形式,但是现在可以直接给钱了,那么这些靠工资干活的人就成为了领主手下的官员。有了官员,分封制度下的政治体系才逐渐形成了政府。

回顾城市建立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市民阶级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等级制度、对城市经济的依赖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货币的流通使用导致了政府的出现。

这就是我们讲述的第三部分,城市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经济、阶层和政治形态。欧洲的中世纪就是以这样一种温和的方式,逐渐产生了整个社会的变革,即将到来的文艺复兴也正是建立这些变革的基础之上。

说到这里,《中世纪的城市》就讲完了,我们一共讲了三个部分。第一,中世纪早期,古罗马帝国的城市消失;第二,在中世纪里欧洲经济逐渐复苏,城市再次被建立起来;第三,城市的建立改变了整个欧洲的社会结构,为文艺复兴做好了准备。

从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阔的视野,从欧洲城市的出现这个话题,皮雷纳并没有局限于一时一地,也没有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束缚,甚至是在以比欧洲更大的视野来看待欧洲的问题。在他的眼里,伊斯兰教对于地中海的掌控,是导致欧洲经济衰退的最大原因。而十字军东征是重新打开地中海大门的关键,之后随着贸易重新开展、经济复苏,商人们在商路的沿线,并且有城堡的地方开始建立城市。

当然,对于历史的看法总是存在百花齐放的情况,皮雷纳的这本书固然经典,但是也有不少反对的意见。比如说,有些学者认为人口的增长并没有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什么压力;也有些学者认为农业技术改进,粮食产量增加才是欧洲兴起的根本原因;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皮雷纳的书中已经提到了很多关于宗教的内容,但是对于这个因素的影响不够充分。

就我个人而言,地中海对于贸易的巨大作用,在本书中的讲述十分精彩。这片海不但没有把三个大洲割裂开来,反而因为便捷的运输,让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本书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对地中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对于我们理解古罗马帝国、欧洲中世纪,甚至一直到今天的地缘政治,都很有价值。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与您分享的知识。

第一,地中海的贸易促进了欧亚非三个大陆的联系。

第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欧洲城市出现于中世纪。

第三,商业复兴和保障贸易安全两大因素促使欧洲城市的出现。

第四,城市的出现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结构,为以后的文艺复兴做好了准备。

撰稿:孙轶飞 脑图:刘艳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