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戈小羊解读
《丝绸之路》| 戈小羊解读
关于作者
彼得·弗兰科潘,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是一位非常资深的东方学专家。
关于本书
这本书不仅帮助我们重新发现了丝绸之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世界历史的起落兴衰、权力和财富的更迭,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打开了观察世界的新思路,给了我们解开今天复杂世界问题的机会。这本书出版之后,好评如潮,火速登上了20多个国家的非虚构类书籍畅销榜榜首,还被《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权威机构评为年度最佳图书。
核心内容
看待丝绸之路的三个角度:一、宗教,丝绸之路是一条信仰之路;二、战争,丝绸之路是一条战争之路;三、金融,丝绸之路是一条白银之路。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52万字,我会用大约25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从古至今,丝绸之路是如何主宰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的。
说起丝绸之路,相信你肯定不陌生。一般我们说的丝绸之路,指的是从中国西安出发,沿着河西走廊,经过甘肃、新疆一路往西,去往中亚的古代商业贸易通道。但这本书里说的丝绸之路,将眼光放得更远,还关注了从地中海和黑海东岸绵延到喜马拉雅山之间的区域。可能你会觉得奇怪,这明明就是全球最不安全、也非常落后的地方,包括今天的伊拉克、阿富汗、伊朗、叙利亚等等都在这里。为何这个蛮荒之地能够主宰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这本书的作者彼得·弗兰科潘看来,这块今天看起来动荡、蛮荒的区域,恰恰是世界的中心。在古代,丝绸之路就像是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财富、信仰、权力的桥梁,引领了世界数千年的变迁;今天,这条路上还存在石油资源的争夺、宗教纷争、恐怖主义等世界难题,每一个都会引发全球动荡,这个区域依然是全球关注的重中之重。
那么,为什么说这本书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呢?有句话叫做:“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今天我们看待历史和文明的方式,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以欧洲、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影响。这个观点认为西方文明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欧洲大陆自古以来就是世界的中心。但在弗兰科潘看来,西方对于全球的影响力仅仅开始于500年前的大航海时代,在此之前,欧洲都还只是世界舞台上的小角色,灿烂辉煌的东方文明才是世界的主宰;而连接东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从古至今都是世界的中心。这条路上的权力和财富争夺,决定了今天的世界格局。
弗兰科潘希望借《丝绸之路》这本书颠覆“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历史观,重塑一个以丝绸之路为世界中心的历史观。这本书就新在,它跳出了碎片化的视角,站在横跨人类历史长河的通盘角度,看待历史。所以,弗兰科潘笔下的这本《丝绸之路》可不是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从丝绸之路这个全新视角,解读全球权力与财富的更迭。
这位弗兰科潘来头也不小,他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是一位非常资深的东方学专家。弗兰科潘精通俄语,还学习过阿拉伯语,而且他还有一个从小就痴迷的爱好:看地图!他喜欢看世界各地的地图,但是发现老师几乎不讲欧洲大陆之外的历史故事,这促使他自己动手,翻阅资料,满足好奇心,于是便引发了对这条主宰人类历史、并正在影响人类未来的丝绸之路的兴趣。这本书出版之后,好评如潮,火速登上了20多个国家的非虚构类书籍畅销榜榜首,还被《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权威机构评为年度最佳图书。
今天这期音频,我将从三个角度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个角度,宗教。讲讲世界几大宗教都诞生在丝绸之路上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恩怨纠葛;第二个角度,战争,讲讲丝绸之路如何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三个角度,金融。讲讲丝绸之路上运来的货币白银是如何导致大明王朝灭亡的。下面,我们来详细说说。
先来看看宗教。说丝绸之路是一条信仰之路绝对不会有人反对,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世界上重要的宗教都诞生在这条路上。不同宗教之间最初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彼此扶持的,并且在15世纪大航海时代之前,伊斯兰教的影响力远超基督教。数千年来,在丝绸之路上奔腾不息的,不仅是权力和财富,还有丰富多元的文化交流和宗教的广泛传播。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不约而同都诞生在耶路撒冷,这是为什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耶路撒冷处在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枢纽位置,这里是东西方的交会处,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往来丝绸之路的人的会聚之地。不同的文化、思想在这里碰撞,交会整合之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传播出去,这是宗教能够诞生的重要前提。
宗教诞生之初,它们之间的分歧并没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么大,而且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合作,远远超过今天。比如诞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这个原本不搞个人崇拜、低调内敛的宗教,通过借鉴其他宗教的做法,建立了自己的圣地,学会了依靠信徒集资来修建佛塔、寺庙等;他们还从希腊神话里借鉴了高鼻梁、深眼窝、一头自来卷发型的太阳神阿波罗的形象,来塑造佛陀光辉伟岸的形象,让佛教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今天看来水火不容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其实在教义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里不仅有摩西、诺亚等基督教《圣经》里的人物,甚至还承认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存在,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还自称是上帝的使者。晚诞生的伊斯兰教抄袭的嫌疑自然更大,虽然这个话题现在是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徒之间最敏感的话题,但却不能掩盖两个宗教曾经融洽地相处过。
伊斯兰教在创立的最初阶段,还得到过基督教徒的帮助,还有犹太人的支持。而且纵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展历史,伊斯兰教似乎占据舞台中心的位置更久。凭借着沙场上的军事天赋,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在战场上屡屡获胜,赢得大批战利品回馈给自己的追随者。同时,他也不排斥犹太人和基督徒参加他的军队,丰厚的物质回报和宽松的宗教政策,让穆罕默德短时间收获大批支持者,一举成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势力。
控制了丝绸之路,伊斯兰世界就控制了东西方经济的大动脉。通过商业赚取大量财富,伊斯兰教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就在伊斯兰世界不断革新、进步、蒸蒸日上的时候,欧洲基督教世界却是低迷不振,在资源匮乏和灵魂被禁锢的中世纪停滞了足足1000年。比如中世纪,一位士兵写信回家,说大不列颠“就是冷漠、孤独和无望的代名词”。与之相反的是,那时候的阿拉伯世界却是群星璀璨、人才辈出,阿拉伯商人行走天下,世界的中心不是巴黎、伦敦,而是阿富汗的坎大哈、伊拉克的巴格达。阿拉伯世界是一片商人能致富、智者得到尊重的沃土。这样的情形,一直到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才结束。基督教终于在最近的500年时间里成功逆袭,欧洲人才终于登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心。
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会有一种印象,觉得基督教是先进文明的代表,而伊斯兰教则是落后封闭文明的代表呢?因为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欧洲人掌握了话语权之后便开始对过去的历史进行美化,还要对自己缺席的历史进行改写。比如,基督教的十字军东征,其实就是西欧打着宗教的旗号,去东方掠夺财富的不义之战,结果被改写成为文明人对野蛮人的讨伐、先进的基督教徒对落后极端的伊斯兰异教徒的征服,甚至还美化出了欧洲贵族的骑士精神。
因为欧洲人对历史的美化和改写,丝绸之路的辉煌在世界历史里不仅暗淡下来,而且还演变成为世界边缘的、可有可无的历史。所以作者认为,当我们面对今天异常复杂的文明冲突、宗教矛盾的时候,如果只读经过欧洲人美化和改写过的历史,你很难找到矛盾的根源,解决的方法自然更无从谈起。信仰问题,由此成为一道世界性的难解之题,甚至成为21世纪人类最严峻的挑战。
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第一个观点,丝绸之路是一条信仰之路。在三大宗教创立之初的时代,并不是彼此对立的。在丝绸之路这条狭窄的通道上,各种宗教竞争非常激烈,只有开放、包容的宗教才能存活下来。而且宗教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的学习、模仿和交流,远远超过今天的宗教。宗教诞生以来的两千年里,伊斯兰教在更长的时间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基督教反而是落后的代名词,只是最近的500年里逆袭了而已。了解了这段知识,可以帮你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今天的世界问题。
我们下面看看战争这个角度。丝绸之路是一条战争之路,它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今天的中东乱局和全球恐怖主义,根源并不在宗教冲突,而是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力量,在这里撒下了矛盾的种子。你可能会好奇,既然伊斯兰教曾经创造了先进的文明,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今天的中东乱局,还有让全球都谈之色变的恐怖主义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是15世纪以来,伊斯兰教在落后中变得极端和暴力所导致的吗?在弗兰科潘看来,中东的乱局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单凭宗教和信仰之间的矛盾,并不会让两个民族成为死敌,而对权力和财富的追逐,才是矛盾的根源,因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积累了数百年的财富、蕴藏了丰富的石油资源。
就比如一战的起因,并不是因为欧洲人要瓜分欧洲,而是欧洲人要重新瓜分亚洲心脏地带,也就是丝绸之路沿线的利益格局。一战前夕,俄国已经从一个野蛮游牧部落进化成为野心勃勃的帝国,对于英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觊觎已久,尤其是在亚洲腹地的印度,要知道富饶的印度简直就是大英帝国的自动提款机啊。随着英国实力不断下降,欧洲各国都想来分一杯羹,拿破仑就曾经扬言,要把英国从亚洲赶出去。而这一次希望把英国人赶走的是俄国人。国力的强盛使贵族阶层不满足在圣彼得堡的沙龙里谈天说地,他们也希望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更为直接,他在一篇名为《对我们来说,亚洲是什么》的文章里呼吁:俄国必须从欧洲列强的阴影下走出来,成为亚洲的主人。
这让英国如临大敌,以至于英国人在亚洲的策略变成了:遏制俄国。但是英国一系列慌手忙脚、饥不择食的行为,却让俄国在丝绸之路沿线得寸进尺。这个时候,英国只能孤注一掷,为了转移俄国在亚洲的注意力,决定将战火引向欧洲大陆。当然,这个时候法国和德国这对邻居也正在闹矛盾。再加上德国长期以来与伊斯兰世界关系不错,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双方都是极度的反犹太主义者,俄国的扩张触犯了德国在中东的利益。所以英国人就通过德国和俄国的矛盾,成功地将俄国的注意力转向了欧洲大陆。于是就有了后来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打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几乎是相同的故事再上演了一遍。只不过,这次争夺的焦点,从印度这样的财富聚集地,变成了石油储藏国。德国和苏联都对英国在丝绸之路上的利益虎视眈眈,尤其是对中东的石油资源更是垂涎三尺,这让英国再一次阵脚大乱。为了自己在东方的利益,英国打算与德国一决胜负。可以说,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虽然不在丝绸之路上,但的确是为了争夺丝绸之路上的财富和利益而引发的。
大势已去的大英帝国还在中东埋下了一系列恐怖主义的种子,希望通过制造分裂获取利益。比如,英国将三个什叶派穆斯林为主的地区组建成一个新的国家,并扶植了一个逊尼派的专制政府。要知道什叶派和逊尼派在伊斯兰教内部存在巨大分歧,英国充分利用“人民内部矛盾”为这个国家的内乱埋下了不可调和的伏笔。这个国家是伊拉克。
再比如,英国人打着为犹太人建国的旗号,在阿拉伯世界中心地带巴勒斯坦人的地盘上重建以色列,美其名曰是让犹太人回到祖先的国度,实际上却是为了控制当地的输油管道。这条输油管道帮助英国的地中海舰队在世界驰骋,但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为中东地区和全世界留下了难以修复的伤痛。再比如,为了在中亚扶植一个可信赖的傀儡政权,英国一而再、再而三地为阿富汗境内互相分裂、矛盾的势力提供庇护和援助。阿富汗国内局势复杂、斗争激烈的传统由此更加深入。总之,今天世界不太平的地方,顺藤摸瓜总能找到跟英国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英国压制了德国、俄罗斯、法国的崛起,但是却无法控制美国的称霸。今天,英国在中东地区的苦心经营几乎都落入了美国人的手中,当然也包括英国在这里埋下的各种火药桶。美国人,巧取豪夺一点不比英国人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与英国人扶植傀儡政权费力不讨好不同,美国人采取了出售军火的方式来控制中东。一方面,美国可以将购买石油花费的美元,通过出售军火再收回来;第二,分别向中东的敌对势力输送武器,中东各国彼此牵制而只能仰仗美国来调和,所以美国可以占到各方便宜。各种极端势力有了先进武器、极端宗教分子,就变成了今天席卷全球的恐怖主义。所以,当你了解了这一系列的背景知识之后,你就会对今天困扰全球的中东乱局和四处蔓延的恐怖主义有一个更深层的理解,不会被轻易影响或者迷惑。
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第二个观点:争夺丝绸之路上的财富和利益,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中东的乱局,根源并不在于宗教冲突。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力量才是中东之乱的罪魁祸首。大英帝国为了维护自己在亚洲的利益,助推了两次世界大战,并在中东地区埋下了恐怖主义的种子。实力更为强大的美国在战后继承了英国在中东地区的遗产,继续打着宗教的旗号,通过武器输送和军火生意,希望让中东更加混乱、让恐怖主义更加横行,通过掌握石油资源控制全球经济命脉,控制全球最佳战略位置的目的。
下面我们来说说金融。丝绸之路是一条白银之路。白银一度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交易货币,全世界的白银从这里源源不断运到中国购买瓷器、丝绸、香料等商品,这样的全球化贸易却成为中国大明王朝覆灭的导火索。在探讨明朝是如何灭亡的这件事上,不论是正儿八经的历史学术著作,还是带有趣味成分的《明朝那些事》这本书,探讨的焦点都在明王朝自身的内忧外患,昏庸的皇帝、腐败无能的官僚机构、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等等。但是你肯定没想过,导致明王朝覆灭的更深层原因,竟然是美洲大陆的白银大开采。
实际上,世界历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全球化并不是现代文明才有的,丝绸之路的诞生就是一个数千年前全球化的产物。从古至今,国家和国家、大陆和大陆之间都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联系。所以,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除了常规地把它按照时间的进程进行研究之外,还要把它放在历史的横截面上,研究一下其他国家、甚至是大洋彼岸同时期的历史,没准会有新的发现。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为什么作者认为推翻大明王朝的不是李自成,而是一场白银引发的金融危机呢?在中国的明朝时期,白银已经成为欧亚大陆最重要的交易货币。就像今天的全球金融贸易是以美元为结算货币一样,当时的世界是以白银为结算货币。那么,全球对它的需求量自然与日剧增。
恰好在这个时间,欧洲人在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上,发现了一座迄今为止最大的银矿。而白银的提炼技术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来自南美洲的白银就被大量铸成货币,经过欧洲运到东方,购买来自东方的奢侈品、各类生活用品和香料。全球货币供应充足,这带来了一个后果,那就是丝绸之路的商贸繁华,这条路沟通东方和西方,沿线国家都因此发了大财:比如印度,这时候也进入了全盛时期,建造泰姬陵的天价资金就来源于美洲白银开采。那时候,是欧洲人纷纷跑到亚洲来找工作。
当然,数额巨大的白银像丝带一般环绕地球,最后都流向了一个地方:中国。弗兰科潘认为有两个原因,使中国成为全球白银的最终目的地国。第一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而且长期稳定的政治结构孕育出了高度发达的社会,是全球奢侈品的最重要生产国,包括丝绸、陶瓷等。而且中国的民间商业充满活力和弹性,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提高产量,稳定地向世界供应,不会因为海外需求量突然增加而断货。当然,也应该不会搞“饥饿营销”弄得客户很头疼。稳定的货源、靠谱的商品,当然是贸易商的最爱。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贵金属之间的汇率失衡。聪明的商人发现,即便是如此大规模的白银流入,在中国白银和黄金的比率仍稳定在6∶1左右,远低于印度、波斯和奥斯曼帝国。中国白银的价格,甚至是欧洲的两倍。这就意味着白银在中国的价格更贵,相同的白银可以在中国购买更多的商品,也可以换到更多的黄金,于是有更多的白银涌入到中国来赚取差价。这个现象在今天当然是司空见惯,被国际金融家称为“套汇”。金融大鳄索罗斯就是凭借“套汇”在全球金融市场赚到盆满钵满。
大量白银涌入明朝时的中国,就相当于今天有大量的热钱涌入一个国家。市场上一下子多出来了好多钱,充足的货币供应给国家带来了宽松的流动性,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活跃。但是随着数量巨大的白银不断流入,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就意味着货币贬值,白银的价格便会出现下跌。
与此同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正在不断抹平白银在不同市场的价格差,最终,中国的白银价格与海外市场持平。没有了套利空间,大量“套汇”的白银便逃离中国市场,这就相当于大量热钱涌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物价上涨、白银价格下跌的通货膨胀时期,白银的需求量激增。热钱的涌出相当于对明朝的经济来了一下釜底抽薪,明朝中后期经济直接跌入了通货紧缩。说得直白一点:明朝爆发了一场由白银引发的金融危机。这要放在今天,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加大印钞,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来缓解危机。但是当时的明朝,一则没有中央银行来进行市场调节;二是白银也不是纸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生产出来。所以,大明王朝因为一场金融危机,引发了整个社会的系统性经济危机,由此导致了政治危机,引发了王朝的覆灭。
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第三个观点:丝绸之路是一条白银之路。明朝中前期,来自中国的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全世界,而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货币白银也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与此同时,因为中国的白银与海外的白银存在价格差,在中国白银更值钱,聪明的商人发现了这个漏洞,这促使更多的白银运往中国来“套汇”,利用汇率差赚钱。由于进入中国的白银太多,不可避免地出现通货膨胀,这不仅推动了价格上涨,也导致白银价格下跌,数额巨大的白银逃离中国市场,这导致明朝后期中国社会跌入了通货紧缩,由此引发了国家的经济危机,导致明朝灭亡。所以有人开玩笑总结,推翻明朝的不是李自成,而是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
我们对今天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第一个观点,丝绸之路是一条信仰之路。我们回顾了三大宗教都诞生在耶路撒冷并非历史偶然,这里是丝绸之路核心地段,东西方的交汇处,是思想碰撞和文明交汇的地方。不同的宗教在诞生之初并不是你死我亡的冤家,而是相互扶持和借鉴,只有包容、开放的宗教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才能存活下来。今天看起来落后、野蛮的宗教或文明,也许是历史上长期具有生命力、代表先进性的一方。要解开今天因为信仰而引发的种种矛盾,就不能被今天的历史观所局限,必须回到信仰开始的时候,重新回溯历史,才能有新的发现。
第二个观点,丝绸之路是一条战争之路。我们发现丝绸之路竟然与两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因为这条路在世界版图上重要的战略位置、因为它蕴藏的自然资源和财富,才使它成为世界上各方力量争夺的焦点。而这个区域越乱,有些人就越有机会从中获利,这也是英国为什么会在中东埋下恐怖主义种子的原因。所以想要解决某个区域的争端纠纷,还必须把它放到更大的版图中来分析问题。一个地方的恐怖主义,与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国家有密切关系。
第三个观点,丝绸之路是一条白银之路,金融危机并不是今天的国家需要面对的难题,早在明朝金融危机就引发过严重后果。我们需要经常换一个角度看历史,这样才能有新的发现和洞察。这本全新的世界史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重新解读中国历史的视角。
《丝绸之路》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我们重新发现了丝绸之路,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世界历史里的起落兴衰、权力和财富的更迭,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打开了观察世界的全新思路。你可以不认同书里的观点,但是这种打破常规,跳出局限的思路正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创新,并不是只有科学家和企业家才需要具备的素质,任何一个人只要对工作和生活里一些理所当然的现象进行思考和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新,甚至可以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撰稿:戈小羊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