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陈子昂解读
《七夕》|陈子昂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子昂。
你过七夕吗?咱今天来分享一本很应景的书,就叫《七夕》。它的作者,是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知名民俗学者刘宗迪。顺带说一句,听书之前还解读过刘老师的另外一本书叫《〈山海经〉的世界》,有兴趣的话也欢迎你去听听。
好,言归正传,咱聊回《七夕》这本书。
《七夕》这本书讲的是,七夕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它从我们所熟知的那个牛郎织女的传说开始讲起。这个问题仔细琢磨是很有意思的。你想,牛郎、织女的形象,其实是来自两颗星星,一颗叫牵牛星,一颗叫织女星。你从古人的角度想,那就是我抬头看到了天上的两颗星星,于是我就给它们各自编了一个人物形象,之后再给这两个人物搭上关系编了个故事,变成一个神话传说,再之后又演变出了一个七夕节。
这其实偶然性是很大的,对吧。天上有那么多的星星,为什么就选中这两颗?为什么给它们赋予的是牛郎和织女的身份?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探究。在这本书里,刘老师就仔细探究了,为什么织女星叫织女星,牵牛星叫牵牛星,为什么这两颗星星最后会演绎出织女跟牛郎的故事,以及最后七夕这个节日是怎么定下来的,其中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这本书前半部分主要讲的就是这些问题。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讲的是七夕这个节日出现之后,它的一些习俗风俗的演变,也很有意思。我觉得它最有意思的点在于,它讲了七夕当中一些很诡异的风俗是怎么出现的。这些风俗按道理来讲是不该出现的,或者它们没有理由出现,那为什么它们出现了呢?比如说,咱都说七夕的男女主角应该是牛郎和织女,但在咱东南沿海,却出现了一个叫魁星的家伙,硬生生地抢走了原来的男主角牛郎的风头。也就是说,在东南沿海,七夕有拜魁星的习俗。那么,这个魁星是谁,它又是怎么冒出来的呢?像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那接下来,我们就顺着这个逻辑,来聊聊这本书,聊聊七夕。我们先从一切的源头,也就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讲起。
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我想你肯定是听过的,咱现在就来简单复习一下这个故事。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穷小子,他呢,也没有什么财产,唯一有的,就是一头与他相依为命的老牛。你看,这是一个很标准的故事开头。
不过,接下来的情节就开始有点突兀了。话说有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而且一开口就画了个大饼,它说,我有一计,可以帮你娶到仙女来做老婆。那你说这老牛突然成精了,它能有何高见呢?老牛说,某月某日,会有一群仙女去河边洗澡,你去偷走一件衣服。这样的话,那位找不到衣服的仙女就会来找你要,你顺势求个婚,你俩就成了。这说法听着多少有点扯,但结果这牛郎还真就照着老牛说的做了,而且也成功娶到了仙女,这位仙女就是天上的织女。
不得不说,这故事要是放在现在,这牛郎估计得去坐牢,而这老牛至少得算是个教唆犯。咱就是说,引起别人注意的方式千千万,你怎么就想到这招偷人衣服呢?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牛郎和织女就通过这种诡异的方式认识并且走到一起了,而且感情还很好,牛郎种地,织女织布,这是中国古代标准的男耕女织式的夫妻生活。不久之后,他俩还生了一双儿女,一家四口,也算是其乐融融。
这个时候,那头老牛的戏份又来了。老牛说,自己命不久矣。它告诉牛郎,等他死后,就把它的皮剥下来,好好收藏,等遇到问题的时候这牛皮能派上用场。这个情节听起来多少有点让人感到毛骨悚然,但总之,牛郎再一次听了老牛的话,等老牛死后,他就把牛皮剥下来藏好。
当然,老牛的这个戏份肯定不是硬添的,这个设计是为了后面的情节做的铺垫。那后来发生了什么呢?原来,织女私自下嫁人间这事儿是不被允许的,结果这消息传到了天上,可把王母娘娘给气得哟。很快,愤怒的王母娘娘派了一伙天兵天将下凡来把织女抓走。这可把牛郎急坏了。
此时,老牛的戏份再一次出现了。牛郎想起老牛的叮嘱,于是披着牛皮,带着两个小孩就追了出去。接下来的情节非常有画面感。话说牛郎把牛皮披在身上之后,整个身子就飞了起来。而且,人家飞的速度还很快,眼瞅着就要赶上前面的天兵天将了。可惜的是,王母娘娘铁了心要将他俩分开,你光会飞又有什么用呢?只见王母娘娘抽出了头上的金钗,在牛郎和织女中间轻轻一划,就划出了一条大河。
于是,牛郎和织女就被彻底隔开了。他们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只能远远地隔河相望。最后,是玉皇大帝实在不忍心,就恩准他们每年七月初七可以见一面,换句话说,从今往后,牛郎织女就开始过起了一年一见的异地婚姻生活。那他俩要怎么才能见面呢?不得不说玉皇大帝考虑得还是蛮周到的,他让喜鹊在这一天飞到这儿来给牛郎织女架起一座桥,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鹊桥。这样的话,牛郎织女就可以脚踩着喜鹊,在鹊桥上相见了。当然,没人考虑过喜鹊的感受。
前面说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当中最为流行的版本。
那你说这是最流行的,是不是意味着还有其他版本呢?答案是肯定的,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不同的版本。
比如说,有的版本是这么说的。它说牛郎织女分开这事儿不赖王母娘娘,主要责任方在牛郎,因为牛郎欠钱不还。所谓“牵牛娶织女,借天帝二万钱下礼,久不还,被驱在营室中”。也就是说这牛郎人品不好,他借了天帝一大笔钱当彩礼,结果娶完老婆之后就开始赖着不还。
还有的版本说这“锅”在织女,说是因为织女太过躺平了。所谓“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这是在说,这织女是个恋爱脑,遇到牛郎之前勤勤恳恳的,遇到牛郎之后开始专注恋爱躺平不干活,所以遭到了惩罚。
不知道你听到这后面两个版本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反正我们的先人们是不喜欢的。这两个版本把牛郎织女的悲剧结局说成是两个人咎由自取,却替作威作福的天帝开脱,老百姓自然就不会喜欢听。所以,这样的版本也就没法在民间成为主流了。
当然,不管是哪个版本,牛郎织女的故事核心,也就是牛郎织女在七夕节这一天相见这个情节,倒是不变的。所有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来进行展开。
刘老师说,像这种用一个故事传说来解释一种节日习俗的现象,在我们的传统当中还蛮常见的。比如,我们会说寒食节是起源于介子推隐居之后被烧死这件事儿,我们还会说端午节是起源于屈原自投汨罗江这件事儿。像这样一些用来解释习俗起源的故事,在民俗学上有个特殊的命名,叫释源故事。牛郎织女七夕会天河,这就是七夕这个节日的释源故事。
好,回顾完七夕的释源故事,那接下来,我们往下追问,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夜空中的那两颗星星,会被赋予牛郎和织女这样的形象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探究这个问题。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先来看织女星。
书中说,织女星是北方夜空里能够看到的最亮的一颗恒星。在整个夜空里,它也是排名第五的亮星。
所以我们就能够理解,它为什么会被注意到。因为它亮。
这颗星星它刚好在七月的黄昏会升上中天。也就是说,每到七月的黄昏时段,咱古代中国的先民抬头一看,就能发现在银河的西畔,在正当天顶的位置有一颗很亮很亮的星。
可以想象,这颗星星肯定会在喜欢夜观天象的古人心里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且,古人会把这颗星星跟七月联系在一起。就像我们在冬天会看到雪,就会自然而然地把雪跟冬天联系在一起一样。
那么,从七月到织女,这中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涉及咱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了。七月刚好就处于一个夏秋之交,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暑热渐退,秋气乍起”。天气呢,开始慢慢转凉,但秋收的季节却还没到,农活这一块还不算那么忙。那这个时候需要做什么?当然是纺线织布啊,得开始为即将到来的肃秋和寒冬准备衣服了。
也就是说,在古代,这个七月刚好是这些纺织娘昼夜劳绩的时候;与此同时,这颗星星刚好又被当作七月到来的一个标志。所以,人们就把这两者联系在了一起,这颗星星就被命名为织女星。
用书里的话说,“那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明星,就因为被称为织女,一下子被从天上拉到尘世,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间女子,成为那些温婉可亲、且歌且织的纺织娘中的一员”。
其实对比一下西方,你会发现咱中国人对这颗星星的命名是非常接地气的。你看像什么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是怎么称呼这颗星星的?他们把这颗星星叫做“天堂判官”“天堂之魂”“雄踞之鹰”。听着非常威猛,但少了点人间气息和俗世情怀。
所以,咱这就可以理解了,织女星为什么叫织女星。
那牵牛星呢?牵牛星的情况比织女星稍微复杂一点。
首先,它跟织女星一样,它非常亮,是夜空当中排名第十二的一颗明亮恒星。
其次,它的命名逻辑跟织女星是类似的。你看,织女星的命名是因为这颗星星对应着七月,而七月又是人间纺织娘忙碌的时候。类似的,牵牛星是在八月升上中天,而八月又刚好是人间那个牺牲养育周期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
所谓牺牲,就是那些用来祭祀天地神仙的牲畜。在咱中国古人看来,这个仲秋八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就是巡视牺牲。所以八月是一个巡牲之月。此外,《史记·天官书》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叫“牵牛为牺牲”。因此,刘老师推断说,就是因为牵牛星在这个时候升上中天,刚好与人间这个巡视牺牲的日期契合,所以它就被命名为牵牛星了。
当然,咱前面说过,这个牵牛星的情况比较复杂,原因在于这个天上的牵牛星不止一颗。像二十八星宿当中的牛宿,也被命名为牵牛星。而这颗跟织女星相对应的牵牛星,还一度改了名,改成“河鼓”,“银河”的“河”,“战鼓”的“鼓”。这个“河鼓”的形象就很威风了,古人想象它是一个镇守河关的大将军。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个大将军的形象并没有流传下去,大家最后记住的还是那个老实巴交、勤奋能干的庄稼汉牛郎。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将军太不亲切了。甚至牵牛星一开始的那个形象,也就是牺牲,也很不亲切。你想,这个牺牲是用来祭神的,是高高在上的。同样是牛,真正让普通百姓觉得亲切的,还得是田间地头那些被用来拉车耕地的老黄牛。
所以,这个牵牛星的形象也在发生着变化,民众由着自己的偏好和性情在不断地改造它,最终把它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牺牲的形象,改造成了一个乡野的放牛娃。
到这儿,咱小结一下,织女星之所以叫织女星,是因为它在七月上中天,而七月刚好是女子开始纺织的时期;牵牛星之所以叫牵牛星,是因为它在八月上中天,而八月刚好是牵牲巡视之月。不过,牺牲也好,前面说的大将军也罢,跟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太远了,所以,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中,牵牛星最终定型在了牛郎这样一个庄稼汉的形象上。
那么,这两个分别独立的人物形象,也就是织女跟牛郎,人家各自负责一个月份,怎么最后还走到一起,出演了这么一出爱情悲剧呢?
这就不得不说,组CP这件事儿,好像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爱好。你看牛郎跟织女,这客观条件就很适合组CP。你想,牛郎,有牛,干吗的?肯定是耕地的嘛。织女呢,就是会纺织。那在古代那个男耕女织的社会,这两位不就妥妥地适合凑一对吗?
而且,你想想这两颗星星的运行轨迹。七月的时候,织女星上升到了天顶,而牵牛星呢,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我们就可以想象,这个时候是牛郎在追赶织女。等到八月,这个牵牛星好不容易终于升上了中天,但此时他那个朝思暮想的女子却早已离开了天顶,坠向了西方。他俩始终是一水相隔,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整个过程从夏天持续到秋天,牵牛星一直紧紧跟随在织女星的后面,亦步亦趋。但怎奈天命难违,这对生死冤家中间就是永远隔着一段无法渡越的时空距离。
你看,牛郎织女的故事的雏形这不就出来了吗?
有了前面这些介绍,那七夕这个节日历史上最出名的习俗,也就是乞巧的出现,是不是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个所谓乞巧,就是说由女子去向织女祈求赋予自己玲珑的心思和灵巧的双手。你看人家名字都叫织女了,那肯定当仁不让,就是要做人间纺织娘的守护神的,所以,七夕去向织女乞巧,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不过,听完这一切,不知道你会不会好奇一件事情,那就是七夕这个时间是怎么定下来的?咱前面说来说去,都是个大概的时间,比如七八月这样子,那七月初七这个时间是怎么定下来的呢?
经过一番考证,刘老师的结论是,七夕这个时间的确立,大概是在东汉魏晋时期。
为什么呢?因为咱中国官方开始采用序数纪日法大概就是在这个时期。什么叫序数纪日法?就是数着数来算日子,比如今天初七,明天初八,后天初九这样子。那你说算日子不都是这么算吗?那可不一定。在此之前,咱中国官方采用的是干支纪日法。所谓干支,也就是天干地支,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通过天干地支排列组合,来组出一些日期命名,比如甲子日、乙丑日,诸如此类。像这种纪日方式,你就很难去确定一个节日的具体日期。
等到官方开始采纳序数纪日法之后,很多节日的日期就能够固定下来了。比如说,二月初二,龙抬头;三月初三,上巳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节;九月初九,重阳节。
到了这个时候,七夕节基本上就算是成型了。跟七夕有关的一些要素,比如相关传说和习俗,在这个时候也基本上是齐全了的。在七夕,最主要的习俗就是乞巧;当然,有些文人还会选择在七夕出来晒书。
不过,七夕的习俗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七夕节出现了很多新的风俗。在这本书里,刘老师注意到不少看上去有点奇怪的风俗,这些风俗可以说是出现得莫名其妙。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挑一个代表,来探究探究,这些莫名其妙的风俗是如何被掺进七夕里面的。
咱今天要聊的这位代表,有可能你是很熟悉的,而且我猜你有可能觉得这位代表不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神仙吗?有什么可奇怪的。那咱今天挑的这位代表是谁呢?他就是魁星。
如果你家住在东南沿海,那你对魁星爷应该是不陌生的。
魁星有两个特点。第一,他跟文昌星一样,主文运,所以拜魁星的主要是一些文人学子,他们拜魁星的目的是博取功名。第二,就是魁星爷的长相奇丑无比,书里说他是“头角狰狞的魑魅鬼怪”的形象。
关于魁星长得丑这件事儿,书里还记录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话说在清朝的时候,有个学者叫赵翼,他呢,家里有钱,而且还写了一手好诗文,所以,他村里的人就把他比作魁星。因为魁星的形象,是一手拿着金元宝,一手握着笔杆子。结果这个比喻伤透了赵翼的心。他心想,老夫长得有这么丑吗?于是他提笔写了一首诗,抱怨道:“老夫颜状纵不美,何至被人拟做鬼?”
这其实很有意思。你想想,文昌星是保佑文人的,所以他是一个衣冠楚楚的缙绅君子的打扮;但魁星虽然说手里握了支笔,但他这长相跟我们传统印象当中的文弱书生差别可太大了。那古代的文人学子,为什么要去跟这样一位长得如凶神恶煞般的神仙去求取功名呢?
还有,你再想,咱都说七夕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按道理讲,这一天的男女主角应该是牛郎织女才对啊。但是你会发现,在东南沿海,这个七夕节丝毫见不到这位牛郎的身影,他的位置被这位不知道从哪来的魁星给取代了。那你说会不会魁星就是牵牛星呢?这有点牵强,你看我们前面说的牵牛星的形象,不管是庙堂上的牺牲、镇守河关的大将军,还是乡野的放牛郎,没有一个形象是能够跟魁星对上的。
对于七夕拜魁星这件事儿,咱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也是感到非常不解。他在《日知录》里提到:“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
我们中国人自己,对魁星的来历是做了一些解释的。比如说,有说魁星是北斗七星的斗魁的,也有说魁星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星的,但刘老师认为,这些说法都不靠谱。在宋朝东南沿海文人的诗词当中,刘老师发现了魁星的真面目,原来,魁星就是天狼星。
天狼星是一颗很亮的星。由于它纬度比较低,所以北方人对它不是很熟悉,但南方人在一年当中相当长的时间里是都可以看到这颗又大又亮的星星的。
不过,这个时候问题来了。你说魁星就是天狼星,但天狼星能够主文运吗?这个事情是完全偏离了咱中国本土的天文学传统的。传统上,我们都把天狼星当作一颗凶星,是主战乱侵伐的。换句话说,七夕拜天狼星这件事儿,在咱中国的传统里是很难被解释的。
所以,这位魁星爷究竟是不是咱中国土生土长的神?如果不是,他来自什么地方呢?还有,为什么他首先光顾的是咱东南沿海呢?这都是一些很值得探究的问题。
于是,刘老师开了一个脑洞:你要是在中国文化内部解释不通,那咱就向外看看。结果,他还真发现了一些线索,原来,在咱今天西亚、北非这一带,自古就有崇拜天狼星的风俗。
在上古时代,天狼星在拂晓升起的时候刚好就是雨季开始的季节,所以天狼星被他们奉为雨神。在波斯,有一个专门用来祈雨的节日,叫做特里甘节,在这个节日他们供奉的就是天狼星之神。
不过此时,这个天狼星还只是管下雨的,跟文人士大夫没什么关系。但刘老师发现,在西亚和北非,有另外一颗星星被视作书写和文人的保护神,这颗星星就是我们熟悉的水星。水星在夜空中的行迹和天狼星很像,结果,那边的人把水星跟天狼星给搞混了。于是,天狼星被迫开创了个副业,它现在除了要当雨神之外,还要充当文人的保护神,妥妥的一位斜杠神仙。而那个所谓特里甘节,也就是那个用来祈雨的节日,在这个时候也就变成了文人的节日了。
听到这儿,你是不是大概知道我们拜魁星是怎么回事了?没错,咱拜魁星这个习俗,其实最开始是从西域传过来的。那为什么是在东南沿海呢?那是因为,在当时,东南沿海有很多过来这边做生意的外国人。《旧唐书》记载说:“癸巳,广州奏大食国、波斯国兵众攻城,刺史韦利见弃城而遁。”你看,在广州的外国人规模都大到可以组织成军队来攻打城池了。所以,这些来自西域的风俗能够渐渐地在中国落地生根,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为什么这个习俗融入的是七夕这个节日呢?这主要是因为时间上的吻合。前面说的波斯的特里甘节,时间上跟七夕是非常接近的。而且,这两个习俗都和祭拜天狼星有关。于是,这个拜天狼星的习俗也就渐渐融入七夕里头去,成为咱东南沿海的一个地方风俗了。
前面说的这些,就是关于魁星如何“混入”七夕的故事了。
魁星的故事只是一个例子,书中还提到另外一个案例,叫摩睺罗。这个摩睺罗是在宋代非常流行的一种七夕的贡品,它的形象是一个泥娃娃。如果你单从咱中国文化的传统里头去看,你会发现摩睺罗的出现也是有点莫名其妙的。因为这个摩睺罗也是一种“舶来品”,它同样是来自西域。现在广府地区过七夕的时候,还会需要摆一些七夕公仔,刘老师说,这些公仔应该就是脱胎于宋代七夕节的摩睺罗。
所以你看,一般来说,我们提起七夕,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传统。但如果你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它的“成长”其实也是一个兼容并包的结果。很多来自西域的文化,经过了一番改头换面,最终落地生根,彻底地融入七夕这个中国的传统当中去了。
其实又何止七夕呢?历史上诸多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也都是这样子悄无声息地发生的吗?
以上就是这本《七夕》当中,我想为你分享的主要内容了。
最后,我们来聊聊七夕这个节日在当代的“生存状态”。
前面我们说了,传统七夕节的一个最主要的风俗就是乞巧。但你知道,乞巧这样一种风俗的流行,是非常依赖于古代那种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的。而当下,我们的生活方式显然不是这个样子。所以,在这本书的结尾,刘老师也说,“对于现代的中国人来说,曾经的七夕节,已经成为一曲渐行渐远的骊歌”。
也就是说,传统的七夕似乎在当代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七夕节的消亡。相反,在如今,七夕节依然保持着它的生命力。
书中讲到了广府地区的“摆七娘”、闽台地区的“拜魁星”和陇南地区的“迎巧娘”,这些都是过去不太被人们所了解的“散落”于各个地方的七夕风俗。但是,最近几年,随着我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这些地方上的七夕风俗也开始被重新“发现”。
此外,当下七夕的另外一种存续形式,则是我们开头就提到的“中国版情人节”。这其实是源于当代年轻人对西方情人节的热衷。由于七夕本来就有着一个现成的牛郎织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所以有的人就借着情人节这个摩登招牌来“复活”七夕,让七夕梅开二度。不过,这本质上是一种“旧瓶装新酒”,所以刘老师说,这样的七夕,也算是一种当代的发明了。
不知道你是如何看待当代的七夕节的呢?或者,你的家乡是否保留了一些传统且很有特色的七夕风俗呢?有的话,也欢迎你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书中其他内容还有兴趣,也建议你去阅读原书。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用来解释习俗起源的故事,在民俗学上有个特殊的命名,叫释源故事。牛郎织女七夕会天河,这就是七夕这个节日的释源故事。
-
我们提起七夕,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传统。但如果你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它的“成长”其实也是一个兼容并包的结果。很多来自西域的文化,经过了一番改头换面,最终落地生根,彻底地融入七夕这个中国的传统当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