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精粹》 苏伦解读
《麦克卢汉精粹》| 苏伦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埃里克·麦克卢汉,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麦克卢汉技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的父亲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世界著名传播学者,因做出“地球村”等准确预言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先知”。埃里克担任过麦克卢汉 15 年的学术助手,不管是对他的生平还是思想都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和思考,著有《谁是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等书。
关于本书
《麦克卢汉精粹》这本书是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作摘抄、语录、书信、访谈等资料的汇编。作者埃里克并没有对他的父亲做出主观评价,也无意于介绍麦克卢汉的生平往事、趣事逸闻。他想让通过一系列麦克卢汉的资料,去接触一个原原本本的麦克卢汉,正像“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他想让我们自己去理解麦克卢汉,从他的思想中找到启示,理解互联网等媒介的本质,从而更好地驾驭媒介。
核心内容
《麦克卢汉精粹》这本书几乎囊括了麦克卢汉所有的思想和理论,我们将挑选其中最重要的三个理论进行分享,也就是“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冷媒介和热媒介”理论以及“媒介即讯息”理论。了解了这三个理论,也就抓住了麦克卢汉思想的精髓。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麦克卢汉精粹》,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46万字,我会用大约21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认识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主要思想,理解互联网时代中媒介的本质。
1911年,马歇尔·麦克卢汉出生在加拿大的一个小镇,他获得剑桥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之后就将兴趣集中到了媒介研究领域,成为了一名媒介研究者。他在1951年出版了第一本著作《机器新娘》,由此开启了传奇的学术生涯。这个世界上曾经掀起过两次“麦克卢汉热潮”。一次是1964年《理解媒介》这本书的出版,麦克卢汉的理论一鸣惊人,他通过对媒介的解读,宣称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另一次“麦克卢汉热潮”是进入21世纪,信息化时代来临,麦克卢汉许多在当时不被理解的理论,都得到了验证。比如“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等理论,还有最经典的“地球村”的概念。这时人们又怀念起这位学者,把他尊为“互联网时代的先知”,期待从他的思想中找到启示,理解互联网等媒介的本质,从而更好地驾驭媒介。
我们今天要聊的这本《麦克卢汉精粹》是对麦克卢汉的思想进行系统的介绍。他的理论太过于晦涩难懂,通过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他的“媒介即人的延伸”“冷媒介和热媒介”“媒介即讯息”这三个最重要的媒介理论。可以说,《麦克卢汉精粹》是我们走近麦克卢汉、理解这位传奇学者的一个窗口,看看这位“先知”,到底能给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什么启示。
本书的作者埃里克·麦克卢汉是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大儿子。中国有句老话,叫“知子莫若父”,反过来应该也能说得通,儿子肯定也很了解父亲。埃里克做了麦克卢汉15年的学术助手,不管是对他父亲的生平还是思想都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麦克卢汉精粹》这本书里,埃里克并没有对他的父亲做出什么主观评价,也没有对麦克卢汉生平往事的介绍。整本书只是麦克卢汉著作的摘抄,还有语录、书信、访谈等资料的汇编。作者埃里克就是想让读者通过这些资料,去接触一个原原本本的麦克卢汉,正像“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他想让我们自己去理解麦克卢汉的思想。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这本书几乎囊括了麦克卢汉所有的思想和理论,我们挑选其中最重要的三个理论进行分享,也就是“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冷媒介和热媒介”理论以及“媒介即讯息”理论,可以说,了解了这三个理论,也就抓住了麦克卢汉思想的精髓。
先来看看麦克卢汉的第一个重要理论,“媒介即人的延伸”。在说这个理论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媒介是什么。我们通常认为,媒介是信息的载体,也就是信息的携带者,比如说,书本、光盘、报纸……这些是我们理解的媒介。但是麦克卢汉把“媒介”这个概念给泛化了,他认为,能被人们利用的一切工具都可以叫做“媒介”,电视、电影是媒介,轮子是媒介,就连电灯的光也是媒介。麦克卢汉给“媒介”下了一个定义,就是人类器官延伸的一切工具和技术。举几个例子,轮子是人脚的延伸,文字是人眼睛的延伸,电话是人耳朵的延伸,电视,就是人的眼睛、耳朵甚至是手的综合延伸。这也就是著名的“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论的含义。
其实,单纯看“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个理论还比较好理解,麦克卢汉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重新部落化”的概念,这两个理论相伴相随。麦克卢汉认为,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整个地球会逐渐成为一个村落,也就是“地球村”。麦克卢汉生活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时个人电脑还没有普及,世界上最早的电脑——埃尼阿克也才刚刚诞生,我们现在所谓的信息化社会在当时还没有一点点影子。麦克卢汉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了“地球村”这个正确的预言。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称他为“先知”。
那麦克卢汉又是怎么提出“重新部落化”这一设想的呢?我们已经知道了,媒介是人的延伸,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听力是接收媒介。由于这两种媒介有距离上的物理限制,所以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人类早期聚集成部落生活的原因,这是人类社会形态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部落化”阶段。但在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印刷媒介具有可以保存和可以远距离传输的特性,因此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不再是交往和传播的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这是第二个阶段,“非部落化”阶段。进入现代社会,电子媒介,比如广播、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也就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这也就是人类“重新部落化”的新阶段。整体上来看,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介也就不单单是人的延伸了,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但是,媒介延伸了人的感觉和感官的同时,也是有弊端的,如果过于重视某一种媒介会造成感觉上的失衡。比如说,在原始社会,听觉文化占据主流,人的感觉主要由耳朵来把握,但同时却牵动着全部感觉,比如嗅觉、触觉等等,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此原始部落人的感觉状态大体上是平衡的。但是在印刷机出现后,现代人的文化是以文字和印刷媒介为主的视觉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是眼睛孤立地起作用,每次只能偏重于一个局部。这种重视视觉的文化会使人们疏远其他感觉而产生情感的分离,从而使人的总体感觉能力失衡,这可以说是导致人类社会“非部落化”的一个潜在逻辑。接下来,在电子媒介比如说电视出现之后,正在改变现代人受视觉支配的状况。因为电视不仅扩张了人类的视觉和听觉,而且它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接触感,从而扩展了人类的触觉,所以现代人正在找回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重新回到一种感觉平衡的状态。
我们总结一下“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和“重新部落化”概念。“媒介即人的延伸”指的是所有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延伸,但是这种延伸会造成人的感觉的分割。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利用听觉,感觉状态大体平衡。在印刷媒介出现后,视觉占了主流,同时疏远其他感觉导致人们的感觉失衡,后来电子媒介出现,人们的感觉又重新回到了平衡的状态,而且人们的感觉距离缩小,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媒介即讯息”。说完这个,我们接下来聊一聊麦克卢汉的第二个核心理论:“冷媒介和热媒介”。冷媒介和热媒介,是麦克卢汉以人的感觉概念为基础,把各种媒介进行了分类。区分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信息清晰度,一个是受众的参与度。信息清晰度指的是媒介中所包含的信息是不是清晰准确。简单来解释,就是受众在理解的时候有没有难度。
举个例子,一份产品使用说明书和漫画相比,说明书的信息简单直接,而漫画往往具有讽刺意义,需要读者动用脑力去思考,因此说明书的信息清晰度就要比漫画高。第二个标准是受众参与度,这是衡量受众在接触媒介时投入程度的一个指数。比如,我们在看小说的时候需要沉浸体验,参与到作者架构的世界中来,参与度就会很高,而听音乐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做其他事,此时我们“听音乐”这项活动的参与度很低。总体来说,信息清晰的媒介,受众不需要太过投入就能获取信息,因此信息清晰度和受众参与度是呈反比的。
那热媒介和冷媒介到底怎么区分呢?热媒介的信息清晰度高,接收者不需要动用太多感官和思考就能理解,所以受众参与度反而比较低。换句话说,热媒介本身就是热的,受众进行信息接收时不需要再做“热身活动”。麦克卢汉举了几个例子,例如书籍、报纸、广播、照片都是热媒介;而冷媒介恰恰相反,它的信息清晰度很低,在理解的时候需要调动多种感官,也就是需要受众把它进行“加热”才能获得有用的信息。这样一来,受众的参与度反而比较高,例如有声电影、电视和漫画等。
那把媒介分成冷媒介和热媒介又有什么用呢?准确区分媒介的冷热性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媒介。书里举了一个例子,1960年总统选举时,尼克松可以说是意气风发,而肯尼迪更像个新手,之前曝光很少,表现也一般,但最后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肯尼迪赢得了选举。当时电视媒介正兴起,1960 年是首次进行候选人电视辩论的一年,麦克卢汉解释说,电视是冷媒介,与尼克松相比,肯尼迪更理解电视的性质,他冷静的气质和体现出来的对权力的冷漠,更符合电视“冷”的特质,赢得大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尼克松注重个人形象,但在电视上动作浮夸,有些油滑又略显浮躁,过于表现自己,他表现出来的形象是“热”的。不过后来尼克松也开始注意改变自己的气质,变得认真、谦虚、不显山不露水,气质开始偏“冷”,终于成为了美国的第 37 届总统。
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也能印证这个理论。我们说特朗普擅长“推特治国”,喜欢用推特和网民互动。这是因为他确实符合互联网的特质,这是在“扬长避短”。互联网上的信息多而杂乱,已经到了一个“信息爆炸”的地步,用户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准确信息,所以互联网的信息清晰度是很低的。这就要求用户有比较高的参与度,全身心、多感官地参与进来,所以,互联网是典型的冷媒介。希拉里的丈夫是克林顿,她又做了多年的国务卿,因此显露出来的信息太多,过于精明利落使她的形象很“热”,与互联网格格不入。相比之下,特朗普在参与竞选之前几乎不被选民了解,他利用自己“冷”的特点充分使用互联网,通过推特上的一言半语传播信息和自己的理念,吸引选民广泛参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他小心翼翼地释放个人信息,维持并强化“冷”的特质,避免“过热化”。这是他赢得大选的一个重要原因。
冷媒介和热媒介是麦克卢汉争议最大的一个理论,他给自己挖了许多“坑”。理论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他给具体媒介分类的时候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他把电视看作是冷媒介,把无声电影看作热媒介,但是电视的信息清晰度怎么会比电影低?他还把有声电影和无声电影做了区分,有声电影是冷媒介,无声电影是热媒介,这就更说不过去了,因为有声电影的信息清晰度肯定是比无声电影要高的。这么多年人们就一直围绕着这几个点争论,普遍觉得这是麦克卢汉的疏漏。但结合他的生活背景来看,就能好理解一点。当时电视成像技术很不发达,电视是黑白的不说,像素还特别低,看清里面的内容需要聚精会神,好好辨别,有的时候甚至需要一定的联想能力,所以麦克卢汉说当时电视信息清晰度低,也是有道理的。
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冷媒介和热媒介”。信息清晰度高,受众参与度低的媒介是热媒介,比如说报纸、广播等;信息清晰度低,受众参与度高的媒介是冷媒介,比如有声电影等。这种分类让我们明白,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体验和行为也有差别,在使用媒介或者要用媒介影响他人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媒介的特点,遇“冷”则“冷”,遇“热”则“热”。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二个重点内容“冷媒介和热媒介”。我们接下来说麦克卢汉的最后一个核心理论:“媒介即讯息”。这个理论其实有两层意义。比较浅层的意义完全可以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也就是:“媒介,就是信息本身”。每一种媒介,都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比如,文字和图像是印刷媒介的内容,印刷媒介是电影的内容,电影,又是电视的内容。印刷媒介为什么是电影的内容?因为电影的内容都是基于小说、剧本等等文字脚本来改编的,可以说是把书本“搬”到了银幕上,所以说印刷媒介就是电影的内容,而电影是电视的内容怎么理解呢?电视的出现与电影成像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关联,电影是电视的前身,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电视的内容,也就是电视节目,本质上就是一场场电影,所以说电影是电视的内容。
话又说回来,什么媒介是互联网的内容呢?互联网的内容是在它之前的所有媒介,甚至连上网的人也是互联网的内容,这就是麦克卢汉说的,媒介即是讯息,使用者是媒介的内容。仔细想来,我们现在正处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互联网的生产者,我们生产出来的内容构成了互联网本身,这可以说是麦克卢汉又一个成功的预言。
“媒介即讯息”的第二层意思更深入,也更宏观。媒介是信息的载体,我们通常会觉得,信息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就比如书本中的文字、电视里的节目,毕竟我们接触这些媒介,就是为了去获取这些信息。但是麦克卢汉就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信息。他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把媒介的内容比喻成一块美味的肉,把媒介比喻成提着肉的小偷,而媒介使用者是看门狗,小偷用这块肉吸引看门狗的注意,看门狗只注意到了肉,却忽视了小偷的存在。麦克卢汉用这个例子来讽刺人们只注重内容,但是看不到媒介的价值。媒介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从宏观来看,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相关的生产活动;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媒介能够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媒介即讯息”这个理论的第二层意思强调的是媒介的巨大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电视出现之前,谁能想象得到,一家人吃着晚饭,盯着一个闪闪发亮的方形小盒子会成为每天的固定安排。又有谁能想象,原来的戏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光彩夺目的电视明星,整个社会都为他们疯狂,电视左右着人们的一举一动。而互联网出现之后,“媒介影响社会”的现象更加明显。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社会,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互联网给我们生活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的改变。以前我们所不能想象的事物,数字化生存、网络聊天、网上购物,在今天的这个时代都得以实现,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东西。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麦克卢汉把媒介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要素,这无疑是夸大了媒介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学者把麦克卢汉看作是“媒介决定论”者的一个原因。社会的发展,需要考虑到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等等一系列重要的因素,单纯归结为媒介的作用确实是很极端的。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咱们对今天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麦克卢汉精粹》这本书主要是麦克卢汉的儿子,也就是埃里克·麦克卢汉把他父亲的语录、书信、书摘、访谈进行了汇编。他想用这样的方式,让读者更好地去了解麦克卢汉的思想,这是这本书的意义。我们聊了麦克卢汉最重要的三个理论,可以说,这三个理论是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精髓。
首先,我们说到了“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个理论。这个理论揭示了媒介的本质,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延伸,但是这种延伸会造成人的感觉的分割。麦克卢汉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重新部落化”也就是“地球村”这个概念。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利用听觉,感觉状态大体平衡。在印刷媒介出现后,视觉占了主流,同时疏远其他感觉导致人们的感觉失衡。后来电子媒介出现,人们的感觉又重新回到了平衡的状态,而且人们的感觉距离缩小,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其次,我们说到了冷媒介和热媒介。热媒介的信息清晰度高,但是受众参与度低,比如报纸、广播等;冷媒介正相反,信息清晰度低,受众参与度高,比如有声电影等。这种分类让我们明白,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体验和行为也有差别,在使用媒介或者要用媒介影响别人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媒介的特点,调整自己的行为。
最后,我们说到了“媒介即讯息”这个理论。这个理论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指的是媒介就是信息本身,也就是一种媒介构成了另一种媒介的内容,比如文字是书本的内容,电影是电视的内容;第二层意思揭示了媒介的价值,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要素,每个时代真正有价值的是媒介而不是信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对应生产活动。新媒介的出现,不仅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改变社会的发展方向。
读完《麦克卢汉精粹》,除了能够了解麦克卢汉的理论,你或许也能感受到他思想中蕴含着很浓的媒介决定论色彩。在人与媒介的关系上,麦克卢汉是悲观的。他似乎把人完全看作是被媒介支配的动物。不得不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纷繁复杂,每天各种媒介让我们眼花缭乱,我们的生活似乎已经离不开电脑,离不开手机,离不开形形色色的 App 。而我们去了解麦克卢汉的思想,知道媒介就是信息,学会区分媒介的冷热性质,理解媒介其实是人的延伸,都是为了能了解媒介,驾驭媒介,能在使用媒介的时候更加从容,更加超脱,避免被媒介支配,这或许才是麦克卢汉思想在今天最重要的意义。
撰稿:苏伦 脑图:摩西 转述: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