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幻象》 董晨宇解读

《幻象》| 董晨宇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董晨宇。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幻象》,英文原版其实还有一个副标题,叫作“美国伪事件指南”。

什么是伪事件呢?我们先来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说,你有没有发现,有一些如今活跃在荧屏上的明星,知名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如果让你说出他的代表作,你很有可能一时也想不出来什么。再比如说,你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个网红景点,单看照片犹如人间仙境,但等到了现场,却发现其实平平无奇、大失所望。还比如说,你会发现很多新闻,单看标题,非常吸引人,但点开一看,里面讲的事情,兜兜转转,最后却是为了品牌宣传而生造出来的软文。这些现象第一眼看上去,似乎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但在它们背后,其实暗藏着同一个特质:公众人物也好、网红景点也好、公关软文也好,虽然出现在媒体上,但它们都是人为合成的,而不是自然发生的。这种出现在媒体上的、人为合成的信息,就是伪事件。

这本书写作的时间是1961年,距我们现在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那么,伪事件在媒体上还普遍存在吗?我们不提那些八卦媒体,单说《纽约时报》这样的重量级国际媒体。2023年,有一篇研究论文梳理了这份报纸从1980年到2019年的70370篇报道,发现伪事件在其中的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在如今的新闻中,有超过30%的报道是伪事件 。我们都知道,媒体的作用,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但出现在媒体上的伪事件,却把媒体的作用,变成了“制造”本来不会发生的事件。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你揭示伪事件的制造逻辑,同你一起反思,伪事件如何影响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

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12年之久。他在历史学界的地位,主要是依靠他的“美国人三部曲”。不过,这套书中的《民主的历程》获得了普利策奖,相当于新闻界的奥斯卡奖。因此可以说,他的研究和媒体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新闻传播学领域,这本《幻象》也具有十足的地位,不仅提出了传播学中著名的“伪事件”概念,还被视为20世纪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一系列名著,例如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娱乐至死》。

好,接下来,我就分三个部分,来为你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我们主要来讲这本书的副标题,也就是为你详细拆解一下伪事件的特征。你会发现,这个概念虽然是六十多年前提出的,但对于我们当下的生活,它仍然具有非常强的解释力。第二部分,我们主要来讲这本书的主标题,也就是“幻象”。这里面我要稍微和你解释一下,这本书的原版标题是The Image,如果一板一眼地翻译过来,更准确的说法是“图像”。作者恰恰也认为,图像革命是造成伪事件流行的头号元凶。最后,我想邀请你一起思考一下,伪事件会对我们理解这个世界,以及安排自己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负面效果?我们又能对此做点什么?

首先,我来和你系统拆解一下伪事件这个概念。

在书中,布尔斯廷给出了一个非常简练的定义,伪事件就是人工合成的事件。我们就从这个定义中,可以拆分出两个关键词。“人工合成”意味着伪事件是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制造出来的。“事件”则意味着伪事件并不是虚假的编造,而是真实的赝品。接下来,我来分别和你解释。

首先,伪事件是人工合成的,而不是自然发生的。在书中,布尔斯廷用英雄和名人的不同,来说明了自然发生与人工合成的区别。什么是英雄呢?按照字典里的定义,英雄是因其勇气、崇高或功勋而受到推崇的人。比如说战争英雄,那一定是因为他的品质受到了战争的磨炼。但名人不一样,在布尔斯廷看来,名人更多是一种被包装出来的个性,他本人不一定拥有怎样的成绩,只要他不断被包装,就一定可以成为名人。我们把这句话套到现在的明星产业中,不难找到很多对应的案例。

简单来讲,如果英雄是自然发生的,那么名人就是人为制造的。布尔斯廷在书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深刻:英雄是靠自己的努力,挣来伟大;但名人是靠别人的努力,被打扮得伟大。

中国有句话,叫无利不起早。既然伪事件是人工合成的事件,那么,我们肯定要进一步问个问题:为什么花费人力、物力去合成这个事件呢?布尔斯廷给出的答案是:为了被报道或被再现。再说得直白一些,打造伪事件的人,一定会因为伪事件被广泛传播而获利。为了理解这个观点,我来和你讲一个商业领域的经典案例。

这个案例的主人公是现代公关业的先驱菲尼尔斯·巴纳姆。他可以说是一个制造伪事件的天才。当时他在纽约建造了一个巴纳姆美国博物馆,想要借此大赚一笔,但苦于自己其实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展品。怎么办呢?他干脆雇用了一个身材矮胖但体型健壮的男人,每天付给他一块五,给他起名叫“砖男”,“砖头”的“砖”,“男人”的“男”。

砖男的工作非常简单。巴纳姆给他五块砖头,把其中四块分别放在美国博物馆周围的四个指定位置上,第五块让砖男抱在手里。他的工作就是就是抱着一块砖头疯狂跑向另一块砖头,然后替换掉手里的砖头,再跑向下一块,如此一直反复。结果也就过了不到半个小时,博物馆门口就有几百人聚集起来,都在凑热闹,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请注意,这就是一起非常典型的伪事件。不过,它却成功营造出博物馆门前人山人海的假象,巴纳姆顺利为这个博物馆吸引了人气。

说到这里,我们稍作总结。简单来讲,伪事件的第一个特点在于,它是为了实现传播而人为制造的。接下来,我们再说它的第二个特点,伪事件并不是真实的敌人,而是真实的赝品。

如果你认为伪事件就是造假,那可能就会错过它最精妙的策略。假新闻和伪事件的区别在于,假新闻是编造的,伪事件是制造的。一方面,伪事件拒绝虚假,它仍然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但另一方面,伪事件也拒绝对于既有真实的屈从,它要做真实的主人,去制造新的真实。这样一来,伪事件主打的,就是与真实的暧昧关系。

布尔斯廷认为,在广告业,这种暧昧关系被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美国广告业先驱克劳德·霍普金斯接下了一个合同,为喜力兹啤酒做广告。怎么拍这个广告呢?霍普金斯来到酿酒厂转了好几圈,发现酒瓶在灌注之前会先用蒸汽净化。他突然来了灵感,于是就做了一整套策划,核心就是突出“蒸汽消毒”这四个字,并用这四个字来体现喜力兹啤酒的纯净感。这一系列广告一经推出,喜力兹啤酒的销量就从全国第五跃升至第一。不过这个广告的问题在于,喜力兹啤酒的确经过了蒸汽消毒,但当时几乎所有啤酒都会经过一模一样的程序。它没有说谎,没有,不过它把无足轻重的真话,打扮得花枝招展。

在如今的商业领域中,这样的广告伪事件也不少见。比如矿泉水的广告告诉消费者,它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这句话非常精妙地体现了自身的天然性,不过你想想看,有哪个品牌的矿泉水不是来自大自然的呢?同样道理,有一些化妆品广告宣称“纯草本精华,无化学添加”,但你再想想,草本精华中的哪个成分,能逃出化学元素周期表呢?

伪事件成功的秘诀,就是用事实的暧昧,制造真相的赝品。它不需要你仔细思考,而是希望你顺着它的逻辑,完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在这里,我要稍微解释一下,“自我实现的预言”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本意是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比如,我们说回喜力兹啤酒的案例,它希望实现的目的,就是不断向消费者灌输“蒸汽消毒”的概念,最终,消费者听得多了,就真的认为喜力兹啤酒拥有独一无二的纯净感。用最简单的话来说,这个伎俩的真谛,就是“说着说着,就成真的了”。

其实你想想看,如今的流量明星,也是同样的生产逻辑。以前的名人,是因为自己的作品被大家认识,现在的名人,往往是“因名气而出名的人”。这也是典型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为什么大家明明听说过很多明星,但就是想不起来他有什么作品呢?大家之所以听说过他,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他经常会制造各种各样鸡毛蒜皮的公关伪事件,出现在媒体上。诡异的是,名人这个词承载了完美的同义反复:人们最熟悉的,就是人们最熟悉的。最后的结果是,虽然他可能没什么作品,但他一直在被报道,一定是因为他很有名,既然他这么有名,我们最好一起去欣赏和赞美他。

说到这里,我和你解释了伪事件的两个特征,一方面,它是出于某种目的人工合成的,另一方面,它即便不是虚假的编造,顶多也只能算真实的赝品。不过,另一个问题自然浮出了水面:伪事件到底是自古有之,还是后来经过某种力量的推动,才在媒体上流行起来的呢?

布尔斯廷给出的答案是后者,也就是说,伪事件是某种力量推动的产物。推动它的力量,就是图像革命。按照布尔斯廷的梳理,人类历史上的图像革命,大致从1873年开始,到1941年告一段落。起点的标志性事件是干板摄影技术的诞生,这意味着摄影师不用再带着暗室帐篷去外出拍摄,而是可以把底片带回家里冲洗,让摄影这件事变得简单了很多。终点的标志则是电视在美国的广泛推广。这意味着动态图像进入了人们的家庭生活之中,人们观看图像的成本大幅降低。

那么,图像革命意味着什么呢?从表面上看,它意味着人类制作、保存、传输和发布清晰影像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这不难理解。不过,布尔斯廷认为,从深层次看,图像革命改变的,是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期望。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的观点,来理解这句话。文字时代培养的是一群追求理性思辨的公众,图像时代培养的是一群寻找感官刺激的公众。换句话讲,文字时代的人,整天思考的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图像时代的人,整天想的是如何看到这个世界中更逼真、更出乎意料的景观。

不过问题来了,一方面,技术日新月异,但另一方面,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情,却还是那么多,或者说,我们期待看到的世界,已经超过了这个世界本身可以提供给我们的东西。这里面的差距如何填补呢?这时候,伪事件跳了出来,宣布自己可以负责提供各种各样的逼真和出乎意料。当然,这简直就是伪事件的天然优势:它可以把世界打造得更加戏剧化、更有传播力;它能满足制造者的个人目的,还能成为消费者的日常谈资。对此,布尔斯廷有一句话总结得非常精辟:图像革命让美国生活最终成了形象的陈列柜,成了伪事件的舞台。

我们完全可以用这个逻辑,翻回去思考刚刚讲过的案例。比如我们说,名人越来越没有作品,是因为一个经典作品的生产周期是很长的,它根本没办法填补我们对这个世界每时每刻的期待;但传播一个人的形象,通过这个形象打造一场伪事件,却是非常容易和快速的事情。今天策划一下,明天就可以上头条。因此,图像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伪造名气的方法,名人的生产速度也越来越快。他们最终成了一群因名气而出名的人,而不是因作品而出名的人。

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个逻辑,去理解如今的旅游业。你会发现,旅游业中充满了因为图像革命而滋生出的各种伪事件。要知道,旅行在人类历史上最初的意义,是为了付出辛苦去接触陌生的事物,在古英语中,旅行和劳作是同一个词。不过,如今的旅行,这更像是一种预制菜,被各种各样的图像所稀释和伪造。

一方面,旅行不再是为了理解当地的文化,因为按照布尔斯廷的说法,旅行社的功能之一就是避免游客接触本地人。游客唯一可以接触的,就是那些为他们特地安排的节目,由当地人一起表演的标准伪事件。

布尔斯廷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据传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柏林,当皇家军乐队于正午在皇宫前例行演奏时,宫里的威廉皇帝不论在做什么,都会停下手来。如果他在开国务会议,就会说:先生们,请允许我失礼,我必须得去窗户前露面,你们知道的,旅行指南里写了,这个时候我都会在那里。所以你看,游客在旅行中所看到的形象,很可能并不是当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当地人为了接待游客,做了预先防腐处理的标本。

另一方面,我们又在媒体的形象中,不断提升我们对于旅行目的地的期待。因为写作年代的限制,布尔斯廷举的例子多和电影有关,比如他说,游客与其说是去寻找惊喜,还不如说是去满足自己的刻板印象。他们想要知道,罗马特莱维喷泉真的像电影《罗马之恋》中一样吗?香港真的像《生死恋》里一样吗?当然,如果你愿意去观察如今的社交媒体,在你居住的城市里,相比多多少少都能刷到几个所谓的网红景点,你可能觉得这些地方平平无奇,但在社交媒体上,它们被打扮成不为人所知的神秘仙境,比如“十大本地人才知道的惊艳小众景点”,仿佛等待看到这个帖子的幸运儿去独自探险。

简单总结一下,按照布尔斯廷的说法,伪事件是图像革命所引发的,目的是填补我们对于这个世界不切实际的期待。那么紧接着就要问了,伪事件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在布尔斯廷看来,伪事件的负面效应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追求声望成了最重要的社会竞赛。不过,这个竞赛的方式,并不是去实实在在地追求成就,而是提供各种各样的伪事件。布尔斯廷吐槽说,如今任何一个电影院提供的美国形象,不管是能触及的人数范围,还是传播的速度,都远胜于美国国家图书馆中讲述美国观念的书籍。我想这个吐槽到现在也完全没有过时。你会发现,在如今这场争夺声望的比赛中,完善形象比完善自我更加重要。按照布尔斯廷的说法,就是我们把影子错当成自己,我们的心思都放在了经营影子上。

更重要的是,当伪事件成了打造声望最重要的渠道,这时候,媒体与伪事件的制造者就可能形成了合谋关系。政治人物、广告商、公关人员竞相学习如何制造伪事件,最终媒体则会为这些伪事件买单。

为了说明这种合谋,布尔斯廷在书中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约瑟夫·麦卡锡,没错,就是那个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的始作俑者。麦卡锡之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政坛呼风唤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非常了解怎么让自己上新闻,关键是就算他没什么东西能透露给媒体,他也能上新闻。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靠人工制造伪事件。当时,麦卡锡推出了所谓的“晨间新闻发布会”,一大早就把记者叫过来,聊什么呢?你可能听了都觉得可笑,内容是预告下午会有一场新闻发布会,到时候将会公布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不过,到了下午的发布会,他大概率会说自己遇到了一些困难,还需要一些时间去寻找一个神秘的证人。你会发现,虽然麦卡锡什么也没说,但却因为制造了两个伪事件,而上了两次新闻头条。

听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你这么搞,记者不烦死你吗?不会。记者恰恰是麦卡锡最有力的盟友,因为双方其实在心照不宣地一起制造伪事件。如果说伪事件是一门政治生意,那么记者和麦卡锡不过是这个生意上的上下游产业链。

伪事件的第二个负面影响,是形成了布尔斯廷所说的“镜像效应”。这个词的意思是,在伪事件包围的环境中,我们以为自己看到了更大、更远的世界,但其实我们都在照镜子,看到的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期望。

我们还是回到旅行这个例子。我们出去旅行,是为了见证另一种文化,结识另一种文化中生活的人。但如今的旅行恰恰要把游客和本地人隔离开。旅行社提供给游客的,很多都是按标准预制的伪事件。比如你去一个少数民族的寨子里旅游,本地人载歌载舞,已经不再是因为信仰和仪式的需要,而是为了游客满意而提供了仿制品。这样一来,旅行这件事情与其说是去远方,见到世界的另一面,不如说是照镜子,看到了自己内心中的投影。

同样,按照这个逻辑,其实名人制造的伪事件,也是满足粉丝心中的投影。粉丝并没有因为见证这些伪事件而获得什么更新的见解,他们只是更加强化了内心中的期望。他们在追逐偶像吗?没错,不过,按照布尔斯廷的想法,粉丝其实也在照镜子,并期望这面镜子可以映射自己内心的渴望。

好,这本书就为你介绍到这里了,下面我们再来回顾总结一下。

我们分了三个部分来解释了伪事件这个概念。第一部分,我们讲到了伪事件的两个特征。一方面,伪事件是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制造出来的;另一方面,伪事件并不是虚假的编造,而是真实的赝品。第二部分,我和你解释了为什么伪事件会在媒体中流行。布尔斯廷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推动者,便是图像革命。图像革命大幅提高了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期望,当这个世界无法满足人们的期望时,伪事件就站出来填补这两者之间的空白。第三部分,我和你介绍了伪事件造成的两个负面效果。第一是追求声望成了最重要的社会竞赛。各行各业都在忙于完善形象,而不是完善自我。第二是形成了一种“镜像效应”。我们以为见到了更丰富的世界,实际上却是不断在自己的期望中转圈。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听完这本书,你可能还会有一个问题,面对伪事件泛滥的现实,我们能做点什么呢?不得不承认,消灭伪事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既然如此,我个人认为,在如今这个时代中,对抗伪事件最重要的方法,不是消灭它,而是无视它。再说得直白点,就是不关注。布尔斯廷在书中也说,虽然伪事件的力量巨大,但它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必须有我们每个人的配合。接下来的话,他说得就比较严厉了。布尔斯廷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伪事件的从犯。

回到我们的生活中,你会发现,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热门话题所包围,要么是这个景点出圈了,要么是那个明星出事了,大部分我们每天看到的、五彩斑斓的热门新闻都属于“伪事件”,大部分其实都和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你完全可以回想一下,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你从某个渠道,比如朋友那里,听到了一条新闻,然后你特别着急地去社交媒体上搜索这条新闻,想知道更详细的细节,你花费了很多时间在上面,但如今你回忆这件事,你觉得它很重要吗?似乎并不重要。如果不知道这条新闻,对你的生活有影响吗?似乎也没有影响。

同样道理,我们对于伪事件的关注,往往是源于一种精神的饥饿感,一种对于这个世界非理性、无差别的期待。按照布尔斯廷的说法,我们很多人都生活在这样的困局之中:看似有能力满足自己过度的期望,以至于忘记了这些期望是多么过度。从这个角度来讲,在这样一个被伪事件包围的世界中,专注于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情、真正真实的观念,便成了一种稀缺的能力。这也就是我们经常会强调的“注意力管理”的价值所在了。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伪事件是图像革命所引发的,目的是填补我们对于这个世界不切实际的期待。

  2. 在这样一个被伪事件包围的世界中,专注于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情、真正真实的观念,成了一种稀缺的能力。